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病(白塞病)中医诊疗方案
白塞氏病中医治疗方法详解

白塞氏病中医治疗方法详解根据白塞氏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学“狐惑病”颇为相似。
早在公元三世纪初的《金匮要略》钟即有具体描述:“狐感之为病……依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目赤如鸠眼”;恰构成本病三联征。
论述较白塞氏之报告早1700多年。
同时《金匮要略》还记载了内服甘草泻心汤、用苦参汤外洗,雄黄外熏等治疗方法,开中医治疗本病之先河。
嗣后,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本病“皆湿毒之气所为也”。
唐代《千金要方》也持此论。
清代魏念庭指出:“狐惑者,阴虚血热之病也。
”对其病因病机作了初步探讨。
从总体上看,历代医家对于狐惑病的认识基本趋向一致。
白塞氏病是一种以口腔、眼、生殖器为主要病变的独立性综合病征,亦称“口、眼、生殖器三联征”。
本病有时还常累及关节、大血管、肺、肾、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甚至造成很多器官同时受损。
由于本病反复发.作且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常易被口腔、皮肤、眼各科视作单独孤立的局部疾患而误诊。
其病因迄今未明,且现代西医学尚无理想控制病情的药物。
近代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最早见于1963年,文章详细地介绍了60余例患者的治疗过程及临床体会,在继承前入经验的基础上又自拟“治惑丸”配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引起医务界的关注。
在60-70年代之间,一般以个案类文章为主。
80年代以来,资料不断增多,其中有多达158例的大样本病例报道,不少医者结合临床实践,对白塞氏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见智见仁,提出了不少有意义的观点。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来大多以湿毒蕴火立论,亦有持脏腑虚报论者,现代,还有医者认为气滞血瘀是该病的主要原因,或以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而导致本病。
对于辨证分型,通过多年的临床摸索实践,已初具雏型,大体划分为湿热、阴虚、阳虚三类。
在治疗方面除沿用经验方外,还新创了不少治疗方案,以专方、单方治疗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外用药的运用,其治疗方式和药物应用上均较前丰富。
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85%左右。
四妙勇安汤治白塞氏病

四妙勇安汤治白塞氏病白某,女,74岁。
医案编号:091Q182。
【初诊】2010年1月22日。
反复口腔溃疡35年,消化性溃疡3年,加重10天。
患者1975年左右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溃瘍,未系统诊治,此后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1993年至某院考虑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予养阴清肺类中药口服及养阴生肌散、金黄膏外用,口腔溃疡仍反复发作。
同年因胃部不适、泛酸,至人民医院消化科,诊断慢性胃炎,后因服药后不适停服,至我院消化科门诊诊治,胃镜检查发现胃部及肠内息肉,服中药汤剂,胃部不适及口腔溃疡有所好转。
此后溃疡仍反复发作,患者因消化道息肉及溃疡于消化科门诊诊治。
发病以来无发热,无明显脱发,无雷诺氏现象。
10天前患者外感,口腔溃疡,舌右侧0.5cmX0.5cm溃疡,色红,表面覆有白膜,疼痛,舌尖处溃疡已愈,局部色红,食管疼痛,泛酸,嗳气,口眼干燥,泪液及唾液量正常,偶有头部及四肢麻木,双膝关节疼痛,双外踝疼痛,纳眠可,二便调。
舌黯红,苔薄黄、少津。
诊其为狐惑病(白塞氏病),证属湿热蕴结、气阴两虚、瘀血阻络。
患者年逾古稀,脾肾亏虚,气血不足,运化失职,湿邪内生,又感受外邪,郁久化热,而至湿热内蕴,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久病耗伤气阴,气阴亏虚。
心脾两经湿热熏蒸肌胃肤,上循口舌食管而出现溃疡;湿热阻于中焦,气机失调,浊气上逆,则泛酸、嗳气;湿热日久耗气伤阴,出现口眼干燥。
湿热与瘀血为此时重要的病病机特点。
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拟四妙勇安汤加减。
处方:银花30g,玄参20g,当归20g,生甘草10g,川萆薢20g,赤小豆30g,生苡仁30g,乌贼骨15g,白及10g,川贝母10g,莲子心3g,茯苓15g,黄柏10g,芦根30g,菊花20g,北沙参20g,日1剂,服3剂。
【二诊】(2010年1月25日):口腔溃疡有所好转,自觉食管处仍疼痛不适,泛酸,口眼干燥,泪液及唾液量正常,双膝关节疼痛,双外踝疼痛,自觉近期右侧头痛明显,纳眠可,小便调,近两日痔疮发作,大便时有不适感。
狐惑病

狐惑病狐惑病(眼、口、生殖器综合征)病变各期都要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并配合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的苦参汤加味煎水外治或口腔含漱,熏洗外阴。
(多种疗法)1。
西药治疗主要是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和对症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泼尼松口服,开始宜大量。
每次20mg,每天3次,病情稳定后迅速减量,每周减少5mg,维持量为每日5一lOmg。
(2)免疫抑制剂:上述治疗效果差者改用环磷酰胺每日50mg,分二次口服连服数月,白细胞减少明显者停服。
2。
效验方(1)雷公藤总甙片(每片含雷公藤lOmg)日量按1—1.5mg/kg体重计算,每日3次口服。
近几年研究认为疗效确切,见效快,作用强,副作用少,无皮质类固醇激素副作用,停药后无反跳。
可用于对激素有依赖,抗药或禁忌的患者,是一个有前途的药物.(2)加味狐惑汤(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4))药物及剂量:生甘草30g,生黄芪30g,黄连8g,白僵蚕30g,炮姜6g,延胡15g,柴胡15g,清半夏12g,黄芩15g,儿茶6g,生地黄30g,云苓皮30g,红花lOg,生姜3片,大枣5枚。
适应证和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服汤剂1"-2个月,病情稳定后,改剂成丸剂。
再服4"--5个月,共用药6个月以上。
(3)中西结合治疗白塞病:据国内报道应用中药黄芪合用皮质激素治疗此病。
具体方法:泼尼松lOmg,每日4次,局部滴用1%阿托品及0.25%氯霉素眼药水、球结膜下注射泼尼松0.3ml,每周1次,注射2个月。
内服维生素类药物,同时服黄芪30---40g,每日2次。
停用激素,只服黄芪,痊愈者再服黄芪2个月以巩固疗效.反复发作的病例可连续服用黄芪3—4个月。
(洪家铁.中西医临床妇科学。
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605)(4)苦参汤(《金匮要略>>)加百部、黄柏、冰片(冲)煎水盆浴;治疗蚀于二阴者,每日1—2次。
每次20一30分钟。
中国白塞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2、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根据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手术、放疗、化疗等治 疗方法。
中医治疗:根据中医辨证结果,选用针对性的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等治 疗方法。
综合治疗:将西医和中医治疗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 治疗方案。
3、术后调理
西医方面: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情况,制定术后康复计划,如营养支 持、抗感染等治疗。
5、长期随访: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生 活指导和健康宣教,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1、综合评估病情
西医方面:通过病理学检查明确肺癌的类型和分期,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肿 瘤的大小、部位和扩散情况。
中医方面: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了解患者的体质、症状和证候,辨 证分析肺癌的中医病机。
2、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中医辨证结果,制 定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术后调理:手术后,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恢复情况,采用中医调理方法, 如食疗、中药汤剂等,以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4、放疗和化疗配合:在放疗和化疗期间,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 当的中药制剂,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随访:定期随访患者,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专家建议
1、白塞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随访。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急性发作期以西药 治疗为主,缓解期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复发率。
4、其他疗法:如针灸、中药外敷等。针灸可选用曲池、足三里等穴位进行 刺激,以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外敷可选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煎汤外敷患 处,以缓解局部炎症反应。
韩延华教授中药治疗白塞氏综合征验案介绍

韩延华教授中药治疗白塞氏综合征验案介绍【关键词】中药治疗;白塞氏综合征1临床资料吴某,女,16岁,2009年12月11日初诊。
自述口腔及外阴溃疡半个月,伴有行走及小便时疼痛难忍。
曾在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无好转而来我院门诊。
患者家属叙述该患既往有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
查体:口腔黏膜及舌下多发溃疡面,直径2mm-1cm不等,基底表面有脓性分泌物覆盖,舌质暗,苔厚黄腻,脉弦数。
妇科检查:小阴唇内侧散在多发溃疡,色红,最大者溃疡直径达2.5cm左右,表面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覆盖,触碰后疼痛剧烈。
实验室检查:ENA多肽抗体测定:抗CENP-B(阳性)。
中医诊断为狐惑病,西医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扶正。
处方:栀子20g 双花20g 连翘20g 桔梗15g 熟地15g 党参20g 黄芪30g 龙骨20g 牡蛎20g 五味子25g 麦冬20g 白芍20g 芦根15g甘草5g。
15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外用药:院内制剂宫颈粉一号,每日频涂于溃疡处。
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二诊:2009年12月26日,口腔溃疡基本消失,但腹泻,舌质转淡,苔薄黄微腻,脉弦数。
妇科检查:部分小溃疡面已收口,大的溃疡面明显缩小。
上方栀子减量至10g,加山药20g,白术20g。
三诊:2010年1月10日,口腔溃疡已消失,舌质转为正常,脉弦略数。
妇科检查:左侧大阴唇近会阴部溃疡面结痂,余皆阴性。
上方加芡实20g,黄连10g,续服10剂而愈。
2讨论白塞氏综合征(Bechet’s disease,BD)又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多系统损害疾病,临床少见。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自身免疫功能有关,因此ENA多肽抗体检测可协助诊断。
由于实验室检查多无特异性,故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其中口腔、生殖器、皮肤及眼部等4个部位中至少有3个部位发病,并呈慢性反复发作,即可确诊。
【精品】白塞氏病的诊疗规范

【关键字】精品白塞氏病的诊疗规范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性疾病。
临床上以复发性、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突出表现,又称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白塞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
该病也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肺、肾以及附睾等器官,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
该病在东亚、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被称为丝绸之路病。
发病年龄大多为16~40岁的青壮年,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
我国则以女性略占多数,但男性患者中眼葡萄膜炎、血管及神经系统受累较女性多且病情重。
一、发病机制本病发病病因不明确,可能与感染、遗传、环境以及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病变以侵蚀小动脉、小静脉及微血管为主,病损的血管和周围组织中可见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血管壁坏死、扩张、破裂,腔内血栓形成或纤维增生造成管腔狭窄,病变可累及全身血管,如皮肤黏膜、眼睛以及全身多系统的细小血管炎,多数病例还伴随不同成度的关节症状。
二、临床表现1.症状1.1 一般症状: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或偶感乏力不适,有的可出现关节疼痛、头痛头晕、纳差和体重减轻,发病有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少见,但症状较显著,有的可伴随发热,以低热多见。
1.2 :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复发性、疼痛性,在急性期,复发性每年发作至少3次,溃疡此起彼伏。
多数患者以此为本病的首发症状。
它被认为是诊断本病的最基本必备症状。
1.3 生殖器溃疡:男性多见于阴囊和阴茎和龟头,症状轻;女性主要见于大、小阴唇,其次为阴道,在也可以出现在会阴或肛门周围,疼痛症状比较明显。
约75~80%的患者有此症状。
1.4 眼炎:初发症状为明显的眶周疼痛和畏光、发作性的结膜炎,也有因视网膜血管炎而形成的视网膜炎。
通常表现为慢性、复发性、进行性病程。
眼炎的反复发作可以造成严重的视力障碍甚至失明,是本病致残的主要原因。
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眼部病变为色素膜炎。
单独视盘水肿提示脑静脉血栓,由白塞氏病所致的颅内血管病变可导致视野缺损。
治疗白塞氏病的中医疗法是什么

压力就像我们身体会得病一样,要想彻底摆脱是不可能的,抵制疾病的最好办法是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现代人可以通过中医养生运动有效缓解压力。
书法既怡情又养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
”《灵枢·本神》云:“肝气虚则恐”、“心气虚则悲”、“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肾气虚则厥”,主张“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由此可见,情志出现问题,可导致气血运行失常,使脏腑功能失去平衡。
压力是人们长期忽视但现在必须关心和应对的核心问题。
在我国,一些人根深蒂固地歧视精神疾病及其患者,这使得很多人不愿谈论自身的精神压力。
人们应当试图改变这种不良的现状。
如何有效缓解压力,已经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
养生应当注意“养身必养心,养心必寡欲”。
心态平和,不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物质、金钱和名誉,不损人利己,正直做人,多为别人奉献,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量帮助人,保持心地豁达,神清气爽,是健康长寿的法宝。
“养生有很多方法和途径,练书法是其中之一,它可以使人心静,修身养性,长期如此,可使情绪稳定,气和情畅,从而有效缓解压力。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它以实用的文字来体现美感,从有形的笔画、结构和章法,来体现无形的神采、气韵及意境。
练习书法不但是一种艺术享受,还是…纸上的太极,墨上的气功‟,所以既怡情又养生。
练书法时,思想高度集中,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心情和思想都融入文字的意境美,对眼前或身边发生的不愉快视而不见,听而不烦;对心中放不下的事情能一时忘却,没有了妄想和烦恼,心静如水,从而进入既轻松又怡情的状态。
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练习书法,持之以恒,不但能修身养性,还能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精神,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白塞氏病(狐惑病)

白塞氏病(狐惑病)白塞氏病是一原因不明的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多系统损害的疾病。
以口腔、外阴溃疡、眼炎、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
此病为自身免疫病。
白塞氏综合征中医为狐惑病首载于《金匮安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寒疡”、“阴疡”范畴,证属里、寒、虚。
主要病理基础为阴虚阳亢。
辨证分型认为本病主要存在肝热、脾湿和肾阳不足现象,因而中医对本病的辨证治疗也是针对上述三项来进行的。
[病理病机]本病病因尚不清楚,据研究,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1、感染:有报道说,本病与急、慢性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如链球菌、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自体免疫异常有关。
比如:据国内有关报道,本病患者中,有三分之一过去患过结核病或者正在患结核病,部分病人经过治疗结核后,不仅结核治愈,而且白塞病症状也有好转。
也有人发现单纯疱疹病毒和溶血链球菌与本病有关。
说明细菌病毒感染与本病有关。
2、遗传因素:本病有地区性发病倾向,如多见于地中海沿岸国家。
对表明人类遗传特征的物质HLA的研究发现,白塞病患者中HLA-B5阳性检出率可达60%以上,HLA-B51的阳性检出率也很高。
因此,有人提出,这两种HLA类型所代表的遗传特征可能是部分白塞病发病的内因或内环境。
因为并非所有白塞病患者均有HLA-B5或HLA-B51阳性,Behcet可能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
3、微量元素:患者病变组织多种微量元素含量增高,如有机氯、有机磷和铜离子。
也有人发现某些微量元素锌、硒缺乏,可能与本病有关。
4、免疫异常: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口腔粘膜抗体、抗动脉壁抗体等自身抗体,血清中免疫复合物阳性率达60%,并与病情活动有关,患者免疫球蛋白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失调,血管周围、脑脊液、血管壁等病损处可见到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等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物质,说明本病与免疫失调有密切关系。
[临床表现]1、皮肤病变:结节红斑,常见于下肢,好发于小腿前面伸侧,有时也可发生于后面屈侧及大腿、上肢和臀部等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狐惑病(白塞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参照《适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反复发作口腔溃疡,或外阴部溃疡。
(2)可伴有结节性红斑(皮肤科称瓜藤缠)、皮下血栓性静脉炎(皮肤科称青蛇毒),皮肤针刺反应阳性。
或出现眼部复发性前房积脓性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视网膜炎,以及关节红肿疼痛、肠痈(阑尾炎)样腹痛、黑便等症状。
(3)可并发子痈(附睾炎)。
(4)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干综合症、脑膜脑炎综合征,可并发闭塞性血管炎、动脉瘤。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白塞病研究组1989年制定的诊断(分类)标准。
(1)反复口腔溃疡:由医生观察到或患者诉说有阿弗他溃疡,1年内反复发作≥3次。
(2)反复外阴溃疡:由医生观察到或者患者诉说外阴有阿弗他溃疡或瘢痕。
(3)眼病变:前和(或)后葡萄膜炎,裂隙灯检查时玻璃体内有细胞浸润,或由眼科医生观察到视网膜血管炎。
(4)皮肤病变:由医生观察到或者患者诉说的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或丘疹型脓包;或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的非青春期患者出现痤疮样皮疹。
(5)针刺反应阳性:试验后24~48小时由医生判定结果。
凡有反复口腔溃疡并伴有其余4项中的2项者,可诊断为本病。
其他与本病密切相关并有利于本病诊断的症状有:关节痛或关节炎、皮下血栓性静脉炎、深部静脉栓塞、动脉栓塞和(或)动脉瘤、中枢神经病变、消化道溃疡、附睾炎和家族史。
(一)症候诊断
1.热毒炽盛证:高热,口舌、前后二阴多发溃疡,疡面红肿疼痛,皮肤结
节性红斑或痤疮,关节肿痛,面红目赤,烦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肝脾湿热证:口舌、外阴溃疡,疡面红肿、覆有脓苔,目赤疼痛,畏光羞明,下肢结节红斑,时有低热,口苦黏腻,少腹胀满,男子睾丸隐痛坠胀,女子外荫痒痛、带下黄泉,小便赤黄,大便欠爽或溏薄、粘液便。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阴虚热毒证:口舌、二阴溃疡,疡面暗红,双目干涩不适,午后低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干口苦,小便赤黄,大便秘结。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4.气虚瘀毒证:口舌、外阴、皮肤溃疡反复发作,疮面色淡,久不收口,伴头晕眼花、面色少华、倦怠无力、心急失眠、易汗、那差便溏。
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或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养阴。
推荐方药:清营汤加减。
生地、丹皮、赤芍、水牛角、石膏、知母、青蒿、银华、玄参、黄岑、连翘、生甘草等。
中成药: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等。
2.肝脾湿热证
治法:疏肝健脾,清利湿热。
推荐药方:龙胆泻肝汤合并甘草泻心汤加减。
龙胆草、柴胡、黄岑、黄连、炒山栀、生地、苦参、车前子、制半夏、当归、赤芍、川牛膝、土茯苓、生米仁、生甘草等。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四妙丸、一清胶囊等。
3.阴虚热毒证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解毒。
推荐药方:知柏地黄丸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知母、黄柏、生地、龟板、女贞
子、旱莲草、玄参、银花、当归、赤芍、丹皮、青蒿、生甘草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生脉胶囊等。
4.气虚瘀毒证
治法:益气扶正,清化瘀毒。
推荐药方:托里消毒饮加减。
生黄芪、莪术、白术、茯苓、薏苡仁、银花、金雀根、连翘、当归、赤芍、川芎、升麻、白芷、生甘草等。
中成药:黄芪颗粒、补中益气丸、贞芪扶正胶囊等。
在临床上,除了上述证型中成药外,可酌选:雷公藤多苷片、白灼总感胶囊及活血通脉胶囊、血栓通胶囊、血府逐瘀胶囊、丹参片、瘀血痹片等。
(二)辩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
热毒炽盛证:可选痰热清、清开灵注射剂等;肝脾湿热证:可选科黄、天晴复欣(苦参素)注射液等;阴虚热毒证:可选脉络宁、生脉注射液合并以痰热清、清开灵注射液等;气虚与的证:可选黄芪注射剂、贞芪扶正注射液等。
各证型亦可配合杏丁、疏血通。
丹参、血塞通、灯盏花注射液等活血中药静脉制剂治疗。
(三)外治法
1.口腔溃疡
(1)中药外敷:冰硼散、锡类散、珠黄散、六神丸(研磨)、外用溃疡散等外敷溃疡;
(2)中药含漱:中药方(银花,野菊花,薄荷,木蝴蝶,生甘草)煎汤含漱。
2.外阴溃疡
(1)中药铺敷:冰硼散、锡类散、珠黄散、青黛散等外敷外阴溃疡;
(2)中药熏洗:黄柏,苦参,儿茶煎汤洗外阴。
3.眼炎
(1)中药熏蒸:木贱草,薄荷,野菊花煎汤蒸熏眼部。
4.皮肤损害
(1)结节红斑:金黄膏外敷;
(2)痤疮样皮疹、丘疹样毛囊炎:玉容膏(芙蓉叶,玉竹,白芷,大贝母,
落的水)水煎外洗、敷搽皮疹;
(3)皮肤溃疡:根据创面情况,辩证选用九一丹、二八丹、七三丹、生肌散、红油膏、白玉膏等外用。
(四)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辩证取穴,并合理采用补泻手法。
针刺反应严重者慎用。
(五)内科基础治疗
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已适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反应停、硫脞嘌呤、环孢素A、环磷酰胺等)、生物制剂等药物者维持原量并逐渐减量,对症处理并发症。
(六)护理调摄
1.生活起居:生活规律,注意休息,勿劳累,尽量避免感染与皮肤外伤。
2.饮食调理:饮食注意清淡,多食新鲜蔬菜与水果,忌食烟酒、肥甘味厚、辛辣刺激食品。
3.精神调摄: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并保持心情愉悦。
4.口腔、外阴溃疡者:注意养成良好个人生活习惯,勤漱口刷牙,保持口腔清洁;勤洗内衣及二阴,避免不洁或频繁性生活;坚持中药含漱或熏洗,以促进溃疡愈合。
5.皮肤损害者: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勿要挤压皮疹,皮肤局部感染溃破者,应规范换药。
6.合并眼部病患者:应注意多休息,减少用眼,户外活动戴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并及时眼科就诊。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医症状分级、疗效评价,动态观察中医症候变化。
临床缓解:临床症状基本缓解,证候积分减少≥70%;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50%;
有效:临床症状好转,证候积分减少≥20%;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20%;
2.实验室指标评价:观察血沉、C-反应蛋白变化。
(二)评价方法
分别于入院、出院时,采取中医证候学方法及反应疾病活动实验室指标进行评价。
1.中医症候评价方法
(1)中医症状分级标准
(2)有效率计分方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实验室指标评价:对反应疾病活动的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治疗前后变化进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