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24国集团_与_三个梯队_关于中国城镇化国际比较研究的思考_李浩

_24国集团_与_三个梯队_关于中国城镇化国际比较研究的思考_李浩
_24国集团_与_三个梯队_关于中国城镇化国际比较研究的思考_李浩

17

【作者简介】

李 浩(1979-),男,博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邹德慈院士工作室高级城市规划师。【修改日期】2013-01-06【文章编号】1002-1329 (2013)01-0017-07【中图分类号】F291.1;TU984【文献标识码】A 【摘要】国际比较对于中国城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尺度”观念至为关键。研究认为,与中国具有相对可比性的国家或地区可以界定为国土面积大于200万km 2或GDP大于6500亿美元,全球只有24个这样的国家,它们主导了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囊括了世界主要国家类型,可以作为中国城镇化国际比较研究的基本参照框架。就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来看,24个国家表现为三个不同的梯队:第一梯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均比较高,主要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早,先发优势突出;第二梯队城镇化起步稍晚,但发展迅猛,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失衡,乃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和印度等处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导的第三梯队,城镇化发展尚处于后发的起步期,保持经济稳健增长、实现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共进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城镇化;中国;国际比较;“24国集团”;“三个梯队”

ABSTRACT: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research 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concept of “scale” is even crucia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untries larger than 2 million km 2 or with GDP more than 650 billion dollars can be compared with China correspondingly, and there are 24 such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hich are leading the glob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y cover almost all types of countries, and can be regarded as the basic reference to carry out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In term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level, the 24 countr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iers. Countries in the first tier are mainly developed countries, whose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level are quite high; countries in the second tier are urbanized relatively later, but

developed rapidly, thus their urbanization and economy have been developed unbalanced, and fallen into the “middle-income trap.” Countries in the third tier including China and India are still in the starting phase of urbanization, and their key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is the steady economic growth, and balanc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urbanization; China;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group of 24 countries; three tiers

1 研究缘起

近来,城镇化发展受到社会各方面的空前重视和热议,其核心议题之一,便是中国的城镇化道路究竟该怎么走?城镇化发展如何适应中国的特殊国情条件,实现健康、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全球现象,世界上200多个国家或地区,或早或晚,或快或慢,都已经历或正在经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不仅要着重于自身国情条件的深入研究,也应当立足于国际视野,从全球城镇化发展潮流的比较研究中审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动因、特征,进而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实际上,国际比较研究对于中国国情的认识也有重要的深化作用。然而,在有关城镇化的国际比较研究或讨论中,常常忽视或较少关注的一个问题是:究竟哪些国家与中国具有相对的可比性?有人习惯于将新加坡、香港等与中国大陆相对比,认为中国大陆城镇化水平过低,其实这些对象只是一些面积很小的城市型国家或地区,比较研究很难有说服力。因此,“尺度”观念对于城镇化比较研究至关重要。另一个引发笔者思考的问题是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大量既有研究指出,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周一星,1982;梁进社,1999;张颖、赵民,2003;徐雪

“24国集团”与“三个梯队”*

——关于中国城镇化国际比较研究的思考

李 浩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0978236,51108427),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2012-ZD-8)。

“24国集团”与“三个梯队”

李 浩

GROUP OF TWENTY FOUR COUNTRIES AND THREE TIERS: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LI Hao

P l a n n i n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3年 第37卷 第1期 VOL.37 NO.1 JAN. 2013

18

梅、王燕,2004;等)。但是,当笔者运用世界各国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却难以发现其显著的规律性(图1)。

有鉴于此,本文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希望通过一定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尝试为中国城镇化的国际比较研究建立起一个相对可比的参照框架,从而提高比较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同时也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特殊国情条件。当然,本文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思考。

2 研究假设

在一般意义上,城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化的一个自然过程。作为一种地理现象,不仅气温、降水、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对人类聚居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其所在地区空间范围大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相似自然条件下空间范围越大,必然各类资源更为丰富,发展腹地更为广阔。另一方面,城镇化的根本动因和结果都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就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其经济规模又往往是反映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人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人口迁移作为城镇化发展的直观表征,一定地域内人口数量的多少必然影响到该地区的城镇化人口规模,进而对城镇化的速度和进程产生影响。一般来说,人口越少,城镇化进程的各种关系必然相对简单,也就越容易实现或达到某种较为“极致”的聚居状态(如高度的城市型集中或高度的乡村型分散)。考虑到这些因素,本文研究提出一个基本的假设,即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尺度与规模对其城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城镇化国际比较研究的可比性;为开展定量研究,具体选择“国土面积”、“生产总值”和“总人口”共3项基本指标作为反映某一国家或地区空间尺度、经济和人口规模的主要变量。在资料来源方面,本文研究中有关世界各国或地区总人口、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等数据取自该方面较权威的《联合国城市化报告》(每隔一年予以更新);由于《联合国城市化报告》中缺少国土面积、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等统计指标,这些数据主要取自世界银行网站在线数据(https://www.360docs.net/doc/6517880111.html,/)。

3 “24国集团”与“三个梯队”的发现过程

当我们把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国土面积和生产总值分别在竖坐标和横坐标上加以定位,便可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虽然全球有200多个国家或地区,但大部分国家或地区却主要集中分布在坐标系左下角的很小一片区域,这些国家不仅国土面积很小,而且经济规模也不大,理论上讲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可比性较弱。为了获得进

一步的具体认识,经过反复斟酌,笔者在坐标系上添加两条辅助线,分别代表国土面积为200万km 2和GDP为6500亿美元的统计数值,这样,就获得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国土面积超过200万km

2或GDP超过6500亿美元的国家或地区,全球只有24个。为便于讨论,本文将其称之为“24国集团”。图2中的这两条辅助线主要是靠统计

图1 世界各国(地区)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

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rate and economic level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注:根据《联合国城市化报告》,目前可获取的世界各国(地区)城镇化率的最新数据为2009年度,本图中人均GDP为与之一致同样取2009年数据。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 2010;世界银行网站在线数据。

图2 世界各国(地区)基本国情的综合比较Fig.2 Comparison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注:1.圆圈大小和灰色程度分别代表总人口规模和城镇化率,为可获得的2009年最新数据(中国城镇化率特别更新为2011年底数据),GDP为2010年数据;2.因图面所限,总人口及城镇化率指标仅对24个国家进行了展示。资料来源:同图1。

19

分析观察取值而得,那么,它们大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就国土面积而言,接近200万km 2的国家主要有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哈萨克斯坦等,与之对比,我国新疆、西藏两个自治区的国土面积分别为166万km 2和123万km 2;就经济总量而言,接近6500亿美元的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荷兰等,与之对比,2010年中国GDP约为6万亿美元,排名前两位的广东、江苏两省的GDP分别约为6797亿美元和6119亿美元。也就是说,200万km 2、GDP为6500亿美元的统计数值大致可以理解为与中国国土面积或经济规模最大的省份基本相当。

进而,我们可以将24个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等指标进行综合叠加展示,从而得到颇具解释力的图2,它非常直观地展示了24国集团的基本国情。24国集团中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和印度等7个国家国土面积最为辽阔,且有相当的经济规模,属于典型的“大国”类型,其中中国和印度的总人口规模最大,而美国的经济规模则绝对领先;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荷兰、土耳其、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等11个国家虽然国土面积很小,总人口也不多,但经济规模很大,属于“强国”类型;刚果(金)、苏丹、阿尔及利亚、哈萨克斯坦、阿根廷和沙特阿拉伯等6个国家拥有相当规模的国土面积,但人口和经济规模均比较小,姑且称之为“大国、贫国”类型。

从统计数据来看,24国集团国土面积合计8462.6万km 2、总人口合计43.9亿、GDP合计50.77万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65.3%、64.3%和84.0%;城镇人口合计23.0亿,城镇化水平约为52.3%,略高于全球城镇化水平;人均GDP1.15万美元,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3倍(表1)。简言之,24国集团囊括了全球近2/3的国土面积和近2/3的总人口,创造了全球超过4/5的GDP,城镇化和经济发展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世界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主导地位。可以讲,只要对24国集团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就在整体上基本把握了全球的发展状况。

为了认识24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笔者进一步绘制了图3。可以发现,24个国家处于3个截然不同的发展梯队。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和加拿大等10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相对协调,可统一划为“第一梯队”。处于“第二梯队”的国家包括阿根廷、巴西、墨西哥、沙特阿拉伯、韩国、俄罗斯、土耳其、阿尔及利亚和哈萨克斯坦等9个国家,其总体特征表现为城镇化水平较高,但经济发展水平却不是很

注:1.本表中“国土面积”、“GDP”和“人均GDP”取自世界银行网站在线数据(https://www.360docs.net/doc/6517880111.html,/),“总人口”、“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取自《联合国城市化报告》(United Nations.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09 Revision. New York, 2010);2.由于世界各国(地区)城镇化率的最新数据为2009年度,人均GDP为与之统一同样取自2009年数据;考虑到GDP指标旨在反映各国(地区)的经济规模,特选取(2012年3月时)可获得的2010年最新数据加以反映;3.本表中除“24国合计”和“24国占比(%)”两栏外,有关数据均为直接引用,且由于数据精度(小数点后位数)差异等因素,不存在换算关系。

表1 24国集团基本情况一览

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group of 24 countries

国家国土面积(万km 2)总人口(亿)城镇人口(亿)城镇化

率(%)GDP(百亿美元)人均GDP (万美元)俄罗斯联邦1637.7 1.41 1.03 73.1148 0.86 中国大陆932.8 13.45 6.20 46.1593 0.37 美国914.7 3.15 2.58 82.01459 4.58 加拿大909.4 0.34 0.27 80.5158 3.96 澳大利亚768.2 0.21 0.19 88.992 4.21 巴西845.9 1.93 1.67 86.1209 0.83 印度297.3 11.98 3.56 29.7173 0.12 墨西哥194.4 1.10 0.85 77.5103 0.79 印度尼西亚181.2 2.30 1.01 44.071 0.23 土耳其77.0 0.75 0.52 69.273 0.86 西班牙49.9 0.45 0.35 77.2141 3.19 意大利29.4 0.60 0.41 68.2205 3.51 法国54.8 0.62 0.53 84.6256 4.07 英国24.2 0.62 0.49 79.5225 3.52 德国34.9 0.82 0.61 73.7328 4.03 荷兰 3.4 0.17 0.14 82.478 4.80 大韩民国9.7 0.48 0.40 82.7101 1.71 日本36.5 1.27 0.85 66.6546 3.95 刚果(金)226.7 0.66 0.23 34.6 1 0.02 苏丹237.6 0.42 0.17 39.4 6 0.13 阿尔及利亚238.2 0.35 0.23 65.916 0.40 哈萨克斯坦270.0 0.16 0.09 58.215 0.72 阿根廷273.7 0.40 0.37 92.237 0.77 沙特阿拉伯215.0 0.25 0.21 81.943 1.39 24国合计8462.6 43.9 23.0 52.35077 1.15 全球12967.9 68.3 34.2 50.16045 0.89 24国占比(%)

65.3

64.3

67.3

104.4

84.0

129.2

高,除韩国和沙特阿拉伯之外,其他国家人均GDP均在1万美元以下。余下的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苏丹和刚果(金)等5国则可以划分为“第三梯队”,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处于较低水平。图3同时回答了笔者在本文之初关于世界各国“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的疑惑:当诸多各不相同的国家和地区混在一起的时候,由于缺少可比性,其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必然难以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

以上有关24个国家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

“24国集团”与“三个梯队”

李 浩

P l a n n i n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3年 第37卷 第1期 VOL.37 NO.1 JAN. 2013

20

认识的价值在于,我们对于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的认识,还要特别关注到某一国家或地区所处发展阶段的差异。例如,一些研究中常常将中国的城镇化增长速度等与西欧、美国等发展阶段完全不同(早已进入城镇化发展成熟期)的国家相比较,是毫无意义的。

24国集团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如图5所示。其中,第一梯队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第二梯队国家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洲和北非,第三梯队国家则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另外,依据《联合国城市化报告》的划分标准,24国集团中第一梯队的全部国家和第二梯队中的俄罗斯共11个国家属于较发达国家(more developed countries),第三梯队中的苏丹和刚果(金)这2个国家属于最不发达国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其余11个国家则属于欠发达国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如果深入研究,还可将24个国家的城镇化特点归纳为几种典型的发展模式,篇幅所限,不予赘述。总之,24国集团在世界主要大洲有相对均衡的分布,囊括了世界主要国家类型,且具有各方面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这就为我们开展中国城镇化的国际比较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4 关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本文讨论旨在为城镇化的国际比较研究提供一个参照框架,其深层意义则在于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独特背景与条件,为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提供借鉴。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几点

初步思考如下。

4.1

大国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特点之一

中国是全球的人口大国、国土大国和经济大国(图2),这是城镇化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基本国情之一。作为国土大国,发展腹地相对广阔,有利于整体性地进行统筹规

图3 24个国家所处的三个梯队Fig.3 Three tiers of 24 countries 资料来源:同图1。

图4 24个国家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

Fig.4 Dynamic changes on urbanization rate and economic level of 24 countries 资料来源:同图1。

的关系只是一种静态的描述,如果考虑到时间因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笔者利用《联合国城市化报告》和世界银行网站所能检索到的历史数据,分析了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9年共4个年度的动态变化情况。通过图4可以明显地看出,24个国家由于所处发展梯队的不同,其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动态变化规律:处于第一梯队的国家,其城镇化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城镇化率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而经济发展水平则继续不断提高;处于第二梯队的国家,城镇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提高,但相对于城镇化率的提高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却并不显著;处于第三梯队的国家,城镇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都较为缓慢。获得这一

21

划与布局;作为人口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庞大,蕴藏着巨大的内部消费需求市场;作为经济大国,通常产业体系相对完整,有利于经济活动的自组织。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是国土大国、人口大国、经济大国的多重叠加,在大国中又十分独特。日、韩和英、德、法等西欧国家,虽然经济规模很大,但国土面积相对狭小,其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采取一种“外源式”的发展模式,即通过殖民主义或出口导向战略,利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市场来实现自我发展;与之相比,中国发展的一个巨大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可以争取相对主动的“内部”作为,实际上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保持一枝独秀的重要原因之一。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虽然国土辽阔,但俄罗斯和加拿大纬度偏北,人烟稀少,城镇发展条件与中国截然不同;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是典型的移民国家,大量移民持续进入城镇和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是导致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不断攀升的主导因素,这与中国城镇化主要以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情况完全不同。相对而言,中国和印度最具可比性,它们都是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经济实力也差距不大,然而,这样的比较尚未考虑到社会文化和体制因素,实际上,印度长期是英国殖民地(大约自1750年代开始,直至1947年巴基斯坦分裂成为独立国家),中国则一直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二者也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意味着,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的城镇化必须走一条适应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以上关于大国城镇化的特点分析还只是着

眼于一种外部视角,就中国自身而言,大国城镇图5 24国集团在全球的空间分布Fig.5 Distribution of 24 countries

化还有另外一重含义,这就是巨大的区域差异,中国自身十分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口环境对城镇化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中国虽然面积辽阔,但大部分地区受高程、坡度、土壤侵蚀、降水等因素制约,人居环境条件总体较差,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全国适宜城镇和产业发展的地区(扣除耕地)仅占国土面积的8.55%。同时,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的空间配置不均衡现象突出,区域差异十分显著。这一方面意味着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自然本底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各不相同,不可能采取单一的城镇化模式;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不同区域(如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则始终是国家层面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列为事关国家建设全局的十大关系之一,就“一五”时期的重点工业城市建设和1960-1970年代的“三线建设”而言,主要是一种以内地为主导的空间战略部署;但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则主要来自于东南沿海地区,据统计,2000-2010年东部沿海地区对全国城镇化的贡献率高达48.3%。

认识中国大国城镇化的特点有何现实意义?笔者认为至少有如下方面:首先,面对和适应中国崛起及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应当从东南沿海主导的外向型模式转向国际、国内并重,内外兼顾的发展格局,其中,内需市场的培育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而行政体制下的严重市场分割已成为制约内需市场发育的重大障碍(陆铭,2009),将是未来推进改革的重要环节;其次,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时期,国家城镇化战略需要更加关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需要从东部主导逐步向东、中、西

“24国集团”与“三个梯队”

李 浩

P l a n n i n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3年 第37卷 第1期 VOL.37 NO.1 JAN. 2013

22

和东北地区的协调发展转变,需要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制定各不相同的城镇化政策指引。同时,对于大国城镇化发展而言,编制全国层面的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应当是推动城镇化合理有序、整体协调与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国家建设部门曾经多次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但却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由国务院正式颁布,当前已是推动此项工作的良好契机。

4.2 对于中国而言,过高的城镇化率既无必要,也不可能

就统计数据而言,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1.27%,从农业型国家步入城市型国家行列。在此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前景作出了种种猜测。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挑战,其根本性的解决思路是加速城镇化,提议将中国的城镇化率在2030年前提高到80%(万广华,2011),更有学者认为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城镇化率还应继续提升到90%(王建,2010)。那么未来中国的城镇化率究竟会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基于上文研究,大国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而作为大国,由于国土面积辽阔,高度城镇化地区必然要被低度城镇化地区所抵消和平均化,其本身就决定了城镇化率不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平。据2010年《联合国城市化报告》,在全球230个国家或地区中,虽然有111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在60%以上,但全球的城镇化水平直到2009年才刚刚超过50%;在全球城镇化水平最高的30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率超过90%)中,国土面积超过10万km 2的国家只有4个,而80%的国家或地区为国土面积不足2万km 2的城市型国家或地区(表2)。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情况是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移民国家,美国具有相对较高的城镇化水平,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美国各联邦州可能都具有很高的城镇化水平,其实不然。根据美国统计署2011年最新公布的一项统计报告,美国相当一部分联邦州的城镇化率在60%多的水平,部分联邦州的城镇化水平甚至在50%以下(图6,2000年最新数据,该年度美国城镇化率为79%)。

认识中国未来城镇化水平的另一方面,仍然是中国的国情条件。笔者认为起码要关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当前的农村人口多达6.7亿(不包括流动人口),“三农”问题对于国家繁荣与长治久安具有决定性意义,从政治、社会稳定等出发,中国的农业发展不可能走西方国家的那种大规模机械化、大量农民破产的道路,城镇化率也就不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其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聚居类型多样,并以相对分散的村落型聚居模式为主,现代化的、集中式的城市聚居模式无疑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存在内在冲突;再次,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很大,但人均水平较低,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全国尚有14个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这些地区大多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城镇化发展与消除贫困、生态保护的内在矛盾十分尖锐。当前我国各地区对城镇化发展空前重视,但往往提出很高的城镇化

注:1. 数字前有#标志的为世界银行网站缺少2010年数据,故以2009年或2008年历史数据代替;2. 数字前有*标志的为世界银行网站缺少该数据,故以其他途径查得;3. 由于表中部分数据小于0.01,故出现一些“0.00”的数字。资料来源:同表1。

表2 全球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地区)概况(城镇化率≥90%,2009年)

Tab.2 Basic information of countries(regions) with high urbanization level

(urbanization rate ≥90%)序号国家(地区)名称国土面积(万km 2)总人口(百万)GDP(百亿美元)人均GDP (万美元)城镇化率(%)1安圭拉*0.010.02--100.02百慕大0.010.07#0.57#8.87100.03开曼群岛0.020.06--100.04中国香港特别行

政区0.107.0222.88 3.06100.05

中国澳门特别行

政区0.000.54 2.83 4.01100.06直布罗陀*0.000.03--100.07梵蒂冈*0.000.00--100.08摩纳哥0.000.030.6117.27100.09瑙鲁*0.000.01--100.010新加坡0.07 4.7421.32 3.53100.011波多黎各0.89 3.98--98.612瓜德罗普*0.170.47--98.413比利时 3.0310.6546.86 4.3897.414卡塔尔 1.16 1.41#9.83#6.1595.815美属维尔京群岛

0.040.11--95.116马耳他0.030.410.82 1.9694.517圣马力诺0.010.03#0.19#6.0994.118留尼旺岛*0.250.83--93.719冰岛*10.300.32 1.26 3.8093.320关岛0.050.18--93.121委内瑞拉88.2128.5839.38 1.1693.122荷属安的列斯*0.080.20--93.023美属萨摩亚群岛0.020.07--92.724特克斯和凯科斯

群岛

0.100.03--92.725乌拉圭17.50 3.36 3.940.9192.426阿根廷273.6740.2836.870.7792.227以色列 2.167.1721.74 2.6091.828科威特 1.78 2.99#10.95#4.1491.829北马里亚纳群岛0.050.09--91.230

圣皮埃尔岛和密

克隆岛

*0.02

0.01

--90.4

23

率指标作为“奋斗目标”,是不切实际的。

4.3 中国城镇化相对“后发”,实现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就24国集团而言,处于三个梯队的不同国家,其城镇化发展历程也呈现出显著的规律性(图7)。处于第一梯队的国家,除了日本之外,大多数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起步较早,自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它们又可进一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西欧主要国家,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最早传播地,这些国家之所以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对协调,与它们“先发”优势密切相关,以英、德两国为例,它们分别主导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新技术对资源矿产开发、生产就业、配套服务等城镇化发展的带动势不可挡;另一类则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它们长期为西欧发达国家的殖民地,在利用工业革命新技术、资本和市场等方面具有相对等同的优势条件,且由于殖民原因,原著居民被大量消灭,城乡关系相对简单,工业化和城镇化得以快速推进。即便如此,第一梯队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大多仍然经历了近200年的漫长过程。不难理解,第一梯队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关系相对单一,其先发优势条件已不可能再为中国、印度等后发国家所拥有。

相对而言,第二梯队以及日本等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主要是在二战以后,其国际背景和时代条件与中国城镇化发展较为接近,更具有借鉴意义。在这些国家中,又可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对协调(韩国虽被划入第二梯队,但其经济发展水平显著领先于第二梯队的其他国家,与第一梯队较为接近,可以与日本作为同一类型);以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家为代表,城镇化发展过于迅猛,不仅超过了早期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速度,也超过了自身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从而出现了“过度城镇化”。这些国家之所以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应该说与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及政府对城镇化调控的差异关系密切。以日本、韩国、巴西、墨西哥等4个国家为例,面对二战后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日本和韩国政府通过战略转移、技术和教育立国、规划调控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有效干预措施,保持了经济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携手共进、互为促进;而巴西和墨西哥则长期采取较为单一的进口替代战略实现工业化发展,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加上政府对于乡村破产人口大规模迁往大城市缺乏有效调控手段,过度的城镇化发展反而成为经济和社

会发展难以摆脱的包袱,乃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毫无疑问,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对此,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应当借鉴日本和韩国的成功经验,汲取巴西和墨西哥的历史教训,只有及时调整国家发展战略,保持经济良性发展势头,有充分就业提供支撑,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城镇

化的发展才能实现健康、协调与可持续。

图6 美国各州城镇化率

Fig.6 Urbanization rate of states in America

资料来源:U.S. Census Bureau.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2011,2012. Population, p.36。

图7 三个梯队国家的城镇化历史进程

Fig.7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countries in three tiers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 2010;世界银行网站在线数据;Paul Hohenberg, Lynn Lees, 1995。

(下转第44页)

“24国集团”与“三个梯队”

李 浩

P l a n n i n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3年 第37卷 第1期 VOL.37 NO.1 JAN. 2013

44

京珠西高速路与环城高速围合区域)交界的环状边缘区域,人居状况堪忧;偏高收入阶层占据城市设施齐备、区位良好的“绅士化”老城区以及新城中心区,满意度高。

(5)人居环境“总体水平”、“各要素的供给效率”及对各阶层“供给的公平性”决定于政府、市场及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其中,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力度,以及政府在“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之间的摆动状况,能够缓解或者激化矛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1:108.

2 祁新华. 国外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J]. 世界地

理研究,2007,16(2):17-24.

3 李业锦,张文忠,田山川,等.宜居城市的理论

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27(3):101-105.

4 张文新,王蓉.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现状分

析[J].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2):115-118.5 李雪铭,倪玉娟. 近十年来我国优秀宜居城市城

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协调发展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3):8-12.

6 谌丽,张文忠,李业锦.大连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评

价[J]. 地理学报,2008,63(10):1021-1024.7 李雪铭,刘秀洋,冀保程.大连城市社区宜居性分

异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2008,27(4):75-80.8 孟斌,尹卫红.北京宜居城市满意度空间特征[J].

地理研究,2009,28(5):1318-1326.

9 吴硕贤,李劲鹏, 霍云,等. 居住区生活与环境质

量综合评价[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28(5):7-10.

10 刘东卫,吴超.居住健康的生活空间环境——北京金

地格林小镇健康住区[J].建筑学报,2006(4):33-36.11 宁越敏,项鼎.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研究——以上

海市郊区三个小城镇为例[J].城市规划,2002,26(10): 31-36.

12 吴志强.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M]. 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4.

13 李娜,夏永久.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

评价[J]. 城市问题,2006(4):41-43.

14 李王鸣,叶信岳,孙于,等.城市人居环境评价——

以杭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1999,19(2):38-43.15 陈浮,陈海燕,朱振华,等. 城市人居环境与满

意度评价研究[J].人文地理,2000,15(4):20-23.16 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

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J]. 建筑学报,2002(1):40-42.

17 葛坚,HOKAO Kazunori.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 Established b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Methods[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2004(5):1028-1034.

18 张文忠,尹卫红,张锦秋,等.中国宜居城市研

究报告(北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8.

19 李华生,徐瑞祥. 南京城市人居环境预警研究[J].

经济地理,2005,25(5):658-672.

20 魏立华,丛艳国,李志刚,等.20世纪90年代广州

市从业人员的社会空间分异[J]. 地理学报,2007,27(2):250-255.

21 李志刚,吴缚龙,高向东.“全球城市”极化与上海社

会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3):304-310.

(本文主要观点在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回顾与质量评析”课题研究中形成,感谢课题负责人周干峙、邹德慈、王凯等专家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声明文责自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Hohenberg P, Lees L. The Making of Urban

Europe,1000-1994[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2 [美]诺克斯 B, 迈克卡西 L.城市化[M].顾朝林,等

译.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3 [美]贝利 B. 比较城市化[M]. 顾朝林,等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4 李克强. 在“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咨询座谈会

上的讲话[R]. 2012-01-06.

5 周一星.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

[J].人口与经济,1982(1):28-33.

6 唐子来,周一星. 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

的城镇化道路[R]. 2005-09-29.

7 梁进社.城市化与国民经济发展之关系的理论分析

[J].自然资源学报,1999(4):351-354.

8 张颖,赵民.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对钱纳里研究成果的辨析与延伸[J].城市规划汇刊,2003(4):10-18.

9 徐雪梅,王燕.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

学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4(2):48-52.

10 建设部.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说明书[R].

2006-05-28.

11 万广华. 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80%[J]. 国际

经济评论,2011(6): 99-111.

12 王建. 用城市化创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J]. 中国

经贸导刊,2010(2): 11-14.

13 陆铭.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历史、现实与未来[M]//

李友梅,等.市场、政府、社会:共和国60年发展理论解读.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24-25.

(上接第23页)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作为城市建设的工作者,我们知道怎么样开展城镇化建设行动工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浙江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1】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规划〔xx〕1098号),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杭州市要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通过流动人口积分落户方式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大中城市均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积分落户方式。(省公安厅负责,xx年12月底前完成) (二)全面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督促各地落实居住证制度,确保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家标准、享受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家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赋予居住证持有人更多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断提高居住证含金量。(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建设厅、省卫生计生委

负责,xx年9月底前完成) (三)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xx〕44号),研究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结构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动态调整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的资金奖励力度。(省财政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四)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结合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办法。研究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实施细则,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合理用地需求。(省国土资源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五)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鼓励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负责) (六)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各地区要有序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坚持“两为主”,落实“两纳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确保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受教育与城镇居民同城同待遇。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指数研究院共同发布《2013年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政策评估报告》,报告主题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走势专题分析》。报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进行回顾,总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三大特点。 回顾历史,国内外形势决定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不足600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近7亿人,城镇化率由10.6%上升至52.6%,城镇化道路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加速的曲折过程。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旧模式下的城镇化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1)城市建成区规模快速增长,而城镇人口的增速相对较低,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还要更低。2)旧城镇化实行城市偏向政策,甚至不惜牺牲农村、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导致发达的城市与凋敝的乡村并存,城乡差距日益明显,城乡间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失衡。3)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但从30余年的发展结果来看,由沿海地区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梯次发展的所谓“雁行发展模式”或“梯度发展模式”未能如愿出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拉大。 三大特点,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运而生 自2003年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到十八大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思路逐渐明晰。 特点一:以人为本,重质量轻速度。为解决城镇化中人口迁移所面临的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此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升转变,扩大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如何从粗放型的扩张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解决城市发展模式的调整。在此其中,以人为本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特点二:一体化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不均衡”是旧城镇化的诟病,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差距,以及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异。新型城镇化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并“坚持城乡统筹,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论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

论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

论新型城镇化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引领下,要求我们要依据基本国情,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本文对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特点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定义,特征,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意义;幸福感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当代中国城镇化特点 中国城镇化发展至今,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城镇化水平依然很落后。主要表现为两个经济现象:一是我国人均GDP对应的城镇化率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只处于中游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接近85%。而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国家城镇化率也在60%以上。二是按照霍利斯·钱纳里的理论,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40%左右;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已经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刚刚突破51%,同等工业化水平下,我国的城镇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左右。 (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越高。中国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 主要是由大部分东部地区构成,尤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显得更为突出,中部较发达的省份如黑龙江、湖北等地的城镇化率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慢,其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仅有重庆的城镇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三)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均水平。 二.新型城镇化的定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农村社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51.9万亿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全国城镇化水平也达到了52.6%,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等以上水平。 我国当前所经历的城镇化进程,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英国经历了120年,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1860~1900年),而我国仅仅用了22年(1981—2003年)。2000年前后,美国和日本等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了76%~80%,但他们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高于这个比例,国家已实现了现代化。中国城镇化在不少地区出现“冒进”的现象,造成中国许多城市只追求外表繁荣的现象,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建筑质量都存在不少问题。另外,由于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城市偏向政策”,从农业中获取剩余补贴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向城市集中,在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城乡差距越拉越大。针对上述严峻问题,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城镇化作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我国要摆脱传统城镇化的老路,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我们结合多年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与问题,解读李总理的新观点,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策略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并提出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城镇主体产业发展与中国特色之路的思维导向。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太快,城市新增人口超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幅度,再加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普遍出现五个方面的问题。 (1)土地资源有限,用地效率偏低,出现“冒进式”的土地失控。城市化进程中的冒进现象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土地的城市化大于人口的城市化,许多城市郊区化泛滥,许多单位大量占用土地,尤其是开发区、大学城;二是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冲动超越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政出多门,相互攀比。各地开发区广铺摊子,乡镇大量批租土地,导致投资密度过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极不合理,资源浪费极大。例如:南京城市地区有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式,值得引起我们的质疑,在1995-2000年时,市政府与一些专家主张“跨江发展”,除了主城外,规划浦口、大厂镇、泰山新村的发展方案,结果20年来,长江西岸仍然发展不起来;后来又转向河西新区、仙林大学城的发展方向,目前还没有形成城市新区,重要的服务设施(医疗、教育)不配套,城市缺乏人气;现在又转向重点发展江宁新区,建设副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市区出城到江宁方向的交通常常受阻。同时市政府近年来又在马群、麒麟镇方向开发新区,四面开发,到处投资,布局极为分散,城市化地区缺乏重点,造成投资的效益很低。从全国大部分城镇的蔓延、扩张速度分析,“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地方政府过分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农业的转移人员作为城市的生产者,却无法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导致当前存在比较严重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建设质量不高问题。我国的城镇化也正是在这种经济高速增长下起步和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安全与质量问题。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范文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范文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编订:JinTai College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范文 小泰温馨提示:讲话稿是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 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用来交流思想、感情, 表达主张、见解,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本文档根据讲话稿 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城建环保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导语】:树立科学持续发展观全民共创环保模范城。 今天小泰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城建环保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建环保范文】一 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其战略基点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和切入点。要按照“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重点突破、扎实推进”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集聚发展,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建筑美观、设施完善、管理先进、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要把新型农村社区 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结合全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对全市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科学规划,今年

12月底前要全面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 规划编制要统筹考虑社区布局,确保设置科学、交通便利、产业配套、用地节约、规模适度,体现“文化、生态、宜居、特色”理念。社区人口规模一般要在5000人以上,鼓励规划建 设万人社区。提倡多层、鼓励高层、限制低层。住宅建设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生活需要,结合农民经济承担能力,做到户型合理,功能完善。建筑风格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简洁大方、立面丰富,建筑色彩要与社区整体协调、和谐一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强化基础配套。要坚持基础设施建 设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个先行”,本着“先进适用”的原则,逐步完善新型农村社区道路、排水、污水处理、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功能。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实行分类推进。按照“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当前,要把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作为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切入点,率先启动。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拿出5000万元,各县(区)也要拿 出一定的财力,对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进展快、效果好的新型农村社区实施“以奖代补”。今后,我们每年都要拿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X政发〔X〕3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让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安居乐业为目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打造关中西部城镇群为重点,以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为抓手,着力增强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布局和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优社区,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坚持纵横联动、协同发力、完善推进机制,优化政策组合,推动户籍、土地、财税、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配套。

——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确保改革措施和政策落地生根。 (三)主要目标 年均实现1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X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一市一区一路”城镇空间格局和“X镇级市—西周文化景区(县城)—重点镇—一般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二、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逐步剥离户籍上附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确保进城落户人员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三个1亿人”战略和《X市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加快落实《X县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逐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一定年限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职学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优秀农民工凭相关证件和证明可在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 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城镇化现状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而新型城镇化则是在坚持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做好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农村的协调发展。 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的改革之音逐渐高亢。“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十八大”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并进行了重点部署。这向国内外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撬动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支点。 以往的城镇化注重粗狂式的用能、用地,导致了能源的大量浪费,城镇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对于城镇的协调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就城镇化的主要途径就是对土地的规划利用上,通过很低的价格从农民或弱势群体上获得土地,利用招商引资吸引外界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来投资从而 增加经济总量,哄抬了房价增加了政府税收,在通过城镇化吸引农民向城市移民。在旧城镇化中,弱势群体和中低收入的群体是最大的受害群体,政府有关部门

和开发商成为了最大的获利群体,进一步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增加了社会的矛盾,成为了社会进一步和谐发展的阻碍。 二、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新型城镇化必然涉及产业升级、优化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会产生一部分净利益增量。比如土地流转产生的规模经济,农村农民身份向城市工人身份的转化带来的收入增加,都可视为净利益增长量,这部分要确保让农民能得到,防止农民利益受到伤害。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汪德华指出,土地财政加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机制,是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魔法杖”。这种融资机制是“成就”与“争议”的结合体,它既给城镇建设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也使得以房价高企为代表的社会问题越来越难以承受。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政府经营土地获利,政府成了市场主体,以管理手段实现经营目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土地储备与融资管理的通知》,要求土地储备融资要严格执行年度融资规模控制卡管理; 土地储备机构贷款不得用于城市建设及其他与土地储备业务无关项目。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更加注重城镇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强调以人为本,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以城乡一体、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突破口。产业集聚有效利用节约出来的土地吸纳富余劳动力,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最佳选择。但

论新型城镇化之路

论新型城镇化之路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引领下,要求我们要依据基本国情,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本文对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特点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定义,特征,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当代中国城镇化特点 中国城镇化发展至今,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城镇化水平依然很落后。主要表现为两个经济现象:一是我国人均GDP 对应的城镇化率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只处于中游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接近85%。而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国家城镇化率也在60%以上。二是按照霍利斯·钱纳里的理论,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40%左右;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已经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刚刚突破51%,同等工业化水平下,我国的城镇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左右。① (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越高。中国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主要是由大部分东部地区构成,尤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显得更为突出,中部较发达的省份如黑龙江、湖北等地的城镇化率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慢,其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仅有重庆的城镇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② (三)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均水平。 二.新型城镇化的定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农村社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城镇转移的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存在差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规模扩大,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重大意义 城镇化的推进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保证。以往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具有明显的“三高一低”的特点,且经济增长方式过于单一,片面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从而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均衡。未来我国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必须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全面刺激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潜力在于城镇化。2013年,我国常住城市人口比率达到了53.72%,而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36%,这远远低于与我国人均收入接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同时,也将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的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居高,而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6.1%,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的推进与服务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不断集聚,将会扩大居民的消费服务需求,带动

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看法与观点1.

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看法与观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发展的现状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单一发展路径,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的一条新型的发展路径。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历史意义 我认为简介一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有助于对它的理解。所谓城镇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以及城市的数量的地曾加,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简言之,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第二,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第三,农业劳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反映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科学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地域辽阔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中国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走自己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在于资源节约和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那城镇化建设是怎么提出的呢?城镇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性潮流。想要了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了解它的提出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精品文档

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精品文档【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国家、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我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我区城镇化发展的概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小,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关心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建管提品味,抓经营报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二、我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1、城镇缺乏集聚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断头路较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明显,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区形成了出具规模的产业支柱,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影响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的主导产业。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及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统一协调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研分析,我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思路是: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左右,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到周边的聚集效应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归。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城镇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另一方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新型城镇化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简列) 1,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2,新的观念、体制、技术下的新型产业模式 著名城市生态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应该贯彻到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过程与行动上,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体制和行为。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效率与公平、分割与整合的生态关系,强化和完善生态物业管理、生态占用补偿、生态绩效问责、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控制性详规等法规政策。 推进产业生态的转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需要以城市带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要在弄清资源和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策划、规划、孵化新兴园区、新兴产业、新型社区和新型城镇,将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改变为招贤

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方案

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根据《河北省县城建设目标体系年度任务分解》、《XX市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和《XX市全面推进县城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及要求,结合XX县c类县城建设标准,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以“杂技之乡、绿色吴桥”为科学定位,坚持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三城统筹”,以产业为基础、规划为龙头、重点建设项目为突破、精细化管理为保障,推动人口向城镇、产业向园区、居住向社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实现产业就业、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化体系的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为建设“绿色、生态、舒缓、宜居”新吴桥提供重要支撑,全力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生态宜居舒缓型的杂技文化旅游名城。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推进。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提升城镇宜居宜业水平,全面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提高城

乡文明程度,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二是坚持规划引导,优化布局。充分发挥近京津、环渤海区位优势,利用土地、人力和产业园区积极吸引京津资源。推进城镇规划和村镇规划有效衔接,确保城镇空间布局、项目布局、产业布局高度统一,形成包含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在内的三级城镇体系。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产业与城镇互动融合发展,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根据XX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独有的杂技文化底蕴,突出特色开展城镇化工作。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把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作为推动城镇化的突破口,推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保障制度改革,破解阻碍人口流动、资产流转和城镇化进程的瓶颈问题,构建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机制。 五是坚持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将运河文化、杂技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和历史传承融入到城镇和乡村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县域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3%,城镇人口达到万人。到2017年,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6%,城镇人口达到15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抓住新型城镇化契机破解发展难题 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典型案例 街道党工委书记陶湘闽就群众文化工作接受湖南卫视采访麓谷 街道地处湖南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城区,面积约 20.8 平方公里,人口12.8 万,其前身为 1959 年所建的国营东方红农场,经2000 年改制为镇后,于 2010 年析臵成麓谷街道,现有延农、长丰、长庆、东塘 4 个农村型社区和麓景、麓源、麓泉、和馨园 4个城市型社区,驻街企事业单位 5000 余家。近年来,麓谷街道紧紧抓住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这一主题,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目前,街道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 20.4 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 48%,城镇化率达 98%。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 麓谷街道发展过程和所辖区域具有四大典型特征,可以集中反映当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困境:高新区园区体制使街道无法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原国营农场的撤销遗留了人员安臵、管理体制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臵内涵了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拆迁征地的跨政策模式使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困难重重,群众上访接连不断。麓谷街道城镇化过程中集合了以上几大问题,这些问题驱动着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之路。(一)园区管理的核心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 1988 年,是我国首批 27 个国家级高新区

之一。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核心区、起步区,长沙高新区是长沙市两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示范区、改革试验区、产业集聚区。麓谷街道作为园区首府,是长沙高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目前,园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业落户在街道,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聚集在街道。园区体制下的街道,政府职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缺乏应有的自主权、财经权,逐步被部门化,自主造血功能缺失。而且,随着大开发、大建设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加速,拆迁、安臵不断改变居民原有环境,企业成批落户,人口大量涌入,快速变化的新环境、新事物,直接造成基层网络体系脱节,原有村组模式被打乱,管理无法到位,服务无法延伸。多年的拆迁及开发建设,也让原本淳朴的老百姓个人色彩加浓,利益驱动的思想在蔓延,金钱至上的风气在传播,群众集体意识逐渐淡薄,集体观念逐步淡化。(二)农场体制的转型区。麓谷街道前身为国营东方红农场。农场时代,辖区居民虽是农民,却享受着“国家粮”,和大多数农村相比,这里的人们吃着大锅饭,领着“粮票”、“油票”、“布票”,每月按时上班,按时记“工分”,按时领工资。42 年农场管理,10 年乡镇模式,再到 3 年街道,国营农场习性依然存留在百姓的骨子里,等、要、靠思想严重。拆迁失地后,往往具备劳动能力的居民,外出打工嫌累,坐在家里嫌穷,没事打麻将,没钱找政府,做事要轻松,待遇要求高,最后往往待遇多的企业进不去,待遇少的不愿搞,在他们眼里,政府就该给他们发“饭票”,到各级政府上访、闹访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还有部分基层党组织,也一直沿袭着农场时代的思维和管理模式,面对时刻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局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方法,集体经济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一直以来发展缓慢,面对各类无理取闹、违法违纪的人群,大有“事不关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