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_王虹

合集下载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马鞍山市空间规划(多规合一) 工作方案的通知-马政办〔2017〕6号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马鞍山市空间规划(多规合一) 工作方案的通知-马政办〔2017〕6号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马鞍山市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工作方案的通知正文:----------------------------------------------------------------------------------------------------------------------------------------------------关于印发马鞍山市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工作方案的通知马政办〔2017〕6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马鞍山市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3月9日马鞍山市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空间规划体制改革要求,推进马鞍山市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编制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皖发〔2016〕50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省级“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皖政办秘〔2015〕111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统筹城乡空间资源配置,形成空间发展战略共识。

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加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的相互衔接与协调,从目标、规模、布局结构、信息平台、协调机制和空间管制、空间治理等方面理顺各主要部门间的关系,构建“一本规划严格管控”和“一个平台协同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和空间治理体系,提升建设项目审批效率,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二、主要任务以《安徽省市县空间规划编制技术导则》为基础,着力构建“一套标准、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个平台、一个项目库、一套机制”组成的“六个一”成果体系。

(一)以“一个导则”为基础,建立一套数据标准。

按照《安徽省市县空间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要求,以空间统筹利用为核心,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统一空间利用与管控,促进空间类规划在“发展目标、技术指标、空间坐标、环境达标”上的统一,形成各规划共同遵守认可的核心目标指标体系;明确全市建设用地规模、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人口规模、城镇开发边界规模、永久基本农田规模、人均城镇建设用地等规划指标。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05年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的通知-马政秘[2006]3号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05年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的通知-马政秘[2006]3号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05年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的通知正文:----------------------------------------------------------------------------------------------------------------------------------------------------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05年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的通知(马政秘[2006]3号)当涂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有关单位:市政府对当涂县、各区政府,马钢(集团)公司和马钢股份公司2005年度环保目标责任制情况进行了考核。

现将考核情况通报如下:当涂县、花山区、雨山区、金家庄区及马钢(集团)公司和马钢股份公司均为“优秀”等次。

2005年,当涂县、各区政府和马钢(集团)公司、马钢股份公司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环境保护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切实加强领导,环保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2005年是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年。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县区和马钢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狠抓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促进了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县区和马钢(集团)公司、马钢股份公司多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环境保护工作。

金家庄区区委、区政府办公会9次听取环保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全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心组还专门安排了《环境保护法》学习。

雨山区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环保工作会议,听取环保工作汇报,同时区主要领导还对全区的环保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安排,将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花山区区委年初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要求要把环境保护工作当作大事来抓,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城区绿色社区建设、油烟治理、农村生态建设和保护、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工作。

当涂县县委、县政府也多次专门听取环保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环境问题,并建立了环保工作汇报制度。

基于生态城市的襄樊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研究

基于生态城市的襄樊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研究

基于生态城市的襄樊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研究
郭荣朝;曾尊固;张韬;姜华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4(028)002
【摘要】1980年代以来生态城市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概括起来说,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的建设与自然的建设高效统一的人居形态的总和[1]。

【总页数】5页(P89-92,96)
【作者】郭荣朝;曾尊固;张韬;姜华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方向与趋势 [J], 刘超
2.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国内外研究进展 [J], 王珞珈;董晓峰;刘星光;尹辉
3.马鞍山市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J], 王虹
4.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之管窥 [J], 宋福娟;刘海霞
5.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J], 邓清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把马鞍山市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建议

把马鞍山市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建议

把马鞍山市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建议
佚名
【期刊名称】《决策咨询》
【年(卷),期】1995(000)003
【摘要】马鞍山市是我国第一个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重工业城市,在连续三年保持达标的基础上,正在全面地实现国家园林化城市的指标。

这是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十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强化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总页数】3页(P56-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
【相关文献】
1.把哈尔滨市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研究 [J], 包雷;刘德新;常伟
2.马鞍山市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J], 王虹
3.马鞍山市生态城市建设刍议 [J], 王虹
4.关于海口市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思考 [J], 何启渊
5.浅议如何将丹东建设成为生态城市 [J], 贾忠文;李淑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鞍山市工业经济空间结构研究

马鞍山市工业经济空间结构研究

5 532 096
0
-947 229
2 845 805
21 249 822
0
924 279
1 528 214
3 837 077
0
810 065
4 343 681
18 675 509
0
-611 469
3 637 399
20 011 690
0
92 459
-1 757 508
-9 107 441
0
376 655
企业数 125 125 120 122 149 184 341 422 471 573 494 471
工业总产值 / 千元 11 893 209 11 200 222 13 241 011 15 543 865 18 443 662 25 682 296 53 765 385 58 907 586 85 448 747
·123·
时间段
1998-1999 1999-2000 2000-2001 2001-2002 2002-2003 2003-2005 2005-2006 2006-2007 2007-2008 2008-2009 2009-2010
Ni -100 765
325 123 339 534 365 379 1 021 906 3 793 034 603 935 3 533 616 4 248 868 -1 849 967 -2 256 546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623(2021)02-0121-04
工业是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 支柱产业,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都与其有 着较强的联动关系 [1]。产业的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看出该区域的产业关联度,同时也能展现其发展水 平 [2]。工业经济的空间结构布局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

马鞍山市生态城市建设刍议

马鞍山市生态城市建设刍议
建 立 ,加 强 城 市建 设 是人 居 环 境 优化 的攻 坚 战
略。 搞好城市环境 的美化与塑造 , 生态城市是 明
智 的选择田 。 1 . 1城 市生态 思想 的萌 芽与发展
t) 7 a 等[ n 1 。 在国内 , 著名生态学专家马世骏 、 王如松在 8 0年 代 明 确 提 出 城 市 是 典 型 的 “ 会—— 经 社
8 0
维普资讯
发 展与 实 践 , 历 了初 级 阶 段 的 思想 萌 芽 , 论 经 理
探 索 阶段 的城 市 生 态规 划 和 寻求 生 态 城 市 建 设
最优 化 的空 间结 构模 式 的过程 . 们认 识 到 以生 人
19 年 ,省 委 、省政 府立 足 省情 、审 时度 势 , 96 于 20 0 3年 初安 徽 省 “ 会 ” 政 府 工作 报 告 中》 两 的《 正
中图分类 号 : 2 文献 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6 2 2 6 {0 6 0 - 0 0 0 X1 A 17 — 8 8 2 0 ) 3 0 8 - 5
1 相关 研究综 述
M H r) ̄( ei i a e ( 6)肯尼恩 ・ c a E D s nwt N t )1 9. gS g h u r 9 施 耐 德 (K ne cni r的《 A t i S ent She e h d) u k dV. on M ni ) ak d 和《T eC m ui pc r e[ 目 n h o m n yS aeFa ) o t m  ̄ 前 全 球 很 多 城市 正在 按 建 设 生 态 城 市 的 目标 进 行规 划和建设 , 如印度的班加罗尔(agl e 巴 B na r 、 o) 西 的库里蒂 ̄(ui a C ri ) t 和桑托 斯(at )美 国的 b Sn s o、

马鞍山市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马鞍山市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第 2 卷 第2 8 期 2 0 11年 3 月
安 徽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j un l fAn u ies yo eh oo y( o i ce cs o r a o h iUnv ri fT c n lg S c lS i e ) t a n
Ke r s: t fMa n h ;ec - i y wo d ci o a s an y o ct s ac src ue op i ia in y; p e t tr t z to u m
工业 文 明在 为城市带 来经 济的 富裕和 物 质 的富足 的 同时 , 也带来 了城 市环 境 的恶化 , 而危及 到人类 的 从 生存 。随着科 学 可持 续 发展 人 地 观 的建 立 , 强城 市 加 生态建设 , 优化城市 人居环 境 , 是从 根本 上塑 造 和美 化 城 市环境 的必然选 择 o- 本文通 过探 索 生态 城 市空 问 [2 1 3 结 构 的构 成要 素及 布 局 特点 , 对工 矿 城市 马鞍 山市 空 问结构生 态优 化 方案 进行 实 证 研究 , 以期 对 马鞍 山市 可持续发 展城市空 间的建 构提供理论依据 。
WANG Ho g n
( a n h n T a h r’ o l e M a s a e c e S C l g ,Ma a s a 4 0 1 e ’ n h n 2 3 4 ,An u ,Chn ) hi i a Ab ta t Th e eo me t fs a es r c u ei h i o sr ci no a n h n i c a a t r t so h l rdsi e s c : ed v l p n p c tu t r t e c y c n t u t fM a s a h r ce i i ft ece i t — r o n t o s sc a n t n b t e d sra dsrc n iig d src n h t a y p o t n o re a d c n t u t n T te g h n t e i ewe n i u ti i ita d l n itita o n l t v d t e se d r mo i fg e n ln o sr ci . o sr n t e h o o c y d wn o o sr c in fro t zn t p c tu t r O e tb i s e il h c - i a tr f r e n n i o t wn c n tu t o p i ig i s a e s r c u e i t sa l h e p c l t e e o ct p ten o e n l d i t o mi s s s ay y g a

马鞍山市城镇化水平研究

马鞍山市城镇化水平研究

马鞍山市城镇化水平研究
李德俊
【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0)004
【摘要】马鞍山市在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乡镇企业布局散、融资难等问题.提高马鞍山市城镇化水平,必须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土地使用方式的转变,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李德俊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7
【相关文献】
1.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城镇化发展研究--以马鞍山市为例 [J], 倪合金;葛良学
2.中部工业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以马鞍山市为例 [J], 陈艺文;
3.中部工业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以马鞍山市为例 [J], 陈艺文
4.马鞍山市中心镇以产城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J], 刘凌;
5.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马鞍山市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J], 王怀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鞍山市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王 虹(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马鞍山243041)摘 要:马鞍山市城市建设中空间结构演变呈现出工业区与生活区界限分明、绿地建设稳步推进等特点。

强化马鞍山市主城区建设,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应着力建设 绿心集团 轴向延伸 外围组团 生态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实现人居环境的全面优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鞍山市;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9247(2011)02 0031 03R esearch on the O ptimization of S pace S tructure for Eco city in Ma anshanW ANG Hong(M aanshan Teacher s Colleg e,Ma anshan 243041,A nhui,China)Abstract:T he development of space structure in the city constr uctio n of M aanshan is characteristics o f the clear distinc tio n between industrial distr ict and liv ing district and the steady promotion of g reen land construction.To strengthen the city downtow n co nstr uctio n for optimizing its space structure is to establish especially the eco city pattern of gr een land in the centr e,ex tension outward in ax ial directions and s ur roundings w ith gr oup s of buildings or inf r astructur es for the o verall optimization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 w ords:city of Maans han;eco city;space s tructure optim ization工业文明在为城市带来经济的富裕和物质的富足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恶化,从而危及到人类的生存。

随着科学可持续发展人地观的建立,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是从根本上塑造和美化城市环境的必然选择。

[1 2]本文通过探索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布局特点,对工矿城市马鞍山市空间结构生态优化方案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马鞍山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空间的建构提供理论依据。

一、生态城市理论与空间结构研究概述 (一)城市生态思想的萌芽与发展现代生态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霍华德倡导的 田园城市 [3 4]、R.unw in 的 卫星城 、Frank Lioyd Wright 的 广亩城 。

雅典宪章 提到大量的绿色空间在 理想的城市 中,并广泛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芝加哥学派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城市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同时,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城市建设与城市环境相互协调。

20世纪40年代塞特、芒福德是最早认识到城市发展带来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觉醒者。

卡森的the si lent Sp ring 是人地关系思想表现在城市地域生态意识觉醒的标志。

1975年,理查德 雷吉斯特和几个朋友成立了城市生态组织。

[5]此后,许多科学家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建设生态城市所应遵循的原则作了大量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迄今为止,已在世界范围内举办了七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

生态城市建设也是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理事会和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重要议题。

在国内,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王如松在20世纪80年代明确提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和建设 天人合一 的中国生态城思想。

[6]其他专家学者也分别就生态思维、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

综合目前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有关生态城市概念的发展和实践,经历了初级阶段的思想萌芽,到理论探索阶段的城市生态规划,再到积极寻求生态城市建设最优化的空间结构模式的过程,人们已经认识到运用生态思想和理念规划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二)城市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人类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城市地域内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形态在空间上的物质表现形式,它对城市的集聚与扩散过程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城市空间结构生态化是解决城市问题的需要,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反思,是改变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以经济导向为主的状况、改变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更是人类对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和理想城市的一种探求。

[7]笔者认为: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手段之一,是为城市空间结构科学合理的发展探索生态学意义上的支持,为生态城市建设探求科学依据与方法,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研究领域,并能为生态城市建设指明规划方向,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对马鞍山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支持系统的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关键。

[8]综上可见,有关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和建设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还较零散。

科学地、完整地、系统地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空间结构模式和整体优化的研究不多见。

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国内外解决城市问题及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构建合理的、符合城市发展实际的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已成为城市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三)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的科学依据 生态城市是将城市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规划和设计,很多学者和专家都提出并论证了生态城市建收稿日期:2010 11 13基金项目: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0SQRW182);安徽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基金项目(20101231);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基金项目(2008xjtszy01)作者简介:王 虹(1969-),女,安徽当涂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

31第28卷第2期2011年3月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 y (Social Sciences)Vol.28,No.2March ,2011设模式,研究皆涉及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化和科学化的问题。

如美国生态学家于1990年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的10项计划中,对城市进行生态重建,力求为居民创造多样的自由生存空间和其中的加强旧城、城市中废弃土地的生态恢复。

David Gordon于1990年在 绿色城市 中提出的绿色城市拥有广阔的开放自然空间(公园、花园、农场、河流、小溪、海岸线、郊野等)。

国际城市生态组织的国际会议认为,生态城市应包括重构城市,停止无序蔓延。

1988年,我国生态学家王如松在对生态城市的设想中提出,大多数公路、铁路干线将为绿地所取代。

[9]这些研究皆揭示出重视城市空间建设和城市建设生态化的思想。

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须遵循以人为本、经济高效,自然协调、系统优化,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整体构型、呈现美感等基本原则。

城市空间结构生态化须按照趋适、通达、共生、可持续(空间结构发展)等原理而设计和整体构建与规划。

(四)生态城市建设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山水林草等自然要素是城市特色化的自然流露。

从生态学观点看,城市结构应该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而发展,而绿地、水面、山林又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霍华德的 田园城市 中就主张用绿带圈住现有城市地区。

[10]根据上述原则和城市建设生态化的空间结构原理,结合城市的自身特点、文化特色和自然风貌,充分利用城市地域内的自然环境条件,使人的建设和自然的发展协调统一,将城市空间结构中的生态要素组织到统一的系统中,使其相互融合,互惠共生。

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生活区,生产区与绿地建设良性耦合,做到功能区因城市整体生态化空间而协调,城市生态化空间结构因功能区的需要而弥足珍贵。

城市空间结构的设计,特别是城市绿地系统如何以一定量和恰如其分地布置到城市空间的整体结构中,是生态城市空间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

具体地说,城市空间结构中的生态要素的规划设计应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

[11]点是指城市中的公园、花园、小游园等点状构造,是城市中的绿色斑块;线是指城市中的行道树、林荫道、绿化带、河流绿带等线状绿地,是城市中的绿色廊道;面是指大块绿地、风景区、郊野农田等面状绿地,是城市中的绿色基质。

同时, 斑点 廊道 基质 建设应体现系统工程特点,突出完整性和高效性。

城市中的功能区与完善高效的城市生态绿化系统毗邻,各功能区以及生活功能区内的居民都可以享受到城市绿色空间,可以缓解现代社会日益紧张工作之后的疲劳,亦可以净化工业区、生活区的各种污染,起到防御、隔离和清洁的作用。

因此,与城市规模相适应,体现城市特色,建设生态城市的生态的 绿心集团 轴向延伸 外围组团 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是适合马鞍山市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比较理想的生态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二、马鞍山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特点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交通便利,具有临江近海、靠近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优越区位。

该市1957年建市,当时仅有总人口8.38万,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仅1平方公里。

马鞍山市的城市性质,由建市时及以后二三十年间定位为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

20世纪90年代,马鞍山市逐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已由单一的钢铁工业生产走向了全国钢铁工业重要基地、安徽省重要的工业港口城市和皖江城市带的中心城市之一。

跨入21世纪,马鞍山逐步完善城市发展战略,向着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和滨江山水园林城市迈进。

在城市建设的历程中,先后荣获 全国文明城市 、 国家卫生城市 、 国家园林城市 、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等荣誉称号。

在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想中能否保持环境因素的生态平衡,主要取决于土地使用的合理分区、合理布局,特别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上。

[10]马鞍山市是一座年轻的以钢铁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其空间结构的演变特点鲜明,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业区与生活区界线分明。

以马鞍山境内宁芜铁路为界,铁路以西是马钢工业区,自北部的原金家庄地区的一铁厂、二铁厂的一二厂区向南延伸至高速线材和H型钢厂区的三厂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