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合集下载

论诗歌盛唐气象

论诗歌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综述--诗歌盛唐气象论[摘要]盛唐诗歌以其积极向上的风采、雄浑牵放的气质,被后世推崇为“盛唐气象”。

雄浑奔放的盛唐气象,是盛唐诗歌的主旋律,它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化,政治,经济极盛与古典诗歌高度繁荣成熟所结出的硕果。

这种气象,不仅从边塞诗歌作品雄浑豪迈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从山水诗歌作品清新优美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也从天真、浪漫的诗人作品中和现实、沉潜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

这种气象在诗歌的艺术形式,诗人的情怀、理想、精神风貌上也有所表现,它是该时期诗人群体创作共同形成的时代气象。

盛唐气象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它是不可逾越的。

盛唐气象,是盛唐时代的精神外现和性格形象,是盛唐诗歌普遍的基调。

[关健词]诗歌盛唐气象形成白田园诗边塞诗杜甫一、盛唐气象概说“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的是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后来的《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

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而“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因素,一是思想的因素,一是文学自身的因素。

首先,“盛唐气象”是盛唐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我们可以看到,开元、天宝的40多年间,是唐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富强繁荣的顶峰。

唐玄宗即位后,注意戒奢侈、抑权候、轻摇役、正刑罚,整顿吏治、奖励农桑、兴修水利,进行了一系列有成效的改革,使全国迅速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

在贞观以来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基础上,盛唐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力量强大,人民生活安定,前期政治也比较开明。

据历史记载,天宝元年的户口数较唐初增加了四倍。

天宝八年,全国各主要粮仓藏粮一千二百六十五万六千六百二十石,其中以含嘉仓最多。

杜甫在诗中写下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归纳盛唐气象

归纳盛唐气象

归纳盛唐气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早在诗歌还不够发达的魏晋时期,李白便写出了这样一首让后人回味无穷的诗篇,尽管此时他没有得到重用,但我们依旧能从这首诗中体会到盛唐的气象和风范。

“开元盛世”已经成为了诗歌爱好者的口头禅,那么它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一、多元化的审美情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读罢,真真的是不能再悲哀,如此苍凉的诗句放在中唐诗人身上未免有些太过沉重,但这就是盛唐风骨的代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们要学习盛唐诗人对待理想的乐观态度,虽说以如今我们的阅历和经验来看,这并非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但总归是要比现在多很多。

盛唐文化除了在诗歌方面有着突出贡献外,对于绘画也有所推动,而且人们更注重生活本身的享受,即使是没有高楼大厦,山水田园的生活也让很多文人墨客十分痴迷。

二、宽广的胸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都是艰苦的,可我们却能够从文人墨客的作品中看到当时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虽说有人抨击杜甫创作《三吏》《三别》,但是那些自然淳朴的诗句才是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写照。

不少名家在临终前都留下了遗憾:陶渊明死时要求归隐山林,于是死后家里仅剩薄酒三壶;苏东坡死后更是留下《自题金山画像》这样的作品。

他们固然令人惋惜,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做到他们这样?他们将国家放在心里,自己只想归隐山林,却被世俗的偏见束缚住了手脚,只能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感叹。

也许正是这种胸怀,才有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磅礴豪迈;也正是这种胸怀,才有了“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孤愤悲怆;也正是这种胸怀,才有了“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襟。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这样的理想与抱负,才值得我们倾注全部的热血和生命去追寻,去奋斗!同学们,盛唐是一首充满朝气的诗,也是一首意气风发的诗,它并不是只能在书本上才能看到,也并不是只有歌舞升平的皇室贵族才能享受到的,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它的魅力。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赵昀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和丰富了盛唐气象。

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乃盛唐气象的最强音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

诗歌《出山》中“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

在《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中诗人写道:“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

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充满了自信昂扬。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地热爱,他写了很多山水诗。

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歌颂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

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来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

在《望庐山瀑布》中他这样写庐山飞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

诗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者们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

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从李白诗中观盛唐气象

从李白诗中观盛唐气象

从李白诗中观盛唐气象摘要: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此期间涌现了一大批天赋极高的诗人。

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与抒情感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势磅礴,情感真挚。

正如殷璠所说的“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就是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而李白,则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

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美不胜收。

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关键词:盛唐气象李白诗歌艺术个性影响一、盛唐气象最早提出“盛唐气象”这一概念的林庚先生写过“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的蓬勃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

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

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

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

这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解放时代,它孕育了鲜明的性格,解放了诗人的个性,他的那些诗篇永远是生气勃勃的,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它丰富到只能用一片气象来说明。

”[1]而郑振铎先生则从艺术风格方面提出“虽只有短短的四十三年(713年—755年),却展布了种种的诗坛的波澜壮阔的伟观,呈献了种种不同的独特的风格。

这不单纯的变幻百出的风格,便代表了开、天的这个诗的黄金的时代。

在这里,有着飘逸若仙的诗篇,有着风致澹远的韵文,又有着壮健悲凉的作风。

从唐诗看盛唐边塞气象

从唐诗看盛唐边塞气象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1月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 穿金甲,衬身穿金甲、黄沙百战的 将士,在西域的边塞,在萧瑟、凄凉的背景中发出的 不斩搂兰终不还的誓言,表达了从军戍边将士慷慨 赴国、无怨无悔的雄心壮志。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 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猥毛磔。黄云陇底白云飞, 未得报恩不得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 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李颀《古意》 诗中写少年英勇豪侠,渴望建功的愿望。结尾 听歌流泪,悲怆之中不失豪放,以征夫的豪迈,抒写 卫国的激越与浪漫。 (二)侠义精神与英雄情结。盛唐时期,文人任 侠之风甚为流行,突出地表现为侠义精神意识的狷 傲。他们以国事为第一要务,“喜言王霸大略,务功 名,尚节义”,“喜纵横任侠”,在盛唐疆土拓展、边战 频繁的现实中,以古人的纵横豁达、壮士不返为心中 的偶像,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人生的坐标, 或激昂仗剑,辞亲远游;或栉风沐雨、情怀边漠。他 们内心涌动着自强不息的奋斗意识和英雄主义的情 怀。他们不习惯甚至不屑于科举的穷经皓首和庸庸 人生,以盛气凌人的口吻嘲笑平凡的庸俗儒生。于 是,“大笔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 成老翁”(高适《塞下曲》)、“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 还欲请长缨”(祖迪《望蓟门》)、“万事不可料,叹君 在军中。读书破万卷,何事来从戎”(岑参《北庭贻 宗学士道别》)等皆将笔端指向他们所鄙视的嘲风 弄月、穷经人生,以博大的胸襟感悟从戎与长缨的悲 壮,希望以建功立业的雄心比肩古代的圣贤。高适 在《蓟门五首》中以“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表达 自己对名垂青史的卫青和霍去病的思念、感慨,并立 志于倚剑啸傲风尘,慷慨报国的事业。一种侠义精 神与英雄情结跃然纸上,透露了时代的勃勃生机和 恢弘气象。岑参在《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 呈高开府》中高扬人生的责任和男儿的情怀,“中岁 学兵符,不能守文章。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 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使边塞诗人伟岸博大的胸 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王维以浓厚的浪漫气息和理 想化的色彩塑造了少年游侠的形象,“出身仕汉羽 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 侠骨香。”咏叹报国从军的壮怀,勇猛杀敌的气概, 侠义精神的万死不辞,字里行间流露着侠骨留香、拼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取得极高成就的时期;盛唐(一般指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永泰元年)乃是唐诗的黄金时代。

李白、杜甫的出现标志着唐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李白、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银河中的两颗巨星。

“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

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盛唐之衰又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期望,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迸发出*** 的火花,构成了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内容。

早年也深受盛唐文化的熏陶,生活态度基本是盛唐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盛唐气象”的影响,高唱自己的理想。

但由于社会矛盾的巨流把他卷入生活的底层,使他接触到“安史之乱”的现实和苦难的人民,再加上谋官的失败,使他从追求理想的生活境界,逐渐转向对人生的现实思考,沉郁的心境代替了他早期的自豪,最终磨练成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成了盛、中唐转折期一位承上启下的伟大诗人。

李白生于唐朝盛期。

其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

生于书香门第的他天生就是为诗而生。

在李白20岁时以才华与剑术而闻名乡里,当时的唐朝为官的有两中办法入仕一是参加科举另一是他人举荐。

李白诗气冲天才华横溢他决定要人为他举荐。

当时的白居易在朝为官。

当他看到李白的诗时大呼文曲星下凡。

李白在一群重才的官员举荐下进入了朝廷。

但是他那放荡不羁的性格却不可能在官场混下去。

终究李白是李白。

他最终选择了离开李白身上的爱国情怀为盛唐所称颂、、、其身的性格与盛唐的文化分不开的、、、、、“开元全盛日”、“天宝承平时”,讲的是盛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繁荣昌盛状况,如政治开明,思想比较开放,社会秩序稳定,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各族间联系密切,国际交往频繁等,史称“开元盛世”。

生活于这样环境、条件中的知识分子,大多具有积极进取、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因此,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大胆的批判精神和昂扬进取劲头就成了盛唐诗歌的重要特征,亦有人称之为“盛唐气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18 盛唐气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18 盛唐气象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冲淡中有壮美之气
徒 有 羡 鱼 情 。
坐 观 垂 钓 者 , 端 居 耻 圣 明 。 欲 济 无 舟 楫 , 波 撼 岳 阳 城 。
气 蒸 云 梦 泽 ,
涵 虚 混 太 清 。
八 月 湖 水 平 ,
过 故 人 庄
还 来 就 菊 花 。
待 到 重 阳 日 ,
把 酒 话 桑 麻 。
“忠实、客观、简洁,如此天衣无
缝而有哲理深意,如此幽静之极 却又生趣盎然,写自然如此之美, 在古今中外所有诗作中,恐怕也 数一数二。她优美、明朗、健康, 同样是典型的盛唐之音。”
禅意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 别业》
2.高适
诗歌特色: 真情流露,直抒胸臆 感情饱满,夹叙夹议 风格悲壮。
燕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chuānɡ]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jiào]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鹿柴[zhài]》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3)边塞诗、游侠诗写得也很好,如 《使至塞上》、《观猎》、《少年 行》、《老将行》。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其他诗人
1)王昌龄 工七绝,堪与李白争胜。 边塞,宫怨、闺情,送别。 边塞诗讲究立意构思,风格苍凉悲壮,清刚劲健, 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 宫怨、闺情诗善于细节描写、心理刻划。 风格清刚爽朗。

杜甫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杜甫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杜甫诗歌中的盛唐⽓象
我们⼀般认为,杜甫的诗歌反映了盛唐的逝去。

就杜甫诗歌的整体⽽⾔,这⽆疑是正确。

但杜甫仍有很多诗歌洋溢着盛唐的光彩。

杜甫早年仍然⽣活在盛唐时代,其早年诗歌⾃然是盛唐⽓象的写照,如那篇著名的《望岳》。

我们⼀般认为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唐朝⽆可奈何地衰落。

但今天再读⽼杜《⾃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让我有了不同的看法。

杜甫在这篇长诗的第⼀部分叙述⾃⼰的⾝世。

他说“许⾝⼀何愚,窃⽐稷与契”,他说“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长安⼗年求仕⽆果的现实使杜甫的⽣活处于⾮常落魄的境地,但杜甫仍然向世⼈显露⾃⼰的志向——成为像稷与契那样的上古名⾂,并表⽰只要⼀息尚存,就要实现理想。

诗⼈说得那样⾃信,说得那样坦率。

这种⾃信与坦率正是⼀个民族精神向上的⽓质体现,正是让后⼈⽆限向往的盛唐⽓象。

我想,如果今天的⼈在⽂章中宣称⾃⼰的志向是当总理,结果⼀事⽆成只当了个⽼师,但仍要努⼒当上总理,除⾮⾃⼰离开这个世界。

我想世⼈⼤多会觉得得此⼈精神不正常,应该去医院。

⾃信和坦率的⽓质似乎正从我们这个民族⾝上逝去,盛唐⽓象成了我们的绝响。

苦难的杜甫那⾥也有盛唐的光芒。

怀念那个远去的时代,怀念那个⾃信⽽坦率的灵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版亲(又称庞娥亲)之父为凶豪李寿所杀,娥亲有弟三人却逢瘟疫而死,仇家暗喜,以为女弱不足忧,这更激发了娥亲复仇大志,“阴市名刀,挟长持短,昼夜哀酸,志在杀寿”,终于手刃仇人。

3、唐代,诸多著名诗人对复仇精神的咏叹,也使得复仇精神更为盛行。

李白、高适、杜甫等竟均有咏叹复仇之作:“死生容易如反掌,得意失意由一言”、“少年但饮莫相问,此中报仇亦报恩”(李益《轻薄篇》);“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杜甫《谴怀》);“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高适《邯郸少年行》);“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李白《少年行》)。

【参考文献】[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4.[2]拉法格.思想起源史[M].北京:三联书店,1963.67———69页.[3]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69页.[4]袁柯.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90———91页.[5]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6]汪辟疆.唐人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7]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9.我看诗歌中的盛唐气象○田小红(宁海县知恩中学,浙江宁海315600)谈到唐诗,不能不提到严沧浪。

他的著作没怎么读过,但单有一句,就已经让人难忘。

这就是:“建安诸作,全在于气象,不可寻枝摘叶。

”建安时代,是五言诗的高峰,意气豪迈,慷慨激昂。

元遗山曾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就是概括那时的艺术成就。

到六朝时候,诗风渐渐沉糜,过分讲求形式。

直到初唐的陈子昂出来,才又带来一股清新之风,接近建安风骨,这时候盛唐的序幕已经逐渐拉开。

他的“登幽州台歌”是很出色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感伤使人沉静而不浮,更重要的是一种巨大的时空感的显现,一种孤离感的呈递。

使人摆脱日常的繁杂,在宇宙的大背景下考察万事万物,自然就不会浅见,而显得气势磅礴。

孤离感则是因为抱负高,又没被认可。

但无论如何,诗人不是追求的一种小资生活。

而大凡超前者,都会有一种孤离感。

怎么办?许多人又投向了宇宙,直接面对宇宙进行某种对话,像李白的望月。

不论如何,这种胸怀和眼光已经显现出某种气象的端倪了。

对于气象,我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只知道它是对诗歌的最高评价。

古人说要浑厚,要浑然一气,但这还不够。

说要气足而不怒张,这我同意,但也不够。

我更赞同是盛唐气象。

无论是社会还是诗歌,在初唐都得到了奠基性的发展。

国力增强,百姓殷富;诗歌也摆脱了六朝的浮华雕琢,过于在字词上追求华美典丽的形式主义诗风。

贞观、神龙年间,都难以尽言,对于我,只知道它们在走向盛唐。

盛唐的诗歌真正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

它综括前代之大成,开后代之仪轨。

它不仅有李、杜的光芒四射,还有一大批作家群,以及社会对于做好诗者的器重形成的一个培养诗人的良好氛围。

盛唐在历史上不过五十年。

但确是封建时代的一个最高峰。

这是在开元天宝年间,社会的气象渗入了诗歌,诗歌的气象也横绝千古。

这种气象是诗人阅历和社会繁荣景象的结合,是文学传统在这个历史阶段的特定显现,也是诗人才气的挥洒和喷薄。

谈盛唐的书太多了,历史书,文学书,历代诗话,我只能略摘一点,同时加上自己的感受,看看其中到底蕴涵着怎样的气象。

前面说到陈子昂的诗歌中显现出的时空的阔大和宇宙的追思,这一点在盛唐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个好的诗作,必然要在文与质上达到完美结合。

盛唐时候的诗作在内容的广泛上是空前的,而形式上要与此相应,如何对不同的内容进行评价,如何用气象来统一,的确是个难题。

最笨的办法就是读诗。

盛唐诗歌中有当时社会的气象,这是不可否认的。

比较一下盛唐与中唐和晚唐的诗歌就可以知道这一点。

如王维的《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纯是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图。

那斜光,牛羊,雉雊,蚕眠,真使人有归家之感。

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家”。

但是并不抽象。

农村的真朴,恬淡和夕阳时候的热闹景象融合在一古典文学研究91--2006年第9期语文学刊起,淳而不浅,朴而不陋,和中见真,这就是盛唐时候的气象之一。

然而到了中唐时候就不同了,例如柳宗元的《溪居》就明显表现出一种孤傲、清寂的情态来。

《溪居》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诗中的“来往不逢人”为孤,“偶似山林客”见傲,诗人哪肯做山林客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则暗寓“清寂”于其中。

“长歌楚天碧”,难道诗人只有对天长歌了吗?其孤傲穷蹇自不待言了。

总之,整首诗中显出的气象明显与盛唐时王维的诗不同,缺少了安闲和蔼率真淳朴的气象。

这与当时的政治社会氛围是分不开的。

由于唐朝开元天宝时期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社会的风骨气象传染给了诗人,诗人也创造了诗歌史上的高峰。

随意翻翻盛唐诗歌,其气象自是与其他时期不同。

其自信、典雅、奋发、浑厚、慷慨、飘逸、高远、清旷、秀密、刚健等等均为其突出的特征。

《唐诗品汇》一书对盛唐时期诗歌有很高的推崇,誉为诗歌正体。

《沧浪诗话》一书也将盛唐诗比作正法眼,甚至将李杜数公称作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真是气势不凡。

例如杜甫的《望岳》、李白的《望天门山》,哪一首都浸透着盛唐的气象。

“词源倒倾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令人啧啧称奇。

但是又有人提出盛唐只是一场迷梦,到中唐之后梦醒而诗歌也变得现实起来。

那么到底这种气象所蕴涵的只是一种纯粹的描写和抒情,还是其中也蕴涵了深刻的思理,理得功到而气象成,而非被动的社会感受?这的确是个问题,这也正是以后需要探讨的,盛唐诗歌中到底有没有深刻的思理成分?盛唐诗歌反映的盛唐气象是多角度多方面的,这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体现诗歌的风格上。

例如盛唐诗人张说写的这首诗,虽然有怀古意,咏的是哀景,但全篇充满气骨,刚健有力。

《邺都引》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呈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

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煞人。

草创、驰逐、壮士、坚阵、都邑、汗漫、铜台,都给人一种力度感,加上声调响亮,气势高昂,实在找不出在晚唐人中有的萎靡风格,使人精神振奋,同时感叹慷慨。

在盛唐诗歌中,通常有一类称为“边塞诗”。

以岑参和高适为代表。

这类诗中大多表现的是边塞的艰苦和军士的昂扬精神和不屈斗志。

如岑参的这首:《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描写边塞的风吼,乱石,满天黄沙和炎寒冰雪,艰苦条件可见一斑。

同时匈奴在马肥之际出兵,用“烟尘”烘托战争气氛。

这时汉家大将是怎样的气度呢?西出师而不畏。

并没有找地方躲起来,而是“金甲夜不脱”,表现出肃整和警严,并且又半夜行军,“戈相拨”是行军时士兵的兵器相碰,这必然发出响声。

这给人什么感受呢?杀敌的决心和无畏的胆量。

虽然风头如刀,但将士由于行军的长久和迅速,马都出汗了,很快就化作冰。

如此的不畏、热情和决心,想必虏骑闻之必有几分寒意吧!所谓气象,实际上就是指作品的浑然一气。

六朝人过于在词句上雕琢,虽然涌现出佳句,却丧失了真情实感,仿佛一个彩塑,虽然好看,却缺少生气。

所以李白说:“自从建安来。

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玄古,垂衣贵清真。

”当然,小谢在李白看来是个例外。

唐人吸取了建安与六朝的质与文,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正因为其胸次中元气沛然,故能在做诗时如大江浩荡,一气流转,气象宛然。

而关于气象的含义,实际上从严羽说法中可以看出来:即气象是一个作品的统一的风貌,是不能从寻枝摘叶中找到的。

所以严羽说:“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可望而不可即。

这个问题又可以用系统论来做比较。

又即“缘起性空”之旨。

即一个系统的整体性质是凸现的,不是等于各个部分累加之和。

这个整体性质既需要部分参与,但又不等于所有子系统的简单累加。

这应属于非线性的。

关于系统论的认识有个过程,最初是从生物学上开始。

生物哲学上的还原论和生机论论争许多年后,出现调和,最终出现系统论。

而系统论的常识正与中国古人的文学批评暗和。

所以气象实际上就是指一个作品(包括诗歌)的气韵神理。

读书也是一样,读一本书到最后,最终收获的不是枝言片句,而是字句外的东西,特别是作者是历史名人的话,对作者气象的领悟才是大的收获。

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