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房屋结构课程设计

房屋结构课程设计房屋结构课程设计是一门涵盖建筑设计、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和建筑法规等知识的综合性课程。
以下是进行房屋结构课程设计的一些基本步骤和建议:1. 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 明确课程的主要目标和教学目的,例如,培养学生理解房屋结构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建筑法规的能力。
- 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涵盖房屋结构的基本概念、结构类型、分析方法、材料性能和建筑法规等内容。
2.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工具:-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利用多媒体工具、教学软件、在线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设计和实施实验和实践活动:- 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结构试验,如梁的弯曲试验、柱的压缩试验等,加深对结构性能的理解。
- 组织学生参观实际建筑工地或已建成的建筑,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了解房屋结构的实际应用。
4. 布置和评估作业和项目:- 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作业和项目,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小型建筑结构或分析一个现有建筑的结构性能。
- 制定明确的评分标准,及时对学生的作业和项目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改进方向。
5. 关注课程评估和持续改进:- 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了解课程的优势和不足,为下一轮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 跟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了解课程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步骤和建议,可以设计出一门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教学效果好的房屋结构课程。
这样的课程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未来的建筑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Excel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Excel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类建筑结构的特点及应用。
2. 学生能学会运用Excel软件进行建筑结构数据的整理、分析和计算。
3. 学生了解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掌握相关设计参数和规范。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Excel进行建筑结构数据的录入、修改和查询。
2. 学生能运用Excel公式和函数进行建筑结构简单计算和分析。
3. 学生能运用Excel图表功能展示建筑结构数据,提高数据可视化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兴趣,激发探究精神。
2. 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和分享成果的良好习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念,关注建筑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建筑结构设计和Excel软件的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在本年级已具备一定的建筑结构知识基础,对Excel软件有一定了解,但实际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教师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建筑结构基本概念:介绍建筑结构类型、分类及特点,结合教材第二章内容,让学生对建筑结构有全面的认识。
2. Excel软件基本操作:回顾Excel软件的常用功能,如数据录入、修改、查询等,为后续建筑结构数据分析打下基础。
3. 建筑结构数据分析:运用Excel公式、函数进行建筑结构数据计算,结合教材第四章内容,学会对建筑结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4. 建筑结构设计参数与规范:学习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参数和规范,结合教材第五章内容,了解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
5. Excel图表功能应用:利用Excel图表功能展示建筑结构数据,提高数据可视化效果,结合教材第六章内容,学会制作图表并优化展示效果。
高层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高层建筑在城市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层建筑不仅是城市的地标,更是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
因此,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掌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内容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概述–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定义和意义–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历程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理–结构稳定性原理–结构强度原理–结构刚度原理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法–钢结构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钢-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4.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技术–结构受力分析–结构设计计算–结构设计优化5.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案例分析–各类高层建筑案例分析–结构设计中的经典问题分析四、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每周安排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设计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实践操作情况等。
2.期中考核:有闭卷考试,主要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核:开卷考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团队本课程由一支结构设计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团队授课,保证教学内容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七、参考资料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手册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案例集八、结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具备独立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以上为高层建筑结构课程设计的框架,希望能为学生提供全面而实用的学习体验。
房屋结构设计课程设计

房屋结构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房屋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结构类型、受力分析及材料应用。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比例、几何图形和图表对房屋结构进行初步设计和表达。
3. 帮助学生了解房屋结构设计在建筑领域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或其他绘图工具进行房屋结构设计的基本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进行结构受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在项目设计中有效分工和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建筑结构和工程设计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房屋结构设计在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意义,提高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勇于挑战的学习态度,增强其面对工程问题的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强的学科,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房屋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学生特点:针对具有一定物理和数学基础,对建筑和工程设计感兴趣的初中或高中学生。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掌握房屋结构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房屋结构设计基本原理- 结构类型及特点- 结构受力分析基础- 常用建筑材料及性能2. 房屋结构设计方法与步骤- 设计流程概述- 结构方案设计- 结构计算与验算3. 房屋结构设计实践- CAD软件应用- 结构模型制作- 结构优化与改进4. 房屋结构设计案例分析- 著名建筑结构赏析- 本地建筑结构实例-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房屋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学习,包括结构类型、受力分析及建筑材料。
第二周:房屋结构设计方法与步骤,重点学习设计流程、结构方案设计。
第三周:实践操作,运用CAD软件进行房屋结构设计,制作结构模型。
框架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框架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框架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2. 使学生了解框架建筑结构在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和注意事项;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建筑行业对框架结构建筑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框架结构建筑初步设计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软件或工具对框架结构建筑进行分析、计算和优化的技能;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建筑结构学科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伦理观念;3. 增强学生对我国建筑文化的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案例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框架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具备初步设计和分析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进一步学习建筑及相关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框架建筑结构基本概念:包括框架结构定义、分类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三节2. 框架结构设计原理:介绍框架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受力特点及主要构件。
教材章节:第二章3. 框架结构设计方法与步骤:讲解框架结构设计的一般流程、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材章节:第三章4. 框架结构建筑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框架结构建筑案例,提炼设计要点。
教材章节:第四章5. 框架结构建筑的计算与优化:介绍框架结构建筑的计算方法和优化策略。
教材章节:第五章6. 建筑行业相关规范与标准:讲解我国建筑行业对框架结构建筑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教材章节:第六章7.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框架结构建筑初步设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框架建筑结构基本概念第二周:框架结构设计原理第三周:框架结构设计方法与步骤第四周:框架结构建筑案例分析第五周:框架结构建筑的计算与优化第六周:建筑行业相关规范与标准第七周:实践环节(课堂讨论与设计)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有序安排教学进度,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一、目的与要求1.设计目的本课程对工程管理专业来说,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力图使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结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在设计过程中对结构的总体知识,对结构体系、结构布置及结构形式有所了解,掌握一般结构的基本原理。
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能:①进行一般混凝土构件的选型与计算并绘制施工图;②进行梁板结构的受力分析、设计及计算;③能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一般结构问题。
2.设计要求(1)设计一个混凝土结构时,需对其使用要求、材料规格、施工条件以及经济合理等一系列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比较,选定合理的好方案。
(2)应逐步掌握和提高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的能力,为正确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意建筑结构与建筑力学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要注意理论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切勿盲目乱用。
(4)在进行本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检验,找出薄弱环节,巩固本课程理论教学成果。
(5)要求绘图准确整洁,并要求写仿宋体字。
二、主要内容1.基本设计资料(1)结构形式某工厂仓库,采用多层砖混结构,内框架承重体系。
外墙厚370mm,钢筋混凝土柱截面尺寸为400 x 400mm,楼盖为现浇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其平面布置如图所示。
板伸入墙内120mm;次梁、主梁伸入墙内250mm、370mm。
(2)楼面做法20mm厚水泥砂浆地面,钢筋混凝土现浇板,15mm厚石灰砂浆抹底。
(3)荷载永久荷载:包括梁、楼板及构造层自重。
钢筋混凝土容重: 25 kg/m3水泥砂浆容重: 20 kg/m3石灰砂浆容重: 17 kg/m3分项系数:ґG =1.2 。
可变荷载: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7KN/m3, 分项系数ґ2=1.3(4)材料选用混凝土:采用C20钢筋:梁受力纵筋采用Ⅱ级钢筋其他钢筋一律用Ⅰ级钢筋2.设计内容(1)结构布置:确定柱网尺寸,主梁、次梁布置,构件截面尺寸,绘制楼盖平面结构布置图。
建筑结构设计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课程设计背景介绍本次建筑结构设计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学习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掌握结构设计方法和技术,具备应用建筑结构设计软件进行设计的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第一章:建筑结构基础知识1.建筑结构的定义和分类2.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3.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标准4.结构材料和结构几何形态的选择第二章:结构设计方法与工程实例1.结构设计的常用方法和流程2.建筑结构工程实例分析及设计3.结构设计软件及应用第三章:结构施工与安全1.结构施工实践中的注意事项2.结构安全设计与实践课程设计要求1.学生依据本次课程设计,独立完成一个小型建筑结构设计项目,可以选择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木结构等材料进行设计。
2.学生需要运用本课程所掌握的结构设计方法和技术,完成设计方案,并提供详细的设计报告。
3.学生需要使用结构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并提供设计软件输出的计算和分析结果。
4.学生需要掌握结构施工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并在设计报告中提供对应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课程设计评分要点1.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创新性(占总分40%)2.课程实践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深度(占总分30%)3.数值计算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占总分20%)4.掌握施工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并提供对应建议和解决办法(占总分10%)总结本次建筑结构设计课程设计是一次既考验学生结构设计能力又培养学生实际工程运用能力的实践课程。
通过对课程中所学知识的整合和运用,学生可以在一个小型的建筑结构设计项目中完成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并对结构施工中的注意事项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地下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应用场景。
2. 学生能够理解地下建筑结构的主要受力特点及影响因素。
3. 学生能够掌握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下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并进行简单计算。
2. 学生能够运用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原则,设计出合理的地下建筑结构方案。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地下建筑结构在设计、施工和运维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下建筑结构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地下空间利用的认识。
2. 学生能够培养对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的严谨态度,提高职业素养。
3. 学生能够关注地下建筑结构领域的最新发展,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下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但对地下建筑结构知识了解较少。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上述目标,为未来进一步学习相关领域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土木工程基础》中关于地下建筑结构的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1. 地下建筑结构基本概念- 地下空间利用及分类- 地下建筑结构的特点及优势2. 地下建筑结构受力特点- 地下建筑结构受力分析- 影响受力特点的因素3. 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原则与方法- 设计原则与要求- 结构设计计算方法4. 地下建筑结构施工与运维- 施工技术及工艺- 运维管理及注意事项5. 案例分析- 著名地下建筑结构案例介绍- 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地下建筑结构基本概念第二课时:地下建筑结构受力特点第三课时: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原则与方法第四课时:地下建筑结构施工与运维第五课时:案例分析及讨论教学内容科学性和系统性:本章节内容涵盖了地下建筑结构的各个方面,从基本概念、受力特点、设计原则、施工与运维等方面进行系统讲解,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地下建筑结构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计算书--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指导老师:班级:学生姓名:学号:设计时间: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学系目录一、设计任务书———————————3二、平面结构布置——————————5三、板的设计————————————6 四.次梁的设计———————————10五、主梁的设计———————————13六、梁板结构施工图———————— 19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学系一、设计任务书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1、设计资料(1).扬州大学图书馆, 层高均为5.0米,开间6米,进深6米。
试设计第三层楼盖。
楼盖拟采用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钢筋采用HRB400。
(2).楼面做法:1)8-10厚地砖楼面,干水泥擦缝,或1:1水泥砂浆勾缝2)5厚1:1水泥细砂浆结合层3)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4)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5)板底为20mm厚混合砂浆抹灰。
2.设计内容(1).结构布置楼盖采用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方案,确定梁板截面尺寸。
(2).板的计算○1确定板厚○2计算板上荷载○3按照塑性理论计算板的内力○4计算板的配筋○5绘制板配筋图(3).次梁计算○1确定次梁尺寸○2计算次梁上荷载○3按照塑性理论计算次梁内力○4计算次梁配筋○5绘制次梁配筋图(4).主梁计算○1确定主梁尺寸○2计算主梁上荷载○3按照弹性理论计算主梁内力,应考虑活荷载的不利布置及调幅○4绘制主梁内力包罗图○5计算主梁的配筋,选用只考虑箍筋抗剪的方案○6绘制主梁配筋图(5).平面布置简图成果应包括:1.计算书(1)结构布置简图(2)板和次梁的内力计算,配筋(3)主梁的内力计算,内力包络图,配筋2.图纸要求手工(CAD)绘制,1张A1,或2张A2,参照附图布置。
(1)绘制结构平面布置图(包括梁板编号,板配筋),比例1:100 (2)绘制次梁配筋图(包括立面、剖面详图),比例1:50,1:20 (3)绘制主梁弯矩包罗图、抵抗弯矩图及配筋图(包括立面、剖面详图),比例1:50,1:20(4)设计说明四、设计资料1、开间尺寸a=6000mm,进深尺寸b=6000mm,楼面的可变荷载q=6.2kN/m22、楼面面层地砖自重为20kN/m2,板底为混合砂浆抹灰20mm.3、材料选用:(1)、混凝土强度等级:C30(2)、钢筋:HRB400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计算书如下:二、平面结构布置:1、确定主梁的跨度为m0.6,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0.6,次梁的跨度为m次梁,板的跨度为m 2。
楼盖结构布置图如下:2、按高跨比条件,当mm l h 50401=≥时,满足刚度要求,可不验算挠度。
对于民用建筑的楼盖板,要求mm h 60≥,取板厚mm h 80=。
3、次梁的截面高度应满足 181(=h ~334()121=L ~mm )500,考虑到楼面活荷载比较大,取mm h 450=,则梁宽31(=b ~150()21=h ~mm )225,取mm b 200=。
4、主梁的截面高度应该满足81(=h ~500()121=L ~mm )750,取主梁截面高度mm h 650=,则梁宽31(=b ~200()21=h ~mm )300,取mm b 250=。
三、板的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1、荷载计算: 板的恒荷载标准值:10厚地砖楼面,干水泥擦缝,或1:1水泥砂浆勾缝2/2.02001.0m kN =⨯5厚1:1水泥细砂浆结合层 2/1.020005.0m kN =⨯ 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2/4.02002.0m kN =⨯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 2/0.22508.0m kN =⨯ 板底为20mm 厚混合砂浆抹灰 2/34.01702.0m kN =⨯ 恒荷载标准值: m kN g k /04.3=2 活荷载标准值: m kN q k /2.6=2恒荷载分项系数取 1.2;因为该建筑的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m kN /0.4,所以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3,由此可得:板的荷载设计值总值: q g +=k k q g 3.12.1+m kN /708.11=2 2、板的计算简图:板的支承情况如图所示:次梁截面为mm mm 450200⨯。
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板的计算跨度:边 跨: mm l l n 178022001202000=--==, 中间跨: mm l l n 180********=-==,跨度差%10%1.117801780-180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内力。
取1米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板的计算简图(单位:mm ) 3、内力计算及配筋:用塑性内力重分布理论计算,则有α系数如下: 支承情况 截 面 位 置端支座 边跨支座 离端第二支座离端第二跨中 中间支座 A 1 B2C梁板搁支在墙上 0 1/11 两跨连续:-1/10 三跨以上连续:-1/111/16-1/14板 与梁整浇连接 -1/16 1/14 梁 -1/24 梁与柱整浇连接-1/161/14则由20)(l q g M +=α可计算出M A 、1M 、B M 、2M 、c M ,计算结果如下表:连续板各截面弯矩计算:截面端支座边跨跨中离端第二支座 离端第二跨跨中中间跨跨中中间支座弯矩计算系数α-1/16 1/14 -1/11 1/16 -1/1420)(l q g M +=α )/(m kN-1/16×11.708×1.782=-2.3 1/14×11.708×1.782=2.65 -1/11×11.708×1.8 2=-3.45 1/16×11.708×1.82=2.37 -1/14×11.708×1.82=-2.71由题知:,20,1000mm a mm b s ==因一类环境,所以则,mm a h h s 6020800=-=-=mm N f c /3.14=2 , mm N f y /360= 2 根据各跨跨中及支座弯矩可列表计算如下:其中有,最小配筋率为 ρmin=0.18%,得A s (min )=0.18%bh 0=80×1000×0.18%=144 (mm 2) 连续板各截面配筋计算:截面 端支座边跨跨中离端第二支座离端第二跨跨中中间跨跨中中间支座○1~○2轴线 ○5 ~○6轴线 ○2~○5轴线 ○1~○2轴线 ○5~○6轴线 ○2~○5轴线M (m kN ⋅) -2.3 2.65 -3.45 2.37 1.896 -2.71 2.168 201bh f Mc s αα=0.045 0.051 0.067 0.046 0.037 0.0526 0.0421 s γ0.977 0.974 0.965 0.976 0.981 0.972 0.978 0h f M A s y s γ=(mm 2)109 126 165.5 112.4 89.5 129 102.6 选配钢筋8@2006@190 8@200 6@190 6@190 8@200 8@200 实际配筋(mm 2)2511492511491492512514、绘制板的配筋示意图:○2~○5轴线板带○1~ ○2、○5~○6轴线板带四、次梁的设计(按塑形内力重分布计算) 主梁截面高度mm 750~500600081~121)81~121()()(=⨯==l h ,取主梁高度mm h 650=,梁宽mm h b 250b ,mm 325~216)21~31(===取)(.次梁的尺寸及支承情况如图所示:1、荷载计算: 恒荷载设计值:由板传来恒荷载: 2/296.72648.3m kN =⨯次梁肋自重: 2/22.2)08.045.0(2.0252.1m kN =-⨯⨯⨯ 梁侧抹灰: ()2/3.0172.1208.045.002.0m kN =⨯⨯⨯-⨯ 合计: m kN g /816.93.022.2296.7=++=活荷载设计值 由板传来 m kN /12.16206.8q =⨯= 合计: q g += m kN /936.25= 2、确定计算跨度及计算简图。
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时,其计算跨度:边跨: mm mm l l n 755.5575512512060000==--== 中跨: m mm l l n 75.5575025060000==-== 跨度差%10%9.075.575.5-755.5<=,因跨度相差小于10%,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计算简图如下:3、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 次梁各截面弯矩、剪力设计值见下表:截面位置端支座边跨跨中离端第二支座 离端第二跨跨中中间跨跨中中间支座弯矩计算系数α -1/24 1/14-1/111/16-1/1420)(l q g M +=α )/(m kN-1/24×25.936×5.7552=-35.79 1/14×25.936×5.7552=61.357 -1/11×25.936×5.7552=-78.11/16×25.936×5.752=53.59 -1/14×25.936×5.752=61.25次梁各截面剪力计算:截面位置端支座右侧离端第二支座左侧离端第二支座右侧中间支座左侧、右侧4、截面承载力计算:⑴、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时,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跨中截面按T 形截面计算,其翼缘计算宽度为:边跨:mm s b mm l b f 22002002000191857553131n 0'=+=+<=⨯==,离端第二跨、中间跨 mm mm l b f 1916)575531(310'=⨯==梁高450=h ,翼缘厚度mm h f 80='。
所有截面按一排纵筋考虑,mm h 415354500=-=。
纵向钢筋采用HRB400级(y f =360 N/mm2),箍筋采用HRB400级(y v f =360 N/mm2),混凝土采用采用C30(c f =14.3N/mm2,t f =1.43 N/mm2),1α=1.0。
判定T 形截面类型:mm N h h h b f f f f c ⋅⨯=-⨯⨯⨯='-''60110964.821)280415(8019163.140.1)2(α ⎩⎨⎧⋅⋅>⋅=)(59.53)(357.619.821中间跨中边跨中m kN m kN m kN 故各跨中截面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
2)、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见下表:y c s f bf h x A /10α=(mm 2) 249 413.6 573 361 438.9 选钢筋216 218 316 216 216+114 实际配筋(mm 2)402509603402556其中应注意:A s ≥0.18%bh 0=80×1000×0.18%=144 (mm 2) ⑷、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见下表:截面 端支座右侧 离端第二支座左侧 离端第二支座右侧 中间支座左、右侧V kN /74.63 82.0982.02 82.02 025.0bh f c c βkN / V 792> 截面满足V 792> 截面满足V 792> 截面满足 V 792> 截面满足07.0bh f V t c =kN /V 1.83> 按构造配箍筋 V 1.38> 按构造配箍筋V 1.38> 按构造配箍筋V 1.83>按构造配箍筋箍筋肢数、直径2 6 2 6 2 6 2 6 1sv sv nA A =56.6 56.6 56.6 56.6 S=A sv /0.095%b (mm ) 998 83.72 7829 7829 实配箍筋间距(mm)200200200200注:离端第二支座左右侧,中间支座左右侧由于V 与V c 值相差甚小,所以配筋时也用构造配筋,符合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