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论(节选)_教学设计1

诗赋论(节选)_教学设计1
诗赋论(节选)_教学设计1

诗赋论(节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梳理古代诗歌的诗体发展的大致脉络,了解不同时代不同诗体的体裁特点和风格特点,培养学生语言分析、提炼和归纳的能力。

2.理解作者所引用的文论和古诗名篇、名句的意义及其作用,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诗歌的兴趣与感情。

说明:

本篇行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每一层次的论述对象都在开头予以明确。所以本文尽管是文学评论,但在行文上却有着明显的说明文的特点。建议按说明文的要求进行教学。对于已有一定知识积累的高中生言,借助本文的阅读,从形式上,可培养他们对诗歌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对语言分析、提炼和归纳的能力,从内容言,则可由此大致了解不同时代不同诗体的体裁特点和风格特点,并通过对作者所引用的文论和古诗名篇、名句的意义及其作用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诗歌的兴趣与感情。

根据课文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大致历程及其各自的体裁特点和语言风格,可用以下表格说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作者所论述的观点内涵的理解,尤其是对各类诗体体裁及其风格差异的理解。

2.难点:领会作者针对不同诗体特点所引用的古人评价与诗句的意义及其具体作用。

说明:

本文的重点在于对律诗的论述,作者高度评价五言律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和诗歌写作训练的价值;在对七言律诗的论述中,又总括了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之间在诗体和风格上的异同与表现难度。此外,还要注意到古人对诗歌的评论往往把“风格”和“诗体”融合在一起的。

文内引用大量的古人对诗体及风格的评价论述,同时还恰如其分地引用许多名诗、名句给予佐证。引用的材料从内容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古人对诗歌的评论文章的片段;一类是古人的诗歌名篇或名句。

就引用的形式和引用的态度看,全文的所有引用都属于明引和正引。引用的作用:

⑴引用钟嵘的《诗品序》、胡应麟的《诗薮》,可以使议论的论据坚实有力,论述充分展开。

⑵引用大量的名篇和名句,可以丰富情景,增强读者的感性体验和美的感受,使议论的语言更具文采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一.根据文章表述层次的顺序,可以较为容易地梳理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大致历程。即:四言、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七言律、五言绝、七言绝。本篇大致可分为以下九个层次。

1.第一层次,用简约的语言概述了诗赋之间的风格特点与区别。

2.第二层次,概述古诗的分类可以从诗体与风格两个角度入手。

3.第三层次,阐述了四言体的风格及风格形成的诗体上的原因。引用《诗薮》的评论是为了说明风格形成的原因。此外,还交代了四言体兴起的原因。

4.第四层次,在与四言体比较的过程重,阐述了五言古诗的风格与诗体的差异。强调了五言诗体突出的表现力。引用钟嵘《诗品序》的评论,在于说明五言突出的表现力。引用《诗薮》的评价,在于说明五言诗体在表现力方面的突出价值。引用的诗句(有片段和全诗)在于形象地证明上述的评价。

5.第五层次,阐述七言古诗的由来,详细说明了该诗体的特征和风格特征。强调了灵活和自由。引用李白的《将进酒》(全诗),为论述说明作了生动的注释。

6.第六层次,高度评价了五言律诗体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和诗歌写作训练的价值。强调五言诗体的“严整”。引用的诗句(有全诗和片段)着重从偶句的铺排、渲染和对偶等技巧的角度,形象表达了严整的章法和丰富多彩的思想如何达到自由的境地。

7.第七层次,引用《诗薮》的评论,从多角度进行比较,五言古与七言古的诗体表现作用,五言律与七言律的格律特征区别,五言古与七言古的意境差异,五言律与七言律在结构工整、对仗上的难易,说明七言律诗的特点。引用的诗句片段着重从工整、对仗以及意境等方面来印证上述的论述。

8.第八层次,阐述五言绝句在诗体的风格上的特点。引用诗句(全诗)和有关篇名来印证论述。

9.第九层次,从与五言绝句比较的角度,引用《诗薮》的评论,来说明七言绝句“文多于质”的概括特点,同时还从诗体的角度,具体说明七言绝句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与作用。

文中有三个层次采取了作比较的方法:第四层次,论述五言古诗体;第七层次,论述七言律诗;第九层次,论述七言绝句。

二.相关知识补充

(一)诗歌发展的大致历程

按照时间的顺序,诗体的变化大致脉胳是比较清楚的。大致可分为前诗经期,四言体期,楚辞体期,五言古诗体期,七言古诗体期,近体诗体期。

1.前诗经期(省略)

2.四言体

《诗经》中我国古代的诗歌集,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时代的诗歌。其中《国风》是主要部分,也是精华部分。风诗在形式上明显的特点是大体整齐的四言句型。如《关睢》四言句是两字一顿,这是古代诗歌的基本节奏。其次,连章叠句。这也是民歌的反复咏叹的传统。在用韵上有一个特点,至少隔两句用韵。而且总押在偶句上。这种押韵,至到后世的近体诗也是如此。

3.楚辞体期

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诗体,楚辞其实是一种过渡形式,体制还没有完全固定。后人多以《离骚》为代表,也把楚辞称为“骚体”。它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过渡体。楚歌中出现了大量的七言句,为七言诗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国风体句式主要是四言,两字一顿。楚辞加入了“兮”成为五言,但仍是两顿。而七言句则出现了三字节奏,如“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

乐兮新相知”其中“生别离”和“新相知”就属于三字节奏。三字节奏的出现为七言诗出现作了准备基础。楚歌对于后世诗体发展的历史贡献首先应说它确定了三字尾的节奏。

4.五言古诗体期

《诗经大雅绵》中辊就有比较整齐的五言章节,可以看做五言诗的萌芽。春秋时期的《孺子歌》中有“沧浪之水清,可以濯我足”可以说是五言诗的胚胎。班固的《咏史》是有史可据的最早文人五言诗。在汉代,乐府诗是一朵奇葩。其中也有不少五言诗。如《羽林郎》,《陌上桑》,《孔誉东南飞》等。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始终和歌唱分不开。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包括了五七言的作品;从五言或七言诗体说,其中也包括了乐府诗。五言古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

5.七言古诗体期

七言古诗的基本节奏上四下三。它到魏晋时代仍只限于歌行,如曹丕《燕歌行》。七言诗发展突破了原来的句句押韵的限制,是在南朝·宋文学家鲍照手中完成的。《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运用大量七言句,又夹杂五言句,创造了一种新的七言歌体。就成为唐代以后七古的基本模式。

6.近体诗体期

近体诗是以唐代人观念来说的。近体诗在齐梁时已经兴起,沈约开创了“永明体”。到唐代沈全期宋之问手中,律诗成熟,成为比永明体更严整的近体诗。

⑴律诗

唐代科举取士,五言十二句的长律(试贴诗)为考试科目,所以律诗的写作成为一时的风尚。所以,尽管由于科举试帖的影响,现存资料中间唐人所作五言律诗,在数量上几乎达到七言律诗的一倍,而七律名篇则并不亚于五律,其作用于后世也更为深远。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五言成熟在先。五律在唐初已有少量完篇,如王绩《野望》;“四杰”的大量创作,为这一诗体奠定了基础;到沈、宋,终于实现了体制的规范化。进入盛唐,作者日众,大致汰除了初唐的缛采靡词,而趋向省净自然。

中唐以后诗歌的演变,七言愈来愈占优胜。七律的兴起,晚于五律。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

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这一时期的七律虽有高华秀朗的名篇,但内容上绝大部分属于奉和应制、登临酬赠,比之五律更见狭窄。

律诗创作的新局面,是在晚唐正式打开的。初盛唐间仅建立了格律形式,内容尚不充实,诗体的美学功能也远未展开。经杜甫“运古于律”,境界始大,感慨始深,变化出奇,律体方尊。到晚唐温、李诸家,苞综正变,会通源流,诗格更趋于精纯。晚唐律诗最为发达。

五律:定型于初唐,兴盛于盛唐、中唐。

七律:起于盛唐,发展于中唐,兴盛于晚唐。

⑵绝句

以绝句而言,成形于初唐,但进展较快,至盛唐已经高度成熟。杜甫始加以变化,元和诗人衍申扩大,都未能妥善解决变革中的矛盾。晚唐完成了这一蜕变,创造出两种变体,而较之盛唐正格,艺术的圆到亦未见超越。

五言绝句源于汉味乐府古诗,风格上比较质朴古淡,崇尚自然真趣。七言绝句起自南朝乐府歌行,体貌上更为高华流丽,注重风神摇曳。两者虽有差别,而其本的美学要求并无二致,不象古风中的五言和七言有明显分途。

与五绝相比,七绝在初唐数量甚少,艺术上也不够成熟,不仅未能充分协律,而且作风较为板滞(如常用对仗作结,有类律诗的前半截),缺乏悠远的韵度。

但进入盛唐以后,七绝有了长足的进步,完全可与五绝并驾齐驱。代表其最高成就的李白和王昌龄二人,李俊爽、往婉深、李清疏、王浓密,风格不同,而各有至处。俊爽则接近自然,婉深则偏于人工,清疏者气盛,浓密者意胜…………从这个角度来看,李白更能体现盛唐绝句的典型风貌,而王昌龄却又仿佛开了中晚唐绝句的先河。尖新明快与委婉深曲,形成了晚唐绝句的两大派系。

五绝:成形于初唐,兴盛于中唐。

七绝:成形于五绝之后,兴盛于中、晚唐。

(二)诗体

诗体是诗成为一种文学体栽的重要标志。从“怎么写”上来规范诗的体式,诗的体式指诗的外形律,主要包括音乐形式和视觉形式。古代汉诗的诗体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向多元的演变过程。(就音乐形式而言,主要指的是格律,即押韵、平仄和节奏规律。就视觉形式而言,主要指句式和字数。教材中的“四五七言”指视觉形式,即句子和字数;“古近体”指音乐形式,即押韵、平仄和节奏等。)

古代汉诗的诗体概念既指文类,也指风格,诗体的分类既按照内容分,也按照语言形式分。

古体诗,即古风,是相对于唐初前后产生的近体诗而言的,包括近体律诗、绝句之前除楚辞之外的所有诗歌。它们的特点是,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句子随意变化。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

近体诗,即律诗,是初唐前后相对于古风而言的,源于南朝,成熟于盛唐,延续至今。其特点是,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包括字数、平仄、对仗、音韵都有严格统一的规定。并基本上为五言、七言八句,并称为五律或七律,超过八句的为长律或排律。

(三)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

练习举隅

作文材料:宋代文学家晏殊一生诚实坦率,很得真宗皇帝赏识。青年时,朝臣张知百把他推荐到朝廷,赶好宋真宗亲自主持殿试。晏殊看到试题是《诗赋论》,就说:“这个题目我十天前写过,草稿还在,请另外出一个题目。”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诚实。一次,朝廷大小官员都到京郊游玩,晏殊家里穷,不能参加,就与兄弟们一起读书,皇帝更喜欢他了,称赞他爱读书,不贪玩,晏殊忙说:“我不是不喜欢玩,只是没有钱罢了。”宋真宗从此更加赏识他,器重他。

作文要求:请以“言而有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个字。

增广贤文1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圣贤言语,雅俗共集。人能体此,万无一失。 勤学惜时篇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2、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 无限朱门生饿殍,几多白屋出公卿。 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风凰池。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3、击石原有火,不击乃无烟。为学始知道,不学亦徒然。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4、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而 不学。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 6、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见者易,学者难。 种麻得麻,种豆得豆。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 7、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百年容易过,青春不再来。 8、学须静,才徐学。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钝鸟先飞,大器晚成。

9、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 良师益友篇 10、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1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路逢侠客须呈剑,不是才人莫献诗。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弹。 1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3、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一字之师,终身为父。 14、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 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 君子之交淡以成,小人之交甘以坏。 15、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好问则裕,自用则小。16、因风吹火,用力不多。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处事修养篇 17、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不到。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过秦论优秀教案

过秦论 贾谊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4、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课时安排: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3、背诵。)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

《过秦论》教案(必修三)

《过秦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2.理解排偶句和铺陈手法的表达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根据课文的特点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 2.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三、德育渗透目标 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 3.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 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 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关于贾谊的悲剧一生,毛泽东曾写过一首七绝《贾谊》(放映幻灯): 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 学生齐读全诗两遍,关于贾谊的生平资料,说说每句各写了什么事及毛泽东对贾谊的死持何观点。 明确:对贾谊的自伤身世,郁郁而死,毛泽东是持否定态度的(“寻常事”,“何须”“付一生”)。贾谊的盛年而逝,一方面固然由于怀才不遇,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自己想不开。苏东坡就曾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见苏轼“贾谊论”一文)。同时也可以说明,贾谊的才,是文学之才,若作为一

《论快乐》读书笔记

《论快乐》读书笔记 论快乐读后感700字 钱老的书中总是透露着幽默和睿智。需要用心来细细地品味文章的深层次的涵义了。因为真正的智慧不是直白,它需要细细品味,像酒一样,越品越感受到它的真实。同时也能体会到智慧的深邃。《论快乐》就是这样一篇充满了智慧的文章。文中对“快乐”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诠释。首先说它是易逝的,再说“永远快乐不但是渺茫地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地不能成立”;接下来又向读者阐明快乐是人生存下来的催化剂;然后又说明快乐其实是精神层次上的感受;最后作者坚定地认为“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这里前面的“快乐”意味着物质上的享受,而后面的“乐观”这个精神意义上的涵义才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快乐。而这句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掩卷沉思,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到的、面对的、经历的、回想的大多数是拼搏时的艰辛,失败时的痛苦。而成功时的快乐则是奋斗过后的一个界碑,那只能是一瞬间的感受,进步的人在快乐瞬间过后,便会越过这个界碑,朝下一个目标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又将会面对艰辛和痛苦。而不求上进的人虽然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着“快乐”,但那也会是短暂。 钱老在文章的末尾写到,(读后感)“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得玩笑。”“矛盾”这

个概念小而理解就是对不相容的事物的一种描述,大而解释则又 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哲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它能将不管多大的 问题给简而化之,用一个概念就概括了,但同时又神圣得让人不 敢去触碰。由此可见,世间万物都处在矛盾之中,哲学也不例外。那与快乐相矛盾的事物是什么呢?痛苦、绝望似乎都不能很好地 来概括,因为快乐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谁能给出快乐的 具体概念呢?“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他反对将 “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并且认为“这是最糊涂的分析”,由此就递进得到了“人生虽不快乐,但仍然乐观”这样一 个论断。这与钱老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 再想想我们,物质上的富裕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快乐。 仔细想想,恐怕是物质上的富足导致了精神上的空虚。那么 这些是谁的责任呢?是社会,还是我们自己呢?都有。

论教养

【授课内容】《论教养》【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重点)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难点) 3. 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 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3.速读13—17段,思考以下问题。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1、积累并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借论秦之过以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四、教学重点: 1、积累并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五、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借论秦之过以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六、课时安排:四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首先,教师题解:"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过"名词作动词,"指出???过错"、"批评???过错"。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贾宜在什么情况下论秦的过失的呢?秦又有哪些过失呢?贾宜论秦的过失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文学习。 (二)、简介作者(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堂学生讲解,采用先由一名学生讲解,其他学生补充的方式。) 资料准备:

1.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码 ?p> (三)、创作背景与目的(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堂学生讲解,采用先由一名学生讲解,其他学生补充的方式。) 资料准备: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帝王享受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迅速灭亡。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但由于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四)、文体: "论"即"策论",议论文体。最初是议论时政的一种行为:汉代没有科举制,因此官员的选拔任用多采用举荐制,其中有一个程序便是让被举荐人做策论,内容多数涉及时政观点,以后渐渐成为一种文体,一直延至后代。 (五)、听录音,正音正字,初步感知 1、单音: 腴(yú)轸(zhěn)镞(cù)笞?╟hī)恬(tián)藩(fān)瓮(wang)牖(yǒu) 2、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 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中人(zhōng) 墨翟(dí)行伍(háng)

增广贤文(节选)

《增广贤文》(上集)(节选) 1.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 2.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5.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6.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7.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8.人生一世,如驹过隙。 9.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10.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12.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13.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14.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15.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16.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17.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18.人老心未老,人穷志莫穷。 19.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20.差之毫厘,失之千里。21.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22.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2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24.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2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6.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 27.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28.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29.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30.善事可做,恶事莫为。 31.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32.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33.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 3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35.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6.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 3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8.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 41.由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42.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43.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44.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过秦论公开课金奖教案

2018 Microsoft China [过秦论]公开课

过秦论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5.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6.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7.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 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贾生李商隐贾谊毛泽东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世无伦, 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可怜夜半虚前席,梁王堕马寻常事, 不问苍生问鬼神。何需哀伤付一生。 二.作者简介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内容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过秦论 教案

《过秦论》考评课详案 屯溪二中程玮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教学难点: 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他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过秦”课本注释1,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这里是动词。 二、概括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1)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叙史实 (2)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析原因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讲读课文 (一)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①秦的地理优势; ②秦孝公的政治野心——统一天下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作状>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 ③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整治、修理>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成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之崛起----雄心勃勃----兴

《增广贤文》节选

1 增广贤文(节选) 昔xī 时shí 贤xián 文w?n ,诲huì 汝rǔ 谆zhūn 谆zhūn 。 集j í 韵y ùn 增z ēn ɡ 广ɡu ǎn ɡ ,多du ō 见ji àn 多du ō 闻w ?n 。 观ɡuān 今jīn 宜yí 观ɡuān 古ɡǔ ,无wú 古ɡǔ 不bù 成ch?nɡ 今jīn 。 zhī 知 jǐ 己 zhī 知 bǐ 彼 , jiānɡ 将 xīn 心 bǐ 比 xīn 心 。 jiǔ 酒 f?nɡ 逢 zhī 知 jǐ 己 yǐn 饮 ,shī 诗 xiànɡ 向 huì 会 r?n 人 yín 吟 。 jìn 近 shuǐ 水 zhī 知 yú 鱼 xìnɡ 性 ,jìn 近 shān 山 shí 识 niǎo 鸟 yīn 音 。 yì 易 zhǎnɡ 涨 yì 易 tuì 退 shān 山 xī 溪 shuǐ 水 , yì 易 fǎn 反 yì 易 fù 覆 xiǎo 小 r?n 人 xīn 心 。 读dú 书shū 须xū 用y?ng 意yì , 一yī 字zì 值zhí 千qiān 金jīn 。 yǒu 有 yì 意 zāi 栽 huā 花 huā 花 bù 不 fā 发 , wú 无 xīn 心 chā 插 liǔ 柳 liǔ 柳 ch?nɡ 成 yīn 阴 。 qián 钱 cái 财 rú 如 fan 粪 tǔ 土 , r?n 仁 yì 义 zhí 值 qiān 千 jīn 金 。 liú 流 shuǐ 水 xià 下 tān 滩 fēi 非 yǒu 有 yì 意 , bái 白 yún 云 chū 出 xiù 岫 běn 本 wú 无 xīn 心 。

《增广贤文》原文解释(节选)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原文及解释(节选)1、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文,多见多闻。 对于过去的名言,有好的作用,应该多了解一些,多记住一些。 2、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以历史兴衰的史实作例子,来指导今天的行动。 3、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知道自己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体会别人感受。 4、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认识的人很多,可彼此知心的没有几个。 5、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离水近能知道鱼的情况,常在山过,能分辨各种鸟的声音。 6、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山溪里的水随着季节常涨常退,不明事理的小人反复无常、变化不定。 7、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读书只有下苦工夫,才会有文辞精妙的文章。 8、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对人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要一吐为快,不能把心全部交给别人。 9、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想办的事情却没达到目的,没想到会办成的事居然成了。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了解人表面比较容易,了解人了内心和思想却很困难。 10、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钱财没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千金的是仁义和道德。 11、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水从山上流下滩不是有意的,白云从洞中穿过也是无心的。 12、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当初若不是去登高望远,后来怎知东海的浩瀚。 13、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知道马的力气,相处长了才了解人心。 14、两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有钱难买针。两个人一条心,日子越过越好;反之则越过越穷,一事无成。15、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 一两次接触容易处理好关系,长期在一起关系就难处了。 16、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马跑不起来都是因为太瘦、没力气;人不能扬眉吐气就是因为穷。 17、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对故乡的东西倍感美好;对同乡的人倍感亲切。 18、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在家不会接待客人,出去后才知道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19、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来时惊动很大,走时没有任何声响。 20、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长江后浪推动前浪,世上新人层出不穷。 2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 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 2、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3、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4、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 5、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要点难点】 1、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 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少时即以博学能 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3岁。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3、本文结构特点采用逐层推进法。在用占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 盛而亡的史实后,在篇末点明论点。论点的出现不仅水到渠成,势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实的对比中更加清晰,突出。 4、本文基础知识点: ⑴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第五自然段对比分 析处应认真理解。其几项力量的对比是:陈胜<九国<秦国<秦朝。但“一夫作难而七庙

《增广贤文》全文句子翻译

1、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文,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用过去的圣贤们的言论,来谆谆教诲你。择取众多言论编成“增广”,让你多看多听、借鉴古人的教训,指导今天的行为,因为今天是古代的延续。 2、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知道自己的想法,就应该了解别人的想法,要拿自己的心与别人的心比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简评: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将心比心,与人为善,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酒要与同好朋友一起喝,诗要念给知书达理的人听。认识的人这么多,但真正了解、理解达到知心的却没有几个。 简评:前两句中心是讲志同道合,相互了解才能成为知心朋友。后两句讲人一生可能认识很多人,但真正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却并不多。 4、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人和人的交往不要太深,免得到老产生怨恨之心。 简评:这个道理是片面的,如果每次见面都像第一次见面一样,心与心之间总是不能亲近,到老了还是没有知心人,是不可能没有遗憾的。 5、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离水近能知道鱼的情况,常在山过,能分辨各种鸟的声音。 简评:经常接触事物,才能透彻地理解、认识这个事物。 6、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山溪里的水随着季节常涨常退,不明事理的小人反复无常、变化不定。 简评:这句话比喻反复无常的小人之心,说明品质不好的人表里不一,容易变化,不可与这种人深交。 7、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运气不好时金子可能变成铁,运气到来时铁也可能变成金。 简评:把握住机遇,就能改变自己,改变人生。要成大器,就要善于抓住机遇。 8、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读书需要下苦功夫,要知道书中字字值千金。 简评:书中有很多美妙的地方,但如果读书时不注意是难以发现的。

过秦论优秀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 二、品读文本 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 过:指责推究……的过失 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 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回答 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 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 (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 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陈涉“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向时”让我们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论快乐教案

一、导入 钱钟书曾说:“假如人生是一本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了好多空间。”这一方面显示了钱钟书的谦虚,另一方面也点明了这本散文集的内涵。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第一本散文集,1941年出版,总共只有10篇散文,不到3万字来谈人生的大问题,但却字字珠玑,大放智慧的异彩。他或旁征博引,或侃侃而谈,文风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俯拾皆是。而这一切他都以一种幽默的情趣,为之披上一件微笑的外衣,轻者令人绽然,重者令人喷饭,笑过之后又让人们沉思良久,咀嚼回味再三,每有会意,无不拍手击节。钱钟书散文风格是博杂、幽默而深邃。 《写在人生的边上》不仅内容,而且表现手法也非常博杂,举凡嬉笑、讥讽、幽默、夸张、拟人、引经据典、类比取譬、小说笔法等各种手法都会被他熟练而和谐地融汇在一起,显示了惊人的博学和才力。而作为一位智者,他的思想和洞见又是那样的深邃,这使得他的幽默和调侃超越了自身的限度,而且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成为人生之书。 《论快乐》是《写在人生边上》中的一篇。钱钟书的文章,须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阅读,仔仔细细地把玩,方能领悟到其中的妙处。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政论性亦很强的随笔。思路奔放开阔,文意层层见深。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说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 二、阅读鉴赏 思考: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述了快乐,请概括每段内容,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同时,简要说明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 (1)从多种民族语言、心理和文化的角度论说快乐的飘瞥难留。列举法语、汉语、德语以及《西游记》《酉阳杂俎》《广异记》等例子,反复论证,更有说服力。 (2)“永远快乐”,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用了比喻论证和事例论证。语言幽默又带有讽刺。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归纳掌握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3、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课时安排】 三课时(1 、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 、指导翻译;3 、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教师提示: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谊(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教师提示: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选一生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年十八以 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

五年级《增广贤文》节选打印

增广贤文(节选) 下学期 dào 道yuàn 院 yínɡ 迎 xiān 仙 kè 客, shū书tánɡ 堂 yǐn 隐 xiànɡ 相 rú 儒。 tínɡ庭zāi 栽 qī 栖 fènɡ 凤 zhú 竹, chí池yǎnɡ 养 huà 化 lónɡ 龙 yú 鱼。 zhī知zú 足 chánɡ 常 zú 足, zhōnɡ 终 shēn 身 bù 不 rǔ 辱。 zhī知zhǐ 止 chánɡ 常 zhǐ 止, zhōnɡ 终 shēn 身 bù 不 chǐ 耻。 chā差zhī 之 háo 毫 lí 厘, shī 失 zhī 之 qiān 千 lǐ 里。 ruò若dēnɡ 登 ɡāo 高 bì 必 zì 自 bēi 卑, ruò若shè 涉 yuǎn 远 bì 必 zì 自 ěr 迩。 sān 三sī 思 ér 而 xínɡ 行, zài 再 sī 思 kě 可 yǐ 矣。 shǐ使kǒu 口 bù 不 rú 如 zì 自 zǒu 走, qiú求rén 人 bù 不 rú 如 qiú 求 jǐ 己。

hǎo 好 shì 事 bù 不 chū 出 mén 门 , è 恶 shì 事 chuán 传 qiān 千 lǐ 里 。 jūn 君 zǐ 子 ɡù 固 qión ɡ 穷 , xiǎo 小 rén 人 qión ɡ 穷 sī 斯 làn 滥 yě 也 。 n ìn ɡ 宁 xiàn ɡ 向 zhí 直 zhōnɡ 中 qǔ 取 , 不bù 可kě 曲qū 中zhōng 求qiú 。 rén 人 wú 无 yuǎn 远 lǜ 虑 , bì 必 yǒu 有 jìn 近 yōu 忧 。 chén ɡ 成 shì 事 mò 莫 shuō 说 , fù 覆 shuǐ 水 nán 难 shōu 收 。 rěn 忍 dé 得 y ī 一 shí 时 zhī 之 qì 气 , miǎn 免 d é 得 bǎi 百 rì 日 zhī 之 yōu 忧 。 rén 人 shēnɡ 生 y ī 一 shì 世 , cǎo 草 shēnɡ 生 yī 一 chūn 春 。 hēi 黑 fà 发 bù 不 zhī 知 qín 勤 xué 学 zǎo 早 , 白b ái 首sh ǒu 方f ān ɡ 悔hu ǐ 读d ú 书sh ū 迟ch í 。

高中语文:过秦论优秀教案

过秦论 贾谊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第一教时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教学要点 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写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基本国策及秦开始强盛。对内:商鞅变法,发展生产,扩充军备。对外:实行“连横”,各个击破。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2.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3.时代背景: 2、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3、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

增广贤文(节选)

增广贤文(节选) 《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具有现在的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增广贤文》是一种民间谚语集,其中的内容大致能反映中国古代的百姓生活心理,像儒家学说、佛教思想、道教思想的内容在里边均有体现,如息事宁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人的命天注定之类的消极迷信思想很多,应该有所分辨。不过,其他涉及为人处世的谚语很有哲理性,耐人寻味,值得现代人借鉴。 具体来说《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似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这些内容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倡导行善做好事,则是值得肯定的。《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增广贤文》虽以道家思想为主,但对儒家的说教并不排斥。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与全书所弥漫的道家思想有所不合。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等;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 第一部分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将心比心①。酒逢知己饮②,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③。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④。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⑤。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路遥知马力,事久知人心⑥。两人一般心,有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针。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⑦。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