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文明

合集下载

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以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为主

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以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为主

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以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为主游牧文明:传统与变迁——以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为主导言:内蒙古地区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多民族地区之一,其中蒙古族人口众多,保留着丰富的游牧文明。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蒙古族以其特有的游牧生活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原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为主题,探讨蒙古族游牧文明的传统与变迁。

一、蒙古族的来历与形成蒙古族被认为是源自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民族。

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成功统一了蒙古草原,并创立了蒙古帝国,使蒙古族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族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民族,并保留了其独特的游牧文明。

二、游牧生活方式的传统特征蒙古族的游牧生活方式是其文明的核心。

他们以牧民的身份居住在广袤的草原上,过着陪伴牛羊的简单而自由的生活。

游牧生活方式赋予了蒙古族深厚的草原情怀和独特的文化特征。

他们居住在蒙古包(传统的毡房)里,依靠牲畜的繁殖和放牧来维持生计。

同时,蒙古族还以马匹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技艺高超的骑马射箭成为其特长,并构成了蒙古族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

三、历史时期的游牧文明变迁在历史的长河中,蒙古族的游牧文明经历了许多变迁。

首先是元代,成吉思汗的后裔成吉思衍建立了元朝,将中原地区纳入统治范围。

这一时期,蒙古族的游牧文明接触到了中原的汉文化,融合进了许多汉族文化元素。

随后,明清时期,蒙古族受到了中央政权的影响,逐渐转向了农牧交错的经济模式。

这一转变,使得蒙古族的传统游牧文明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现代化的巨大冲击使得蒙古族的游牧文明进入了重要的变革时期。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草原上不断涌入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大规模的农牧业发展、现代工业的兴起以及移民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得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四、保护与传承在现代进程中,随着蒙古族游牧文明的变迁,保护和传承成为了当务之急。

中国政府重视蒙古族的保护,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2024年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范文

《2024年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范文

《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篇一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一、引言游牧文明,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深深根植于广袤的草原与沙漠地带。

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

本文旨在探讨游牧文明的传统特征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文明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

二、游牧文明的传统特征1. 生活方式:游牧民族以草原为家,随季节变化迁徙,逐水草而居。

他们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牛羊等牲畜是他们的重要财产和生存基础。

2. 文化传承:游牧民族通常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宗教信仰和价值观。

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方式,将文化传统代代相传。

3. 社会组织:游牧社会通常以家庭或部落为单位,形成较为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

在面对自然环境和生存挑战时,他们团结协作,共同应对。

三、游牧文明的变迁1. 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推进,游牧文明逐渐与外界产生更多交流。

这一过程中,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2. 经济转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部分游牧民族开始从传统的畜牧业转向其他产业,如旅游业、手工艺等。

这些变化为游牧民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3. 文化融合与保护:在现代化进程中,游牧文明逐渐与其他文明产生交流与融合。

为了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许多游牧民族开始关注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举办文化节庆、传承人培训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四、未来展望1. 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游牧文明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我们需要关注游牧民族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2. 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游牧民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绿色产业等方式,促进游牧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文化交流与互鉴:游牧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024年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范文

《2024年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范文

《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篇一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一、引言游牧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在世界各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它不仅是一种经济形态,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探讨游牧文明的传统特征、变迁过程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游牧文明传统特征游牧文明,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其传统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居住方式:游牧民族以帐篷等便携式住所为家,随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迁徙。

这种居住方式使得他们能够灵活应对各种自然环境。

2. 独特的交通方式:游牧民族依靠马、骆驼等动物作为交通工具,这种交通方式既方便了他们的迁徙,也成为了他们文化的一部分。

3. 丰富的文化内涵: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及丰富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

三、游牧文明的变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游牧文明也在发生着变迁。

这些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方式的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游牧民族开始引入现代农业机械和畜牧养殖技术,逐步实现了从传统游牧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2. 文化传承的变革: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然而,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重视对游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建立博物馆、文化中心等方式,保护和传承游牧文化的精髓。

3. 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游牧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同时,也向其他文明传播自己的文化特色,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

四、游牧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游牧文明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游牧文明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面对环境变化和挑战时,我们需要像游牧民族一样保持灵活和适应性。

其次,游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游牧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4年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范文

《2024年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范文

《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篇一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一、引言游牧文明,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长久以来在广阔的草原和沙漠地带繁衍生息。

它不仅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形态。

本文将从传统与变迁两个角度,探讨游牧文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二、游牧文明的传统1. 生活方式游牧民族以草原为家,随着季节的变化和草场的更替,不断迁移。

他们以畜牧业为生,马、牛、羊等牲畜是他们的主要财产。

游牧生活需要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坚韧的意志,以应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多变的气候条件。

2. 文化内涵游牧文明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包括音乐、舞蹈、绘画、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

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

例如,尊重自然、敬畏生命、重视家庭和团结协作等。

3. 传统技艺游牧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传统技艺,如马具制作、毡房编织、草原医疗等。

这些技艺代代相传,成为游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游牧文明的变迁1. 现代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游牧文明逐渐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

许多游牧民族开始接触并使用现代科技产品,如手机、互联网等。

同时,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影响到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

2. 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游牧文明,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区、扶持传统手工艺等。

此外,游牧民族的后代也在努力学习和传承祖先的文化传统,以保持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3. 面临的挑战然而,游牧文明在面对现代化进程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文化认同等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游牧民族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四、未来展望1. 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游牧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经济多元化等。

同时,游牧民族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学习新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以提高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

2. 文化交流与融合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游牧文明可以与其他文明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

形容游牧文明成语

形容游牧文明成语

形容游牧文明成语
以下是一些形容游牧文明的成语:
1. 逐水草而居:指的是游牧民族随着季节的变化和水源的分布而迁徙。

2. 马背上的民族:形容游牧民族以骑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生活与马息息相关。

3. 漂泊无定:意味着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所,经常迁徙。

4. 风吹草动:形容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随风而动,随草而居。

5. 天苍苍,野茫茫:描绘了游牧民族生活的广阔草原和天空,展现出一种豪放和自由的感觉。

这些成语都从不同角度形容了游牧文明的特点和生活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游牧文明是一个复杂多样的文化体系,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游牧文化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这些成语只是对游牧文明的一种概括和形容。

《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范文

《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范文

《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篇一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一、引言游牧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长久以来在广阔的草原和沙漠地带繁衍生息。

这种文明形式不仅塑造了游牧民族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性格,还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成果。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游牧文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迁。

本文将从传统与变迁两个角度,探讨游牧文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游牧文明的传统1. 生产生活方式游牧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畜牧业为主,牧民们随着季节的变化,携带家畜和帐篷,在广袤的草原上迁移。

这种流动性的生产方式,使得游牧民族在适应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独特的智慧。

2. 文化传统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包括音乐、舞蹈、绘画、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方面。

这些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成为游牧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游牧文明的变迁1. 现代社会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游牧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科技手段、文化交流等方式逐渐改变着游牧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2. 文化交流与融合在现代化进程中,游牧文明与其它文明形式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一种趋势。

这种交流与融合使得游牧文明的文化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使得游牧民族逐渐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四、游牧文明的未来发展趋势1. 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保护和传承游牧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这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游牧民族自身的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扶持、文化教育、媒体宣传等方式,保护和传承游牧文明的文化遗产。

2. 适应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游牧民族需要适应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现代化的畜牧业和旅游业等产业,提高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

同时,也需要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3.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游牧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强与其他文明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游牧生态文明的特征

游牧生态文明的特征

游牧生态文明的特征首先,游牧生态文明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

游牧民族大多居住在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如高寒草原、沙漠地带等。

在这些地区,游牧民族依靠放牧和狩猎等方式获取生存资源。

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注重节约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他们不会过度放牧,以免破坏草原植被的生长,同时也注重保护野生动物资源,避免过度捕猎。

其次,游牧生态文明注重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在游牧社会中,人们使用的工艺和技术多与环境友好相关。

例如,他们使用的工具多由天然材料制成,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他们的生产方式也相对简单,不会破坏大自然的平衡。

游牧民族注重可持续发展,他们积极保护水源,开展节水浇灌,避免过度使用水资源。

第三,游牧生态文明强调社群共享和互助合作。

在游牧社会中,游牧民族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群结构中。

他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资源,形成了一种共同利益和互助合作的文化。

游牧民族之间相互依赖,共同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

他们共同维护社群的利益,共同面对自然灾害和其他困难。

第四,游牧生态文明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游牧社会中,人们视自然为伙伴和朋友,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和生态系统。

他们通过祭祀和宗教仪式等形式来向自然示敬,以保持与自然界的良好关系。

游牧民族尊重动植物的生命,不滥杀滥捕,避免浪费资源,以保持生态平衡。

最后,游牧生态文明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游牧民族流动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特殊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他们注重个体自由和平等,尊重长辈和传统,强调家族责任和社群义务。

游牧生态文明将自然与人类社会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总之,游牧生态文明是一种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模式。

它注重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社群共享和互助合作、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只有坚持游牧生态文明,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范文

《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范文

《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篇一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一、引言游牧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在世界各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游牧民族以其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坚韧的民族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变迁。

本文旨在探讨游牧文明的传统与变迁,揭示其内在的生存智慧和文化价值。

二、游牧文明的传统1. 生产生活方式游牧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畜牧业为主,人们随着季节的变化和草场的更替,不断迁移。

这种生产方式使得游牧民族在自然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智慧。

他们能够根据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灵活调整生产方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 文化内涵游牧文明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包括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

游牧民族的宗教信仰多为原始宗教或游牧宗教,如蒙古族的藏传佛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不仅为游牧民族提供了精神寄托,也成为了他们团结和凝聚的力量。

同时,游牧民族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也独具特色,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三、游牧文明的变迁1. 现代化的冲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游牧文明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受到了严重冲击。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科技和文化的传播,使得游牧民族开始接触并逐渐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然而,这种变迁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传统文化的消失、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2.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时,游牧民族也在积极寻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他们开始尝试将现代化的科技和文化引入到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中,以实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例如,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等。

同时,他们也在努力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得以延续。

四、游牧文明的生存智慧与文化价值1. 生存智慧游牧民族的生存智慧体现在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上。

他们能够根据自然条件的变化,灵活调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这种生存智慧不仅体现了游牧民族的智慧和勇气,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生态保护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牧文明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影响及历史根源的探究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就像一串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给它自身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它们在造就自己的同时,也造就了无与伦比的华夏文明。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灿烂的华夏文明中,昙花一现的游牧文明以其自身的特点,似乎以最恰当的方式适时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尽管它已离我们渐渐远去,但它留给我们的记忆却是深刻的。

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尽管如此,它最终摆脱不了自身的历史局限性,逐渐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只能从民族大融合中找到它的些许痕迹,它留给我们的除了独特的文明,就只有无限的遐想了。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以华夏文明继承者的身份,来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吧。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游牧民族统一中国的历史时期。

一个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另一个就是满族建立的清朝。

曾几何时他们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令中原王朝闻风丧胆。

它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民族的强悍。

而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游牧文明的基础上。

所谓的游牧文明,就是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建立起来的文明。

游牧文明的特点在于动。

因为变动性大,不利于手写文字的产生,文化的积累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无法形成如农耕文明那样发达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组织,在话语权上始终无法胜过农耕文明,因此留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落后和应改造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游牧文明始终存在着一种活性因素,它遵循着自然规律,热爱自然、感恩自然,拥有与自然相近的豪爽而开放的性格。


古有句谚语“被牲畜采食过的土丘还会绿起来,牲畜的白骨不久被扔到那里。

”就用一种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了牧民对牧草枯荣,牲畜的生死等自然循环、生物再生原理的深刻理解,并且认为“凡有生之物皆无常也。

”无常,包含变化、运动之意。

当《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格言,随着农耕文明的生根和发展越来越严密而消逝时,游牧文明中这种活性因素却始终张扬着,并且和尊重自然,感恩自然的性格结合起来,成为保持草原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文化因素。

蒙古族的民间诗歌中,有这样两句诗:“牧人爱宇宙/宇宙赐给我们幸福,牧人保护宇宙/苍天交给我们的任务。

”如此直白地表述人们有保护大自然的责任的话语,在农耕文明中是绝难找到的。

即便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最倾向于天的道家,也不能如此自觉而清晰地表达出人应当保护自然的观念。

这还是在农耕文明的惰性因素没有完全强化,原始采集狩猎文明遗留的及与游牧文明交互影响而存在的活性因素仍旧占有一席之地的先秦时期。

秦汉之后,随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人定胜天的观念和消极企求神灵保佑的世俗观念逐渐盛行,明确提出要保护自然的声音,除了宗教的影响外几乎就不再能够听见。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蒙哥于1251年登上蒙古大汗宝座时,在发布的登基诏书中说:“要让有羽毛的或四条腿的,水里游的或草原上生活的各种禽兽免受猎人的箭和套锁的威胁,自由自在地飞翔或遨游;要让大地不为桩子和马蹄的敲打所骚扰,流水不为肮脏不洁之物所玷污。

”这样的言辞,中原农耕文明中,哪一个帝王能够说得出来?难怪有学者慨叹,西方文明的血统来自于游牧文明,只有游牧文明的活力,才能发展出对自由的强烈
追求。

文明对立的根本原因就是粮食,农耕文明种植的作物,较肉类易于储存,因此可以囤积大量粮食,受气候影响小,加速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而游牧文明存贮的是活体肉类,受气候影响较大,到没粮食的时候为了生存都是迁移到有粮食的地方或直接掠夺粮食和手工艺品,自己本身则没有过多的粮食来支撑社会分工。

对于军事力量上,游牧的生存技能传承,就是练兵的过程,而农耕文明,耕作和工艺的技艺,只能依靠过量的生产来支持相对专业的军队。

游牧文明的代表之一,蒙古族对世界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中国和华夏民族也是功不可没。

她给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大疆土,其面积超过汉唐,而另一个游牧文明的代表——女真满族建立的大清朝尽管是中国最后一个帝制王朝。

然而,她却以几十万人口的满族建立的大清朝;统治了几亿汉族人口;打下了仅次于蒙古元朝大帝国的巨大疆土;而且还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康乾盛世。

满清入主中华给五千年的中国古代史画了个句号。

中国古代的民族执政的历史,从游牧的炎黄族开始到游牧的女真族结束,从游牧到游牧这绝非偶然,而是中国特殊的环境和两种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

12世纪初,女真族异军突起,先后灭掉辽和北宋,并迫使高丽朝贡称臣,在东亚大陆构建起以金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由金、南宋、高丽三方结成的关系网络中,金军事实力最强,且最具攻击性;高丽为求自保,对金称臣纳贡;南宋偏安一隅,苟且偷安,无意进取。

东亚局势的变化,
使南宋对高丽充满疑虑与防范意识,对高丽的政策也愈益趋于保守,宋丽关系渐行渐远,最终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断绝官方外交往来,东亚三国博弈的地区局势遂告终结。

10至13世纪,在东亚大陆以“天下一体”观念为基础、以中原汉族王朝为中心而形成的地区秩序发生裂变。

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成为东亚世界的主宰,而中原汉民族建立的宋朝实力非但不足以制驭东亚地区,而且常常面临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与欺凌。

在宋、高丽、辽(金)三足鼎立、彼此制约的东亚地区,任何一方政治力量的消长,都足以引起地区局势的变动。

12世纪初女真的迅速崛起就猛烈地冲击着东亚旧有的、以辽为盟主的地区秩序,促使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整合,一种新的地区秩序最终得以建立。

无论从历史上的哪一个时期上看,游牧文明都或多或少的伴随或者影响相应的那段历史,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种突出的作用源于游牧生活内部生存竞争的残酷性十分普遍。

而严酷的竞争,却磨练出了坚毅的民族性格。

反之,农耕文明却缺乏这样的竞争。

而中华民族的骨髓里正是流淌着游牧民族的血液,因此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才有了不屈不挠,勇敢坚毅。

在每一次面对外敌入侵时,我们才能表现出视死如归,游牧文明带给我们的潜能也就会随时迸发出来。

并显示出巨大的能量。

虽然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无限的。

历史上没有哪一个王朝的统治者能让自己的江山万古流芳,尽管它曾经有多么强大,但最终只能淹没在浩如烟海历史的长河中。

留下的只能是记忆。

但不可否认的是,游牧文明的确为中原的农耕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使得中
华民族成为具有了一定民族性格的民族。

中华游牧民族对中华民族和文明的伟大贡献,最主要是在精神上、性格上的贡献。

而刚强进取的民族性格则是创造和支撑中华文明的支柱。

如果说华夏农耕民族是创造古代中华文明的脑与手,那么游牧精神和游牧性格则是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脊梁。

实验小学吴英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