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制度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课件

二、宋代书院
1.宋初六大书院 • 白鹿洞书院 • 岳麓书院 • 应天府书院 • 嵩阳书院 • 石鼓书院 • 茅山书院
• 2.南宋四大书院 • 白鹿洞书院 • 岳麓书院 • 丽泽书院 • 象山书院
三、宋代书院的特点
• 组织上,设立山长、洞主、院长、堂长等职,负责 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
• 教学形式上,创立升堂讲学、辩论问难的传统。 • 活动内容上,包括聚徒讲学,学术研究,祭祀,藏书,
➢ 存养: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 省察:省察于将发之际,省察于已发之后。 • “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
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功,则沦于亡而不自觉。天下之事, 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 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 ➢ 力行 • 反对不知而行,及知之不深而行 • 知行关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 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 “凡脱衣服,必整齐折叠箧中。勿令散乱顿放,则 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
• “凡读书,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 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书,仔细分明读之。须要 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四、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工作。 2.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 欲”。 人欲是指“心”的毛病,是为“嗜欲所迷” 的心,如饮食要求美味,穿着必欲精细。
3.道德教育的方法: ➢ 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 ➢ 居敬: • 圣门第一义 • 不是“耳无闻,目无见,不接事物”的
坐禅,而是专心致志,谨慎认真的意思。 • 要求: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刻书等。 • 《白鹿洞书院揭示》标志着宋代书院建设的制度化。
辽代教育史研究的新篇章

辽代教育史研究的新篇章一、引言辽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其教育制度和教育文化一直备受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对辽代研究的深入,一些关于辽代教育史的新发现和新观点不断涌现,为我们揭开了这一时期教育的面貌和特点。
本文将围绕辽代教育史的研究现状和新篇章展开讨论,旨在加深人们对辽代教育的了解,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
二、辽代教育制度概况辽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多民族国家,其教育制度自然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辽代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皇家教育和官学教育两大部分。
皇家教育主要是面向皇室成员的教育,由皇帝亲自制定并实施。
官学教育则是面向全民的教育,由政府组织和管理,并且对各族裔和不同地区都有影响。
在辽代,皇室成员接受的教育包括文学、历史、礼仪、武艺等多方面的内容,培养出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
而官学教育则主要包括县学、府学和国子监等机构,学生主要学习经义、史书等儒家经典,培养出一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人才。
辽代的教育制度在当时已相当发达,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辽代教育史研究的新进展1. 考古发现近年来,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辽代教育相关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在辽宁省丹东市北大营村发现了一处辽代的官学遗址,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处辽代官学遗址。
在这个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砖雕、砖刻以及瓷器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的教育制度和学生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这些考古发现为我们了解辽代教育制度和学习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2. 史料研究随着对辽代史料的深入整理和研究,一些典籍和文献中对辽代教育的记载也逐渐为人所知。
最具代表性的是《辽史》、《东夷列传》等史书,这些史书详细记载了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对于了解辽代的教育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还有一些辽代出土的文书、箭牌等文献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信息,有助于还原辽代的教育面貌。
3. 考古学与史学相结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考古学与史学相结合,通过对出土文物和史料的分析研究,以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
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
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
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
宋辽金元教育

2015/9/22
27
六、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学方面的特点 1、书院组织机构简单,专职管理人员少。书院负责人一 般由著名学者担任,既是主讲人又兼管理工作,称为洞主、 洞正、山长、堂长、院长等。规模较大的书院除山长外,还 设有副山长、助教等协助管理,学生也可参与书院的管理工 作。 2、利用学规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书院制订了一 套师生共同遵守的学规,内容包括为学的方向,为学、修养 和待人处事的准则,犯过的惩罚等。
2015/9/22
28
3、管理原则具有民主色彩。书院师生可来去自 由,书院主持人不是由官方委派,而是公众推选, 不搞 终身制。大师自由讲学,学生自由择师。 4、书院经费以自筹为主。书院主持人往往自筹 办学经费,其经费来源包括社会名人捐款、官方赐 给的学田、房屋等。 5、书院既是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 院主持人大多为当时著名学者,或者某一学派的代 表人物。每一书院往往就是某一学派的教学和研究 中心,教学和科研活动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北宋二程认为宇宙的根本是“理”,“万物只是一个天 理”。朱熹对此加以充分发挥,认为宇宙有理有气,但理是根 本。为学之道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变化人的“气质之 性”,恢复人的“天理之性”。方法是“格(推究)物穷理”。 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2015/9/22
12
朱熹
程颢
程颐
张 载
陆 九 渊
王 守 仁
•
2015/9/22
18
五、宋朝的书院 书院是唐朝末年出现的一种重要教育组织形式,“书院” 之名始于唐代,当时有两种场所称为书院:一是由中央政 府设立的藏书、校书之所;二是由私人建立供读书治学的 地方。书院产生于唐末的原因有以下: 1、社会动荡,官学衰落,士子失学 2、私人讲学传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3、佛教禅林影响(禅林精舍、讲授佛经) 4、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在唐 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诞生) 5、名师在书院讲学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10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宋辽金元时期的文教政策及学校制度;了解中国宋代特殊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书院制度的整个兴衰过程,以及书院制度对中国古代学校制度的影响;了解北宋时期的教育家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思想;重点掌握南宋大教育家朱熹的教育思想。
从而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教育理论在宋辽金元时期进一步深化。
二、本章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1、宋辽金元的文教政策和学校制度(次重点)2、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重点)3、王安石的教育思想(重点)4、朱熹的教育思想(重点)本章教学时数为4学时,教师讲授重点部分4学时,学生课后自学次重点部分。
三、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研讨法。
四、授课讲义第一节宋辽金元的文教政策与教育行政制度一、文教政策(一)宋代的文教政策宋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在治国策略上作了重大改变,即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明确指出:“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
”因此宋代确立了“重文贱武”的国策。
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尊孔重儒、兼容佛道、崇尚理学、重视科举、鼓励兴学等内容。
1、尊孔重儒,兼容佛道宋代推行“兴文教”的政策,势必要尊孔重儒。
早在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就下令修复孔庙,塑绘先圣先师之像。
二年下令贡举人至国子监拜竭先师,并永为定例。
三年又令以一品礼祭祀孔庙。
宋真宗以后,尊孔重儒尤为突出。
在尊孔重儒的同时,宋统治者也大力提倡佛教和道教。
立国伊始,便实施对佛教的保护政策。
建隆元年,下令修复废寺,塑造佛像。
道教在宋代是仅次于儒学的宗教。
宋太宗时在开封、苏州等地修建道观,多方收集道教经典。
宋徽宗更是提倡道教,他导演册封自已为“教主道君皇帝”,以政教一体的身份管理国家,任用道士直接参与政事,令各州县设道学。
宋代统治者尊孔重儒,又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
而其积极倡导的结果,使三教在维护三纲五常的共同立场上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
辽金元管理制度

辽金元管理制度辽金元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其管理制度也是非常复杂而严密的。
在这个时期,由于政权的更替、官员的变化、战争的频繁等因素,管理制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以下是对辽金元管理制度的一些概述。
一、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辽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以皇帝制为主。
辽金元时期的皇帝制度,是在历史上的诸多政体制度中,形成并发展起来,并在辽金元时期得到完善和发展的一种特殊政治体制,包括了皇帝的权力、地位和职责范围等。
皇帝是国家各项事务的最高领导者,掌握着国家政权、军权和财权。
在政治方面,皇帝是绝对的统治者,他可以制定政策、改变政权、任免官员等。
2.官员制度辽金元时期的官员制度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
官员按照职能不同,分为文官和武官两类。
文官主要负责政务、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武官主要负责军事、治安等方面的工作。
3.地方政权制度辽金元时期的地方政权制度是由中央政权派出官员管理。
地方政权的管理机构包括县、州、道、府等。
每个地方政权都有专门的官员管理,负责当地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事务。
二、军事制度1.军事组织辽金元时期的军事制度是非常严密而有序的。
军队分为步兵、骑兵、水师等不同类型,按照地域划分为京师、边疆和要塞,分别负责京城的防卫、边疆地区的防御、要塞地区的守卫。
军队还按照军功等级划分为不同的部队和军衔。
军队的管理非常严格,军纪非常严明。
2.军事指挥辽金元时期的军事指挥是由皇帝和武将进行统一调度和指挥的。
军队的调动、作战、防守等都要经过皇帝和武将的指挥。
3.边防制度辽金元时期的边防制度是非常严格而有序的。
边疆军队主要负责边境的防守和维护。
边境地区由专门的军队控制,军队驻扎在城堡、关隘等要塞地区,保护边境的安全。
1.赋税制度辽金元时期的赋税制度是非常严格而高效的。
各地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纳税给国家。
国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地区的赋税标准。
国家通过赋税收入,提供了财政来源。
2.货币制度辽金元时期的货币制度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
宋辽金元时期的小学教育

二、私立小学教育: 师授蒙学:私塾、义塾(义学)、舍馆、 村塾、乡学、东学等。 家传:家长为子弟启蒙、传授基本知识。 私人讲学中也交织着进行启蒙性质的教 育。
辽、金、元的小学教育
一、官立小学教育 辽:官学中小学教育的建置缺乏记载。 金:重视对儿童和少年的早期教育,设 国子监小学。地方上也设有小学。 元:中央官学国子监教育中包含有小学 教育。
抗战胜利后,1948年《小学课程第二次 修订标准》,“培养爱国意识”纳入 “国民道德之培养”中。 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小学教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 的小学教育
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暂行 条例》颁布,确定了苏区小学教育目标, 规定苏区实行统一学制。 苏区小学的教材和教法是为了适应战争 的需要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特点实施改 革的,是教学论史上的创新。
1922年“新学制”(壬戍学制)指导着 小学教育实践。 “新学制”颁布后,在以后的发展过程 中对小学的规定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 化。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小学教育
1928年《小学暂行条例》:“三民主义” 的小学教育目标。 抗日战争爆发后:1942年《小学课程修 订标准》,突出儿童健康体格、国民道 德、民族意识的培养,体现抗战的需要。
二、私立小学教育 辽:家传或村学塾庠等。 金:家学传承、延师执教、塾师教诲。 元:主要与宋金无大差别,求名儒或明 师授业,学儒家经典,涉及天文、地理、 律例、算法等自然科学知识。 社学:元代在农村开创的新的小学教育 形式。
宋元时期的小学教材
宋元是我国古代小学教材较为发达的时 期,既借鉴前人,又发挥本朝文化优势, 基本上达到系统和完备,形成独自特色, 为后世的小学教材奠定基本方向。 《对相识字》世界上最早的图文对照课 本。
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四、朱子读书法
(二)熟读精思
1、熟读是精思的基础
(1)“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在熟读的基础上还要精于思考
(1)“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2)“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 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四、朱子读书法
(三)虚心涵泳
1、“虚心” 读书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
道德性命、天理人欲(理学基本范畴)
3、朱熹:全面总结和发挥,宋代理学的
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元、明、清三
朝,程朱理学一直是官方推崇的统治学说
一、理学集大成人物——朱熹
(二)朱熹简介
1、学术:程学真传,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成 为宋代理学集大成的人物 2、仕途:18岁中进士担任地方官职;宁宗入朝 兼任侍讲,免职,被列入伪学逆党,去世九年后 才得以翻案,追赠为中大夫,谥号“文” 3、教育:重建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撰写 《白鹿洞书院揭示》 4、著作:《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 《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一系列改革措施。
二、宋朝科举制度的健全化
(一)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 (二)实行殿试制度 (三)改善考官任用制度 (四)设置“别头试”
(五)建立弥封誊录制
二、宋朝科举制度的健全化
(六)扩大及第名额 (七)确定考试周期 (八)确定考试阶段 (九)确定殿试待遇
(十)改革考试内容
第三部分
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专为教育宗室子孙而设的贵胄学校。
二、教育制度
(二)地方官学
1、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 2、采用“三舍法” 3、拨给学田,保证经费 4、少数民族请建番学;开创了外国人入 地方官学的先例
二、教育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我国历史上先后 出现了三个重要的朝代,即辽(公元916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元 (公元1271-1368年) 辽 金 元 契丹:耶律阿保机 女真:完颜阿骨打 蒙古:成吉思汗
为了巩固政权,维护统治,各朝统治 者都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从政治、经 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广泛的吸收先进 的中原的文化,不断进行社会变革,加速 了本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为了培养本民族人才,金、元两朝还 专门建立民族学校,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民 族教育体系,推动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重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传统,发展本民族 的文化教育。 金太祖曾颁行《女真字书》,编撰了女真文字 的《太公书》、《百家姓》等蒙学课本。 元世祖忽必烈将新创蒙古文字颁行天下,至元 六年秋又设诸路蒙古字学,第二年又在京师设蒙 古国子学。
保留本民族“尚武”精神及淳朴的学风 道 德 教 育 强 调 言 行 一 致 注 重 骑 射 武 艺 的 训 练
元朝的元世祖忽必烈是元代文教政策的奠基人。 元世祖:“武功迭兴,文治多缺”,重视研究并 吸收儒家文化,重用名儒,广设儒学。 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于京都 建国子监。 仁宗:重用理学家为国子监监丞、司业。以《四 书》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正式确立了理学 的统治地位。
二、维护民族文化传统
各类学校
文化教育强调实用
第一节 辽金元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尊孔崇儒
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巩固统治 “汉化”文教政策 尊孔崇儒、兴学设教
1.辽:
辽太祖神册三年(918年)下诏建孔庙,第二 年又亲谒孔庙,尊孔崇儒的政策由此奠基。 圣宗:在汉人居住区普遍推行科举制度,以儒术 取士,对契丹族进行儒家教育。 道宗:下令“设学养士”,于中京置国子监,颁 行《五经》。 “以国制制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2.金:
金朝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的奠基人是金太宗。 太宗:开科举,以经义取士。建太学,修国子监, 后谒山东曲阜孔庙。 熙宗:封孔子第九十四代孙为衍圣公,亲祭上京 孔庙,潜心研习《尚书》、《论语》。 世宗:令置太学,亲祭孔庙,置译经所翻译儒经, 令女真人研习。
“城郭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
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