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总体文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01比较文学导论精品PPT课件

乐黛云主编《中西比较文学教程》:
比较文学是一门不受语言、民族、国家、 学科限制的开放性的文学研究学科,它从 国际主义的角度,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 上不同文学之间的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 之间的关系。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上,通过 比较寻求各民族文学的特点和文学发展的 共同规律。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的《比较文学 》:
比较文学:第一讲
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1、因为有这个学科,所以要学 2、整合中外文学史
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有一些学术领域是单纯的中国文学研究和 外国文学研究无法涉足的,所以才有了比 较文学;
有一些学术问题是单纯的中国文学研究和 外国文学研究无法解决的,所以才需要运 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去解决。
比较文学主要关注什么问题
中国 《西游记》在国外
2、作家之间的影响关系 巴金、屠格涅夫 老舍、狄更斯
3、相同或相似的文学现象
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 东南飞、蕾莉与马杰农(内扎米·波斯)、 曾根崎情死(近松门左卫门·日本)
比较文学的定义
方汉文指出:“如何给‘比较文学’一个恰切的定义 ,已经被研究者视为畏途,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比较文学研究组编. 比 较文学研究资料. 北京 市: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1986.
导论
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内部体系和研究方
法
比较文学的定义
法国学者梵·第根对比较文学的界定: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
学的特性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 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 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 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 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含义, 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比较文学概述.ppt

3 中国学派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 景尧所著《比较文学导论》(1984)“‘什么是比较文 学’?现在我们可以借用我国学者季羡林先生的解释来回 答了:‘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出 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 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第一讲 比较文学概述
一 比较文学不同阶段的不同、定义 二 可比性 三 比较文学的目的,功能
The crisi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ometimes figures in university curricula, but very few people know what they mean by the term or approach it with a considered ,conscious method. -------Ezra Pound
3 中国学派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80年代
季羡林;卢康华、孙景尧;陈挺;乐黛云
90年代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张铁夫
21世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陈惇、刘象愚;曹顺庆
3 中国学派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1981年,季羡林教授在《人民日报》上 著文,对什么是比较文学作过准确而又精 当的回答:
“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 加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 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 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甚至自然 科学在内。”
2 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
20世纪60年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雷马克 教授,其给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最被学界称道: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 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 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 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 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 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 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 ppt课件

澄清了比较文学同比较方法的关系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
法国学派定义分析:
5、局限: 事实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
并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的,有时会陷入烦琐 考证的泥沼。
排斥对作品进行价值评价,排斥对作品 之间的美学关系的探讨。
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 韦勒克、雷马克、马隆、列文、
明确提出了跨学科的研究,把比较文学 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中去。
美国学派定义分析:
5.缺限: ①跨国界说的欠妥; ②定义过于散漫、研究范围过大,容易失
之根据。 可比性问题
七、可比性
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 可供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 研究的可能,是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 的前提。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 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研究,在学科 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 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 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 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 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 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 汇通。
三种不同文学关系中的可比性
1、事实关系(亲缘关系与因果关系) 例: 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古代文学 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 《圣经·创世记》和弥尔顿的《失乐园》
放送者、接受者和传递者(媒介)
三种不同文学关系中的可比性
2、价值关系 无事实关系,但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在美
学价值、表现形态、创作方法等方面表现出 类同的或对比的关系。
三种不同文学关系中的可比性
无亲缘联系和因果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为什 么同样存在可比性? 首先,人类的认识过程、人的思维方式 具有相似性; 其次,文学本身内在的品质决定: “文学是人学”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法国学派定义分析:
5、局限: 事实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
并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的,有时会陷入烦琐 考证的泥沼。
排斥对作品进行价值评价,排斥对作品 之间的美学关系的探讨。
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 韦勒克、雷马克、马隆、列文、
明确提出了跨学科的研究,把比较文学 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中去。
美国学派定义分析:
5.缺限: ①跨国界说的欠妥; ②定义过于散漫、研究范围过大,容易失
之根据。 可比性问题
七、可比性
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 可供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 研究的可能,是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 的前提。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 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研究,在学科 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 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 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 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 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 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 汇通。
三种不同文学关系中的可比性
1、事实关系(亲缘关系与因果关系) 例: 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古代文学 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 《圣经·创世记》和弥尔顿的《失乐园》
放送者、接受者和传递者(媒介)
三种不同文学关系中的可比性
2、价值关系 无事实关系,但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在美
学价值、表现形态、创作方法等方面表现出 类同的或对比的关系。
三种不同文学关系中的可比性
无亲缘联系和因果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为什 么同样存在可比性? 首先,人类的认识过程、人的思维方式 具有相似性; 其次,文学本身内在的品质决定: “文学是人学”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ppt

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
❖ “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和“美国学派”的平 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
❖ 苏俄学者提出了“历史类型学”。 ❖ 中国学者提出了“阐发研究”,中外文学和
文学理论的双向阐发。 ❖ 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跨
学科研究,科际整合。
比较文学
法国学派: 影响研究
流传学 媒介学 渊源学 形象学
❖ 重点是发现和辨析它们间的相同和差异,通过异同 比较发掘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探讨其内存联系, 研究文学的共同规律和各自民族特性。
作为研究方法,平行 贯通法是以平行研 究为适用对象。
平行研究这种研究类 型,是研究没有事 实联系的跨文化文 学现象之间的共时 性的价值关系。它 是以“同”作为出发 点,探寻同中之异 和异中之同,从而 认识人类文学的共 同规律和民族文学 特色。但若细致考 察,平行研究还可 以看到不同模式。
❖ 19世纪末俄罗斯的“历史比较学派”维谢洛 夫斯基提出要“一系列平行的相似事实”中 进行对比。
❖ 20世纪30年代日尔蒙斯基提出“历史类型学”
历史类型的相似性
7、单向影响
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影响,而没 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相对的 )
古希腊文学 罗马文学 希伯来文学 西方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越南文学、朝鲜文学 印度佛教文学 斯里兰卡文学、缅甸文
学
8、双向影响
两个国家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现象。
(绝对的)
中日文学 中法文学 中德文学 中俄文学 中美文学 东西欧文学 东西方文学
➢ 中国唐代传奇有《古镜记》(王度)。在《一千零一夜》中反复 出现魔镜,一照千万里、异国他乡之事尽在其中。
➢ 歌德《浮士德》中靡菲斯特也有一面魔镜;
❖ “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和“美国学派”的平 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
❖ 苏俄学者提出了“历史类型学”。 ❖ 中国学者提出了“阐发研究”,中外文学和
文学理论的双向阐发。 ❖ 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跨
学科研究,科际整合。
比较文学
法国学派: 影响研究
流传学 媒介学 渊源学 形象学
❖ 重点是发现和辨析它们间的相同和差异,通过异同 比较发掘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探讨其内存联系, 研究文学的共同规律和各自民族特性。
作为研究方法,平行 贯通法是以平行研 究为适用对象。
平行研究这种研究类 型,是研究没有事 实联系的跨文化文 学现象之间的共时 性的价值关系。它 是以“同”作为出发 点,探寻同中之异 和异中之同,从而 认识人类文学的共 同规律和民族文学 特色。但若细致考 察,平行研究还可 以看到不同模式。
❖ 19世纪末俄罗斯的“历史比较学派”维谢洛 夫斯基提出要“一系列平行的相似事实”中 进行对比。
❖ 20世纪30年代日尔蒙斯基提出“历史类型学”
历史类型的相似性
7、单向影响
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影响,而没 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相对的 )
古希腊文学 罗马文学 希伯来文学 西方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越南文学、朝鲜文学 印度佛教文学 斯里兰卡文学、缅甸文
学
8、双向影响
两个国家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现象。
(绝对的)
中日文学 中法文学 中德文学 中俄文学 中美文学 东西欧文学 东西方文学
➢ 中国唐代传奇有《古镜记》(王度)。在《一千零一夜》中反复 出现魔镜,一照千万里、异国他乡之事尽在其中。
➢ 歌德《浮士德》中靡菲斯特也有一面魔镜;
第1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历史和方法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欧洲阶段
阶段一 比较文学的欧洲阶段
在法国学者的努力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得 到学界的广泛认同,学科体制化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比较文学产生于法国? 比较文学产生于欧洲!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美洲阶段
阶段二 比较文学的美洲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二阶段在美洲。 第二阶段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型期。从20世纪60年 代以来,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阵地逐渐从法国转向美国,形 成了以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
比
较
Chapter
历文 史学
和的
方定
法义
、
One
本讲纲要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 的历史
三、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与研 究方法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导言
何谓比较文学?
何谓比较文学?或者说,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这 是本学科自诞生以来几乎从未中断过讨论、从未停止争鸣 的持久话题。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 同的内涵。
(三)中国学派的定义
本课程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 越性文学比较研究。
该定义既继承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定义,继承了 传统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又补充了跨文 明研究,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 ,既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研究,
(三)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亚洲阶段
阶段三
比较文学的亚洲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三阶段的发展重心在亚洲,是比较 文学学科理论的拓展期。
“最后——这不是期望而是一种证实,比较文学反映了 文学本身在观念方向的演变。过去的文学,曾长期地囿于雅典、 罗马和耶路撒冷的世界里,现在它已面向亚洲和非洲的文化 了。”——基亚
比较文学 绪论34页PPT

2可比性 2.1同源性 起点发送者(1)—媒介者传递者(2)—到达点接
受者(3),由(1)向(3),是流传学,由(3) 到(1),是渊源学 2.2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传播与 交流中,在语言翻译、文学形象、文学文本、文化 等层面产生文化过滤、误读和创造性叛逆,产生形 象的变异和接受的变异 2.3类同性与综合性:彼此没有直接影响和亲缘关系 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 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 题、思潮、文学规律等方面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 处。 2.4异质性与互补性
1.4意大利语“文学比较”,意思与法国基本 相同。
1.5汉语“比较文学”,1904黄人对波斯奈特 《比较文学》做过介绍。1931傅东华翻译 法国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37戴望舒翻 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意思仅仅是用 比较的方法进行文学研究或者是对不同国 家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的文学研究模 式。
基亚:“比较文学不是比较,给它下严格的 定义可能是徒劳的。”比较文学是国际关 系史,“凡不存在关系的地方,比较文学 就停止了。”梵第根:比较文学是研究各 国文学作品的关系。巴登斯伯格
原因:1)克罗齐: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比较的 方法,而且比较是普遍方便的方法,不能 作为比较文学的基石。2)法国的实证主义 哲学基础。3)对学科的实证性科学性的追 求,对随意性的规避。
(common aesthetic grounds)的可能性以及中外文论 相互阐发这几个领域都表现出向深层开拓的趋势。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可比性
1定义—一直在论争中 1)放弃的,如法国的基亚、美国的勃洛克 2)英国的进化论比较文学观:氏族-城市-国家-
世界 3)法国的实证主义比较文学观 4)美国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多学科的比较文学观 5)中国的跨文明的比较文学观:教材第30页
比较文学课件(接受学2.4)

案例比较与思考:对中西方小说中的情节 结构进行比较和思考,探讨其异同点和优 劣之处,以及对于文学创作和接受的启示。
中西戏剧中的角色塑造接受
中西戏剧角色塑造的差异 * 中国戏剧强调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 世界的揭示 * 西方戏剧注重角色的外在形象和行为表现
* 中国戏剧强调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世界的揭示 * 西方戏剧注重角色的外在形象和行为表现
• *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 * 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文本在某些文化中的接受度较高,而在其他文化中接受度较低
• 文本接受与文化认同 * 读者在接受文本时往往将其与自身文化背景相联系,寻求文化认同 * 文化认同对于文本的接 受和理解具有重要影响
• * 读者在接受文本时往往将其与自身文化背景相联系,寻求文化认同 • * 文化认同对于文本的接受和理解具有重要影响
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 用:推动比较文学研究的发
展与变革
跨文化交流的挑战:全球化 背景下的文化差异与融合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视角 拓展: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文学现象与问题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 中国观众更注重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连贯性 * 西方观众更注重舞台效果和演员的表演技巧
中西戏剧角色塑造的接受比较 * 中国戏剧的接受更注重整体性和 情感共鸣 * 西方戏剧的接受更注重个性和创新性
* 中国戏剧的接受更注重整体性和情感共鸣 * 西方戏剧的接受更注重个性和创新性
06
比较文学中的其他 理论方法
• 比较文学中的接受学研究方法 * 跨文化比较研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接受现象,探究文化差异对文本接受 的影响 * 文本分析:研究文本本身的特点,包括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以揭示文本在不同文化中的接受情况
第一讲 比较文学PPT课件

例三:《西游记》中的 猪八戒和莎剧中的福斯 塔夫都很胖,外形滑稽 可笑,作品中作为戏剧 角色,有许多笑料。这 两个形象能否比?
方平先生曾将《红楼梦》 里的王熙凤与福斯塔夫 进行比较。 人类审美创造的特殊形 态:将现实丑转化为艺 术美。
可比性的把握,是决定比较文学研究的科学性 和价值的关键。 一些具有相似性的文学现象不具可比性,而一 些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在一个特定角度 下却具备了可比性?
何谓“可比性”?
怎么把握“可比性”?
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含义
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间的同一 关系。它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 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中最 核心的,决定了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 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也决定研究成果的 价值。 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用来比较 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比较 文学研究的基础,是保证比较文学研究科学性 的重要依据。
文化异质心理同构
例二:鲁迅、高尔基、普列姆昌德三名20世纪著名 作家都在1936年逝世。 由此作为可比性,将三位作家作出比较。这样的比 较非常表面,难以比出本质的东西,无助于对文学 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的认识。 若换一个角度,三位作家都是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作 家,生活在相同的时代,以此作为可比性。联系各 自所处的民族文化语境,生活经历,比较他们创作 中社会责任感的同和异,探寻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各 自的人格个性,强以写成一篇很好的比较文学文论 文。
第一讲 比较文学ABC
比较文学实际上就是一门独立而又开 放的、处于多种人文学科边缘的新兴 学科。
杨周翰:“比较是表 达文学发展、评论作 家作品不可避免的方 法,我们在评论作家、 叙述历史时,总是有 意无意进行比较,我 们应当提倡有意识的、 系统的、科学的比 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总体文学研究实例分析
西方柏拉图的
相异
迷狂说
相反
中国严羽的 妙悟说
非狂 神
理
智热
赐
理 虚积 智 静累
3
研究总体文学的重要性
无论是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美国学派还是中国学派,如果 轻视了对“总体文学”的追求,其理论便会出现停滞和危机。
探讨具有普遍意义的总体文学理论,是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 重大课题。
12
总体文学发展三个阶段 p252 总体文学研究的四大特征 p253
P273 东西互动 和而不同
13
“和而不同”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互为主观”的论点。 认为任何体系一经完备就会趋于封闭,封闭就是老 化的开始。解决这一悖论的惟一途径就是“沟通”, 即找到另一个参照系:提出 “评判——沟通—— 重建”的发展之路。
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上,寻求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的,具 有普遍意义的文学表达与理解的理想,一直是不同时代、不 同地区的比较文学学者的共同追求。
4
“总体文学”的价值
第一,可以消除比较文学研究的缺陷和重复; 第二,可以揭示普遍的文学现象及其规律; 第三,可以培养一种整体的、超国家超民族的 理论视野。
首先,古希腊哲人更关注自然观的和谐,中国贤人 则更关注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其次,古希腊哲人所说的“和谐”,更倾向于外在 的比例、对称等形式的“和谐”,中国强调人与自 然、人心与外物;
最后,古希腊哲人的“和谐”论更具有自然科学的
色彩,而中国贤人的“和谐”论则更具伦理道德色
彩。
11
文化寻根
可能导致的矛盾和弱点是文化保守主义的封闭性和 排他性,如认同后殖民主义观念后的自我封闭与固 守;容忍某些可能造成灾难的文化现象,如军国主 义、法西斯主义等。
10
异质性
所谓异质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知识 体系、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层面表现出的从根本 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
如,中国的“和谐”论与西方的“和谐”论有着一 些根本的不同之处:
第四,对人民、领土、财富、资源和相对权力的争夺,这是
不同文明国家和集团之间产生冲突的主要根源。所有这些都
确保和加剧了不同文明间的分裂、矛盾与冲突。
9
文化相对主义
它赞赏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 系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和尊重一 切文化的合理性和存在价值。
理论家赫斯科维奇:“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的核心 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 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 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 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
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也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 很重要的文化资源。
首先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齐国的大臣晏婴与齐 侯曾有过的一段对话中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就是事物之间和谐有益的相互关系。
14
•
15
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
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 超越民族、时代、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 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式 文学比较研究及其所产生的成果。
说 明: 目前,学界对第三种理解比较认同,这种理解,已较接近“总体文学”的念。
16
总体文学与国别文学、比较文学
P250 256
传统的“总体文学”理论架设在西方各国之间的;这 种“总体文学”仍是欧洲中心的。
5
总体文学的历史
p251: 始于歌德所提出的“世界文学”(Wertliteratur)概念。
早在18世纪末,德国学者便使用了“总体文学”这一概念。 在英国,蒙哥马利作了《关于总体文学、诗歌等的讲演》
(1833),同时,伦敦还成立了总体文学与科学系。在 严格意义上使用总体文学的概念。 在《比较文学论》中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讨论了“总体文学” 理论,辨析了“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 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全世界的人现今都根据文化界线来区分自己,这意味 着文化集团之间的冲突越来越重要,文明是最广泛的文化实 体,因此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就成为全球政治的中心;
其次,全球化带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非西方社会能力和力 量的提高刺激了本土认同和文化的复兴,这会与一度占主导 的西方价值产生冲突;
第三,某种文明的认同是在与其他文明的关系中来界定的, 文明认同意味着更深刻地意识到文明之间的差异以及必须保 护把“我们”区别于“他们”的那些特性;
异质性探寻的重要性日益获得认同,我们必 然从不同文化的“异”出发,揭开这些“异” 背后的真相,考察其背后的文化模式问题, 而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研究离不开文化寻根。
叶维廉《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运用》 一文:关于字母文字、“时间”的不同概念 等;
曹顺庆对
韦勒克宣称“总体文学”这一概念至少存在两个问 题:第一,“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的问题是 相互粘连的,很难明确区分; 第二,从理论上讲,“总体文学”概念本身是含糊的, 容易引起歧义,可指称诗学或文学理论。
8
文明的冲突: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 于1993年提出的“文明冲突论”:预言西方与非西方的文 化冲突将引发世界大战。
6
梵•第根的贡献
第一,从文学研究的本质和作用来说,总体文学理论继承了 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理想,使文学研究相对超越了民族、 国家的限制,为多元文明的理解与沟通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第二,从文学研究的学科建设方面看,总体文学理论突破了 当时比较文学界实证式影响研究造成的停滞局面(二元关 系),是比较文学由法国学派跃进到美国学派的一座桥梁。
总体文学研究
1
总体文学的定义
定义:P251 解释: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在不同文明、文学的平
等对话中,努力寻求不同文化、不同国家文学之间 的共同点与差异性,以此促进异质文明之间全面、 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实现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的比 较文学研究类型或分支学科。 探讨跨越中西方异质文明的文学碰撞、文学浸透、 文学误读,并寻求这种跨越异质文明的文学对话、 文学沟通,以及文学观念的汇通、整合与重构。
总体文学研究实例分析
西方柏拉图的
相异
迷狂说
相反
中国严羽的 妙悟说
非狂 神
理
智热
赐
理 虚积 智 静累
3
研究总体文学的重要性
无论是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美国学派还是中国学派,如果 轻视了对“总体文学”的追求,其理论便会出现停滞和危机。
探讨具有普遍意义的总体文学理论,是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 重大课题。
12
总体文学发展三个阶段 p252 总体文学研究的四大特征 p253
P273 东西互动 和而不同
13
“和而不同”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互为主观”的论点。 认为任何体系一经完备就会趋于封闭,封闭就是老 化的开始。解决这一悖论的惟一途径就是“沟通”, 即找到另一个参照系:提出 “评判——沟通—— 重建”的发展之路。
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上,寻求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的,具 有普遍意义的文学表达与理解的理想,一直是不同时代、不 同地区的比较文学学者的共同追求。
4
“总体文学”的价值
第一,可以消除比较文学研究的缺陷和重复; 第二,可以揭示普遍的文学现象及其规律; 第三,可以培养一种整体的、超国家超民族的 理论视野。
首先,古希腊哲人更关注自然观的和谐,中国贤人 则更关注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其次,古希腊哲人所说的“和谐”,更倾向于外在 的比例、对称等形式的“和谐”,中国强调人与自 然、人心与外物;
最后,古希腊哲人的“和谐”论更具有自然科学的
色彩,而中国贤人的“和谐”论则更具伦理道德色
彩。
11
文化寻根
可能导致的矛盾和弱点是文化保守主义的封闭性和 排他性,如认同后殖民主义观念后的自我封闭与固 守;容忍某些可能造成灾难的文化现象,如军国主 义、法西斯主义等。
10
异质性
所谓异质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知识 体系、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层面表现出的从根本 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
如,中国的“和谐”论与西方的“和谐”论有着一 些根本的不同之处:
第四,对人民、领土、财富、资源和相对权力的争夺,这是
不同文明国家和集团之间产生冲突的主要根源。所有这些都
确保和加剧了不同文明间的分裂、矛盾与冲突。
9
文化相对主义
它赞赏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 系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和尊重一 切文化的合理性和存在价值。
理论家赫斯科维奇:“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的核心 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 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 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 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
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也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 很重要的文化资源。
首先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齐国的大臣晏婴与齐 侯曾有过的一段对话中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就是事物之间和谐有益的相互关系。
14
•
15
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
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 超越民族、时代、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 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式 文学比较研究及其所产生的成果。
说 明: 目前,学界对第三种理解比较认同,这种理解,已较接近“总体文学”的念。
16
总体文学与国别文学、比较文学
P250 256
传统的“总体文学”理论架设在西方各国之间的;这 种“总体文学”仍是欧洲中心的。
5
总体文学的历史
p251: 始于歌德所提出的“世界文学”(Wertliteratur)概念。
早在18世纪末,德国学者便使用了“总体文学”这一概念。 在英国,蒙哥马利作了《关于总体文学、诗歌等的讲演》
(1833),同时,伦敦还成立了总体文学与科学系。在 严格意义上使用总体文学的概念。 在《比较文学论》中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讨论了“总体文学” 理论,辨析了“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 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全世界的人现今都根据文化界线来区分自己,这意味 着文化集团之间的冲突越来越重要,文明是最广泛的文化实 体,因此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就成为全球政治的中心;
其次,全球化带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非西方社会能力和力 量的提高刺激了本土认同和文化的复兴,这会与一度占主导 的西方价值产生冲突;
第三,某种文明的认同是在与其他文明的关系中来界定的, 文明认同意味着更深刻地意识到文明之间的差异以及必须保 护把“我们”区别于“他们”的那些特性;
异质性探寻的重要性日益获得认同,我们必 然从不同文化的“异”出发,揭开这些“异” 背后的真相,考察其背后的文化模式问题, 而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研究离不开文化寻根。
叶维廉《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运用》 一文:关于字母文字、“时间”的不同概念 等;
曹顺庆对
韦勒克宣称“总体文学”这一概念至少存在两个问 题:第一,“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的问题是 相互粘连的,很难明确区分; 第二,从理论上讲,“总体文学”概念本身是含糊的, 容易引起歧义,可指称诗学或文学理论。
8
文明的冲突: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 于1993年提出的“文明冲突论”:预言西方与非西方的文 化冲突将引发世界大战。
6
梵•第根的贡献
第一,从文学研究的本质和作用来说,总体文学理论继承了 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理想,使文学研究相对超越了民族、 国家的限制,为多元文明的理解与沟通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第二,从文学研究的学科建设方面看,总体文学理论突破了 当时比较文学界实证式影响研究造成的停滞局面(二元关 系),是比较文学由法国学派跃进到美国学派的一座桥梁。
总体文学研究
1
总体文学的定义
定义:P251 解释: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在不同文明、文学的平
等对话中,努力寻求不同文化、不同国家文学之间 的共同点与差异性,以此促进异质文明之间全面、 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实现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的比 较文学研究类型或分支学科。 探讨跨越中西方异质文明的文学碰撞、文学浸透、 文学误读,并寻求这种跨越异质文明的文学对话、 文学沟通,以及文学观念的汇通、整合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