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明代遗民诗人
士大夫的选择: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的不同人生

士大夫的选择: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的不同人生目前瑞士流通的最高面值货币是1000瑞郎,印在货币上的人物名字叫雅各·布克哈特。
他是瑞士乃至欧洲19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也还是他最先将文艺复兴的观念系统化,今天流行的个人主义、人的觉醒等等观点,都是他的观点。
文艺复兴对应同时代的中国,正好是明朝。
而且文艺复兴基本上贯穿了这个明朝。
紧接着文艺复兴的启蒙运动,将人们开始往科学及理性方向引导,无独有偶,中国此时也出现了迥然于之前的价值观和人文主义精神。
代表人物就是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朱舜水。
黄宗羲,明清之际他曾起兵抗清,甚至还曾东渡日本,关于他去日本的真实目的,有人说是为了抗清,有的人说是为了避祸。
满清定鼎中原之后,黄宗羲隐居著述讲学。
后来修明史,这可能是为大明尽忠的最后机会,所以他到北京负责明史统筹工作。
黄宗羲学术渊博,在经史方面颇有建树,他所撰写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虽然为思想家做传,同时也是宋元明三代史料的补充。
思想方面,黄宗羲的代表作品就是《明夷待访录》。
自秦之后,两千多年的专制社会,人们对于皇帝的存在都认为是理所应当。
黄宗羲直接指出,皇帝是中国最大的毒瘤,“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黄宗羲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没能引起轰动,却直接影响了清末的思想革新。
当西方学者了解到黄宗羲的思想之后,称他为“中国自由主义先驱”,将他与卢梭并举。
顾炎武最著名的思想就是“亡国”与“亡天下”之辨: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
梁启超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脱胎于顾炎武的这段话。
明清文学填空题

1.水浒的续写:青莲室主人《后水浒传》陈忱《水浒后传》俞万春《荡寇志》
2.台阁体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3.吴中四才子:指明中叶生活在吴中地区的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和徐祯卿。
4.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延相
5.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6.徐渭《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蝉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
状元辞凰得凤》
7.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
8.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9.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10.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1.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吴嘉纪
12.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13.姜派词人宋末四大家:简捷、周密、王沂孙、张炎
14.清初三大词人:陈维崧——阳羡词派、朱彝尊——浙西词派、纳兰性德
15.“京华三绝”: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
16.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
17.桐城诗派:方苞、刘大櫆、姚鼐
18.《长生殿》:洪昇
19.《桃花扇》:孔尚任
20.《牡丹亭》:汤显祖。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难点: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评价。
知识结构: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历史背景(明朝后期):①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上: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严重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2、生平及代表作品:《焚书》《藏书》等、1527-1602,明朝后期反封建专制启蒙运动的先驱,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自称“异端” ,一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永不妥协,晚年被捕入狱,死于狱中3、主要思想:①否定孔孟及儒学的权威性③强调人正常的私欲(反权威)(尊人性)②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性④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正统)(倡个性)(八股取士)4、评价: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将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明清时期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背景和经历(明末清初):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②政治上:社会动荡,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文字狱),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西学东渐④生活经历: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2、思想主张及其影响、代表作品:黄宗羲主要思想具体主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其他思想代表作品具体影响共同影响“工商皆本” 《明夷待访录》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一定影响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朴素辩证法思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开一代脚踏实地学风;对近代民权有启蒙影响《周易外传》《读通鉴论》、(《船山遗书》)影响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顾炎武经世致用①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②学以致用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有规律;③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①批判地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③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考证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的反贪倡廉主张

考证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的反贪倡廉主张关键词: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摘要:光绪二年,时任礼部左侍郎的郭嵩焘提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 为礼部尚书徐桐所格, 光绪四年被内阁驳回;光绪十年, 江苏学政陈宝琛请将顾炎武、黄宗羲从祀孔庙, 得到翁同龢、潘祖荫、孙家鼐的支持, 但礼部仍然议驳;光绪二十年, 湖北学政孔祥霖疏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 次年复为大学士李鸿章等会同礼部议驳;光绪三十三年正月, 御史赵启霖奏请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从祀孔庙, 次年九月得旨, 命将三儒一并入祀。
在顾、黄、王入祀孔庙的过程中, 每次请祀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论, 而正反双方的意见异同和势力消长, 则显然与时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虽然同处于明末清初, 在思想学术上也都是极有建树的大儒 ,身后的声望却各有沉浮, 这已是人所共知的史实。
光绪初年以后 , 三人先后数次被提请从祀孔庙, 但是接连被驳 , 直到光绪末年才得以入祀两庑,而且每次请祀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最后一次请祀更是聚讼纷纭, 成为清末朝堂之上的一大掌故。
从祀孔庙是传统社会中儒者所可期望获取的最高荣誉。
影响孔庙祀典的因素极其复杂 ,可能会牵涉到学术和政治的许多方面。
因此,对先儒从祀过程的研究, 不仅可以加深对重要历史人物的理解 ,更可以借此观察到思想史和政治史的某些面相。
顾、黄、王从祀争论发生的三十年 ,也是晚清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三十年 , 他们的著作、思想与个人形象都被赋予了某些“现实意义” , 从而成为时代变革的参与力量与重要表征。
学界对三儒从祀事件早有注意 ,直接以此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已有数篇① ,有关孔庙的学术著作也常有涉及② 。
但是, 由于在材料的搜集与使用上还存在较大疏漏, 一些重大关节仍未清晰,误解与缺环所在多有。
笔者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发现了关于此事的官方文件汇编———《三儒从祀录》 , 提供了大量尚未被学者使用的新材料,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与此事有关的原始档案,足可使我们重现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三先生

三先生在清代,一提起读书做学问的事,文人学者们总是要说到明末清初的三位著名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大家称道他们的民族气节,更佩服他们在学术上超过一般人的高明见解,不约而同地称他们是三先生。
三先生都有着不平凡的动人经历。
这里主要讲一讲顾炎武的故事。
顾炎武,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年)出生在江苏昆山。
学者们都叫他亭林先生,他的家族是江苏有名的四大富户之一,又是世代相传的书香门第。
从他的高祖到他父辈,祖孙五代都做过明朝的大官。
顾炎武的养母王氏也出生在官宦人家,是一位有学识的妇女。
她还没结婚,丈夫就死了,后来抱养顾炎武为子,一心一意要把他培养成人。
顾炎武小的时候患过天花,病好以后,左眼略微有点斜视,相貌有点怪。
可是他学习非常勤奋。
三岁的时候,王氏就亲自教他读《小学》。
还给他讲古代英雄的故事。
十岁的时候,他开始跟随祖父学孙子、吴子的兵法菱和《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十四岁就考中了秀才。
后来,他参加了明末有名的文学团体复社。
从此,他的视野开阔了,开始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
明朝大政治家的文集和奏章文册,他都仔细阅读,切中要害的地方就立即摘录下来。
明朝灭亡以后,顾炎武接受了福王的招聘,到南京担任兵部司务。
可是,还不到一年,福王政权也灭亡了。
顾炎武满怀亡国之恨,回到家乡组织义军抗清。
不久,清兵攻占昆山,顾炎武率义军奋战了四个昼夜,因为力量悬殊终于失败了。
王氏为国担忧,粒米不进,绝食而死。
她临死前嘱咐顾炎武说:我虽是个妇人,也要以身殉国,你千万不要当异族的臣子,不要忘记先祖的遗训。
那样我死也瞑目了。
顾炎武牢记母训,决心抗清到底。
他又去和唐王政权联系。
这件事让人告发了,顾炎武被清朝政府关进监狱。
多亏他的好朋友设法把他搭救出来。
顾炎武在家里没法呆,只好背井离乡,开始了旅居生涯。
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参加抗清斗争失败以后,都躲到书斋里去了。
顾炎武却与众不同。
他虽然从小就爱读书,养成了勤读勤记的好习惯,但他更注意实际应用。
【诗歌专题复习】——遗民诗人

【诗歌专题复习】——遗民诗人遗民诗人一.清初最富时代精神的诗歌—遗民诗。
(一)代表: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钱澄之、归庄、申涵光等;受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反民族压迫,虽出发点仍是儒家“严夷夏之防”,但怀抱救世拯民思想,关注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
(二)遗民诗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沉痛悲壮。
二.顾炎武初名绛,明亡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先生。
(一)论诗“主性情”,反模拟,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二)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如《秋山》《精卫》《京口即事》《千里》《海上》四首。
1.暮年仍然表达其炽烈的爱国热忱,如《恭谒孝陵》、《再谒孝陵》等。
2.随着希望的幻灭,感伤沉郁的情绪稍增,但不灰心,雄浑有力,慷慨悲壮,如《五十初度时在昌平》《又酬傅处士次韵》。
(三)顾诗是崇高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三.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梨洲先生。
(一)论诗重情:“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写现实:“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重学问,崇宋诗,与吴之振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
(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如《云门游记》、《感旧》、《宋六陵》、《哭外舅叶六桐先生》、《哭沈昆铜》等抒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表白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顽强精神,如《山居杂咏》、“砚中斑驳遗民泪,井底千年尚未消”(《周公瑾砚》)等。
四.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船山先生。
(一)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半岁青青半岁荒)借舒草之心“不死”,喻坚韧不拔之志和恢复故国“春色”的理想;《落花诗》、《补落花诗》、《遣兴诗》、《读指南集》等,缠绵悱恻,喻意深远。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
1、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君主是为百姓服务的,著作《明夷待访录》。
2、他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要求限制皇帝的权力,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
顾炎武:
1、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鼓励百姓关心国家大事。
2、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
1、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
著作《宋论》、《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
2、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他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道德基础。
此三人还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又被称为“经世致用之学”。
这个思想的特点就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全方位诠释了古代典故为手段,从中发挥出自己的社会和政治见解,并用在对社会的改革上面。
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的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明朝晚期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批评了继承传统儒学,构建具有当代特色的新体系思想。
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跨历史意义。
《清诗纪事初编》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清诗纪事初编》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清诗纪事初编》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清诗歌总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明代遗民诗人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
著名的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们受传统的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反对清朝的民族压迫与歧视,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特定时期,怀抱救世拯民思想,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以“有亡国、亡天下”区分朝代更替和民族沉沦,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生存危机和民族忧患,唤醒人心,复兴家国,显然包含着反对压迫和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精神,在当时激励了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也对后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验深切,感情真挚,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笔力遒劲,沉痛悲壮,肇开清诗发展的新天地。
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敬仰的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学者。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
明末加入复社,清兵入关,在江南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亡命北方,考察山川,访求豪杰,图谋恢复,晚年终老于陕西华阴。
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他“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秋雨》),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精卫》讽刺专营安乐窝的燕雀之辈,表示“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的决心。
《京口即事》歌颂史可法镇守扬州的英雄业绩。
《千里》述自己参加王永祚领导的湖上抗清义军。
《海上》四首,则以凝练沉重之笔,抒发登高望海的悲壮情怀,坚苍质实。
如第一首: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
诗中洋溢着决心报国、抗清复明的坚强信念。
他劝友人善处珍惜,保持操守,“寄语故人多自爱,但辞青紫即神仙”(《友人来,座中占二绝》)。
到垂暮之年,仍然表达其炽烈的爱国热忱,有《恭谒孝陵》、《再谒孝陵》、《自大同至西口》等。
随着岁月的消失和希望的幻灭,渐知挥戈返日之无术,感伤沉郁的情绪稍增,但不灰心,至死犹坚,故其诗雄浑有力,慷慨悲壮,如《五十初度时在昌平》:“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目望河清。
”《又酬傅处士次韵》:“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都可说是掷地作金石声。
顾炎武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顾诗在清代评价就很高,沈德潜说:“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
就诗品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
黄宗羲(1610~1695),浙江余姚人。
明末以反对阉党著名,清兵入关,积极投身抗清斗争,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
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关心天下治乱安危,以学术经世,论诗称“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诗写现实,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
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抒发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屡屡表白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顽强精神,如“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卧病旬日未已,间书所忆》),“莫恨西风多凛烈,黄花偏奈苦中看”(《书事》),“砚中斑驳遗民泪,井底千年尚未消”(《周公瑾砚》)等,皆勃郁浩然的正气。
《山居杂咏》更是铿锵的誓言:
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廿两棉花装破
被,三根松木煮空锅。
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着多。
王夫之(1619~1692)。
明崇祯举人,曾从永历桂王举兵抗清,南明灭后隐遁归山,埋首著述,博通经学、史学和文学,贡献卓著,学者称船山先生。
他生于“屈子之乡”,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喻坚韧不拔之志和恢复故国“春色”的理想缠绵悱恻,喻意深远。
王夫之自叹“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王船山公年谱》引王夫之自题墓碑词),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九首之一:“乘春春去去何方,水曲山隈白昼长。
绝代风流三峡水,旧家亭榭半斜阳。
轻阴犹护当时蒂,细雨旋催别树芳。
唯有幽魂消不得,破寒深醴土膏香。
”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
七绝《走笔赠刘生思肯》:“老觉形容渐不真,镜中身似梦中身。
凭君写取千茎雪,犹是先朝未死人。
”以诗明志,直到“垂死病中魂一缕,迷离唯记汉家秋”(《初度日占》),仍然不忘故国岁月,于凄楚里见其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