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 论快乐》原文与赏析
论快乐

论快乐
快乐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感情,它是短暂的,无法永远,却是人生永远的诱惑与希望。
一读钱钟书的《论快乐》就看到这句话,开始只是从表层理解了这句话,肤浅的懂得了快乐是短暂的。
其实真正的快乐是由人的精神决定,快乐的长短取决于人生的精神力量。
穆勒将“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进行比较,总结出:猪能否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常言道:知足常乐。
懂得满足,自然就乐了。
猪不就是这样吗?人类常常感叹自己的生活过的不快乐,试问我们有没有思考过生活中有什么能使我们快乐,又有什么能让我们不快?归结到底就是人的一个欲望,达到欲望了就快乐,反之则不快。
人生可以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把忍受变为享受,这何尝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呢?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能因为个人欲望牵绊一生该有的快乐时光。
生活在农村家庭的我,从小看着身边的人争来争去,最终以大家都不快而告终,却疑惑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对大家争的东西无动于衷。
一次和父亲问起此事时,父亲只告诉我:知足常乐四个字。
开始我不懂,知足?得到了才能知足啊,这是我当时的想法。
当我进入社会,开始工作时,我慢慢体会了其中的道理。
生活中能让我们争的东西太多,诱惑也太多,我们没办法都拥有。
能得到一部分就要学会满足,不能无止境的贪婪。
这也许在部分人看来会说这是一种不知进取的态度,这要解释下,我说的知足常乐不是说真的与世无争,而是要做到有争但有度。
虽然说快乐是短暂的,但我们是可以延长它的长度的,持续它的温度。
《论快乐》教学实录及原文

《论快乐》是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最后一个单元“感性与理性同样有力”中钱钟书的一篇文章,学生理解难度较大,所以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决定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我进行这课设计时从语文学习规律的角度,在点明“学习目标” 后“”接着进行了“学法指导”然后“整体感知”“品味语言”“ 质疑问难” “写作训练”“课堂小结”,在重点的“品味语言”阶段,我突出了具体字词的含义分析以及学生的感悟与诵读,处处围绕文本展开。
四、快乐能把忍受变为享受。
“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
疾病也是常常遭遇到的痛苦之一。有了病,当然是痛苦的,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病了,可以从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休息一下。此时,疾病就仿佛一位温柔的女教师,轻声教导你要好好休息,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从而使对病痛的忍受变为快乐的享受。这里的比喻新奇、贴切,灵性十足,趣味横生。
为了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我问道: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让我们来思考文章论述了有关快乐的哪些观点?(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生1:快乐是短暂的
生2:快乐是不可能永久的
生3:快乐是人的追求
生4: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应当乐观
(课件展示)黄谨曾有言:当代学人,最不可思议者,当数钱钟书。他不仅有惊人的渊博和睿智,更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包容力;他能够像魔术师一般,把种种本不亲和甚至相互排斥的东西,不落痕迹、天衣无缝地融和在一起。果真如此吗?我们带着怀疑的精神,带上发现智慧的眼睛,带上年轻生命收集到的所有生命感受到钱先生的文章中去找寻智慧的珍珠——(课件展示)让我们把最喜欢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和组内同学从内容、表达方式方面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学生小组活动)
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展示课件):(1)理解内容(2)品味语言(3)把握作者快乐观。
痛并快乐着——读钱锺书《论快乐》

痛并快乐着——读钱锺书《论快乐》《论快乐》选自钱锺书的第一本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锺书创作的基调是讽刺。
社会、人生、心理、道德的病态,都逃不出他敏锐的观察力。
”①钱锺书的这种讽刺有时近于刻薄,往往给人以尖刻、阴冷之感,甚至让人不寒而栗。
《论快乐》虽然缺少了这种讽刺的锋芒,但不乏钱氏骨子里对改良人生,完善人性的思考。
何谓“快乐”,“快乐”有何特点,这是读者首先要关心的问题。
钱锺书善于从许多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矛盾和悖论,转而从它们的内部联系中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文章开头从快乐的“快”字,看到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永远快乐”的悖论式矛盾,又指出“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这里,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至少有三层意思:一是现实人生中快乐和痛苦是一对矛盾,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二是现实人生中快乐是短暂的,更多的则是痛苦,“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三是既然快乐和痛苦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每一个人都应该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直面现实人生中的这些快乐和痛苦。
虽然“快乐”是短暂的,但作者认为“快乐”又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东西,即便是“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享受快乐的人生是每一个人的美好希望,人正因为心里有了希望才会有所追求,快乐也就在人生不懈追求的过程中产生。
快乐是一种“引诱”,甚至是一种致命的“引诱”, “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
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它可以“使我们忍受人生,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
在这里,作者无非要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人生虽然痛苦,却并不悲观,因为它始终抱着快乐的希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享受快乐人生的希望是支撑一个生命得以顽强延续下去的精神支柱、不竭动力和坚定信念,一旦失去它,人生就会变得黯然无光甚至走向自我灭亡。
追求快乐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在某种意义上它比追求快乐的终极目标本身更具有意义。
论快乐钱钟书课文讲解

论快乐钱钟书课文讲解一、文章的开头。
这篇文章一上来啊,钱先生就特别俏皮。
他先说“快乐”这东西啊,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大家都在找它,可它好像老是躲躲藏藏的。
钱先生没有一上来就给快乐下那种干巴巴的定义,而是用一种特别形象的说法,让咱们一下子就觉得,哟,这快乐有点意思啊,好像很神秘似的。
这就好比咱们找宝藏,快乐就是那个隐藏起来的大宝藏,人人都想挖到。
二、快乐与痛苦的关系。
1. 钱先生可真是个洞察人性的高手呢。
他说快乐和痛苦其实是一对“好伙伴”,就像影子一样,总是跟着对方。
怎么理解呢?比如说啊,咱们生病的时候,那是痛苦吧。
可病一好,那一瞬间就觉得特别快乐,觉得健康真好。
就好像痛苦在前面给快乐打了个前站,让咱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快乐。
2. 他还说啊,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长久的。
这就像咱们吃一颗糖,甜一下就没了,可要是牙疼呢,那可是疼好久。
不过钱先生可不是单纯地在这儿抱怨人生苦多乐少,他是在告诉咱们,正因为快乐短暂,所以才珍贵啊,就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的美丽才让咱们特别着迷。
三、快乐的本质。
1. 钱先生认为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这可太有道理了。
他说啊,有时候咱们可能身处一个不那么好的环境里,比如说住在一个小破房子里,但是只要心里想得开,也能觉得挺快乐的。
就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生活条件可能比不上那些达官贵人,但是他心里自在啊,他从自己的小日子里找到了快乐。
这就告诉咱们,快乐这东西,不是看你有多少财富,住多大房子,而是看你心里怎么想。
2. 他还提到快乐是一种“哄骗”咱们的东西。
这听起来有点奇怪,可仔细想想又很有深意。
比如说咱们看电影的时候,会跟着电影里的情节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其实那都是一种暂时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就好像被电影给“哄骗”了。
但是这种哄骗也没什么不好,它让咱们在那一段时间里感受到了快乐或者悲伤,丰富了咱们的情感体验。
四、语言特色。
1. 钱先生的语言那叫一个风趣幽默啊。
他在文章里用了好多比喻、拟人之类的修辞手法。
8论快乐

精彩语段赏析1---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样表述有何好处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 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 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 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
1.说明的道理是:“永远快乐”是不存在的。 2.表述的好处比喻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并 故意进行谬述,产生自相矛盾的效果,鲜明 而幽默
归纳主题:
主旨句: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 解析: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 精神的”。前面的“不快乐”意味着 物质上的享受;而后面的“乐观”, 这个精神意义上的涵义才是作者所认 为的真正的快乐。
关于快乐的名言
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
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迸 射出来的。 ——罗曼· 罗兰 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 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 ——罗曼· 罗兰
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按照钱钟 书先生遗愿,先生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 两三个亲人送别就行了,不举行任何悼念 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 火化当天,在现场送行的,始终只有20多 个人,包括钱钟书的女婿、外孙、外孙女, 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一些朋友。 还有一些人是听说后自愿赶来的。
2.用自相矛盾的事理。故意用道理上、 逻辑上的矛盾,形成笑料,常能产生鲜明 的效果 夜校正在上课,突然停电了。 黑暗中,老师对同学说:“停电 了,我们无法继续上课,请同学们稍 候,电铃一响就放学。”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 是什么东西!
⒊用巧妙的对比 。 用不对称的对比造成 不和谐,不和谐便是笑料的来源。 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 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 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 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 应该跟牛比娇小。
大学语文_论快乐

三、快乐的真相
“痛苦的苏格拉底”? “快乐的猪”?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刺激。 因此,累了,洗一个澡让你感觉快乐,而离别的宴席,我们无法下咽。
学会品味快乐,品味人生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了一步。 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 了专制。
拓展阅读
钱钟书长篇名著
《围城》以留学生方鸿渐回国后的恋 爱纠葛和寻职经历为线索,展现抗战 时期的大都会、小城镇以及高等学府 的生活图景,刻画了一群独特的知识 分子,讽刺了文人陋习 。因此,《围 城》享有“新《儒林外史》”之誉。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 出来。” 这就是此书的精髓所在。是当代人的 真实写照。实际上却是出不来,进不 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大抵 如此。这本书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 生存状态和人性的盲目。
一、快乐与时间
快---乐:语法里的人生 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 走得特别慢。
“天上一日,下界一年”。
所以,做神仙也不值得,在凡间已经30年做了一世的人,在天上还是 个初满月的小孩。
你感觉到时间的脚步吗?
等车/等待戈多:时间,当我们感觉到它的存在的时候,一分一秒都 是那么难熬。 看电影/品尝美食/与恋人见面:时间啊,请停住脚步!
练习
2.本文的题目叫“论快乐”,围绕着快乐开展议论但却看不出论证 的痕迹来,作者是怎样达到这个境界的? 本文围绕着快乐展开议论,思路八方投射,行文跳跃性强,但议 论时却看不出痕迹来,主要是作者行文意脉贯通,结构严谨。文章的 第一部分引入论题,说明快乐短暂的特征。第二部分论述人们对快乐 的永久向往和不懈追求,引出分论点之一——“人生虽痛苦”,但 “终抱着快乐的希望”;还用例证法证明分论点二——“快乐是由精 神决定的”。第三部分将第一、第二部分的分论点结合起来,说明文 章的主题,既然快乐是由人的精神来决定的,那么对快乐的追求与把 握即成了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文《论快乐》赏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文《论快乐》赏析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钱钟书散文《论快乐》充满了幽默和思辨的趣味,读来令人深思和遐想,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文《论快乐》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选修课文《论快乐》赏析(一)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政论性也很强的随笔。
思路奔放开阔,文意层层见深。
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述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
尤其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仅使得文章文采斐然,而且使得议论深入浅出,活泼灵动,通篇蕴含着浓郁的幽默情趣。
可以说是作者以一种幽默的情趣,为之披上一件微笑的外衣,轻者令人莞尔,重者令人喷饭,笑过之后又让人沉思良久,再三咀嚼回味……具体来说,在论述有关“快乐”的以下观点时,比喻的运用尤为出彩:一、快乐是人生永远存在的一种诱惑。
(1)“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人在一生中要忍受许多痛苦,但是那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就赚我们活了一世,这里用“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和“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来比喻快乐对人生的诱惑作用,体现出对世事的达观、洞悉,形象鲜明,意蕴深刻。
(2)“快乐的引诱,不仅像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
”人活一世,虽然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可以始终抱着快乐的希望——死后有个天堂在等待我们。
那快乐的希望就好像“鱼饵”,而我们就好像明知钓钩有危险仍偏要去抢食饵料的鱼儿一般。
所以作者才说“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这里的比喻体现出一种高卓的智慧,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面对快乐的诱惑而无怨无悔的揶揄和嘲讽。
二、快乐是属于精神的。
“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
为了说明这一道理,作者首先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分析,“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
幽默性散文《论快乐》

大麻袋之多。
钱先生的读书笔记,从1936年留学牛津时起始一直做到20世纪90
年代,时间很长。人们都说钱锺书先生博学、记性好,不知道他
读书多么勤奋刻苦用功,这七万多页的读书心得笔记是最好的见
证。
精品课件
接触作者
记忆力惊人的钱钟书
钱钟书记忆力惊人,书读一遍即能成诵,当年在清华大学文 学院读书时甚至提出了“横扫清华图书馆”,有人称他记忆为照 相式记忆。有一次中文系的一位同学从图书馆回寝室大喊大嚷: “不得了!不得了!”大家惊问怎么回事,原来这位同学是研究 唐诗的,他为了考证一个典故,在图书馆中遍寻未获,正巧碰到 了钱钟书先生,便上前请教。钱先生笑着对他说,你到那一个架 子的那一层,那一本书中便可查出这个典故。这位同学按图索骥, 果然找到了这个冷僻的典故,因此他大为惊讶。传说有学生将拼 凑的论文交给他,他未置评价,只将文章内容出处一一列举出来。
钱钟书记忆力惊人书读一遍即能成诵钱钟书记忆力惊人书读一遍即能成诵当年在清华大学文学院读书时甚至提出了当年在清华大学文学院读书时甚至提出了横扫清华图书馆横扫清华图书馆有人称他记忆为照相式记忆
议论散文的特点
议论文的框架 散文化的笔法
精品课件
论
快钱
乐
钟 书
既然人生本质是悲剧式,那么我们就应该善待它, 去努力地创造一种快乐的生活。 林语堂
文章通篇引经据典、谈笑自若、大开大阖、触类旁通,又 为当时困境中的文人树起了一个楷模;从而在坚持抗战、不 忘学业上使人受到种种启发精。品课件
学习目标:
问题:
阅读全文,并思考以下
1、全文围绕“快乐”主要论述了哪 几个观点?怎样论述的?
2、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为什么? (从内容、表达方式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钟书《论快乐》原文与赏析钱钟书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Vigny)的《诗人日记》(Journaldunpoete)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
他说,在法语里,喜乐(bonheur)一个名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Silebonheurnetaitqu'unebonnedenie!)我们联想到我们本国话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长,譬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
所以我们又慨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因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
德语的沉闷(Langeweile)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
”这种神话,的确反映着人类的心理。
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
以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酉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一日。
”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
所以,做神仙也并不值得,在凡间已经30年做了一世的人,在天上还是个初满月的小孩。
但是这种“天算”,也有占便宜的地方:“譬如戴君孚《广异记》载崔参军捉狐妖”,“以桃枝决五下”长孙无忌说罚得太轻,崔答“五下是人间五百下,殊非小刑。
”可见卖老祝寿等等,在地上最为相宜,而刑罚呢,应该到天上去受。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
快乐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的自相矛盾。
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吧!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
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
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
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
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
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
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
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
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
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末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
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
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
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
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
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
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
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
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
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
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
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譬如从写《先知书》的所罗门直到做《海风》诗的马拉梅(mallarme),都觉得文明人的痛苦,是身体困倦。
但是偏有人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
苏东坡诗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王凡麓《今世说》也记毛稚黄善病,人以为忧,毛曰:“病味亦佳,第不堪为躁热人道耳!”在着重体育的西洋,我们也可以找着同样达观的人,多愁善病的诺凡利斯(Novalis)在《碎金集》里建立一种病的哲学,说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
”巴登巴煦(Rodenbach)的诗集《禁锢的生活》(lesViesEncloses)里有专咏病味的一卷,说病是“灵魂的洗涤(epuration)”。
身体结实、喜欢活动的人采用了这个观点,就对病痛也感到另有风味。
顽健粗壮的18世纪德国诗人白洛柯斯(B.H.Brockes)第一次害病,觉得是一个“可惊异的大发现(EinebewunderungswurdigeErfindung)”。
对于这种人,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
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
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是的,这有点矛盾。
矛盾是智慧的代价。
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论快乐》赏析《论快乐》是钱钟书的第一本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中的一篇。
作者站在人生的边上谈论人生的大问题,但却字字珠玑,大放智慧的异彩,自然地把读者引入一个广阔无垠的人生天地,给予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启迪。
他或旁征博引,或侃侃而谈,文风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俯拾皆是。
所以钱钟书的文章,须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阅读,仔仔细细地把玩,方能领悟到其中的妙处。
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政论性也很强的随笔。
思路奔放开阔,文意层层见深。
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述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
尤其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仅使得文章文采斐然,而且使得议论深入浅出,活泼灵动,通篇蕴含着浓郁的幽默情趣。
可以说是作者以一种幽默的情趣,为之披上一件微笑的外衣,轻者令人莞尔,重者令人喷饭,笑过之后又让人沉思良久,再三咀嚼回味……具体来说,在论述有关“快乐”的以下观点时,比喻的运用尤为出彩:一、快乐是人生永远存在的一种诱惑。
(1)“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人在一生中要忍受许多痛苦,但是那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就赚我们活了一世,这里用“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和“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来比喻快乐对人生的诱惑作用,体现出对世事的达观、洞悉,形象鲜明,意蕴深刻。
(2)“快乐的引诱,不仅像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
”人活一世,虽然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可以始终抱着快乐的希望——死后有个天堂在等待我们。
那快乐的希望就好像“鱼饵”,而我们就好像明知钓钩有危险仍偏要去抢食饵料的鱼儿一般。
所以作者才说“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这里的比喻体现出一种高卓的智慧,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面对快乐的诱惑而无怨无悔的揶揄和嘲讽。
二、快乐是属于精神的。
“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
为了说明这一道理,作者首先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分析,“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
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
”由于离别,哪怕面对的是美味佳肴,精神也是痛苦的,这里用“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接触空气”来比喻内心的痛苦,透着灵性,寓意深刻,而又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三、精神可以使肉体痛苦变成快乐。
“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人生常常遭遇痛苦,但精神却可以改变它,使人乐观,使人能够苦中作乐。
这时,精神就变成了炼金术,肉体的痛苦就可以变成精神上的快乐。
所以,“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
”这里的比喻寓意深刻而又浅显易懂,体现出作者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
四、快乐能把忍受变为享受。
“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
”疾病也是常常遭遇到的痛苦之一。
有了病,当然是痛苦的,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病了,可以从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休息一下。
此时,疾病就仿佛一位温柔的女教师,轻声教导你要好好休息,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从而使对病痛的忍受变为快乐的享受。
这里的比喻新奇、贴切,灵性十足,趣味横生。
总之,阅读本篇我们常常为钱老充满智慧的语言拍案叫绝。
特别是大量精彩的比喻,喻得机智、妥帖,喻得颇有趣味。
它们以联想、想象为桥梁,浅显易懂,透着灵性,寓意深刻,俏皮而耐人寻味,是难得的语言典范。
智者的声音——《论快乐》赏析钱钟书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论快乐》是他的散文随笔集《写在人生边上》中的一篇哲思性散文。
文中钱钟书对“快乐”这一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有感而发,他针对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对“快乐”的曲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快乐是一种心境,拥有了快乐的心境,就拥有了永久的快乐。
钱钟书开篇质疑,提出“快乐”的“快”说明“乐”不能持久,“快”意味着人生一切乐事都飘瞥难留,“欢娱嫌夜短”,世人总以为天上比人间快乐,于是乎希望快乐似神仙。
在生活中人们总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快乐的时光特别容易过。
有快乐就意味着有快乐过后的冷清,寂寞;有了繁华也就意味着有繁华过后的凄凉。
于是乎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没有了永恒,能永恒的惟有痛苦,犹如作者说:“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能使你尝到什么叫永生的滋味。
”在钱钟书看来世人只是肤浅的希望自己能将快乐留住,希望能快乐永久,于是乎在忙碌而又无味是人生中,活过了一世反而成为岁月的殉葬品,根本体会不到快乐。
在文中钱钟书举了穆勒对“快乐”的说法,从对立面的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
他说:“穆勒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作比较。
”即把快乐分为肉体而和精神两种来谈,而钱钟书则反对这一种说法,他认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乐,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