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王珏版)题目一:纸书的装帧形式古书的装订形式一、古书装订形式的变化•1.简策体式:竹、木简的编简;•2.卷轴体式:缣帛和纸书的卷子装,以及纸书向册页过渡的旋风装:•3。

折叠体式:梵夹装和经折装;•4.册页体式: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1。

简策体式•每根竹、木简如同现代书的每页纸一样,是组成一部书的基本单位。

一部书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亦称“简策”.•编简,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东汉、魏、晋时,仍是书籍的主要体式。

•2.卷轴体式•(1)卷轴装大体盛行于隋、唐时期。

时至今日,除装裱字画长卷,仍沿用卷轴装体式外,书籍的卷轴装则早已成为历史。

•(2)卷子装帛书与简书虽然材料不同,形式各异,但在体式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帛书与简策同时并用,确受其影响而模仿简策体式,帛书写好后,也同样从尾端向前卷起,卷成一轴,除了采用卷子装体式外,也可以折叠收藏。

•(3)旋风装•3. 折叠体式•折叠体式可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两种。

•4. 册页体式(1)蝴蝶装简称蝶装。

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过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

这种装订形式大约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已非常接近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了。

•(2)包背装这装订形式约始于南宋,盛行于元代。

装订方法是:将书页无字的一面朝里对折,有字的一面朝外,然后把与折缝相对的边缘粘连在一张厚纸上,最后将厚纸向内折好.•(3)线装一般认为线装书始于宋代。

通行于明中叶,至清代而大盛.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古籍都是清人印刷装订,或前代印刷,清人重新装订的。

因此,多为线装书。

因而有人甚至以¡°线装书¡±代指古籍。

它是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中最进步的一种。

其实,它只是对包背装的改进。

题目二:目录的意义及作用1。

提要钩玄,治学涉径目录的“类例既合,学术自明”,便可藉此“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司得读书治学门径,少走弯路.可见,目录,特别是一些著名学者编写的解题目录、举要目录,可以担负指导读者阅读的任务,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目录可帮助读者挑选自己需要阅览的书籍,解决如何读书,先后缓急的问题.对于读书治学确有释疑指径、事半功倍的作用。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沉迷于新闻、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却忽略了古代文献的重要性。

然而,古代文献不仅是我们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认识自己和世界的一面镜子。

因此,复习古典文献学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古典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古典文献学主要研究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解释。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古代文献的文字、语言、文体、修辞、内容和背景等方面。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考证、文献比较、文献解读和文献批评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献的内涵和价值。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古典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古典文献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和希腊罗马时期,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

在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代表作品有《史记》、《资治通鉴》等。

这些作品不仅是古代历史的重要记载,也是古代文化的宝库。

在希腊罗马时期,古典文献学的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普鲁塔克等。

他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思想。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古典文献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其次,古典文献是我们认识自己和世界的一面镜子。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我们可以反思现代社会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另外,古典文献也是我们培养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古典文献学的复习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有系统地学习古代文献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参加学术讲座和研讨会,积累相关的学术素材和经验。

其次,要注重实践和应用。

可以通过翻译古代文献、写作文献评论、参与学术研究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最后,要保持持续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

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

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

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

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

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 (或篇名)及其叙录。

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xx、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则是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历史文献编纂学:研究历史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藏书史研究:各个历史时代藏书的特点、规模,有代表性的藏书家的研究,藏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关系等。

研究目的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整理加工,自己使用的同时,还可供他人使用。

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终极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三、文献检索1、定义:文献信息需求者向文献信息存贮系统查检整件文献或零星信息资料的过程。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笔记一、文献导论(一)概念:狭义: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

广义: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原义:“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三)文献的概念发展:从指“典籍和贤才”(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再到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一)先秦:古典文献学的初始阶段,但遭秦始皇的破坏“焚书坑儒”孔子提出“文献”概念;整理《诗经》《春秋》(二)两汉:成熟时期。

既有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

刘向、刘歆父子著《别录》《七略》,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大家:司马迁(西汉)——古籍今译(《五帝本纪》中对《五帝德》与《帝系姓》两篇文献所记内容真实性的辨析);郑玄(东汉)——集大成(《毛诗笺》、《三礼注》);王充(东汉)——辨伪(《论衡》);许慎(东汉)——训诂(《说文解字》),开创以小学校读古典文献或经书的方法(三)魏晋南北朝:北方承汉朝古文字考据之余绪,南方受玄学影响较大,出现义疏文学。

注释整理繁荣,音义之学兴起,四部分类法。

大家:颜之推《颜氏家训》陆德明《经典释文》(四)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史注成就较高大家:颜师古《五经定本》、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张守节《史记》(注)、刘知几(五)宋元明:疑辨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为主或宋辽金元:宋:史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集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金石考据学;公私目录学大家: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明:《永乐大典》;佛教典籍的整理,刻书业发展大家:杨慎、焦竑、胡应麟、方以智(六)清:集前代考据学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一代朴学《四库全书》;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考释与研究;经传的整理与考辨;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考证;周秦诸子文献的整理大家:顾炎武、纪昀、廖平、皮锡瑞、俞樾、孙诒让、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七)近代:开始之际,承考据学传统,古文学一直占优势大家:罗振玉、王国维、张元济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三、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四、古典文献类型(一)总集: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

古典文献学复习提纲

古典文献学复习提纲

古典文献学复习提纲一、古典文献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学习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和方法。

二、儒家的五经、九经、十三经。

孔颖达等《五经正义》包括《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传》的正义。

唐人的“九经正义”或“九经疏”包括《五经正义》以及《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的疏。

三、汉代儒学有今文学、古文学的分别。

今文学对经书的详解称为章句。

传世的《楚辞章句》、《孟子章句》实古文学说解风格,只是借用了章句之名。

魏晋后又有“集解”。

“集解”有两种,一是集各家之说,或又下以己意,如何晏等的《论语集解》;一是集经文、传文而为之解,如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

四、“三史”或说“前三史”,在初唐及初唐以前指《史记》、《汉书》、《东观汉记》,此后至今指《史记》、《汉书》、《后汉书》(范晔)。

《东观汉记》班固、刘珍、蔡邕等撰,记东汉一代历史,宋元时亡佚,清代以来有辑本。

今所传《后汉书》是合范晔《后汉书》及班彪《续汉书》的“志”部分而成。

五、纪传体史书。

编年体史书。

纪事本末,如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等。

起居注。

年谱。

学案。

“三通”、“十通”;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通志》、元马端临的《文献统考》,统称为“三通”。

六、诸子书分周秦诸子或先秦诸子和后世子书。

周秦诸子指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的诸子百家,战国诸子中的著作有的至秦汉间才成书。

《汉书·艺文志》诸子类载诸子十家,即儒家,如《曾子》、《荀卿子》;道家,如《老子》、《文子》;阴阳家,如《邹子》、《邹子终始》;法家,如《李子》、《商君》;名家,如《邓析》、《尹文子》;墨家,如《胡非子》、《墨子》;从(纵)横家,如《苏子》、《张子》;杂家,如《尸子》、《吕氏春秋》;农家,如《神农》、《野老》;小说家,如《伊尹说》、《青史子》。

《艺文志》中的兵书、数术、方技类著作如《孙子兵法》、《海中星占验》、《黄帝内经》等,后世也列为子书。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共20分)《文献通考》宋元时代马端临《通志》南宋郑樵《释名》东汉末刘熙《方言》西汉杨雄《通典》唐杜佑《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百川学海》宋左圭《北书钩》《贩书偶记》近人孙殿起《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经籍纂诂》清阮元《北堂书钞》隋虞世南《群斋读书志》南宋晁公武二、名词解释。

(共8题,计40分)1、文献参考答案: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2、校雠参考答案: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所谓“校雠“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

由于那时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而今天的校勘含义较“校雠”宽泛了许多,除对校外,还包括本校、他校和理校等方法。

3、七略参考答案:是刘歆在刘向撰写《别录》的基础上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而形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分类目录,包括“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

《七略》第一次展示了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方法,它以学术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在著录上确立了较为完全的著录方法,除编有内容提要外,还利用了“互见法”和“分析法”。

4、索引参考答案:索引是揭示文献内容出处,提供文献线索的检索工具,是把一部或多部文献中的具体内容摘录出来,注明出处,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考的文献。

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

索引最先出现于明代。

“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

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高分必备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高分必备
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 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名词解释) 11、(P57)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 作品集。(名词解释) 12、(P60)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 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其特点是保留各 书原名和原有体例。《四库全书》为丛书集大成的一部著作。(名词解释) 13、(P64)类书,是我国古代分式的搜集两种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 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 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 引。(名词解释) 14、(P64)政书“三通”: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
15、(P76)“目录”一词最早见于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 16、(见杜泽逊《文献学概要》)“目录”一词在现存文献中以班固《汉书》最早,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始人。 17、(P80)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
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 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 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名词解释) 18、(P86—87)四部分类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简答) 四部分类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曹魏时,秘书郎郑默“考 核旧文,删省浮秽”,制成国家藏书目录《中经》(失传)。稍后西晋秘书监荀勖 因《中经》而著《中经新簿》,分群籍为甲乙丙丁四部,据《隋书·经籍志·序》, 其分类如下: 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 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至 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辩。 荀勖四部实际即经、子、史、集。此当为后世四部分类法的开端。又据《隋 志》,其后经“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至东晋,方才重 新搜集整理图书。大著作郎李充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调整荀勖四部为“五经、 史记、诸子、诗赋”。后世经史子集分部顺序“自尔因循,无所变革”。(《隋志》)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发展荀勖、李充四部分类法,正式确立经、史、 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隋志》分经部 10 类,史部 13 类,子部 14 类,集部 3 类,附加道、佛 15 类,构成 55 类图书分类。从此,经史子集四

完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例如孔子和司马迁.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文献学: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延伸,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开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傩、目录、版本诸学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那么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辩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总集:总集是聚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别集: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它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局部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曹丕的?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根据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 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和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 杜佑在?政典?根底上扩充为?通典?.宋人郑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别录,西汉刘向把所校各书的叙录聚集成编,称为?别录?,是一部聚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也是后世叙录体目录的创始和典范.刻本是指在板木上刻字印刷而成的图书,根据书籍刻印的时代,可以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木,金刻木,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例如唐代刻本金刚经.根据刻印的地域划分,可分为浙本身本等.根据书箝刻印的主体可以分为官刻本,和家刻本等,根据书籍刻印的先后,可以分为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等,根据版式和字体,可以分为大字本,小字本等,还可以根据印刷的墨色,流通的情况.善本,善本是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但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三、旧本.行款即行文的款式,包括行格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牌记又称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是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一般认为牌记兴起于宋.牌记最初环以墨国是为了区别正文,引起读者注意. 牌记一般为长方形,也可作钟形等,它能反映该书的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和出版人等丰富的信息.校勘,校勘是指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外表目.南宋晁公式的?郡斋读书志?撰成于1151年前后,?郡斋读书志?按经、史、子、集四局部类法编排,全书前有总序,四部各有大序,各类小序,在每一类第一种书的提要中.每书写有提要,介绍作者生平,讨论书中要旨,或评论学术源流,表达篇章次第,是具有“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功用的叙录体书目,在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喻.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共56卷,主要是根据他丰富的藏书,历时20年而撰成,按四局部类法编排,书中没有总序和大序,只有七类小序.校对是书刊出版工作中的一道工序,即是依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改正校样上的差错,在古代称其为校触,或者像校.校勘记,记录校勘内容与成果的文字,古人又称异文,考异或辩证,其撰写目的,一那么说明校改的依据和理由,增加校本的可信性,二是说明异同供读者分析选择.例如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所谓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由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因此卷轴中的纸本又称卷子, 一个完整的卷子包括轴,卷,襟,带四个局部.所谓旋风中就是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粘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蝴蝶装,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叶一叶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裹住做封面.看上去很像现在的精装书,不同的是没有锁线,每页纸只有一面有字,翻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姑称蝴蝶装.包背装是对蝴蝶桩的一种改进,人们把印好的书页在版心中线处反面对折,让版心向外,单口向内,然后将单口粘连到裹背纸上,外面再加上护页和封面,这样就产生了包背装,在明代最为盛行.线装根本方法和包背装一样,所不同的是,包背装用整纸裹背,而线装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用包背C(1)明清时期私人藏书目录明周弘祖?古今书刻? 朱勤美?万卷堂书目?晁琛(li)?宝文堂分类书目?高儒?百川书志?祁承煤(hM)?澹生堂书目? 徐‘烟'?红雨楼书目?钱谦益?绛云楼书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 赵琦美?脉望馆书目?清钱曾?述古堂书目??也是园藏书目?读书敏求记毛底(yi)?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 徐乾学?传是楼书目?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吴寿吻?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平津馆鉴藏书籍记? 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陆心源?丽宋楼藏书志?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2)古代作家名、字、号及其作品集?陶靖节集?东晋陶渊明著.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入刘宋后改名潜,字符壳,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东晋潺阳柒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柳河东集?一一刘禹锡柳宗元〔公元773年一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o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南丰先生全集?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米襄阳洋集?米芾〔1051-1107〕,初名被,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蔡中郎集?——明人张溥蔡邕〔yong〕〔133年一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困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 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C?阮步兵集?阮籍〔210年一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岗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鲍参军集?葩照〔414年一466年〕,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属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中国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谢宣城集?谢眺〔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谢康乐集?谢灵运〔385年一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 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道家C?扬子云集?扬雄〔公元前53年一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常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郸林区〕人.?郑康成集?郑玄〔127年8月29日一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与晏要、刘墉并称为“高密三贤〞.?杨炯集?杨炯〔约65〔—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张九龄集?张九龄〔678年一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贾长江集?贾岛〔779〜843年〕,字闽〔读Id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经韵楼集?段玉裁〔1735/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假设府,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土,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陶隐居集?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张江陵集?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北江陵人, 时人又称张江陵〔今湖北荆州〕.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二十卷,魏•王肃伪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5/7?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 唐玄宗注、宋•邢禺疏晋•郭璞注、宋•邢禺疏 ?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晶疏 ?孟子注疏?十四卷,东汉•赵岐注、伪宋・孙爽疏 中国古典文献学开展概况:中国有文字记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代和商代,古典文献学的历史也开始于这一时 期.例如最古老的典籍?三坟??五典?,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传世文献?易经??尚 书??诗经?商代和西周时期,文献典籍多有史官掌管.到了春秋时期,学在民间,孔子提出文献一词,并整理六经.先秦诸子与古典文献学 的关系都比较密切.但同时先秦古文献史上统治者或政治家对于古代典籍的禁毁情况 也是非常严重的.秦始皇的焚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大的劫难.两汉时期统治者注意有组织地搜集整理文献.例如汉成帝诏光禄大夫刘向开始进行由 政府组织大规模有方案的文献整理工作.这一时期主要靠口耳相传和从墙壁夹层或地 下开掘出来的文本来整理文献.此外,纬学在两汉时期兴起.在此时期,重要的文献 整理者有司马迁,郑玄,王充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数佚较多,但是在这一时期,受两汉传统、玄学和佛经传入的 影喻,文献整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经学注释上出现了义疏体,由于史部著作的增 多,个人文集编撰的兴盛,以四局部类法为标志的古典目录学得到长足的进步.这一 时期的代表人有齐正芳的三体石经,颜之推的?音辞??书证?,陆德明的?经典释 文?.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对古典文献的搜集,整理,保存和流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 是安史之乱和唐末黄巢起义对文献损失影响较大c 这一时期的正义,和对?史记?的 注解等著作丰富.此外五代的葡石经和雕版印刷九经也值得注意.宋代重视文官,加上雕版印刷术的普及,使得古典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 史时期,比方?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就是在这一时期编撰而成.此外,在宋代古 典文献学,上,还特别注重对于史部、集部的编撰与整理.此外还有金石考据学,例 如欧阳修的?集古录?.公私目录学同样十分兴盛.元代为增强统治也十分注重对的 文献整理,这一时期著名的有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清时期,特别注重对传统儒学的继承,文献整理进入相对自觉阶段,并且受程朱理 学和陆王心学的影响较大.明代官方编纂?永乐大典?.清代统治者为增强统治,对 于文献的损毁较大,同时又编修图书,例如?四库全书?.清代是继宋代之后中国古 典文献学开展的又一顶峰,清代的古典文献学长于考据,并坚持把考据定立在扎实的 小学瑟础上.此外,清代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代表人物有顾炎武〔?日知录?〕,章学诚〔?文史通义?〕,梁启超等.近代古典 文献学重要人物有张元济.例如他的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古典文献我体形式的演变特征:我国古典文献载体形式,主要经历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帛,纸张,电子等阶段.?春秋公羊传注疏? ?春秋谷梁传注硫? ?孝经注疏?九卷, ?尔雅注疏?十卷,首先,文献的载体由坚硬厚重向柔软轻薄变化.载体信息传递由缓慢笨重向快速轻便变化.载体形式还由固定有形向多变无形变化.并且载体形式记录信息的量度由小变大,并且不易受损.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有哪些一,有助于掌握历代文献的根本情况,了解学术的盛衰.二,有助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三,有助于文化学术的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学术界认可的常用校勘方法都有哪几种一,对校,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比对,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 二,本校,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比对,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三,他校,用其它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四,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主要以语言,体例,史实为依据.五,综合考辩,在校勘实践中,上述的四种方法往往都是综合地加以运用.在进行版本鉴定的时候,常用的方法有哪些请结合其中两个你印象最深的方法进行说明.一,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主要通过验牌记,考刻工,看版式,查讳字,着字体,看纸界,看装帧,审书名.二,依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定.主要通过读序跋,审内容.三,依据前人研究成果进行鉴别.主要通过读题识,审藏印,查著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地区官刻本,则或白口或黑口,或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或单鱼尾或双鱼尾,刻工姓名或有或无。无书耳。大体介于建阳坊刻和浙本官刻之间。
4.刻书题识和牌记
前期多有刻书题识,如余仁仲万卷堂刻《春秋公羊传解诂》,有五行一百多字的长篇题识。
中期以后多用牌记,如《史记》三家注在《集解序》后,有"建安黄善夫刊于家塾之敬室"。这类牌记一般双行十来个字,个别牌记则达四、五行几十个字。
B.宋蜀本:北宋初太祖开宝年间,朝廷专派人在成都主持开刻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雕版佛教《大藏经》--《开宝藏》,说明这里雕版印刷已具有相当水平。
后刻书中心转到眉山,版本学上所说蜀刻本实大多为眉山刻本。
宋蜀本的鉴别
1.字体
大字本和小字本有所不同。
大字本基本上是颜体字的架子,但不同于建阳坊刻。横竖粗细不太明显,尤其是撇捺长而尖利,有中唐书法家柳公权柳体字成份,是一种颜柳混合体,在浙本欧体字和建本颜体字外别树一帜。文中小注也是如此,不像南宋中期建本。
三、折叠体式: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
1.梵夹装:因古印度的佛教经典,曾长期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为贝叶经。将贝叶重叠,以木板上下相夹,再以绳捆扎,故称梵夹。佛教经典,多用此式。
2.经折装:按照一定的尺寸,或者字的行数,将长卷左右反复连续折迭,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迭,前后再各粘裱一张质地较厚的纸,作为封面或封底,可将卷子装改变成为互相连续的一册,形同旧时记帐的经折,称为经折本,又称折本。(了解一下)
目录的作用:
1、纲纪群籍,簿录甲乙。
2、辨章学术,剖析源流。
3、提要钩玄,治学涉径。
4、鉴别旧刊,校雠异同。
目录的分类沿革:我国古代目录的分类,大体经历过六分、四分、七分、四分等几个发展阶段。
一、《七略》的六分法。(这是刘向、刘歆的一大创造。)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组成部分:
一、篇目(书名):篇目为目录的首要内容,即各书的全称,包括书名、别名、篇或卷数、著述人名以及不同版本、收藏者等。
二、小序:或称序,即在基本目录各部类的前面或后面,写有一篇简要的文字,论述各个部类书的学术源流、派别演变、师承关系、内容特点、利弊得失。
三、解题:又称提要,也称叙录或书录,即指为录的每一种书,写一篇简要的文字,说明异本篇数、校勘经过、定本名称、作者生平、著述要旨、价值意义、校定年月等,解题的作用主要是揭示图书的内容、特点和用途,为读者了解图书提供方便。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三、《七志》、《七录》的七分法。
《七志》
经典志:六艺、小学、史记、杂传
诸子志:古今诸子
文翰志:诗赋
军书志:兵书
阴阳志:阴阳图纬
术艺志:方技
图谱志:地域、图书
《七录》
内篇:经典录
记传录
子兵录
文集录
术技录
外篇:佛法录
仙道录
附道经佛经
四、《隋书·经籍志》的四分法。
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
四、册页体式:册页体式可分为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四种。(里面会有一个n.解释)
1.旋风装: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黏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
2.蝴蝶装:印出的单张书叶从中间中缝处正面对正面对折,再把对折好的一叠单叶用一张大纸从前到后包起,并将成叠书叶折缝处粘到这张纸上,再在外面加上一层硬纸,即成为蝴蝶装书册。
我国第一部解题目录:《别录》
版本目录
什么叫四分法?经史子集(见上面)
善本?
1.校勘性善本:指校勘精良、较好保存古籍作者原貌或较接近作者作品原貌的本子。
2.文物性善本:凡罕见的旧刻本、活字本、旧抄本、稿本、批校本等,从收藏角度具有相当高价值,具备文物性,可定义为"文物性善本"。
3.两性兼具的善本:既具文物性,又具校勘性,即"两性兼具善本"。
史部: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部: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部:楚辞、别集、总集。
四部分类法至此已经定型。此后一些史志目录,宋代的《崇文总目》以及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都沿用四部分类法,直到近现代。)
2.版式
前后也有变化。前期受浙本影响,多白口,左右双边,中期以后多转为细黑口,四周双边,多用双黑鱼尾。和浙本相同,书名卷次在上鱼尾下方,书名也用简称。鱼尾上方有时也记本叶字数,叶次在下鱼尾下,在叶次下再加一道横线,接细黑口。
无刻工姓名,与浙本中书棚本一致。
用书耳,刻篇名以便读者翻检。
书耳、黑口也是书坊的发明创造。
一、篇卷相等。
汉代竹简、缣帛并行,篇卷不分,因此《汉书·艺文志》著录几篇,即后世几卷,篇卷通用。
二、卷大于篇。
缣帛盛行后,改篇为卷,有的仍以一篇为一卷,有的则因篇较短,就合数篇为一卷,如《汉志六艺略》著录:"《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已是305篇分为28卷。
三、卷小于篇。
司马彪的《续后汉志》八篇,分为三十卷,是发展到汉代以后的事。
刻书序跋一般少见,大约因书坊主人多数文化较低,不善撰写长篇序跋。
福建地区官刻则无牌记,有时有刻书序跋。
4.避讳
建阳坊刻本虽有避讳,但是较松,不如官刻浙本严格,因坊刻本由民间刻印在民间流通,而官刻由国子监或各级官员负责,要承担责任。福建地区的官刻本避讳则较严。
5.纸张
一般使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纸,叫麻沙纸。这种纸色泽枯黄甚至发黑,纸纹不太明显,质量远不如浙本的麻纸。因为产于当地,产量大,价格低,利于降低成本。
4.丛书目录:丛书为一种按照一定编辑原则汇聚群书的形式,其特点是仍保留各书原名和原有体例,而冠以一个总书名。《四库全书总目》、《四部丛刊书录》、《四部备要书目提要》等均是重要的丛书目录。
5.其他目录:主要有:地方文献目录,推荐书目录,专科目录,禁毁书目录,目录之目录等。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在讲目录学时引用到很多。
诗赋略:赋一、赋二、赋三、杂赋、歌诗。
兵书略:权谋、形势、阴阳、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六略之下有种,种下有家,家下列书。)
二、由《中经》到《隋书·经籍志》:"四分法"的确立。甲部:六艺、小学
乙部: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竹木:即竹简与木版的合称。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把木版称为"牍"或"版"。汗青是竹简的代称,烤干竹子里面的水分的这道工序叫杀青。韦编三绝:指读书非常用功。用牛皮编连的称"韦编"。
缣帛:丝织品的总称。古代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成为帛书或者素书、缯书、缣书。缣帛与竹木同时使用。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大批西汉帛书,有《老子》、《十大经》、《战国纵横家书》,及兵书、医书、历史、哲学、历史等著述,有极为珍贵的学术价值。
别集:汇集个人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与总集相对而言。
类书:是指抄古籍中的史料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俪词骈语,按照类别或韵部编排,以供检索的书。三国时曹丕编撰《皇览》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类书.(类书是以杂见称文献形式)
政书:是主要记载典章制度沿革变化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专书。政书的代表:十通及历朝历代的会要、会典
古典文献期末复习资料
文献的物质载体:
甲骨:龟甲和兽甲的合称。殷商时代的占卜文字,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n.解释)甲骨文盛行殷商时期,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铁云藏龟》,甲骨文最早出土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
金石:从商到汉,在青铜器上刻铸文字的铜器,叫金文。礼器,乐器。钟鼎文。
石鼓文,儒家经典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家刻石立碑,是东汉末年的"熹平石经",今有残石。完整保存至今的有晚唐文宗开成年间的"开成石经"。
南宋前期较瘦劲,横竖一样粗细,还带有一些欧体字的样子。如王叔边刻的《后汉书》。中期以后,刻书中正文横细竖粗,颜体字特点突出。这种颜体字,完全不同于浙本的欧体,书坊用这种办法使正文大字和小注明显区别,正文横细竖粗,显得墨色很浓,而小注横竖粗细一般,笔道较瘦,墨色显得较淡,比浙本更醒目更美观。
官刻本字体,或同坊刻,或不完全相同但具颜体结构,然不如坊刻整齐美观。
文献目录的类型
1.公藏书目:公藏书目是现代的叫法,前代也叫官书目、官府书目。是历代根据国家或各级官府的藏书所编成的目录。最早的这种目录就是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
2.私家书目:即相对于官府藏书目,是私人藏书目录。出现比官藏书目晚。现存最早的私家书目是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3.史志目录:是指历代所修的纪传体史书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汉书·艺文志》为最早。
3.包背装:装订时把书叶的反面对反面即无字面对折,将书叶边粘在书背上,成为包背装。
4.线装:在包背装的基础上改用纸捻订好后,再用两张与叠好的书叶同样大小纸作书衣分别放置在前后,在边上打眼穿线订牢,叫线装。
文献内容方面的体裁:(分为三大类)
一、著作:属创造性的,价值高,作用大。如五经中的《周易》,诸子的老、庄、孟、荀、申、韩,史部的《史通》等。
二、编述:属改造性的,价值有高有低,作用有大有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五经中的《尚书》、《春秋》,诸子里的杂家,史部的《左传》等。
三、抄纂:属资料性的,价值作用虽然有限,但其时代年限愈早,作用则愈大。经部如《论语》、《尔雅》,子部如《晏子春秋》,史部如《世本》等。
总集:系统汇集多人的单篇诗文为一书,称为总集,与别集相对而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