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搜索资料》——教学中的互联网教学设计

《网上搜索资料》——教学中的互联网教学设计
《网上搜索资料》——教学中的互联网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设计网上搜索资料

学校: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第十一小学

姓名:吴翠娇

一、教案背景:

在互联网风行全世界的现代社会,学会从互联网上获取需要的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人学习

的主要手段。人们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筛选、提练出需

要的信息。小学生也不例外,只要学会用“百度搜索引擎”寻找学习资料,就掌握了自主学

习的方法。互联网就像一位无所不知、从不厌烦的好老师,而“百度”就是把你和这位老师

连接起来的绶带,通过它,你可以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已

经提出:小学生应掌握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

信息技术素养。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尤其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支持人类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

的手段。

二、教学课题:

《网上搜索资料》

二、教材分析:

《网上搜索资料》是由佛山市《信息技术》编委会(广东科技出版社)编制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该教材是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基本依据,贯彻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这节课以培养学生利用百度搜索引擎从网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为教学内容。本课是学生学习了《IE浏览器》、《从网上下载图片》、《从网上下载文字》等互联网的有关知识后才学习的。可见这节课的教学应尽可能培养学生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利用关键字搜索,或者是掌握几个搜索技巧。因为实际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课题

师:“2010年11月广州成功地举办了第十六届亚运会。运动员们积极拼博的精神感动

着我们每一个人,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我最喜欢的体育名星的故事,想听吗?”

生:“想!”

控制学生机并演示,打开课前准备好的Powerpoint课件——《刘翔的故事》。

(师讲故事略)

师:“这个故事是从网上获取资料并整合出来的。互联网是个信息的海洋,要在‘海洋’里找到需要的信息有如大海捞针,但有了‘百度’你就可以轻松、快捷地找到指定的信息,再把信息进行合理的加工,就成为很有用的学习资料。这么好玩的“百度”你们想不想学习

啊?”

生:“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用百度进行‘网上搜索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对体育明星的崇拜,对他们的故事感兴趣,从而使学生想知道故事的来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二)百度搜索引擎的使用

(1)使用关键词搜索

师演示操作:“《刘翔的故事》是怎样获取的?我使用了一个查资料的好助手——‘百度搜索引擎’。首先打开百度搜索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59912653.html, ;然后输入关键词“刘翔”;最后单击按钮“百度一下”。找到很多关于刘翔的资料,但哪些才有用呢?这就要用到多个关键词搜索,才能找到更准确的信息。”

(2)使用多个关键词搜索

师:“搜索时可以同时使用多个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使用合适的多个关键词,可以使搜索结果更精确。例如:输入“刘翔故事”,找到很多关于刘翔的小故事,然后下载文字,再进行适当的编辑就整合成这篇《刘翔的故事》。”

(3)分类搜索

师:“搜索引擎除了按关键词搜索外,还可以按分类进行搜索。从百度主页的“更多”进入分类搜索。”

(设计意图: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让学生明确教学任务,知道学会“百度搜索引擎”是本节课的任务。重难点部分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方法。针对遇到的问题及时点拨、质疑,让学生初步感受“百度”的妙用。)

(三)齐齐来当小导游。

师:“看到这么神奇的‘百度’,大家一定很想来试一试吧?”

生:“是!”

师:“据我所知,我们的家乡——三水,有很丰富的旅游资源,〔课件展示〕如:森林公园、荷花世界、大旗头古村落、河口魁岗文塔、胥江祖庙、迳口九道谷、大南山……”,今天老师想大家一起来当一回小导游,搜集三水的名胜古迹。通过介绍家乡的自然风光,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美丽的长寿之乡——三水。今天我们要乘坐“三水长寿之乡旅游快巴”,游

览我们可爱的家乡。你们说好吗?”

生:“好!”

师:“在游览美丽的三水之前,要先进行分组,6人1组,共7个小组。每一组负责

介绍一个景点。内容可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文字、图片、视频,然后下载并进行适当

的加工、整合,再向大家展示。每组有5分钟的准备资料时间,2分钟的介绍景点时间,

和1.5分钟答其它小组提问的时间,明白吗?”

生:“明白!”

师:“首先请大家自由组合,然后开始行动。”

(5分钟学生组内互动时间后)

师:“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三水长寿之乡旅游号’出发。首先请第一组展示他们的成果。”

第一个景点:森林公园

生:“下面由我们小组向大家展示美丽的三水森林公园。”

三水森林公园位于广东佛山市三水区西南北郊,距三水区中心约有2公里,总面积3366亩。这里山清水秀、层林叠翠、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园内主要景点有:三水金装大卧佛、三水汉藏佛文化艺术殿堂、广东孔庙--孔圣园、无情谷、鸳鸯湖、宣言广场……

(边介绍,边出示[百度搜索]文字、图片、视频内容。)

师:“森林公园美吗?”

生:“美!”

师:“哪位同学还想知道关于森林公园更详细的资料?”

生:“我想知道‘三水金装大卧佛’更详细的资料,可以吗?”

“可以!”

该小组操控员马上在‘百度’中输入“三水金装大卧佛”。然后展示[百度搜索]:

大卧佛位于森林公园天仙岩。相传当年佛教大师六祖惠能传教后深夜经过这里,看到天仙岩灵光闪烁,隐约可见这块横卧的大石块就是一个大卧佛,六祖立即跪拜,求佛祖降福天下。大卧佛的雕造从这个传说获取灵感,以盛唐敦煌卧佛为范本,佛身长108米,尺度堪称世界之最。现经改造用紫铜包装大卧佛,成为金装大卧佛……

第二个景点:荷花世界

生:“我是导游XXX,下面请允许我来向大家介绍美丽的三水荷花世界。它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资源最丰富,集建筑、雕塑、荷文化于一体的荷花生专类园。目前,园内

可观赏到480个珍稀的荷花品种……

(边介绍,边出示[百度搜索]文字、图片、视频。展示完成后由其它小组发问,该小组现场用百度搜索资料解答相关问题。下同。)

第三个景点:今天,我们组向大家介绍的是“三水大旗头古村”。 [百度搜索]它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是清代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所建。它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粤中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至今保存完整。现在村里面还有慈禧太后亲笔书写的牌匾……

第四个景点:乘着“三水长寿之乡旅游号”,我们来到了“河口魁岗文塔”。[百度搜索]魁岗文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塔高40余米,面西背东,共九层,每层八角,角夹上均悬铜铃一个。每当夜静,风吹铃动,声闻数里之外,颇饶风趣……

第五个景点:乘着“三水长寿之乡旅游号”,我们来到了南武当——“胥江祖庙”。[百度搜索]它在三水芦苞镇北郊。始建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为三水最古老的寺庙建筑,人们称它为“南武当”……

第六个景点:乘着“三水长寿之乡旅游号”,我们来到了“迳口九道谷”。[百度搜索]它位于迳口九道山内。旅游区占地面积约3000亩,整个景区野趣横生,丛林密布,各类野生植物1000多种,其中以“一藤成景”的野生“禾雀花”沿溪遍布从而成为当今都市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第七个景点:乘着“三水长寿之乡旅游号”,我们来到了“三水大南山”。[百度搜索]它最大的亮点是位于北回归线上。逶迤多姿的地形造就了大南山秀美妩媚的山地风光,山上的自然景观可谓天生丽质,既淳朴自然又富于变化,少有人工雕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饰演小导游,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鼓励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主动地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巩固搜索、保存信息的操作,亲自感受百度搜索的快捷、便利,而且在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与自我探究。)

(四)总结延伸

师:“‘百度’带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到家长的美丽。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生:“今天,我知道了家乡三水是多么的美丽,我感到当三水人无比的自豪,三水的明天,需要我们来建设。”

生:“今天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伙伴——‘百度’,今后它会引领着我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

师:“同学们,掌握了‘百度’,你就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在你今后的人生中,它将

是支持你终身学习的好伙伴。所以,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请先‘百度’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让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这样可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考、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任务驱动法给予学生一个开放型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自发地掌握技巧,培养能力、形成素养。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到百度搜索引擎的实时、快捷、方便。

课堂上学生通过扮演导游角色,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百度’自主学习,实时解疑,形成成果,大胆展示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有效信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树立了竞争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让学生认识了家乡的名胜古迹,从而形成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教学设计 【目标导航】 1.了解网络交往的特点,感受互联网传递信息便捷的神奇性。 2.学习正确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搜集和整理信息,知晓网络交往的规则和网上自我保护的知识,提高对网络交往的优势与陷阱的分辨能力。 3.能够正确使用网络,既不回避也不沉溺于网络交往,文明、恰当地进行网络交往,使之为生活、学习服务,抑恶扬善,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 自由分成学习小组,做好活动计划,分配小组成员活动任务,围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的主题搜集关于互联网和我们生活的关系这一类资料,做好活动笔记,准备活动资料。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微博吗?你们会用微信QQ聊天吗?你们会在网上查阅学习资料和娱乐吗?相信大家都有过这些经历吧!没错,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时,也要思考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重点解读】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甚至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1.网络词语小研讨“点赞”“吐槽”“抢沙发”“萌萌哒”“3Q”“喜大普奔”等网络词语,有的来源于某些广受关注的新闻事件,网民借此表达自己的褒贬;有的起于键盘敲击的错误,进而干脆以谐音或简化的方式,构成一种简洁的表达;有的纯粹是为了好玩,以调侃的方式造一个新词……搜集一些常见的或最近正在流行的网络语言,搞清楚意思,做一下分类,分析它们是怎样产生的;试着用“非网络语言”表达它们的意思,思考这些网络词语在表达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小组讨论:写作文时能否使用网络词语?作文中可以使用什么样的网络词语?应如何规范地使用网络词语? 2.电子阅读面面观互联网时代,电子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的一种常见方式。设计一个简单的调查问卷,在同学、老师、家长、亲友中做个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他们花费在电子阅读上的时间,电子阅读的方式或途径,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在阅读中所占的比重,大家对电子阅读的态度和意见等等。小组研讨:电子阅读会不会替代传统阅读? 3.用互联网学语文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丰富,搜索快捷。善用互联网,有效利用其中海量的信息,可以扩大视野,提高学习的效率。邀请信息技术课老师或者IT从业人员到班级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专题讲座,教大家学习如何使用搜索引擎、网络词典和专题数据库等。讲座可以分为三个板块:信息游戏——掌握检索的要领;求助和指教——运用社交媒体;不期而遇——漫步网络图书馆。利用所学的网络技能,搜索一下本单元有关散文的各方面知识,包括散文的文体特征、发展历史、分类、阅读策略等。小组讨论:如何扬长避短,有效利用网络帮助我们学习? 【研讨练习】 题一:在学校的科技月活动中,××班开展了“科海泛舟:漫谈我们的触屏时代”的语文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本课是面向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选用了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十册《秦兵马俑》,是基于网络环境,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搜索互联网中的相关资源辅助教学,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养的一课设计,体现了网络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本课教学按照“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要求进行设计,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课题: 《秦兵马俑》 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说明性文章,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章不仅从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对秦兵马俑进行了生动地描写,而且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从而把秦兵马俑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和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感受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3、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和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感受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网络环境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引导,组织交流、练习为辅,并充分而恰当地补充信息资源。教学时,结合课文的阅读,让学生感性形象地观看阅读搜索到的网上信息,充分感受,理解语言,认识写法,反复诵读,体悟情感,自主地、探究性地理解感悟课文,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有哪八大奇迹吗?生讲述师补充。 2、师介绍秦兵马俑的发现,揭题。 3、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参观了秦兵马俑后,他感慨地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师点击秦兵马俑视频搜索链接。 [百度视频搜索]https://www.360docs.net/doc/659912653.html,/programs/view/jJJFKYkdG3I/

教学中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教学中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丹凤县铁峪铺中学周宁 一: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英语 3:课时:一课时 4:课前准备:a:教师准备:西方国家庆祝父亲节和母亲节情景的相关图片。b: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生词、短语、句型、课文。上网查阅西方国家的孩子在父亲节、母情节如何向自己的孩子表达爱与感激之情。 二:教学课题:冀教版八年级英语下unit6:connect 《lesson46 Mothers and Fathers Are special》 三:教材分析:本套教材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展现中西方国家的不同背景。本单元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用英语在父亲节母亲节会用本节课的生词,向自己的父母表达爱和感激之情。在学习西方国家庆祝父亲节,母亲节会用本节课的生词﹑短语﹑句型。如:alive ﹑whatever ﹑since ﹑care ﹑candy﹑take care of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激父母之心。 1 :教学目标 A.学习西方的文化. B.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教学重点: a:会用英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b:掌握新词alive living whatever since 的用法。 3:教学难点: 会用英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4: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分别用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及个别展示等再结合利用PPT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Step1. Let the students talk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 1. Remind the festivals in China. What are their meanings? 2. Talk about the festivals in western countries. What are their meanings? Step2. Talk about Mother’s Day and Father’s Day. 1. What do the students know about them? 2. What do people do on that day? 3. Do people in China celebrate Mother’s Day and Father’s Day? Step3.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day is Mother’s Day? 2. How do people celebrate it? 3. When was the first Mother’s Day?

赵娜娜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小学英语外研社一起点10册五年级下学期 3.课题:Module2Unit1 What did she have for lunch? 4.课时:1 5.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找出单词并理解课文大意。 ②查询百度网站收集的有关食物的图片和有关知识资料 教师课前准备: ①查询百度网站收集的有关食物的图片以及有关知识资料 ②查询百度网站收集有关西方如何点餐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相关资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识读运用单词:email, sausage, sandwich, traditional, delicious.掌握句型:What did she hav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 She had … 2.技能目标:能运用学过的句型向别人询问昨天一日三餐吃过什么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国外饮食与中国饮食的不同,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形成正确合理的生活饮食方式。

三、教材分析 本课的故事是大明收到一封来自玲玲的电子邮件,在邮件中玲玲描述了自己在英国的一日三餐是怎样的。大明和帆帆就这一封电子邮件展开了对话。在语言技能方面,本课重点操练了句型What did she hav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 She had ...需要学生重点运用词汇email, sausage, sandwich, delicious和一些其他事物的单词。学生能运用句型和所学词汇询问他人一日三餐吃了什么,并进行对话。本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文化背景方面,本课内容提到了英国传统食物和英国的一日三餐是怎样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中西方的饮食习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词汇及重点句型的掌握。 教学难点: 对本课语言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学生能运用过去时表达一日三餐吃了什么,并能进行对话。 教学方法:上课之前我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食物图、传统的中西方食物及中西方饮食文化等相关教学材料,找了一些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食物的图片以及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资料,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通过给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设置真实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

信息的搜索 教学设计

第四课信息的搜索 一、教学内容分析 前几课已经学习了相关的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概念等内容),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课是由理论到具体操作的转折点,是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为学习和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阶段。当今信息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能快速、有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为学习和生活服务,是新世纪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之一。“信息的搜索”课题,主要内容是,以google和百度的使用为例,讲解使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使其成为每位学生在信息社会必备的技能,并为学生学会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加工信息奠定基础,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不断发展的动力。 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九寨沟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的搜索为例,分别讲解google搜索引擎和百度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以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验快速搜索信息的便捷。强调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活动,掌握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和方法,并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网络搜索信息的便捷高效。同时,也考虑到以后章节教学的衔接和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年级学生,他们在此之前已经了解了相关的网络知识和学会了浏览网页信息。为学习和掌握网上搜索信息的技能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基于初二学生年龄的特征,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认知较直观,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 大多数学生已有使用网络搜索信息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发散的,其操作也往往是不规范的。在本课的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学生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操作,而不重视老师所教授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搜索引擎、关键字的概念及其作用; 2、掌握网络信息搜索的几种主要方法与技巧,能够有效地获取网上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多途径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 赣榆县柘汪镇中心小学张家波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95-98页。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科普读物,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详细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1自然段从人们平时谈论的话题切入文章,引出问题“网”是怎么回事。第2、3自然段解答问题,具体介绍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跟人们的密切关系。第4自然段总结课文,指出互联网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他们主动探究的过程。在本文的教学中, 要让学生认识国际互联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感悟,了解文中引号的用法,借助电教多媒体演示,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跟人们密切的关系,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息息相关、咫尺”等词语,知道课文中引号及某些关联词语的表达作用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情感

与态度: 认识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课前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导入新课 1?古诗导入:同学们,初唐时期有位诗人叫王勃,他在送别友人的时候写过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一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齐读)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 2.师:其实,王勃所说的天涯若比邻”只是他对友人的一种劝慰,是一种美好、善良的愿望,实际上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而现在,这一梦想却成为了现实。那么,是什么使人类实现了这一梦想呢?(国际互联网)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板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设计意图:入境始于亲”以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引入,让学生说说 自己的理解,激发学习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与 此同时此处学生的期望为学文后对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的理解埋下 伏笔”】 二、学习课文,逐步感知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历史 2、课时:2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第一课时主要是结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来确定活动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分五个课题:①探究姓氏的起源,②探究姓氏的变迁,③探究百家姓,④探究有趣的姓氏,⑤探究我的姓氏起源。主题确定之后,依据自愿的原则,进行分组分工,推选发言人。第二课时主要是根据前一节课同学们的准备情况,借助多媒体将同学们收集到的姓氏资料分五组进行系统展示。 二、教学课题 1、通过探究中华民族姓氏的由来、自己姓氏的由来、少数民族姓氏的变化等,探寻中国姓氏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传统。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的伦理观念。 3、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以及收集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9课。这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旨在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四、教学方法 (一)教师教学法:问题引导、激发兴趣、适时点拨、及时总结、 (二)学生学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与质疑、评价与反思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主持人导入,然后各小组分别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 (二)第一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探究姓氏的起源” 1、姓的由来(课件展示) ①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问题引导:有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你能举例吗? 【百度一下】https://www.360docs.net/doc/659912653.html,/bjx/xswh/200904/17_4758.html ②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 问题引导:你知道这说明了什么现象?你能举出带女字旁的古姓吗?(课件展示) (参考答案: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嬴,等等) ③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各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明世系”“别婚姻”。 问题引导:那你能说说在现代姓有哪些作用吗?(学生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2、氏的由来(课件展示) 谈到姓,必然想到氏,现在姓氏连称,但早期姓氏是分开的,姓是族号,姓是表示一个

《搜索网上资源》教学设计

《搜索网上资源》教学设计 姓名:饶品样 学校:万年县第二中学 时间:2009年12月1日

《搜索网上资源》教学设计 万年二中饶品样 教学内容: 江西科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一一《搜索网上资源》 设计思路 本课《搜索网上资源》是我们江西科教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学生了解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网上获取信息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之一,而搜索引擎又是网上获取信息最便利的工具之一。大多数学生使用过搜索引擎,但并非能够达到“想要什么就 能找到什么”的程度,这给他们的日常学习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如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需要学生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如学生的课外阅读、课余充电等都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搜索 技巧来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本课授课是借助凌波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的。我的教学设计首先是通过“搜索歇后 语”这一情境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下来结合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 方式组织教学内容” 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获取相关的知识点;在教学两种搜索 方法的过程中,将老师示范操作与学生自主尝试和小组合作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看”和“做”的过程中巩固操作方法,巩固操作能力;在课堂总结中,不仅让学生明白互联网上资 料信息极其丰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搜索引擎网站是大家学习的一个非常好的小助手,可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但也要让学生了解网上信息是纷繁复杂,良莠难辨,真假难分,要从现在就应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要遵守网络道德,要坚决向“色情”、“暴力” 等一些内容不分健康的网站说“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搜索引擎的功能,熟悉一些有名的搜索引擎。 (2)了解与掌握网上资源搜索的基本方法;并了解与掌握把所搜索的网页与图片信息保存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和实践操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信息搜索与保存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综合素养。 2、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和科学探索的热情,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 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网络,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有效获取互联网信息》教案

《有效获取互联网信息》教案 一、教案背景 江苏省自199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园艺博览会,其中第七届的举办地点是宿迁市,作为宿迁的一名教师,我为此次盛会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也希望在教学中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江苏省园艺博览会”。 本教案试图通过“了解‘江苏省园艺博览会’”这样一个主题,以主题探究学习方式来带领学生学习《有效获取互联网信息》这一节的内容。 二、教学课题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必修)》上册第一章的第2节中《有效获取信息》部分。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对应于《纲要》中“信息的识别和获取”中的有关部分,主要从操作层面完成信息的获取和甄别,通过主题探究式的学习,对互联网信息搜索的操作方法与技巧进行探究,为后期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 本节课以“了解‘江苏省园艺博览会’”这个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来了解“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的举办情况,让学生在体验互联网信息检索的主题活动中,掌握从互联网有效获取信息的方法。主题探究式学习可以提升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设计建立在初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初一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已学习了通过互联网搜索信息的简单方法,本节课是对其必要的延伸与拓展,另外互联网在家庭中的逐步普及也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各类信息。 2、会下载网络上搜索到的信息、整理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采用主题探究式学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合作探究,通过积极思 考、实践、讨论、归纳总结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有效的信息搜索意识和习惯,培养与他人合作探究的协作精神。

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 温度计

4.1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温度的定义 2、掌握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构造,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 3、了解其它的温度计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教学难点]选择正确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知温度(今天气温是多少?今天和昨天气温一样吗?如何判别?) 探究实验1----同学们先把两手同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 结论:温度是表示的物理量,你们通常凭借判断。二、新授 知识点1:温度的测量 探究(演示)实验2---把右图装置分 别放入冷水、温水和热水中, 你们有什么发现? 介绍:温度计的构造和分类. 结论:常见的温度计如右图甲 乙 丙。 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规律制成的, 知识点2:温度的单位 自学课本76页,完成下列问题 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的是是这样规定的:在一个大气压下, 的温度是0摄氏度, 的温度是100℃.在0℃至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一等份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现在室外气温是20℃,读做 ,-10℃

读 或 . 讨论:看下表,能否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我国北极温度?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 知识点3:温度计的使用, 自学:请同学们结合手中温度计自学课本77到78页上部分,思考并交流要注意什么问题。 汇报:体温计的量程是 ,分度值是 ,使用体温计前,必须拿着体温计的上部用力 。为什么? 寒暑表的量程是 ,分度值是 ;实验室温度计的量程是 ,分度值是 他们要甩吗? 实验:测温水、热水的温度 器材:温度计,温水,热水. 步骤:①先估测水温②观察温度计量程,选用合适的温度计③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校正对温度的感觉 (1)测温水温度 (2)测热水温度(步骤同上)。 结论:测量液体温度时应注意: 使用前: 观察温度计的 和 ; 使用时: ○ 1 温度计的玻璃泡 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 或 。 ○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 ,待温度计的示数 后再读数 ○ 3 读数时玻璃泡要 ,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 反馈练习: 1.如右图所示体温计,分度值为 ℃,示数是 ℃,读作: 。 2、如图2所示的是甲、乙二个温度计的一部分,甲温度计中的示数是_________℃,乙温度计中的示数是_________℃. 3. 某体温计的示数为38℃,若粗心的护士仅消毒后就直接用它去先后测量37℃和39℃的病人体温,则其读数先后分别是( ) 38 37

《搜索网上资源》教学设计

《搜索网上资源》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网上信息搜寻和下载网络资源的基本方法,知道常用的几个搜索引擎,并能撑握搜索关键词的含义. 2.能力目标:会使用目录搜索及关键词搜索,熟练运用关键词进行搜索。掌握网 络信息搜索技能,提高对信息的查找与筛选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把计算机、网络当作学习工具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 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并树立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爱国情操。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网上信息搜寻和下载网络资源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更好更快地搜索到所需的资源 三、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是比较好动,求知欲和好胜心很强。对城区学生而言,大部分基本用过电脑上网,但学生使用电脑往往还局限于玩网络游戏,而有目的地利用网络资源来解决一些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是很少的。 四、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小学四年级学生比较好动、求知欲和好胜心强等特点,采用问题启发和引用游戏规则设计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一提的是,问题设计的思路是采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中的框架问题。 (基本问题:搜索网上资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单元问题:1. 试着比较一下,目录搜索引擎与关键字搜索引擎有哪些不同?2.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内容问题:1. 你们知道哪些搜索引擎的网站呢? 2. 你们知道刚才老师运用的是哪种网上搜索方法吗?3.我们学习了哪两种搜索网上资源的方法?) 由于网络信息更新比较快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问题,我根据对学生认知的了解,在任务的编排和知识点的讲授方面做了调整以填补教材的不足。此外,利用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了语文课本第二课《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对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始终充满着憧憬和好奇,采用桂林山水风景图作为本课的教学引入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前准备 1、制作一个本节课的教学课件。 2、检查网络教室各项功能是否正常。 3、准备一台计算机与投影机相连,在“跟我学操作”环节中使用。 六、课时: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课题引入(五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吗? 生:知道 师:想不想去桂林游玩? 生:想

互联网搜索教案

《“我的未来不是梦”---搜索网站》教学设计 宝鸡高新中学张娜Email:654728687@https://www.360docs.net/doc/659912653.html,

《“我的未来不是梦”---搜索网站》教学设计 宝鸡高新中学张娜 一、学习者分析 1.学生对本节内容略知一二。据本校对初一新生的调查统计,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接触了互联网,特别是现代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用互联网进行过网页浏览,并在初一上半学期学习了word文稿。 2.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现阶段的学生以为接触过互联网浏览,就对网络了如指掌,学习重视度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不足,引导其正确使用网络搜索。 二、教材分析 《搜索网站》是经陕西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信息技术》(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第三章“网上搜索和软件下载”中的第一节“搜索网站”的教学内容,全节共1课时。 本节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通过体验和感悟网络信息活动中的操作与应用,使其在面对网络中纷繁复杂的信息时,能高效获取有用信息,并为其学会有效处理信息奠定基础,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搜索引擎分类搜索和关键字搜索,围绕主题寻找素材 难点:搜索引擎搜索的技巧与策略 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互联网,借助百度搜索,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和功能。 (2)综合运用百度搜索引擎(如分类搜索、关键字搜索等)快速、准确地寻找信息。 (3)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利用身边的工具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引入本课的课题目标。 (2)根据具体的任务目标,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检索信息。 (3)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网络搜索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任务研究设定,培养学生研究探索的精神及在学习、生活中充分运用网络工具的意识。 (3)通过关于梦想的主题教育,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本节课是一节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课程,根据信息技术新课改的理念,围绕教材,我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以实例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注重表现性目标的设计,让学生自己决定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以“任务”为驱动,自己利用百度搜索引擎完成对信息的搜索、组织及处理过程。并通过互评点评引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从实践中出新知,全面提升学生

奇妙的七巧板--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题:《奇妙的七巧板》 一、教案背景 本课是北师大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使用信息课堂的笔记本电脑及互联网进行交互式练习。 二、教材分析 《奇妙的七巧板》是北师大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本单元是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利用所学图形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教材安排了三个“动手做”的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思考和想像的空间。“动手做(一)”,通过折、剪、拼活动,鼓励学生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分解和组合;“动手做(二)”,借助七巧板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拼图;下一节课的内容是“动手做(三)”,鼓励学生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图案。本节课就是“动手做(二)”。通过对我国古代的一种数学图形游戏“七巧板”的认识、拼摆,巩固练习已知图形,并利用已知图形创造出更美更好的图形,也为学生以后学习组合图形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借助七巧板让学生在拼图活动中,进一步熟悉认识的平面图形,并初步、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我所教的孩子毕竟是一年级小学生,因为家人的过度照顾,导致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同时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与小伙伴的合作意识及自主探究能力都比较有限,这就使我在教学中组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难度变大。因此本节课上重点培养学生使用互联课堂的工具进行创造拼摆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初步学会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体验数学中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本课使用学生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利用练习软件

互联网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互联网的普及》教学设计 原相乡中心学校张俊杰 教材分析: “互联网的普及”是在认识百分数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调查和统计本班同学家中互联网的普及率,经历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数据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这样的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其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百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进一步讲解百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百分率的认识。 2、让学生探究同学家中互联网的普及情况,经历整个调查统计过程,体会选取样本进行调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培养利用样本的统计资料分析整体状况的统计思想。 3、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百分率的认识。 2、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体会选取样本进行调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培养学生利用样本的统计资料分析整体状况的统计思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黑板、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与讨论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互联网吗?你知道利用互联网可以做那些事吗?学生自由发言。 生1:可以在网上查找资料,学习各种知识…… 生2:可以在网上阅读新闻,了解国家大事。 生3:可以在网上与同学联系,还可以下载音乐…… 2. 多媒体出示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师: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

【百度搜索记录怎么保存】网上搜索和保存信息》教学设计

【百度搜索记录怎么保存】网上搜索和保 存信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 3. 学会熟练运用“关键字”和“分类项目”方法查找信息; 4. 学会保存已搜索到的页面和图片。 【教学重点】 1. 如何运用“关键字”的方法查找信息; 2. 如何保存已搜索到的页面和图片。 【教学难点】 运用“关键字”和“分类项目”查找信息的过程和搜索到所需信息的操作技巧。 【教学提高】 如何正确使用“关键字”。 【教学任务】 1. 认识“搜索引擎”并掌握常见的几个“搜索引擎”; 2. 利用“关键字”查找信息的过程、方法及技巧; 3. 利用“分类项目”查找信息的过程、方法及技巧; 4. 页面和图片信息的保存过程和方法。 【教学方法】

启示法、提问法、举例法、任务驱动教学、演示操作法、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巡视辅导法、cai课件。 【教学策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师启发式和学生思考参与及师生共同演示操作的教学方式下,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帮助和带动学生逐步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情况使内容由简单逐步过渡到复杂程度,尽量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兴趣,激发和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轻松容易地学好课本知识和课本外的知识。 【教学设计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同学们,平时在上网要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时,一般用什么网站查? (引出“搜索引擎”的概念和作用,并掌握几个常用“搜索引擎”名。) (采用提问、引导法、启示法、cai课件。) “搜索引擎”:指专门提供查询服务的网站。 二、讲授新课 任务:通过“搜狐”网站查找并保存一幅动物图片,同时保存该页面。(采用举例法、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演示讲解。)(一)利用关键字查找信息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精修订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教学 设计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教案设 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历史 2、课时:2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第一课时主要是结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来确定活动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分五个课题:①探究姓氏的起源,②探究姓氏的变迁,③探究百家姓,④探究有趣的姓氏,⑤探究我的姓氏起源。主题确定之后,依据自愿的原则,进行分组分工,推选发言人。第二课时主要是根据前一节课同学们的准备情况,借助多媒体将同学们收集到的姓氏资料分五组进行系统展示。 二、教学课题 1、通过探究中华民族姓氏的由来、自己姓氏的由来、少数民族姓氏的变化等,探寻中国姓氏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传统。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的伦理观念。 3、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以及收集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9课。这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旨在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四、教学方法 (一)教师教学法:问题引导、激发兴趣、适时点拨、及时总结、 (二)学生学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与质疑、评价与反思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主持人导入,然后各小组分别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 (二)第一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探究姓氏的起源” 1、姓的由来(课件展示) ①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问题引导:有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你能举例吗? 【百度一下】 ②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 问题引导:你知道这说明了什么现象你能举出带女字旁的古姓吗(课件展示)(参考答案: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嬴,等等) ③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各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明世系”“别婚姻”。

《搜索网站》教学设计

《搜索网站》教学设计 西乡五中胡正英 教案背景:现代社会早已进入了网络时代,利用互联网帮助我们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已经成为了现代人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如何通过搜索引擎在海量的网络世界中快速、准确地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则是这项技能的最高要求。初中生对网络已有所接触,不少学生可能也使用过搜索引擎,但事实上许多初中生对搜索引擎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方法还只是一知半解,因此,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使初中生对搜索引擎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并掌握搜索引擎基本的使用方法显得非常及时和必要。 教学课题:“网海捞针”亦有方───认识和使用搜索网站 教材分析:本节是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网上搜索和下载软件》的第一节。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上,这节内容属于“信息的识别与获取”的相关知识。现实生活中,我们在挑选信息获取途径时互联网越来越受大家青睐,但如何在互联网上快速查找到所需信息呢?了解和使用搜索网站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本节课的设置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在知识层面对搜索网站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在操作层面掌握搜索网站基本使用方法从而完成信息的有效获取,为后期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搜索引擎的基础知识。 ⑵掌握全文搜索引擎常见的的使用方法。 ⑶培养查找信息时关键词的提取和搜索方法的挑选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引入搜索引擎,通过任务驱动展开搜索引擎相关知识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意识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常可以使用搜索引擎来解决。 ⑵应该自觉维护网络信息的版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搜索引擎的基础知识及全文搜索的基本使用方法。(重点) 对查询信息关键词的分析提取及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的选择。(难点) 教学方法:在网络环境下,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让师生有目的地互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成课程目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会接触越来越多的知识,但人又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知识,肯定还有许多我们想知道,但又还不太了解的知识。到目前为止,你最感兴趣,但又不了解的知识是什么?想一想,把你最想了解的问题写下来。 我这里也有一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宣传短片,也是网上找到的,给大家看看。 【播放视频片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问:五个福娃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讨论:你会通过什么方式去查找问题的答案?回答:如何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上搜索等,提问:哪种手段会更加方便?(回答:网上搜索,引出信息技术手段的优越性。)通过网络查找信息成了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互联网是个资源的海洋,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与资源,很多情况下,互联网里都有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关键是如何把这些信息找出来。毕竟

互联网的普及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110--111页综合与实践《互联网的普及》。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数据信息、整理数据、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普及率的含义,学会普及率的计算方法。 2.在有效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安全有序的开展调查活动,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得出统计结果,渗透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想。 3.初步获得在实践中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领悟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收集原始数据,计算普及率。 教学难点: 根据活动要求设计调查记录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设计一份导学提纲。 ⑴你知道什么是互联网?你上过互联网吗? ⑵调查一下你身边的人上互联网吗?他们利用互联网做哪些事? ⑶什么是普及率?什么是互联网的普及率?用自己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 ⑷结合教材[统计与分析]部分的要求设计一个调查记录表,并进行相关调查。调查时要注意行为文明,保证安全。 2.整合资源,制作PPT课件。

【学生准备】1.对照老师提供的导学提纲进行课前自学,通过自学,也可以上互联网查阅,简要回答1至3题。 2.根据调查内容与要求设计一个调查记录表,并做好调查记录。 3.自备计算器。 (设计意图:体现“先学后教”的有效教学模式,并大胆的将“先学”放到课前,先要求 学生对照教师制定的导学提纲进行自学,设计调查记录表,再进行实际调查。改变了从前由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学习和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从开始就交到学生手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1.教师从云盘中打开课前存入云盘的课件。 引导:同学们,今天老师来多媒体教室上课没有带移动磁盘,但是老师照样可以打开自己制作的PPT课件,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生1、老师一定是把自己制作的课件先上传到网上,换一台计算机再又从网上打开。 生2、老师,你上传到网上的课件,如果我知道那个网站的网址,我家里的电脑同样可以打开。 生3、如果没有接通互联网的计算机是打不开的,对吧? …… 师:看来同学们对互联网的知识还了解的比较多的,但是老师的课件存入的是360云盘,这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磁盘,必须要输入密码才可以打开。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互联网的普及情况做一个调查统计,感悟我国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互联网打开本节课需要的课件,将学生带入互联网的情境中,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了解互联网的激情,因为只有渴望成功的人才能成功。这样凭借情境发现问题,通过学习解决问题,使数学更熟悉更简单。) 二、多向交流,畅谈感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