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综述
辽宁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分析

旅游 圈 的次 中心城 市 有抚顺 、铁 岭 、本 溪 、丹东 、鞍 山 、辽 阳和 盘 锦;以大连为核心的南部旅游圈的次 中心城市有营口;以葫芦岛为 核心 的西部 旅 游圈 的次 中心 城 市有 锦州 、阜 新和朝 阳。 辽西 地 区选取 葫芦 岛作 为其 旅游 中心 城市 。其 原 因主要 是 ,不 论相对于辽宁省游客或是省外 ,尤其是北京、哈尔滨、吉林等内陆 城 市 而言 ,海 岸型 的旅 游 资源极 具吸 引 力 ,而文物 古迹 由于 资源本 身性 质在 开发 和游 客 的参与 方面 要受 到诸 多 的限制 。此 外 ,从 两市 的省外客源构成看 ,北京、天津 、吉林、哈尔滨等城市是其共同的 主要 客源 市场 ,而这 些 客源 基本 是把 葫芦 岛或 兴城 作为 辽西 的首站 地 ,然后做 进一 步 的延伸 到达锦 州 。 2优化三 大旅 游 圈层 . 旅 游 圈是 一定地 域 内各种 旅 游经 济要 素 间相 互 联系 、相 互作用 而 形 成 的 区域 空 间组 织 形式 . 的发 展 过程 需 要历 经 聚 集态 、扩 散 它 态和 成 熟态 等3 演 变状 态 。优 化 辽宁 省旅 游 圈 的 目标 和 步骤 必 须 种 遵循这 种发 展规 律。 ( 聚 集 态 。旅 游 空 间结 构 的聚 集态 发展 主 要表 现 为 ,只 是 1】 针对 区域 内个 别城市 旅 游业 的发 展背 景 、现状 结构 进行 了分析 和评 估 ,提 出 了 “ 市 一区 域 ”旅 游 业一体 化发 展 的基本 构 想 ,表 现在 城 实际运 作 中 ,旅 游经 济 活动分 散孤 立 ,难 以形成 规模 和 气候 。旅游 空间结 构在 这一 阶段 的 发展 处于分 散状 态 ,其 发展 水平 虽然低 ,但 发 展潜 力大 。 因而要 做 好两 方面 的工 作 :一是结 合旅 游 圈发展 规律 和 辽宁 省旅 游 圈发展 现状 ,研 究确 定辽 宁省 旅游 圈 建设 的 目标 、合 理区位、阶段规模:二是对于旅游圈的主要功能进行规划、培育与 引导 ,对基 础 支撑 系统 、城市 群结 构 以及政 策 、实施 组织 和反 馈机 制等进行精心设计。 ( 扩 散 态 。 为促 进 旅 游 空 间 结构 的进 一步 发展 ,要 采 取 2) “ 以点 带面 ” 的发展 模式 ,实施 辽宁省 三 大旅游 圈 的构建 规划 。在 空 间结 构上 ,发 挥三 个核 心城 市极 核作 用 ,同 时逐步 培 育区位 较优 次 中心 城市 ,并 以中心 和次 中心城 市 为支撑 点 , 以省 内交通干 线 为 发展 轴 线 ,主动 组成 区域 旅 游网络 化群 体 。在完 成 上述 工作 的基础
国内旅游空间生产理论研究述评

旅游空间演化研究
旅游空间演化过程
旅游空间演化是指旅游活动在地 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过程,包括 旅游空间的扩展、旅游空间的更 替和旅游空间的转移等。
旅游空间演化机制
旅游空间演化机制包括内外部因 素,外部因素包括政策、经济、 社会等,内部因素包括旅游资源 禀赋、旅游市游空间演化模式包括自 组织模式、规划引导模式、市场 运作模式等。
要点一
理论与实践脱节
国内旅游空间生产理论研究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部分 研究成果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无法指导旅游空间生产的 实践。
要点二
缺乏对实践的反馈机制
目前国内旅游空间生产理论研究尚未建立对实践的反馈 机制,无法及时了解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导致理 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程度较低。
05
未来国内旅游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方向 与趋势
旅游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内容涉及旅游空间的规 划设计、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为旅 游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指导。
研究展望
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旅游空间 生产理论的概念体系和研究 方法,加强跨学科的交流和 合作,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 度。
加强旅游空间生产理论在旅 游目的地形象传播、旅游产 品开发和旅游市场营销等方 面的应用研究,提高理论的 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研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研究深度不足
国内旅游空间生产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部分研究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深度 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导致研究成果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研究广度有限
目前国内旅游空间生产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理学、旅游管理学等领域,尚 未形成跨学科、多元化的研究格局,研究领域仍需进一步拓展。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
02
旅游空间生产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大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

在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和凝 聚分布 3 种点状分布类 型中, 均匀分布的最邻近距 离最大 , 随机分布次之 , 凝聚 分布最小。 最邻近点指数是量测点状事物在地理空 间中
收稿 日期 :2 0 0 9一O 0 ;修 回 日期 :2 0 l一 9 09—1 0 1— 4
分布形态的常用指数。 最邻近点 尺指数定义为实际最邻
1 . 3k 64 m。
1 大连 市 旅 游景 区空 间结 构 分析
1 1 空 间分布类 型测定 .
11 1 大连市旅游景区总体空间分布类型测定。大连 .. 市各旅游区( 在宏观上呈点状分布 , 点) 因此 , 以根据 唐子
力 , 建合 理 的旅游 景 区空 间结 构 对 大连 市旅 游业持 续 、 构 稳定发展 具有重 要 意义 。在 对 大连 市旅 游 景 区空 间 布局 进 行分析 的基础之 上 , 出相应 的空 间结 构优 化策略 。 提
家 5 4 ,A级旅游 区( A, 3 A 点)理想随机分布 的最邻 近距
摘要 :构建合理 的旅游景 区空间结构对 大连 市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运 用地理数 学方 法中的网络分析方
法, 结合 GS技 术 , 大连 市旅 游景 区 空 间结 构 进 行 分 析 。 采 用基 于最 近 邻 距 离模 式 和基 尼 系数 的研 究 方 法 , 总 体 I 对 从
空间分布类型与 区域 内空间分布类型两方面, 对大连 市旅游景 区空 间结构进行 测定 , 发现 其存在旅游景 区空间距 离 较 大、 北部旅 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等 问题 ; 利用基 于拓 扑和度量的空 间分析方法 , O指数、 从 / 指数 、 y指数 , 以及平 均路径 长等几个方面 , 大连市旅游交通网络空间结构进行 了研究 , 为其旅游 网络 尚存在连通性不 高等 问题 。针 对 认
文化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实证研究——以许昌市为例

文化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实证研究——以许昌市为例
刘霞
【期刊名称】《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17)002
【摘要】文化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是文化资源、产品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相互关系和聚集状态的反映,从景区空间分布、空间网络结构、空间相互关系等三个维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景区的市场影响力和生命周期.许昌文化旅游景区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空间结构上还存在着以下不足:文化景区空间分布不均衡;空间网络结构层面上,旅游交通不太完善;空间相互关系层面上,文化游览景区功能分区不太明确.许昌需结合景区空间分布,综合考量景区空间网络布局和相互关系,进行空间结构优化.通过完善一级中心旅游区、重推二级中心旅游区、创新发展非文化旅游区、建立网络化景区连交体系等措施,推动文化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
【总页数】5页(P12-16)
【作者】刘霞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旅游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
【相关文献】
1.旅游景区共生形象对游客重游意愿及口碑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西安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为例 [J], 白凯;郭生伟
2.旅游景区英文翻译中跨文化意识的运用——以许昌市为例 [J], 刘霞
3.基于导航数据的旅游景区交通网络格局与空间结构优化——以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为例 [J], 马芳芳; 陈秋萍
4.区域旅游景区可达性评价及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分析——以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为例 [J], 吕丽;胡静;江进德
5.红色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旅游景区优化设计研究
——以蔡洼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区为例 [J], 王薇;王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哈尔滨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

Ta . T ee ou o f p t ltu t r f o rm s u cs nH a i t b2 h v lt n o s a a s cu eo t u i r o re r n Ci i i r s e i b y
面, 城市旅 游空间结构演 化包括横 向演变和纵 向演 变。 横 向演变 即增 量拓展 ,是指 在原有 的城市旅 游空 间结构 的 基础上新增加 了旅 游产 品导致旅 游空 间结构在空 间上的 扩大 , 的景 区( 的开发等 ; 向演变 即存 量重组 , 如新 点) 纵 是 指城 市旅游发 展过程 中 ,原有 的旅 游 区域 内空 间承 载的 【 收稿 日期】 00 1-2 2 1-0 1
孟 庆娇
( 丹江师范学 院 牡 管理系 , 黑龙 江 牡丹江 171 ) 502
【 要】 目 哈尔滨市旅游业虽然呈现出良 摘 前, 好的发展势头, 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优化哈尔滨市域旅游资源空间
结构, 对促进哈 尔滨城市旅 游业快速发展显得十分迫切 。通过对哈 尔滨市域旅 游资源空间结构现状的分析 利 用 “ 点一 轴 系 统” 理论模型研 究哈 尔滨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演变的过程 , 并根 据分析结果对哈 尔滨市优化旅 游资源空间结构提 出“1 , 14 式 ,
2 0 5
0
1 1 2
1
8 2 2 9
景区( ) 点
郊区 1 9
2 0 -现在 0 0 0-
1
2
5
0
0
4
1
3
5
2 l
水 体景观
3
l 】
注: 因有一处景点的相关信息和数据还有待考究, 以本表 涵 所
吉林省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与优化分析

吉林省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与优化分析孟祥君;王洪桥;杜海波【摘要】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是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及潜力的重要指示器。
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对2010年吉林省A 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探讨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结果表明:吉林省 A 级旅游景区密度呈现东西弱、中部强的“哑铃型”的空间特征;A 级景区在空间上因资源禀赋和交通节点等因素的驱动,形成6个集聚区。
集聚区空间分布不平衡,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笔者认为旅游景区空间应采取“一心”、“四域”、“五轴”的发展策略。
%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s the projec-tion in the geographical space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that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status and potential of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use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to analysis of the scenic space structure. The result show that: Tourist attractions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ak east -west, strong central, A -level scenic spots presents six gathering areas in space by the impact of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transport nodes. Uneve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luster area, unable to meet the growing travel demand.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ourist attractions space should be taken a variety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uch as “one enter”、“four region” and“five axis”.【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3页(P64-66)【关键词】空间结构;旅游景区;A级【作者】孟祥君;王洪桥;杜海波【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长春 130117;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 130024;吉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系,长春 130118;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 130024;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1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3(1.吉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长春 130117;2.吉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系,长春 130118;3.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130024)旅游景区是旅游供给的物质载体[1],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重要依托。
辽宁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

间结构模式 J 。国内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 的研究
相继 引入 了相 关 指标 ,并 针 对 国内部 分 区域 进行 了实 证研 究 。 目前 ,多数 学 者 侧 重分 析 景 区空 间
二 、研 究 区 概 况
辽 宁省 南 临 渤 海 、黄 海 ,海 岸 线 绵 延 2 9 2 0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 目 ( 4 1 2 0 1 1 4 2 ) ;辽 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基金资 助项 目 ( W2 0 1 2 1 1 6 ) 作者 简介 :俞 金国 ( 1 9 7 4一) ,男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 展研 究中心副教授 ,博士 ,研究 生导师 ,主要 从 事旅游开发与规划方面 的教学 与研究工作 ;张素景 ( 1 9 8 4一) ,女 ,辽 宁师 范大学 城市 与环境学 院 2 0 1 1级
构 的策略与措 施。 关键 词 :高等级旅游景 区;空间结构 ;优化 ;辽 宁省 中图分类号 :1 7 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5 8 4 1( 2 0 1 4 )O 1— 0 0 7 6— 0 6
旅 游 空 间结构 是指 旅游 经济 客体 在 空 间中相 互 作用 所形 成 的旅游 地 域 结 构形 式 ,体 现着 旅 游 活 动 的空 间属性 和相 互 关 系 … 。本 文 所研 究 的高 等 级旅 游景 区是 指 国家 4 A、5 A级 旅 游 景 区 。它 们 是构 成旅 游 空间 的核 心 要 素 ,是 旅 游 活动 的主 要 载体 ,是 创造 旅游 收益 的物 质基 础 。文 中 以省 域 为 单位 ,研 究辽 宁省 高 等 级旅 游 景 区 的空 间结 构 ,试 图揭示 其空 间结 构 特 征 ,并 提 出空 间结 构 的优 化策 略 ,旨在 促进 全省 旅游 的 和谐发 展 。
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摘要:旅游结构的优化对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秦皇岛旅游业空间结构的优化及其与更大范围的旅游资源整合、衔接,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运用分形理论对秦皇岛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的聚集维数和关联维数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景区空间结构具有较强的聚集性;关联维数的测算显示了景区之间需要加强自组织优化功能;最后,提出“两中心区”和环形的交通系统是本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的两个方面。
关键词:秦皇岛市;分形理论;聚集维数;关联维数一、引言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热潮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旅游城市实现跨越发展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受到关注。
河北沿海地区的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秦皇岛市也被列为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为响应国家的宏观政策并能够及时抓住发展机遇,2013年秦皇岛市政府提出“旅游兴市”的战略口号,明确提出要找准沿海地区发展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结合点,提出要加快产业集聚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坚持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方向。
本文尝试运用分形理论,分析秦皇岛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集聚程度,以期为优化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实现旅游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不仅会影响旅游活动质量,还会影响旅游景区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20世纪80年代末期,Bruce ne提出分形方法能够对传统的统计分析补充完善,并认为运用分形方法进行景区开发布局能够提升经营的审美价值。
Andreas C W Baas采用分形方法对沿海地貌沙丘植被景观环境进行了模拟,Isabelle Thomas等运用分形理论对瓦隆地区的景观空间的形成进行了研究。
陈彦光等学者将分形的思想运用到分析旅游行为和旅游风景地的美学实质中,戴学军、李凤华分别对南京市和吐鲁番的景区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高原衡、崔大树和孙杨等学者运用分形理论分别以桂林市和湖州市景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林岚、杨蕾蕾、唐得昊、戴学军等用分形理论研究了福建省旅游目的地三大核心子系统空间结构对的耦合与优化;陈建设、朱翔、徐美基于分形理论,以湖南省为例研究了该区域旅游中心地规模与空间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综述作者:孙杨来源:《科学与财富》2010年第06期[摘要]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的空间表达,其实质上是旅游生产系统的空间投影,反映了不同地区旅游系统发展绩效的差异。
通过对旅游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的调控,可以将区域旅游发展调整到最佳状态。
本文整理回顾了国内外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现状,将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并逐一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述评作为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新兴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
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旅游产业提供了产业基础和保障。
随着地方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国内外学者从空间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等多个专业领域,通过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旅游空间结构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旅游空间结构的经典理论回顾国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较早,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先后提出、归纳了多种旅游空间结构的数学模型和地理学方法,并将一些经典的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型应用到旅游研究中来。
旅游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传统区位理论在旅游学科中的应用,Christaller、Lundgren、Miossec和Gormsen将其应用到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的研究,对区域旅游业的布局模式、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20世纪70年代,Lundgren、Hills、Lundrgen和Britton建立了关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他们强调了在旅游行为中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同时这些模型也被广泛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当中;增长极理论是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0年在其论文《经济空间:理论与运用》提出,佩鲁认为增长极往往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恰似一个“磁场极”,能够产生吸引或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现状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空间演化模式和旅游产业集群两方面。
1.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核心——边缘理论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了建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的认知模型,运用这种空间结构模型,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景区土地利用功能配置与都会城市旅游圈层构造、以及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方面可取得满意的实践成果。
国外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偏重于旅游空间结构的单项要素,例如旅游资源、旅游流、空间发展战略与对策等个体,研究较多从微观空间上旅游设施的布局以及旅游者行为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从系统的角度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研究甚少,而且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
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定性描述,在对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形成机制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2.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美国蒙大纳州的政府2001年度的经济报告以“优势企业和旅游产业集群”命名,重点阐述旅游产业集群与一般产业集群的区别,构建蒙大纳州旅游产业集群系统框架。
Peter Murphy 和Julie Jackson 在分析了Hjalager 用产业区模型的框架研究欧洲的旅游目的地的成果后,建议用波特的集群模型拓展产业区模型,作为推进目的地成功的更为广泛的分析框架。
他们认为波特的集群定义也应该能描述一个旅游目的地,目的地旅游企业一般都能够互相合作,通过共同市场形成共同的区位,波特的钻石模型和集群理论能结合起来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对区域的作用提供更为广泛和均衡分析方法。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外学者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参与,多角度研究的特点,有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方法对产业集群内部旅游企业间竞合机制和竞争优势等方面的研究,也有从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对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关系等的研究。
但研究以案例分析为主,对于旅游产业集群一般的理论范式构建还比较欠缺。
对旅游产业集群企业竞合机制、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和演变以及集群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
三、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现状1.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及演化模式研究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处在不断变化中,由低级阶段向较高级别转化,应该以动态的观点来研究区域的空间结构。
现有对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及演化模式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展开。
在理论方面,国内的旅游管理与规划的学者试图用经典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来解释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和演化模式。
卞显红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演化过程的一般演化路径方面进行考虑,系统地论述了城市旅游增长极、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城市旅游点—轴空间结构、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在实证研究方面,很多学者从旅游区发展的历史描述中总结旅游业空间结构演化的进程。
陈志军以江西旅游发展为例,指出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经历了点状、放射和凝聚模式,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矛盾、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优化空间结构的目标、措施和模式。
卞显红基于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视角,认为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旅游产品价格、旅游交通服务价格与服务次数、城市居民居址到RBD与到城市旅游边缘区的距离、城市人口等因素对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及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2.旅游地空间组织形态的研究对旅游业的空间组织形态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展开。
在宏观层面上,旅游地是由旅游城市、连接旅游地的交通线路及其所依托的区域所组成的空间网络系统,国内学者主要从旅游规划的角度进行研究。
在微观层面上,旅游空间组织形态是旅游地内部的景点和旅游设施的安排。
研究的重点是对城市旅游空间进行分析,为城市旅游合理布局提供理论性支持,理论成果集中在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和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区位特征与空间形态研究。
吴必虎首次定义了环城游憩带(ReBAM) 的概念,揭示了旅游成本与土地租金的相互作用是决定ReBAM区位的主要力量,而游憩需求、投资偏好和政策导向是影响ReBAM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旅游地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每个旅游城市都不是孤立的,而存在共生的关系。
同时旅客的流动性客观上也要求旅游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在空间上不同旅游功能的城市相互联系,形成空间结构。
近几年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以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为主,着重研究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都市旅游圈的构建等问题。
4.城市旅游业空间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国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起源于旅游地理区划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学者分别对武汉、西安、苏州、宁波等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合理的空间结构模式,但大部分的研究只对城市的旅游空间结构进行定性的描述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的对策缺乏广泛的应用性和理论支撑。
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内学者近年来开始采用地理学的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定量分析方法对城市的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优化研究,在方法上体现了多样性。
采用分形方法研究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始于20世纪80年代。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了旅游景区系统的分形特征得到了初步的证实,用分形理论进行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可行有效,运用分形的思想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可以使旅游的各要素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
国内学者在采用分形方法进行研究时多集中在旅游热点城市和较大的地域范围。
现有的研究成果,只局限分析城市旅游的资源空间结构或市场空间结构单个方面,提出的优化策略缺乏针对性。
四、国内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现状的评述综上所述,目前区域旅游业空间结构研究己经取得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的视角广泛,但仍存在着一些局限。
一是研究方法以描述性的定性分析方法为主,定量研究或数学模拟的方法运用较少。
目前仅有翁瑾、杨开忠通过构建一个由两层CES函数组成的效用函数,通过局部均衡分析研究它们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
运用分形的方法研究旅游空间结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二是旅游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存在着重实证轻理论研究的倾向,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空间结构理论体系。
旅游业空间结构作为一特定的空间经济系统,系统性明显,但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某些旅游要素空间分布或结构的层面。
三是对区域旅游业空间结构形态和演化模式的研究,大多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分析,缺乏微观的、内在机制方面的分析。
四是在研究的空间尺度和区位选择方面,旅游业空间结构领域的研究较多关注旅游热点地区、中心旅游城市,而对于非中心旅游城市的旅游业空间结构优化问题较少涉及。
随着旅游业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旅游交通不断改进,非中心旅游地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成为了可能,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这一新的发展领域。
参考文献[1]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M].格致出版社,2008,6.[2]梁滨,刘承良,郝华勇.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时序演变与功能区划[J].经济问题,2009,(07).[3]陈志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8,(11).[4]卞显红.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基于协同发展视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04).[5]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04).[6]高鑫,董青,姜辽.环城游憩带对周边县域旅游产业影响机制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7]陈淑兰.中部六省旅游发展综合评价及空间结构系统构建[J].经济地理,2009,(02):327-331.[8]梁斌,毛焱.武汉城市圈轴—辐网络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09,(07):121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