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井大道双线特大桥(48+88+48)m连续梁施工线形控制方案
东夏桥连续梁悬浇施工方案

胶济客运专线东夏双线特大桥21-24#跨48m+80m+48m连续梁悬灌施工方案1.工程概况东夏双线特大桥全长1634.56m,中心里程DKK221+231.50,孔跨布臵为2×(1×32+3×24+17×32+(48+80+48)+3×32+4×24+(32+48+32)+3×32+1×24+3×32+1×24+5×32+1×24+1×32)m。
本桥受铁路专用线和公路控制而设,大桥位于直线曲线上,特殊岩土为薄层状透镜状分布的软土,松软土及黄土质粉质黏土。
本桥21#-24#墩及31#-34#墩上部结构为连续箱梁,其他部位上部结构为简支T梁。
其中,21#-24#墩一联为(48+80+48)m,设计采用悬灌法施工。
固定支座设在22号墩。
2编制依据及原则2.1编制依据2.1.1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工程设计图纸、设计说明、设计技术交底会对本桥有关疑问的解答等;2.1.2铁道部现行相关的设计规范、施工技术指南、验标、施工技术安全规则及有关文件;2.1.3对本桥的现场勘察和调查情况;2.1.4施工单位历年来积累的成功施工技术与经验,施工管理、技术与质量管理水平,技术装备实力以及各类专业人才等资源条件。
2.2编制原则2.2.1遵循国家和政府现行有关的土地、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文物保护、水利与水资源等方面的法规、条例和国家、山东省、铁道部及济南铁路局关于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工程质量等方面的规定要求;2.2.2遵循山东省、潍坊市及青州市公路路政管理的有关规定;2.2.3结合胶济客运专线工程施工要求高、施工工期紧的工程特点,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难点,方案优化,技术工艺措施得力,建立良好的施工秩序,优化人、机、物等资源配臵,实现最佳综合效益;2.2.4积极推广应用“四新”技术,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水平;2.2.5临时设施设臵本着施工便利、流程合理、安全可靠、经济实用、永临结合、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的原则进行。
特大桥工程重点(关键)和难点工程的施工方案、方法及其措施

特大桥工程重点(关键)和难点工程的施工方案、方法及其措施1.1.1.工程概况本桥位于萍乡市境内,桥址沿线地形起伏不大。
本桥主要跨越G320国道、既有浙赣线、袁河支流及袁河。
起迄里程DK777+858.94~DK783+384.88,全桥长5525.915m。
全桥简支梁采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双线简支梁,孔跨布置为:25-32+1-24+2-32+(48+80+48)连续梁+13-32+1-24+1-32+(48+80+80+ 48) 连续梁+1-32+34-32+1-24+2-32+(40+56+40) 连续梁+26-32+2-24+11-32+1-24+1-32+(32+48+32) 连续梁+28-32m,桥全长5525.905m。
其中:跨国道G320采用(48+80+48)m连续梁,跨既有浙赣线采用(48+80+80+48)m连续梁,跨袁河支流采用(40+56+40)m连续梁,跨袁河采用(32+48+32)m连续梁,其余孔跨均为标准跨度24m、32m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
桥梁下部结构基础采用桩基础,桥墩采用双线圆端形实体墩、空心墩,桥台采用空心桥台。
连续梁拱跨度大、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工期紧,是本标段重难点工程。
1.1.2.施工方案陆地钻孔桩、承台采用常规方法施工;浅水中钻孔桩施工采用草袋围堰构筑施工平台、承台施工采用草袋围堰或钢板桩围堰施工;实体墩墩身采用整体大块拼装式模板一次或多次浇筑成型;空心墩采用翻模施工;台身采用大块组合钢模板施工。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采用挂篮悬臂悬浇施工。
钢筋在加工厂进行加工,现场绑扎,混凝土由拌和站集中供应、混凝土输送车运输、泵送入模。
垂直运输工具采用塔式起重机、汽车吊。
1.1.2.1.施工组织部署本桥下部及上部特殊结构安排桥梁4队负责施工,各队根据工作内容设置钢筋班、模板班、混凝土灌注班、钻孔班、张拉班、测量班等工班。
各队施工任务划分及劳力配置见表5-2-1。
表5-2-1 施工任务划分及劳力配置表1.1.2.2.主要机械设备的配置主要机械设备配置见表5-2-2。
铁路双线夹渡线道岔连续梁施工方案

目录1工程概况 (1)2.施工计划 (2)3.主要施工方案 (2)4.施工方法及措施 (3)5.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 (23)6.关键工序及质量 (23)7.施工安全重点部位、环节的安全要求及措施 (24)XXX特大桥6×32.7m双线夹渡线道岔连续梁施工方案1工程概况7.1工程简介XXX特大桥DK502+328.55-DK503+175.85,全长8473米。
全桥孔跨布置形式:6×32.7m 双线夹渡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1X24m双线简支箱梁+6X32.7m双线变四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13X32m双线简支箱梁(26X32m单线简支箱梁)。
轨道结构类型正线采用CRTS1n型板式无作轨道,副线采用双块式有作轨道,轨道结构高度分别为73.8Cm和83.6cm,其中道岔梁范围内采用轨枕埋入式无祚轨道,轨顶至梁顶86cm。
其中DK502+330.95S DK502+527.2(0号至6号墩)设计为双线夹渡线道岔混凝土连续梁;DK502+552.1sDK502+748.1(7号至13号墩)设计为双线变四线道岔混凝土连续梁。
本方案主要介绍双线夹渡线道岔连续梁施工方案。
7.2工程地质条件本连续梁段表覆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黏土、粉质黏土、粉土、细角砾土,下伏侏罗系上统安山岩及火山角砾岩。
⑴粉质黏土,。
o=14OKPa;⑵砾砂,σo=43OKPa;⑶细圆砾土,。
o=4OOKPa;⑷安山岩,Oo=3OOKPa,W4;⑸安山岩,Oo=55OKPa,W3;⑹安山岩,Oo=IOOoKPa,W2;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g,最大冻结深度1.4mO7.3箱梁结构形式及主要技术参数13.1箱梁结构形式连续梁全长196m(DK502+331.2SDK502+527.2),支座中心距梁端0.8m。
箱梁采用单箱单室、等高度、变截面的斜腹板形式。
其中箱梁顶宽12.6m,底宽5.5m。
大跨度连续梁线型监控x

2023-11-07CATALOGUE目录•工程概述•监控方案•监控数据采集与分析•监控技术与方法•工程应用案例•结论与展望01工程概述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大跨度连续梁桥已成为重要的桥梁形式,具有跨越能力大、外形美观、结构合理等优点。
但同时大跨度连续梁桥的施工难度较大,需要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
项目背景本工程为某高速公路上的大跨度连续梁桥,主桥采用三跨连续梁结构,桥梁全长360米,其中主跨跨度为180米。
工程规模较大,涉及的施工环节较多,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监控措施以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
工程规模本工程位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施工环境较为复杂。
工程特点施工环境复杂由于桥梁跨度大,需要采用挂篮施工等高难度技术,施工难度较大。
施工难度大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需要采取严格的监控措施,对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应力、温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
监控要求高02监控方案监控方案设计确定监控内容对大跨度连续梁的挠度、应力、温度等关键参数进行监测,同时记录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性能、荷载情况等。
选择监控方法和设备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如激光测距、红外线测温等,同时使用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远程监控。
确定监控目的确保大跨度连续梁施工过程中的线型符合设计要求,避免施工误差和变形,保障工程质量。
1监控方案实施23在关键部位设置监测点,安装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连接电源和网络,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现场布置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自动采集数据,并实时传输到数据中心,以便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数据采集与传输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采取措施如设置警戒线、安装安全警示标志等,保障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现场安全措施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关键指标,如挠度、应力等,并进行对比和分析,以评估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数据处理与分析监控方案效果评估根据监测结果进行风险评估,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进行预测和判断,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客专488048m连续梁合拢段及体系转换施工技术方案

(48+80+48)m 连续梁合拢段专项施工方案1、编制说明1.1编制范围适用客运专线3 标第一项目分部高速公路双线特大桥(48+80+48)m 连续梁合拢段施工。
1.2编制依据《无砟轨道(48+80+48 )m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 (双线)(通桥2008 ) (2368A- IV)《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铁建设[2010]241 号)《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 J 1155-2011 )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铁建设[2010]241 号)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 J 1148-2011 )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 2005 ) 157 号《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悬臂浇筑施工技术指南》 ( TZ 324-2010)《新建铁路成都至重庆客运专线施工图》(成渝施桥-皿-19)2、工程概况客运专线高速公路特大桥在铁路里程DK145+831 处跨越高速公路。
该处既有路面宽度为23 米。
铁路跨路结构形式为( 48+80+48 )m 变截面连续箱梁,铁路主线与高速公路线路的夹角 74连续梁共有2个边跨合拢段和1个中跨合拢段,边跨支架现浇 12#段为等高段,节段长7.75m ,梁底宽6.7m ,梁高3.85m ,混凝土 方量126.52m 3,节段重328.95t 。
边跨合拢段11#段和中跨合拢11 ' 段均为2.0m 长,梁底宽6.7m,梁高3.85m ,混凝土方量边跨合拢段11#段方量22.078 m 3,重 57.402t ,中跨合拢段11 '段方量 34.047m 3,重 83.32t 。
(48+80+48)m 连续梁箱梁半立面图见下图1。
3、总体施工方案3.1支架系统5#墩侧边跨合拢段采用既有的挂篮作为合拢段的模板进行施 工,合拢段的底模和侧模系统直接利用挂篮底、侧模系统,挂篮前端 移至边跨现浇段前将边跨现浇段的少支架拆除 1m ,以便挂篮安装。
连续梁线形监控方案

1 工程概况之杨若古兰创作1、鲁南高铁花果峪特大桥DK212+220.5处跨S241省道,道路与线路为斜交,角度约30.,采取一联三孔(60+112+60)m的预应力混凝土双线连续箱梁跨越,梁全长233.5m.S241省道路面宽度为15米,公路交叉里程K13+747.桥型安插如图1-1所示.图1-1 (60+112+60)m连续梁桥型安插图(1)下部结构本连续梁10#、13#边墩基础采取8-φ1.5m钻孔灌注桩,桩长分别为20.5m、15.0m,11#主墩基础采取12-φ,12#主墩基础采取12-φ××3m,××4.0m,××4.0m,桥墩采取圆端形实体直坡墩,10#、13#边墩高10.0m、13.5m,11#、12#主墩高9.0m、12.0m.(2)梁部结构箱梁为单箱单室、变高度、变截面箱梁,梁底、腹板、顶板局部向内侧加厚,均按直线线性变更.全联在端支点,中支点处设横隔板,横隔板设有孔洞,供检查人员通过.中支点处梁高9.017m,边支点处梁高5.017m.边支点中间线至梁端0.75m,梁缝分界线至梁端0.1m,边支座横桥向中间距离6.0m,中支座横桥向中间距离6.0m.桥面防护墙内侧净宽7.6m,桥梁宽12.6m,桥梁建筑总宽12.9m,底板宽7.0m.顶板厚度43.5-73.5cm,腹板厚度50cm~95cm,底板厚度50cm~90cm,腹、底板厚度均按折线变更.在梁体边支点、中支点共设4个横隔板,隔板中部设有孔洞,供检查人员通过.在0#段中跨梁侧底板处设φ1.0m进人洞,作为梁部桥墩检查通道.梁体分11#、12#墩2个对称T构,单个T构分13个悬臂浇筑段,1(1')#段到4(4')#节段长度3.0m,5(5')#段到9(9')#节段长度3.5m,10(10')#节段到13(13')#节段长度4.0m,14#边跨合龙段、14'#中跨合龙段节段长度均为2.0m;0#段节段长度19.0m,分量1833.51t,15#边跨现浇段节段长3.75m,分量274t.连续梁悬臂段采取挂篮悬臂浇筑施工,0#段现浇段采取托架现浇法施工,15#边跨现浇段采取支架现浇法施工.(3)预应力体系梁体二期恒载按直线108KN/m设计,梁内设置了纵、横、竖三向预应力筋体系.腹板纵向束为16-φ15.2mm预应力钢绞线,采取内径φ90mm镀锌金属波纹管成孔,M15A-16锚具配套三瓣式自锚夹片锚固;顶板纵向束为13-φ15.2mm预应力钢绞线,采取内径φ90mm镀锌金属波纹管成孔,M15A-13锚具配套三瓣式自锚夹片锚固,设计张拉控制应力1302Mpa底板纵向束为15-φ15.2mm预应力钢绞线,采取内径φ90mm镀锌金属波纹管成孔,M15A-15锚具配套三瓣式自锚夹片锚固.合龙段处纵向预应力筋采取加强型镀锌金属波纹管,其余各处采取标注型.镀锌金属波纹管管道摩擦系数取0.26,管道偏差系数取0.003.钢绞线采取抗拉强度尺度值fpk=1860 Mpa,弹性模量为Ep=195Gpa,预应力采取先成孔后穿钢绞线法施工.纵向预应力张拉配5台穿心式YDC400型双感化千斤顶(1台备用), 两端对称张拉真空辅助压浆工艺;梁体在顶板设横向预应力张拉束,采取3-15.2mm钢绞线,扁型波纹管成孔,U1=60mm,U2=22mm,S=3.5mm;采取单端张拉,张拉端采取BM15-3扁型锚具锚固,固定端采取BM15P-3扁型锚具锚固,张拉端与锚固端沿梁长方向安插;采取QYC250型千斤顶单端张拉,张拉端采取BM15-3扁形锚具锚固,固定端采取BM15P-3扁形锚具锚固,张拉端与固定端沿梁长方向交错安插.梁体腹板中的竖向预应力采取外径16mm的预应力砼用钢棒(ф16-2),外径ф18.5mm,壁厚1mm护套成孔,YGD-350-70型穿心式公用千斤顶张拉,PSU16-2锚具锚固.2、鲁南高铁赵庄特大桥DK200+575处跨S240省道,道路与线路为斜交,角度大约85度,采取一联三孔(40+56+40)m的预应力混凝土双线连续箱梁跨越,梁全长137.5m.S240省道路面宽度为35米,交点里程DK200+575.桥型安插如图1-2所示.图1-2 (40+56+40)m连续梁桥型安插图(1)下部结构本连续梁24#、27#边墩基础采取8-φ1.25m钻孔灌注桩,桩长分别为15.0m、6.0m,25#主墩基础采取8-φ1.5m钻孔灌注桩,桩长为13.0m,26#主墩基础采取8-φ××××3.0m,桥墩采取圆端形实体斜坡墩,24#、27#边墩高11.0m、9.5m,25#、26#主墩高9.5m、8.0m.(2)梁部结构箱梁为单箱单室、变高度、变截面箱梁,梁底、腹板、顶板局部向内侧加厚,均按直线线性变更.全联在端支点,中支点处设横隔板,横隔板设有孔洞,供检查人员通过.中支点处梁高4.335m,边支点处梁高3.035m.边支点中间线至梁端0.75m,梁缝分界线至梁端0.1m,边支座横桥向中间距离5.6m,中支座横桥向中间距离5.9m.桥面防护墙内侧净宽7.6m,桥梁宽12.6m,桥梁建筑总宽12.9m,底板宽6.7m.顶板厚度38.5cm,腹板厚度48cm~90cm,底板厚度40cm~900cm,腹、底板厚度均按折线变更.在梁体边支点、中支点共设4个横隔板,隔板中部设有孔洞,供检查人员通过.在0#段中跨梁侧底板处设φ1.0m进人洞,作为梁部桥墩检查通道.梁体分25#、26#墩2个对称T构,单个T构分6个悬臂浇筑段,1(1')#段、2(2')#节段,3(3')#段长度3.5m,4(4')#节段、5(5')#6(6')#节段长度4.0m,7#边跨合龙段、7'#中跨合龙段节段长度均为2.0m;0#段节段长度9.0m,分量370t,8#边跨现浇段节段长11.75m,分量330t.连续梁悬臂段采取挂篮悬臂浇筑施工,0#段现浇段采取托架托架现浇法施工,8#边跨现浇段采取钢管柱支架现浇法施工.(3)预应力体系梁体二期恒载按直线100KN/m~120KN/m设计,梁内设置了纵、横双向预应力筋体系.腹板纵向束为7-φ15.2mm预应力钢绞线,采取内径φ70mm镀锌金属波纹管成孔,M15-7锚具配套三瓣式自锚夹片锚固,设计张拉控制应力1260Mpa;顶板纵向束为14-φ15.2mm预应力钢绞线,采取内径φ90mm镀锌金属波纹管成孔,M15-14锚具配套三瓣式自锚夹片锚固,设计张拉控制应力1260Mpa底板纵向束为12-φ15.2mm、13-φ15.2mm预应力钢绞线,采取内径φ90mm镀锌金属波纹管成孔,M15-12、M15-13锚具配套三瓣式自锚夹片锚固.合龙段处纵向预应力筋采取加强型镀锌金属波纹管,其余各处采取标注型.镀锌金属波纹管管道摩擦系数取0.26,管道偏差系数取0.003.钢绞线采取抗拉强度尺度值fpk=1860 Mpa,弹性模量为Ep=195Gpa,预应力采取先成孔后穿钢绞线法施工.纵向预应力张拉配5台穿心式YDC400型双感化千斤顶(1台备用), 两端对称张拉真空辅助压浆工艺;梁体在中支点处设横向预应力束,中隔板部位M1、M2束采取4-φ15.2mm、5-φ15.2mm预应力钢绞线,19×70mm扁镀锌金属波纹管成孔,中跨侧底板进人洞部位M3、M4束采取5-φ15.2mm预应力钢绞线,19×90mm 扁金属波纹管成孔.采取QYC250型千斤顶单端张拉,张拉端采取BM15-4、BM15-5扁形锚具锚固,固定端采取BM15P-4、BM15P-5扁形锚具锚固,张拉端与固定端沿梁长方向交错安插.3、施工方法本桥采取挂篮悬臂施工方式.悬臂施工法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连续刚构的次要施工方法,对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连续刚构来说,采取悬臂施工方法虽有很多长处,但是这类桥梁的构成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当跨数增多、跨径较大时,为包管合龙前两悬臂端竖向挠度的偏差不超出容许范围和成桥后线形的合理,须对该类桥梁的施工过程进行控制.2施工监控的意义和目的本桥梁体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采取悬臂施工.该类桥梁的构成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工序和施工阶段较多,各阶段彼此影响,且这类彼此影响又有差别,易形成各阶段的位移随着混凝土浇筑过程变更而偏离设计值的景象,甚至超出设计答应的位移,若欠亨过无效的施工控制及时发现、及时调整,就可能形成成桥形态的梁体线形与受力不符合设计请求,或惹起施工过程中结构的不服安.在施工过程中,为包管合拢前悬臂端竖向挠度的偏差、主梁轴线的横向位移不超出容许范围、包管合拢后的桥面线形良好,必须对该桥主梁的挠度等施工控制参数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在施工中加以无效的管理和控制,以确保该桥在施工过程中的平安,并包管在成桥后主梁线形符合设计请求.对于分阶段悬臂浇筑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来说,施工控制就是根据施工监测所得的结构参数真实值进行施工阶段计算,确定出每个悬浇阶段的立模标高,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监测的成果对误差进行分析、猜测和对下一阶段立模标高进行调整,以此来包管成桥后的桥面线形、包管合拢段悬臂标高的绝对偏差不大于规定值和结构内力形态符合设计请求.对桥连续梁部分进行施工监控的目的就是确保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可靠度和平安性,包管桥梁成桥桥面线外形态符合设计请求,次要控制内容为:主梁线形.3 施工监控的准绳和方法本桥的施工监控次要为梁的变形控制,变形控制就是严酷控制每一阶段梁的竖向挠度,若有偏差而且偏差较大时,就必须立即进行误差分析并确定调整方法,为下一阶段更为精确的施工做好筹办工作.梁部结构采取的悬臂施工方法属于典型的自架设施工方法,对于本桥来讲,因为在施工过程中的已成结构(悬臂阶段)形态是没法事后调整的或可调整的余地很小,所以,针对主梁的结构和施工特点,梁部的施工监控次要采取猜测控制法.猜测控制法是指在全面考虑影响桥梁结构形态的各种身分和施工所要达到的目标后,对结构的每一个施工阶段构成前后的形态进行猜测,使施工沿着预定形态进行.因为猜测形态与实际形态间有误差存在,某种误差对施工目标的影响则在后续施工形态的猜测中予以考虑,以此轮回,直到施工完成并获得和设计符合合的结构形态.4 施工控制体系为无效地开展施工监控工作,在本桥的施工监控中须要建立如图2.1所示的施工监控体系.图2-1 连续梁桥施工监控体系5 施工控制基本理论在连续梁桥的施工监控中,对梁体线形、应力进行重点控制.在控制过程中,监控方采取自适应控制方法对本桥进行线形控制,采取最小二乘法对结构参数进行调整、估计.5.1 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特点连续梁桥在悬臂施工阶段是静定结构,合龙过程中如不施加额外的压重,成桥后内力形态普通不会偏离设计值很多,是以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次要目标是控制主梁的线形.若已施工梁段上出现误差,除张拉豫备预应力束外,基本没有调整的余地,且这一调整量也是非常无限的,而且对梁体受力晦气.是以,一旦出现线形误差,误差将永久存在,对未施工梁段可以通过立模标高调整已施工梁段的残存误差,如果残存误差较大,则调整需经过几个梁段才干完成.根据上述分析,悬臂浇筑连续梁桥施工中标高控制的特点是,已完成梁段的误差没法调整,而未完成梁段的立模标高只与正装模拟计算有关,与已完成梁段的误差基本有关.是以,在图5-1自适应施工控制道理图中的下半环,即控制量反馈计算,在连续梁施工控制中普通不起感化.同时,上半环,即参数估计及对计算模型的批改就显得尤其次要,只要与实际施工过程相吻合的计算模型计算出的预告标高才是可实现的.图5-1 自适应施工控制基来源根基理5.2 自适应施工控制零碎对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中每个阶段的受力形态达不到设计所确定的理想目标的次要缘由是无限元计算模型中的计算参数取值,主如果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材料的容重、徐变系数等,与施工中的实际情况有必定的差距.要得到比较精确的控制调整量,必须根据施工中实测到的结构反应批改计算模型中的这些参数值,以使计算模型在与实际结构磨合一段时间后,主动适应结构的物理力学规律.在闭环反馈控制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零碎参数辩识过程,全部控制零碎就成为自适应控制零碎.当实测到的结构受力形态与模型计算结果不符时,把误差输入到参数识别算法中去调节计算模型的参数,使模型的输出结果与实际测量到的结果相分歧.得到批改的计算模型参数后,从头计算各施工阶段的理想形态,按照上述反馈控制方法对结构进行控制.如许,经过几个工况的反复辨识后,计算模型就基本上与实际结构相分歧了,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施工形态进行更好的控制.对于采取悬臂浇筑的桥梁,主梁在墩顶附近的绝对刚度较大,变形较小,是以,在控制初期,参数禁绝确带来的误差对全桥线形的影响较小,这对于上述自适应控制思路的利用是非常有益的.经过几个节段的施工后,计算参数已得到批改,为跨中变形较大的节段的施工控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5.3 参数识别在本桥的施工控制中按照自适应控制思路,采取“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识别和误差分析,其基本方法是: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悬臂施工到某一阶段时,测得已施工梁段悬臂端m 个阶段的挠度为:设原定理想形态的梁体理论计算挠度为:上述两者有误差量:若记待识此外参数误差为:由θ惹起的各阶段挠度误差为:式中:Φ—参数误差θ到γ的线性变换矩阵.残差:Y εγ=-=Y θ-Φ方差:=T T T T T Y Y Y Y θθθθ-Φ-Φ+ΦΦ将上式配成完整平方的方式:+11()()T T T T T T T T Y Y Y Y Y Y Y Y ---ΦΦΦΦ≥-ΦΦΦΦ 当0Vθ∂=∂时,即1()T T Y θ--ΦΦΦ=0时,上述不等式中的等号成立,此时V 达到最小,是以θ的最小二乘估计为:引入加权矩阵:有: 1ˆ()T T Y θρρ-=ΦΦΦ在连续梁桥悬臂施工的高程控制中,可以由结构功能计算出Φ,按工程条件定义ρ,由箱梁阶段标高观测得到挠度实测值S,计算Y,最初获得参数误差估计值β,根据参数误差对参数进行批改.6 桥梁施工控制结构分析6.1 结构分析根据及计算参数的确定6.1.1 结构分析计算根据(1)《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2)《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3)《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4)《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6)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2005);(6)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尺度》(TB10424-2010);(7)《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悬臂浇筑施工技术指南》(TZ 324-2010);(8)连续梁桥施工图(9) 其他相干规范、规程.6.1.2 结构计算参数的确定在进行结构设计和施工控制初步分析时,结构设计参数次要按规范取值,因为部分设计参数的取值小于实测值,是以在多数情况下,采取规范设计参数计算的结构内力及位移均较实测值大,这对设计是偏于平安的,但对于施工控制来说即是不容忽视的偏差,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到成桥后结构线形及内力是否符合设计请求,是以应对部分次要设计参数进行测定以便在施工前对部分结构设计参数进行一次批改,从而进一步批改结构线形,为包管该桥成桥后满足设计请求奠定基础.影响结构线形及内力的基本参数由很多个,需测定的参数次要有:(1)混凝土弹性模量,前期结构计算按照规范取值,在施工过程中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的测试应采取现场取样的方法分别测定混凝土在3天、7天、28天龄期的弹模值,为主梁预拱度的批改提供数据.(2)预应力钢绞线弹性模量,按照现场取样试验结果采取;(3)恒载按设计图提供的尺寸,并根据施工现场收集的混凝土容重等参数进行须要的批改,考虑结构自重和临时荷载,并考虑梁面坡度的影响;(4)混凝土收缩、徐变系数,按照规范采取,计算按规范考虑结构局部温差效应及考虑混凝土实际加载龄期的收缩、徐变的影响;(5)材料热胀系数,按规范取值;(6)施工临时荷载,现场进行统计,尽量减少材料等的堆放,本阶段不必的材料堆放在0#块附近;(7)预应力孔道摩阻系数,根据现场摩阻试验确定.6.2 施工监控结构计算6.2.1 施工监控结构计算在施工之前,应对该桥在每一施工阶段的应力形态和线形有事后的了解,故须要对其进行结构计算,该桥的施工控制计算除了必须满足与实际施工方法符合合的基本请求外,还要考虑诸多相干的其它身分.(1)施工方案连续梁桥的恒载内力、挠度与施工方法和架设程序密切相干,施工控制计算前首先对施工方法和架设程序做一番较为深入的研讨,并对主梁架设期间的施工荷载给出一个较为精确的数值.在开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给出挂篮的荷载值及刚度值(或变形),监控单位将根据此数据进行计算分析.(2)计算图式梁部结构要经过墩梁固结→悬臂施工→合拢→解除墩梁固结→合拢的过程,在施工过程中结构体系不竭的发生变更,故在各个施工阶段应根据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构体系和荷载情况选择精确的计算图式进行分析计算.(3)结构分析程序对于连续梁桥的施工控制计算,采取平面结构分析方法可以满足施工控制的须要,结构分析采取BSAS程序进行,并利用MIDAS 程序对结果进行校核.(4)预应力影响预应力直接影响结构的受力与变形,施工控制应在设计请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预应力的实际施加程度.(5)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对结构的测试应力和施工阶段中的梁体挠度有较大影响,必须加以考虑.(6)温度温度对结构的影响是复杂的,在本桥的施工监控中,对季节性温差在计算中予以考虑,对日照温差则在观测和施工中采纳一些措施予以清除,以减小其影响.(7)施工进度本桥的施工控制计算需按照实际的施工进度和确切的合拢时间分别考虑各部分的混凝土徐变变形.6.2.2 施工控制的计算方法悬臂施工的连续梁桥梁结构的终极构成需经历一个复杂施工过程和结构体系转化过程,对施工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变形计算和受力分析,是桥梁结构施工控制中最基本的内容.施工监控的目的就是确保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平安,包管桥梁成桥线形和受力形态基本符合设计请求.为了达到施工控制的目的,必须对桥梁施工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受力形态和变形情况进行猜测和监控.是以,必须采取合理的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来确定桥梁结构施工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结构行为.针对该桥的实际情况,采取正装分析法和倒退分析方法进行施工控制结构分析.正装分析法是按照桥梁结构实际施工加载顺序来进行结构变形和受力分析,它能较好的模拟桥梁结构的实际施工历程,能得到桥梁结构各个施工阶段的位移和受力形态,这不但可用来指点桥梁施工,还能为桥梁施工控制提供根据,同时在正装计算中能较好的考虑一些与桥梁结构构成历程有关的身分,如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成绩.正装分析不但可觉得成桥结构的受力提供较为精确的结果,还为结构刚度、刚度验算提供根据,而且可觉得施工阶段理想形态的确定、完成桥梁结构的施工控制奠定基础.倒退分析方法假定在成桥时刻0t t 时刻结构内力分布满足前进分析0t 时刻的结果,轴线满足设计线形请求,按照前进分析的逆过程对结构进行倒拆,分析每次裁撤一个施工阶段对剩余结构的影响,在每一个阶段分析得到的结构位移、内力形态即是该阶段结构理想的施工形态.结构施工理想形态就是在施工各阶段结构应有的地位和受力形态,每个阶段的施工理想形态都将控制着全桥终极外形和受力特性.施工控制将根据每阶段的实际形态和理想形态的偏差对计算进行调整,分析误差缘由,以较为精确的估计下一阶段的梁体挠度.6.2.3 结构分析的目的(1) 确定每一阶段的立模标高,以包管成桥线形满足设计请求;(2) 计算每一阶段的梁体的合理形态及内力,作为对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结构的应力和位移测试结果进行误差分析的根据.6.2.4 连续梁桥施工控制分析(1)按照施工步调进行计算,考虑各梁段的自重、施加的预应力、混凝土收缩徐变和温度的变更等身分对结构的影响,对于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等时差实效在各施工阶段中慢慢计入;(2)每一阶段的结构分析必须之前一阶段的计算结果为基础,前一阶段结构位移是本阶段确定结构轴线的基础,之前各施工阶段受力形态是本阶段确定结构轴线的基础,之前各施工阶段结构受力形态是本阶段时差实效的计算基础;(3)计算出各阶段的位移以后,根据后续施工阶段对本阶段的影响,进行倒退分析即可得到各施工阶段桥梁结构的合理形态和立模标高;(4)施工监控首先根据施工图纸进行初步的计算,在施工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难以意料的身分,可能导致施工进度安插等与初始计算不符,若有与施工图分歧的地方应根据施工单位实际提供的施工步调进行从头计算分析,施工单位应在开始施工前提供具体的施工步调,包含预应力的张拉顺序、每阶段的施工持续时间、混凝土的加载龄期等.6.3 计算过程(1)根据施工图提供的施工步调对本桥进行前期计算,为与设计结果对比,横隔板分量、结构自重系数、摩阻系数、收缩徐变系数等参数按照设计所取参数计算,在最初阶段即成桥运营阶段考虑收缩徐变3650天后的梁体累计位移,并与设计结果进行对比,以校核计算分析模型的精确性.(2)在施工过程中,按照实际的结构参数批改结构计算模型进行跟踪计算,使得结构猜测位移与实际发生的位移吻和.6.4 立模标高的确定在主梁的悬臂浇筑过程中,梁段立模标高的合理确定,是关系到主梁线形是否平顺、是否符合设计的一个次要成绩.如果在确定立模标高时考虑的身分比较符合实际,而且加以精确的控制,则终极桥面线形较为良好.立模标高其实不等于设计中桥梁建成后的标高,普通要设置必定的预拱度,以抵消施工中发生的各种变形(竖向挠度).其计算公式如下:式中:lmi H —i 阶段立模标高;sji H —i 阶段设计标高;1if ∑—由本阶段及后续施工阶段梁段自重在i 阶段发生的挠度总和;2if ∑—由张拉本阶段及后续施工阶预应力在i 阶段惹起的挠度; 3i f —混凝土收缩、徐变在i 阶段惹起的挠度;4i f —施工临时荷载在i 阶段惹起的挠度;5i f —取使用荷载在i 阶段惹起的挠度的50%;gl f —挂篮变形值. 其中挂篮变形值是根据挂篮加载试验确定的在施工过程中加以考虑,1i f ∑、2i f ∑、3i f 、4i f 、5i f 在前进分析和倒退分析计算中曾经加以考虑.根据上述计算式和监控分析,可以计算出各梁段的预拱度(绝对于设计标高).7 线形监测7.1 线形控制工作程序为使施工控制的各个步调程序化,施工控制工作小组根据具体的施工进度安插拟定了施工控制工作程序,其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7.1.1 控制流程从挂篮的前移定位至预应力钢束张拉终了是本桥施工的一个周期,每个周期中有关施工控制的步调如下:(1)按照预告的挂篮定位标高定位挂篮,由施工单位测量定位后的挂篮标高,并向控制小组提供挂篮的定位测量结果;(2)立模板、绑扎钢筋;(3)浇筑混凝土前,测量所有已施工梁段上的高程测点,复测挂篮定位标高,墩顶的水平位移,报施工控制小组;(4)施工控制小组分析测量结果,如需调整,给出调整后的标高;。
李朗特大桥48+80+80+48m连续梁施工方案

目录1 编制依据 (1)2 编制范围 (1)3 工程概况 (1)3.1 工程简介 (1)3.2 连续箱梁建筑材料 (2)3.3 主要工程数量 (3)3.4 施工重点及难点 (4)4 施工组织安排 (5)4.1 施工管理组织机构 (5)4.2 施工场地布臵 (7)4.3 施工计划安排 (7)4.3.1 整体施工计划安排 (7)4.3.2 具体施工计划安排 (7)4.4 主要劳动力配备 (7)4.5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 (8)5 连续梁施工技术措施及工艺流程 (8)5.1 0#梁段施工 (8)5.1.1 支架搭设 (9)5.1.2 临时固结支座 (9)5.1.3 永久支座安装 (10)5.1.4 模板安装 (10)5.1.5 支架预压 (11)5.1.6 钢筋加工安装 (12)5.1.7 预应力安装 (13)5.1.8 浇筑混凝土及养护 (15)5.1.9 预应力张拉、压浆 (17)5.2 防护棚施工 (18)5.3 挂篮设计、安装、试验、行走、锁定 (19)5.3.1 挂蓝设计 (19)5.3.2 挂蓝安装 (20)5.3.3 挂蓝试验 (20)5.3.4 挂蓝锁定 (21)5.4 悬浇段施工 (21)5.5 边孔直线段施工 (23)5.6 合拢段施工 (24)5.7 桥面系及其他 (26)6 施工工艺流程 (26)7 主要工序施工技术控制 (29)7.1 0#梁段混凝土浇筑 (29)7.2 悬臂段混凝土施工控制 (29)7.3 挂蓝施工安全控制 (30)7.4 T构线型控制 (33)7.5 合拢段施工控制技术措施 (36)8 工期保证措施 (36)9 质量保证措施 (37)9.1 质量保证措施 (37)9.1.1 钢筋质量保证措施 (37)9.1.2 混凝土质量保证措施 (38)9.1.3 悬臂梁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39)9.1.4 预应力筋的加工和张拉质量保证措施 (39)9.2 质量保证体系 (40)9.2.1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40)9.2.2 质量保证体系框图 (41)10 安全保证措施 (44)10.1 安全保证措施 (44)10.2 安全保证体系 (46)10.3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48)10.3.1 人身伤亡应急预案 (48)10.3.2 铁路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50)11 文明施工、环保措施 (53)11.1 文明施工措施 (53)11.2 环境保护措施 (53)12 连续梁施工平面布臵图 (54)13 连续梁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 (54)14 0#块支架方案图 (54)15 边孔直线段支架方案图 (54)16 连续梁挂蓝施工图 (54)17 连续梁施工顺序图 (54)18 防护棚施工防护方案 (54)1编制依据①根据2009年4月铁四院设计的48+2〓80+48m有砟轨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双线)施工图纸。
线形监控方案通用

目录1 工程概况 (1)2 施工线形监控的依据、目的、原则与方法 (1)2.1依据 (1)2.2目的 (1)2.3原则 (2)2.4方法 (2)3 施工线形监控的内容 (3)3.1所需资料和准备工作 (3)3.2 施工过程中的线形监控 (4)3.3 施工线形监控中的辅助测试,试验及资料收集 (4)3.4 线形监控具体流程 (6)3.5 施工线形监控预警系统 (7)4 监控精度与总体要求 (7)4.1监控的精度 (7)4.2 监控的总体要求 (7)5 施工监控工作注意事项 (8)5.1 线形监测的注意事项 (8)7 投入人员及仪器设备 (9)7.1 施工单位投入监控人员 (9)7.2 施工单位投入仪器设备 (9)悬臂灌注梁线形监控方案1 工程概况连续梁采用轻型挂蓝分段悬臂灌注施工,先在托架上灌注0号段,再对称向两侧顺序灌注各梁段,形成T构。
利用搭膺架浇筑边跨梁段,最后浇筑合拢中跨形成连续梁体系。
2 施工线形监控的依据、目的、原则与方法2.1依据施工监控实施方案依据下列规范及文件编制:《时速250公里客运专线(城际铁路)有碴轨道预制后张法预应力砼简支整孔箱梁》通桥(2007)2224《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铁路桥涵钢筋砼和预应力砼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 《铁路桥涵砼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4-2005《客运专线性能砼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5)101号《铁路桥涵施工规范》TB10203-2002《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TB10210-2001《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下铁建设(2005)140号《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2.2目的大跨度的现浇连续梁的梁段施工工序复杂,施工周期较长。
在施工过程中,将受到许许多多确定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包括设计计算、桥用材料性能、施工精度、荷载、大气温度、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等诸多方面与实际状态之间存在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编制依据 (1)2工程概况 (2)2.1设计概况 (2)2.2线形监控单位 (3)3施工控制的工作内容 (3)3.1施工控制的必要性 (3)3.2施工控制体系的建立 (4)3.3设计计算与施工控制计算的校核 (6)3.4施工控制中的现场测试 (8)4结构计算 (10)4.1计算模型 (10)4.2荷载 (10)4.3影响梁体线形的主要因素 (10)5梁体线形控制实施 (13)5.1线形控制的目标 (13)5.2线形控制的内容 (13)5.3相关要求 (14)6主要注意事项 (18)6.1施工步骤安排计划 (18)6.2实际的挂篮构造 (19)6.3测试项目 (19)6.4对施工现场的要求 (20)7控制要点 (20)7.1桥墩及0号块施工阶段控制要点 (20)7.2循环悬臂浇筑阶段控制要点 (21)7.3合拢及合拢后阶段控制要点 (22)8监控目标 (23)9附表 (23)1编制依据⑴《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 10002.1-2005);⑵《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 10002.3-2005);⑶《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2005);⑷《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⑸《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2-99);⑹《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⑺《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1⑻《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⑼《48+88+48m连续梁梁部线形监控实施原则》。
2工程概况2.1设计概况沙井大道双线特大桥跨沙井大道(起讫里程D1K8+698.25~D1K8+883.70)连续梁位于D1K8+791处跨越沙井大道,混凝土路面,路宽约为52.5m,线路与其交角约为82°。
连续梁结构形式为(48+88+48)m,此处墩位为39#墩、40#墩(主墩)、41#墩(主墩)、42#墩。
本桥所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夏季长而炎热,冬季短偶有奇寒,有明显的干湿两季之分。
每年4月至9月为雨季,7月~8月气温较高,10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
夏季易涝,春秋易旱。
沿线受季风作用明显。
每年1月~2月气温较低,冬季平均气温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38.8℃~43.0℃,年平均降水量1000mm以上,7~9月为台风活动期,尤以8、9月份为甚。
根据本桥地质勘探情况在地下线存在4m左右膨胀土,其下为泥岩,泥质粉砂岩互层,夹褐煤层。
本桥(48+88+48) m连续梁采用悬臂灌注法施工。
梁体采用C55高性能混凝土,梁体按全预应力设计,纵向、横向、竖向均设预应力。
(1)梁体为为单箱单室直腹板变截面箱梁,挡渣墙内侧净宽9.06m,桥面板宽9.56m;梁体全长185.5m,边支座中心线至梁端0.75m,中支座横桥向支座中心距为5.4m,边支座横桥向支座中心距为5.1m;中跨中部10m梁段和边跨端部9.75m梁段为等高梁段,梁高4.0m;中支座处梁高为7.0m。
(2)箱梁顶板宽9.56m,底板宽6.4m;顶板厚45cm,边跨端块处2顶板厚由45cm渐变至85cm,底板厚45cm~80cm,腹板厚40cm~75cm。
(3)梁体在支座处设横隔板,全联公设4道横隔板,横隔板中部设有孔洞,以利用人员通过。
同时在梁端底板设置了检查孔。
2.2线形监控单位该连续梁线形监控由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负责。
(资质见附件)3施工控制的工作内容3.1施工控制的必要性在施工过程,由于受混凝土浇筑、挂篮移动、施工荷载、预应力张拉、混凝土收缩及徐变、温度以及体系转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若控制不当会使悬浇梁段的合拢误差大和成桥线型与设计目标不相吻合。
为了使施工能按照设计意图进行,确保施工安全并最终达到设计的理想成桥状态,应对本桥进行线形控制,以保证最终线形平顺。
大型桥梁,理想的几何线形与合理的内力状态不仅与设计有关,而且还依赖于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
如何通过对施工过程的控制,在成桥时得到预先设计的应力状态和几何线形,是桥梁施工中非常关键和困难的问题。
同时,施工控制的结果为大型桥梁实行长期监测提供原始依据,是桥梁运营状态监测的起点。
尽管在设计时已经考虑了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但是由于施工中出现的诸多因素,事先难以精确估计,以采用悬臂浇筑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例,材料的弹性模量、混凝土徐变收缩、挂篮重量取值、施工中偏载、有效预应力大小和温度对结构的非线性影响等因素,在设计时很难准确把握,所以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对桥梁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设计的施工过程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桥梁建成时最大可能地接近设计状态,这就是施工控制工作的最终目标。
3根据以往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经验,影响施工过程中桥梁结构内力和线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⑴桥梁施工临时荷载⑵浇筑主梁混凝土超方量及墩两侧悬臂重量不平衡⑶挂篮定位时的温度影响⑷预应力张拉及预应力损失的误差⑸挂篮非弹性变形⑹混凝土弹性模量⑺混凝土徐变及收缩⑻合拢工序错位引起的误差当上述因素与估计不符,而又不能及时识别,成为控制目标偏离的真正原因时,必然导致在以后阶段悬臂施工中采用错误的纠偏措施,引起误差累积,所以施工控制是大跨桥梁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序。
3.2施工控制体系的建立施工控制与设计和施工有密切的联系。
参考国内外施工控制工作的开展情况,拟建立如图3.2.1所示的施工控制体系进行主梁的施工控制。
施工控制体系主要由实时测量体系、现场测试体系和施工控制计算体系组成。
施工控制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的采集、处理、反馈的控制过程。
图中的实时测量体系和现场测试体系是施工控制信息的采集系统。
在信息采集之后,按照控制理论对施工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对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误差进行评价分析,并根据情况提出控制的目标量以及调整、修正的对策,反馈给施工单位指导下阶段施工,从而完成控制的工作。
为保障施工控制过程的顺利实施,尤其是为保障信息传递的通畅,在组织体系上应成立专门的施工控制组,组长由项目总工担任,主要负责与设计院、监理组的联系,对立模标高计算和测量数据复核,参与存在问题分析;副组长由测量工程师担任,副组长及组员负责日常测量工作,整理测量数据。
测量小组及时建立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提供挂篮变形资4料、以及每节块挂篮就位后、混凝土浇筑前后、纵向预应力张拉前后的高程观测,合拢段增加拆除临时支撑后高程测量。
上述测量资料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同时为保障施工控制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准确、高效,在施工控制的具体工作中还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报表体系。
报表体系由施工控制组根据施工现场具体的情况和施工控制工作特点来设计。
试验人员提供新浇梁段3d、7d、14d、28d、60d及90d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值,以及预应力钢绞线试验数据给监控组。
由于浇筑混凝土和张拉预应力筋对梁体变化影响较大,因此现场要严格按照施工交底控制好混凝土施工质量和预应力张拉工艺。
严格按照平衡施工的要求进行,避免由于施工荷载和桥面杂物的不平衡重引起的测量数据不准确,施工观测选择在每天日出之前,不允许在高温强光和大风的天气情况下进行观测,要定人、定仪器进行观测,避免人为误差。
要勤观测、勤记录并及时反馈、严格控制梁体施工原材料的性能,基本做到全桥统一性,现场测量控制不仅能保证合拢精度,而且能保证整个梁体线形流畅,能较理想地达到设计线形的要求。
施工控制组对施工信息分析处理后得到的施工控制参数也通过报表以指令的形式及时反馈给施工单位。
对各施工阶段的施工结果,采用误差通报的形式供相关部门参考。
5图2 施工控制体系(虚框内)图3.2.1施工控制体系(虚框内)3.3设计计算与施工控制计算的校核桥梁施工控制的目的就是使施工与设计尽可能一致。
在连续梁桥设计计算中通常会采用一些假定参数用于计算,比如:梁段块件材料的弹性模量、容重、施工时间等。
另外,在设计计算中还有指定计算参数如施工顺序等。
在连续梁桥的施工控制计算中通常会采用尽可能真实的参数用于计算。
设计计算与施工控制计算的区别如图3.3.1所示。
6由于连续梁的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着两种既不相同又相互联系的计算过程,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类计算可能采用不同的计算模型,由不同的单位来完成,因此,为达到使施工控制指导的施工能与设计结果相一致,首先要校核设计计算与施工控制计算的闭合性。
具体方法如图3.3.2所示。
这一校核过程主要是在施工控制计算初期,根据设计图提供的资料,建立施工控制计算模型(a),采用设计计算的主要参数(B)和设计计算中假定的施工时间(C2)进行计算,利用此过程下的施工控制计算结果与设计计算结果相核对,以校核二者是否在计算模型(a~A)及施工方法模拟(c1~C1)间存在实质性差异。
只有在二者计算结论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施工控制的开展才有实际意义,否则要与设计人员一起仔细核对两种计算过程,找出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图3.3.1 设计计算与施工控制计算的区别78 图3.3.2 设计计算与施工控制计算的校核3.4施工控制中的现场测试在施工控制计算中要根据实际施工中的现场测试参数进行仿真计算,并根据施工中的实时测量数据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拟合,以使施工控制计算能与实际施工相符。
需要进行现场测定或采集的参数包括以下一些内容:3.4.1实际施工中的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参数⑴混凝土的容重、弹性模量在以往的施工控制工作中曾发现混凝土弹性模量和混凝土容重的实测值较设计取值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应对工地现场用于桥墩、主梁施工的混凝土进行专门的弹性模量测试和容重测试。
实验时取几组试件做混凝土7天和28天的静弹性模量测试,用于施工控制计算参考。
⑵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系数对施工现场混凝土收缩徐变系数则按规范或者设计中采用的参数进行取值,并在施工控制过程中进行分析和修正。
3.4.2实际施工中的荷载参数⑴主梁恒载①一期恒载主梁的一期恒载基本是根据设计资料进行统计,再根据现场测试出的材料容重进行计算,并依据实际测量出的构件几何尺寸与设计尺寸的偏差进行修正。
②二期恒载主梁的二期恒载也是根据设计资料与现场调查相结合,并采用现场测试的材料参数加以计算。
主梁二期恒载的统计内容包括:桥面铺装、栏杆、人行道板和其它荷载。
⑵施工荷载要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资料,经现场核对,确定在主梁施工过程中施工机具使用造成的作用在结构体系上的荷载大小及位置。
⑶临时荷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会在结构体系上增减某些临时荷载。
对于其中影响较大的荷载,要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数据及施工控制组成员现场调查分析,将这些荷载进行量化模拟,反映在施工控制的实时计算中,以便对施工控制的指标进行及时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