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国家、行业标准清单(2019)
《城市火险气象等级》等5项气象领域国家标准发布

《城市火险气象等级》等5项气象领域国家标准发布作者:来源:《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8年第11期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城市火险气象等级》(GB/T 20487—2018)、《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保障规范》(GB/T 36742—2018)、《森林火险气象等级》(GB/T 36743—2018)、《紫外线指数预报方法》(GB/T 36744—2018)、《台风涡旋测风数据判别规范》(GB/T 36745—2018)5项气象领域国家标准,并将于2019年4月1日起实施。
此批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将进一步促进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领域相关工作的统一化、规范化。
其中,《城市火险气象等级》以城市火险等级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基础,建立了城市热岛和干岛效应与天氣状况或城市大小的对应关系表,城市气温、相对湿度获取和计算方法,主要供气象、消防、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保险公司以及广大居民使用,使城市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评估业务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
《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保障规范》规定了气象灾害种类、气象灾害敏感单位的确定、气象安全保障的基本原则、气象灾害风险控制以及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等具体措施,对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出现气象灾害后的应急响应处置、气象灾害防控、保障措施及灾后处置提出了指导,特别是对于存在明显气象灾害风险点提出了气象灾害风险源辨识指导,将大大提高这类气象灾害敏感单位气象灾害风险预防和控制成效。
《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根据气象条件对森林火灾易燃和易蔓延的影响程度,划分出气象影响等级,以气象影响等级表示森林火灾易燃和易蔓延的风险,对于规范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警业务、提高预警服务质量和效果、积极开展森林防火工作等有着重要意义。
《紫外线指数预报方法》给出了基于云量、天气现象、地表反照率订正地面紫外线辐照度的紫外线指数预报方法,详细介绍了紫外线指数预报方法的计算原理和预报过程,并对紫外线指数预报方法进行更加详细和全面的规范,促进了紫外线预报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气象国家行业标准执行清单

147 气象防灾减灾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121 气象防灾减灾 122 气象防灾减灾 123 气象防灾减灾 124 气象防灾减灾 125 气象防灾减灾 126 气象防灾减灾 127 气象防灾减灾 128 129 130 131 132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
GB/T 19201-2003 GB/T 19201-2006 GB/T 20479-2006 GB/T 20480-2006 GB/T 20481-2006 GB/T 20482-2006 GB/T 20483-2006 GB/T GB/T GB/T GB/T GB/T 20484-2006 20486-2006 20487-2006 21983-2008 21984-2008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21987-2008 22164-2008 27956-2011 27957-2011 27958-2011 27961-2011 27962-2011 27964-2011 27965-2011 27966-2011 27967-2011 28591-2012 28592-2012 28593-2012
标准号 QX/T 31-2005 QX/T 34-2005 GB/T 19565-2004 GB/T 20524-2006 GB/T 21005-2007 GB 31224-2014 GB 31223-2014 GB 31222-2014 GB 31221-2014 QX/T 1-2000 QX/T 5-2001 QX/T 6-2013 QX/T 7-2001 QX/T 8-2002 QX/T 11-2002 QX/T 12-2002 QX/T 13-2002 QX/T 14-2002 QX/T 15-2002 QX/T 16-2002 QX/T 19-2003 QX/T 20-2003 QX/T 23-2004 QX/T 24-2004 QX/T 25-2004 QX/T 26-2004 QX/T 27-2004 QX/T 28-2004 QX/T 29-2004 QX 33-2005 QX/T 35-2005 QX/T 36-2005 QX/T 42-2006 QX/T 44-2006 QX/T 45-2007 QX/T 46-2007 QX/T 47-2007 QX/T 48-2007 QX/T 49-2007 QX/T 50-2007 QX/T 51-2007 QX/T 52-2007 QX/T 53-2007 QX/T 54-2007 QX/T 55-2007 QX/T 56-2007
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

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5.10.11•【文号】气发〔2015〕71号•【施行日期】2015.10.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气发〔2015〕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和《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的意见》(中气党发〔2015〕1号)精神,就进一步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标准意识标准是国家基础性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气象标准化工作是气象事业提质增效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气象信息化的重要环节。
气象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和业务科技人员都要牢固树立标准化理念,将标准贯穿气象工作全过程,切实做到有标可循、依标办事。
各级气象部门要把标准作为提升业务技术水平和履行气象职责的重要抓手和技术支撑,充分发挥标准的技术门槛作用,通过标准化建设,推进气象技术、管理和服务的集约化、规范化,促进气象资源的共享和最优配置,为实现气象工作法治化奠定基础。
二、完善标准体系着眼气象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围绕气象现代化和气象法治建设的目标任务,组织开展各领域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和设计,加强与国际先进标准和国家基础性标准对接,建立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库,构建有机统一、相互衔接的气象标准体系。
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化、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综合气象观测等基础业务领域标准体系建设。
支持气象相关社会组织制定满足气象行业自律和市场需求的团体标准,鼓励省(区、市)气象局制定具有地域气候特点、气象专业特色或更严格、更细化的地方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QXT 109-2009概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QX/T 109-2009城镇燃气防雷技术规范前言本标准中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重庆市防雷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城镇燃气防雷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城镇燃气防雷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燃气场站及设施、燃气金属管道、电气系统及电子系统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城镇燃气的防雷设计和施工,既有城镇燃气系统的雷电防护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不适用于海洋和内河轮船,铁路车辆、汽车等运输工具上的燃气装置设计。
注:本标准中储气罐均含储气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新闻公报,其随后的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式、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HGJ28-1990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城镇燃气从城市、乡镇或居民点中的地区性气源点,通过输配系统供给居民生、商业、工业企业生产、采暖通风和空调等各类用户公用性质的,且符合本规范气质量要求的可燃气体。
城镇燃气一般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和新型复合燃气。
3.2低压储气罐工作压强(表压)在10kpa以下,依靠容积变化储存燃气的储气罐和干式储气罐两种。
3.3高压储气罐固定容积储气罐。
工作压强(表压)大于0.4MPA。
领依靠压力变化储存燃气的储气罐。
3.4调压装置将较高燃气压强降至所需的较低压强调压单元总称。
包括调压器及其附属设备。
3.5调压站将调压装置放置于专用的调压建(构)筑物中,承担用压强的调节。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气象基础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气象基础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3.10•【文号】发改农经规〔2022〕392号•【施行日期】2022.03.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预算、决算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气象基础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农经规〔2022〕392号中国气象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规范气象基础设施专项管理,根据《政府投资条例》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的相关规定,我们制定了《气象基础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2022年3月10日气象基础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气象基础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以下简称本专项)管理,及时发挥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政府投资条例》《中央预算内直接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2014年第7号令)《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规范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安排方式及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投资规〔2020〕518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气象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气象卫星、人工影响天气、海洋气象综合保障、气象雷达、信息化、观测站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基层台站等工程,具体项目类型和支持范围可视情况作必要调整。
第三条本专项管理遵循符合规划、程序完备、进度可控的原则。
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气象基础设施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划要求,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审批要件齐备,已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并通过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进行调度和监管。
第四条本专项安排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采取直接投资方式安排项目。
第五条本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应用于计划新开工或续建项目,原则上不得用于已完工项目。
(项目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

QX/T 31—2005 0I CS 07.060 A 47QX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specification for assessing and accepting the completedmeteor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ject中国气象局 发布目次前言 (II)引言 (I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竣工验收的内容 (3)5 竣工验收工作的组织 (5)6 竣工验收工作的依据 (5)7 竣工验收的工作程序 (6)8 申请竣工验收的项目必备条件与时间要求 (9)9 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 (11)10 竣工验收的主要文件 (11)11 竣工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处理 (12)12 档案管理 (13)附录A (规范性附录)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申请书 (14)附录B (规范性附录)预验收确认书格式 (22)附录C (规范性附录)单项验收鉴定书格式 (25)附录D (规范性附录)竣工验收鉴定书格式 (29)附录E (规范性附录)竣工验收应提交的主要报告 (36)附录F (规范性附录)验收提供的资料参考目录 (43)前言本标准根据近几年来气象建设项目的实践和未来气象建设项目竣工的需要,参照GB/T 50326-200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的规定编制。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都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扬、郑荣然、潘正林、李毅、陈昭艳。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引言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认真贯彻增收节支的方针和国务院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国发[2005]21号),进一步做好气象建设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强化气象建设项目支出预算及财务管理,提高气象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气象部门的实际,制定本标准。
《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 建设指南》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指南》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 任务来源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2019年4月22日由中国气象局法规司下达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项目编号QX/T-2019-61,立项名称为《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指南》。
2、牵头单位本标准编制牵头单位是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3、协作单位本标准的编制协作单位包括:北京市气象爱局、安徽省气象局、江西省气象局和河北省气象局等。
4. 主要起草人及所做工作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李雁、雷勇、张鹏、王得来、汪勇进、罗晶、徐梦维,其分工如下:李雁,本标准起草负责人,负责整体架构设计、组织和终稿修改;其余人员,负责资料搜集、参与初稿起草。
4. 主要工作过程本项目于2019年4月份成立标准起草组,开始有关本标准的编写工作。
2019年5-6月份,项目组从各种渠道收集与本标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包括: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中国气象局相关管理文件以及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相关技术文档,并对国内气象组织及本标准可能使用者的信息和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比较和研究。
基于研究结果初步制定了本标准架构。
2019年7-9月份,制定标准的编写分工,汪勇进负责引言、徐梦维负责1-3章编写,张鹏负责4-6章编写,罗晶、王得来和汪勇进负责第7章编写,汪勇进负责第8-9章编写,并制定了标准的编写原则、体例和时间等要求,构建了专用微信群就编写过程中问题进行及时沟通,9月底前完成了标准的初稿编制。
2019年10月,李雁对整体标准的初稿进行了统稿,并和全国第一批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单位、专业机构人员进行了沟通,对标准的结构进行了调整,主要为如下几方面:弱化引言部分内容,尤其是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特点、与其他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将本标准中涉及到的相关术语和定义统一放到《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标准。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气象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气象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6.11.24•【文号】气办发〔2016〕27号•【施行日期】2017.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气象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气办发〔2016〕2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气象领域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气象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依据《气象标准化管理规定》和《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考核评估办法(试行)》,中国气象局组织制定了《气象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估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对执行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请及时向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反映。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2016年11月24日气象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估办法(试行)第一条为加强气象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含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以及气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统称标委会)管理,提高标委会履职能力和水平,依据《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气象标准化管理规定》和《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考核评估办法(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标委会评估工作由政策法规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承办。
第三条标委会评估工作坚持科学量化、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
第四条标委会评估工作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于12月底前完成本年度的评估。
第五条标委会评估实行计分制,基本分值为100分,加分分值为10分。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标准制修订、日常管理、国际标准化、标准化研究与奖励、工作量等五个方面的情况。
第六条标委会评估工作由标委会自评、工作组评估以及职能司确定结果三个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8-2002
气象仪器术语
36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13-2002
SL2-1型雨量传感器
37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24-2004
气象用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38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45-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1 部分:总则
39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46-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2 部分:云的观测
40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47-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3部分:气象能见度
41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48-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4部分:天气现象观测
42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49-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5部分:气压观测
43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气象国家、行业标准清单(2019)
序号
领域
标准号
标准名称
1
气象基础与综合
QX/T 31-2005
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
2
气象基础与综合
QX/T 34-2005
气象科学成果鉴定规程
3
气象基础与综合
QX/T 275-2015
气象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范
4
气象基础与综合
QX/T 276-2015
气象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20部分:年地面气象资料处理和报表编制
51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65-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21部分: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
52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66-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22部分:观测记录质量控制
53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78-2007
GB/T 34048-2017
紫外辐射表
19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T 35219-2017
地面气象观测站气象探测环境调查评估方法
20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T 35221-201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总则
21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T 35222-201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云
22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T 35223-2017
14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T 33702-2017
光电式日照传感器
15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T 33703-2017
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
16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T 33866-2017
太阳紫外辐射测量 宽带紫外辐射表法
17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T 33868-2017
紫外辐射表校准方法
18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气象行业标志
10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 31223-2014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天气雷达站
11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 31221-2014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站
12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T 33691-2017
杯式测风仪测试方法
13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T 33697-2017
公路交通气象监测设施技术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气象能见度
23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T 35224-201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天气现象
24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T 35225-201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气压
25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T 35226-201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空气温度和湿度
26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T 35227-201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温
31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T 35236-201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状态
32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T 35237-201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自动观测
33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1-2000
Ⅱ型自动气象站
34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6-2013
气象仪器型号与命名方法
5
气象基础与综合
QX/T 277-2015
气象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范
6
气象基础与综合
QX/T 349-2016
气象立法技术规范
7
气象基础与综合
QX/T 425-2018
系留气球升放安全规范
8
气象基础与综合
QX/T 432-2018
气象科技成果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规范
9
气象基础与综合
QX/T 443-2018
QX/T 50-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6部分:空气温度和湿度观测
44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51-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7部分:风向和风速的观测
45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52-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8部分:降水观测
46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56-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12部分:日照观测
47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57-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13部分:地温观测
48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61-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17部分:自动气象站观测
49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62-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8部分:月地面气象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50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64-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风向和风速
27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T 35228-201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降水量
28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T 35230-201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蒸发
29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T 35232-201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日照
30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GB/T 35233-2017
QX/T 346-2016
自动气象站信号模拟器
59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371—2017
阻塞高压监测指标
60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465—2018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技术规范
61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485—2019
气象观测站分类及命名规则
62
气象基本信息
GB/T 33695-2017
地面气象要素编码与数据格式
63
气象基本信息
GB/T 34283-2017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管理平台与终端管理平台接口规范
64
气象基本信息
GB/T 34412-2017
地面标准气候值统计方法
65
气象基本信息
QX/T 22-2004
地面气候资料30年整编常规项目及其统计方法
66
气象基本信息
风廓线雷达信号处理规范
54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100-2009
新一代天气雷达选址规定
55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193-2013
玻璃钢百叶箱
56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348-2016
X波段数字化天气雷达
57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
QX/T 347-2016
气象观测装备编码规则
58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