关中 民俗文化
陕西关中的传统民俗作文

陕西关中的传统民俗作文关中人的中正气度和天地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还表现在正月十五的社火游演和灯节展示等方面。
那是与三十、初一家族祭祖仪式相应的社区民众的悦神娱人的集体狂欢。
关中的戏剧脸谱社火表演代表着中国传统社火游演的典范程式,将人文始祖炎黄大帝开创的祭祀土地、感恩苍天、缅怀先祖的祭祀仪式,具体化为神话传说、戏剧道情表演,通过脸谱、服饰、把杖及舞台造型,形象表达了民众的心意信仰和生活祈福。
从古到今,各村各寨正月十五闹元宵到二月二古会前,都有大小不一、形式不同的社火演出活动。
从宝鸡地区流传的关于社火的歌谣中大体可以看出社火的种类和内容:“昼社火、夜社火、大头娃娃抬社火;步社火、马社火、跷腿芯子车社火;背社火、转社火、高跷秋千山社火,竹马旱船赶犟驴,舞龙耍狮打社火;要看恶人啥下场,剖肠挂肚血社火。
”社火作为陕西民间庆祝春节的一种传统庆典活动,与原始社会人们的巫术思维和崇拜信仰相关。
土地与火对人类的恩泽,促生了原始人类的大地崇拜和火崇拜。
洪荒蛮野的恶劣生存环境以表达族类的祈愿,傩舞等祈福消灾、驱恶避邪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应运而生。
关中社火的脸谱虽然表面上看直接承续了秦腔等地方戏曲艺术的造型,其实,当我们联想起原始社会巫术思维与祭祀活动的文面、文身,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号,以及古代社会的角抵、驱傩、祭社活动,就可以推断社火脸谱的纹饰,是原始人类的意象记忆与艺术表达的生活化再现和现代艺术化传承。
虽然在今天,社火表演已经渐渐隐去祭祀祈愿本义,但是,祈吉祝福、避灾免难依然是民众参与社火演艺活动的心愿,戏剧脸谱及其装扮表演依然为传统社火之标志。
可以说,春节期间敬神祭祖、游演社火已经沉淀为陕西关中人的一种信仰性生活观念。
这种文化生活方式与观念看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具有人神天地和谐共生的人文生态特点。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的皮影戏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陕西关中地区。
皮影戏是利用兽皮或纸制成的影子,通过操纵影子来表现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富有文化内涵,被誉为“东方的剧场艺术”。
关中皮影戏的特色在于形象生动、语言幽默、音乐节奏明快,配合丰富的道具,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舞台效果。
皮影戏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受到了很多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游记》。
关中皮影戏在陕西一带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的文化瑰宝。
它不仅在演出形式上有所创新,还在民俗活动中大量运用。
例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陕西西安市便会举办一场盛大的皮影戏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看。
此外,皮影戏还与其他民俗文化活动相结合,如庙会、婚礼、祭祀等。
总的来说,关中皮影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在当地民俗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项传统的艺术形式,让它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 1 -。
关中民俗

乡宦世家们在攀高附贵,攀比的心理驱动 下,降级而仿华表形制,做望柱,立于门前, 以彰显门第。这正是民间“拴马桩”之滥觞。 在坚挺的石柱上,实际上隐藏着生命的脆弱; 在华美的雕饰中,却透露着人性的虚荣 。立拴 马桩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镇宅祈福。在古人心 中,石具有超自然的神力,所以“名门望族, 凡门前、巷口、村头,皆立石以止煞。”拴马 桩的柱顶多为狮子,狮子为“百兽之王”,对 邪魔很有威慑力。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还征 集了40院近千间特色纷呈的 古民居,它们有的是从推土 机下抢救而来,有的则是在 风雨中摇摇欲坠,再不抢救 很快就会消失在天地之间, 从而被迁建于此。
关中民俗
人类文明的演变、进步
关中地处陕西渭南潼关以西到宝鸡峡以东的地区, 即现在的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 杨凌一带地区。 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 1100多年,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位于南五台山脚下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集 锦了关中地区的古代民俗文化。 这里已经征集收藏的各类展品达万余件,其中 石碑、栓马石5000余件 ,名人字画3000余幅; 木雕及其它藏品2000余件,还有砖雕、玉雕、 木雕及铁铸类、纺织品类、陶瓷类等丰富藏品。
各种房屋的建造不仅代表着主人的身份和地 位,还象征着不同社会阶段人们的生活习惯, 也表示出主人的品德信仰。他们的房屋门口 都有两个对称的石狮子,是威严的象征,用 来保护家人的安全。
这是太平缸,古代用 来救火的工具,下雨 的时候还可以盛水, 当院子里起火时,就 用里面的说救火。 这是一幅刻在墙上的石画, 最上面的五只蝙蝠象征着五 蝠(福)临门,竹子寓意着 主人为人正直,竹竿的枝节 寓意主人的官职或生意节节 升高,梅花树上的两只喜鹊 寓意着喜上眉梢,两只鹿在 哪吃草寓意主人可以永远吃 皇粮(永久当官),而最下 面的海洋和小山寓意着主人 能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关中民俗

• •
•
关中的庙会
• 过去庙会规模之大,以至发展到连县跨省,当代 不少庙会虽已变为文化娱乐、物资交流大会,但 仍以庙会命名。如仓颉谷雨庙会,连约定成俗的 日期也无变化。著名的庙会,像尧山庙会、骊山 老母庙会、华山庙会、大雁塔庙会、太白山庙会、 天台山庙会、龙门洞庙会、钓鱼台庙会、周公庙 庙会、楼观台庙会、南五台庙会、药王庙会、武 侯祠庙会等。其它如老爷庙会、华佗庙会、玉主 庙会、城隍庙会、大佛寺庙会等等,简直难以数 计。 • 从全国来看,各地崇祀神灵虽然有别,但其庙 会渊源,超不过关中庙会形成的几种类型。
关中的饮食
• 一般的饮食包括茶、酒、饭、菜、汤、果。
关中的饮食
• 茶在关中人的日常饮料中,有着悠久的民俗传承。老百姓俗话说: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客必有烟酒茶。 茶饭、茶饭,关中至今农村以饭食论优劣,往往说:“谁家茶饭好, 谁家茶饭不好。”茶与关中人饮食密切于此可见一斑。关中虽然不产 茶,人民饮茶成习,这在城乡都是司空见惯的了。除了冲泡饮用之外, 西府山区还有一种罐罐茶,属羌人的遗俗。民间传说,茶是神农氏尝 百草时发现的。这神农一出世,是个水晶肚子,光明透亮,肝脏肺腑 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他是人类农耕的祖先神,又是中药最早的发明者。 “神农氏,辨药性,参赞天地造化工。”(黄竹斋《医学源流歌》)一 次,他尝了一片嫩尖尖的小绿叶儿。这叶片下肚,只见它在肚皮里从 上面洗擦到下面,又从下面洗擦到上面,把肚里各部分都擦得清清爽 爽的。就像上下往来巡查一样,神农就呼它为“查”。后人叫白了, 叫成了“茶”。神农尝百草,每天都中毒,就用茶来解毒。后来他误 吃了断肠草,来不及吃茶肚肠就一节一节断开,就死啦。
著名的庙会像尧山庙会骊山老母庙会华山庙会大雁塔庙会太白山庙会天台山庙会龙门洞庙会钓鱼台庙会周公庙庙会楼观台庙会南五台庙会药王庙会武侯祠庙会等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我的家乡在陕西咸阳位于陕西的关中平原,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下面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我从关中的节日与社火”、“关中的庙会”、“关中的饮食”、“关中的民间工艺美术”方面来介绍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一)关中的社火古朴大方,丰富多彩,门类繁多,气魄博大。
社火表演白天、晚上各异,平原、山区不同。
总体上讲,有高台社火与地社火两大门类。
高台社火中有高跷、芯子、马社火(包括牛社火)、车社火、山社火、血社火等,地社火中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地游子、背社火、走社火、大头和尚戏柳翠、推车车、拉犟驴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异的艺术门类,如“耍歪官”、“贺春官”、“牛老爷”、“赛板对”、“古战船”、“青瓷船”、“牛虎斗”等。
社火离不开锣鼓,有的地方单敲锣鼓也是一种表演,如合阳的“上锣鼓”、民间庙会上的锣鼓大赛。
(二)关中的庙会关中的庙会形成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的遗留。
如山神、土地、牛王、马王、水神、龙王、太岁、树神、虎爷、狐仙等。
2.祖先崇拜的发展。
如女娲、黄帝、炎帝、姜原、后稷、文王、周公、召公等。
3.历史人物的神化。
如子牙庙、武侯祠、关帝庙、张爷庙、子胥庙、扶苏庙、城隍庙等。
各府县城隍多为历史人物转化,户县就有“三城隍闹户县”的说法,其中之一的大城隍就是汉将纪信。
连凤翔府城隍庙里速报司苏爷这样的小神,也是一位有名有姓清廉公正的衙役死后的神化。
在该地苏爷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了城隍。
4.行业祖师的信仰。
如字圣仓颉、仙师鲁班、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酒仙杜康、梨园鼻祖唐玄宗等。
5.道教神灵。
陕西是民间早期道教五斗道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有老子讲经的楼观台,长春真人邱处机养性的龙门洞,张三丰活动的金台观,八仙圣地八仙庵。
全真教的开山祖师王重阳就是咸阳人,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在关中活动布教的除邱长春外,其中另一位郝大通就是全真道华山派的创立者。
楼观台在北魏时道士达万名,形成赫赫一时的楼观派。
关中民俗文化

比如牛郎织女传说、女娲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等。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起源于星辰崇拜,是人们将牵牛星和织女星神化和人格 化的产物。人们对星辰的命名,源于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星象对于人间 的意义,主要是在于其授时功能,也标志了节令的转换和农耕时序,正如 《尧典》所谓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而且,牵牛织女二星的命 名显然源于了农耕文明时代的男耕和女织。从星象上说,七月处在夏秋之 交,这时候的织女星最为璀璨夺目。牵牛星隔着银河,与织女星遥遥相望, 脉脉含情。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不仅 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 色的民艺之一,其材料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 材料。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 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 涵和本质。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 象征意义。 陕西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 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关中戏文剪纸多 带有皮影的特点,还受木版年画年影响,造型活泼,手法多样,有点彩、 渗染,彩绘等样式,北部还盛行彩色拼贴剪纸。
泥塑
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 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过去 逢年过节或赶庙会,当地人以泥塑为礼品,加孩子 满月,长辈要送坐虎。泥塑臵于家中,用以祈子、 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凤翔彩绘泥塑,造型优 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
社火马勺脸谱
马勺是用来喂马的器具,圆形 是用来盛水的,长形是用来添 加饲料的,马勺上的图案是人 们为了使自己的畜生免遭大自 然病虫的伤害,以保证自己能 够在马牛的帮助下平安生存, 并过上美满的生活而刻画的神 灵符咒,体现了人们渴望和平、 幸福的美好愿望,至今还残存 着商、周文化之遗风。 社火脸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 朝,它具有原始图腾风格并作 为一种驱魔避邪的仪式。大部 分社火脸谱的图案都来自于民 间故事和戏剧人物,且都被认 为拥有神力和正义感,因此具 有“镇宅、避邪、驱疫、祛病、 纳禄、求祥”的功效。
关中的习俗

关中的习俗每个地区都会拥有他们独特的习俗。
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看看关中的习俗吧!关中有十大习俗,现在就由我来一一将给你们听!第一个就是:面条像裤带。
也叫“扯面宽得像裤带”。
扯面还有一种别称,叫作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宗的面,一根面条宽度差不多有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左右,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
一根面条就可以做一顿饭。
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到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第二个是:锅盔像锅盖。
我来给大家说一下关于它的传说: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
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第三个:辣子是道菜。
说到辣子,一般人都认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
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
但是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的菜。
,以前西安城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挂满了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第四个里说的东西我想你们应该都吃过,那就是:牛羊肉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
人们认为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等于就是白来一趟。
而牛羊肉泡馍要数回民食品了。
第五个就是: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碗吃饭。
那是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把它称为“老碗”。
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第六个说出来可能会让一些人发笑,就是: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
你如果到关中的农村去,这里的样子,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汗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第七个是: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
源远流长,深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在语言、建筑、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
在语
言方面,关中地区有着独特的方言,如陕西话、关中话等,这些方言不仅反映了地方人民的语言习惯,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建筑方面,关中地区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古代秦汉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色。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著名的古建筑,都是关中地区建筑文化的杰作,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饮食方面,关中地区的美食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陕西的沉香鸭、凉皮、羊肉泡馍等都是当地特色美食,深受人们喜爱。
在服饰方面,关中地区的传统服饰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如汉服、唐装等,体现
了古代关中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
此外,关中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关中民歌、关中舞蹈等,这些
民俗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中华民族为主流的各种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融合和发展起来的,是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其中包括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等很多方面的丰富内容。
而其中的风俗习惯则作为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一种思想形态源远流长的流传了下来。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
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个民族之间区分的重要特征。
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现为五伦八德和道德精神,其中表明了,对人是仁民爱物,对己是修省立诚。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而且是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简介易经、道、儒、佛三家易经,是一本解开人生的密码书,可以指导人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处世、怎么做领导、怎么经商等等。
儒家学说,是教会人诚信、忠厚、宽恕、自省、仁爱、勤俭等美德。
而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本深沉的哲学书,处世经典书,它教会人更真实地生活,更踏实地生活。
还有庄子,教会人许多生活的智慧,让人活得更加豁达平和。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
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
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三、调查:(一)陕西地域文化对关中人的影响陕西省关中人的性格特色:1)“生”“生”,总的来说有两重意义。
一是关中人在人格气象上表现为一种“混沌未凿”与“壮怀激烈”两种心态并存的状态;二是关中人的人格气象又表现为纵向上的“大得自在”、“上下不慕”和横向的“亲疏有别”、“内外分明”两种社会态度。
陕西是汉王朝的发祥地,关中是汉民族最先形成的风水宝地。
更早一些时日,秦王朝就因商鞅变法的“政策推进”的影响,关中人的习武公战、勇毅献身、大气刚正的人格气象就逐渐形成;后自西晋末年始到南北朝终,鲜卑、匈奴、羯、氏、羌等西北方少数民族大批进入关中。
东汉以来,羌人“大部分已迁到陕西”;而氐人在魏蜀争霸中受到曹操挟持,从武都迁徙于天水、扶风和京兆一带。
西晋时,“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
”通过千百年来的互通婚姻与磨合杂处,关中原住民也深受“胡气”的浸淫。
心性结构上形成了勇毅、豪迈和自信等特色。
今日,关中人民在任事创业上的另辟蹊径,不拘熟套的生猛气象,在社会生活中不傍不倚、卓自特立的侠士风范,依然清晰可见。
2)“蹭”一个“蹭”字特别传神地显示了其偏执传统时间观念的非现代性意识。
细而言之也有三重义项。
首先,“蹭”是指关中人“内隐性”层面上的“延迟”心理。
“延”即拖延心态也;“迟”即迟疑情状也。
两相协同,则彰显了关中人的优柔寡断的心理品性。
他们留给世人的就只能是蔫蔫乎乎,磨磨蹭蹭和拖拖拉拉的主体形象。
其次,就是“外显性”社会行为层面上的怠堕状态。
最后,就是社会财富和劳动价值(包括时间)分配上的“蹭饭”心理。
关中的原住民遇事绝不会当机立断,而必定要同家长“对话”,而家长们则通过他们所掌握的经验了知识教育下一代。
3)“愣”“愣”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儿童心理。
也就是老子讲的“含德(含生命真元之气)之厚,比若赤子”的意思。
所以,关中人性格中的“愣”之第二义“愣”,是一种亟待解构的人格特征。
通过解构,才有望增加思维的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联系性、复杂性和依条件而与时俱进的变化性、相对性;才会从“一根筋”状态下解放出来。
“愣"是一个贯穿古今、始终如一的个性。
这是极需要发扬广大的一种血性资源。
因为关中人的这种品质正是孔子期盼的,这是一种并非一般人可以企及的“智、仁、勇三达德”和谐统一的道德境界!关中人的“愣”,是一种亟待解构的人格特征。
通过解构,才有望增加思维的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联系性、复杂性和依条件而与时俱进的变化性、相对性;才会从“一根筋”状态下解放出来。
4)“倔”一般表现为一种犟牛式的“愣头青”的气质,主要是讲人们的妥协思想资源便极为稀缺(二)关中风俗文化(秦绣、虎头鞋、皮影、剪纸、麦秆画)1、秦绣陕西姑娘爱绣花,在漫长的小农经济时期,绣花是农村妇女的必修艺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的“女工”表现为母女相传的形式。
“纳纱绣”是陕西传统的民间刺绣。
在陕南、关中广为流传。
迄今为止还有很多的民间刺绣是巧手姑娘、媳妇还喜欢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绣花而产生的。
秦绣起源于陕西省民间古老的绣种“纳纱绣”和“穿罗绣”,是陕西省当代刺绣艺术,秦绣以其产地独有的历史和革命传统为题材,在充分吸收光伽民间刺绣基础上创立,是继四大名绣和众多地方绣品后的又一朵绣苑奇葩。
秦绣不同于传统刺绣的长针掺线,它是在真丝纱络上用真丝线依照经纬网眼施针,一孔一针或几孔一针。
由于针的走向不同,使图案花纹,画面变幻多端,花中套花。
针法的不同还使得绣线产生不同反光,同一色线形成不同的色彩效果,彰显出真丝线材质的缤纷美感。
秦绣作品中,小花纹的微妙变化与大块面色彩经常对比运用,此时画面生出层次和立体感,增加了整幅绣品格调的瑰丽典雅。
秦绣的另一特点是:设计稿从属于针法,设计为制作服务。
并且秦绣充分的体现出黄土高原那种粗犷、豪放、凝重的艺术风格和装饰情调。
2、虎头鞋虎头鞋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制作的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
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还赋予它了驱鬼辟邪的功能。
穿虎头鞋的时间,是在幼童百天以后。
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寓意着吉祥如意、福气冲天,穿了虎头鞋孩子将来眼明、耳灵。
虎是威信、英勇和尊贵的象征,虎能为宝宝守神护岁,守护平安。
虎头鞋的做工复杂,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
鞋面的颜色以红、黄为主,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
民间制做此鞋时,还常用兔毛将鞋口、虎耳、虎眼等镶边,红、黄、白间杂,轮廓清晰。
虎头鞋鞋底肥大,插空纳上九个菱形破花,九个破花称为九颗圆子,意为“九子十成”之说。
虎头鞋宽敞的内部空间和宽阔的鞋底,既有利于幼儿脚丫的生长发育,又可以防寒保暖;即能满足孩子脚丫的安全防护,又能使鞋子大面积的接触地面,帮助孩子脚踏实地、稳步行走。
虎头鞋艳丽的色彩搭配和栩栩如生的造型,美学价值更是一目了然。
虎头鞋的民俗学价值,是它在民间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
老虎的外貌雄健,气势威猛,更以其额头有像“王”字的花纹,自古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和崇拜,被尊为“圣兽”、“兽中之王”等等。
缝制虎头鞋除了掌握剪裁、缝制、绣花等多种技法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缝制出与众不同的虎头鞋。
“高手”可以将司空见惯的色线,巧妙地加工成虎须、虎眉或皮毛,而那些花红柳绿的布头,经过她们拼凑、整合,转眼变成了虎眼、虎嘴、虎耳、虎尾巴。
有些“高手”还用珠子、扣子等物直接代替虎眼和虎鼻;有的用毛皮将虎耳、虎眼、鞋口等部位镶边等等,不仅增加了装饰性,更加强调了质感。
孩子在行走或玩耍时,闪闪发光的金属片和毛茸茸的皮毛与虎头上鲜艳夺目的"王"字交相辉映,常常引来街坊邻居的津津乐道。
当然,茶余饭后的经验交流,更使“高手”们乐此不疲。
也正是这种看似平常的交流提高,为经过几千年孕育、传承的民间工艺这个庞大肌体,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和新鲜血液3、皮影皮影,又叫傀儡戏、灯影。
在华县,又叫碗碗腔皮影戏,形成于清代初叶。
皮影是在灯光的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着一层亮布来演戏。
“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享有“中华一绝”的美誉。
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
皮影戏始于秦汉,当时主要是为帝王宫廷服务,唐朝以后就流传到民间,开始成为人民的艺术。
皮影俗称“灯影子”,在灯光的照射下,以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有“电影之父”之美称。
皮影的原型是用纸剪的,后来才改成用皮刻制。
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
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
华县皮影四绝: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诣高。
华县皮影一般由牛皮刻成,皮质优,雕工精细,造型逼真,含义深刻,个个堪称艺术精品;二是演唱功力极深。
选用碗碗腔,生旦净丑各种角色,全由一人包唱,非绝等深厚之演唱功底者所不能为;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
一个剧团一般仅有5人,除演唱和对白之外,还有挑线、二弦、板胡、月琴、碗、锣、鼔、钗、梆、琐呐、号等20多件乐器,每个人都要充当4个以上的角色,因此可以说个个都是身怀绝技。
特别是挑线手,外地皮影至少得2人以上,华县皮影则一人独挑,一人操作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皮影造型,临乱不惊,游刃有余,堪称一绝;四是华县皮影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为戏曲艺术之绝唱。
4、剪纸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
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
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明、清时期时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
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