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

4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
4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 线性规划

本章主要内容: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 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

论 线性规划的对偶单纯形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掌握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理解线

性规划的对偶理论;掌握线性规划的对偶单纯形法。

教学重点: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 教学难点:线性规划的对偶单纯形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演讲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时间:6学时. 教学内容:

§4、1 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

考虑线性规划问题

1

1min ;

,1,2,,,0,1,2,,.n

j j j n ij j i j j c x a x b i m x j n ==?

??

?

==???≥=??

∑∑s.t. (LP)

min ;,0.T c x Ax b x ??

=??≥?

s.t. 其中 121212(,,

,),(,,,),(,,,),(),T T T n n m ij m n x x x x c c c c b b b b A a ?====

A 称为约束矩阵,Ax b =称为约束方程组,0x ≥称为非负约束.假定:rank()A m =.

定义 在(LP)中,满足约束方程组及非负约束的向量x 称为可行解或可行点;所有可行解的全体称为可行解集或可行域,记作K ,即

{,0}K Ax b x ==≥.

使目标函数在K 上取到最小值的可行解称为最优解;最优解对应的目标函数值称为最优值.

定义 在(LP)中,约束矩阵A 的任意一个m 阶满秩子方阵B 称为基,B 中m 个线性无关的列向量称为基向量,x 中与B 的列对应的分量称为关于B 的基变量,其余的变量称为关于B 的非基变量.

任取(LP)的一个基12(,,

,)m j j j B p p p =,记12(,,

,)m T B j j j x x x x =,若令关于B

的非基变量都取0,则约束方程Ax b =变为B Bx b =.由于B 就是满秩方阵,因此

B Bx b =有唯一解1B x B b -=.

记121(,,,)m T j j j B b x x x -=,则由

12,1,2,,,0,{1,2,

,}{,,

,}

k k j j j m x x k m x j n j j j ===?∈-

所构成的n 维向量x 就是Ax b =的一个解,称之为(LP)的关于B 的基本解.

基本解满足约束方程组,但不一定满足非负约束,所以不一定就是可行解.若

10B b -≥,即基本解x 也就是可行解,则称x 为(LP)的关于基B 的基本可行解,相应

的基B 称为(LP)的可行基;当10B b ->时,称此基本可行解x 就是非退化的,否则,称之为退化的.若一个(LP)的所有基本可行解都就是非退化的,则称该(LP)就是非退化的,否则,称它就是退化的.

例1 求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所有基本可行解.

12123

124min 44;4,2,0,1,2,3,4.j x x x x x x x x x j -??-+=??

-++=??≥=?

s.t. 解 约束矩阵的4个列向量依次为

12341110,,,1101p p p p -????????==== ? ? ? ?-????????.

全部基为

113214323424534(,),(,),(,),(,),(,),B p p B p p B p p B p p B p p =====

对于1B ,1x 与3x 为基变量,2x 与4x 为非基变量.令2x =4x =0,有

131

4,

2,x x x +=??

-=? 得到关于1B 的基本解(1)(2,0,6,0)T x =-,它不就是可行解.

对于2B ,1x 与4x 为基变量,2x 与3x 为非基变量.令2x =3x =0,有

1

144,2,

x x x =??

-+=? 得到关于2B 的基本解(2)(4,0,0,6)T x =,它就是一个非退化的基本可行解.

同理,可求得关于345,,B B B 的基本解分别为

(3)(4)(5)(0,2,6,0),(0,4,0,6),(0,0,4,2)T T T x x x ==-=,

显然,(3)x 与(5)x 均就是非退化的基本可行解,而(4)x 不就是可行解.因此,该问题的所有基本可行解为(2)(3)(5),,x x x .此外,因为这些基本可行解都就是非退化的,所以该问题就是非退化的.

定理 1 设x 为(LP)的可行解,则x 为(LP)的基本可行解的充要条件就是它的非零分量所对应的列向量线性无关.

证明 不妨设x 的前r 个分量为正分量,即

12(,,,,0,

,0),0(1,2,

,).T r j x x x x x j r =>=

若x 就是基本可行解,则取正值的变量12,,,r x x x 必定就是基变量,而这些基变量

对应的列向量12,,,r p p p 就是基向量.故必定线性相关.

反之,若12,,

,r p p p 线性无关,则必有0r m ≤≤.当r m =时,12(,,,)r B p p p =就就

是一个基;当r m <时,一定可以从约束矩阵A 的后n r -个列向量中选出m r -个,不妨设为12,,

,r r m p p p ++,使121(,,

,,,,)r r m B p p p p p +=成为一个基.由于x 就是

可行解,因此1

r

j j j x p b ==∑,从而必有1

m

j j j x p b ==∑.由此可知x 就是关于B 的基本可行

解.

定理 2 x 就是(LP)的基本可行解的充要条件就是x 为(LP)的可行域的极点.

证明 由定理4.1.1与定理2、2、2知结论成立. 例2 求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域的极点.

12123

14min ;22,2,0,1,2,3,4.j x x x x x x x x j -??++=??

+=??≥=?

s.t. 解 因为约束矩阵的4个列向量依次为

12341210,,,1001p p p p ????????==== ? ? ? ?????????.

全部基为

112213314424534(,),(,),(,),(,),(,),B p p B p p B p p B p p B p p =====

求得关于基12345,,,,B B B B B 的基本解分别为

(1)(2)(3)(4)(5)(2,0,0,0),(2,0,0,0),(2,0,0,0),(0,1,0,2),(0,0,2,2)T T T T T

x x x x x =====显然,(1)(2)(3),,x x x 均为退化的基本可行解,(4)(5),x x 就是非退化的基本可行解.可行域有三个极点:(2,0,0,0)T ,(0,1,0,2)T ,(0,0,2,2)T .

定理3 若(LP)有可行解,则它必有基本可行解. 证明 由定理2.2.1及定理4、1、2知结论成立.

定理 4 若(LP)的可行域K 非空有界,则(LP)必存在最优解,且其中至少有一个基本可行解为最优解.

证明 根据推论 2.2.6,(LP)的任一可行解x 都可表示为(LP)的全部基本可行解12,,

,k x x x 的凸组合,即 1,k

i i i x x x K λ==?∈∑,其中1

0(1,2,

,),1k

i i i i k λλ=≥==∑.

设s x 就是使(LP)中目标函数值达到最小的基本可行解,即 1min T T s i i k

c x c x ≤≤=,则

1

1

,k k

T

T

T T i i i s s i i c x c x c x c x x K λλ===≥=?∈∑∑.

这表明,基本可行解s x 为(LP)的最优解.

定理 5 设(LP)的可行域K 无界,则(LP)存在最优解的充要条件就是对K 的任一极方向d ,均有0T c d ≥.

证明 根据定理2.2.10,(LP)的任一可行解x 都可写成1

1

k

l

i i j j i j x x d λμ===+∑∑,其

中12,,,k x x x 为(LP)的全部基本可行解,12,,,l d d d 为K 的全部极方向,且

1

0(1,2,

,),1,0(1,2,

,)k

i i j i i k j l λλμ=≥==≥=∑.

于就是,(LP)等价于下面以0(1,2,,)0(1,2,

,)i j i k j l λμ≥=≥=和为决策变量

的线性规划问题

11

1min ()();

1,

0,1,2,,,0,1,2,,.k l

T T

i i j j i j k i i i j c x c d i k j l λμλλμ===?+??

??

=???≥=?

≥=??

∑∑∑s.t. 由于j μ可以任意大,因此若存在某个j d ,使0T j c d <,则上述问题的目标函数无下界,从而不存在最优解,从而(LP)不存在最优解.

若1,2,

,j l ?=,均有0T j c d ≥,设1min T T s i i k

c x c x ≤≤=,则

1

1

()(),k l

T

T

T T i i j j s i j c x c x c d c x x K λμ===+≥?∈∑∑.

所以基本可行解s x 就是(LP)的最优解.

推论 6 若(LP)的可行域K 无界,且(LP)存在最优解,则至少存在一个基本可行解为最优解.

证明 由定理4.1.5的证明过程可知结论成立. 定理7 设在(LP)的全部基本可行解12,,

,k x x x 中,使目标函数值最小者为

12,,

,s i i i x x x ;在K 的全部极方向12,,

,l d d d 中,满足0T j c d =者为12,,

,t j j j d d d .若

(LP)存在最优解,则x 为(LP)的最优解的充要条件就是存在

1

0(1,2,

,),1,0(1,2,

,)p

p q s

i i j p p s q t λλμ=≥==≥=∑

使 1

1

p p q q

s

t

i i j j p q x x d λμ===+∑∑.

(*)

证明 因为(LP)存在最优解,所以由定理4.1.4与推论4、1、6及其证明知,基本可行解12,,

,s i i i x x x 就是(LP)的最优解.

设x 具有(*)式的形式,则由推论2.2.6与定理2、2、10知,x 为(LP)的可行解,从而由(*)式知,

11

1

p p q q s

t

T

T

T T i i j j i p q c x c x c d c x λμ===+=∑∑

因此,x 为(LP)的最优解.

反之,设x 为(LP)的任一最优解,则x 为可行解,于就是由推论2.2.6与定理2、2、10知,存在 10(1,2,

,),1,0(1,2,

,)k

i i j i i k j l λλμ=≥==≥=∑,

使 1

1

k

l

i i j j i j x x d λμ===+∑∑. (**)

根据定理1.1.5,有 0,1,2,

,T j c d j l ≥=,

且由1i x 为最优解知1,1,2,

,T T i i c x c x i k ≥=.

从而由上述两式容易用反证法证明:若(**)式中某个0i λ>,则i x 必为(LP)的最优解;若(**)式中某个0j μ>,则必有0T j c d =。由此知,最优解x 必具有(*)式的形式.

(LP)的解有四种可能:

(1)(LP)有唯一最优解(此时,T c x 的最优值恰在K 的一个极点上达到); (2)(LP)有无穷多个最优解(此时,T c x 的最优值在K 的一段边界上达到); (3)(LP)有可行解,但无最优解(此时,K 无界且T c x 在K 上无下界); (4)(LP)无可行解.

§4、2 单纯形法

需解决三个问题:

(1)求(LP)的初始基本可行解的方法;

(2)判别一个基本可行解就是否为最优解的准则;

(3)从一个基本可行解转换到使目标函数值下降到另一个基本可行解的方法. 1、 最优性条件

设x 就是(LP)的一个基本可行解,为了叙述上的方便,先设x 对应的基为

12(,,

,)m B p p p =,从而12,,

,m x x x 为基变量,12,,

,m m n x x x ++为非基变量.记

121212(,,,),(,,

,),(,,

,)T T m m n B m N m m n N p p p x x x x x x x x ++++===,

于就是 (,),,B B N N x c A B N x c x c ????

=== ? ?????,即知 Ax b =等价于B N Bx Nx b +=.由此解

11B N x B b B Nx --=-. (4.2.1)

在(4.2.1)式中,令0N x =,即知1

B x B b -=,从而得基本解10B b x -??

= ???

.将(4、2、1)

式代入目标函数,有

1111()()T T T T T T T T

B B N N B N N N B B N N c x c x c x c B b B Nx c x c B b c B N c x ----=+=-+=--, 即11

()T T T B B N N f c B b c B N c x --=--.

以上推导表明,对于给定的一个基B ,(LP)可化为如下的等价形式:

11

11

min ();,

0.T T T B B N N B N f c B b c B N c x x B Nx B b x ----?=--?+=??≥?

s.t. (4.2.2) 称(4.2.2)式为(LP)关于基B (或基本可行解x )的典式.

如果x 对应的基B 为一般形式,即12(,,

,)m j j j B p p p =,则通过类似的推导,可

得关于一般基B 的典式仍具有(4.2.2)式的形式.只就是此时,12(,,

,)m T B j j j x x x x =,N x 为非基变量构成的n m -维向量,N 就是非基变量对应

的列向量构成的()m n m ?-矩阵;12(,,

,)m T B j j j c c c c =,N c 为目标函数中非基变量

的系数构成的n m -维向量.

下面把关于一般基B 的典式(4.2.2)用代数式来表示. 设12{1,2,

,}{,,

,}m R n j j j =-,它表示非基变量的指标集,并令

1011121202122211012

,n n m m m mn b b b b b b b b B b B A b b b b --????

? ? ? ?

== ? ? ? ?????

, 1

1

,,

T T j B j j B c B p c j R f c B b π--=-?∈=,

则(4.2.2)式等价于

0min ;

,1,2,

,,0,1,2,,.i j j j R j ij j i j R j f f x x b x b i m x j n π∈∈?=-??

+==??

?≥=?

∑∑s.t. (4.2.3)

记1()T T T B

c B A c π-=-,则基变量对应的部分1()0T T T

B B B c B B c π-=-=;而非基变量对应的部分1()T T T

N B N c B N c π-=-,它就是由前面所定义的()j j R π∈构成的向量.

定理 1 设x 就是(LP)的关于B 的基本可行解,若0N π≤,则x 就是(LP)的最优解;若x 就是(LP)的非退化的最优解,则0N π≤.

j π称为变量j x 的检验数.

定理 2 设B 就是(LP)的一个基,若关于B 的典式(4.2.3)中存在r R ∈,使

0,1,2,

,ir b i m ≤=,则存在可行域K 的一个极方向d ,使T r c d π=-.

定理 3 设x 为(LP)的基本可行解,若关于x 的典式(4.2.3)中有某个检验数

0()r r R π>∈,且0,1,2,,ir b i m ≤=,则(LP)无最优解.

2、 基本可行解的改进

定理4 设12(,,,)m j j j B p p p =就是(LP)的一个基,且r R ∈,

则111(,

,,,,,)s s m j j r j j B p p p p p -+=为(LP)的一个基的充要条件就是关于B 的典式

(4.2.3)中0sr b ≠.

定理 5 设x 为(LP)的非退化的基本可行解,若关于x 的典式(4.2.3)中有

0()r r R π>∈,且至少有一个0(1)ir b i m >≤≤,则必存在另一个基本可行解x ,使

T T c x c x <.

3、 单纯形法的算法步骤

改进基本可行解的方法:把对应于正检验数r π的非基变量r x 变成基变量,称它为进基变量,而从原基变量中按 00min{|0,1,2,,}s i ir sr ir

b b

b i m b b =>=确定s j x 变为

非基变量,称它为离基变量.

现在来讨论如何从关于基12(,,

,)m j j j B p p p =的典式(4.2.3)式导出关于新基

111(,,,,,,)s s m j j r j j B p p p p p -+=的典式.为此将典式(4、2、3)中的系数写成表4、

2、1的表格形式.

表4.2.1 单纯形表()T B

这个表称为(LP)关于基B 的单纯形表,记为()T B .于就是只要说明怎样从原单纯形表()T B 导出新的单纯形表()T B 即可.按照解线性方程组的Gauss-Jordan 消去法思想,要使r x 变成基变量,必须把()T B 中r x 所在的列变成单位向量.因此可得单纯形表的变换规则如下:

(1)把()T B 中第s 行同除以sr b 作为新的第s 行(这样把r x 所在的列中第s 个元

素变成1),即 1

():()sr

s s b =

行行; (2)把表中新的第s 行乘以()ir b -加到第i 行()i s ≠,得到新的第i 行(把r x 所在的列中第i 个元素变成0),即

():()(),{1,2,

,}{}ir i i b s i m s =-?∈-行行行;

(3)把表中新的第s 行乘以()r π-加到第1m +行,得到新的第1m +行(把r x 的检验数变成0),即 (1):(1)()r m m s π+=+-行行行.

上述变换称为{,}s r 旋转变换,元素sr b 称为主元,主元所在的行与列分别称为主元行与主元列.

算法4-1(单纯形法)

Step1 对于一个已知的可行基12(,,

,)m j j j B p p p =,求出关于B 的单纯形表

()T B .

Step2 如果所有0(1,2,

,)j j n π≤=,则关于B 的基本可行解x 便就是(LP)

的最优解,f 就是最优值,此时的()T B 称为最优单纯形表,算法结束;否则,转Step3.

Step3 如果有0r π>,使()T B 中r x 所在的列12(,,,)0T r r mr b b b ≤,则(LP)无最

优解,算法终止;否则,转Step4.

Step4 令r 为最大正检验数中指标最小者,即

min{|max }j l j r l πππ>==, (4.2.12)

取r x 为进基变量;令s j 为比值最小的行中指标最小者,即

000min{|

min }ir k i s k b kr ir

b b

j j b b >==, (4.2.13) 取s j x 为离基变量.

Step5 以sr b 为主元进行{,}s r 旋转变换,得到新的单纯形表()T B .以B 取代

B ,返回Step2.

从Step2到Step5的每一次循环称为一次单纯形迭代.

式(4.2.12)与(4、2、13)分别称为Dantzig 进基规则与离基规则,统称为Dantzig 规则.

例3 求解线性规划问题

12123124125min 2;5,0,6221,0,1,2,3,4,5.

j f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j ?=--?++=??-++=??++=??≥=?

s.t.

最优解为(11/4,9/4,0,1/2,0)T x =,最优值为-31/4. 4、退化情形的处理

Bland 规则:

(1)进基规则:由min{|0}j r j π=>确定r x 为进基变量; (2)离基规则:由000min{|min }ir k i s k b kr ir

b b

j j b b >==确定s j x 为离基变量. 5、初始基本可行解的求法

考虑线性规划问题(LP)

min ;,0.T c x Ax b x ??

=??≥?

s.t. 且不妨设0b ≥,但并不要求A 为行满秩矩阵.

寻找初始基本可行解的方法主要有两阶段法与大M 法.我们只介绍两阶段法.

在第一阶段先求解如下的线性规划问题

1

1min ;

,1,2,

,,0,1,2,,.m

n i i n

ij j n i i j j g x a x x b i m x j n m +=+=?

=??

?

+==???≥=+??

∑∑s.t. (LP1)

其中(1,2,

,)n i x i m +=称为人工变量.因0b ≥,故(LP1)有一个现成的基本可行解: 0,1,2,

,;,1,2,

,j n i i x j n x b i m +====,与之对应的基为单位矩阵,从而目标函数

g 可改写为 1

1

1

1

11

()m

m

n

m

n

m

n i i ij j i ij j i i j i j i g x b a x b a x +========-=-∑∑∑∑∑∑,于就是得到(LP1)的

一个单纯形表如表4.2.2.

表4.2.2 两阶段法初始单纯形表

由于目标函数0g ≥,即它在(LP1)的可行域上有下界,因此(LP1)必有最优解.于就是从单纯形表4.2.2出发,通过单纯形迭代必可求得(LP1)的最优解.设最优解

为??x y ?? ???,对应的基为?B ,其中1212????????(,,,),(,,,)T T n n n n m x x x x y x x x

+++==,分三种情况讨论.

(1)?0y ≠。此时(LP)无可行解。因为假若(LP)存在一个可行解x ,则0x ?? ???

为(LP1)

的可行解,且对应的目标函数g 的值为0,这与1?min 0m

n i i g x

+==>∑相矛盾. (2)?0y

=且人工变量(1,2,,)n i x i m +=都就是非基变量.这时?x

就是(LP)的可行解.又因基变量全在12,,,n x x x 之中,故对应的基?B

必为A 的子方阵,所以?x 为(LP)的基本可行解.

(3)?0y

=且基变量中含有人工变量,设n s x +为基变量,则(LP1)关于?B 的单纯形表?()T B 中n s

x +所在的第s 行对应的方程为 ,0n s sj j s n i n i j J

i I

x b x b x +++∈∈++=∑∑, (4.2.14)

这里J 为12,,,n x x x 中非基变量的指标集,I 为人工变量中非基变量的指标集.

如果(4.2.14)式中所有0()sj b j J =∈,则有,0n s s n i n i i I

x b x +++∈+=∑。这说明人工变量n s x +可由诸人工变量()n i x i I +∈线性表出,从而可知原约束方程组Ax b =中第s 个方程可由另外一些方程(即人工变量()n i x i I +∈对应的那些约束方程)的适当线

性组合来表示,因此,第s 个约束方程就是多余的,应当删去,这相当于从?()T B

中删去第s 行.

如果(4.2.14)中存在r J ∈,使0sr b ≠,则由定理4、2、4知,以sr b 为主元进行

{,}s r 旋转变换,得到(LP1)的新的单纯形表,它对应的基本可行解仍为(LP1)的最

优解,但新的基变量中减少了一个人工变量n s x +.若新的基变量中还有人工变量,再重复此法,经过有限次,必能化为(2)的情形.

综上所述,对于不具有明显可行基的(LP),可先用单纯形法解(LP1),解的结果或者说明(LP)无可行解,或者找到(LP)的一个基本可行解.然后再从这个基本可行解开始应用单纯形法求解(LP),这就是两阶段法的第二阶段.

注意,在第一阶段迭代过程中,人工变量一旦离开基,随之也就失去了作用,故可从单纯形表中删去人工变量所在的列.

例4 求解线性规划问题

12323412345134min 3;24,

24,334,0,1,2,3,4,5.

j f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j ?=--+?++=??-++++=??++=??≥=?

s.t. (4.2.15) 解 只需引进两个人工变量6x 与7x ,相应的(LP1)如下:

672346123451347min ;24,24,334,0,1,2,

,7.j g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j ?=+?+++=??-++++=??+++=??≥=?

s.t.

最优解与最优值分别为(0,4/3,4/3,0,0)T

x=,f=-8/3.

6、单纯形法的几何解释

定理 6 设x就是(LP)关于基B的基本可行解,对()

T B进行一次单纯形迭代得到新的基本可行解x,若x就是非退化的,则x与x就是(LP)的可行域K的相邻极点.

§4、3 对偶理论

定义设有线性规划问题

min;

,

0.

T

c x

Ax b

x

?

?

?

?≥

?

s.t.(4.3.1)

max;

,

0.

T

T

b y

A y c

y

?

?

?

?≥

?

s.t.(4.3.2)

称问题(4.3.2)为问题(4、3、1)的对偶问题,并称问题(4、3、1)为原问题.

定理1 对偶问题的对偶就是原问题.

下面给出其它形式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

标准形式的线性规划问题

min ;,0.T c x Ax b x ??

=??≥?

s.t. (LP) 的对偶问题如下:

max ;

.

T T

b y A y

c ???≤??s.t. (DP) 一般的线性规划问题

1122111122121122221min ;,

,0.T T c x c x A x A x b A x A x b x ?+?

+≥??

+=??≥?

s.t. (P) 的对偶问题如下:

1121121122121122221max ;,

,0.T T T T

T T

b y b y A y A y

c A y A y c y ?+?+≤??+=??

≥?

s.t. (D) 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对应关系表

例5 求如下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

12341234234123414min 3234;2343,345,23742,0,0.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s.t.

解 先把上述线性规划问题写成如下形式

1234

1234234

1234

14

min 3234;2343,345,23742,0,0.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s.t.

它的对偶问题为

1231312312312312max 352;

23,

232,3373,1,0,0.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

?+-=?

?

-+-=-??-+≤-?

≥≥??

s.t. 下面总假设在(P)中,11122122A A A A ??

???

就是行满秩矩阵. 定理2 设12x x ??

???与12y y ?? ???

分别为(P)与(D)的可行解,则11221122T T T T

c x c x b y b y +≥+. 定理3 (P)与(D)都有最优解的充要条件就是它们都有可行解. 定理4 设12x x ??

???与12y y ??

???

分别就是(P)与(D)的可行解,则它们分别为(P)与(D)的最优解的充要条件就是 1

1221122T T T T c x c x b y b y +=+. 定理 5 在(P)与(D)中,若有一个有最优解,则另一个也有最优解,且(P)与(D)的最优值相等.若其中一个有可行解但无最优解,则另一个必无可行解.

定理6 设12x x ??

???与12y y ??

???

分别就是(P)与(D)的可行解,则它们分别为(P)与(D)的最优解的充要条件就是 1111122111112121()0,

()0.

T T T T

y A x A x b c A y A y x ?+-=??--=?? (互补松弛条件) 推论7 设x 与y 分别为原问题(4.3.1)与对偶问题(4、3、2)的可行解,A 为行满秩的,则它们分别为问题(4、3、1)与(4、3、2)的最优解的充要条件就是

()0,

()0.

T T T

y Ax b c A y x ?-=??-=?? 推论8 设x 与y 分别为(LP)与(DP)的可行解,A 为行满秩的,则它们分别为(LP)与(DP)的最优解的充要条件就是 ()0T T c A y x -=.

定理4.3.6中的互补松弛条件表明:对于(P)与(D)的最优解,若(P)的第i 个不等式约束为松约束,则(D)的第i 个非负约束为紧约束;若(D)的第i 个非负约束为松约束,则(P)的第i 个不等式约束为紧约束;若(P)的第j 个非负约束为松约束,则(D)

的第

j 个不等式约束为紧约束;若(D)的第j 个不等式约束为松约束,则(P)的第

j 个非负约束为紧约束.

§4、4 对偶单纯形法 1、 对偶单纯形法的算法步骤

设x 为(LP)中关于基B 的基本解,令1()T T

B

y c B -=.若x 与y 分别就是(LP)与(DP)的可行解,则T A y c ≤,这等价于

1

()0T T T T B c B A c A y c π-=-=-≤,

即x 对应的检验数全部非正,故由定理4.2.1知,x 就是(LP)的最优解.而

1T T T T B b y y b c B b c x -===,

所以由定理4.3.4知,y 就是 (DP)的最优解.这不但说明可以由(LP)的最优解得出(DP)的最优解,而且表明:(LP)中关于基B 的基本解x 对应的检验数全部非正当且

仅当1()T T

B

c B -为(DP)的可行解.因此,我们引入如下的概念. 定义 (LP)中检验数全部非正的基本解称为对偶可行解或正则解,相应的基称为对偶可行基或正则基.

算法4-2(对偶单纯形法)

Step1 选取(LP)的一个关于正则基B 的正则解x ,列出单纯形表()T B . Step2 若00(1,2,

,)i b i m ≥=,则x 就是最优解,算法结束;否则,按

0000

min{|min }i s k k i b j j b b <==选取s j x 为离基变量.

Step3 若0()sj b j R ≥∈,则(LP)无可行解,算法终止;否则,按

min{|

min

}sj j

l

b sl

sj

r l b b ππ<==选取r x 为进基变量.

Step4 以sr b 为主元进行{,}s r 旋转变换,得到新的单纯形表()T B .以B 取代

B (B 亦为正则基),返回Step2.

例6 用对偶单纯形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

12312312123123min 3;23,

324,21,,,0.f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

s.t. 解 引进变量456,,,x x x 将给定的线性规划问题化为标准形式:

12312341251236123456min 3;

23,

324,21,,,,,,0.f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s.t.

最优解为3,0,0,2T

x ??

= ???

最优值为32.

2、 退化情形的处理

Bland 规则:

(1)离基规则:由0min{|0}s i i j j b =<确定s j x 为离基变量; (2)进基规则:由0

min{|min

}sj j

l

b sl

sj

r l b b ππ<==确定r x 为进基变量.

3、 初始正则解的求法

设已知(LP)的关于基B 的基本解x ,它不就是正则解(也不必就是可行解),对应的典式为

0min ;

,1,2,

,,0,1,2,,.i j j j R j i ij j j R j f f x x b b x i m x j n π∈∈?=-??

=-=??

?≥=?

∑∑s.t. (4.4.1)

引进一个人工约束

1j

n j R

x

x M +∈+=∑,其中M 表示充分大的正数,1n x +为引进的变

量.把这个约束添加到(4.4.1)式中得到一个新的线性规划问题

01min ;,1,2,,,

0,1,2,,, 1.i j j j R j i ij j j R n j j R j f f x x b b x i m x M x x j n n π∈∈+∈?=-??

=-=??

?=-??

≥=+?

∑∑∑s.t. (4.4.2) 问题(4.4.2)称为(LP)关于基B 的扩充问题.

4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 线性规划 本章主要内容: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 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 论 线性规划的对偶单纯形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掌握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理解线 性规划的对偶理论;掌握线性规划的对偶单纯形法。 教学重点: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 教学难点:线性规划的对偶单纯形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演讲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时间:6学时. 教学内容: §4.1 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 考虑线性规划问题 1 1min ; ,1,2,,,0,1,2,,.n j j j n ij j i j j c x a x b i m x j n ==? ?? ? ==???≥=?? ∑∑ s.t. (LP) 或 min ;,0.T c x Ax b x ?? =??≥? s.t. 其中 121212(,,,),(,,,),(,,,),(),T T T n n m ij m n x x x x c c c c b b b b A a ?==== A 称为约束矩阵,Ax b =称为约束方程组,0x ≥称为非负约束.假定: rank()A m =. 定义 在(LP )中,满足约束方程组及非负约束的向量x 称为可行解或可行点;所有可行解的全体称为可行解集或可行域,记作K ,即 {,0}K Ax b x ==≥. 使目标函数在K 上取到最小值的可行解称为最优解;最优解对应的目标函数值称为最优值.

定义 在(LP )中,约束矩阵A 的任意一个m 阶满秩子方阵B 称为基,B 中 m 个线性无关的列向量称为基向量,x 中与B 的列对应的分量称为关于B 的基变量,其余的变量称为关于B 的非基变量. 任取(LP )的一个基12(,,,)m j j j B p p p = ,记12(,,,)m T B j j j x x x x = ,若令关于B 的非基变量都取0,则约束方程Ax b =变为B Bx b =.由于B 是满秩方阵,因此B Bx b =有唯一解1B x B b -=. 记121(,,,)m T j j j B b x x x -= ,则由 12,1,2,,, 0,{1,2,,}{,,,} k k j j j m x x k m x j n j j j ===?∈- 所构成的n 维向量x 是Ax b =的一个解,称之为(LP )的关于B 的基本解. 基本解满足约束方程组,但不一定满足非负约束,所以不一定是可行解.若 10B b -≥,即基本解x 也是可行解,则称x 为(LP )的关于基B 的基本可行解, 相应的基B 称为(LP )的可行基;当10B b ->时,称此基本可行解x 是非退化的,否则,称之为退化的.若一个(LP )的所有基本可行解都是非退化的,则称该(LP )是非退化的,否则,称它是退化的. 例1 求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所有基本可行解. 12123 124min 44;4,2,0,1,2,3,4.j x x x x x x x x x j -??-+=?? -++=??≥=? s.t. 解 约束矩阵的4个列向量依次为 12341110,,,1101p p p p -????????==== ? ? ? ?-???????? . 全部基为 113214323424534(,),(,),(,),(,),(,),B p p B p p B p p B p p B p p ===== 对于1B ,1x 和3x 为基变量,2x 和4x 为非基变量.令2x =4x =0,有

第四章 非线性规划1-约束极值问题

第四章 非线性规划 ???? ???? 无约束最优化问题线性规划约束最优化问题非线性规划 ?? ?凸规划约束最优化问题非凸规划 ?? ?直接解法约束最优化问题求解方法间接解法 间接解法是将约束优化问题转化为一系列无约束优化问题来解的一种方法。由于这类方法可以选用有效的无约束优化方法,且易于处理同时具有不等式约束和等式约束的问题,因而在工程优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直接解法是在满足不等式约束的可行设汁区域内直接按索问题的约束最优解。 第一节 目标函数的约束极值问题 所谓约束优化设计问题的最优性条件.就是指在满足等式和不等式约束条件下,其目标函数值最小的点必须满足的条件,须注意的是,这只是对约束的局部最优解而言。 对于带有约束条件的目标函数,其求最优解的过程可归结为: 一、约束与方向的定义 一)起作用约束与松弛约束 对于一个不等式约束()0g X ≤来说,如果所讨论的设计点() k X 使该约束()0g X =(或 者说() k X 当时正处在该约束的边界上)时,则称这个约束是() k X 点的一个起作用约束或紧约 束,而其他满足()0g X <的约束称为松弛约束。

冗余约束 40g ≤ 当一个设计点同时有几个约束起作用时,即可定义起作用约束集合为 {}()()()|()0,1,2, ,k k u I X u g X u m === 其意义是对() k X 点此时所有起作用约束下标的集合。 二)冗余约束 如果一个不等式约束条件的约束面(即()0g X =)对可行域的大小不发生影 响,或是约束面不与可行域D 相交,即此约束称为冗余约束。 三)可行方向 可行方向:一个设计点()k X 在可行域内,沿某一个方向S 移动,仍可得到一个属于可行域的新点,则称该方向为可行方向。 1)设计点为自由点 设计点() k X 在可行域内是一个自由点,在各个方 向上都可以作出移动得到新点仍属于可行域,如图所示。 2)设计点为约束边界点 当设计点()k X 处于起作用约束i g 上时,它的移动就会受到可行性的限制。此时,()k X 点的可行方向S 必满足条件: ()0T k i S g X ?≤ (解释:()()cos ,()T k k T k i i i S g X S g X S g X ?=??,,()90T k i S g X ?≥?)) 当,()90T k i S g X ?=?时,方向S 是约束函数i g 在()k X 点处的切线方向,即()0T k i S g X ?=。 当某个设计点x 同时有几个约束起作用时(如

2021届高考数学一轮知能训练:第六章第4讲 简单的线性规划

第4讲 简单的线性规划 1.(2019年北京)若x ,y 满足|x |≤1-y ,且y ≥-1,则3x +y 的最大值为( ) A .-7 B .1 C .5 D .7 2.(2019年四川成都模拟)设实数x ,y 满足不等式组???? ? y ≥0,x -y ≥0, 2x -y -2≥0,则ω=y -1 x +1 的取值 范围是( ) A.????-12,1 B.????-1 2,1 C.????12,1 D.??? ?1 2,1 3.(2014年新课标Ⅰ)设x ,y 满足约束条件? ???? x +y ≥a ,x -y ≤-1,且z =x +ay 的最小值为7,则 a =( ) A .-5 B .3 C .-5或3 D .5或-3 4.设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 x +2y -19≥0,x -y +8≥0, 2x +y -14≤0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为M ,使函数y =a x (a >0, a ≠1)的图象过区域M 的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3] B .[2,10] C .[2,9] D .[10,9] 5.x ,y 满足约束条件???? ? x +y -2≤0,x -2y -2≤0, 2x -y +2≥0.若z =y -ax 取得最大值的最优解不唯一,则实 数a 的值为( ) A.12或-1 B .2或12 C .2或1 D .2或-1 6.已知x ,y 满足约束条件???? ? x ≥0,3x +4y ≥4, y ≥0, 则x 2+y 2+2x 的最小值是( ) A.2 5 B.2-1 C.24 25 D .1 7.不等式组???? ? y ≥0,x -y -1≥0, 3x -2y -6≤0 表示的平面区域的面积等于________.

第三讲 线性规划

第三章 不等式 第三讲 线性规划问题 科目 高三数学 班级 姓名 时间 2015-10-02 一.复习目标: 1.能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表示平面区域,会求表示区域的面积 2.会求目标函数最值及约束条件、目标函数中的参变量的取值范围. 3.能利用线性规划方法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优方案. 二.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阅读课本,自主梳理总结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线性规划的相关概念 (1)什么是约束条件?目标函数?线性规划问题? (2)什么是可行域?可行解?最优解? 3.利用图解法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设出 ,列出 ,确立 , 第二步:根据约束条件,画出 , 第三步:作出目标函数的等值线(等值线是指 ). 第四步:求出 .在可行域内平行移动目标函数等值线,从图中能判定问题有 ,或者是有 ,或是 . 思考: (1)点P 1和P 2位于直线Ax +By +C =0的两侧(或异侧)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2)可行解与最优解有何关系?最优解是否唯一? (二)题型分析与研究 考点一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例1.不等式组?? ???≤≥-+≤-+203062y y x y x 表示的平面区域的面积为 考点二 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常见的目标函数有哪些?) 例3.(1)设变量x ,y 满足约束条件?? ???≥≤--≥-+10202y y x y x ,则目标函数z =x +2y 的最小值 为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M 为不等式组?? ???≤-+≥-+≥--083012022y x y x y x ,所表示的区域上一动 点,则直线OM 斜率的最小值为 (3)变量x ,y 满足?? ???≥≤-+≤+-102553034x y x y x ,(1)设z =y x ,求z 的最小值;(2)设z =x 2+y 2,求z 的取值范围. 考点三 求线性规划中的参数问题 例3.(1)x ,y 满足约束条件?? ???≥+-≤--≤-+02202202y x y x y x ,若z =y -ax 取得最大值的最优解不唯..一. ,则实数a 的值为 (2)当实数x ,y 满足?? ???≥≤--≤-+101042x y x y x 时,1≤ax +y ≤4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 围是________. 考点四 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例4.某玩具生产公司每天计划生产卫兵、骑兵、伞兵这三种玩具共100个,生产一个卫兵需5分钟,生产一个骑兵需7分钟,生产一个伞兵需4分钟,已知总生产时间不超过10小时.若生产一个卫兵可获利润5元,生产一个骑兵可获利润6元,生产一个伞兵可获利润3元. (1)用每天生产的卫兵个数x 与骑兵个数y ,表示每天的利润W (元); (2)怎样分配生产任务才能使每天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

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第四章 线性规划 本章主要内容: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 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 论 线性规划的对偶单纯形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掌握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理解线 性规划的对偶理论;掌握线性规划的对偶单纯形法。 教学重点: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 教学难点:线性规划的对偶单纯形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演讲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时间:6学时. 教学内容: § 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 考虑线性规划问题 1 1min ; ,1,2,,,0,1,2,,.n j j j n ij j i j j c x a x b i m x j n ==? ?? ? ==???≥=?? ∑∑s.t. (LP) 或 min ;,0.T c x Ax b x ?? =??≥? s.t. 其中 121212(,, ,),(,,,),(,,,),(),T T T n n m ij m n x x x x c c c c b b b b A a ?====

A 称为约束矩阵,Ax b =称为约束方程组,0x ≥称为非负约束.假定: rank()A m =. 定义 在(LP )中,满足约束方程组及非负约束的向量x 称为可行解或可行点;所有可行解的全体称为可行解集或可行域,记作K ,即 {,0}K Ax b x ==≥. 使目标函数在K 上取到最小值的可行解称为最优解;最优解对应的目标函数值称为最优值. 定义 在(LP )中,约束矩阵A 的任意一个m 阶满秩子方阵B 称为基,B 中m 个线性无关的列向量称为基向量,x 中与B 的列对应的分量称为关于B 的基变量,其余的变量称为关于B 的非基变量. 任取(LP )的一个基12(,, ,)m j j j B p p p =,记12(,, ,)m T B j j j x x x x =,若令 关于B 的非基变量都取0,则约束方程Ax b =变为B Bx b =.由于B 是满秩方阵,因此B Bx b =有唯一解1B x B b -=. 记121(,, ,)m T j j j B b x x x -=,则由 12,1,2,,,0,{1,2, ,}{,, ,} k k j j j m x x k m x j n j j j ===?∈- 所构成的n 维向量x 是Ax b =的一个解,称之为(LP )的关于B 的基本解. 基本解满足约束方程组,但不一定满足非负约束,所以不一定是可行解.若10B b -≥,即基本解x 也是可行解,则称x 为(LP )的关于基B 的基本可行解,相应的基B 称为(LP )的可行基;当10B b ->时,称此基本可行解x 是非退化的,否则,称之为退化的.若一个(LP )的所有基本可行解都是非退化的,则称该(LP )是非退化的,否则,称它是退化的. 例1 求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所有基本可行解.

04第四章线性规划的求解法

第四章 线性规划的求解法 当线性规划的变量和约束条件比较多, 而初始基本可行解又不知道时,是不容易用尝试 的方法得到初始基本可行解的,何况有可能基本可行解根本就不存在。在此时, 大M 法可 能是应付此类情况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算法。 § 4.1 大M 法的原理 当初始基本可行解不知道时,则 1., 2.两个特点不能兼得,即下列两条件不能兼得: 1. 中心部位具有单位子块; 2. 右列元素非负; 式(4.1 )和(4.2 )的约束方程组并不同解,但( 4.1 )的解和(4.2 )中x 4 = x 5 = 0的解 是相对应的。只要找到以(4.2 )为约束条件,且人工变量 x 4, x 5均为自由变量的基本可行 解,也就找到了( 4.1 )的基本可行解,于是,要设法迫使 X 4 =X 5 =0。 以上途径通过修改(4.1 )的目标函数来实现。具体修改为: m in z = _3 人 x 2 2 x 3 M x 4 - M x 5 这时可以先用容许的运算使由列为非负, 然后在中心部位人为添加一个单位子块。 如下 例所述: 例4.1 min z = -3洛亠 x 2 亠 2x 3 s.t. 3x ! 2x 2 —3x 3 = 6 -x<| ■' 2 x^ _ X 3 = _4 洛,X 2, X 3 _ 0 (4.1.1 ) 列成表格: 3 2 -3 6 3 2 - 3 6 3 2 -3 1 0 6 ■1 2 -1 - 4 => 1 -2 1 4 => 1 -2 1 0 1 4 ■3 1 2 0 -3 1 2 0 -3 1 2 上述第三张表中人工增加了两个变量 X 4, X 5,称为人工变量,即把原来的约束条件改为: s.t. 3x ! 2 x 2 -3 x 3 x 4 = 6 為-2X 2 X 3 X 5 =4 (4.1.2) X 1,X 2,X 3,X 4, X 5 -0 (4.1.3 )

4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 线性规划 本章主要内容: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 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 论 线性规划的对偶单纯形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掌握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理解线 性规划的对偶理论;掌握线性规划的对偶单纯形法。 教学重点: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 教学难点:线性规划的对偶单纯形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演讲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时间:6学时. 教学内容: §4、1 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 考虑线性规划问题 1 1min ; ,1,2,,,0,1,2,,.n j j j n ij j i j j c x a x b i m x j n ==? ?? ? ==???≥=?? ∑∑s.t. (LP) 或 min ;,0.T c x Ax b x ?? =??≥? s.t. 其中 121212(,, ,),(,,,),(,,,),(),T T T n n m ij m n x x x x c c c c b b b b A a ?==== A 称为约束矩阵,Ax b =称为约束方程组,0x ≥称为非负约束.假定:rank()A m =. 定义 在(LP)中,满足约束方程组及非负约束的向量x 称为可行解或可行点;所有可行解的全体称为可行解集或可行域,记作K ,即 {,0}K Ax b x ==≥. 使目标函数在K 上取到最小值的可行解称为最优解;最优解对应的目标函数值称为最优值.

定义 在(LP)中,约束矩阵A 的任意一个m 阶满秩子方阵B 称为基,B 中m 个线性无关的列向量称为基向量,x 中与B 的列对应的分量称为关于B 的基变量,其余的变量称为关于B 的非基变量. 任取(LP)的一个基12(,, ,)m j j j B p p p =,记12(,, ,)m T B j j j x x x x =,若令关于B 的非基变量都取0,则约束方程Ax b =变为B Bx b =.由于B 就是满秩方阵,因此 B Bx b =有唯一解1B x B b -=. 记121(,,,)m T j j j B b x x x -=,则由 12,1,2,,,0,{1,2, ,}{,, ,} k k j j j m x x k m x j n j j j ===?∈- 所构成的n 维向量x 就是Ax b =的一个解,称之为(LP)的关于B 的基本解. 基本解满足约束方程组,但不一定满足非负约束,所以不一定就是可行解.若 10B b -≥,即基本解x 也就是可行解,则称x 为(LP)的关于基B 的基本可行解,相应 的基B 称为(LP)的可行基;当10B b ->时,称此基本可行解x 就是非退化的,否则,称之为退化的.若一个(LP)的所有基本可行解都就是非退化的,则称该(LP)就是非退化的,否则,称它就是退化的. 例1 求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所有基本可行解. 12123 124min 44;4,2,0,1,2,3,4.j x x x x x x x x x j -??-+=?? -++=??≥=? s.t. 解 约束矩阵的4个列向量依次为 12341110,,,1101p p p p -????????==== ? ? ? ?-????????. 全部基为 113214323424534(,),(,),(,),(,),(,),B p p B p p B p p B p p B p p ===== 对于1B ,1x 与3x 为基变量,2x 与4x 为非基变量.令2x =4x =0,有

第三讲不等式及线性规划

第三讲 不等式及线性规划 考题为证 1. 不等式1 21x x -+的解集为 ( ) A. 1(,1]2- B. 1,12??-???? C. (1 ,)2-∞-[1,)?+∞ D. 1(,][1,)2 -∞-+∞ 2.已知变量x ,y 满足约束条件21 1y x y x y ≤??+≥??-≤?,则z=3x+y 的最大值为( ) A. 12 B.11 C. 3 D. -1 3.设1,0,a b c >><给出下列三个结论:① ;c c a b >②;c c a b <③log ()log ()b a a c b c ->- 其中所有的正确结论的序号为( ) A. ① B. 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4. 若函数y=2x 图象上存在点(x ,y )满足约束条件30230x y x y x m +-≤??--≤??≥? ,则实数m 的最大值为 ( ) A .12 B 1 C. 32 D. 2 5. 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 A.()21lg lg 04x x x ??+ >> ??? B.sinx+12sin x ≥ (,x k k Z π≠∈) C.()212,x x x R +≥∈ D. 211,()1 x R x >∈+ 核心考点 考点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 考点2:简单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考点3:几个重要不等式 考点4:线性规划问题 热点考向聚焦 :考向1 不等式的解法 例1:不等式1 223log 1 x x --0≥的解集是( ) A.(,2]-∞ B.(1,2] C .(3,2]2 D.3(,1)(,)2 -∞?+∞ 变式1.设函数22(1)()2(1) x x x f x x ?-≥?=?

线性规划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线性规划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研究它必须将其抽象出来形成模型。如果将系统内部因素的相互关系和它们活动的规律用数学的形式描述出来,就称之为数学模型。线性规划是运用数学模型,对人力、设备、材料、资金等进行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应用线性规划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首先要建立实际问题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 一、线性规划问题及其数学模型 二、线性规划模型的具体分析及应用Excel求解线性规划问题 三、线性规划的局限性

一、线性规划问题及其数学模型 (一)线性规划的模型决定于它的定义,线性规划的定义是:求一组变量的值,在满足一组约束条件下,求得目标函数的最优解。根据这个定义,就可以确定线性规划模型的基本结构。 (1)变量变量又叫未知数,它是实际系统的未知因素,也是决策系统中的可控因素,一般称为决策变量,常引用英文字母加下标来表示,如X l,X2,X3,X mn等。 (2)目标函数将实际系统的目标,用数学形式表现出来,就称为目标函数,线性规划的目标函数是求系统目标的数值,即极大值,如产值极大值、利润极大值或者极小值,如成本极小值、费用极小值、损耗极小值等等。 (3)约束条件约束条件是指实现系统目标的限制因素。它涉及到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个方面,如原材料供应、设备能力、计划指标、产品质量要求和市场销售状态等等,这些因素都对模型的变量起约束作用,故称其为约束条件。约束条件的数学表示形式为三种,即≥、=、≤。线性规划的变量应为正值,因为变量在实际问题中所代表的均为实物,所以不能为负。 (二)在经济管理中,线性规划使用较多的是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投资问题—确定有限投资额的最优分配,使得收益最大或者见效快。 (2) 计划安排问题—确定生产的品种和数量,使得产值或利润最大,如资源配制问题。 (3) 任务分配问题—分配不同的工作给各个对象(劳动力或机床),使产量最多、效率最高,如生产安排问题。 (4) 下料问题—如何下料,使得边角料损失最小。 (5) 运输问题—在物资调运过程中,确定最经济的调运方案。 (6) 库存问题—如何确定最佳库存量,做到即保证生产又节约资金等等。 (三)应用线性规划建立数学模型的三步骤: (1) 明确问题,确定问题,列出约束条件。 (2) 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3) 模型求解(最优解),进行优化后分析。 其中,最困难的是建立模型,而建立模型的关键是明确问题、确定目标,在建立模型过程中花时间、花精力最大的是收集资料。 (四)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目标函数max(min) z=c1 X l +c2 X2+…+cn Xn 满足约束条件: a11 X l +a12 X2,+…+a1n Xn≤(=,≥) b1 a21 X l +a22 X2,+…+a2n Xn ≤(=,≥) b2 …………. ………………………. am1 X l +am2 X2+…+amn Xn ≤(=,≥) bm X l,X2,…,Xn ≥0

线性规划理论及其应用[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信息与计算科学 线性规划理论及其应用 一、前言部分[1] [2]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发展较快、应用广泛、方法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工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中,提高经济效果是人们不可缺少的要求,而提高经济效果一般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技术方面的改进,例如改善生产工艺,使用新设备和新型原材料.二是生产组织与计划的改进,即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资源.线性规划所研究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合理安排人力物力等资源,使经济效果达到最好.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或最小化的问题,最大化问题是要在一个集合上使一个函数达到最大,最小化问题是要在一个集合上使一个函数达到最小。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决策变量、约束条件、目标函数是线性规划的三要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线性规划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已成为人们为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制定最佳决策的有力工具。 二、主题部分 2.1线性规划理论发展过程及方向 2.1.1线性规划发展过程[3][4] 法国数学家 J.- B.- J.傅里叶和 C.瓦莱-普森分别于1832和1911年独立地提出线性规划的想法,但未引起注意。 1939年苏联数学家Л.В.康托罗维奇在《生产组织与计划中的数学方法》一书中提出线性规划问题,也未引起重视。 1947年美国数学家G.B.丹奇克提出线性规划的一般数学模型和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通用方法──单纯形法,为这门学科奠定了基础。 1947年美国数学家J.von诺伊曼提出对偶理论,开创了线性规划的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和解题能力。

第四章 非线性规划 山大刁在筠 运筹学讲义

第四章 非线性规划 教学重点:凸规划及其性质,无约束最优化问题的最优性条件及最速下降法,约束最优化问题的最优性条件及简约梯度法。 教学难点:约束最优化问题的最优性条件。 教学课时:24学时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在详细讲解各种算法的基础上,结合例题,给学生以具体的认识,再通过大量习题加以巩固,也可以应用软件包解决一些问题。 第一节 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非线性规划问题的引入,非线性方法概述。 教学难点:无。 教学课时:2学时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通过具体问题引入非线性规划模型,在具体讲述非线性规划方法的求解难题。 1、非线性规划问题举例 例1 曲线最优拟合问题 已知某物体的温度? 与时间t 之间有如下形式的经验函数关系: 3 12c t c c t e φ=++ (*) 其中1c ,2c ,3c 是待定参数。现通过测试获得n 组?与t 之间的实验数据),(i i t ?, i=1,2,…,n 。试确定参数1c ,2c ,3c ,使理论曲线(*)尽可能地与n 个测试点 ),(i i t ?拟合。 ∑=++-n 1i 221)]([ min 3i t c i i e t c c ? t ?

例 2 构件容积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规划模型: ??? ????≥≥=++++=0 ,0 2 ..)3/1( max 212 121222211221x x S x x x x a x x t s x x a V ππππ 基本概念 设n T n R x x x ∈=),...,(1,R R q j x h p i x g x f n j i α:,...,1),(;,...,1),();(==, 如下的数学模型称为数学规划(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MP): ?? ? ??===≤q j x h p i x g t s x f j i ,...,1,0)( ,...,1,0)( ..) ( min 约束集或可行域 X x ∈? MP 的可行解或可行点 MP 中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中至少有一个不是x 的线性函数,称(MP)为非线性规划 令 T p x g x g x g ))(),...,(()(1= T p x h x h x h ))(),...,(()(1=, 其中,q n p n R R h R R g αα:,:,那么(MP )可简记为 ?? ? ??≤≤ 0)( 0 ..)( min x h g(x)t s x f 或者 )(min x f X x ∈ 当p=0,q=0时,称为无约束非线性规划或者无约束最优化问题。 否则,称为约束非线性规划或者约束最优化问题。 定义4.1.1 对于非线性规划(MP ),若X x ∈*,并且有 X ),()(*∈?≤x x f x f 设计一个右图所示的由圆锥和圆柱面 围成的构件,要求构件的表面积为S , 圆锥部分的高h 和圆柱部分的高x 2之 比为a 。确定构件尺寸,使其容积最 大。 x 1 x 2 x 3

线性规划(第三讲)

BST金牌高二(必修五)数学专题系列之线性规划(三) 一. 1. 点P(x0,y0)在直线Ax+By+C=0上,则点P坐标适合方程,即Ax0+By0+C=0 2. 点P(x0,y0)在直线Ax+By+C=0上方(左上或右上),则当B>0时,Ax0+By0+C>0;当B<0时,Ax0+By0+C<0 3. 点P(x0,y0)在直线Ax+By+C=0下方(左下或右下),则当B>0时,Ax0+By0+C<0;当B<0时,Ax0+By0+C>0 注意:(1)在直线Ax+By+C=0同一侧的所有点,把它的坐标(x,y)代入Ax+By+C,所得实数的符号都相同, (2)在直线Ax+By+C=0的两侧的两点,把它的坐标代入Ax+By+C,所得到实数的符号相反, 即:1.点P(x1,y1)和点Q(x2,y2)在直线Ax+By+C=0的同侧,则有(Ax1+By1+C)(A x2+By2+C)>0 2.点P(x1,y1)和点Q(x2,y2)在直线Ax+By+C=0的两侧,则有(Ax1+By1+C)(Ax2+By2+C)<0 二.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①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或<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Ax+By+C=0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 域. 不.包括边界; ②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或≤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Ax+By+C=0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 区域且包括边界; 注意:作图时,不包括边界画成虚线;包括边界画成实线. 三.判断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哪一侧平面区域的方法: 方法一:取特殊点检验; “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 原因:由于对在直线Ax+By+C=0的同一侧的所有点(x,y),把它的坐标(x,y)代入Ax+By+C,所得到的实数的符号都相同,所以只需在此直线的某一侧取一个特殊点(x0,y0),从Ax0+By0+C的正负即可判断Ax+By+C>0表示直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特殊地, 当C≠0时,常把原点作为特殊点,当C=0时,可用(0,1)或(1,0)当特殊点,若点坐标代入适合不等式则此点所在的区域为需画的区域,否则是另一侧区域为需画区域。 方法二:利用规律: 1.Ax+By+C>0,当B>0时表示直线Ax+By+C=0上方(左上或右上), 当B<0时表示直线Ax+By+C=0下方(左下或右下); 2.Ax+By+C<0,当B>0时表示直线Ax+By+C=0下方(左下或右下) 当B<0时表示直线Ax+By+C=0上方(左上或右上)。 四.线性规划的有关概念:

4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 线性规划 本章主要容: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 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 论 线性规划的对偶单纯形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掌握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理解线 性规划的对偶理论;掌握线性规划的对偶单纯形法。 教学重点: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 教学难点:线性规划的对偶单纯形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演讲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时间:6学时. 教学容: §4.1 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 考虑线性规划问题 1 1min ; ,1,2,,,0,1,2,,.n j j j n ij j i j j c x a x b i m x j n ==? ?? ? ==???≥=?? ∑∑s.t. (LP) 或 min ;,0.T c x Ax b x ?? =??≥? s.t. 其中 121212(,, ,),(,,,),(,,,),(),T T T n n m ij m n x x x x c c c c b b b b A a ?==== A 称为约束矩阵,Ax b =称为约束方程组,0x ≥称为非负约束.假定: rank()A m =. 定义 在(LP )中,满足约束方程组及非负约束的向量x 称为可行解或可行点;所有可行解的全体称为可行解集或可行域,记作K ,即 {,0}K Ax b x ==≥. 使目标函数在K 上取到最小值的可行解称为最优解;最优解对应的目标函数值称为最优值.

定义 在(LP )中,约束矩阵A 的任意一个m 阶满秩子方阵B 称为基,B 中 m 个线性无关的列向量称为基向量,x 中与B 的列对应的分量称为关于B 的基变 量,其余的变量称为关于B 的非基变量. 任取(LP )的一个基12(,, ,)m j j j B p p p =,记12(,, ,)m T B j j j x x x x =,若令关 于B 的非基变量都取0,则约束方程Ax b =变为B Bx b =.由于B 是满秩方阵,因此B Bx b =有唯一解1B x B b -=. 记121(,, ,)m T j j j B b x x x -=,则由 12,1,2,,,0,{1,2, ,}{,, ,} k k j j j m x x k m x j n j j j ===?∈- 所构成的n 维向量x 是Ax b =的一个解,称之为(LP )的关于B 的基本解. 基本解满足约束方程组,但不一定满足非负约束,所以不一定是可行解.若 10B b -≥,即基本解x 也是可行解,则称x 为(LP )的关于基B 的基本可行解, 相应的基B 称为(LP )的可行基;当10B b ->时,称此基本可行解x 是非退化的,否则,称之为退化的.若一个(LP )的所有基本可行解都是非退化的,则称该(LP )是非退化的,否则,称它是退化的. 例1 求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所有基本可行解. 12123 124min 44; 4,2,0,1,2,3,4.j x x x x x x x x x j -??-+=?? -++=??≥=? s.t. 解 约束矩阵的4个列向量依次为 12341110,,,1101p p p p -????????==== ? ? ? ?-???????? . 全部基为 113214323424534(,),(,),(,),(,),(,),B p p B p p B p p B p p B p p ===== 对于1B ,1x 和3x 为基变量,2x 和4x 为非基变量.令2x =4x =0,有

04第四章 线性规划的求解法

第四章 线性规划的求解法 当线性规划的变量和约束条件比较多,而初始基本可行解又不知道时,是不容易用尝试的方法得到初始基本可行解的,何况有可能基本可行解根本就不存在。在此时,大M 法可能是应付此类情况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算法。 §4.1 大M 法的原理 当初始基本可行解不知道时,则1.,2.两个特点不能兼得,即下列两条件不能兼得: 1. 中心部位具有单位子块; 2. 右列元素非负; 这时可以先用容许的运算使由列为非负,然后在中心部位人为添加一个单位子块。如下例所述: 例4.1 123 123123123m in 32.. 323624,,0 z x x x s t x x x x x x x x x =-+++-=-+-=-≥ (4.1.1) 列成表格: 上述第三张表中人工增加了两个变量45,x x ,称为人工变量,即把原来的约束条件改为: 12341235123 45.. 3236 24,,,,0 s t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4.1.2) 式(4.1)和(4.2)的约束方程组并不同解,但(4.1)的解和(4.2)中450x x ==的解是相对应的。只要找到以(4.2)为约束条件,且人工变量45,x x 均为自由变量的基本可行解,也就找到了(4.1)的基本可行解,于是,要设法迫使450x x ==。 以上途径通过修改(4.1)的目标函数来实现。具体修改为:

12345m in 32z x x x M x M x =-++++ (4.1.3) 其中M 为足够大的正数,然后以(4.2)为约束条件,求(4.3)的最小值。只要45,x x 不为零,就一定为正数,于是目标函数的值就会增加它们和的M 倍。由于M 为足够大的正数,所以只要原问题有基本可行解,就不会在45,x x 取正值时达到最小值。本例中把表改为: 通过运算使它具备第三个特点:底行相应于单位子块位置的元素为0,然后再严格按照单纯形法的步骤求解: 由于M 为足够大的正数,所以-3-4M 应视为负数,故选它。经过一次迭代: 再经过一次迭代: 这时表已经具备四个特点,且人工变量45,x x 亦已成为自由变量,所以从表上可直接读出(4.1)的最优解:1233,0,1x x x ===,且450x x ==。把引进的自由变量略去,则最优解为* (3,0,1)=T x ,最优值为* 7z =-。 §4.2 两阶段法的原理 使用单纯形方法,需要给定一个初始基本可行解,以便从这个基本可行解出发,求改进的基本可行解,最终达到最优解。下面介绍如何求出一个初始基本可行解,设标准形式的线性规划问题

4—简单的线性规划、基本不等式

4—简单的线性规划、基本不等式 知识块一: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归纳起来常见的命题角度有:(1)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2)求非线性目标的最值; (3)求线性规划中的参数. 角度一: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 1.设x ,y 满足约束条件???? ? x +y -7≤0,x -3y +1≤0, 3x -y -5≥0, 则z =2x -y 的最大值为( ) A .10 B .8 C .3 D .2 解析:选B 作出可行域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由z =2x -y 得y =2x -z ,作出直线y =2x ,平移使之经过可行域,观察可知,当直线经过点A (5,2)时,对应的z 值最大.故z max =2×5-2=8. 2.若x ,y 满足???? ? y ≤1,x -y -1≤0, x +y -1≥0, 则z =3x +y 的最小值为 ________. 解析:根据题意画出可行域如图,由于z =3x +y 对应的直线斜率为-3,且z 与x 正相关,结合图形可知,当直线过点A (0,1)时,z 取得最小值1. 答案:1 角度二:求非线性目标的最值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M 为不等式组???? ? 2x -y -2≥0,x +2y -1≥0, 3x +y -8≤0所表示的区域上一动点,则直线OM 斜率的最小值为( ) A .2 B .1 C .-1 3 D .-12 解析:选C 已知的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阴影所示,显然当点M 与点A 重合时直线OM 的斜率最小,由直线方程x +2y -1=0和3x +y -8=0,解得 A (3,-1),故OM 斜率的最小值为-13 .

2021版高三数学(新高考)一轮复习检测 (40)第6章第三讲简单的线性规划

[练案40]第三讲 简单的线性规划 A 组基础巩固 一、单选题 1.关于x ,y 的不等式组??? 3x +y -6≥0, x -y -2≤0, x +y -4≤0 表示的平面区域的面积为 ( C ) A .3 B .52 C .2 D .32 [解析] 平面区域为一个直角三角形ABC ,其中A(3,1),B(2,0),C(1,3),所以面积为12|AB |·|AC|=1 2 ×2×8=2,故选C. [方法总结] 求平面区域的面积的方法 平面区域的面积问题主要包括两类题型:(1)求已知约束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面积;(2)根据平面区域面积的大小及关系求未知参数,求解时需抓住两点:(1)正确判断平面区域的形状,如果形状不是常见的规则平面图形,则要进行分割;(2)求参数问题一般涉及一条动直线,因此确定其位置显得更为关键,有时还要对动直线的位置进行分类讨论. 2.(2020·黑龙江省大庆市模拟)设x ,y 满足约束条件??? x +y -1≥0 x -y +1≥0 x ≤3 , 则z =2x -3y 的最小值是( B ) A .-7 B .-6 C .-5 D .-3 [解析] 作出可行域:

并作出直线l 0:2x -3y =0,平移l 0 到经过点E(3,4)时,目标函数z =2x -3y , 取得最小值为:z min =2×3-3×4=-6.故选B. 3.(2020·河北省唐山市模拟)若x ,y 满足约束条件??? 3x -y -3≤0 x +y -1≥0 x -y +1≥0 则 z =2x +y 的最大值为( C ) A .1 B .2 C .7 D .8 [解析] 作出线性约束条件的可行域,如图示: 由?? ? 3x -y -3=0x -y +1=0 ,解得A(2,3), 由z =2x +y 得y =-2x +z ,平移直线y =-2x , 显然直线过A(2,3)时,z 最大,最大值是7,故选C. 4.(2020·浙江湖州、衢州、丽水三地市期中)已知实数x ,y 满足 ??? 2x +3y -6≤0x +y -2≥0,y ≥0 则x 2+y 2的最小值是( B ) A . 2 B .2

线性规划问题的四种求解方法

线性规划问题的四种求解方法 江苏溧阳中学(213300) 吕清平 线性规划问题是现实生活中一类重要的应用问题,它常用来研究物资调运、生产安排、下料等工作的资源优化配制问题,寻求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介绍几种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的策略. 一、截距法 例1 某厂需从国外引进两种机器.第一种机器每台10万美元,维护费为人民币4000元;第二种机器每台20万美元,维护费为人民币1000元;而第一种机器产生的年利润为每台12万美元;第二种机器产生的年利润为18万美元.但政府核准的外汇是130万美元,并要求总维护费不得超过人民币24000元.问每种机器应购买多少台时,才能使工厂获得的年利润最大? 解:设购买第一种机器x 台,购买第二种机器y 台. 则10x +20y 1304000x +1000y 24000 x 0 y 0即x +2y 134x +y 24 x 0,y 0 总年利润z =12x +18y 作出以上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即可行域.由z =12x +18y 得y =-23x +z 18 ,则 z 18为直线y =-23x +z 18的截距.令z =0,则可画出直线l 0:y =-2 3 x ,把直线l 0向右上方平移,当经过可行域上点B 时,直线的截距最大.此时z =12x +18y 取最大值.解方程组x +2y =13 4x +y =24 得B (5,4).故当x =5,y =4 时,z max =12!5+18!4=132(万美元) 答:购买第一种机器5台,第二种机器4台时能使工厂获得的年利润最大. 二、等值线法 所谓等值线是指直线上任一点的坐标(x ,y )都使F (x ,y )=Ax +By 取等值C 的直线l:Ax +By =C (A 、B 不同时为零).通过比较等值线的值的大小可以求得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例2 甲、乙两地生产某种产品.甲地可调出300吨,乙地可调出750吨,A 、B 、C 三地需要该种产品分别为200 吨、450吨和400吨.每吨运费如下表(单位:元): A B C 甲地635乙地 5 9 6 问怎样调运,才能使总运费最省? 解 设由甲地调往A 、B 两地分别为x 吨,y 吨.则由甲调往C 地为[300-(x +y )]吨;由乙地调往A 、B 、C 三地分别为(200-x )吨、(450-y )吨、(100+x +y )吨.于是x +y 300x 200 x 0,y 0 z =6x +3y +5[300-(x +y )]+5(200-x )+9(450-y )+6(100+x +y )=2x -5y +7150 作出以上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即可行域.令z =0,则可画出直线l 0:2x -5y + 7150=0.画出一组与l 0平行的等值线,比较等 11 ?中学理科#2002年第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