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春老中医治疗白塞病经验介绍

合集下载

白塞病有三大病因 治疗可用中医方法

白塞病有三大病因 治疗可用中医方法

白塞病有三大病因治疗可用中医方法*导读: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平时对于白塞氏病的关注度都是很高的,而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讲,其在发现自己患有白塞氏病后,其对于白塞氏病的发病原因也是应当多多了解的,为此,本文特为大家进行相关介绍。

……贝赫切特综合征又称白塞病,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属于血管炎的一种。

1、与遗传因素有关白塞氏病是有地区性发病倾向,即某些地区发病较多。

对表明人类遗传特征的物质HLA的研究发现,在白塞氏病高发病区,病人HLA-B5及HLA-B51的阳性率比正常人高6倍。

这种白塞氏病的病因比较常见。

2、与免疫异常有关导致白塞氏病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口腔粘膜抗体、抗动脉壁抗体等自身抗体,血清中免疫复合物阳性率达60%,并与病情活动有关,白塞氏病患者免疫球蛋白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失调,血管周围、脑脊液、血管壁等病损处可见到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等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物质,因此医学上可以此说明此病与免疫系列异常相关。

3、与感染因素有关也就是说细菌或病毒侵犯人体会引起白塞氏病的发病。

研究证明,在部分白塞氏病患者中有过去患过结核病或者正在患结核病,而且部分白塞氏病患者经过治疗结核病后,不仅结核治愈,而且白塞氏病症状也有好转。

这属于白塞氏病的病因之一。

治疗:1、脾肾阳虚、气血失和主证有全身无力、少气懒言、手足不温、食欲不振、畏寒、大便溏泻或五更泄泻、下肢浮肿、女子带下清稀、经血不调、下肢可有结节红斑,阴部、口腔溃疡,舌淡苔白或灰,脉沉细。

立法为健脾益肾、引火归元、中和气血。

方药用上肉桂、淫羊藿、白术、茯苓、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车前子、赤石脂、丹参、黄柏、黄精、牡丹皮、当归、补骨脂。

2、脾虚湿盛、湿热下注或上蒸主证有头晕、头沉、下肢肿胀或有红斑、胸腹痞满或胀闷、女子带下黄而臭、心烦不眠、小便黄赤、大便干、阴部溃烂、或口舌生疮、目赤肿痛,舌淡苔腻、脉弦滑或沉缓。

立法为健脾、除湿、解毒。

方药用生白术、生枳壳、生薏苡仁、萆薢、滑石、连翘、黄柏、锦灯笼、马蔺子、栀子、苦参、车前子、胆草、茯苓、赤小豆。

白塞氏病中医治疗方法详解

白塞氏病中医治疗方法详解

白塞氏病中医治疗方法详解根据白塞氏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学“狐惑病”颇为相似。

早在公元三世纪初的《金匮要略》钟即有具体描述:“狐感之为病……依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目赤如鸠眼”;恰构成本病三联征。

论述较白塞氏之报告早1700多年。

同时《金匮要略》还记载了内服甘草泻心汤、用苦参汤外洗,雄黄外熏等治疗方法,开中医治疗本病之先河。

嗣后,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本病“皆湿毒之气所为也”。

唐代《千金要方》也持此论。

清代魏念庭指出:“狐惑者,阴虚血热之病也。

”对其病因病机作了初步探讨。

从总体上看,历代医家对于狐惑病的认识基本趋向一致。

白塞氏病是一种以口腔、眼、生殖器为主要病变的独立性综合病征,亦称“口、眼、生殖器三联征”。

本病有时还常累及关节、大血管、肺、肾、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甚至造成很多器官同时受损。

由于本病反复发.作且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常易被口腔、皮肤、眼各科视作单独孤立的局部疾患而误诊。

其病因迄今未明,且现代西医学尚无理想控制病情的药物。

近代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最早见于1963年,文章详细地介绍了60余例患者的治疗过程及临床体会,在继承前入经验的基础上又自拟“治惑丸”配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引起医务界的关注。

在60-70年代之间,一般以个案类文章为主。

80年代以来,资料不断增多,其中有多达158例的大样本病例报道,不少医者结合临床实践,对白塞氏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见智见仁,提出了不少有意义的观点。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来大多以湿毒蕴火立论,亦有持脏腑虚报论者,现代,还有医者认为气滞血瘀是该病的主要原因,或以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而导致本病。

对于辨证分型,通过多年的临床摸索实践,已初具雏型,大体划分为湿热、阴虚、阳虚三类。

在治疗方面除沿用经验方外,还新创了不少治疗方案,以专方、单方治疗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外用药的运用,其治疗方式和药物应用上均较前丰富。

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85%左右。

辨证治疗白塞病经验

辨证治疗白塞病经验
目不 得闭 , 而卧起不 安 , 目乍赤为 热邪上蒸 , 目乍黑 面 面
的同时 , 合并有眼结 膜炎、 虹膜睫状体 炎及角膜炎 等 目赤 疼痛症状 , 可伴有 口苦 , 咽干 , 便秘 , 尿黄 , 舌红苔黄腻 , 脉 弦等。治以龙胆泻肝汤加减。
2 3 肝经 湿热下注型 . 表现 为外生殖器 溃疡 为主 , 性 男
清 胃散或泻黄散加减 。 22 肝经湿热化火 上炎 型 表 现为 反复 口腔黏膜 溃疡 .
于上部则声喝 , 泻心汤 主之。 本条经 文论述 了狐 璧 甘草 ” 病的症状及治疗 , 为狐 萤病 是 由于 湿热在体 内久 蕴化 认
浊, 蒸腐气血 , 内损 心肺 , 则咽 喉损伤 ; 内损 肝 肾, 则虫 蚀 前后二 阴, 阴部腐蚀溃烂 ; 则 伤及 中焦脾 胃, 运化失常 , 则 不欲饮食 , 闻食臭 ; 恶 湿热 内 困, 上扰心 神 , 则默 默欲 眠,
2 1 脾经湿热 内蕴 上犯 型 .
表现为 反复发 作 的口腔黏
膜溃疡 , 舌体 、 咽部疼痛 , 溃疡可发生 于舌体 、 唇边及颊黏 膜 , 至可侵犯软腭 、 甚 硬腭 、 扁桃体及 咽部 等 , 常常此愈彼 起 , 口干 、 伴 口苦 、 口臭 等 , 红苔 黄腻 , 滑有 力。治以 舌 脉
咽干 , 或见五心烦 热 , 夜间尤甚 , 汗 , 子遗精 , 子月 盗 男 女 经失调 , 红苔少 , 弦细等 。治 以左归 丸 、 味地 黄丸 舌 脉 六
或大补 阴丸等。
2 5 气虚两虚 型 .
病 程 日久 , 复不 愈 , 劳复发 或加 反 遇
重, 湿毒留恋不 能尽 去 , 表现 为纳差 , 故 食少 , 疲乏力 , 神
208 ) 00 1
【 关键词】 贝赫切特综合征; 并发症;金匮要略》 辨证论治 《 ; 【 中图分类号】 R531R73 0. 【 .; . 53 文献标识码】 A 【 9 55 文章编号】 1 2 2l( 1)l 05 — 2 0 — 692 O0 一08 0 0 0

从疮疡辨治白塞氏病

从疮疡辨治白塞氏病

本人从事 中医风湿病临床 十余载 , 诊治 了大量 的白塞氏病
溃疡 、 皮肤病 变为常见症状 的一种原 因未 明的 , 眼、 以血管 炎为基本病理改变的全身 自身免疫性 疾病 , 又称 眼、 生 口、
殖器综 合症 ( clr r —gnt y do e , oua —oa ei l n rm ) 还可 累及 关 l as
食臭 , 面乍 赤、 其 乍黑 、 白。蚀 于上部 则声 喝, 草 泻心 乍 甘 汤主之 。 “ ” 蚀于下部则 咽干 , 苦参 汤洗之 。 蚀 于肛者 , … 雄 黄熏之。 脓 已成 者 , ” 赤小豆 当归散主之 。不但 描述 了症状 也 提出了治 疗 的方 法 和方 剂 , 以此 为纲 , 人 多 有 疗效 。 后
患者 , 中医药治疗本病效果甚佳 , 到《 匮》 述虽好 , 体会 金 论
但是不能覆盖 全部 , 笔者 辨 证思路 稍 有不 同 , 疮疡 病辨 从 证, 疗效亦佳 , 可作为补充 , 愿与 同道 商讨 。
1 辨 证 分 型
节、 心血管 、 消化道 、 神经 系统 、 、 肺 肾等多 系统 、 多器官 , 其 病 因可能 与病毒或结 核感染 有关 , L H A—B 1阳性有一医学院学报
J GCT CM
No 6 Vo _ 0 . l3
20 08年 1 1月
N v mb 2 0 oe r 0 8
・27 ・
多尿 、 消瘦减 轻 : 头 昏、 ③ 疲乏无力 、 心慌 、 气短 、 出汗 消失 。
无变化 : 血糖无 明显变化 , 多饮 、 多食 、 尿、 多 消瘦改变 不 明 显 , 昏、 慌、 短 减 轻。恶 化 : 糖 上 升 , 述 病 情 头 心 气 血 上 加重 。

名老中医王文春治疗接触性皮炎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王文春治疗接触性皮炎经验总结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65128·中医中药·名老中医王文春治疗接触性皮炎经验总结马天骄(甘肃中医药大学 14级研究生,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黏膜接触部位发生的畸形或慢性炎症反映,临床治疗中医具有独特优势,王文春名老中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

王老对接触性皮炎疾病的诊治,有其独到的见解,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关键词:皮炎;中药中图分类号:R758.2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65.1030 引言王文春,甘肃省名中医,为中央卫生部批准为期三年培训全国第二批祖国医学继承人的指导老师。

在其工作生涯中,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及荣誉称号,曾被列入“甘肃教育人名家”中(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

从医近60年[1],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

王老对接触性皮炎疾病的诊治,有其独到的见解,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黏膜接触部位发生的畸形或慢性炎症反映。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将病因分为原发性刺激物和接触性致敏物[2]。

古代中医文献中常以不同接触物而加以命名,如接触膏药引起者称“膏药风”,接触油漆器称“䰍:漆疮”,因其接触漆液引起皮肤过敏生疮的皮肤病[3]。

中医认为本症发生主要由于人体禀性不耐,皮毛腠理不密,外受辛热之毒,毒热蕴于肌肤而发病。

王老认为其病因多为稟赋不耐,皮肤腠理不密,接触某些物质,例如漆,药物,塑料,橡胶制品,染料和某些植物的花粉,叶,茎等,使毒邪侵入皮肤,蕴郁化热,邪热与气血相搏而发病.但体质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同一种植物,稟赋不耐者接触后先发病,体质强盛者则不发病。

2 方药应用王老根据接触性皮炎的病史、临床表现、皮损特点及其他症状变现。

王文春治疗湿疹经验

王文春治疗湿疹经验

王文春治疗 湿疹经验
柳 文红 ,王思农
( 1 . 甘肃中医学院 2 0 1 1 级硕士研究生,甘肃 兰i , I ’ l 7 3 0 0 0 0 ;
2 .甘 肃 中 医学 院 中医外科研 究 室 ,甘 肃 兰 州 7 3 0 0 0 0 ) [ 中图分 类号 ]R 2 4 9 . 7 [ 文 献标识 码 ]B [ 文章 编号 ]1 0 0 4 — 2 8 1 4 ( 2 0 1 3 ) 0 3 - 2 0 1 - 0 2 湿疹 皮疹 呈 多种形 态 , 发无定 位 , 常对 称分 布 , 以头 、面 、四肢远 端 、阴囊 等 多见 ,可 泛发 全身 。 可分 为 急性 、亚 急性 、慢性 。王文 春主任 医师从 事 教学 、中西 医结合临床、科研工作 近 5 0年 ,有丰 富 的经验 ,现 将王 老治疗 湿疹 的经 验介 绍如下 。 1 病 因病机 湿 疹 因禀赋 不耐 ,腠 理不 密 ,外界 风热 湿邪 侵 袭 而发 ;或饮 食 不节 ,过 食辛辣 肥 甘厚 味及 荤腥 动 风 之 品 ,损 伤脾 胃 ,脾失 健运 ,湿 浊 内停 ,蕴久 化 热 ,内蕴血 分 ,外搏 肌肤 而发 ;或 居住 潮湿 ,风 邪 侵袭 ,风湿之邪与内在湿热之邪相合而发 ;或患病 日久 ,湿热 久羁 ,耗 伤 阴血 ,血 虚生风 化燥 ,致 肌 肤 失养 而发 。 《 医宗 金鉴 ・ 外科 心法要 诀 》谓 : “ 此 证 初生 如疥 ,瘙 痒无 时 ,蔓延 不 止 ,抓 津 黄水 ,浸 淫成片 ,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 。” 《 诸病源候论 ・ 湿癣候 》 谓: “ 湿癣者, 亦有匡郭 , 如虫行 , 浸淫, 亦 湿痒 ,搔 之 多汁成 疮 ,是其 风 、毒气 浅 ,湿 多风 少 ,故 为湿 癣也 。”王 老认 为凡 风 、湿 、热三者 相 结 合 而发生 的疮 疡病 较 常见 ,在 临证 时应 辨别 风 、 湿 、热 、血 的偏 重 ,治疗 也应 有所 侧重 ,治应健 脾 化 湿解 毒祛 风 养血 为宜 。王 老认 为治疗 疮 疡皮肤 病 必须具有整体观念 ,不仅视诊局部变化,而应与整 体 相联 系 , “ 治外 必本 诸 内”是 很重要 的原 则 。 2 典 型案例 例 1 :魏 某 ,男 ,3 6岁 ,2 0 0 5年 5月 2 5日初 诊 。两个月以来上肢,颈项部皮肤及下肢皮肤出现 红色小疹 ,奇痒 , 影响睡眠,痒搔抓后流水 ,曾服 中药 1 0剂 ( 具 体 不 详 )未 效 。查 颈 、项 、四肢 等 处 皮 肤散 在 出现红 色小 丘疱 疹 ,有 的渗水 靡烂 ,有 瘙 抓 痕 ,有血 痂少 许 ,纳呆 ,便 溏 ,舌苔 腻 ,脉细 数 。中 医诊 断为 浸 淫疮 ,西 医诊 断为 湿疹 ( 泛 发性 湿疹 ) 。 治以化湿清热 , 解毒祛风。 方用除湿汤加减。 药用生地 、苍术 、黄柏 、藿香 、白蔻仁各 1 2 g ,炒 薏 苡仁 1 5 g ,胡 黄 连 9 g ,枳壳 9 g ,苦 参 1 0 g , 白鲜 皮 、地 肤 子 、蝉 蜕 、乌 梢蛇 、赤 芍 各 1 2 g ,金 银花 2 4 g ,秦艽 2 4 g ,陈皮 9 g ,甘草 6 g ,珍珠母 3 0 g ( 先 下) ,石 决 明 3 0 g ( 先下 ) 。水 煎分 服 ,1日 1 剂 。嘱 尽 量少 洗 澡 ,少 接触 水 。6月 1日复诊 ,病 损 大部 收敛 ,无 新皮 疹 出现 ,结 痂脱 落 ,痒轻 。上 方再 服

中医医案——白塞综合征(十二)

中医医案——白塞综合征(十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热解毒、泄火利湿法治愈狐惑病(白塞病)病案:徐某,男,24岁。

初诊:1964年10月18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10月1日咽痛,吞咽不利,并有恶寒发热头痛,相继咽及口腔溃疡,口角流涎,阴囊有黄色脓头及溃破两处,说话含糊,难以进食,视力模糊。

在本乡医院治疗十余日未效,故收入住院治疗。

入院后西医诊为白塞病,应用多种抗生素及激素治疗乏效,转邀中医会诊。

诊查:全身状况较差,发热,咽痛;双蛾赤肿,表面白膜不易拭去;口腔溃疡,颌下结核为蚕豆大;两鼻翼外侧及上唇散见脓泡,各如豌豆大;下唇糜烂,皮肤潮润,有脓泡疹散在;阴囊前皮肤有如铜钱大溃疡面;脉象弦数,苔薄腻,诊为狐惑病。

辨证:心火亢盛,湿毒内蕴,心火蚀于咽喉,湿毒腐于阴器,变生狐惑。

治法:清热解毒,泄火祛湿。

处方:双花15g 连翘15g 花粉15g 大贝10g 马勃10g 桔梗10g 板蓝根30g 防风10g 竹叶10g 滑石15g 生地黄20g 川黄连10g1水煎服。

另用:大黄20g、苏叶15g,煎煮取汁浸纱布湿敷患处,继以锡类散、冰硼散混合外扑。

二诊:服方3剂,不见起色,湿毒火邪有炽盛之势。

仍依前法,加重其剂,以抑其势。

前方去板蓝根,加犀角粉3g、赤芍15g、丹皮10g。

三诊:前方进服10剂,病势大挫,体温降至正常,咽痛平;口腔及阴部溃疡逐日向愈,脓泡干瘪;惟见舌质微红,口干少津;有毒热耗阴、津液竭伤之象。

原方加减,去防风、竹叶、滑石、桔梗,加石斛15g、元参20g。

送服珠黄散1瓶。

服上方二十余剂后出院以后追访未见复发。

按语白塞病是西医学病名,与中医之狐惑病极为相似。

此例病人,上部舌糜及口腔溃疡,下部阴囊溃烂渗水,均因心火亢盛、湿毒内蕴所致。

拟以清热解毒、泄火祛湿之法,初服轻剂,药不胜病,以后加重其剂,且内外并举,药证相符,随获佳效而治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355-356,周子芳医案。

王文春主任医师治疗血虚风燥型银屑病的经验总结

王文春主任医师治疗血虚风燥型银屑病的经验总结

王文春主任医师治疗血虚风燥型银屑病的经验总结
张博;王思农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
【年(卷),期】2013(041)003
【摘要】王文春主任医师认为银屑病病因、病机复杂,但多由营血亏虚,化燥生风,
肌肤失养所致.在治疗过程中应活血养血,健脾除湿,滋阴润肤熄风为主,以丹参、赤芍、当归等中药为主.
【总页数】2页(P134-135)
【作者】张博;王思农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8.63
【相关文献】
1.王文春主任医师治疗前列腺增生经验介绍
2.王文春主任医师治疗肛瘘的临床经验介绍
3.王文春主任医师治疗慢性前列腺肥大的经验
4.王文春主任医师治疗慢性前
列腺炎经验5.王文春主任医师治疗慢性单纯性苔藓经验总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文春老中医治疗白塞病经验介绍
发表时间:2013-04-28T11:09:39.9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金刚王思农张博[导读] 白塞病又称为白塞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性疾病。

金刚王思农(通讯作者) 张博(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白塞病是一种临床难治疾病,由于病程缠绵,易于反复,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痛苦,王文春老中医在临床诊疗中认为白塞病的病机主要是由于素体肝郁、脾虚、肺肾阴亏,复遇风温、湿热邪气外侵,阻于黏膜、肌肤、关节,熏蒸气血,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所致[1]。

治疗方面当以滋阴降火,调和阴阳为主,自拟方药治疗,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白塞病滋阴降火调和阴阳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317-02 白塞病又称为白塞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性疾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口、眼、生殖器和皮肤损害为特征的细小血管炎症改变,病变严重时可累及大、中血管,出现多系统、多脏器损害。

[2]相当于中医“狐惑病”、“湿蠹病”范畴。

由于本病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且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因此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点问题。

王文春老中医一生热衷中医事业,从事医疗、教学、科研五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于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外科杂病的辨证论治,无论是在临床实践,还是教学科研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一套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在白塞病治疗方面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现将王老治疗白塞病的成功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1.白塞病之病因病机
关于白塞病发病的病因病机,早在《诸病源候论.湿蠹候》中就有论述:“湿蠹病,出脾胃虚弱,为水湿所乘… …多因下利不止,或时病后,客热结腹内所为。

其状不能饮食,忽忽喜睡,绵绵微热,骨节沉重。

齿无色,齿上尽白,细疮如粟。

若上唇生疮,是虫食五脏,则心烦懊;若下唇生疮,是虫食下部,则肛门烂开。

甚者脏腑皆被食,齿上下悉生疮,齿色紫黑… …皆由水气也。

”[1] 《千金方》记载“狐惑由湿毒气所为也”。

《医宗金鉴》中说:“因伤寒病后,余毒与湿虫之为害也”。

《医贯》云:“湿热久停,蒸腐气血而成瘀虫,于是风化所腐而成”。

关于其发病机理,王老认为本病多由于长期忧思郁怒,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导致肝郁、脾虚、肺肾阴亏,复因正气虚弱,风温、湿热邪气外侵,阻于黏膜、肌肤、关节,熏蒸气血,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所致。

2.白塞病之治法用药
对于白塞病的治疗,王老坚持以滋阴降火,调和阴阳立法,自拟方药治疗,效果甚好。

基本处方为: 鸡血藤15g首乌藤15g钩藤15g沙参30g 石斛20g菟丝子12g车前子12g。

方中重用补阴药物如沙参、石斛等以滋肺肾之阴,兼以清热。

《本经》记载沙参具有“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的功效。

据《本草备至》记载,石斛具有“驱解虚热,益精强阴“的功效。

根据“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理论,在滋阴的同时配伍以少量补阳药物如菟丝子以滋补肾阳,以达阳中求阴的目的;再佐以钩藤、鸡血藤以散肝郁,清肝热,舒经络,止痹痛;配伍首乌藤养心安神;另予车前子、苡米等健脾除湿,通经络。

除上述基本药物外,若早期热盛,加银花、连翘;若有眼部损害者加密蒙花、青葙子、木贼草;若骨节酸痛者,加羌活、独活、威灵仙、虎杖;若皮肤结节红斑者,加泽兰、桃仁、川牛膝;若夜寐不安者,加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等。

3.病案举例
李兰丽,女,40岁。

2001.8.23初诊。

主诉:口腔反复溃疡7年。

初诊:患者自诉七年来口腔反复溃疡,曾在当地医院及兰医附属医院就诊,诊断为“白塞氏综合症”,用强以松,每日50mg,并配合中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一直未稳定。

体查及问诊:查手足部发凉,腿痛,有时头晕头疼,口腔连续、不断发生溃疡,彼此起伏,同时经常伴有腹泻,便溏,腰酸腰痛,舌质淡红,舌苔白,脉寸关弦,尺沉细。

诊断:白塞氏综合症。

治则:滋阴降火,调和阴阳。

方药:红藤15g,鸡血藤15g,首乌藤15g,钩藤15g, 沙参30g, 石斛15g, 菟丝子12g, 女贞子15g, 枸杞子10g, 车前子15g, 金银花20g, 5付,水煎服,日一剂。

强以松,每日50mg顿服。

二诊:2001年8月28 患者自诉服药后,症状有所减轻,体温恢复正常,视力较前好转。

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则:滋阴降火,调和阴阳。

方药:
鸡血藤15g,首乌藤15g,天仙藤15g,钩藤15g,土获苓15g,苡米15g,丹参15g,沙参15g,赤芍10g,菟丝子10g,石斛10g,车前子15g。

36付,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2001.10.2经服中药治疗后,症状减退,逐渐减少激素,治疗两个月后口腔溃疡痊愈,左眼视力恢复了0.6,强的松,减至每日10mg,,继续治疗。

治则:滋阴降火,调和阴阳。

方药:鸡血藤15g,首乌藤15g,天仙藤15g,钩藤15g,土获苓15g,苡米15g,丹参15g,沙参15g,赤芍10g,菟丝子10g,石斛10g,车前子15g,女贞子15g,麦冬10g,灵仙15g。

共进30付,水煎服,日一剂,前述诸症均消,疾病临床治愈。

4.体会
白塞病作为一种临床难治性疾病,发病多以青壮年为主,在我国以女性多见,而伴有内脏器官及眼受累者,则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关于本病,祖国医学早有记载,如《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寐,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皆黑。


王文春老中医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白塞病治疗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变化,均可以反映到外表上来,而人体外表的变化亦反映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白塞病的发生实为脏腑阴阳失调,加之风温、湿热邪气外侵,阻于黏膜、肌肤、关节,熏蒸气血,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

因此,本病临证多从肺、肾、肝、脾论治,强调要以滋阴降火,调整阴阳为主,王老自拟方药治疗多例患者,每获良效,值得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 陆德铭,陆金根.《实用中医外科学》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53-555
[2] 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0-1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