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时期的服饰

合集下载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特色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特色

金代贵族服饰 金代服 饰略有讲究,男子的常 服,通常由四个部分组 成,即头裹皂罗巾、身 穿盘领衣、腰系吐骼带、 脚着乌皮鞋。他们的形 制(包括样式、色彩、 纹样),都有一些特点。 金代服饰有一重要特征, 是多用环境色,即穿着 与周围环境相同颜色的 服装。 这与女真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因女真族属于游牧民族,以狩猎为生,服装 颜色与环境接近,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冬天多喜用白色,春天则在上衣 上锈以“鹘捕鹅”“杂花卉”及熊鹿山林“等动物纹样,同样有麻痹;猎 物、保护自己的作用。本图为圆领窄袖袍展示图。
西夏 女供养 人壁画 穿弧形边大 翻领回鹘装, 翻领回鹘装, 头戴桃形金 凤冠 敦煌莫高窟 第109窟东窟 窟东窟
西夏( 世纪 世纪) 西夏(12世纪) 阿弥托佛接引 局部) 图(局部)绢 本。没色 高 125厘米,宽 厘米, 厘米 64厘米,穿左 厘米, 厘米 右开衩 的右衽窄袖长 袍,男性加束 革带 俄罗斯艾尔米 塔什博物馆
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壁画。戴交脚幞 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壁画。 头或局脚幞头、 头或局脚幞头、穿襦裤的鞍马仆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辽金元时契丹男子的髡发 男子的发 式,按契丹族习惯,多做髡发。早在 一千多年以前,髡发就已成为某些地 区少数民族的常用发式。一般是将头 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 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 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 散着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 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
元代 梅雀方补半臂 山东省邹县出土
元代 销夏图案 图中人物穿比甲, 图中人物穿比甲,束巾子 元代 刘贯道画
元代织金锦袍与半 袖 本图为织金锦半袖 展示图。 展示图。 元代服装大量用金, 元代服装大量用金, 超过以往历代。 超过以往历代。织物 加金, 加金, 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 现。至于汉族服饰上 得到 运用, 运用,时间大约在东 汉或东汉以后, 汉或东汉以后,而且 主要 在宫廷中使用。 在宫廷中使用。

09第六章辽金元服饰

09第六章辽金元服饰
髡发式样:一般将头顶部 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 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 作为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 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 着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 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 后下垂至肩。
契丹官员在戴毡冠时,则把冠后垂的金花编成夹,同时将垂发理 成一起编入其中,平时则脱冠露头。 一般契丹男子所垂的发均为散发。
本图为织金锦半袖展示图。
(3)比肩、比甲
①比肩(蒙古人称“襟子答息”):是一种 有里有面的对襟半袖短裘皮衣,比马褂长些。常 穿于袍外。男女均穿。 ②比甲:无袖无领,前短后长,前后两片用 “襻(袢)系结的衣服,是便于骑射的衣服。
2、首服 ⑴、笠 ①夏、秋季节戴用,为蒙 古族男子戴,材料有竹、蒲草、 毡子。 ②六角棱笠(瓦楞帽) 似六棱角的到扣花盆,还有在 “盆”顶正中饰红缨装饰的。 ③宽檐笠帽 ④大笠帽
3、面料
冬天大多以皮毛制品为主,夏天服丝、棉之类。
第三节、元代——蒙古族服装
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1260年,忽必烈在开 平(今蒙古自治区多伦县)登上汗位,后于1271年迁 都燕京(今北京),建国号为“元”。1279年,元朝 统一中国。 一、官服 1、元朝开始沿袭宋代制度直到元代中期对官服 进行了规定,另定天子和百官的质孙服(蒙古族 衣冠之一)。
袍多为左衽、圆领、窄袖的缺 胯袍,袍上有纽袢(疙瘩式绊 bà n扣),袍长多至膝下, 下穿套裤,用带子系在腰上, 裤管塞在靴筒里,袍外腰间束 带,袍带在胸前系结,垂到膝 部。 男袍较短,露出革靴。纹饰 简朴,色彩灰暗。
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通体平锈花纹。
(2)发式
髡kūn发:剔发。 男子有髡kūn发习惯。
元代皇帝(图), 元世祖忽必烈
图为戴幞头、 穿圆领袍的官 吏(山西洪洞 广胜寺壁画)。

辽及元代服饰

辽及元代服饰

辽及元代服饰辽及元代的服饰辽及元代时期( 907年—1368年)辽、⾦、蒙古等是与宋朝(分为南宋和北宋)并存的北⽅政权,也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的政权,辽以契丹族为主,元则是以蒙古族为主。

它们的服饰均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有着显著的区别,带有⾃⼰本民族鲜明的服饰特征。

它们对于中国传统服饰⽂化是有益的补充。

戴锦帽、穿锦袍的皇帝(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辽皇后服辽国皇后在祭祀时戴红帕,穿络缝长袍、络缝乌靴,悬挂⽟佩和双同⼼帕。

皇后上⾐穿⿊、紫、红等各种颜⾊的直领对襟衫,或者是左衽团衫。

衫的前长拂地,后长拖地30厘⽶左右,⾐上双垂红黄带。

辽契丹服《卓歇图》是契丹著名画家胡所作的长卷,画⾯描绘了契丹君⾂出⾏狩猎、放养猎鹰“海东青”出击⽩天鹅,以及在海泺⼦射猎⽜⽃鱼、归来宿营的⼀系列场景。

画中的侍从武卫执歌舒棒卓⽴守护,故名《卓歇图》。

从《卓歇图》中,我们可以较为完整地看到契丹⼈的发型和服饰。

髡发、穿圆领袍、佩豹⽪箭囊的骑⼠(胡瓌《卓歇图》局部)穿左衽窄袖袍的契丹族妇⼥及穿圆领袍的男⼦(胡瓌《卓歇图》局部)元“不狼⼉”元代蒙古族男⼦上⾄成吉思汗,下⾄国⼈,均剃“婆焦”。

这是将头顶正中及后脑头发全部剃去,只在前额正中及两侧留下三搭头发,如汉族⼩孩三搭头的样式。

正中的⼀搭头发被剪短散垂,两旁的两搭绾成两髻悬垂⾄肩,以阻挡向两旁斜视的视线,使⼈不能狼视,称为“不狼⼉”。

戴⽡楞帽、剃“三搭头”的元代男⼦元辫线袄元代统治者穿的袍⼦,⼀般是交领、窄袖、腰间打成细褶,⽤红紫线将细褶横向缝纳固定的样式,使⼈们在穿着时腰间紧束,便于骑射,这就是元代的“辫线袄”。

此款服装在明代被称为“曳撒”,是出外骑乘时常穿的服装。

戴⽡楞帽、穿辫线袄的男⼦(河南焦作⾦墓出⼟陶俑)元团衫元代的蒙古贵族⼥⼦袍式宽⼤,袖⾝很肥,但袖⼝收窄,⾐长拖地,⾛路时常需两个⼥婢扶拽。

这种宽肥的袍式,被称为“团衫”或“⼤⾐”。

其采⽤的⾯料多为织⾦锦、丝绒或⽑织品等。

辽金元服饰特点

辽金元服饰特点

左上图为梳髡发、穿圆领袍、佩 豹皮箭囊的骑士(胡瑰的《卓歇图》
局部)
左下图为梳髡发的契丹族男子
辽代北班服饰 按契丹族习惯, 多做髡(kun)发。早在一千多年 以前,髡发就已成为某些地区少 数民族的常用发式。一般是将头 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 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 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 有的在耳边披散着鬓发,也有将 左右两绺(liu)头发修剪整理成 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男子 习俗髡发。不同年龄有不同发式。、双髻、螺髻之 外,亦有少数披发,额间以带系 扎。按辽俗,女子喜涂面以黄色, 如宋时彭如砺诗:“有女夭夭称 细娘,真珠络髻面涂黄。”
本图为戴幞头、穿袍服的 汉族男子(河北出土壁画) 及梳髻、穿襦裙的汉族妇 女(河北出土壁画)。
金饰蹀躞带(辽宁辽墓出土实物)
二、金、女真族服装
时代背景
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 1115年,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国号为 “金”,后来逐渐摆脱随水草迁徙的穴居野外生活,发 展生产力,练兵牧马,终于在1125年将辽天祚帝俘获, 彻底推翻辽的统治。即年冬日,金太宗吴乞买(即完颜 晟)派兵南下,直捣宋朝,要挟黄金、白银、牛马、绸 缎数千百万,并索割太原、中山、河间等镇。面对腐朽 的宋王朝,金兵认为有机可乘,不过半年又渡过黄河, 包围北宋首都汴京,掳走皇帝、后妃、百工,抢劫珍宝 古器。与南宋对峙数年之后,被蒙古军灭
髡kūn发
辽代女子 发式
妇女发式较为简单,一般好、梳高髻、双 髻、螺髻,或披发,额间以巾带扎裹,结帕 巾。
契丹妇女妆面,喜涂黄粉,俗称“佛妆”
辽初,官员服分南北,南官以汉制治汉人, 穿汉服;北官以契丹制治契丹,穿契丹服。
凡三品以上行大礼时一律用汉服

历史趣闻辽金元服饰 辽代官服

历史趣闻辽金元服饰 辽代官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辽金元服饰辽代官服导语:辽代官服辽太祖在北方称帝时,以甲胄为朝服。

占领后晋领土后,辽代统治者受汉族影响创立新的服制,契丹族官吏着本民族服装,汉族官吏仍穿辽代官服辽太祖在北方称帝时,以甲胄为朝服。

占领后晋领土后,辽代统治者受汉族影响创立新的服制,契丹族官吏着本民族服装,汉族官吏仍穿汉服。

乾亨年间(公元979—983年)服制又有所变化:三品以上的契丹族官吏在举行隆重典礼时也着汉服。

日常官服分两种:皇帝及汉族臣僚着汉服,皇后及契丹族臣僚穿契丹服。

重熙元年(公元1032年)以后,大礼都改着汉服。

我们不难发现,辽代皇帝和宋代皇帝对待异族服饰的态度不大相同。

宋代皇帝采取禁止胡服流传的强硬做法,而辽代皇帝对汉服采取吸收宽容的态度,把它当作礼服。

特别有趣的是,皇帝日常着汉服,皇后穿契丹服,呈现出和睦相处的良好气氛。

由于辽地处于北方,寒冷时间长,辽代君臣大都服貂裘。

皇帝穿最名贵的银貂裘,大臣穿紫黑貂裘,下属穿沙狐裘等。

契丹族以游牧为主,祭山是大礼,服饰尤盛。

大祀时,皇帝头戴金冠,身着白绫袍,束红带,佩鱼袋,带犀玉刀,穿络缝乌靴。

小祀时,戴硬帽,着红克(缂)丝龟纹袍。

田猎时,戴幅巾,穿甲戎装,以貂鼠或鹅项、鸭头为捍腰。

皇帝本民族的衮冕服饰为:头戴实里薛衮冠,身穿络缝红袍,佩犀玉带,穿络缝靴。

礼服为紫皂幅巾,紫窄袍,玉束带,或衣红袄。

常服是绿花窄袍。

皇帝又着汉服的衮冕:冕为金饰,垂珠十二旒,黈纩充耳,玉簪导。

玄衣,纁裳。

衣有日、月、星、龙等八种图案,裳有藻、粉米等四种图形。

大带,舄加金饰。

这是祭祀宗庙、遣将出征、。

辽金元时期的女性形象鉴赏

辽金元时期的女性形象鉴赏

辽金元时期的女性形象鉴赏引言辽金元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辽朝、宋朝互相交替以及后来的西夏、金朝等国家存在的时期。

这一时期,尽管男性在政治和社会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女性也在各个层面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服饰、容貌、艺术形象等多个方面审视辽金元时期女性形象,探讨其特点和价值。

服饰与装束在辽金元时期,女性的服饰和装束反映了当时社会地位和审美观念。

一般而言,贵族女性穿着精美华丽的衣物,如罗裙、长袍等,并佩戴丰富华丽的首饰。

而平民妇女则着装简约实用。

1.服饰风格:辽金元时期女性常穿长款衣裳,大量使用绸缎、丝绸等高档面料,并注重色彩搭配。

2.首饰配饰:陶瓷珠宝、玛瑙饰品、银冠等在贵族女性中非常流行,而平民妇女则更多使用简单的铜饰品。

容貌与美学观念辽金元时期的女性审美标准与当时社会风尚息息相关。

在这个时期,娇小玲珑、柔美可人的外貌被广泛看作是女性的理想形象。

此外,黑色发色和红润的面部肤色也是当时女性所追求的美丽标准。

1.面容特征:当时对于女性脸型轮廓有着清晰、细腻的要求;五官端正、秀丽典雅。

2.发型和发饰:古代女性喜欢将头发梳成各种复杂的发式,并佩戴各类发饰来增加错落有致的感觉。

艺术形象辽金元时期,不仅在服饰和容貌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念,同时也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出了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1.绘画艺术:在绘画中,女性通常以柔美姿态展现,如《千手观音像》等作品。

2.文学描写:很多诗歌和文学作品中描绘了女性的美丽、聪慧和善良,如辽代著名《百咏》及元代花李弥远的《金銮子·为金人妇女作》等。

结论通过对辽金元时期女性形象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追求和价值观。

女性在服饰、容貌以及艺术形象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展现出独特而多样化的风采。

这些形象不仅反映出历史背景下女性地位和审美标准的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与思想。

第六章风格独特的辽金元服装

第六章风格独特的辽金元服装

第六章风格独特的辽金元服装概述⏹辽金元是我国历史上由三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分别建立的政权。

他们原来都处于北方,有的属于传统的游牧民族,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民族背景和生活习俗。

⏹南下之后,在礼仪服饰中,既保留了各自民族的特色,又广泛吸收、沿袭唐、五代、宋以来的汉族服饰制度。

一、泾渭分明的辽代服饰制度二、金代服饰三、北域风情浓郁的元代服饰一、泾渭分明的辽代服饰制度公元10世纪初,地处北方西辽河一带的契丹族逐渐强盛起来,耶律阿保机征服了其他部落,建立了契丹国,耶律阿保机被尊为辽太祖。

太祖时,由于战事繁多,尚未来得及建立服饰制度,朝服就用便于军事征战的甲胄之服。

其子耶律德光灭掉后唐,扶植石敬瑭建立后晋傀儡政权,取得幽云十六州,后取而代之,建立“辽”。

辽王朝建立的服饰制度,在历史上非常独特,包括两班服饰制度,即所谓的“南班”“北班”制度。

两种服制,风格各异。

泾渭分明。

南班:汉服制度,承袭五代后晋官服制度,为皇帝和汉官的官服。

北班:契丹服饰,突出契丹的传统服饰特色,为太后与契丹官员的官服(实际上皇帝也穿契丹服)。

(一)北班制度又称为“国服”,受汉族古代传统服饰的影响,也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官服系列划分。

祭服辽以祭山为重大的礼祭活动。

选用大祀礼。

皇帝头戴文金冠,身穿白绫袍,腰系红革带,足登络缝黑色靴。

皇后戴红色头帕,身穿络缝红色袍,悬玉佩、双心同帕,足登络缝黑色靴。

大臣、命妇服饰,则按原来本部的旗帜之色穿服。

朝服穿锦袍。

系金带大臣戴类似乌纱帽的无檐、无双耳的纱冠,身穿紫色窄袖袍,腰系鞢带。

并分别饰以金玉、水晶、靛石一类的缀饰。

公服辽称为“展裹”。

皇帝戴紫黑色幅巾,穿紫色窄袖袍,腰系革带,或穿红色袄衣。

大臣头戴幅巾,但只穿紫色衣。

常服辽称为“盘裹”。

皇帝所穿称为常服,大臣所穿则叫便衣。

绿花窄袖袍,内衬红色或绿色的中单。

冬季,富贵者除批紫黑色貂裘或青色裘皮衣外,还喜欢用洁白如雪的银鼠皮做裘衣。

贫贱者用一般品色较差的貂、羊、鼠、沙狐等皮质的裘皮衣为常服。

辽金元服饰

辽金元服饰

金代贵族服饰 金代服 饰略有讲究,男子的常 服,通常由四个部分组 成,即头裹皂罗巾、身 穿盘领衣、腰系吐骼带、 脚着乌皮鞋。他们的形 制(包括样式、色彩、 纹样),都有一些特点。 金代服饰有一重要特征, 是多用环境色,即穿着 与周围环境相同颜色的 服装。 这与女真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因女真族属于游牧民族,以狩猎为生,服装 颜色与环境接近,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冬天多喜用白色,春天则在上衣 上锈以“鹘捕鹅”“杂花卉”及熊鹿山林“等动物纹样,同样有麻痹;猎 物、保护自己的作用。本图为圆领窄袖袍展示图。
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壁画。戴交脚幞 头或局脚幞头、穿襦裤的鞍马仆从
辽金元时契丹男子的髡发 男子的发 式,按契丹族习惯,多做髡发。早在 一千多年以前,髡发就已成为某些地 区少数民族的常用发式。一般是将头 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 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 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 散着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 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
元代 临李公麟人马图卷 纸本 水墨设色,戴高顶毡帽,穿翻领蕃袍,高31.7厘米,宽73.5厘米 元代 赵雍画,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元元 代代 赵苏 孟东 頫坡 画像 戴 东 坡 巾 , 穿 道 衣
元代 梅雀方补半臂 山东省邹县出土
元代 销夏图案 图中人物穿比甲,束巾子 元代 刘贯道画
元代织金锦袍与半 袖 本图为织金锦半袖 展示图。 元代服装大量用金, 超过以往历代。织物 加金, 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 现。至于汉族服饰上 得到 运用,时间大约在东 汉或东汉以后,而且 主要 在宫廷中使用。
此图为金代穿盘领衣的男子 (河南金墓出土砖俑)

辽国服饰
金国服饰 西夏服饰

元代服饰
辽金西夏元代的首饰佩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
五代十国以后,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

这些民族的服饰虽然保存了一部分汉制,但更多的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特点。

辽代服饰衣冠服制并不统一。

金代服饰初始也不甚完备,直到元代,服饰才日趋成熟,日渐华丽。

元代服饰统称长袍,男女差异不大。

用华丽的织金布料及贵重的毛皮制成;但是由于民族性质,分为蒙制和汉制两种。

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为主的袍夫,交领、左衽、长及膝,下着长裙,足着软皮靴,是元代皇后贵妃所穿着的服饰。

汉制的妇女服饰一般沿用宋代的样式,以交领、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为主,也常穿窄袖的长褙子,下穿百褶裙,内穿长裤,足穿浅底履,这类服饰是当时服饰的特点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