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科 狐惑病(白塞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合集下载

狐惑病与白塞氏综合症

狐惑病与白塞氏综合症

唐容川是根据孙思邈改“狐惑”为 “狐蜮”的,是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 十五改。谓“江南有射工毒虫,一名短狐, 一名蜮” 5、曹颖甫; “狐蜮”即“今之梅毒”。 现代医家 1、岳美中认为其与小儿麻疹、温疫失治或误 治引发之疮毒很相似。 2、李仁仲断言狐惑即今羌虫(沙虱) 病。 3、所谓狐惑。取其狐疑惑乱之意四川张家礼黑
பைடு நூலகம்分 析




治法:清热利湿,行血解毒。 方剂:赤豆当归散。 方义:方中赤小豆渗湿清热,解毒排脓; 当归祛瘀生新;浆水清凉,用其煎药增强 清热解毒作用。尤怡云:“赤豆当归,乃 排脓血除湿热之良剂也” 赤小豆据《中药大辞典》载“利水除 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 黄疸,泻痢,便血,痈肿”。
笔者倾向于“狐蜮” 定名。因原文指出“蚀 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即明确指出“狐蜮” 分为“狐”和“蜮”两种动物,分别伤及上下 而定“狐”病和“蜮”病 。统称“狐蜮” 病 宋欧阳修《自歧江山行至平陆驿》诗: “水涉愁蜮射,林行忧猛虎”,说明当时有 独立的“蜮”病 ,而且并非罕见。
(二)古今对本病的认识、 古代医家: 1、《千金方》曰“ 狐惑由温毒使然也。” 2、《医宗金鉴》:“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 近时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 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每因伤寒后余毒与湿热 之为害也。” 3、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认为是虫病。盖虽虫病,而能 使人惑乱而狐疑,故名曰狐惑。 4、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亦认为是虫症,并认为应 作“狐蜮”。狐惑二字对举,狐字着实,惑字托空,文 法先不合矣。虫蚀咽喉,何惑之有?盖是蜮字之误耳。 蜮字篆文似惑,传写滋误。


病例:1. 外阴瘙痒:梁某,女,35岁。患白带下注3年 之久,近1年来加重,并发外阴瘙痒难忍。经妇科检查, 诊断为“滴虫性阴道炎“。经用灭滴灵等治疗2个疗程, 效果不明显。后用苦参汤熏,每晚熏1小时,兼服清热 利湿之中药,2周后,带净痒止。又经妇科数次检查, 阴道未见滴虫,而且炎症也愈。 2. 阴囊湿疹:倪某某,男性,38岁。患阴囊湿疹 月 余,于1971年11月23日前来就诊。用者一月前,自觉阴 囊发痒,抓破则流黄水,继则龟头及肛门周围均见湿疹, 尤以阴囊为甚,曾外用肤轻松和中药洗剂,虽见好转, 但时好时犯、后龟头发生溃烂,病人搔痒难忍,舌淡苔 白,脉沉缓稍滑,乃湿热下注,遂投苦参30克,水煎外 洗,并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化裁内服.外洗六次而愈。

狐惑病

狐惑病

狐惑病狐惑病(眼、口、生殖器综合征)病变各期都要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并配合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的苦参汤加味煎水外治或口腔含漱,熏洗外阴。

(多种疗法)1。

西药治疗主要是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和对症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泼尼松口服,开始宜大量。

每次20mg,每天3次,病情稳定后迅速减量,每周减少5mg,维持量为每日5一lOmg。

(2)免疫抑制剂:上述治疗效果差者改用环磷酰胺每日50mg,分二次口服连服数月,白细胞减少明显者停服。

2。

效验方(1)雷公藤总甙片(每片含雷公藤lOmg)日量按1—1.5mg/kg体重计算,每日3次口服。

近几年研究认为疗效确切,见效快,作用强,副作用少,无皮质类固醇激素副作用,停药后无反跳。

可用于对激素有依赖,抗药或禁忌的患者,是一个有前途的药物.(2)加味狐惑汤(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4))药物及剂量:生甘草30g,生黄芪30g,黄连8g,白僵蚕30g,炮姜6g,延胡15g,柴胡15g,清半夏12g,黄芩15g,儿茶6g,生地黄30g,云苓皮30g,红花lOg,生姜3片,大枣5枚。

适应证和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服汤剂1"-2个月,病情稳定后,改剂成丸剂。

再服4"--5个月,共用药6个月以上。

(3)中西结合治疗白塞病:据国内报道应用中药黄芪合用皮质激素治疗此病。

具体方法:泼尼松lOmg,每日4次,局部滴用1%阿托品及0.25%氯霉素眼药水、球结膜下注射泼尼松0.3ml,每周1次,注射2个月。

内服维生素类药物,同时服黄芪30---40g,每日2次。

停用激素,只服黄芪,痊愈者再服黄芪2个月以巩固疗效.反复发作的病例可连续服用黄芪3—4个月。

(洪家铁.中西医临床妇科学。

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605)(4)苦参汤(《金匮要略>>)加百部、黄柏、冰片(冲)煎水盆浴;治疗蚀于二阴者,每日1—2次。

每次20一30分钟。

中国白塞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白塞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2、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根据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手术、放疗、化疗等治 疗方法。
中医治疗:根据中医辨证结果,选用针对性的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等治 疗方法。
综合治疗:将西医和中医治疗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 治疗方案。
3、术后调理
西医方面: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情况,制定术后康复计划,如营养支 持、抗感染等治疗。
5、长期随访: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生 活指导和健康宣教,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1、综合评估病情
西医方面:通过病理学检查明确肺癌的类型和分期,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肿 瘤的大小、部位和扩散情况。
中医方面: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了解患者的体质、症状和证候,辨 证分析肺癌的中医病机。
2、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中医辨证结果,制 定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术后调理:手术后,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恢复情况,采用中医调理方法, 如食疗、中药汤剂等,以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4、放疗和化疗配合:在放疗和化疗期间,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 当的中药制剂,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随访:定期随访患者,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专家建议
1、白塞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随访。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急性发作期以西药 治疗为主,缓解期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复发率。
4、其他疗法:如针灸、中药外敷等。针灸可选用曲池、足三里等穴位进行 刺激,以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外敷可选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煎汤外敷患 处,以缓解局部炎症反应。

中医内科白塞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白塞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白塞病白塞病是以反复发作的口腔、生殖器溃疡和眼炎为主,多系统受累的炎性疾病,又称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当与中医学”狐惑病”相似。

本病外因主要是感受淫邪毒气,内因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尤以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

病机主要是湿热毒邪蕴滞,湿热毒邪内蕴营分,外客于肌肤,或循经上蒸、下注,则发为本病。

【诊断】1口腔黏膜的再发性阿弗他性溃疡。

2 .皮肤症状可有结节性红斑、皮下血栓性静脉炎、皮肤针刺过敏反应或毛囊炎样瘗疮样皮疹。

3 .眼部症状有虹膜睫状体炎或视网膜脉络膜炎。

4.外阴部溃疡。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辨证主要是辨病之虚实,一般病程较短,局部肿痛明显,溃疡数目较多者,多为实;而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肿痛不甚,溃疡数目不甚多,但难以愈合者,多属虚。

治疗当以清热除湿,泻火解毒为原则。

气郁化火者,佐以理气解郁;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阴虚及阳,虚阳上扰者,又当温阳散火;病久不愈者,还应参入活血行瘀之品。

1 .肝脾湿热起病急,病程短,口腔黏膜及外阴溃疡,灼热疼痛,或下肢皮肤红斑结节,或伴有畏寒发热,心烦口干,胸闷纳呆,妇女带下黄稠,小漫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和中。

方药举例:甘草泻心汤加减。

黄苓IOg,黄连5g,干姜3g,制半夏、党参各10g,生甘草5g,大枣5枚。

加减:若胸闷、纳呆,舌苔厚腻,加蕾香、佩兰各10g。

食少、便澹,加白术、茯苓各10g,赤小豆12go2 .气郁化火反复发生口腔及外阴溃疡,皮肤出现结节红斑,胸胁胀满,眼红目赤,心烦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疏利气机。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丸加减。

龙胆草5g,桅子、黄苓各IOg,川木通6g,车前子(包煎)10g,柴胡6g,当归10g,生地黄12g,生甘草5g。

加减:若胸胁胀闷明显,妇女乳房作胀,月经不调,加香附、枳壳各IOg0气滞血瘀,皮疹紫暗,舌暗脉涩,加桃仁、红花各10g。

狐惑病中医辩证治疗

狐惑病中医辩证治疗

狐惑病中医辩证治疗狐惑病是以咽喉、口腔、眼及外阴溃烂为主证,并见精神恍惚不安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与西医之白塞氏综合征(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类似。

诊断要点本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口、眼、外阴同时出现溃蚀(眼部症状一般出现较晚)。

1、口咽症状:口腔粘膜、舌、齿龈、咽喉等处发生溃疡,口舌痛,齿痛,声嘶咽干。

2、外部症状:阴囊肛周、阴茎龟头或女子阴唇等处发生溃疡痒痛。

3、眼部症状:目赤,畏光,肿痛,化脓,视力减退甚则失明。

若出现眼部损害,意味病情严重。

4、全身症状:发热,多汗,疲乏,关节酸痛,失眠,恶心厌食,烦燥不安,神情恍惚等,有的患者面部的颜色出现乍白乍黑等异样改变。

辨证分析本病的病因,一般在早期多由感受湿热毒气,或温邪内侵,郁久化热,以致热毒内攻而引起。

中、晚期则因湿热毒邪内蕴日久,邪热灼伤阴液,或由他病而汗吐下太过伤阴,或热病伤阴,阴虚生内热,与湿浊相合所致。

总之,本病在早期多为实证,中、晚期多为本虚标实,其病变涉及肝、脾、心、肾诸脏,其病机主要是热邪内扰,湿热毒气熏蒸,内则扰乱神明,外则发为痈疡。

本病的治疗,初期以清热利湿解毒祛邪为主,中、晚期则以补虚佐以祛邪解毒之法。

1.湿热内蕴证主要证候口咽及二阴先后不一出现多发性溃疡,色红或有脓.反复发作数月或数年不愈。

常见发热或心中烦热,精神恍惚,痛苦莫名。

常伴目赤如鸠眼(抱轮红)或前房翻发酿脓,视力下降,关节酸痛,口苦口干。

如女性患者带下量多、色黄有臭气,便结溺赤.或见双下肢皮肤环形红斑。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弦数,方药用甘草泻心汤。

或龙胆泻肝汤(李杲《兰室秘藏》)合泻黄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处方:龙胆草15克,栀子、黄芩各12克,黄连10克,石膏30克,柴胡12克,防风10克,车前子、泽泻各10克,生地黄15克,藿香12克,金银花18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若温热伤阴者,可选加玄参15克、天花清热,除湿,解毒。

粉20克。

湿盛者可加六一散30克,薏苡仁、士茯苓各20克。

【临证医案】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

【临证医案】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

【临证医案】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是一种以口、眼、肛(或外阴)溃烂为主要表现,并可伴有神志反应的综合征。

狐惑病首载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现一般认为狐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属于常见的自身免疫病之一。

“口眼阴三联征”是其典型表现,也可伴有皮肤、血管、关节、消化道炎症反应。

其常用的诊断标准为:在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基础之上,加上以下任何两条:反复生殖器溃疡、皮肤损害、眼部受累及针刺反应阳性。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目前没有很好的预防方法或药物,主要靠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副作用较大,且不能根治。

自然疗法认为本病主要与病毒感染有关(血毒+病毒⇒炎症反应),通过清血毒、抗病毒可以根治。

本人采用中医药为主治疗本病疗效颇佳(顽固的自身免疫病患者往往伴有焦虑、多疑等心理障碍,而影响依从性和疗效;本病若要根治,医患长期配合治疗很关键),其治疗原则主要在于益气养阴、化湿解毒。

现介绍最近的一则案例如下:案例分享李阿姨,66岁。

有腰椎间盘突出、脑梗病史,近半年余一直反复发作口腔、眼睛、会阴糜烂溃疡,伴有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去年曾来就诊两次,后因意外损伤及家庭原因未来复诊。

2022.2.12由朋友陪同再次就诊。

刻下:口腔、会阴溃疡、一侧眼睛“目赤如鸠眼”伴有溃疡疼痛,腰腿疼痛,面色稍差,脉寸尺沉、关略滑。

予中药处方如下:黄芪60 地黄90 忍冬藤60 赤芍30 丹皮20 土鳖虫30 郁金20 虎杖20 珍珠母90 蕲蛇9 地龙15 续断30 等7帖。

2022.2.19复诊,口、眼、会阴溃疡已愈,目已不红,精神佳。

脉稍有改善,继续予上方加减治疗。

2022.3.5复诊,溃疡未发,腰腿不适,行动欠灵活;脉尺沉,予下方:黄芪60 地黄90 忍冬藤60 赤芍30 甘草30 土鳖虫20 虎杖20 珍珠母90 蕲蛇10 蜂房12 续断30 等7帖,继续治疗。

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经常溃疡的人必看一一甘草泻心汤

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经常溃疡的人必看一一甘草泻心汤

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经常溃疡的人必看一一甘草泻心汤展开全文今天小叔再来聊一个疑难杂症。

你们听说过狐惑病吗?没有,那今天的文章又让你们大开眼界了。

著名经方学家,也就是专门研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而且研究得很深很彻底的国宝级老中医胡希恕(现在已经驾鹤西游)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医案。

话说有一个女军人得了一种奇怪的病,西医看了很久束手无策,于是只好找中医,找到胡希恕老中医。

胡希恕一听她描述,心里就明白了七七八八。

这个女军人得的是什么怪病呢?比较难说出口,一个症状就是经常烂嘴巴,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口腔溃疡,这可不是偶尔一次口腔溃疡,是经常性的,反反复复的,一个月发作好几次的。

这位军人另外两个症状比较难于启齿,是什么呢?是前阴与后阴也经常性的溃疡,前后二阴不用小叔解释了吧?后阴就是肛门,前阴就是男女的生殖器官。

所以这个病比较隐私,很多人得了也不好意思去治疗。

胡老一看这个病,这不就是张仲景描述的狐惑病嘛,这种病现在叫做白塞氏综合征。

这种疑难杂症主要的症状是什么呢?就是好发于全身的黏膜系统,只要有黏膜的地方就容易发作,比如眼结膜炎、口腔溃疡、咽喉炎、食道溃疡、胃粘膜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还有溃疡性结肠炎。

另外我们的前后二阴也有大量的黏膜系统,所以也容易发生溃疡。

狐惑病,也就是现在的白塞氏综合征,最主要的症状是三个地方发生溃疡,一个是眼睛,一个是口腔,一个就是前后二阴,然后有些人还伴随着其他部位的溃疡,但主要是这三个部位。

胡老对这个狐惑病很有信心,因为他对张仲景很有信心,既然张仲景千年前都说了这个病了,那一定不难治。

于是胡老就用了张仲景一个非常著名也很简单的方子就把这个像狐狸一样狡猾迷惑人心的疑难杂症搞定了,这个方子小叔一说出来,小伙伴们一定会“哦”一声,原来是这个方子啊。

这个方子就是甘草泻心汤。

资深小叔粉应该知道,这个甘草泻心汤小叔曾经多次介绍过,可以调理上热下寒,可以调理反反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这个方子尤其善于调理那种寒热错综复杂的溃疡。

中医医案——白塞综合征(十二)

中医医案——白塞综合征(十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热解毒、泄火利湿法治愈狐惑病(白塞病)病案:徐某,男,24岁。

初诊:1964年10月18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10月1日咽痛,吞咽不利,并有恶寒发热头痛,相继咽及口腔溃疡,口角流涎,阴囊有黄色脓头及溃破两处,说话含糊,难以进食,视力模糊。

在本乡医院治疗十余日未效,故收入住院治疗。

入院后西医诊为白塞病,应用多种抗生素及激素治疗乏效,转邀中医会诊。

诊查:全身状况较差,发热,咽痛;双蛾赤肿,表面白膜不易拭去;口腔溃疡,颌下结核为蚕豆大;两鼻翼外侧及上唇散见脓泡,各如豌豆大;下唇糜烂,皮肤潮润,有脓泡疹散在;阴囊前皮肤有如铜钱大溃疡面;脉象弦数,苔薄腻,诊为狐惑病。

辨证:心火亢盛,湿毒内蕴,心火蚀于咽喉,湿毒腐于阴器,变生狐惑。

治法:清热解毒,泄火祛湿。

处方:双花15g 连翘15g 花粉15g 大贝10g 马勃10g 桔梗10g 板蓝根30g 防风10g 竹叶10g 滑石15g 生地黄20g 川黄连10g1水煎服。

另用:大黄20g、苏叶15g,煎煮取汁浸纱布湿敷患处,继以锡类散、冰硼散混合外扑。

二诊:服方3剂,不见起色,湿毒火邪有炽盛之势。

仍依前法,加重其剂,以抑其势。

前方去板蓝根,加犀角粉3g、赤芍15g、丹皮10g。

三诊:前方进服10剂,病势大挫,体温降至正常,咽痛平;口腔及阴部溃疡逐日向愈,脓泡干瘪;惟见舌质微红,口干少津;有毒热耗阴、津液竭伤之象。

原方加减,去防风、竹叶、滑石、桔梗,加石斛15g、元参20g。

送服珠黄散1瓶。

服上方二十余剂后出院以后追访未见复发。

按语白塞病是西医学病名,与中医之狐惑病极为相似。

此例病人,上部舌糜及口腔溃疡,下部阴囊溃烂渗水,均因心火亢盛、湿毒内蕴所致。

拟以清热解毒、泄火祛湿之法,初服轻剂,药不胜病,以后加重其剂,且内外并举,药证相符,随获佳效而治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355-356,周子芳医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狐惑病(白塞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1-94)。

(1)反复发作口腔溃疡,或外阴部溃疡。

(2)可伴有结节性红斑(皮肤科称瓜藤缠)、皮下血栓性静脉炎(皮肤科称青蛇毒),皮肤针刺反应阳性。

或出现眼部复发性前房积脓性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视网膜炎,以及关节红肿疼痛、肠痈(阑尾炎)样腹痛、黑便等症状。

(3)可并发子痈(附睾炎)。

(4)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干综合症、脑膜脑炎综合症,可并发闭塞性血管炎、动脉瘤。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白塞病研究组1989年制定的诊断(分类)标准。

(1)反复口腔溃疡:由医生观察到或患者诉说有阿弗他溃疡,1年内反复发作≥3次。

(2)反复外阴溃疡:由医生观察到或患者诉说外阴有阿弗他溃疡或瘢痕。

(3)眼病变:前和(或)后葡萄膜炎,裂隙灯检查时玻璃体内有细胞浸润,或由眼科医生观察到视网膜血管炎。

(4)皮肤病变:由医生观察到或患者诉说的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或丘疹性脓疱;或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的非青春期患者出现痤疮样皮疹。

(5)针刺反应阳性:试验后24~48小时由医生判定结果。

凡有反复口腔溃疡并伴有其余4项中的2项者,可诊断为本病。

其他与本病密切相关并有利于本病诊断的症状有:关节痛或关节炎、皮下栓塞性静脉炎、深部静脉栓塞、动脉栓塞和(或)动脉瘤、中枢神经病变、消化道溃疡、附睾炎和家族史。

(二)证候诊断
1.热毒炽盛证:高热,口舌、前后二阴多发溃疡,疡面红肿疼痛,皮肤结节红斑或痤疮,关节肿痛,面红目赤,烦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肝脾湿热证:口舌、外阴溃疡,疡面红肿、覆有脓苔,目赤疼痛,畏光羞明,下肢结节红斑,时有低热,口苦粘腻,少腹胀满,男子睾丸隐痛坠胀,女子外阴痒痛、带下黄臭,小便黄赤,大便欠爽或溏薄、粘液便。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阴虚热毒证:口舌、二阴溃疡,疡面暗红,双目干涩不适,午后低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4.气虚瘀毒证:口舌、外阴、皮肤溃疡反复发作,疮面色淡,久不收口,伴头晕眼花、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心悸失眠、易汗、纳差便溏。

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或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养阴。

推荐方药:清营汤加减。

生地、丹皮、赤芍、水牛角、石膏、知母、青蒿、银花、玄参、黄芩、连翘、生甘草等。

中成药: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等。

2.肝脾湿热证
治法:疏肝健脾,清利湿热。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合甘草泻心汤加减。

龙胆草、柴胡、黄芩、黄连、炒山栀、生地、苦参、车前子、制半夏、当归、赤芍、川牛膝、土茯苓、生米仁、生甘草等。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四妙丸、一清胶囊等。

3.阴虚热毒证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解毒。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丸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知母、黄柏、生地、龟板、女贞子、旱莲草、玄参、银花、当归、赤芍、丹皮、青蒿、生甘草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生脉胶囊等。

4.气虚瘀毒证
治法:益气扶正,清化瘀毒。

推荐方药:托里消毒饮加减。

生黄芪、莪术、白术、茯苓、薏苡仁、银花、金雀根、连翘、当归、赤芍、川芎、升麻、白芷、生甘草等。

中成药:黄芪颗粒、补中益气丸、贞芪扶正胶囊等。

在临床上,除了上述证型中成药外,可酌选:雷公藤多苷片、白芍总苷胶囊
及活血通脉胶囊、血栓通胶囊、血府逐瘀胶囊、丹参片、瘀血痹片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热毒炽盛证:可选痰热清、清开灵注射液等;肝脾湿热证:可选苦黄、天晴复欣(苦参素)注射液等;阴虚热毒证:可选脉络宁、生脉注射液合以痰热清、清开灵注射液等;气虚瘀毒证:可选黄芪注射液、贞芪扶正注射液等。

各证型亦可配合杏丁、疏血通、丹参、血塞通、灯盏花注射液等活血中药静脉制剂治疗。

(三)外治法
1.口腔溃疡
(1)中药外敷:冰硼散、锡类散、珠黄散、六神丸(研末)、外用溃疡散等外敷溃疡;
(2)中药含漱:中药方(银花,野菊花,薄荷,木蝴蝶,生甘草)煎汤含漱。

2.外阴溃疡
(1)中药铺敷:冰硼散、锡类散、珠黄散、青黛散/膏等外敷外阴溃疡;
(2)中药熏洗:黄柏,苦参,儿茶煎汤熏洗外阴。

3.眼炎
(1)中药熏蒸:木贼草,薄荷,野菊花煎汤熏蒸眼部。

4.皮肤损害(结节红斑、痤疮样皮疹、皮肤溃疡)
(1)结节红斑:金黄膏外敷;
(2)痤疮样皮疹、丘疹样毛囊炎:玉蓉膏(芙蓉叶,玉竹,白芷,大贝母,落得打)水煎外洗、敷搽皮疹;
(3)皮肤溃疡:根据疮面情况,辨证选用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生肌散、红油膏、白玉膏等外用。

(四)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辨证取穴,并合理采用补泻手法。

针刺反应严重者慎用。

(五)内科基础治疗
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已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反应停、硫唑嘌呤、环孢素A、环磷酰胺等)、生物制剂等药物者维持原量并逐渐减量,对症处理并发症。

(六)护理调摄
1.生活起居:生活规律,注意休息,勿劳累,尽量避免感染与皮肤外伤。

2.饮食调理:饮食注意清淡,多食新鲜蔬菜与水果,忌食烟酒、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食品。

3.精神调摄: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并保持心情愉悦。

4.口腔、外阴溃疡者:注意养成良好个人生活习惯,勤漱口刷牙,保持口腔清洁;勤洗内衣及二阴,避免不洁或频繁性生活;坚持中药含漱或熏洗,以促进溃疡愈合。

5.皮肤损害者: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勿要挤压皮疹,皮肤局部感染溃破者,应规范换药。

6.合并眼部病变者:应注意休息,减少用眼,户外活动戴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并及时眼科就诊。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医症状分级、疗效评价,动态观察中医证候变化。

临床缓解:临床症状基本缓解,证候积分减少≥70%;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50%;
有效:临床症状好转,证候积分减少≥20%;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20%。

2.实验室指标评价:观察血沉、C-反应蛋白变化。

(二)评价方法
分别于入院、出院时,采用中医证候学方法及反映疾病活动实验室指标进行评价。

1.中医证候评价方法
(2)有效率计分方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实验室指标评价:对反映疾病活动的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治疗前后变化进行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