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李白《行路难》教案

李白《行路难》教案

李白《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行路难》全诗;(2)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行路难》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人生平、诗歌背景、词句解析等;2. 准备《行路难》全文及其注释、译文;3. 准备相关资料,如李白的其他诗作、古代文学评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等;(3)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内涵;(3)分享李白其他诗作,进行比较欣赏。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6. 作业布置(1)背诵《行路难》;7. 课后反思(1)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发现问题;(2)针对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诗人描写人生困境的诗作,如杜甫的《登高》、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与《行路难》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特点。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5篇〕《行路难》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上下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外表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到达了高潮。

《行路难》优秀教案

《行路难》优秀教案

《行路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在《行路难》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象征、用典等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象征、用典等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积极进取的精神,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会觉得前途一片黑暗。

但是,总有一些人,他们在困境中依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看看他在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时,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2、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 年),李白离开长安之时。

当时,李白在长安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被召入宫中供奉翰林。

但不久后,他因得罪权贵而被排挤,被迫离开长安。

在离开长安的路上,李白心情苦闷,写下了这首《行路难》。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请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诗歌,赏析词句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几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诗人为什么“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从这些描写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6教材简析这首乐府古题是李白于天宝三年被以“赐金放还”的名义打发出长安时所做。

作者做翰林供奉仅两年却受奸佞权贵所害,被迫离开,此诗抒写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逆境中豪迈乐观的气概。

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感情变化,苦闷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反复诵读,理解诗句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4、赏析重点语句,品读诗人形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诗词,感受诗人激荡的情感变化。

难点:体会诗人悲愤、失意中自信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走近李白从小到大我们是在李白诗句的浸润下长大的。

在你记忆的宝库中存了多少,请大家动手数数。

(学生回忆诗句)在丰富的诗句中,李白的形象也渐渐树立在我们心中,请你用一句诗仿照例句说说自己心中的李白。

(学生回忆自己积累的李白的诗作名句,并借助诗句归结形象。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了孤单寂寞的李白。

(投影出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是一个千年万年读不厌、都不透的李白。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诗《行路难》,看看你又将认识一个怎样的李白。

二、初读感知扫除障碍(一)出示学习目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自主研讨,理解诗人复杂矛盾的心情。

体会诗人的高尚品格(二)学生自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1)学生自读古诗(2)集体齐读,纠正易错字音:塞(sè)(三)了解乐府古题。

学生再读古诗,把握感情基调。

(四)师生互读,走进意境。

(听着你们读,也勾起了老师的朗读欲望,大家听听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点评(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其鲜为人知的背景,谁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

)学生点评后教师补充。

(出示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选1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选1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选15篇】《行路难》教学设计1【设计说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如何能在文言教学中更好贯彻新课标?我尝试通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方法的引导,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与“诗仙”李白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本堂课的设计从“诗缘情发”开始,诗歌教学一般情况下,应该抓住情感这样一个关键点。

尤其是李白的诗歌,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更是感情饱满激越。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遭受馋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写,诗中主要表达出了作者李白慨叹世路艰难,以及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自信胸怀。

对这首诗教学,其指导思想是,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通过“解读——品读——悟读”诗歌环节的设置,在读中展开对该诗的探讨﹑分析﹑理解;教学理念是教师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从而达到对《行路难》这首诗的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内涵的把握。

【教学目标】1、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2、通过赏析感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感情;【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以及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熟悉李白吗?都知道关于他的哪些方面?能说说吗?预测回答:从他的诗歌,从他的为人??那大家知道李白最大的爱好吗?——喝酒!李白嗜酒闻名天下,有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为了能喝酒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也要典卖身边值钱的东西,有诗为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老师板书“行路难李白”)(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诗,看看能否读准字音和节奏。

《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5篇)《行路难》教学设计1一、导入1、在大唐盛世,有一位诗人他豪情满怀,诗酒仗剑走江湖。

他才华横溢,满怀经世治国之志。

在道士吴均的推荐下,在人生迈入第四十一个春秋之际,他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满以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但是皇帝昏聩无能,美梦初醒,他很快被赐金还放,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下,他陷入矛盾之中,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行路难》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

2、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二、学生朗读教师:同学们都预习过了,下面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

请同学评价一下……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教师: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变化:苦闷——憧憬——愁——喜悦(再读诗歌)三、分析诗歌1、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

“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李白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诗文哪些地方暗示我们原因了吗?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

从课题《行路难》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

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

(学生或老师补充诗歌写作背景:李白一生追求政治理想,熬到41岁才开后门,进入朝廷却被皇帝当作点缀生活、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还来不及抒发郁闷之情,在宫廷不久被人打小报告,就被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给赶了出来。

为之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就在一旦之间付之汪洋。

因此内心非常失落、悲愤、忧郁。

2、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

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有点激愤的味道。

你悲愤又如何?你有才能又如何?还有吗?3、“欲渡……”怎么理解这句话?——李白想什么?(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什么让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冰塞川,雪满山”,)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来进行说明。

行路难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3篇

行路难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3篇

第1篇行路难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

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

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学习目标】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预习检测(自主学习)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鲍()酌()踯躅()2. 解题:《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

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

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4.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愁”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行路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针对《行路难》这篇诗文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

《行路难》描绘了诗人行路的艰辛,但更深层次地抒发了对人生的无奈和迷茫。

李白通过诗歌的表现形式,将个人经历和对人类和世间的思考与感悟融为一体,表现出了诗人的思想和哲学境界。

因此,本教学设计将《行路难》作为中学语文课的优秀篇目,旨在通过这篇诗歌的解读,培养学生用文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和语言修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行路难》诗歌的意涵,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核心词汇。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诗歌鉴赏的经验和技巧,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学思想。

(3)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理解和模仿作者编织诗歌的艺术构思。

2.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结合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探究诗歌背后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感悟。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文学语言和表达技巧,创作出具有内涵和艺术性的散文和诗歌。

3.情感目标(1)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和看法,理解人生的苦难和追求。

(2)学生能够意识到诗歌中表现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课前导学导师为学生介绍《行路难》的作者、诗歌的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这首诗的开篇有个大致的了解。

2.课堂探究(1)诗歌的思想和主题老师为学生播放《行路难》的诗歌视频,教师带领学生聆听李白深情而又叹息的声音,体会诗人在一次艰难的旅途中,对残酷现实的控诉和对生命的追问。

老师请学生阅读《行路难》全文,体会李白在诗歌中压抑的情感和深切的呼唤,探究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2)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歌,老师需要指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结构、修辞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构造。

以下是老师的讲解:韵律:《行路难》是一首五言诗,每句最后两个字韵味悠长,读起来流畅自然,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路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
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就象满天星斗一般,在璀璨的群星中,我摘取了一颗,请大家读对联,猜一猜,他是谁?
出示对联: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李白。

教师:(出示李白画像)没错,他就是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次走进诗仙李白,一起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

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
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

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是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读一读
1、播放配乐诗朗诵。

(要求学生注意读准个别生字,如:樽、斗、羞、
箸、塞、太行、岐、沧等字并以课件的形式显示标注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要求读准、读顺、读熟)
4、个别学生朗读。

5、以小组活动形式,争取短时间内能背诵,小组派代表试着背诵
(二)品一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
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

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吕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

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

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

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

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
用典: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三、重点赏析
(一)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

“金樽清酒”
“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诗人为什么“停杯投箸”
食不下咽呢?找一找诗文中有暗示我们原因吗?在哪里?
【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

从课题《行路难》中便可以感受得到。

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

(补充诗歌写作背景)
(二)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

在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
【引导明确】不是,在这里舞剑有激愤的味道。

(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怎么理解这句话?诗人想做什么呢?
【引导明确】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是什么让自己的仕途道路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进行说明。

(四)我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深,诗人李白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苦闷的心情大家可想而知。

但是,大家知道李白是不会轻言放弃
的,接下来诗人是如何感叹的呢?用了怎样的历史故事,哪位同
学能跟大家讲一讲?
【引导明确】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入了希望之光,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功立业。

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瞻望未来,只觉得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五)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齐读一下。

【教师总结】这句诗中,我们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

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以及对理想执着的追求。

四、总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学生再次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作业
比较阅读李白的《将进酒》。

完成课后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