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

合集下载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中国道教养生秘诀(一)中国道教养生秘诀目录:一、导引行气二、守静三、挖掘生命体的奥秘四、回光返照五、呼吸停止后的神通六、超人的养生法七、遗精与走八、睡功修炼佛教称人生为一大苦难场,生、老、病、死都是人的一辈子必须承受的折磨,所以希望人看破红尘,对人生不要有什么留恋。

与此相反,道教则对现实的生命极为看重,因为它认为,人只有有了生命,才能享受人世的种种乐趣。

如晋代著名道教学者葛洪就说:“凡人之所汲汲者,势利嗜欲也。

苟我身之不全,虽高官重权,金玉成山,妍艳万千,非我有也。

”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

”正因为道教重视生命,所以他们特别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所谓生命质量的提高,就是让生命排除生、老、病、死的干扰,更好、更多地享受生命。

也正是为了提高这一生命质量,道士们在几千年的修炼实践中,摸索出了种类繁多、行之有效的道教养生术。

道教养生术涵盖极广,诸如服食、行气、导引、存思、坐忘、内丹、外丹、房中等等都属于道教养生术的范围。

在道教看来,人的生命是一个奥妙无穷、潜能无限的机体,对这一生命体采取一定的方式加以锻炼,便可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如行辟谷术,你就可以省去营求饮食带来的烦恼,同时还能使你身轻体健;如行胎息术,你就可以不用呼吸,同时又能去除各种顽疾;如行内丹术,在身体中就能充实生命根本,使你容光焕发……当我们以这种态度来看待道教养生术时,便会发现,行气导引对于强健筋骨、延缓衰老确实有其神奇功效;静坐存思对于获得心灵的宁静,甚至对于一些常见病诸如失眠、高血压、心脏病等都有特殊的疗效;内丹术对于打通大小周天、疏通全身筋络、防止疾病侵袭更是匪夷所思;房中禁忌则为我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性保健知识……我们希望,此书的出版,对于人们了解道教养生术的有关内容,澄清人们对气功的种种误解和迷惑,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导引行气--激发体内生命力的捷径导引,又称“道引”。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2017-05-12 17:10道家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而成为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道教的“十养”,即:养身、养神、养体、养气、养心、养智、养德、养品、养福、养寿十个方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运动养身:道教讲究“性命双修”。

“养身”之法应以动为纲,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通过经常运动,既可畅达心胸,怡情养性,更可使筋骨强健,气血顺畅,解郁散滞,增强免疫力,防病于未然。

二、静坐养神:道教修炼养生学讲究“形神并练”,养生之道认为“以动养身,以静养神”,静则天地宽,情绪稳定,心静神明。

一般人在生活中,养神重在绝视听,除杂念,通过静坐修炼,达到无物、无我。

三、少食养体:这里所说的养体,与“养身”的概念不同,是指身体的胖瘦适中,保持标准体重。

道教修炼者认为,“神清才能体健”,“养体”与“养神”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于一般人来说,提倡“进食八分饱”。

四、寡言养气:道教修炼强调“三圆”。

即:节欲者精圆,少言者气圆,息虑者神圆。

一般人阅历较丰富,有些人容易多话,甚至“仗义执言”,这样不好。

须知“开口神气散”,话多不利于养气,该言则言,可言可不言者,则不言或少言为好。

若因言语不当而与人引起争执,就不好了。

五、读书养智:从小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合理用脑,博览群书,既可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鲜事物,又能培养和保持智力,防止脑力衰退,这也是自娱妙法。

六、诗词书画养性:诗词书画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项目,更具有奇妙的修心养性作用。

因为在进行诗词书画创作(或练习)时,要求专心致志,百念不生,心不他用,这样才能构思、创作出好作品。

古今有很多书画、诗词大师,都是长寿百岁的人。

七、劳作养德:人切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应该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和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在劳作中得到锻炼,又能愉悦心情,发挥余热,从而赢得社会的敬重和家庭成员的爱戴,促进家庭的和谐。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流派,道教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家养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本文将介绍道教的养生理念、养生方式以及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一、道教的养生理念1.自然与和谐: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保持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只有与自然相和,才能追求健康与长寿。

2.养生与养性:道教注重修养,追求身心的调和与自我完善。

通过修养身心,提高个体的自然能量,从而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3.内养为主:道家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控制,达到对身体的养生。

相信通过内外调和才能真正达到健康和长寿。

二、道教养生方式1.养生饮食:道教强调饮食的调理与养生。

宜选择清淡自然的食物,尽量少食用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推崇素食,主张植物性食物对身体更有益。

同时,注重进食时间的规律和节制,不过度贪食。

2.养生功法:道家养生功法多种多样,包括太极拳、气功、黄庭内外诸多修行方法等。

这些功法总结了道家对身体和内在能量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练习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3.养生保健:道教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身心健康,如草木养生、拜神保健、禅修静心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调整身心状态,远离疾病和不健康的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道教养生的益处1.提升免疫力:道教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方式提高免疫力,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2.延年益寿:道家强调内在的修炼和调养,相信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延年益寿。

通过内外兼修,改善机体功能和调整身体的平衡,达到长寿的目的。

3.平衡情绪:道家注重调整情绪的平衡,通过修炼和调养来达到平静、安宁的境界。

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各种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四、结语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方法,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内外调和以及内心修炼,人们能够实现身体的健康与长寿。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道家养生,是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的一种生活方式,旨在通过修炼身心,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道家养生方法极其丰富多样,从饮食、运动到心理调节,皆有独特之处。

本文将介绍十种道家养生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一、静坐冥想静坐冥想是道家养生的基础方法之一。

通过坐定闭目,专注于自身的呼吸以及内心的平静,可以增强身心的稳定性,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

每天坚持静坐冥想,对于保持身心的平静与内心的宁静非常有益。

二、养生食物在道家养生中,养生食物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教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推崇清淡、纯净的食物。

如蔬菜、水果、豆类、坚果等,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维持身体的健康。

三、太极拳太极拳是道家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增强肌肉和关节的柔软度,同时调和体内的阴阳能量,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四、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具有道家特色的养生健身运动。

它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包括虎、鹿、熊、猿、鸟。

通过练习五禽戏,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平衡力和协调能力,同时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

五、听音乐音乐有着独特的魅力,可以调动人的感情和情绪,舒缓身心。

道家养生中,特别推崇以自然风景、清幽宁静的音乐为主,如山水画、古琴音乐等,能够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疲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六、修炼道德道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

要想养生,首先要修心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善良,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七、心理调节道家养生方法还包括心理调节。

道教注重心灵的平和与宁静,通过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

例如通过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进行呼吸调节等,有效缓解压力,提高抵抗力。

八、戒除毒品道家强调“戒欲”,包括戒除身体和心灵两方面的毒素。

其中,戒除毒品是道家养生的基本要求之一。

道教养生食谱

道教养生食谱

道教养生食谱
1. 灵芝花菇汤
食材:灵芝、花菇、生姜、葱段、盐
做法:将灵芝和花菇泡软,切成薄片。

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灵芝、花菇、生姜和葱段,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2小时。

调入适量盐即可。

2. 嫩豆腐煲
食材:嫩豆腐、香菇、鲜蔬菜、豆瓣酱、生姜、葱段、盐
做法:将香菇泡软,切片;鲜蔬菜洗净切段。

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嫩豆腐、香菇、鲜蔬菜、豆瓣酱、生姜和葱段,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15分钟。

调入适量盐即可。

3. 蒸五色蔬菜
食材:胡萝卜、西兰花、青椒、紫甘蓝、金针菇、蒜末、盐
做法:将胡萝卜、西兰花、青椒、紫甘蓝切成小块;金针菇切成段。

将所有材料放入蒸锅中,撒上蒜末和适量盐,蒸熟即可食用。

4. 红枣枸杞粥
食材:红枣、枸杞、糯米、水
做法:将红枣、枸杞洗净备用。

将糯米洗净后加入适量水,煮沸后转小火炖煮40分钟,再加入红枣和枸杞,继续炖煮15分
钟即可。

5. 茯苓莲子羹
食材:茯苓、莲子、红糖、水
做法:将茯苓和莲子洗净,备用。

在煮锅中加入适量水,放入茯苓和莲子,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40分钟,最后加入适量红糖搅拌均匀即可。

注意:以上养生食谱仅供参考,若有特殊情况或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师或营养师的建议。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平。

养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道教的养生智慧。

第一种养生之道:养身之功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调养气血,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教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的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

养生功法包括各种养生保健体操、气功和养生食疗等。

例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常见的养生功法,通过慢跑的动作和深呼吸来达到调节身心的效果。

另外,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饮食偏素,注重与自然和谐,追求平衡营养的摄入,以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化。

第二种养生之道:养心之术道教注重心灵的修养。

通过养心的方式,道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养心术包括冥想、修行和静坐等修行方法。

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精神力量,使心灵更加宁静;修行则强调修行者的境地和品德的提升;静坐是一种闭目养神的修行方法,通过意识觉知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养心之术有助于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心灵的平静状态。

第三种养生之道:养性之法道教强调保持人的性情之间的和谐。

养性之法包括性情调理和性爱养生等方面。

性情调理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性格,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性爱养生则通过性生活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滋养身体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教讲究男女性爱的和谐与和顺,有适度、安全、和睦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第四种养生之道:养神之法道教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修养。

养神之法包括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方面。

文化修养包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通过研读经典和哲学思考提升个人的修养境界;艺术修养则强调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与心灵,达到养神的效果。

道教认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的心志更加坚定和豁达。

第五种养生之道:养道之法道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超越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养生语录道教养生

养生语录道教养生

养生语录道教养生养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道教养生有着独特的理念和方法。

道教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身心灵的全面平衡与提升。

下面是一些道教养生的养生语录,希望能对大家的养生之路有所启发。

1.心生天地,法自然道。

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认为宇宙万物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

在养生中,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法则,以心生天地,与宇宙共通。

这意味着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而过度消耗身体的能量。

2.心无所住,而生其心。

道教养生注重心灵的培养和修炼。

一个平静宁静的内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外界的纷扰和压力,从而保持身心的健康。

这需要我们学会让心无所住,不被外界干扰所困扰,从而能够更好地发现内在的宁静和力量。

3.阳和则生,阴气则长。

道教养生注重阴阳的平衡。

健康的身体需要阳气和阴气的平衡。

阳和指的是阳气充足,健康积极的状态;阴气则代表了寒冷、阴暗、消极的状态。

保持阳气和阴气的平衡,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4.养身始于养心。

道教认为身体的健康与内心的安宁息息相关。

只有在心灵安宁的状态下,才能达到身体健康的目标。

因此,在养生过程中,我们应该首先从心灵养护开始,通过冥想、放松、调整心态等方法来保持内心的平衡。

5.房中有山,山中有房。

在道教养生中,有一种修炼方式叫做“房中有山,山中有房”。

这个修炼方式强调了身体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通过将自己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灵性。

这也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对自身健康的自我调节能力。

6.食者、以安府。

道教养生中,食物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道教强调节制饮食,提倡素食,以养护身体。

在选择食物的时候,要注重平衡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并注重食物的新鲜与清淡,避免过度油腻与辛辣的食物。

7.游于无墨之水,行于不露之厩。

道教养生提倡适度运动,注重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行于不露之厩,指的是保持恰当的运动量,不过度运动以至于伤害身体。

道教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道教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道教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体系,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丰富的哲学思考,在养生领域中也有其独特的贡献。

道教的养生思想基于“道法自然”,摒弃了人为的干预,注重自然、平和、和谐的生活方式。

道教的养生思想不仅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现代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本文将从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实践方法和现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道德经中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表明“道”是整个宇宙的根源和伟大的规律,而所有物质都是从“道”而来。

由此可见,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顺应自然、顺利而不逆天而行。

下面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1. 返璞归真:追求简朴的生活,回归本真,摒弃浮躁和虚浮;2. 顺天应人:尊重自然,不逆天而行,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按照天道生活;3. 调心养性:通过调整情绪和锤炼性格,减少不良情绪的负面影响,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4. 保持内外平衡: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保持身心灵的健康;5. 保持过度:避免过度的饮食、娱乐等活动,保证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二、道教养生思想的实践方法道教通过修行、三宝(道、天、地)、五禁(禁燥、禁酒、禁膳、禁慾、禁语)和丹道等实践方法,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此外,道教养生也强调生活规律化、按时用餐、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以及保持平静的心态和愉悦的情绪。

具体来说,道教养生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饮食调理:道教养生的饮食调理主要是避免过度的饮食,尤其是食用过多的油腻、辛辣、甜食等食物,同时注重清淡、自然的食物,如米、面、蔬菜、水果等。

2. 呼吸调理:呼吸调理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呼吸调整气血和精气的流动,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例如“八段锦”中有呼吸功法,有助于调整呼吸、提高身体免疫力。

3. 禁慾戒贪:道教养生的禁慾戒贪,主要是戒烟、戒酒、戒色、戒贪等不健康的习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养生鬼谷门童在中国民间故事中,人去世时魂被两个鬼索去,这两个鬼分别是“白无常”和“黑无常”。

这实在是中国老百姓的大智慧,这个典故包含了养生的诀窍。

这个诀窍就是如果每天的生活没有规律,即白天无常和黑夜无常,最后就被鬼索去了!因此这样民间的故事已经告诉我们养生的根本所在就是知常和守常。

老子《道德经》十六章中有这样的论断“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可见“常”的重要。

但是这个“常”是什么,养生的“常”又是什么呢?台湾学者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对“常”的解释是“万物运动变化中的永恒规律”1,并引北大教授张岱年的一段话来更全面的理解“常”:“中国哲人都认为变化是一根本的事实,然不止如此,更都认为变化是有条理的。

变化不是紊乱的,而是有其不易之则。

变化的不易之则,即所谓常。

常即变中之不变之义,而变自身也是一常。

常的观念,初发自老子”。

2可见老子最早提出的“常”的观念已经在老百姓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并通过“黑白无常”这样的形象来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于养生而言,人的一生一直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其中的“常”即人的一生变化中的“不易之则”,就是人本身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律,这正是道教养生的主要内容。

在面对人的终极关怀问题时,世界各地的宗教各有其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

众多的宗教中多以关注往生与来世等来解决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只有中国的道教产生出关注今生,以追求今生的长生久视,甚至得道成仙的人生观。

其内容主要是通过一定的修炼方法,达到长生久视,肉身飞升,得道成仙,度世救人,其核心是修道成仙。

一个对生命无限关注的宗教,在其存在的近两千年间,总结了无数生命科学的理论和实践。

这一体系的成功所在,正是对于人本身及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科学研究和大量实践经验。

并形成了独特的道教人学和仙学体系。

道教人学是对于人的“不易之则”即“常”的充分认识和与实践;道教仙学是在道教人学的基础上,针对个人发展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这些方法是人得以修道成仙的桥梁,是最终实现道教根本目的的途径。

1陈鼓应. 《老子今注今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82陈鼓应. 《老子今注今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8先天派千峰老人赵避尘所说的:“道者人人又分,位位可得。

大则成仙佛,小则延年寿”3。

只要能知常守常既得道教人学真谛,可使人活到天年。

如能在知常守常的基础上,有机缘能够修炼适合自己的仙学,则仙位可登矣。

道教人学是道教对人的“不易之则”即“常”的充分认识和与实践。

它主要包含道教对人身体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本质性的认识与实践。

杨玉辉在其著作《道教人学研究》中对道教人学的定义为:“道教人学作为道教对人的认识的理论体系,它以对人的行(精)、气、神和性、命的认识为核心,系统阐释了人的本质,人体形、气、神与性、命的存在形式、作用与相互关系,人生的历程(尤其是人的生与死),凡人与神仙及鬼魂的关系,人生的局限性及其人生价值观,修道的意义和价值,修道的原理和方法等”4。

对道教人学的研究和实践正是人们整体、全面和系统的认识自己的“不易之则”即“常”,通过与之相符合的生活实践,远离“黑白无常”,获得长生久视。

在道教养生中从道教人学到道教仙学的修炼,有一定的层次和阶段。

最基本的层次和阶段是遵守一天之“常”和一年之“常”。

一天之“常”是一天的生活起居要符合经络在十二时辰内的运行规律,即: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如表所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人体内的脏腑和经络与一天的时辰是有一定的运行规律的。

人们在一天之内的生活起居如果符合这一规律人就守住了一天的“常”,人的身体在这一天之内就不容易因不平衡而发生某种病变,达到养生的基本要求:子时 (23—1),胆经最活跃。

3东方修道文库.《先天派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4杨玉辉.《道教人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胆汁需要新陈代谢,因此在子时需要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因此在子时前入睡的,早晨醒后会头脑清醒,面色红润。

反之,则会头脑昏沉。

如此长久下去会面色发青白,容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等病症,还会产生遇事“胆怯”的毛病。

这个时辰是养肝血最好的时机,不要错过。

丑时(1—3),肝经最活跃。

“肝藏血”,血液的新陈代谢通常在肝经活跃的丑时完成。

如果丑时没有进入睡眠状态,肝就无法更好的完成新陈代谢。

所以经常在丑时还未不睡觉的人,面色显青灰色,情志会倦怠且躁,很容易生肝病。

寅时(3—5),肺经最活跃。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通过新陈代谢,推陈出新之后,把新鲜的血液提供给肺,再通过肺送往全身,在这个阶段睡眠好的人在清晨起来会面色红润,精神饱满。

子、丑、寅三个时辰的的代谢过程都要在睡眠的状态完成,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说,这三个时辰的睡眠一定要保证,只有保证了这三个时辰的睡眠,白天才会在精力和精神饱满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否则,一天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会大大折扣,体质也会随着下降,并逐渐生出各种病症。

卯时(5—7),大肠经最活跃。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而新鲜的血液传导到全身,并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和排出身体内渣滓的过程。

因此,卯时要起床并通过大便排出身体内的渣滓。

辰时(7—9),胃经最活跃。

由于此时胃经活跃,因此在 7点到9点之间吃早饭最容易消化。

已时(9—11),脾经最活跃。

午时(11—13),心经最活跃。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心推动着血液的运行,因此在中午时如果能小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以让下午的精力充沛。

未时 (13—15),小肠经最活跃。

小肠经在未时最活跃的时间内会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

把水液传到于膀胱,糟粕送到大肠,精华输送进脾。

申时 (15—17),膀胱经最活跃。

膀胱是贮藏水液和津液的地方,在这个时辰膀胱会把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

酉时(17—19),肾经最活跃。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

肾为先天之根”。

经过申时通过膀胱对人体进行的泻火排毒运动,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生命精华的时刻。

因此如果有肾阳虚者在此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戌时(19—21),心包经最活跃。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

邪不能容,容之心伤”。

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的通道。

心包在戌时的活跃期,可以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的状态。

亥时 (21—23),三焦经最活跃。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管诸气和疏通水道的作用。

亥时三焦通百脉。

此时又称“人定”,如果在亥时内入睡,百脉可以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

亥时是一天内十二时辰的最后一个时辰,在这个时辰内入睡,可以与下一天的第一个时辰子时完美的结合,实现一天的养生计划。

“常即变中之不变之义,而变自身也是一常”,除了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要注意与十二时辰内经络运行的规律相符合之外,一年内有不同的季节变化,不同的季节对于身体的经络和脏腑有很大的影响,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此道教养生也强调适四时而适寒暑。

要适应季节的变化,随季节的变化而调整生活。

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对一年内四时养生的“不易之则”有很好的归纳和总结:“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疾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

5各个季节有不同的天时和地气,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按照其特定的规律加以调整自己的生活。

例如,在寒冷的冬季来临,日常生活中如何调节生活呢?首先,冬天主收藏,在冬天要早睡而晚起,早上要吃热呼呼的早餐,吃了早餐胃口就暖和了,这样身体就会暖和起来。

接下来再做一些适当的运动,通过运动身体更加温暖,这样就会保证在半天内身体不感到寒冷。

如果相反的话,在寒冷的冬季,早餐是冷的又没有什么运动热身,寒冷就会让人体收缩,经络就会闭塞些。

此外,早上起床坐在床上,把衣服坐在屁股下面,然后搓热双手,在腰部上下搓,速度要快,用力的搓,让摩擦的热量透过肌肉,让肾脏感觉到热,这是全身都会感觉暖,这种方法可以更好的御寒!在日常的生活中遵守一天之“常”和一年之“常”,这样可以基本保证了人的健康,但是人生活在地球上,与自然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律也是道教养生所必须了解和实践的,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堪舆”即“风水”。

“风水学”也可以成为“环境与人的关系学”,人们生活,为各种各样的物体所包围,这些物体的品类、位置、形态、大小、方向、色彩、材质、肌理等等构成了特殊的“环境”,这些“环境”即“风水”,与人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要正确和积极的对待我们的环境。

但是一般来说“风水学”需要相对比较专业的人士,要懂得甄别以找到真正的风水师对个人的环境加以合理的调整,以达到最适合个人的生活环境。

在生活中实践道教人学中人本身与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规律,守住这份“常”,作为一般意义的养生已经足够,但是对于道教的信奉者,对于追求道教的肉身飞升,得道成仙的目的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这个“常”的基础上加以文武修行,文修行是指善修;武修行是丹道的修炼。

丹道的修炼要有师傅的口传心授,加上个人的八字、五行、机缘、悟性以及长时间的修炼等许多方面综合的结果才能有所成就。

道教仙学是以修炼的具体方法为主,以修炼成仙为目的的体系。

这一体系中侧重于一些具体的修炼方法,这些方法只有适合了个体才能够发挥其功5陈立明,李志平,张传曾. 《中国古代养生四书》,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21效,达到修炼的效果。

不同的修炼方法具有不同的修炼效果,要不断的摸索,现在比较流行的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还有一些气功功法等这些都是一些相对基础的修炼方法,在修炼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自身的变化,不断调整以更加适合自己,并坚持修炼还是会有很大的收获,尤其是太极拳。

武当山道医祝英华道长在修行期间打通“十二经脉”后,发现人体的“十二经脉”是阴阳双向、左右对立的机能运动,因此认为太极拳是最适合人修炼的功法,因为其运动的形式与人体经脉的运行规律相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