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荆轲刺秦王

【课文背景知识】

人物介绍

刘向

简历: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沛县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宜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后因反对宦官下狱。成帝即位后,得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

成就:在前人基础上辑录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楚辞》。辑录群书时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按国别编订为《战国策》。《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评价: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相关知识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的前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疑难问题解析】

文本探究

1.课文中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形势下发生的?写这一形势有什么作用呢?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探究提示:本题训练评价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评价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就内容方面讲,是分析评价文中的事件,就表达技巧方面讲,是分析语言表达上的艺术效果,主要是分析体会在渲染气氛方面的作用。

探究结果:形势是: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渲染这一形势既是铺垫,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促使刺秦王计划的诞生。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破”“虏”“略”,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字写出了秦军之“强”,“旦暮渡易水”写出了燕国危机。

2.荆轲刺秦王前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你能从文中的描写看出他失败的原因吗?

探究提示:本题训练评价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主要是分析评价文中的人物。分析评价人物,一要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二要分析作品的情节结构和环境描写等,从这些方面入手,人物的性格、事情的成败,在文中多有暗示,请注意体会。

探究结果:荆轲主要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的头与督亢地图

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但是从文中看,他对刺杀的成功并没有十分的把握,一是对刺杀细节没有提及,二是易水诀别大有一去不返的意味,三是他没有等到另一个人一同去。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探究提示: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所以,场面描写一般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突出重点;要写出气氛;要安排好顺序。

探究结果:

4.在叙述荆轲刺秦王时,作者使用了多种手法来描绘当时的场面。请分析一下。

探究提示:本题训练分析评价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刺秦”的描写历来为人称道,可以从环境气氛、个体群体、多种描写方式、用词等方面具体谈一谈,思路一定会更加清晰且有独到的发现。

探究结果:①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②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③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同步达纲练习】

[时间:40分钟分值:7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期.年(jī) 忤.视(wū) 提.秦王(tí) 谒.见(yè)

B.苑囿.(yòu) 戮.没(lù) 揕.击(zhèn) 唱和.(hè)

C.俟.机(sì) 目眩.(xuàn) 惊愕.(è) 中庶.子(shù)

D.箕踞.(jù) 被八创.(chuāng)贻.笑大方(yí) 王翦.(jiǎn)

2.下列句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荆轲和而.歌

A.又前而.为歌曰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④荆轲顾.笑武阳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行而无信

..拊心也

..,则秦未可亲也 B.此臣日夜切齿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之

.. D.愿大王少假借

5.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判断句)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C.使毕使于前 (介宾结构后置句)

D.取之百金 (省略句)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阅读课文,完成6~9题。(20分)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

7.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

..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8.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暗示荆轲此去危险重重,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