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的影像诊断
头部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

头部头颅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CT)常规 CT(NCCT):1)CT 平扫是检测脑出血金标准,可确定出血部位,估计出血量判断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判断有无脑疝形成,是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和鉴别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溶栓前排除脑出血最常规的筛查方法。
2)CT平扫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影像学方法,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对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出血部位推测颅内动脉瘤的位置。
3)CT平扫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检查和首选检查手段,表现为低密度,其重要作用是排除脑出血。
4)CT 是监测脑梗死后恶性水肿及出血转化常用技术。
5)CT 平扫可作为静脉窦血栓形成首选技术。
在CT上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当显示双侧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区脑水肿及脑出血时,应考虑CVST可能性。
CT 动脉造影(CTA)和 CT 静脉造影(CTV)1)CTA对颅内外动脉狭窄以及斑块评估,超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无临床症状或小于50%有临床症状患者,采取CTA 检查;CTA可以分析斑块形态及CT值,判断斑块性质,鉴别软硬斑块及混合斑块,对卒中风险进行评估。
2)CTA对颅内外动脉夹层诊断,能够很好显示血管管壁及管腔的情况等,并可清晰的显示内膜片、线样征和双腔改变等。
3)CTA对脑动脉瘤诊断,检测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检查方法。
对于直径<3 mm的动脉瘤,敏感性略低,还可以检测动脉管壁钙化和血栓。
4)CTA对血肿扩大、预后预测。
CTA检查对比剂外渗可提示活动性出血,表现CTA上为点样征是早期预测血肿扩大重要影像学证据。
5)CT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
CTV对上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的敏感度可达 100%,对于下矢状窦、基底静脉和丘纹静脉的敏感度达90%,CTV和MRV在脑静脉系统显像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脑动脉瘤常规CTA与减影CTA的对照分析

脑动脉 发现动脉瘤 2 个 。D C A组诊断 动脉瘤总数为 6 8 ST 4个 , Wii 动脉环及 其远段 脑动脉 瘤 3 ls l 6个 , ls Wii动脉 环近段 动脉 l 瘤 2 8个 , 感 度均 为 10 。常 规 C A组 诊 断 动脉瘤 总数 为 敏 0% T
5 8个 , 诊 6个 ,Wii动 脉 环 及 其 远 段 脑 动 脉 瘤 3 漏 ls l 6个 , 感 敏
d a n sso ta r n a n u y m. ig o i f n r c a i l e r s i a
【 y wo d 】X- a o Ke r s r yc mpue ; go rp y tr An ig a h ;An u y m e rs
多层螺 旋 C T血 管 成 像 ( T C A)目前 已 成 为 脑 动 脉 瘤 检 查 的 首 选 方 法 之 一 , 具 有 微 创 、 捷 、 济 等 特 点 , 到 临 床 的 其 快 经 得
2 1 年 8 第 4 卷 第 2 期 0 1 月 9 2
・
医学 影像 ・
脑动 常规c A 减影c A 对照分 脉瘤 T与 T的 析
李 钢 郎 嘉 兴 韩 波 ( 吉林 四平 中心 医 院 , 林 四 平 16 0 ) 吉 3 0 0
【 要 】目的 评价 常 规 C A与减 影 C A ( S T 在动 脉瘤 诊 断 中的应 用 价值 。方 法 将 3 摘 T T D C A) 0例 动脉 瘤 患者 进行 常规 C A和 D C A重建 , T ST 比较两种 重建 方式对 动脉瘤 检 出率 的影 响 。结果 D C A对 Wii 动脉 环近 段动脉 瘤检 出率 明 ST ls l
1 资料 与方 法
11 一 般 资 料 . 收集 20 0 9年 7月 ~ 2 1 0 0年 7月 的 动 脉 瘤 患 者 3 O例 , 男 1 6例 , 1 女 4例 ;年 龄 4 ~ 8 岁 , 均 5 . , 行 C A 和 2 l 平 68岁 均 T
CT MRI颅脑影像看片

CT
密度不均匀 分叶、水肿 坏死、出血 "囊状"、钙化
增强CT
弧形、轮状 不规则厚环 坏死、出血 中心不增强 18
胶质瘤(Glioma)
左额叶团片状 低密度影,周 围见低密度水 肿带,增强后 呈环形强化
C+
19
星形细胞瘤的多形性
C+ C+
C+
C+
C+
CT上显示星形细胞瘤多种表现 20
良性星形细胞瘤 (29-year-old female)
三脑室前部层面
5
正常脑CT横断位图像
三脑室后部层面
侧脑室体部层面
6
正常脑CT横断位图像
侧脑室顶部层面
脑室上层面
7
正常脑CT横断位图像
骨
窗
8
正常脑MRI表现
• 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MRI像
– 清晰而逼真地显示 – 脑皮质、髓质、脑脊液 – 颅神经和脂肪 – 无骨骼伪影的干拢
• MRI矢状位
–脑干、中脑、桥脑、延髓
T1WI
T2WI
CE T1WI
右侧额部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于T1WI上呈等信号,T2WI 上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可见强化。
34
垂体瘤(Pituitary adenoma)
• 良性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 均匀
• 无水肿 无强化
• CT 低密度 • MRI T1低信号 T2高信号
16
胶质瘤(Glioma)
• 恶性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 不均匀性
• 血管源性水肿
• 增强 • 不规则血管
17
胶质瘤(Glioma)
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编辑ppt
颅 内 动 脉 瘤 破 裂 平 扫 及 增 强 扫 描 F/6编5辑ppt
3D重建
编辑ppt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编辑ppt
编辑ppt
二、颅内动静脉畸形(AVM)
颅内血管畸形是颅内血管床的先天发育 畸形。表现为颅内某一区域血管的异常增多和 形态畸变。以大脑中动脉系统发生率最高。次 为大脑前动脉,主要累及皮质。也可见于侧脑 室、硬脑膜、软脑膜、脑干、小脑幕上占70~ 93%
发生于任何年龄,72%40岁前起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占8.6%。
编辑ppt
畸形血管呈粗细不等的团块状,其中有血管极 度扩张、扭曲,管壁薄,有时可见动脉与静脉直 接相通。
血管造影表现 1、显示畸形血管。 2、供养动脉和引流静脉异常粗大伴局部循环加快。 3、盗血现象。 4、血肿的征象。
编辑ppt
编辑ppt
硬膜下血肿影像学表现
1、平片表现:可无异常;在颅内压 增高时可出现颅内钙斑的移位。
编辑ppt
2、CT表现:
①急性硬膜下血肿(3天内):表现为颅骨 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可跨越颅缝。50% 的病人可合并脑挫裂伤,出现明显的占位效应, 脑疝亦较常见。额底及颞底部的血肿因部分容 积效应而显示不满意,需作冠状或矢状扫描。
编辑ppt
急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编辑ppt
急性硬膜下血肿占位效应(术前和术后对比)
编辑ppt
②亚急性硬膜下血肿(4天—3周): 是急性硬膜下血肿向慢性发展的阶段,其形态 和密度呈多样性,可为新月形、半月形,高密 度、等密度、混杂密度或(个别)低密度。
编辑ppt
③慢性硬膜下血 肿(3周以后):慢 性期第一周多为混杂 密度、等密度。外伤 1—2月中期为双凸形 混杂密度、等密度。 两个月以后为新月形 低密度。
脑动脉瘤破裂的MR诊断(附20例分析)

c ran haa trsis e ti c r ce itc M R m a ie uto n fs i n of c r br a u ys rhe i。 Th s c a a t rs c c n e e a ne r m r x s l e e h r ce t s a be ii us d s s r e n d a os c e a a c e n g ig i n i t i A e a i a o x m n t n. i m ehod f c r b a a u ys n'e i。M RA a pr v de o pe e a y i r a on o t o e e r l ne r m h x s cn o i c m lm ntr n ̄ m t t D S
特 征性 (0 。特征性 表现 为 :① 形态不 规则 ,边缘不 光滑 ,有棘状突 起 。② 信号 不均 ,流空减 弱 。 血管痉 挛 。结论 : 9 %)
动脉瘤样骨囊肿平片与CT影像诊断分析

少 。C A 与 C V适 用 于脑 动一 静 脉 畸 型 , 动脉 瘤 T T 脑
( 独 应 用 C A 即可 ) 肿 瘤 及 大 动 脉 的 闭 塞 症 。 单 T 、
关系 , 有利 于 手术 路 径 的设 计 ; 作 为血管 疾病 的筛 可
选手段 , 尤为适用 于不能进行动脉造影的患者 ; 显示 脑动 、 静脉畸型的主要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 , 有利于 手 术 与治 疗计 划 制 定 ; 目前脑 动 脉 瘤 的 金标 准 还 需 要靠 D A造影 , 脑 C A较 D A有更高 的脑 动脉 S 但 T S
较长时间检查者 , 另外可很好显示强化 , 无动脉损伤
与 中风 的危险 , 不 受 金 属 夹 的 限 制 。C A 与 C v 亦 T T 三维成 像 可 以多 方 位 观 察 血 管 、 瘤 及 病 灶 周 围血 肿 管状 态 , 显示 血管 内外 结 构 , 及血 管 与邻 近 的结构 关 系, 有利 于 手术计 划 的 制定 。 C A与 C V用 以 了解 颅脑 肿 瘤 血供 情 况 , 定 T T 对 性 及鉴别 诊 断十 分 有 益 , 维 显 示 肿 瘤 与 血 管 毗 邻 三
C T所 见作 一下 总结 分 析 。 1 临床 资料
17 1 50 1
例病 例 的病 变 与正 常骨 和 周 围软 组织 界 限均 清楚 。
13 C . T表 现 1 6例 做 了 C T检 查 。1 4例病 变表 现
为不规 则 的囊状 透 光 区 , 多膨胀 性 生 长 , 内有 粗 细 其 不 等 的骨 间 隔 , 部 较 粗 大 。2例 呈 大 的 单 囊 状 向 根
瘤 的显 示 率 。C A与 C V亦 有 不 足之 处 , 碘 过 敏 T T 如 及 肾功能 不全 者 不 宜 检 查 ,D成 像 时 有 信 息 丢 失 , 3
颅脑肿瘤影像诊断系统分析ppt课件

桥小脑角区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鉴别诊断
肿瘤频率 肿瘤类型 发生率(占%)
75% 8-10% 5% 2-5% 2-5% 1-2% 1% 听神经瘤 脑膜瘤 表皮样囊肿 其它N鞘瘤 血管性病变(椎基底A 扩张、A瘤畸形) 转移瘤 蛛网膜囊肿 脂肪瘤 皮样囊肿 外生型小脑脑干星形细胞瘤 脊索瘤
常见肿瘤
不常见肿瘤
周围组织结构的改变
原发性肿瘤的占位效应相对于病变本身并不明 显(浸润性生长) 转移瘤或脑外肿瘤占位效应更明显(膨胀性生 长为主)
CNS肿瘤的发病率
胶质瘤 转移瘤 非胶质肿瘤
颅内肿瘤年龄的分布
2岁以下:脉络丛乳头状瘤、间 变性星形细胞瘤、畸胎瘤。 10岁以下:髓母细胞瘤、星形 细胞瘤、室管膜瘤、颅咽管瘤; 而转移瘤非常罕见(神经母细胞 瘤)。 成人:50%为转移瘤,其次为星 形细胞瘤(低级和高级)、脑膜 瘤、少突胶质瘤、垂体瘤、神经 鞘瘤。(胶质母细胞瘤绝大多数 见于老年人)
影像特点 骨、脊膜相连 颅骨改变 脑内肿瘤 一般不连 一般不存在 脑外肿瘤 广基相连 增生或破坏
CSF间隙 蛛网膜下血管 皮质移位变形 灰、白质交界 血液供应
变小或消失 一般无移位 一般不明显 破坏 颈内动脉
常表现增宽 受压移位 明显 保留 颈外动脉
黄箭:增宽蛛网膜下腔 蓝箭:蛛网膜下腔中静脉血管
某些肿瘤CT密度较高:淋巴瘤、胶样囊 肿、髓母细胞瘤等。
钙化
少突胶质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进行性视力障碍患者,鞍区 钙化性脑膜瘤
囊性或实性
区分囊性或实性肿块主要依据:形态; 液液平面;T1WI、T2WI、FLAIR序列上 为等CSF信号;弥散受限。 蛛网膜囊肿在各个序列上均与CSF等信 号,而肿瘤坏死或囊变部分不会完全与 CSF等信号
3D-DSA脑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86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Electronic Journal of integrated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9 年 6月 A 第 7 卷第 16 期Jun. A 2019 V ol. 7 No. 16 3D-DSA脑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管 敬1,马 骏2,卫志庆3*(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介入科;2.神经外科;3.血管外科,江苏南京 210000)【摘要】目的 探究脑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中使用数字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技术检查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介入科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及3D-DSA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
结果 3D-DSA对脑动脉瘤诊断准确率%(54/55),DSA对脑动脉瘤诊断准确率%(4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DS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较高,有利于帮助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有明确了解,可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因此该种诊断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3D-DSA脑血管成像技术:脑动脉瘤;DSA技术【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6.86.01脑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患者一旦发生动脉瘤破损可能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而致患者残疾或死亡[1]。
DSA是目前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很多不确定动脉瘤多需要进行DSA检测以明确并且。
现阶段临床中以DSA为基础,行计算机进行后期处理制作形成3D-DSA 图像,对患者脑动脉血管情况进行详细观察,以诊断患者病情。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介入科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30~71岁,平均年龄(52.6±3.1)岁,介入检查结果显示前交通动脉11例,后交通动脉13例,颈内动脉8例,基底动脉9例,大脑中动脉6例,脉络膜前动脉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