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滕王阁序教案

高二语文滕王阁序教案
高二语文滕王阁序教案

高二语文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2.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3.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教学课时:四课时

执行时间:

一、知识背景介绍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中国四大名楼”还有蓬莱阁。

2、介绍作者王勃(649~675年),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14岁赴考高中,被授朝散郎,成为最年少的朝廷命官,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被唐

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22岁时,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就在写作《滕王阁序》的第二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渡海时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一生,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3、作序的背景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新唐书》

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洪州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漫不经心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

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二、解题

1.介绍“序”

本文原题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滕王阁诗》的序文。

2.介绍“骈文”

骈体文,产生于魏晋,全盛于南北朝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基本特点:对仗(骈偶,结构相对,字数相同—“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整齐中有变化。四四相对,四六相对,六四相对,六六相对,七字句)、声韵(音节和谐: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对句之中,平仄相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用典(目的主要在于使文章含蓄、典雅、精练)、藻饰(追求词藻华丽)。王勃不是戴着骈文的锁链跳舞,而是随心所欲地驾驭种种骈俪文规范,为自己要表现的内容服务。后来,骈文逐渐片面追求形式,韩愈、柳宗元提倡写古文了。三、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看注释,粗通文意。

3、读课文,了解句式

4、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扣“洪府”)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扣“秋日登阁”)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扣“饯”)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扣“别”)

四、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

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

3.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故:旧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以。。。为襟,以。。。为带。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副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

8.星分翼轸分:分野,星宿与地面对应

9.都督阎公之雅望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0.孟学士之词宗之,助词,无义。

11.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华、宝、杰、灵,都是动词。

12. 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

13.腾蛟起凤腾,起,使动词(三)简析第一段:

赞南昌(历史悠久、位置险要、物产丰富、人才辈出、人烟繁盛、第三段中还有“富庶祥和”,即“闾阎扑地”几句)——捧阎公(令人联想到“舳舻千里、横槊赋诗”的曹操)——夸嘉宾(用了“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溢美之词让人乐开了花)——褒盛宴(酒兴、豪气、文势、风雅,极尽欢娱)

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

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铺陈是一种表现手段,也就是详细地叙述描绘。也就是诗经中的“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汉代后这种手法更加细腻淋漓,常常结合夸张、排比手法,渲染某种氛围或情态。(也常说成“铺排”、“铺叙”)例如《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讲读第二三段:

(一)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彻:照彻(日光下彻)

3.骇:使。。。惊骇骇瞩:使目光惊骇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序、季节。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8.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这个句子有多种翻译,晚、寒作状语,

惊作“惊鸣”解释比较合理,晚归的渔舟在暮色里唱歌,歌声响彻彭蠡湖滨,成行的大雁在寒气里惊鸣(雁群被寒气惊扰),叫声回荡在衡阳的水畔。

(三)分析第二部分:

1、二三段: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绘美景(板书)

2、总体把握:

写景角度——俯仰(上下)、远近、点面、视听触嗅描写滕王阁的景色的角度: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仰视“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俯视

“鹤汀凫渚”以下四句——近景远近、俯仰、视听“披绣闼”几句——俯视中景

“云销雨霁”以下四句——眺望远景

(笔墨由近及远地铺展开去,把远近景物编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渔舟唱晚”以下四句——听觉虚写(联想想象)

这样从远近、俯仰、视听等角度,描写了滕王阁及周围的景色。3、鉴赏名句

写景的表达技巧——动静、虚实、声色(色彩和构图)、情与景、工笔与白描、点染铺陈、反衬(以声写静、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提示:色彩绚丽(绚烂的晚霞、碧蓝的天空、褐色的孤鹜)、境界开阔(水天一色,高远的天,浩渺的河,上下浑然一体,宏大的空间立体感)、动静搭配(翱翔的孤鹜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景交融(没有广阔胸襟和气度的人断然写不出这样的句子,也传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提示: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这两句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板书“色彩变化之美”。

C、“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提示:“渔舟唱晚”四句,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使读者展开联想,创造出一种视通万里、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效果。板书“虚实相映之美”。

板书: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变化之美; ③上下浑然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

第三部分:分析第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竭尽。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屈:使。。。受屈。窜:使。。。逃逸8.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12.奉宣室以何年奉:侍奉(二)分析第四、五段内容:

1、承接上文,溢美之词——褒盛宴(酒兴、豪气、文势、风雅,极尽欢娱)

2、找出文中反映王勃情绪由豪情到悲情变化的一句话。“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由宇宙的无穷想到人生之渺小,命运的无法把控。(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板书“人生苦短、盈虚有数之悲”。

3、以下还抒发了怎样的悲情?板书“伯乐难觅、壮志难酬之悲”、“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悲”。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是知音难觅、伯乐难寻的孤独。“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命途多舛、壮志难酬的悲愤。

4、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

5、简要说明下列典故在文中使用的特定意义: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勉励人们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最有意义的警句。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出淤泥而不染,遇困顿而情操不移,处逆境而积极乐观。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用“阮籍”作反典,阮籍是以哭表达对社会的绝望之情,耿直愤世,作者不愿仿效,仍愿积极用世。

6、小结:作者就是如此展示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感情。封建社会扼杀了多少人才?哪一个人才不是生活在统治阶级的阴影之下!一介书生无法匡时济世,却在痛苦中自励,在逆境中吟唱,这两段是文章最动容之处,奏出了初唐时知识分子的生命最强音!

第四部分:分析六、七段:

(一) 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词。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怀:志向,胸怀。

4.奉晨昏于万里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接:结交。

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美好。再:第二次。

7.兰亭已矣已:过去。

8.幸承恩于伟饯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是:这。于:对。

(三)分析内容: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

5.小结:继续慨叹人世不平,抒发自己抑郁情感的同时,又表明了作者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更以谦恭的笔调,恭维阎公,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五、《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都是序文,试比较它们思想内容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

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是,都有对个体生命短促的忧虑,并都能从由此而产生的伤感中超脱出来归于平静。乐——悲——平静,一波三折。不同之处在于:因为时代的残酷,文人多

谈玄以避祸,受大背景的影响,作者也将强烈的感情用凝练而委婉的形式传达出来。同样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王勃发出“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宣言,把强烈的感情直接表达出来,表现了唐代思想自由开放的时代特点。

六、知识归纳A词类活用

1.目吴会于云间(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雾;像星)

3.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人)

4.襟三江而带五湖(名词意动,以„„为衣襟;以„„为束带);

5.屈贾宜于长沙使动,使······屈居

6.窜梁鸿于海曲使动,使······窜逃

7.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作名,俊杰B古今异义

1.穷且益坚古:困厄,处境艰难。

2. 盛筵难再古:第二次。

3. 孟学士之词宗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4. 彩彻区明古:日光

5.千里逢迎古:迎接

6.阮籍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

C 一词多义

1.尽宾主尽东南之美都,都是潦水尽而寒潭清没有

2.胜胜友如云才华出众躬逢胜饯盛大的

3.穷响穷彭蠢之滨尽穷岛屿之萦回极尽,动词穷且益坚困厄、处境艰难穷睇眄于中天极目,放眼

5.怀怀帝阍而不见动词,想念有怀投笔名词,心思,胸怀

6.序序属三秋名词,时序滕王阁序名词,序言、序文

7.临临别赠言副词,将要临帝子之长洲动词,面对

D 与《滕王阁序》有关的21个成语

1、【物华天宝】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胜友如云】胜:指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4、【高朋满座】高:高贵,高尚。座:座位。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

5、【腾蛟起凤】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6、【钟鸣鼎食】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最早见于《史记》。

7、【云销雨霁】云消雨散。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8、【天高地迥】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10、【兴尽悲来】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11、【萍水相逢】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12、【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出处是《史记·冯唐列传》。

13、【老当益壮】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

14、【穷且益坚】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15、【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出处是《庄子·外物》。

1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出处是《后汉书·冯异传》。

17、【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18、【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19、【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出处是《列子·汤问》。

20、【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21、【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滕王阁序原文及其翻译

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彩)星驰,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 )戟(jǐ)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 )帷(wéi)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新课改课本写为“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níng)而暮山紫。俨(yǎn)骖騑(cān 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流)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 )渚(新课标上注音为zhǔ),穷岛屿之萦(yíng)回;桂殿兰宫,即(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yū)(有版本写作“盱”xū)其骇瞩。闾(lǘ)阎(yán) 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迷(新课标上为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云(虹)销雨霁(Jì),彩彻区明(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日本遣唐使抄写版为:“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i )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遥吟俯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è)。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zūn);邺(yè)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dì 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kuài)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yì)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liang)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hé zhé)以犹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guàn);有怀投笔,爱(新课改课本写为“慕”)宗悫(què)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今兹捧袂(mèi),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yán)难再;兰亭已矣,梓(zǐ) 泽(zé)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槛外长江空自流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异文:豫章、采、青、天人、即、纡、弥、轴、云、区明、遥襟甫畅、目、见机、余、兹、怀、珠。 《古文观止》:南昌、彩、清、仙人、列、盱、迷、轴、虹、云衢、遥吟俯畅、指、安贫、怀、晨、诚之为本、朱。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5、滕王阁序(王勃)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多媒体出示)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着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情,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从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语音方面:平仄相对。 3、用词方面: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 A 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 美好 B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崇阿:a 高大的丘陵 C 云销雨霁霁:ji 雨过天晴 D 逸兴遄飞遄:chuan 迅速 2.断句品韵: A 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 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岛屿之萦回“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滕王阁序优质课教案

滕王阁序优质课教案 《滕王阁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教材处理设计: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

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 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

《滕王阁序》优质课教案

《滕王阁序》优质课教案 《滕王阁序》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3.背诵全文,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到王勃为这首诗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着《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习课文 1.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句,做到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滕王阁序赏析

滕王阁序 王勃(唐) 【原文】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仙人之旧馆。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 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今兹奉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序教案语文版必修

滕王阁序 【教学目的】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目标3、4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解题

滕王阁,是唐高祖的儿子李元婴在洪州任都督时修建的一座楼阁,故址在今天江西南昌赣江之滨。落成时,李元婴封为滕王,所以命名为“滕王阁”。唐高宗时,洪州任都督阎某又重新修缮,并在公元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但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1.关于本文的写作(见“王勃一序传千秋”) 据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受连累贬为交趾(今越南河内)令。在省亲途中溺水身亡,年仅26岁。他的诗文中常流露出一种愤懑忧郁的心情。有《王子安集》。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正音断句。2、自由朗读: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提示: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节拍为二二式。 六字句大致有四种,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滕王阁序试讲教案

《滕王阁序》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试讲的课程是《滕王阁序》,现在开始正式上课! 上课,同学们好!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板书 二、初读感知 同学们课前都已经预习过课文,很多同学都反映这篇课文的音韵节奏比较难把握,那么现在呢,老师播放课文的录音,大家仔细听,感知在录音中名家是如何把握节奏的。 好,现在录音听完了,有没有同学注意到,咱们这篇文章的句式有何特点? 好,你来说,恩,刚才这位同学说文章的句式大多都是四字句和六字句,还有一些杂言,其实这就涉及到了本文的文体,本文是骈文,骈文呢,讲究排比和对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多以四六字句为主,所以骈文也叫做四六文。 那么骈文朗读时应该怎样把握节奏呢,刚刚大家听名家范读应该有一些感触,我们来看看示例: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比如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四种:“三三式”--“孟学士/之词宗”;“四二式”--“钟鸣鼎食/之家”;“二四式”--“谁悲/失路之人”;“一五式”--“临/帝子之长洲”。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襟三江/而带五湖”;“二一四式--“龙光/射/牛斗之墟””;“四三式”--“都督阎公/之雅望”; 1.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示例诵读课文,老师抛砖引玉,先读第一段,再请六位

滕王阁序(带拼音版)

【作者小传】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一种地位较高的幕僚),后去海南探望父亲,溺水受惊而死。王勃少即才高,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而成就最大,尤其在五言律诗方面。开创了初唐新风。他的散文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题解:《滕王阁序》全名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滕王阁在今江西南昌市,前临赣江,为游览胜地。唐贞观十三年(639年),高祖之子李元婴被封为滕王。李元婴曾任洪州都督,滕王阁是他在洪州时所建,故称洪府滕王阁。高宗时,洪州官吏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路过,参加了宴会,即席做成此文。 文中描述了滕王阁所在地的历史文化、人文景物以及宴会盛况,结尾处借外出羁旅之苦,抒发了人生无常,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是一篇内容丰富充实、气势奔放开阔的优秀骈文。文章词采华丽而不显浮浅,典故频出而无有堆砌,句式工整而不失自然,还留下许多对仗的名句。 滕王阁序 yù chāng gù jùn ,hóng dū xīn fǔ 。xīng fēn yì zhěn,dì jiē héng lú 。jīn sān 豫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 jiāng ér dài wǔ hú ,kòng mán jīng ér yǐn ōu yuè 。wù huá tiān bǎo ,lóng guāng 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 shè niú dòu zhī xū ;rén jié dì líng ,xú rú xià chén fān zhī tà。xióng zhōu wùliè, 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 jùn cǎi xīng chí ,tái huáng zhěn yí xià zhī jiāo ,bīn zhǔ jìn dōng nán zhīměi 。 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dū dū yán gōng zhī yǎ wàng ,qíjí yáo lín ;yǔwén xīn zhōu zhīyì fàn ,zhān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 weí zàn zhù。shí xún xiūjià,shèng yǒu rú yún ;qiān lǐ féng yíng ,gāo péng 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 mǎn zuò。 téng j iāo qǐ fèng ,mèng xué shì zhī cí zōng ;zǐ diàn qīng shuāng , 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 wáng jiāng jūn zhī wǔ kù 。jiā jūn zuò zǎi ,lù chū míng qū ;tóng zǐ hé zhī , 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 gōng féng shèng jiàn 。 躬逢胜饯。 shí wéi jiǔ yuè ,xù shǔ sān qiū 。liáo shuǐ jìn ér hán tán qīng ,yān guāng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 níng ér mù shān zǐ 。yán cēn fēi yú shàng lù ,fǎng fēng jǐng yú chóng ē 。lín dì zǐ 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 zhī cháng zhōu ,dé xiān rén zhī jiù guǎn 。céng tái sǒng cuì ,shàng chū zhòng 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 xiāo ;fēi gé liú dān ,xià lín wú dì。hè tīng fú zhǔ,qióng dǎo yǔ zhī yíng 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 huí;guì diàn lán gōng ,liè gāng luán zhī tǐ shì 。pīxiù tà,fǔ diāo méng, 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介绍王勃和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三、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理解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过程: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设计

标准实用 滕王阁序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人教版语文高二语文滕王阁序教案一

郯城三中集体备课 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杨杰课型讲读验收结果: 合格/需完善时间2011年10 月20 日 分管领导课时 1 第九周第1 课时总第24 课时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重点、难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导语设计 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二、学生介绍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把每一节平常课上成公开课 把每一节公开课上成平常课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欣赏《滕王阁序》的美景与真情;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过程与方法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和“居卑位而有为”的蓬勃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指导背诵。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作者文体 1、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四大名楼”,你们能说出写这些名楼及其相关诗句吗?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该文集音韵之美、文句之美、景物之美、感情之美于一体,浑然天成,实为千古骈俪绝调,今天我们进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2、简介滕王阁: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此楼在历史上迭废迭兴达28次。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距唐代遗址百余米。今重修后的滕王阁,连地下室共九层,高57.5 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 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阁上,命诸臣、文人赋诗填词,观看灯火。1926年军阀混战时,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建国后,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阁。重建后的滕王阁,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代四阁,同时也大大超过了现在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仍然居于三大名楼之首。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王勃作序后,

济源市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展示一:滕王阁序、逍遥游

济源市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展示一:滕王阁序、逍遥游 教学园地 10-04 2056 1号课目 滕王阁序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的美景与真情。 2.理解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奇文、妙文,但同时又是教学中的难文、硬文。它是骈文的优秀篇章,用典太多,文辞简奥,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学生必须在课前预习中做一些充分而必要的工作,如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找出文中运用的典故,理解其意图;诵读时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句子的节奏划分等。课堂上教学重点放在深入探究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古几重阳,依然天高地迥;东南一都会,正是彩彻区明。王勃兴来,诗文题阁楼,一序占千秋;我辈登临,乐趣寄山水,三江抒豪情。让我们跟随初唐四

杰之一王勃一起登上滕王阁,品读其美景,赏析其真情。(展示目标)文章的全称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 序》。这些标题已介绍了文章的内容:秋天在滕王阁举办的一次大型宴会上所作的开场白。此类文章开篇多为介绍宴会地点、集会人物,极尽溢美之词,结尾多为总结全文提出号召展望未来。我们不妨来验证一番。 二、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内容。 答:赞盛地、捧阎公、夸嘉宾 三、学生自己读最后一段,归纳内容。 答:总结陈词,回到现实,礼让他人。 四、重点学习2-6段,这一部分才是全文的精华部分。教师配乐诵读,并预先设置问题。 1.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用文中一句话来作答。 答: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因何而“兴”? 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尤其是美景,集中在2-3段。 五、赏析2-3段,男女生分读。 提问:哪些写景的美句最能打动你? 方法提示:1.诵读 2.描述意境 3.写景视角 4.技巧手法 5.相关诗句对比 举例: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这一句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原文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原文 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 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彩)星驰,台 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 戟(jǐ)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帷(wéi)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 电青(新课改课本写为“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 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níng)而 暮山紫。俨(yán)骖騑(cān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流)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渚(新课标上注音为zhǔ),穷岛屿之萦(yíng)回; 桂殿兰宫,即(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山原 旷其盈视,川泽纡(yū)(有版本写作“盱”xū)其骇瞩。闾(lǘ)阎 (yán)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迷(新课标上为弥)津,青雀黄 龙之舳(zhú)。云(虹)销雨霁(Jì),彩彻区明(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日本遣唐使抄写版为:“落霞与孤雾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 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遥吟俯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 歌凝而白云遏(è)。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zūn);邺(yè)水 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dì 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kuài)于云间。地势极 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滕王阁序》教案超强版

《滕王阁序》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课文教学中,课文导入是一个亮点,最能体现语文新、奇的特点;文体知识可增加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背景资料补充对理解文本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关于作者思想及其影响的介绍;文言知识更不能省,必须全面而综合地介绍……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对所有的问题我都不愿舍去。 备课时,设计所有这些内容都一笔带过,当简则简。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还是未能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愿舍弃一个内容,不愿简化一个环节,导致教学重点的突显受影响,未能迅速地进入文本的解读和欣赏,以至于整篇文章花了整整四个课时才教完,最终淡化了文本是关键,学生是主体这一教学主旨。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不甘放弃的情怀。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归纳文中出现的成语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第二、三段。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8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三分钟才艺展示为成语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1.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水平。 2.顶礼膜拜:比喻崇拜到极点,含贬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滕王阁序》全文

《滕王阁序》全文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2.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3.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教学重难点: 1、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一、知识背景介绍 1、江南三大名楼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蓬莱阁(山东):直上蓬莱阁,人间第一楼。云山千里目,海岛四时秋。—清·陈葆光 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岳阳楼名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黄鹤楼名联: 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 滕王阁有联赞曰: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 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介绍作者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 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 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王勃的一生,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

《滕王阁序》教案

滕王阁序(王勃)·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扣“洪府” ——赞地之灵秀,述宾主之美 第二部分(2):扣“秋日登阁”——绘山川美景,叙人烟富庶 第三部分(3-4):扣“饯”——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