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检查新进展

合集下载

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创 性 ,故 对 于 无 症 状 动 脉 瘤 可 首 选 MRA。
脉 。 颅 内 动 脉 瘤 因 不 同 位 置 、大 小 及 有无 破 裂 导 致 不 同 临 床
表现 。
1 1 未 破 裂 动 脉 瘤 的 临 床 表 现 :小 而 未 破 裂 的 动 脉 瘤 无 . ] 症 状 ,大 于 7mm 的 颅 内动 脉 瘤 可 出 现压 迫 性 局 部 症 状 。其 症 状 因瘤 体 压 迫 的 位 置 不 同 而异 ,巨 大 的 前 交 通 动 脉 瘤 可 引
起 单 眼 盲 ;颈 内一 交 通 动 脉 瘤 可 引 起 动 眼 神 经 麻 痹 ;海 绵 后 窦 动 脉瘤 可 引 起 外 展 神 经 麻 痹 ;椎 动 脉 和 小 脑 后 下 动 脉 瘤 可 伴 面神 经 麻 痹 等 。
12 动 脉 瘤 破 裂 后 的 临 床 表 现 : 主 要 表 现 为 蛛 网膜 下 腔 . ] 出血 ,表 现 为 突 发 剧 烈 头 痛 、呕 吐 、 意识 障 碍 、癫 痫 样 发 作 利 脑 膜 刺 激 征 等 。 据 统 计 ,约 8 的 患 者 表 现 为 单 纯 蛛 网 5 膜 下 腔 出 血 ,1 为 颅 内血 肿 ,也 可 两者 兼 有 ;约 13的患 5 /
23 经 颅 多 普 勒 ( C 、彩 色 多 普 勒 ( C S 检 查 : . T D) T C) TC 相 对 容 易 操 作 ,而 且 设 备 可 为 便 携 式 。 检 测 颅 内 动 脉 D 瘤 的 敏 感 性 为 8 ~ 8 ,但 血 流 动 力 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无 明显 改 变 的 较 O 7 小 的 动 脉瘤 ,尤 其 是 < 5mm 的 小 动 脉 瘤 易 漏 诊 。T C C S将
磁 共 振 扫 描 ( I 、数 字 减 影 脑 血 管 造 影 ( S MR ) D A) 等 广 泛 应 用 ,在 我 国 基 层 医 院 颅 内动 脉 瘤 诊 断 例 数 呈 逐 渐 上 升 趋

MRA技术与3D-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MRA技术与3D-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14 7
[ ] 飚 , 漆 剑 频 , 陈 荣 萍 , 等 . 脑 2黄 颅
磁 共 振 血 流成 像 . 同成 像 方 法 的 临 床 应 不
用. 临床 放 射 学杂 志 。9 5 1:2 5 I 9 , 6 4 [ 思 佳 , 丘 清 亮 , 郭 斌 . 用 M A 5高 J 应 g
成像技术 , MRA由E ema d l n等于 1 8 年 95 首 先 报 道 并 用 于 临 床 ,在 日常 工 作 中 ,以
时 间 飞 跃 法 ( D TOF) 最 为 常 用 。 3 …
查 ,血管成像 采用时 间飞跃法 (i o t me f
f g tTOF)三 维 成 像 ,用 Sn l h t l h i ige S o
5 O D T F及 三 维 血 管 图像 后 处理 技 术 诊 断
小动脉瘤 . 临床 放 射 学杂 志 . 9 8 1 : 19 , 7



十 多 蒜 菜 主 的 管1 比 较 研 究 . 床 放 射 学 杂 志 .198,1: : 蔼 薯 票 的 显蕃 萎 血 的 临 9 7 成 璧 孽 萎二 原 的 霎 像 理 一 呈 薯 f]euo F  ̄br ,G no ,e j 虿 5HattJ ,CaetE a ̄ny ta. f l i o 善 f : 荔 量薯 像, h 时 t T 毒 晶 薯 爰 d eU nl o ptr e -ry agorpy i n oa cm uei d X a nI ah m z g 短 D堡 主 要 莩 曼磊 由 sse [] errdooy.198,0( ): yt J.Nu ai g m o l 9 4 4 T 1 ; 篙 芏 藩 : 。 F 织 壶 泵 莩耋 茹蕃主 盂 高 鉴 聋 iD 寿 丢 g -/ —孚 i瞄 ̄ 3 DJ 删U. US O 是 时 量 于 R, MA R 登 妻 蕹 三 舅 ● : : 日 l薹字 ( 五 藿 ’ []ibac J,aa R,osiP.eetnad 7Vl lna P dhn Hoh Dtci n l a o 銎: 磐 鼍 。_ ,具 苎 地 i t ; 的L 一' Jl . , g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会给患者带来生命的威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本文将从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新药治疗等方面,介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

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直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传统的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开颅手术,通过切除或阻断动脉瘤来防止其破裂出血。

开颅手术具有创伤大、恢复慢、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开始选择微创手术治疗。

微创手术可以通过小孔径或血管介入的方式进入脑部,达到治疗的目的。

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随着手术器械和影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微创手术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导管经血管穿刺进入动脉瘤内,再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治疗,如栓塞、夹闭、支架植入等,从而阻断动脉瘤的血流,达到治疗的目的。

介入治疗的优势在于操作微创、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尤其适合老年患者和体弱多病者。

目前,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了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又一重要手段。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介入治疗甚至可以取代传统的手术治疗。

三、新药治疗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型药物也逐渐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

最近研究发现,一些抗凝血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对稳定动脉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壁的修复和增强,从而减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为动脉瘤的长期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些新型的靶向药物和基因治疗也正在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研究者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或干预信号通路,尝试寻找靶向动脉瘤生长和破裂的新途径,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意义重大。

本文将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因其优势日益受到重视,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放射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具有重要应用,而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

这些新治疗手段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未来,研究方向应该聚焦在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治疗并发症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前景。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治疗新进展、微创手术、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基因治疗、治疗前景、研究进展、未来方向、意义。

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导致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大、速度快,常常危及患者生命。

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减少其破裂的风险,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2. 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一些颅内动脉瘤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通过治疗动脉瘤可以缓解这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复发和并发症:一些动脉瘤可能会在治疗后复发,或者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血栓形成、脑梗死等。

因此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预防其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在于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1.2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是多样化的,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是通过微创的手术方式来修复颅内动脉瘤,相比传统手术更加安全和有效。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性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潜在危险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命威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动脉壁的异常扩张,如果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

及时治疗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关键。

2. 神经功能损伤:颅内动脉瘤在增大的过程中可能对周围的神经组织造成挤压和损伤,导致头痛、视力障碍、听力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复发:一旦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存在复发的风险。

对于已经治愈的患者,定期复查和随访是至关重要的,及时发现复发病灶并采取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再次发作。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及时准确地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和后果,提高治疗效果,恢复患者的健康。

1.2 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挑战1.手术风险:传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存在着较高的手术风险,包括术后出血、感染、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尤其是一些较大较复杂的颅内动脉瘤,手术难度和风险更大。

2.介入治疗技术不断更新: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随着介入技术不断更新和创新,一些医务人员在技术上并不够熟练,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受到影响。

3.放射治疗的限制:尽管放射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选择,但是其应用范围较窄,而且长期放射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大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4.药物治疗的局限性:目前针对颅内动脉瘤的药物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效果有限且副作用较大。

5.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协调难度:颅内动脉瘤的综合治疗需要多个学科的协作,包括神经外科、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等,各学科之间信息共享、协调安排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

2. 正文2.1 手术治疗的现状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传统方法之一,其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手术切除或夹闭动脉瘤,减轻或防止颅内动脉瘤造成的危害。

韦尼克脑病诊治进展

韦尼克脑病诊治进展

韦尼克脑病诊治进展韦尼克脑病(又称颅内动脉瘤破裂性出血)是一种急性、严重的颅内出血疾病,常常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颅内高压、脑疝、脑血管痉挛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对韦尼克脑病的诊治进展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一、诊断方法的进步韦尼克脑病的诊断至关重要,只有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才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近年来,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不断创新,CT、MRI、DSA等影像学检查在诊断韦尼克脑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CT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可以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有助于及时做出正确诊断。

血管造影技术也可以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存在,为外科手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治疗方法的改善在过去,韦尼克脑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手术干预,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方面,介入治疗通过在血管内植入支架等器材,可以有效地阻塞动脉瘤的供血来源,达到截断动脉瘤的目的。

药物治疗方面,抗凝血、抗纤溶、抗痉挛等药物的应用,也可以有效地减轻脑血管痉挛、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三、综合治疗方案的应用近年来,一些医疗机构开始尝试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来治疗韦尼克脑病,即将手术干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治疗方案。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治疗手段的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综合治疗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术后康复及随访管理对于韦尼克脑病患者来说,术后康复和随访管理同样至关重要。

在手术干预和介入治疗之后,患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和恢复期,以恢复大脑的功能和生活能力。

医疗机构也需要建立健全的随访管理体系,通过定期的复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

韦尼克脑病的诊治进展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2024年最新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

2024年最新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

颅内动脉瘤是指在颅内动脉的壁上形成的异常凸起,它可能导致动脉破裂并引起严重的出血和中风。

2024年最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是基于最新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制定的,旨在帮助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

首先,管理指南强调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病史包括初发病征、是否有与动脉瘤相关的家族史以及既往的中风或颅内动脉瘤破裂。

体格检查时应特别关注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体征。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关键,包括颅内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等。

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管理指南强调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治疗的决策应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以及患者对手术干预的意愿和风险承受能力等。

一般来说,动脉瘤较小、形状规则且位于较安全区域的患者可以采取观察观望的治疗策略,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

相反,动脉瘤较大、形状不规则或位于较危险区域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或介入治疗。

管理指南还指出,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包括脑缺血、脑出血、血管壁损伤等。

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的风险,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严格掌握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技术。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与此同时,管理指南还着重强调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后管理。

术后的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和再破裂的关键。

此外,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以监测动脉瘤的变化和再出血的风险。

如果出现任何症状或病理改变,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4年最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对于临床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全面评估患者、个体化治疗、减少并发症、术后管理等都是当前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关键环节。

医生应根据最新的管理指南,结合临床实践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最新版)

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最新版)

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最新版)
引言
颅内动脉瘤是指位于颅内动脉分支处的异常扩大的动脉节段。

准确地诊断颅内动脉瘤对于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最新版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以协助医务人员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颅内动脉瘤。

临床表现
颅内动脉瘤患者可出现以下症状:
- 头痛
- 视觉变化
- 语言障碍
- 平衡问题
- 昏迷
- 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影像学检查
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关键步骤之一。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 颅内血管造影(DSA)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CT血管造影(CTA)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是确诊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常见的病理检查方法包括:
- 动脉造影术
- 手术切除后的病理检查
分类标准
颅内动脉瘤根据其形态和病理特点可分为多种类型,常用的分类标准有:
- 瘤体大小(如微小、小、中等、巨大等)
- 瘤体形状(如囊状、梭形、分叶状等)
- 瘤体位置(如前循环、后循环等)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可根据以下标准进行:
- 明确出现颅内动脉瘤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并通过影像学检查或病理检查确诊。

- 无症状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需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异常动脉形态。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最新版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以协助医务人员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颅内动脉瘤。

诊断标准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建议医务人员在实践中严格遵守最新的诊断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 , 影 C A避免 了骨 骼 和钙化 等 高密度 结 构遮 盖血 管 , 减 T 使 图像观察更直 观 、 晰 、 清 确切 , 对靠 近颅底 骨处 的微 小动
脉 瘤 的 检 出更 有 优 势 。Jyk snn等 ” 研 究 利 用 一 个 aaf ha i ”的 简 单 的 头 部 固定 装 置 以及 一 个 简 便 的 图像 处 理 软 件 重 建 出 的 减 影 C A 比传 统 C A更 能 显 示 出 颈 内 外 动 脉 的 血 管 T T 病 变 。 I ai m kt a等 利 用 眼 眶 固定 的 减 影 C A 螺 旋 扫 描 比 T
12 减 影 C A C A 减 影 三 维 成 像 显 示 颅 内 动 脉 瘤 的 原 . T T
是指对 比剂在 靶 血管 内浓 度达 到最 高 峰 时间 内进 行 螺旋
C T容 积 扫 描 , 是 一 种 无 创 性 容 积 成 像 技 术 , 别 是 容 积 它 特
理 , 将 C A增 强图像与之前相 同层 面和参 数平 扫图像进 是 T
行 减 影 处 理 , 到 类 似 于 D A 的 血 管 影 像 , 进 行 三 维 重 得 S 再
重建 ( R) V 技术 , 同时 显示 表浅 和深 在结 构 的影 像 , 比 可 相 于 阈值技术 ( MI ) V 图像 对 部分充 盈对 比剂 的结 如 P等 , R
构 更 能 清 晰 显 示 J 目前 临 床 上 多 采 用 最 大 强 度 投 影 。
浙江临床医学 2 1 0 0年 l 第 l 2月 2卷 第 l 2期

1 8 ・ 3 7
颅 内动 脉 瘤 的影 像 学 检 查 新 进 展
陆 方晓 ( 综述 ) 蒋 立明 ( 审校 )
颅 内 动 脉 瘤 是 引 起 蛛 网膜 下 腔 出 血 最 主 要 的 原 因 , 在
择 阈值 ;2 最 大 密 度 投 影 重 建 ( P 是 叠 加 的 投 影 , 骼 () MI ) 骨
美 国 大 约 有 2 0~10 0 00万 人 患 有 隐 匿 性 颅 内 动 脉 瘤 , 中 其 每 年 大 约有 3万 人 发 生 动 脉 瘤 破 裂 ’ 。颅 内动 脉 瘤 病 死 率 和致 残 率 达 6 % ~7 % [ 。 首 次 出 血 后 的 幸 存 者 , 0 5 2 3 3周 内将 有 4 % 的病 例 发 生 再 出 血 , 出 血 的 致 死 、 残 率 高 0 再 致 达 8 % L 。因 此 , 期 诊 断 和 有 效 评 估 是 治 疗 颅 内 动 脉 瘤 0 3 j 早 的 关 键 。近 十几 年 来 , 像 学 的 发 展 非 常 迅 速 。 现 就 影 像 影 学 用 于 颅 内动 脉 瘤 的 新技 术 、 方 法 作 一 综 述 。 新
( P 、 MI ) 表面遮盖显示 ( S 、 S D) 多平 面重建 ( R) C MP 、 T仿真
内 窥镜 ( T E 进 行 图像 后 处 理 重 建 。 与 传 统 的 D A 检 查 CV ) S 相 比, 螺旋 C 4排 T机 C A技 术 对 诊 断 颅 内 动 脉 瘤 的 敏 感 性 T
和钙化 等高密度结构 可遮盖 血管 图像 , 不能 反映结 构 的纵
深 关 系 ;3 容 积 重 建 ( R) 近 年 来 开 发 的 一 种 最 新 、 () V 是 最 复 杂 的 重建 方 法 , 不 同 的 灰 阶 显 示 三维 结 构 , 不 同结 构 用 因 间有 一 定 的 透 明 度 , 图像 具 有 透 视 图 效 果 , 且 几 乎 利 用 了 并 所 有 数 据 , 对 计 算 机 的 硬 件 要 求 很 高 , 建 时 间 长 ; 但 重 ( ) 网膜 下 腔 出 血增 加 了 图像 的 噪 声 ;5 操 作 者 的 技 术 4蛛 ()
水平将影 响图像 重建 结果 ;6 空 间分辨 率略 差 , 较小动 () 对 脉瘤显示较差 , 特别是 < r 3 m的微小 动脉瘤 ;7 易受颅底 a ()
骨质干扰 。
l c T血管造影 ( T C A)
11 三维 C . T血 管 造 影 重 建 技 术 ( D —C A) 3 —C A 3 T D T
C A也 存 在 不 足 之 处 : 1 整 个 扫 描 过 程 要 保 证 患 者 不 能 T ()
感性 8 .% 。Vlba c 等 报道 V 33 ial a l n R诊断 颅 内动脉 瘤 的
敏 感 性 为 9 % ~10 , 异 性 为 10 , 确 性 为 9 % , 8 0% 特 0% 准 9 与 D A基 本 一 致 。L bc 等 用 6 S ui z 4排 C T机 作 C A研 究 , T 检 出动 脉 瘤 的 敏 感 性 和 特 异 性 分 别 为 9 % 和 9 . % , < 4 02 对 3 m 的 动 脉 瘤 的敏 感 性 为 7 . % 。C A 与 D A检 查 相 比 , m 04 T S 其优 点 是 快 捷 、 创 、 济 。C A 检 查 一 般 只 需 1 ~ 无 经 T 5 2 m n 而 且 不 需 选 择 性 插 管 , 伤 和 风 险小 , 者 在 检 查 过 0 i, 创 患 程 中所 受 的放 射 线 的 剂 量 也 少 于 D A 检 查 ( T 检 查 费 用 S CA 约 为 D A 检 查 费 用 的 4 % ) 可 适 用 于 筛 查 。C A 能 显 示 S 0 , T
8 % ~10 , 1 0 % 准确率 7 % ~ 4 9 L 。D m r 等 研究 9 9.% s j a met
3 9例 患 者 4 8个 动 脉 瘤 发 现 , 出 <4 m 的 小 动 脉 瘤 的 敏 检 a r
传 统 C A更 能检 出靠 近颅 骨 的动脉 瘤。Sk m t T aa o o等 分 别报 道 1例常规 C A未 能检 出而减影 C A检 出的海 绵窦 T T 动 脉瘤 和 2 9个颈 内动脉 动脉瘤 中的 1 因为靠 近颅 骨而 0个 不 能被 常规 C A检 出 , T 而减影 C A却都 能清晰显示。减影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