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杆菌食物中毒的表现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的表现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的表现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的表现1、临床表现潜伏期12~36h,最短为2~6h,长者可达8~10天。中毒剂量愈大则潜伏期愈短,病情亦愈重。起病突然,病初可有头痛、头昏、眩晕、乏力、恶心、呕吐(e型菌恶心呕吐重、a型菌及b型菌较轻);稍后,眼内外肌瘫痪,出现眼部症状,如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口腔及咽部潮红,伴有咽痛,如咽肌瘫痪,则致呼吸困难。肌力低下主要见于颈部及肢体近端。由于颈肌无力,头向前倾或倾向一侧。腱反射可呈对称性减弱。

植物神经末梢先兴奋后抑制,故泪腺、汗腺及涎腺等先分泌增多而后减少。血压先正常而后升高。脉搏先慢后快。常有顽固性便泌、腹胀、尿潴留。病程中神志清楚,感觉正常,不发热。血、尿与脑脊液常规检查无异常改变。轻者5~9日内逐渐恢复,但全身乏力及眼肌瘫痪持续较久。重症患者抢救不及时多数死亡,病死率30~60%,死亡原因多为延髓麻痹所致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及误吸肺炎所致继发性感染。

婴儿偶而吞入少量肉毒杆菌芽胞,在肠内繁殖,产生神经毒素,吸收后可因骤发呼吸麻痹而猝死(婴儿猝死综合征thesuddeninfantdeathsyndrome,sids)。

2、诊断方法诊断方法

2.1、有进食可疑食物,特别是火腿、腊肠、罐头或瓶装食品史,同餐者集体发病。

2.2、有特殊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如复视、斜视、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

2.3、确诊可用动物试验查患者血清及可疑食物中的肉毒毒素,亦可

肉毒梭菌毒素食物中毒

肉毒梭菌毒素食物中毒 肉毒梭菌是一种革兰阳性厌氧菌,具有芽孢,主要存在于土壤、江河湖海的淤泥及人畜粪便中。食物中毒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exotoxin) 即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n)所致。肉毒梭菌可产生A、B、Cα、Cβ、D、E、F、G 等8 型肉毒毒素,引起人类中毒的有A、B、E、F4 型,其中A、B 型最为常见。该类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毒性比氰化钾强 1 万倍,对人的致死量约为10-9mg/kg。 肉毒梭菌芽孢能耐高温,干热180℃5~15 分钟方能杀死芽孢。杀死 A 型肉毒梭菌芽孢需要湿热:100℃ 6 小时,120℃ 4 分钟。肉毒梭菌的各菌型之间对温度的抵抗力略有差别,E 型肉毒梭菌芽孢不耐高热,100℃ 1 分钟、90℃5 分钟、80℃30 分钟即死亡,但70℃2 小时仍能存活。F 型的芽孢在1IO℃经10 分钟,可被杀灭。 (一)流行病学特点 1.四季均可发生中毒,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2.中毒食品与饮食习惯有关,主要为家庭自制的豆类制品(发酵豆、面酱、臭豆腐),其次为肉类和罐头食品。 3.中毒原因主要是被污染了肉毒毒素的食品在食用前未进行彻底的加热处理。 (二)发病机制 随食物进入肠道的肉毒毒素在小肠内被胰蛋白酶活化并释放出神经毒素,后者被小肠粘膜细胞吸收人血,作用于周围神经与肌肉接头处、自主神经末梢及颅神经核,可阻止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神经冲动的传递受阻,终致肌肉麻痹和瘫痪。重症者可见脑神经核及脊髓前角退行性变,脑及脑膜充血、水肿及血栓形成。 (三)中毒表现 1.潜伏期数小时至数天不等,一般为12~48 小时,最短者6 小时,长者可达8~10天。 2.中毒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麻痹症状,如头晕、无力、视物模糊、眼睑下垂、复视、咀嚼无力、步态不稳、张口和伸舌困难、咽喉阻塞感、饮食发呛、吞咽

一起由普通变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报告

一起由普通变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报告 【关键词】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调查;流行病学;健康 2010年5月5日,东辽县辽河源镇任家村六组发生一起因食用病死牛肉而造成3 5人食物中毒的严重事件。经调查,检验确定为是一起由普通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2010年5月4日早5时许,任家村六组农民张明从本村村民李军处购买死因不明,未经检验牛肉21公斤,回家后未经任何处理即将牛肉放在水桶内以冷水浸泡至5日早6时,方切成1.5 g左右的肉块,放入锅内煮熟,时间为1.5 h,出锅后放入无防尘、防蝇措施的瓷盆内,于午餐时切片加佐科凉拌后直接食用(招待为其盖房砌墙的农民)致使本次中毒发生。进食人数68人,发病3 5人,发病率57.5%,潜伏期2~5 h,发病率与食量成正比,多见中年男子与儿童。 1.2 临床表现 有相似症状与体征,以恶心(3 3人)、呕吐(3 5人)、腹痛(3 0人)、腹泻(3 5人)为主兼有发热(5人),全身痛等症状,经治疗(2 6入住院治疗,9入门诊治疗)后均痊愈,未发生死亡和后遗症。 2 实验室捡验 中毒发生后,2 h赶至现场,经流行病学调查后,以无菌手段采可疑食物8件及患者粪便1 5份,血液10份送捡,从剩余食物牛肉及患者粪便中检出普通变形杆菌。 2.1 细菌分离鉴定将剩余食物及患者鲜便标本分别接种于亚硒酸增菌液中,经37℃24 h培养后,接种于ss平板及普通平板上,经37℃24 h培养后可见在ss平板上长出大而圆,扁薄,乳白色(中心呈黑色),边缘透明的菌落,在普通平板上有迁徒状生长,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杆菌。 2.2 生化反应双糖铁培养基上结果为:葡萄糖O、H2S+、乳糖一、动力+。又将纯培养菌落接种各单糖管中3 7℃24 h后观察。结果如下。 单糖管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H2 s尿素枸橡酸盐脱氨丙酶氨酸脱羧赖酶氨酸脱羧鸟酶氨酸氢化钾靛基贡甲基红V P 结果O O++++++ 注:+产酸,一不发酵,o产酸产气 2.3 血清学试验分别采取同一患者血液,间隔7 d作血清效价测定,结果:发病期1:40恢复期1:60。 3 结论

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病

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症 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症简称肉毒中毒,是因吸收肉毒梭菌毒素而发生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毒病。临床上以运动神经中枢麻痹和延脑麻痹为特征。本病世界各国都有发生,但不常见。1960年新疆曾发生马的肉毒梭菌中毒症,1987年春节新疆塔城发生一起人的肉毒梭菌中毒症。 (一)病原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简称肉毒梭菌)属于为专性厌氧菌梭状芽胞杆菌属,革兰氏阳性杆菌,有鞭毛、形成芽孢,芽胞比繁殖体宽,呈梭状。单个或成短链排列,运动性较强,顶端芽孢呈网球拍状。肉毒梭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腐败变质的肉类、鱼类等饲料中,它在厌氧环境下可产生一种强力的外毒素——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BTX),可抑制呼吸导致死亡,这是迄今为止所知的最毒的自然生成的毒素之一。按其抗原的不同可将肉毒毒素分为7个血清型即A、B、C、D、E、F和G型, 其中C型还分为Cα和Cβ两个亚型。各型毒素均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中毒, 而在食物性肉毒中毒中, 因A 型毒素强烈的亲神经性, 故引起的中毒更为严重,C 型肉毒梭引发动物、禽类肉毒中毒,极大的影响了动物性蛋白食料的加工和储藏及使用安全性 (二)免疫 所有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对肉毒毒素均有易感性。家畜中以马类动物易感性高,猪易感性低,其它畜禽易感性介于其间。各型肉毒梭菌毒素均可致病,C型肉毒梭菌毒素为各种畜禽及动物肉毒毒素中毒症的主要病因。用各型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动物,只能获得中和相应型毒素的特异性抗毒素。在C型毒素中,Cα毒素只能被本亚型抗毒素中和,Cβ毒素则既能被C β抗毒素中和,也能被Cα抗毒素中和。各型或亚型菌虽产生其特异性毒素,但也存在交叉产生毒素的现象。如Cα亚型除产生Cα毒素外,还能产生少量Cβ毒素和D型毒素;D型菌也可 产生少量Cα毒素;F型菌和E型菌也能相互产生少量对方的毒素成分。同型的抗毒素能很好地保护动物抵抗肉毒毒素中毒。肉毒毒素制备成类毒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接种动物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三)疫苗 目前在肉毒疫苗开发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类毒素疫苗已经应用于临床, 基因工程疫苗和DNA疫苗在动物实验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类毒素疫苗 类毒素疫苗是最早研究的疫苗, 国外已有一种五价类毒素疫苗( 由福尔马林灭活后的A、B、C、D、E 型毒素组成) 和一种针对BoNT/ F的单价类毒素疫苗。研究表明, 这种五价疫苗并不能激发机体的高效免疫应答。另外, 这种内毒素疫苗存在如下缺陷: ( 1) 需要频繁接种, 增加了疫苗使用的危险性; ( 2) 毒素纯化困难; ( 3) 制备过程直接接触毒素, 危险性高, 如灭活不够, 则危险性更高; ( 4) 肉毒梭菌产生的BoNT 量相当少, 不适宜大批量制备类毒素疫苗; ( 5) 接种后有一定的副作用, 如超敏反应等。因此, 开发新一代的基因工程疫苗已经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 2.亚单位疫苗: 研究表明,PCR 扩增的Hc 段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产物对小鼠具有免疫原性, 可作为一种良好的免疫原。Hc 片段也成为当前开发亚单位疫苗的重点。除了以Hc作为候选疫苗

肉毒杆菌毒素对情绪的影响研究综述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2), 116-120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653214725.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53214725.html,/10.12677/ass.2020.92020 A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Botulinum Toxin on Emotion Xuerui Peng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Jan. 17th, 2020; accepted: Jan. 31st, 2020; published: Feb. 7th, 2020 Abstract Targeted intramuscular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BTX) for dynamic wrinkle redu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smetic treatment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such treatment not only alters facial appearance but also affects emotional status and recognition ability which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Treatment of corrugator muscles wa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negative emotion while the treatment of crow’s feet wa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positive emotion. These findings may contribute to the emergence of novel treatment option for major depression. Keywords Botulinum Toxin, Emotion, Antidepression 肉毒杆菌毒素对情绪的影响研究综述 彭学睿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20年1月17日;录用日期:2020年1月31日;发布日期:2020年2月7日 摘要 肉毒杆菌毒素,简称肉毒素,通过注射肉毒素来祛除动态皱纹是最常见的医疗美容手段之一。研究发现这一治疗不仅会改变人们的外观,对其情绪状态和情绪加工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与面部反馈假说一致。 具体而言,眉间肌注射肉毒素会降低负性情绪,而鱼尾纹处注射肉毒素会降低正性情绪。这些研究结果或许可为抑郁症带来新的治疗方案。

一起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一起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摘要 2007年8月29日,东丰县某中学食堂发生一起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共有患者45人,其中男学生20人、女学生25人;年龄13~15岁;其中33人恶心、29人腹痛、19人腹泻、12人头晕、7人呕吐,最短潜伏期约3小时,最长潜伏期13小时,发病呈单峰型分布。中毒餐次确定为2007年8月28日晚餐。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确定本次食物中毒为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 关键词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 蜡样芽孢杆菌是食物中毒中较常见的致病菌,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居第3位,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发生季节性明显,通常以夏、秋季6~10月最高,引起食物中毒所涉及的食品种类较多,主要以剩米饭、米粉最常见。 基本情况 2007年8月29日晚21:00,东丰县某中学4名住宿生在本校食堂吃过晚饭3小时后,相继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等症状,值班老师当即将此4名学生送往东丰县医院就诊,于30日凌晨5时出院回学校正常上课。在30日上午学校将45名有轻微症状的学生分三批陆续送往县中医院、县医院就诊(其中包括29日晚到县医院就诊的4名学生),在县医院就诊6人、在县中医院就

诊39人,两医院均初步诊断为疑似食物中毒。 卫生学调查情况 该中学食堂取得了“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经营环境、场所基本符合卫生要求、食品从业人员共7人。 8月29日晚餐食谱:主食为米饭、副食为蒜泥茄子、尖椒土豆片、尖椒干豆付、排骨白菜汤。据卫生监督员现场对发病学生调查反映说:当晚米饭有异味、副食有中午所剩的排骨白菜汤、鱼炖豆腐、熘鱼段等。 卫生监督员现场检查中学食堂,发现存在下列问题:食品从业人员2名未取得健康证明;厨房内无封闭式餐饮具保洁柜;冰箱内食品生、熟混乱堆放在一起;厨房内四个菜板无生、熟标识;厨房内无防蝇设施(纱窗、纱门)。 卫生监督人员现场采集剩余食品样品4种,有浸过的大米、大米饭、酱茄子、小白菜粉条大骨头汤;采集餐饮具样品四种,有刀、切生和熟食品的菜板、餐盘、饭盆;采集当日晚饭留在冰箱内的剩余食品两种,有酱茄子、小白菜粉条大骨头汤。 流行病学调查 截至8月30日上午11:00,东丰县医院和县中医院共收治四中学生45人,其中男学生20人,女学生25人;年龄13~15岁;其中33人恶心,29人腹痛,19人腹泻,12人头晕,7人呕吐;其中45人进食米饭(有异味、发黏),28人进食蒜茄子,19人进食鱼炖

常见微生物食物中毒

常见微生物食物中毒 什么是沙门菌食物中毒 A 病原简介 引起沙门菌食物中毒的沙门菌属种类繁多,国际上已发现2300多个 血清型,我国有255个。是一群无芽孢、无荚膜而带有鞭毛和菌毛的革 兰阴性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有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 炎沙门菌等。沙门菌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水、牛奶或肉食品中能存 活1年以上,但加热65℃15 ~ 20分钟可杀死。沙门菌进入肠道后大量繁 殖,除使肠黏膜发炎外,大量活菌释放的内毒素同时引起机体中毒。  中毒表现 临床症状有5型,即胃肠炎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和 败血症型。共同特征是,潜伏期6 ~ 72小时(一般12 ~ 24小时)。主要 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黄绿水样,每日腹泻数次至数十次,有时 带黏液和脓血,恶臭。体温38 ~ 39℃。重者伴寒颤、惊厥、脱水、昏 迷。病程3 ~ 5天,一般预后良好。但老人、儿童、体弱者抢救不及时偶 有死亡。  问题食物 引起沙门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 制品;其次是禽肉、蛋类、乳类及其制品。由植物性食品引起的较少。 畜禽肉沙门菌来源有畜禽生前感染和宰后污染。患病动物产奶可使奶中 带菌,或奶挤出后遭污染。蛋类污染来源较多,病禽卵巢沙门菌可直接各类

进入蛋内,或蛋经过泻殖腔及产出后遭到污染。熟制食品可经带菌容器、手等再次污染。  治疗措施 对病人急救,必要时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单纯胃肠炎者可不用抗生素,对病情重或老人、婴幼儿可用抗生素治疗,可选用环丙氟哌酸、洛美沙星、头孢噻肟钠等。对腹泻严重脱水明显者进行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预防措施 防止污染。不食用病死牲畜肉,加工熟肉要生熟分开。严防病畜肉类流入市场。高温杀灭细菌,烹调时肉块不宜过大,肉块深部温度须达到80℃以上,持续12分钟;禽蛋煮沸8分钟以上。控制繁殖细菌。沙门菌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因此,保藏食品控制在5℃以下,避光、隔氧效果更佳。

肉毒梭菌与食物中毒

肉毒梭菌与食物中毒 该菌在自然界分布十分广泛,大量存在于土壤、水源和植物中,其中以土壤为多见.发生中毒的事件中多是自制的发酵食品如:臭豆腐、豆瓣酱、熏制、腌制食品等。 肉毒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具有芽胞,主要存在于土壤、江河湖海的淤泥及人畜粪便中。食物重毒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人类中毒的有A、B、E、型,其中A、B型最为常见。该类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毒性比氰化钾1万倍。 一肉毒梭菌流行病学特点: 1、中毒四季均可发生,多发生在冬季节。 2、中毒食品与饮食习惯有关,主要为家庭自制的发酵豆、豆制品(面酱、臭豆腐),其次为肉类和罐头食品。 3、中毒原因主要是被污染了肉毒毒素的食品在食用前未进行彻底的加热处理。 二、发病机理: 随食物进入肠道的肉毒毒素在小肠内,被胰蛋白酶活化并释放出神经毒素,后者被小肠粘膜细胞吸收入血,作用于外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神经冲动的传递受阻,终致肌肉麻痹和瘫痪。重者可见脑神经核及脊髓前角退行性变,脑及脑膜充血、水肿及血栓形成。 三、中毒表现: 1、潜伏期数小时至数天不等,一般12h~48h,最短者6h,长者可达8~10天。 2、中毒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麻痹症状,如头晕、无力、视物模糊、眼脸下垂、复视、咀嚼无力、走路不稳、张口困难、伸舌困难、咽喉阻塞感、引食发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头颈无力、垂头。 3、病人症状的轻重程度可有所不同,病死率较高。 四、预防措施: 1、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物。 2、自制发酵酱类时,原料应清洁新鲜,腌前必须充分冷却,盐量要达到14%以上,并提高发酵温度。经常日晒,充分搅拌,使氧气供应充足。 3、不吃生酱。 4、肉毒梭菌毒素不耐热,加80度经30分钟 或100度经10~20分钟,可使各型毒素破坏,所以对可疑食品进行彻底加热是破坏毒素预防肉毒中毒的可靠措施。

肉毒杆菌中毒案件之预防措施及防治措施

肉毒桿菌中毒案件之預防措施及防治措施 壹、流行病學資料 1.疾病確認(Identification) 肉毒桿菌中毒有三種型式,(1)傳統型,(2)嬰兒肉毒桿菌症,此種疾病於1976年被確定,及(3)創傷型肉毒桿菌症,係因此菌於傷口內增殖而引起。 傳統型肉毒桿菌症為一種很嚴重的中毒,來自攝食已受肉毒桿菌污染食物中已形成之毒素,此病之特徵主要與神經系統有關。最初不舒服之處為視覺障礙(視覺模糊或複視),嚥物困難及口乾。之後,活潑的人也漸漸地有弛緩性麻痺之現象,嘔吐和便秘或下痢也會出現,嚴重時會因窒息而死亡。若無併發性感染時,此病無發燒之現象。假若給予好的呼吸系統照顧及抗毒素治療,死亡率可能低於15%,然而復原慢(幾個月,極少數會 拖幾年)。 創傷型肉毒桿菌症較少見,症狀與傳統型相同,發生之來源為傷口深處受到肉毒桿菌污染,在無氧情形下,產生毒素所引致。 嬰兒肉毒桿菌症係因此菌在腸內增殖並產生毒素。1歲以下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且腸道菌叢亦未發展完全,才會受影響。成人若有腸道手術腸道微生物叢改變時才會受影響。症狀從便秘開始,昏睡、倦怠、食

慾不振、眼瞼下垂、嚥物困難、失去頭部控制、低肌張及全身性虛弱,有時會發展至呼吸衰弱而死亡。此症有很廣泛的特徵及嚴重程度,從輕微至突然死亡。嬰兒猝死症中此病約佔5%。於良好的醫療照顧下,死亡率約2%,否則死亡率相當高。 在患者血清、糞便及食物中發現毒素或食物、糞中培養出肉毒桿菌,即可確認傳統型肉毒桿菌症。傷型肉毒桿菌可由血清中含有毒素或傷口處培養出陽性菌株來確認。僅在可疑之食品中培養出此菌是有幫助,但沒有確認價值,因為此菌之孢子普遍存在,由食品中檢出毒素較有意義。若是在患者所吃的食物中培養出此菌,就有診斷價值。確認嬰兒肉毒桿菌症可由患者之糞便或解剖之檢體找出肉毒桿菌或其毒素。通常,在患者之血清中檢出毒素之機會不多,使用電肌儀對臨床診斷亦有幫助。 2.致病因子(Infectious agent) 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為極厭氧之產孢桿菌,其所產生之毒素是致病因子。大部分案件屬A、B、E型毒素,極少數為F與G型。E 型案件通常與魚類、海產品和海生哺乳動物之肉類有關。毒素之產生是由於食品處理或保存不當,醃製食品酸度不足或鹼性食物,食品水活性較高(0.85以上),低溫殺菌和輕微醃後沒有冷藏保存(尤其是在封緊的容器內)。此毒素不耐熱,經煮沸後毒力會消失,但是要破壞孢子則須甚高

一起由普通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一起由普通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摘要】由普通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潜伏期短、来势凶猛,病程一般在1- 3天。如果不做病学检验,很容易被忽视,故及时、准确的检验诊断为流行病调 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009年8月9日,医院收住20余名住院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腹痛,以腹泻为主。次数最多者达20余次,经流行病学调查及病 原学检测证实为食用由普通变形杆菌污染的凉拌拼盘所致(猪头肉、香肠)。 一、发病情况 该院收住的20余名患者均为前一日在同一饭店参加宴席者,都有食用过凉拌拼盘的经历,同时参加没有食用者未发病。主要症状为上腹部刀绞样痛,病程短,病人经及时治疗后即痊愈。 二、材料与方法 1 样品来源由于接到通知是次日,故到饭店后采样时,剩余食品已被处理, 无法采取原样,只有刮取菜板及餐具检验,取患者的呕吐2份及便样10份。 2 检验过程按GB4789—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为依据 ①将检样接种于SS琼脂及EMB琼脂平板,经37℃ 24h培养后,挑取可疑 扁平、圆形、无色、半透明菌落,做染色涂片,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同时接 种于三糖铁中经37℃ 24h培养为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产硫化氢,不分解乳糖。 ②化学鉴定经系统生化鉴定,显著特点为迅速分解尿素为阳性,发酵分解 葡萄糖、木糖、麦芽糖、蔗糖,氧化酶阴性,有动力、苯丙氨酸、靛基红均为阳性,不分解乳糖、山梨醇、侧金盏花醇,能利用枸椽酸盐、氰化钾阳性,V-P试 验阴性,赖氨酸、鸟氨酸脱羧酶阴性。同时用渐江省军区后勤部江卫生防疫检验 所肠菌科生化编码鉴定管复核结果为普通变形杆菌。 ③ 结果,经检测菜板及餐具未检出,从采集的2份呕吐物中检出1份普通变形杆菌,10份粪便中检出6份普通变形杆菌,检出率58%(7/12)。 三、讨论与分析 此次由普通变形杆菌引起的腹泻,与饮食有关、未吃者不发病、中毒原因排 除后不发病、呈暴发性等特点。符合为食物中毒。 究其原因为凉拌菜均是食用前24小时制做,食用时不再加工,由于8月份正是高温季节,食品放置过夜后,很容易腐败变质、受到污染易引起食物中毒。 当今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范围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不断变更,因此食物 中毒工作仍然是我们常抓不懈的一项任务。应尽量缩短食物中毒发病的报告时间,为病原学检验及时准确的诊断提供一个良好的检测材料。 提高我们卫生管理制度,建立食物中毒应急体系,加强服务单位自身卫生管 理水平,广泛宣传预防食物中毒重要性和卫生知识,以达到防患未然的目的,为 人民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饮食环境。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发热、腹泻、恶心、呕吐、腹痛、脱水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药方网编辑整理) 部位:腹部,全身(药方网编辑整理) 科室:消化内科,急诊科(药方网编辑整理) 症状:发热腹泻恶心与呕吐腹痛脱水毒性表现(药方网编辑整理) 检查: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药方网编辑整理) 自测:(药方网编辑整理) (药方网编辑整理)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概述】(药方网编辑整理)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proteus)所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胃肠炎(药方网编辑整理) (药方网编辑整理)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药方网编辑整理) 据进食可疑食物共食者集体发病和临床表现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粪便培养可检得变形杆菌血清凝集抗体有助于诊断(药方网编辑整理) (药方网编辑整理)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治疗措施】(药方网编辑整理)

一般不必服抗生素仅需补液解症等对症处理重者患者可给氯霉素诺氟沙星等抗菌药物(药方网编辑整理) (药方网编辑整理)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病原学】(药方网编辑整理) 变形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据生化反应不同可分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粘液变形杆菌和潘氏变形杆菌大量变形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引致食物中毒 (药方网编辑整理) (药方网编辑整理)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药方网编辑整理) 食品的染菌率自3.8%~100%其中以鱼蟹和肉类染菌率较高食品感染率高低与食品新鲜程度运送时卫生状况密切相关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下降趋势(药方网编辑整理) (药方网编辑整理)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药方网编辑整理) 潜伏期为3~20小时起病急骤恶心呕吐中上腹痛腹泻大便一天数次至数十次多为有恶臭的稀水便含粘液部分患者有里急后重症状可有发热约38℃左右均发生于胃肠道症状之后严重者可发生脱水多于1~2天自限恢复(药方网编辑整理) (药方网编辑整理)

一起由普通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一起由普通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发表时间:2011-01-05T15:21:36.5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3期供稿作者:毕玉涛张健 [导读] 由普通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潜伏期短、来势凶猛,病程一般在1-3天 毕玉涛张健(黑龙江东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57200) 【中图分类号】R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3-0380-01 【摘要】由普通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潜伏期短、来势凶猛,病程一般在1-3天。如果不做病学检验,很容易被忽视,故及时、准确的检验诊断为流行病调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009年8月9日,医院收住20余名住院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腹痛,以腹泻为主。次数最多者达20余次,经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检测证实为食用由普通变形杆菌污染的凉拌拼盘所致(猪头肉、香肠)。 一、发病情况 该院收住的20余名患者均为前一日在同一饭店参加宴席者,都有食用过凉拌拼盘的经历,同时参加没有食用者未发病。主要症状为上腹部刀绞样痛,病程短,病人经及时治疗后即痊愈。 二、材料与方法 1 样品来源由于接到通知是次日,故到饭店后采样时,剩余食品已被处理,无法采取原样,只有刮取菜板及餐具检验,取患者的呕吐2份及便样10份。 2 检验过程按GB4789—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为依据 ①将检样接种于SS琼脂及EMB琼脂平板,经37℃ 24h培养后,挑取可疑扁平、圆形、无色、半透明菌落,做染色涂片,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同时接种于三糖铁中经37℃ 24h培养为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产硫化氢,不分解乳糖。 ②化学鉴定经系统生化鉴定,显著特点为迅速分解尿素为阳性,发酵分解葡萄糖、木糖、麦芽糖、蔗糖,氧化酶阴性,有动力、苯丙氨酸、靛基红均为阳性,不分解乳糖、山梨醇、侧金盏花醇,能利用枸椽酸盐、氰化钾阳性,V-P试验阴性,赖氨酸、鸟氨酸脱羧酶阴性。同时用渐江省军区后勤部江卫生防疫检验所肠菌科生化编码鉴定管复核结果为普通变形杆菌。 ③结果,经检测菜板及餐具未检出,从采集的2份呕吐物中检出1份普通变形杆菌,10份粪便中检出6份普通变形杆菌,检出率 58%(7/12)。 三、讨论与分析 此次由普通变形杆菌引起的腹泻,与饮食有关、未吃者不发病、中毒原因排除后不发病、呈暴发性等特点。符合为食物中毒。 究其原因为凉拌菜均是食用前24小时制做,食用时不再加工,由于8月份正是高温季节,食品放置过夜后,很容易腐败变质、受到污染易引起食物中毒。 当今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范围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不断变更,因此食物中毒工作仍然是我们常抓不懈的一项任务。应尽量缩短食物中毒发病的报告时间,为病原学检验及时准确的诊断提供一个良好的检测材料。 提高我们卫生管理制度,建立食物中毒应急体系,加强服务单位自身卫生管理水平,广泛宣传预防食物中毒重要性和卫生知识,以达到防患未然的目的,为人民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饮食环境。

沙门氏杆菌食物中毒的途径、症状及防治

沙门氏杆菌食物中毒的途径、症状及防治 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是一种能够引起肠道感染,即沙门氏菌病的常见、多发且危害较大的细菌。一般沙门氏杆菌有很多是为了纪念发现者或依发现地点而命名。普遍认为美国先驱Daniel E. Salmon在1885年发现了第一株沙门氏杆菌。迄今为止,人类已发现的沙门氏杆菌有两千余种菌株。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料显示,沙门氏杆菌常见的菌株有鼠伤寒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肠炎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爪哇沙门氏菌(Salmonella javiana)则排名第五。 2009年,超过4万例沙门氏杆菌感染病例(即没十万个人中有13.6人患病)被上报至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但自1996年以来,这一数据基本维持在此水平。全球来看,由沙门氏杆菌导致的伤寒依然普遍,粗略估计每年有一千两百万至三千三百万人被感染。另外,在发展中国家沙门氏杆菌的爆发往往致死率较高,能够对抗生素产生抗性的菌株引起的死亡率则更高。 大多数情况下,受沙门氏杆菌污染的食物是沙门氏杆菌的主要污染源,有相关研究证实87%的确证病例都是由污染食物引起的,而动物性食品极易成为沙门氏杆菌食品中毒原因食品中的主要食品。如病死牲畜肉、肉皮冻、熟内脏、猪头肉、冷荤拼盘、卤肉等。因为这类食品,一般营养丰富,水分较多,含盐量少,酸碱度接近中性,其结构和物理性状也都利于细菌生長。由于沙门氏杆菌具有不分解蛋白质和不产生靛基质的生物特性,当沙门氏杆菌污染了肉类制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时,其制品的感官性状通常不会改变,因此有些人在食用这类熟肉制品前不再加热灭菌,结果食用后引起中毒。沙门氏杆菌存在范围极广,它在水果、蔬菜上都有存在,而最为常见污染源是豆芽。因为豆芽的生长环境是温暖高湿的,这正是沙门氏杆菌存活的适宜条件。 研究表明,沙门氏杆菌食物中毒临床潜伏期为18天,有15%的人会去寻求医疗救助,另有2/3的人表现为类关节炎症状,甚至中毒六个月也仍未被确诊。更有甚者要数年忍受这种煎熬。沙门氏杆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有人表现轻微但有人却非常严重。中毒症狀的轻重,通常取决于摄入活菌量的多少和身体健康状況。菌量大、体质弱,病情就重,病程也长;菌量少、体质强,病情和病程轻而短。因此幼童及老人经常成为沙门氏杆菌食物中毒多发人群。一般分为5种类型:即胃肠炎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类霍乱型和败血症型。一般的临床表现特点是:既有中毒症状,又有传染特征;胃肠症状明显,发热温度大多较高。 沙门氏杆菌食品中毒,多因动物性食品先被该菌污染,继而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最后,又因食前不经高热灭菌而引起食物中毒。针对这一基本规律,食品操作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操作得当能够有效降低中毒风险,特提出下述预防措施。 1) 准备下厨前及如厕后把手彻底清洗干净,避免污染食物。 2) 烹饪肉食要全熟并防止食品熟后重复污染。多数沙门氏杆菌在60℃,15分钟;70℃,5分钟时就开始死亡。但有些沙门氏杆菌对热比较稳定,加热时需要提高温度和延长加热时间。 3) 烹饪蛋要待其蛋黄凝固后食用,切忌食用任何形式的生鸡蛋。 4) 避免饮用未经煮沸的生牛奶。 5) 避免交叉污染。将生鲜食品(如沙拉等)与动物性生食分别摆放,不共用切菜板等。 6) 避免婴儿及身体免疫能力低下的人直接或间接接触哺乳类动物、两栖类动物或鸟类。

食物中毒的抢救与护理

食物中毒的抢救与护理 一、定义:是指健康人摄入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食品后所发生的急性发病过程为主的疾病。特点: 1、潜伏期短,发病急,2~24小时,最短2小时,长者达2~3天。 2、短时间内常有大量病人同时发病。 3、所有病人都在相近时间内吃过同样食物,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这种食物的人群。 4、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表现最多 5、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病原学: 1、按致病源分类: a细菌性食物中毒。 b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 c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 d有毒化学物食物中毒 e真菌毒素性和霉变食物中毒 2、常见的食物中毒病源 a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中,动物性食品占第一位,其次为植物性的食品。河豚鱼、毒覃中毒死亡率分别列第一、二位,细菌性食物中毒则以沙门氏菌、副溶血菌及椰酵假单胞三种细菌中毒对人民健康危害最大。 b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常见致病菌有: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在肠杆菌、志贺氏菌、肉毒梭状芽胞杆菌、葡萄球菌。 蜡样芽胞杆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及肠道链球菌。 二、食物中毒急救处理原则 1、清除未被吸收毒物:催吐洗胃和导泻是经常采用的三条行之有效的措施。一般根据误食或摄入毒物或食物时间的长短,患者的意识状况来决定采取哪一种或全部措施为宜。 2、阻止毒物吸收:可给予局部拮抗剂如中和剂的应用,活性碳的沉淀利用等。减少毒物与胃粘膜接触机会,减少刺激如牛奶,蛋清等。 3、促使毒物排泄:常用措施有大量输液或大量饮温开水或糖盐水;主要由肾脏排出的毒物,可用甘露醇或山梨醇利尿;还可采用透析疗法。 4、解毒治疗 5、对症治疗 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概念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被细菌或毒素所污染的食物后引起的疾病。最常见的致病菌有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其次为变形杆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葡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 文章目录*一、肉毒杆菌食物中毒的概述*二、肉毒杆菌食物中毒的症状*三、肉毒杆菌食物中毒的急救措施*四、肉毒杆菌食物中毒的急救注意事项*五、肉毒杆菌食物中毒的护理知识*六、如何预防肉毒杆菌食物中毒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的概述肉毒杆菌食物中毒(clostridium botulinum food poisoning),亦称肉毒中毒(botulism),是因进食含有肉毒杆菌外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临床上以恶心、呕吐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眼肌及咽肌瘫痪为主要表现。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较高。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的症状潜伏期12~36h,最短为2~6h,长者可达8~10天。中毒剂量愈大则潜伏期愈短,病情亦愈重。 起病突然,病初可有头痛、头昏、眩晕、乏力、恶心、呕吐(e型菌恶心呕吐重、a型菌及b型菌较轻);稍后,眼内外肌瘫痪,出现眼部症状,如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口腔及咽部潮红,伴有咽痛,如咽肌瘫痪,则致呼吸困难。肌力低下主要见于颈部及肢体近端。由于颈肌无力,头向前倾或倾向一侧。腱反射可呈对称性减弱。 植物神经末梢先兴奋后抑制,故泪腺、汗腺及涎腺等先分泌增多而后减少。血压先正常而后升高。脉搏先慢后快。常有顽固

性便泌、腹胀、尿潴留。病程中神志清楚,感觉正常,不发热。血、尿与脑脊液常规检查无异常改变。轻者5~9日内逐渐恢复,但全身乏力及眼肌瘫痪持续较久。重症患者抢救不及时多数死亡,病死率30~60%,死亡原因多为延髓麻痹所致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及误吸肺炎所致继发性感染。 婴儿偶而吞入少量肉毒杆菌芽胞,在肠内繁殖,产生神经毒素,吸收后可因骤发呼吸麻痹而猝死(婴儿猝死综合征the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的急救措施1、卧床休息,禁食,保护呼吸通畅,吸氧,必要时人工呼吸。 2、迅速用多价肉毒抗毒血清(a、b、及e型)5~10万单位肌肉注射,必要时6小时后再重复注一次,对肉毒杆菌食物扣毒 有特效。 3、用1:2000~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 4、用盐酸胍15~30mg/kg/日,分2次口服,对神经症状效果良好。 尽快送医院实现上述2、3、4项抢救以及对症治疗。

为什么会导致肉毒杆菌中毒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为什么会导致肉毒杆菌中毒 导语:肉毒杆菌中毒是常见的食物中毒之一。那么你知道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会导致肉毒杆菌中毒呢? 肉毒杆菌中毒是经口食入而引起的。被肉毒杆菌污染的食品如鱼、肉类、水果、蔬菜、谷类、海产品和罐头食品等,食入后均可引起中毒。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肉毒杆菌的特点。肉毒杆菌是一种只能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的细菌,存在于土壤、鱼、家畜的肠内及粪便中。它的芽孢耐热力强,在沸水中可存活5~22小时,湿热至120度,须经5分钟才能死亡。肉毒杆菌中毒并不是致病菌直接引起的,而是由肉毒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嗜神经毒素所致,顾名思义,它专门侵害人类的神经系统,其毒性之强,比砒霜还大一万倍,注入人体35微克即可致死。但这种毒素的弱点是易被碱和热破坏,加热至80度,30~60分钟或100度,10~15分钟就可被破坏,暴露于日光下亦可迅速失去毒力。 肉毒杆菌中毒是经口食入而引起的。被肉毒杆菌污染的食品如鱼、肉类、水果、蔬菜、谷类、海产品和罐头食品等,食入后均可引起中毒。只要污染了肉毒杆菌的食物不具有强酸性或强碱性,并在储藏过程中与空气隔绝,肉毒杆菌都可以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如果食用前又未经彻底加热,就不能杀灭细菌和破坏毒素,从而引起中毒。此外,某些地区所发生的肉毒杆菌中毒,是由于吃臭豆腐、豆豉或做面酱用的发酵馒头所引起。也有因食用被肉毒杆菌污染的蜜糖及奶粉引发婴儿中毒的报道。 肉毒杆菌的外毒素一旦经肠道吸收后,它专门侵害神经系统的颅神经核及神经肌肉相连接的地方,即所谓神经肌肉接头处以及植物神经末梢,而胃肠症状并不明显。病初表现为头晕、头痛、全身无力,尤

中国肉毒毒素治疗应用专家共识

中国肉毒毒素治疗应用专家共识 肉毒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细菌外毒素。由于其强效的神经阻滞作用,现在已被广泛运用于神经、康复及泌尿等临床治疗领域。为了更好地规范肉毒毒素治疗技术在国内神经、康复、泌尿科等领域的应用,特制定此专家共识。 一、肉毒毒素概述 1820年德国医生Justinus Kerner首次描述了食物源性肉毒中毒的临床症状,1970年美国眼科医生Alan Scott采用肉毒毒素成功治疗儿童斜视,开启了肉毒毒素的临床应用。1989年1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临床治疗的肉毒毒素——onabotulinum toxin A上市。1993年中国研发的肉毒毒素——lanbotulinum toxin A 获批试生产文号[1]。 肉毒毒素相对分子质量为150 000,由相对分子质量为50 000的轻链及相对分子质量为100 000的重链组成。重链识别并与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轻链作为锌钛链内切酶水解N-乙基马来酰胺-敏感因子附着蛋白受体(soluble N-ethyl-maleimide-sensitive factor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SNARE)复合体,从而影响突触

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阻滞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引起肌肉松弛、腺体分泌障碍等化学性去神经作用[2]。据抗原性不同,目前已知肉毒毒素有8种血清型(A~H) [3],已经进入商品化运用的是A型和B型,其中我国上市的两种肉毒毒素均为A型。不同血清型的毒素,其裂解SNARE 复合体中的底物蛋白有所不同,其中A型作用于突触小体相关蛋白25(SNAP-25),B型作用于突触相关膜蛋白(VAMP)。不同品牌及不同血清型肉毒毒素的效力均采用单位(mouse unit,U)计量,由于不同生产厂家评价毒素效力的实验条件不同,即使相同血清型的不同品牌肉毒毒素剂量也不能进行简单换算。以下文中所用剂量均为A型肉毒毒素参考剂量。肉毒毒素注射后3~14 d起效,作用通常持续3~6个月,随神经末梢处的神经芽生,递质传递功能恢复,肉毒毒素的神经阻滞作用逐渐消失。 二、肉毒毒素注射引导技术 肉毒毒素剂型除rimabotulinum toxin为液体外,其余剂型均为冻干粉剂,不同肉毒毒素制剂辅料略有不同。肉毒毒素属医疗用毒性生物制剂,须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进行运输、保存和管理。临床使用前根据不同注射部位及适应证需求采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配制,常用浓度范围为2.0~5.0 U/0.1 ml,相同剂量肉毒毒素作用效果可能会受到配置浓度影响。配制过程中应避免剧烈震荡影响毒素效力,配置后4 h内使用。使用过程中应备有肾上腺素和其他抗过敏措施[2]。

肉毒杆菌有多毒

肉毒杆菌有多毒 据媒体报道,不久前,四川泸州一家三口因食用了自制臭豆腐而中毒并危及生命。经诊断,导致这家人中毒的原因,是臭豆腐中含有的肉毒杆菌。 1克肉毒毒素可毒死百万人 肉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杆菌,具有芽孢,因其外形像个梭子,所以又叫肉毒梭菌,全称为“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臭名昭著的致病菌。肉毒杆菌本身无害,但其在厌氧环境中可产生外毒素,即肉毒梭菌毒素,简称“肉毒毒素”。肉毒杆菌食物中毒即是由肉毒毒素所致。 肉毒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毒性最强的毒物之一。它到底有多毒呢?肉毒毒素比氰化钾还要毒1万倍。如果量化一下,1克肉毒毒素就可以放倒100万人。 肉毒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淤泥及动物粪便中,其中土壤是重要的污染源,它可借助食品、农作物、水果、海产品、昆虫、禽类等传播到各处。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亦可被肉毒杆菌污染。 肉毒杆菌中毒,最严重的食物中毒 肉毒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其发病机制如下:肉毒毒素随食物进入肠道,在小肠内被胰蛋白酶活化并释放出神经毒

素,后者被小肠黏膜细胞吸收入血液,作用于周围神经与肌肉接头处、自主神经末梢及颅神经核,可阻止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神经冲动的传递受阻,最终导致肌肉麻痹和瘫痪。当呼吸肌发生麻痹时,即会致人死亡。 肉毒毒素中毒的潜伏期有的可能只有数小时,有的则多达数天。和其他常见食物中毒一样,患者也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但肉毒毒素中毒会让中毒者出现眼睑下垂、视物模糊和复视等现象,这是其他食物中毒所没有的。肉毒杆菌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最严重的一种。 由肉毒杆菌引发的食物中毒四季均可发生,中毒食品多与饮食习惯有关,主要为家庭自制的豆类制品,如豆豉、豆瓣酱、臭豆腐等,其次是肉类和罐头食品。 家庭预防对策:高温加热 虽然肉毒毒素很毒,但肉毒毒素及肉毒杆菌都不耐热,在80℃加热30分钟或100℃加热10分钟即可使各型毒素遭到破坏。所以,对可疑食品进行彻底加热是破坏肉毒毒素,预防中毒的可靠措施。但是别忘了,肉毒杆菌的全名叫“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细菌一旦呈现芽孢状态,它耐高温的本领就非常强大了,只有在120℃以上加热20~30分钟,才能把芽孢杀死。 了解了这些,就不难找到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

食物中毒及治疗

引起食物中毒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有以下几种。 1.沙门菌食物中毒: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致病菌。该细菌常污染肉、禽、蛋、鱼、奶类及其制品等,人进食后造成感染。致病食物以肉、血、内脏及蛋类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该类细菌在食品中繁殖后,并不影响食物的色、香、味。 2.志贺氏菌食物中毒:在卫生条件很差的地区,志贺氏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反复发作的疾病,痢疾至今仍是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最为常见的疾病,由于病后免疫力不强,持续时间短,故大部分人群都容易被感染。其中志贺氏菌较易污染含水量高的食品、熟食品,冷盘和凉拌菜等。 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中,偶亦见淡水。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发生于沿海地区,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如带鱼、黄鱼、乌贼、梭子蟹等、某些地区的淡水产品如鲫鱼、鲤鱼等及被污染其他含盐量较高的食物如咸菜、咸肉、咸蛋亦可带菌。 4.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致谢性大肠埃希菌是指能引起人肠道感染、引起人类腹泻的大肠埃希氏菌,根据特点可分为5种类型,有的主要感染婴幼儿导致其腹泻,有的能引起人出血性肠炎,有的能产生毒素导致重症腹泻。 5.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蜡样芽胞杆菌分布广泛,常存在于土壤、灰尘和污水中,植物和许多生熟食品均能分离到该

菌,谷物制品是最常见的引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的食品。蜡样芽孢杆菌可产生毒素,是食用剩米饭、剩菜、凉拌菜导致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 6.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在乳类、肉类及蛋类食物中极易繁殖,在剩饭菜中亦易生长,此菌污染食物后,在37℃经6~12小时繁殖而产生肠毒素。此毒素对热的抵抗力很强,经加热煮沸30分钟仍能致病。常因带菌炊事人员的鼻咽部粘膜或手指污染食物致病。 7.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肉毒梭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主要存在于土壤、泥沙、鱼和哺乳动物的肠道,以及家畜中,也可附着于水果、蔬菜或谷物上。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发病率很低,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8.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是我国发现的一个新的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并可通过各种途径污染食品。在我国引起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谷类发酵制品、变质银耳及薯类制品。这类食品适于本菌的生长繁殖,并在适宜条件下产生毒素,误食被污染的食品有可能导致死亡。 食物中毒的治疗 1.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 早期饮食应为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可恢复正常饮食。沙门菌食物中毒应床边隔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