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白塞病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白塞病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杨学智
【期刊名称】《中国医刊》
【年(卷),期】2000(035)002
【摘要】白塞病是以口、眼、生殖器、皮肤症状为主,并可伴有其他器官如神经系统、胃肠道、关节、心血管、肝、肺等受累的一组综合征。
现将近年来采用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经验综述如下。
1 中医药疗法严可斌从经络学说研究白塞病的病机及治疗方药,认为“肝开窍于目”白?..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杨学智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7.905
【相关文献】
1.聚合性痤疮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J], 张颂楠;毕新岭;顾军
2.解析高血压脑出血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J], 牛学霞
3.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病疗效的Meta分析 [J], 张志瑞;何等旗;杜洪亮;田金徽
4.慢性荨麻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J], 高萌;展照双
5.白塞病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J], 刘绍燕;郭霞;杨雅丽;刘玲;郭承伟;朱晓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守儒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病经验总结

则音嘎 。 ~‘ 目赤如鸠眼 ”等相关条文所述狐惑病之病症与 白塞
病 临 床特 征 相 符 。现 代 医 学 研 究 表 明 ,白塞 病 是 一 种 慢 性 全 身
赤芍 、丹 皮各 1 0 g ,金银花 3 0 g 、公英 、地 丁、 白花 蛇舌草各 1 0 g , 竹 叶 、内金 、焦 三 仙 各 1 0 g ,
减 轻 ,大便 不成 形 ,上 方 加 肉桂 4 g 、炒 山药 、炒 薏 苡 仁 各 3 0 g 、 炒 桃 仁 、红 花 各 1 0 g ,继 服 。 三 诊 :继 服 上 方 1 4 剂 后 ,外 阴 部 溃 疡 愈 合 , 口腔 内未 有 新溃疡发生 。 继 服 参 苓 白术 胶 囊 巩 固 治疗 ,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 1 . 2 肝 郁 脾 虚 ,湿 热 上 蒸
性血管炎性病 症。王 守儒为河南 中医学院二 附院口腔科主任 医 师、教授 、硕 士生导师、第五批全 国老 中医药专家 学术经验 继
承工作指导老师 , 在 多 年 的 白塞 病 治疗 中积 累 了丰 富 的 临床 经
甘草 6 g 1 剂/ d ,水煎服 。忌辛辣肥甘酒浆 。 二诊:服上方 7 剂后 ,舌尖部溃疡愈合 ,外阴部溃疡 明显
Wa n g t r e a t s t h e d i s e a s e o m P i we i i n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v e me d i c i n e , w h i c h s h o ws t h e e ic f a c y o f J i a n p i H u a s h i H e we i , J i e d u Qi n g l i S h i r e , a n d
白塞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白塞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对于白塞病我们身边很多人都在纠结要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这时有专家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那么白塞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是什么呢?
(1)早期(急性发作期):此期可出现发热,血沉增快或急性严重的多系统多部位局部损害等,西药应根据损害部位加强局部用药,如有危及生命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时,应及时短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制剂,如泼尼松每天60~80mg,分次服用,病情控制后,及时调整剂量。
急性发作期中医症状一般以湿热毒邪熏蒸为主,中药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泻火为主要治疗法则,可用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为基本方进行加减组方治疗。
(2)中期:此期多为病情迁延不愈,多系统多部位局部损害呈反复性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病情一般不重,中医症状以阴虚津亏,邪热留恋为主,西药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应用免疫抑制剂,可选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环孢菌素A),甲氨蝶呤等。
中药治疗常需攻补兼施,以益气养阴,清热除湿为主要法则,可选用六味地黄汤(丸),甘草泻心汤为基本方进行加减组方治疗,此期病程一般较长,应正确立法,守方稳进,坚持治疗。
(3)晚期:由于病情迁延,晚期表现主要是不可逆的各系统损害,如局部溃疡瘢痕,视力显著减退或失明,血管损害,血栓形成致心肺功能减低或严重并发症等,中医症状主要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虚实恶化等症候,此期西药治疗应充分个体化,竭力缓解病情,对血栓性病变一般主张使用肠溶阿司匹林,双嘧达莫,丹参片等作用缓和的抗凝药物,慎用或避免使用肝素和华法林(华法令),内科治疗不能奏效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中药治疗没有固定治疗方法,具体病症具体分析,辨证论治,不要盲目相信偏方,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治疗。
关于中医药治疗白塞氏病22例临床观察

关于中医药治疗白塞氏病22例临床观察【关键词】白塞氏病;中医药疗法白塞氏病又称白塞氏综合征,1937年由白塞氏(Behcet)提出,是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皮肤、黏膜、血管、中枢神经、消化道、心脏、泌尿系及关节等全身性多系统损害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微量元素含量变化、遗传因素有关;也有人认为是由某种原因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西医一般多采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难以避免其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停药后易复发,远期疗效不理想。
1990-2005年,笔者根据有关中医理论,在临床上选用益气养阴、清热凉血、利湿通络的中药随证加减并配合外用药共治疗白塞氏病2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2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男10例,女12例,年龄12~5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2年。
均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其中生殖器溃疡17例,眼部病变10例,发热6例,皮肤病变8例,关节痛5例,腹泻、食欲不振3例,血管炎2例。
针刺试验阳性者15例。
1.2 诊断标准依据中国中医药学会白塞氏病专业组1993年制定的标准拟定。
①主要症状: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及皮肤损害,包括结节性红斑、或痤疮样结节、或丘疹疱疹样损害、或毛囊炎或针刺反应阳性等;多发性生殖器溃疡;眼损害、虹膜睫状体炎、或角膜炎、或结膜炎,或前房积脓等。
②次要症状:关节痛或肌肉酸痛,消化道症状,血管炎,神经系统症状。
具备3个以上(含3个)主要症状或2个主症加2个次要症状即可诊断。
2 治疗方法2.1 内服中药自拟金地解毒汤以益气养阴、清热凉血、利湿通络。
方药组成:金雀根30 g,黄芪15 g,生地黄15 g,牡丹皮10 g,金银花15 g,黄芩10 g,黄柏10 g,栀子10 g,白花蛇舌草30 g,茯苓10 g,赤芍10 g,甘草10 g,当归10 g。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氏病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氏病疗效观察白塞氏病是一种少见的多系统独立疾病,除眼、口、生殖器、皮肤出现症状以外,还伴有其他器官受累的症状。
我科自1994~2010年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244例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观察白塞氏病患者244例,男62例,女182例。
年龄16~20岁17例,21~40岁152例,41~60岁69例,>60岁6例,病程>5年119例,6~10年71例,>11年54例,病程2個月~46年。
临床症状:244例中,以口腔黏膜及外阴溃疡为多见,分别为223例(91.4%)及202例(82.8%),其次为同性反应阳性者128例(52.5%),结节性约占115例(47.1%),毛囊炎109例(44.7%),关节症状106例(43.4%),眼症状102例(41.8%),发热93例(38.1%),血管炎20例(8.2%),消化道症状53例(21.7%),神经系统症状20例(8.2%),下消化道溃疡6例、合并大出血1例、心肌梗死1例。
本组患者初发时以先出现1种损害占多数,2种损害或3种损害同时出现较少,无1例4种损害(口腔、皮肤、眼、生殖器)同时出现。
发病后一般在3~7年内症状及损害逐渐发展完全型,本组属完全型者81例,不完全型者117例,可疑型者7例,特殊类型39例。
化验结果:130例患者查血沉,61例增快,最快者130mm/小时;80例查肝功能,有10例不正常;80例查尿常规,54例有轻微蛋白及红、白细胞。
发病诱因:与季节有关的24例,与劳累情绪激动有关的8例,与月经周期与妊娠有关的36例,因寒冷或其他原因加重者38例,原因不明的138例。
中医分型与辨证治疗。
脾肾虚寒血瘀型:本型病人多见于病久与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治法温补脾肾,活血化瘀。
处方:附子、肉桂、干姜、黄芪、白术、云苓、党参、归尾、三棱、苍术、赤芍、红花、甘草。
阴虚热毒型:患者早期外感热邪,日久入里化热,耗伤津液,治法滋阴清热。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氏综合征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氏综合征2例目的对白塞氏综合征的中医及西医发病机制、诊断进行简要探析。
方法用抗病毒、糖皮质激素及西医对症联合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白塞氏综合征2例。
结果因临床症状复杂、易误诊、极罕见,虽然2例但治疗有效率高,随访至今未复发。
结论现代医学结合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在治疗该病方面疗效显著。
标签:中西医结合; 治疗; 白塞氏综合征白塞氏综合征(BD)是一种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的,并累及多个系统的慢性疾病,呈周期性反复发作,病因尚不清楚。
本症在古典医籍中,名称不一,如“阴蚀”等。
《金匮要略》中的“狐惑”病,以口及外阴生疮为主症,故亦属本症的讨论范围[1]。
1 病案资料病案1:患者,女,21岁,当时发热、乏力,随之外阴、口腔出现溃疡呈周期性复发,眼部尚正常,后确诊白塞氏综合征,经用抗生素、激素、抗病毒及中药治疗后痊愈,随访2年无复发。
病案2:患者,女,16岁,口腔及颜面、外阴部出现大小不等结节状红斑,数日后呈脓疱疹,经村医以皮肤病治疗后反复发作,又就诊于定西市人民医院,确诊为“白塞病”。
随后来我院门诊治疗。
来诊时患者颜面、口腔及外阴部呈大小不等结节性红斑并大部分呈脓疱疮,皮肤损害最大者约铜钱样大小,表面呈红褐色浸润性皮下结节,压痛明显; T 37℃,心肺(-),呼吸平稳,咽部充血,舌苔黄腻,脉弦数,口渴喜冷饮,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
实验室检查ESR 40mm/h;血常规(-);尿常规(-)。
2 治疗方法给予口服龙胆泻肝汤加味。
方用龙胆草9g,泻肝经实火,下清湿热,为君药;黄芩9g、栀子6g,具泻火之功,助胆草清泻肝经,为臣药;泽泻9g,车前子9g,木通6g,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除;生地9g,当归9g,滋阴养血,既能补充因邪热耗伤的阴血,又能防苦寒渗利药再耗其阴;柴胡6g,舒畅肝经之气,并引诸药入肝经;甘草6g,调和诸药之效;加黄连、石膏清胃热,麦冬、知母清热养阴;本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使实火清泻,湿热排除,诸症相应而愈[2]。
白塞病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苏晓主 任 认为 白塞病 之病位 ,当从 心 、肝 、肾三脏论 治 , 起 病 即湿 火 热 毒 之邪 入 侵机 体 ,脏 腑 功 能失 调 ,气 血 阴 阳不 顾 ,毒 邪湿 气循 经走 窜 ,循肝经 而上 ,虚 火上炎 而发 目赤 眼痹 : 随 心火 上炎 见 咽喉反 复溃 烂 ;下 注肝 、肾二 经则 见 阴部溃 疡 。 治 宜清 泻 心 火 ,滋 阴疏 肝 ,养 阴 清热 疗法 贯 穿 整个 疾 病 治疗 过 程 。
亦 有学 者 以虚 论 治 白塞 病 ,认 为本 病 为肝脾 肾三脏 功 能
作者简介 誊第 作者 颜蠹渡 {199Q囊).男嚣汉族 硕壬研 究坐
硕士 。住 院医师 。从事中西越结合治疗风澧病临床研究
失 调 ,感 受湿 毒外 邪 ,致 经络 闭塞 ,气 血 凝滞 而成 瘀 。苏j助教 授 以为 恢 病痫 机 以眸 失 健运 为 本 ,肝 经 澎热 瘀 毒 为标 ,治 疗 时 辨病 与辨证 柑结 合 ,辨邪正 盛衰 ,以清 热利 湿 、化瘀 解 毒 为 先 ,扶正 祛 邪思 路 贯 穿始 终 ,并根 据 患 杼病 情 轻重 缓 急 及 症 候 ,采用 中医辨 证分期 而治 。
“狐 惑病 ,谓虫 蚀上 下也 。世 谓风中有 虫 ,凡 虫 自风 生 固 矣 ,然 风 阳也 ,独 阴不 生 ,必 有 所凭 而 后化 。盖 因湿 热 久停 ,
白塞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白塞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高应兵,张智斌指导杨仓良宁夏秦杨风湿病医院,宁夏银川 750011[关键词] 白塞病;中医治法;中西医结合治法;甘草泻心汤白塞病(BD)或称为白塞氏综合征,又译作贝赫切特病,是一种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肤和眼部病变最为常见,但关节、心血管、胃肠道、神经系统、肺肾等脏器亦可受累的一种原因未明的以血管炎为基本病理改变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不清且无特效办法,故归为难治病范畴。
近年来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方法,使本病的治疗研究有了更加可喜的苗头,现将近5年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对本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研究本病病因病机较复杂,然根据其临床症状当属于中医“狐惑病”的范畴,其病因认为与“虫毒”有关。
如汉·张仲景早在《金匮要略》中说“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唐·孙思邈《千金方》也指出:“狐惑病……其毒在喉咽为惑病,在阴肛者为狐病。
……毒食于上者,则声嗄也。
毒食下部者,则干咽也,此由湿毒气所为也。
”这里都强调了湿热毒邪在发病中的作用。
陈德霞等[1]认为“脾失健运是BD发病的内在基础,邪气内舍是BD发病的外部条件,湿热毒瘀胶结为BD的病机关键。
”龙田[2]则提出:“BD的病因病机离不开肝,肝经环绕阴部,上通于咽喉,连接于目系,湿热毒邪熏蒸则前阴蚀烂,其热毒循肝经自下而上冲,则口腔溃烂,热毒上攻则畏光目赤。
”可见古今医家对BD病因病机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即主要由毒邪所致。
此认识已逐渐被现代医学的感染学说所证实:1937年首次提出BD病名的Hulusi Behcet本人就认为微生物在BD发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提出病毒病原学假说。
研究者[3]发现白塞病与结核感染有密切关系。
刘相东等[4]研究提示BD体内多种病毒抗体滴度普遍较高,从患者的受累部位及外周淋巴细胞中发现有单纯疱疹病毒基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塞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1-11-17T09:29:40.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7期供稿作者:高应兵张智斌杨仓良[导读] 本病病因病机较复杂,然根据其临床症状当属于中医“狐惑病”的范畴,其病因认为与“虫毒”有关。
高应兵张智斌杨仓良(宁夏秦杨风湿病医院宁夏银川 750011)【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7-0418-02 【关键词】白塞病中医治法中西医结合治法甘草泻心汤白塞病(BD)或称为白塞氏综合征,又译作贝赫切特病,是一种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肤和眼部病变最为常见,但关节、心血管、胃肠道、神经系统、肺肾等脏器亦可受累的一种原因未明的以血管炎为基本病理改变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不清且无特效办法,故归为难治病范畴。
近年来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方法,使本病的治疗研究有了更加可喜的苗头,现将近5年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对本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研究本病病因病机较复杂,然根据其临床症状当属于中医“狐惑病”的范畴,其病因认为与“虫毒”有关。
如汉·张仲景早在《金匮要略》中说“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唐·孙思邈《千金方》也指出:“狐惑病……其毒在喉咽为惑病,在阴肛者为狐病。
……毒食于上者,则声嗄也。
毒食下部者,则干咽也,此由湿毒气所为也。
”这里都强调了湿热毒邪在发病中的作用。
陈德霞等[1]认为“脾失健运是BD发病的内在基础,邪气内舍是BD发病的外部条件,湿热毒瘀胶结为BD的病机关键。
”龙田[2]则提出:“BD的病因病机离不开肝,肝经环绕阴部,上通于咽喉,连接于目系,湿热毒邪熏蒸则前阴蚀烂,其热毒循肝经自下而上冲,则口腔溃烂,热毒上攻则畏光目赤。
”可见古今医家对BD 病因病机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即主要由毒邪所致。
此认识已逐渐被现代医学的感染学说所证实:1937年首次提出BD病名的Hulusi Behcet 本人就认为微生物在BD发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提出病毒病原学假说。
研究者[3]发现白塞病与结核感染有密切关系。
刘相东等[4]研究提示BD体内多种病毒抗体滴度普遍较高,从患者的受累部位及外周淋巴细胞中发现有单纯疱疹病毒基因。
2 治疗研究2.1 单味中药鲁缘清[5]治疗本病急性期以生甘草清热解毒,缓解期用炙甘草补益中州,顾护脾胃,用量以30-50克为宜。
其意在于取甘草抗溃疡的药理效应,从而用于口腔溃疡及其它部位溃疡的治疗。
张翠贞[6]则重用玄参50克以上配生地、重楼、甘草、附子、肉桂、白及、蒲黄、栀子等治疗白塞病,疗效显著。
2.2 辨证论治张华东等[7]提出白塞病中医辨证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是辨病、辨症、辨证相结合。
在治疗上强调急性期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配以活血药;缓解期重在全身调理为主。
徐重明等[8]对本病采用辨证的方法进行治疗收效甚好,即对脾经湿热内蕴上犯型用清胃散或泻黄散加减;肝经湿热化火上炎型用龙胆泻肝汤;肝经湿热下注型用龙胆泻肝汤合三仁汤或龙胆泻肝汤合八正散加减;肝肾阴虚型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或大补阴丸等,气阴两虚型用生脉散合十全大补汤加减。
陈旋等[9]以中药口服加外用消除溃疡。
自拟消减白塞汤:黄芪、黄芩、炒黄柏、当归、生地、旱莲草、枸杞各10g,芦根30g,土茯苓、生薏仁、麦冬各15g,菊花12g,生甘草8g,赤芍9g,红花6g,随证加减治疗本病19例,总有效率96.67% 2.3 专方专法罗微等[10]用清热解毒、燥湿活血法(选用黄芩、黄连、生地、知母、连翘、蒲公英、地丁、丹皮、赤芍、生甘草等)治疗白塞病疗效可靠。
张永熙等[11]用狐惑汤治疗白塞病41例,总有效率85.3%。
狐惑汤:知母、黄柏、生地、龙胆草、栀子各15g,丹皮、赤芍、丹参、麦冬、黄芩、当归、何首乌、枸杞子、金银花、甘草各20g。
考希良[12]用益气托毒汤(黄芪45g,白芍30g,大青叶15g,生甘草、炙甘草各15g,雷公藤、当归各9g,白及6g)治疗BD16例,总有效率93.75%。
高凤云等[13]用玄花解毒饮(玄参、金银花各30g,水牛角、连翘、黄连、赤芍、当归、生甘草各10g,蒲公英、黄芩各15g,半夏6g),治疗急性期BD30例,总有效率83.3%。
刘自伟[14]采用内服与外用中药治疗本病100例患者,结果总有效率92%。
方药:养阴解毒汤(自拟):麦冬、玄参、蒲公英、穿心莲、白术各20g,石斛25g,生地、元柏、知母、泽泻、茯苓各10g,土茯苓、金银花各30g,牛膝10g。
2.4 专家经验王新陆教授[15]集多年临床经验提出:BD病机强调本虚标实,责之湿热脾虚,肝肾阴亏。
湿热蕴结重在除湿,健脾是关键;肝肾阴虚,滋阴必以引火归元,常以一贯煎加减变化;稳定期常见脾肾阳虚,余邪未尽之证,常配甘草泻心汤,黄芪桂枝汤,胃苓汤,真武汤,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等方。
柴守范[16]提出从络病的角度来论治白塞病颇有新意,认为络脉瘀滞、络脉损伤是白塞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初期热毒蕴结,致络脉失和,应泻火解毒,兼以凉血护阴;若湿热壅盛,阻滞络脉则以清热利湿通络为法。
高凤云[17]亦从络病角度诊治本病收效甚好,急性期治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通经透络为主,方用玄花解毒饮;缓解期气血亏虚,络脉失荣型,治以益气养血,养络荣络,兼清余热为主,方用八珍汤加味;络阴亏虚,脉络失荣型,治以滋补肝肾、养阴润络,兼清余毒为法,方用一贯煎加减;络阳亏虚,寒凝络痹型,治以温阳散寒,煦络通络为法,方用补阳通络汤。
2.5 中西医结合2.5.1 中西药并用王冬英[18]中西药并用治疗BD50例,对照组单纯用西药(泼尼松)总有效率73%。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施治,湿热毒蕴型用四花四草汤(自拟);气阴两虚型用四参四根汤(自拟),总有效率96%,两者比较P<0.05。
王永强[19]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12例。
治疗组口服泼尼松,硫唑嘌呤加中药龙胆泻肝软胶囊治疗两周,对照组仅用西药,结果治疗组显效10例,好转2例,两组显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丁倩[20]用龙胆泻肝汤加用激素(强的松口服,地塞米松点眼,球旁注射地塞米松)治疗BD并虹膜睫状体炎14例22只眼,治愈12只眼,好转7只眼,无效3只眼,总有效率86.3%。
2.5.2 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林志翔等[21]用正清风痛宁缓释片配合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本病35例结果总有效率94.4%,且毒副作用小。
万玲等[22]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本病50例,总有效率为92%。
2.5.3 中药提取剂与西药联合应用陆小萍[23]则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及复方甘草酸苷片,配以盐酸美他环素胶囊口服,证明两药联合应用后比单用西药疗效显著,差异非常显著。
徐建等[24]亦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薄芝糖肽治疗本病28例,其中治愈5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86%。
3 存在的问题及治疗展望白塞病病程迁延难愈,证情复杂多变,近年来对白塞病的治疗研究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我们还应看到采用中药外用及针灸等传统方法的报道不多,中医药治疗BD的实验研究较少,对BD各证型与实验数据的相关性研究尚处于空白,尤其缺乏进行疗效学评价的动物模型,更无适用于中西药研究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这均是今后需要更进一步加强的研究方向。
总之,白塞病虽然属难治病范畴之一,现有的研究资料则证实,以中医中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案及专法专方研究均呈现可喜的苗头,如若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加强现代研究方法的结合和引入,相信本病的治疗效果会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1]陈德霞,姜伟洲.白塞病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8,28(7):472-473.[2]龙田.白塞病辨证论治体会[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8,20(3):53-54.[3]周云霞,吕昭萍.白塞病与结核感染的关系[J].临床荟萃,2009,24(19):1742-1743.[4]刘相东.白细胞介素Ⅰ受体拮抗剂基因型2/2与白塞病葡萄膜炎易感性的相关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5(50):399-401.[5]鲁缘清.甘草在白塞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7):1537-1538.[6]张翠贞.玄参善治白塞病[J].中医杂志,2010,51(3):248.[7]张华东,葛琳,王海隆,等.白塞病中医辨证思路之吾见[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2):1851-1852.[8]徐重明,白迎堂.汪自源辨证治疗白塞病经验[J].河北中医,2010,32(1):25.[9]陈旋,安凤敏.中医药综合治疗白塞病19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10):921.[10]罗薇,张楠,阎晓萍.清热解毒,燥湿活血法治疗白塞病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2):132-133.[11]张永熙,卢彦平,李国强.狐惑汤治疗白塞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6(5):1118.[12]考希良. 益气托毒汤治疗白塞病16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8,48(4):329-330.[13]高凤云,武素芹,于惠敏,等.玄花解毒饮治疗急性期白塞病30例[J].河北中医,2010,32(1):116.[14]刘自伟.中药治疗白塞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82.[15]王中琳.王新陆治疗白塞病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0,29(9):635.[16]柴守范.从络病论治白塞病的理论探析[J].江苏中医药,2009,41(12):550-551.[17]高凤云.从络论治白塞病经验[J].河北中医,2009,31(4):550-551.[18]王冬英.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病5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5):692.[19]王永强.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病1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8):2161.[20]丁倩.龙胆泻肝汤、激素治疗白塞病并虹膜睫状体炎14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58.[21]林志翔,姜元芹,戴禄清,等.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中药治疗白塞病的疗效[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1,14(1):75-76.[22]万玲,赵瑞芳,周威.用反应停和雷公藤多苷联合治疗白塞病50例疗效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22(5):659- 661.[23]陆小萍.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美他环素治疗白塞病20例疗效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0,23(6):975.[24]徐建,吕昭萍,陈华英.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薄芝糖肽治疗白塞病28例临床疗效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08,3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