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和重要历史事件。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原因与结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发展批判性思维。

4.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以“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为主题,重点探讨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以及鸦片战争等关键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 讲授与引导:教师讲解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历史事件的原因与影响。

-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加深对事件的理解。

- 视频资料:使用历史纪录片片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认识。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于“海禁政策”和“鸦片战争”的初步了解。

知识讲解- 详细讲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分析海禁政策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 探讨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互动探讨- 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影响。

- 各小组就海禁政策的正反两面进行辩论。

-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鸦片战争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视频学习- 播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纪录片片段,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认识。

总结反馈- 教师总结本课的关键点和难点。

-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现场解答。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洋文化影响”的短论文。

- 准备一个关于“海禁政策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的小组报告。

教学反思- 教师需反思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

-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历史必修2第一课教案

历史必修2第一课教案

历史必修2第一课教案【篇一: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合阳县路井中学2014级学案:历史期数:第1期时间:2012年2月16日教师寄语:世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只有不可逾越的心障。

要想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关键在于自身,只要下定决心,便会于密中见疏处,于崎岖见坦途。

编写:雷院欣同智强领导审核:班级: 组名:姓名: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问题导读单【课标要求】1. 识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进步的表现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耕作技术的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3、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重难点】学习重点: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学习难点:理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感悟历史】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早期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小农经济缔造了封建社会两千年辉煌的封建文明。

然而小农经济又必然会被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所取代,历史必然向强发展。

【知识体系梳理】【探究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探究二】: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原因。

在完成下面表格的基础上,谈谈你对精耕细作这一概念的理解。

【探究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牛郎织女的传说可谓国人皆知,《天仙配》的歌词可谓众人耳熟能详。

(1)天仙配歌词“寒窑虽破能避风雨”、“你耕田来我织布”形象说明了牛郎织女的理想经济生活模式是什么?简要指出这种经济模式是如何形成的?(2)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有何特征?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小农经济?【教师点拨】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最突出的特点,请指出“精耕细作”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提示:(1)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投入。

(2)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3)耕作技术和耕作制度的不断成熟。

(4)农田基础设施(水力工程)的兴修和维护。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

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研究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

二、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在高中历史研究的第一课,因此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研究的兴趣。

因为学生之前已经研究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所以应该适当的减少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间。

三、教学目标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通过地图,了解石器时期中国境内的代表性文化遗存的漫衍,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原为中心的发展方向。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讲授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人人,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样来的?生:人类是从猿改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

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

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

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

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

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学习古代文明多元的特点。

(2)比较人类文明特点,区分各文明之间的异同。

2.过程和方法采用教师讲读,讲解,学生主动思考理解的方式。

在课程中尝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合作沟通,面对教师的问题和阐述,探究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

组织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

运用PPT直观教学与引导,激起学生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产生对人类文明了解的兴趣,乐于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

(2)使学生通过对文明产生的了解,感受中华文明的起源,培养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阐述1.重点文明的起源与特点。

2.难点1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教学采取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分析交流,思考总结,最后合作得出知识与认识。

采用合作交流,自主思考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认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利用直观的图像文字等信息,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观念,形成人类文明起源的知识结构,通过比较探究,学习与认识人类文明的多元特点。

四、1 课型;讲授新课。

2 课时;40分钟。

3 教学媒体;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同学们,众所周知我们现在通用的文字是简体字,那同学们知道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什么吗?同学:回答。

教师:甲骨文,是中华文明里最古老的文字,那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吗?2学生:回答。

教师:甲骨文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那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什么呢?教师:楔形文字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那楔形文字是哪里出现的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就会告诉我们各个地区的文明是怎样发展起来,又有什么样的各自特点。

那我们一起翻开课本第二页,学习一下今天的内容: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点开PPT)教师:听这个名字: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高中历史 必修二 第一章完整全部教案及导学案经典练习

高中历史 必修二 第一章完整全部教案及导学案经典练习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章完整全部教案及
导学案经典练习
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了解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 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过程
教学重点
1. 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过程
教学难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过程
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
2. 课堂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教学讲解
1. 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过程
二、导学案练
1. “五四”时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为什么说中国新文化运动是反对旧文化运动的,试举出两种典型的反对旧文化的成果。

2.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区别。

3. 识记题:请将下列事件按发生时间顺序列出:①北伐战争②五四运动③中国成立④辛亥革命。

4. 判断题: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 ()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就是反对旧文化的。

*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通过统一战线与国共合作打败外来侵略者的。

* ()中国成立时,中国的事实上的领导者是孙中山先生。

5. 解释下列概念:
* 中国的主要矛盾
* 五四运动
* 长征
* 人民战争
教学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一、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应该在本科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所以应当在此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升华教学内涵。

二、教材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一课,从时间上来看本课展示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发展过程,展现了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独特性与发展脉络。

从内容上来看,本课的推进过程中结合了原始社会以及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迹与文献相结合,渗透了集证辨据的史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结合文化遗迹与文献史料理解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能通过实物、文献等史料,理解夏、商、西周展现的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能通过文献、青铜器铭文、甲骨卜辞等史料理解夏朝存疑以及商朝历史为信史的原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夏商周的制度;难点:中华文明发展的原因探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中华文明到底几千年?教师讲述良渚文化申遗成功背后,西方考古学界对中华文明诞生时间的判断,以及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对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的新界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

设计意图:从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结合考古学的最新发掘成果,加强对文明标准的认识,为后续的课程内容做铺垫,了解考古学的动态发展对历史书写的影响。

新课教授(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通过快速浏览教材第一子目,思考中华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引导学生得出“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明确:史学家以生产工具为主要依据将原始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课时教学案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课时教学案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万宝奎审核人使用时间立起了辉煌的埃及文明.默写过关知识深化高效训练不练不讲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当场训练、同步测控:一、选择题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这主要得益于()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2.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这两大文明成果均诞生于下列哪一地区?( )A . B.C. D.3.“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

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

”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 )A.拥有最高的司法权 B.维护全体人民利益C.忽视妇女等参政权 D.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4.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

这主要反映了()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B.私有制的产生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D.国家开始形成5.当中国出现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时候,那里也透射出欧洲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案参考答案教材主干知识填空:①采集②生产者③手工业④贸易⑤城市⑥私有制⑦阶级⑧国家⑨苏美尔⑩古巴比伦⑪汉谟拉比法典⑫楔形⑬60 ⑭法老⑮金字塔○16象形○17太阳○18印度河○19恒河○20种姓○21佛教○22城邦○23小国寡民○24民主政治○25希罗多德○26修昔底德○27苏格拉底○28成年男性公民○29奴隶○30多元【合作探究一】参考答案古代埃及和西亚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允许和鼓励学生开放性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比如:古代西亚人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的涨落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整本书的开篇。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文明产生的过程以及不同地区文明早期发展的概况、特点。

第一子目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和诞生的基本标志。

第二子目主要讲述了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发展的概况。

【教学目标】1.在描述早期文明产生的过程基础之上,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本原因。

2.在概括各个区域早期文明发展具体表现的同时,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和区域地图,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于文明产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通过探讨各个区域文明产生的不同原因及各自的特点,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的过程和标志;了解古代文明发展的共同特征和文明古国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时空条件。

难点:分析各文明古国不同特点形成的时空条件;认识地理环境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过程】导入:展示《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图片,通过图中人们放牧和收割的景象,指出农业和畜牧业产生,文明随之出现。

新课: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1)表现: 地区 农作物 家畜 西亚大麦、小麦、豆类 羊、猪、牛等南亚芋头 中国水稻、粟 中南美洲玉米、南瓜 (2)影响:①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②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让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2.产生过程文明的标志产生原因阶级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战俘沦为奴隶国家解决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需要文字记事、管理的需要城市农耕文明要求定居;政治宗教活动;战争兼并文明产生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五大文明人类最早文明诞生地主要有:①西亚两河流域;②埃及尼罗河流域;③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④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⑤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依据地图提出问题:古代早期文明区域的地理位置有何共同点?这些文明有何共同特点?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大多邻近大河流域,基本独立发展,明显多元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高一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体系】
“精耕细作”的含义:
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
【重难点解析】
1.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个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表现:
(1)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如铁农具、铁犁牛耕、曲辕犁。

(2)耕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从千耦其酝到个体农耕。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如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

(4)农学知识理论不断积累和推广:如《农政全书》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4)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5从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重视水利的兴修,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按工具出现先后顺序
B.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
C.按考古学特点来划分
D.按工具的优劣来划分
2.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

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一项技术革新是
A.犁壁的安装
B.铁犁铧的发明
C.牛鼻环的使用
D.“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
3.以下三张图按先后顺序分别表现了
A.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
B.大河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
C.海洋文明、草原文明、大河文明
D.草原文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了120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有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6.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

这反映了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
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7.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步普及
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D.家庭观念加强
8.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9.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

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
A.刀耕火种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集体耕作
10.1956年我国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出土了包括兽骨、铁锛(一种工具)在内的大批珍贵文
物。

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这处古墓应不早于()
A.夏商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
11.《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
A.合作经营B.集体劳作C.重农抑商D.自给自足
12.《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选择答案:1---5、6—10、11—12、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

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

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

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

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