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探讨单用或联用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

探讨单用或联用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

探讨单用或联用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单用或联合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否会增加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75例住院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起病前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分为:对照组(A组,无服药史),药物组(B组):包括阿司匹林(100~3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按药物类别将药物组(B组)分为阿司匹林组(B1组,单纯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B2组,同时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结果 B组年龄高于A组(66.72±9.99岁 VS 55.79±12.07岁,t=-6.230,P<0.05),B1组与B2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4±10.87岁 VS 66.71±9.46岁,t=0.015,P>0.05)。

B组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率高于A组(?字2=6.118,P=0.013),B2组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率高于B1组(?字2=4.498,P=0.034);内镜下表现A组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B组以胃溃疡为主;B组中既往有溃疡史或上消化道出血史患者严重性上消化道出血率高于无溃疡史或上消化道出血史患者(?字2=10.53,P=0.001)。

B组中联合使用PPI患者严重性上消化道出血率低于未使用PPI患者(?字2=8.339,P=0.004)。

结论单用或联合服用抗血小板可增加患者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内镜下表现以胃溃疡为主,年龄、既往溃疡史或上消化道出血史、联合使用PPI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上消化道出血;Blatchford评分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explore whether a single or combined use of antiplatelet drugs can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the method of choice in 175 patient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atients before the onset,and according to whether antiplatelet drugs are divided into:control group(group A,no medication history),drug group(B group):including aspirin(100~300 mg/d)and clopidogrel(75mg/d);according to the drug categories will be drug group(B group)were divided into aspirin group(B1 group,pure aspirin),aspirin plus clopidogrel group(group B2,aspirin plus clopidogrel at the same time). Results the age of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66.72 + 9.99 years,VS 55.79 + 12.07 years,t=-6.230,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e between B1 group and B2 group (66.74 + 10.87 years old VS 66.71 + 9.46 years old,t=0.015,P>0.05). The rate of sever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 The rate of sever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group B2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1(2=6.118,P=0.013). 2=4.498,P=0.034);A was mainly duodenal ulcer,while group B was mainly gastric ulcer.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B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out ulcer history 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history. Word 2=10.53,P=0.001).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PPI in group B was low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who did not use PPI(? Word 2=8.339,P=0.004). Conclusion single or combined use of anti platelet can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Endoscopic gastric ulcer is the main factor. Age,history of previous ulcer 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d combined use of PPI are important factors.Key words:aspirin;clopidogrel;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Blatchford score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案,尤其对于植入药物涂层支架的患者,强调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来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

1例心梗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消化道出血分析

1例心梗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消化道出血分析

1例心梗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消化道出血分析摘要通过1例心肌梗死(心梗)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分析,提醒临床医生或药师警惕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消化道出血风险,特别应注意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尽量避免因药物治疗导致相关损害的发生。

关键词心肌梗死;双联抗血小板;消化道出血抗血小板治疗对血栓栓塞性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益处得到临床的一致认可,小剂量阿司匹林单独或联合氯吡格雷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然而,抗血小板治疗致消化道损伤甚至出血风险增加也成为临床治疗中困扰,如何避免已成为临床医生急需解决的难题。

通过对本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了抗血小板治疗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相关风险,提醒临床警惕此类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可结合药物本身特点及具体病情,提醒医生合理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服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将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病例患者男,76岁,无诱因反复出现胸痛,呈闷痛、压痛,活动加重,休息减轻,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

时有胸闷、咳嗽,咳少许白色黏痰,无发热、心悸,无黑蒙、晕厥,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咳粉红色泡沫痰,于2015年5月15日入心内科治疗。

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糖尿病10余年,均自服药物控制,10年前行心脏搭桥术,安装冠状动脉支架1年;入院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Ⅲ级、2型糖尿病,入院后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q.d.、氯吡格雷片75 mg,q.d.,p.o.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钠4250 IU i.h.,b.i.d.、阿托伐他汀钙20 mg,q.n.,p.o.抗凝治疗,美托洛尔琥珀酸盐95 mg,q.d.、贝那普利10 mg,q.d.、曲美他嗪20 mg,t.i.d.降压、抗心绞痛治疗,兰索拉唑肠溶片15 mg, b.i.d.抑酸。

于5月20日突发呕鲜血及胃内容物,约300 ml,面色苍白、呼之不应,血压下降至79/44 mm Hg(1 mm Hg= 0.133 kPa),立即予抑酸、升压等处理后再次呕血,量约340 ml,血压下降至65/41 mm Hg,发生消化道出血。

奥美拉唑预防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奥美拉唑预防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参考 文 献
[] 宋吉贵 , 1 陈大燕 . 偏头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中国社区医 J.
师 ,0 52 ( 1 :1 20 ,11 )1 .
例和 5 6例 , 照 组患 者分 别 为 6例 、 、 和 对 2例 1例
5 2例 。2组 问患 者 的年龄 、 别 差异 无统 计 学意 性
义。
1 2 方 法 .
美拉 唑可保 护 胃黏 膜 , 明显 减 少 双重 抗 血小 板治
疗期 间消化 道 出血 的发生 率 。这使更 多的患者能
陆俊 杰
( 江苏省宜兴市人 民医院 心内科 , 江苏 宜兴 , 12 0 240)
关键词 : 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性;奥美拉唑;抗血小板
中 图分 类 号 :R 53 2 7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7—3 3 2 1 ) 1 0 40 6 22 5 (0 0 2 - 6 -1 0
岁 , 中男 18例 , 8 。随机 分为 2 , 其 3 女 2例 组 对照
组 18例 , 6 0 男 8例 , 4 女 0例 ; 治疗 组 12例 , 7 1 男 0
例, 4 女 2例 。治疗组有 浅表性 胃炎 、 烂性 胃炎 、 糜 胃溃疡 和 服用 阿 司匹林 史 者 分别 为 5例 、 3例 、 1
常重要 的地位 , 明显 减少 心肌坏死 的数量 , 能 减少 了死 亡率 【2。但 阿 司匹林 的全 身 反应及 局 部直 1 - J 接损 伤导致 了 胃黏 膜 的损 害 , 特别 是 在加 用氯 吡 格雷强化 抗血 小板 治疗 后 , 胃出血 的发生 率 明显 增高 , 这使得很 多 高危冠 心病患者 , 不得不终止抗 血小板 治疗 , 增加 了心肌梗 死 的危 险性 J 。 本研 究显示 , 在强化 抗血 栓治疗期 间 , 给予奥

1抗血小板药物引起的消化道损伤特点及预防

1抗血小板药物引起的消化道损伤特点及预防

1抗血小板药物引起的消化道损伤特点及预防摘要:随着全球的老龄化,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来防治心脑血管事件,但这些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导致出血相关的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消化道出血,严重者甚至可引起死亡。

关键词:抗血小板药物;冠心病;消化道损伤;质子泵抑制剂1抗血小板药物导致胃黏膜损伤的特点(1)上消化道损伤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中老年男性消化道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为斑片状糜烂,也可见溃疡及出血点。

好发部位多见于胃窦、胃体部。

在非紧急内镜止血的情况下,常规内镜检查需要停用抗血小板药物7天,因此前些年缺乏抗血小板药物导致消化道黏膜损伤发病率的报道。

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的普及,关于消化道损伤的问题越来越被重视。

(2)下消化道损伤虽然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UGIB)继续是研究的重点,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到小剂量阿司匹林使用者的小肠黏膜损伤和下消化道出血(LGIB)。

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导致小肠黏膜损伤,而在PCI术后应用P2Y12受体抑制剂的DAPT治疗患者会加重阿司匹林导致的小肠损伤,但其确切的机制还不明确,考虑可能与其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释放有关[1]。

因此,以后还需要完善抗血小板药物导致的下消化道损伤的预防策略。

2抗血小板药物的胃肠道出血风险联合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者三联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时,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选择时,替格瑞洛等P2Y12受体抑制剂的出现使抗血小板治疗强度更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出血风险的增加。

一项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患者疗效的研究也显示,服用两种药物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结局类似,但是替格瑞洛组出血风险更高[2]。

同时,在一些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大于12个月的患者中,虽然缺血事件的发生会显著减少,但它也会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3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黏膜损伤的治疗对于抗栓药导致的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治疗上首选急诊内镜止血治疗,危险性消化道出血应在出血后24h内进行内镜检查。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及治疗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及治疗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指联合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
如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肌梗死
脑卒中
已经发生心肌梗死的病人需要长期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再次梗死。
对于已经发生脑卒中的病人,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03
风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03
CHAPTER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方法
禁食
对于出血量较少的患者,可采取禁食的方式,减少胃酸对出血部位的刺激,促进止血。
补液
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休克。
压迫止血
对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
应用抑酸药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内酸度,减少胃酸对出血部位的刺激,促进止血。
02
01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适应症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这是其主要的不良反应之一。
上消化道出血
尽管较为罕见,但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能会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出血性脑卒中
在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病人中,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能会增加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
支架血栓形成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风险因素
结论与展望
对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总结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上消化道屏障受损、胃酸反流等因素有关。
针对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等,以降低出血的发生率。
在内镜下将组织粘合剂注射到曲张的静脉内,使静脉闭塞硬化,达到止血目的。

一例华法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分析

一例华法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分析

一例华法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分析华法林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脏病、中风和深静脉血栓等疾病。

华法林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最为严重的副作用之一就是上消化道出血。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例病例分析来探讨一位患者因华法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病例简介患者是一位70岁的男性,患有高血压和房颤等心血管疾病。

他因房颤在近年来一直在服用华法林来预防血栓形成。

最近患者出现了持续性的黑便和腹痛症状,前往医院就诊后被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

根据患者的服药史和病情表现,医生初步判断这可能与长期使用华法林有关。

具体病情分析通过对患者的详细询问和体格检查,医生了解到患者在服用华法林期间曾出现的出血症状。

患者反映自从服用华法林以来,就经常感觉到胃部不适和出血情况。

而本次的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更为严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干预。

医生还对患者进行了实验室检查,发现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明显异常,血小板计数下降,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出血时间延长。

这些指标均表明患者的血液凝血功能受到了影响,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治疗过程针对患者的病情,医生立即停止了患者的华法林治疗,并进行了相关的护理和治疗措施。

包括给予患者血管收缩药物、胃黏膜保护药物和输注血液,以稳定患者的病情。

在确保患者病情稳定后,医生进行了胃镜检查,确认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部位并进行了局部止血处理。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也与患者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告知患者关于华法林的相关风险,并对患者进行了药物治疗的调整。

医生还对患者进行了相关的营养支持和康复指导,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和恢复身体功能。

随访和预后经过治疗和调整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并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状态。

医生也对患者进行了定期的随访和检查,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和相关身体状况。

医生也对患者进行了相关的用药指导和健康宣教,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疾病。

通过这一例病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长期使用华法林可能会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副作用。

抗血栓药物发生消化道出血原因、胃肠道损伤和出血表现、健康教育及消化道损伤风险预防

抗血栓药物发生消化道出血原因、胃肠道损伤和出血表现、健康教育及消化道损伤风险预防抗血栓药物发生消化道出血胃肠道黏膜和黏膜下组织血管丰富,服用抗血栓药物时,在胃酸、多种消化酶以及幽门螺旋杆菌等的作用下更容易发生消化道损伤或出血,进而出现如上腹不适、烧心、反酸、恶心、纳差和腹痛等,严重者可发生消化道出血,出现呕血或黑便等症状。

抗栓药物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消化道损伤和出血,主要包括全身抗栓作用、药物局部刺激以及抗栓作用之外的局部生物学效应(如抑制黏膜修复)。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COX-I介导的前列腺素合成以及局部刺激作用导致胃肠黏膜损伤,引起黏膜糜烂、溃疡和出血等并发症。

抗凝药物相关的消化道出血风险与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产生的抗凝作用相关。

应用抗血栓药物后胃肠道损伤和出血表现(I)当出现腹部不适、腹痛、反酸、嘈杂、大便习惯改变时,说明有了胃肠损伤症状。

(2)当感到乏力、头昏时,查出有贫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时,说明已有小量胃肠道出血。

(3)当大便呈柏油样时,说明已经有小到中等量胃出血。

(4)当解柏油样便同时呕血伴有头昏、心悸时,说明已是中等至大量出血。

(5)当呕血同时解暗红色便,伴有冷汗、少尿、黑蒙时,说明胃内大出血。

健康教育应用抗血栓药物期间,为降低出血风险建议患者:①严密自我观察有无出血情况:若出现皮肤割破处或鼻子流血不止,刷牙时牙龈出血,月经量比平时多或阴道流血,红色或黑色大便,皮肤上有不明原因的出血点、紫瘢、皮疹,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②平时进易消化、少渣的饮食,不食过热、过硬、含粗纤维以及刺激性食物。

③应使用软毛牙刷,衣着柔软、宽大舒适。

④不要用指甲挖鼻孔,不搔抓皮肤,小心或尽量不使用锋利工具。

⑤外出应注意安全,避免剧烈运动及危险运动,防止外伤出血。

重点关注人群有:老年(>65岁),既往有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病史。

胃食管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类固醇皮质激素和非留体类抗炎药;联用其他抗血栓药;烟酒过量、药物滥用以及情绪应激等。

抗血小板药物和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评估与预防


用或减少使用剂量。
加强监测与随访
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期间,应定 期监测血常规指标,以便及时发现血 小板减少等异常情况。
根据患者的监测结果和随访情况,及 时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以降低消 化道出血风险。
观察消化道症状
留意患者是否出现腹痛、恶心、呕吐 、黑便等消化道症状,及时发现消化 道出血的迹象。
05
预防策略与措施
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避免联合使用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
01
在开具处方时,应避免将具有出血副作用的药物与抗血小板药
物联合使用,如非甾体抗炎药、华法林等。
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
02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疗效好且出血风险较低的抗
血小板药物。
减少不必要的抗血小板治疗
03
对于低风险患者或无必要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情况,应避免使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表 面的受体或酶,阻止血小板之间 的相互黏附和聚集,从而降低血 栓形成的风险。
预防心血管事件
通过抑制血小板活性,抗血小板 药物能够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破裂引起的急性心血管事件,如 心肌梗死和脑卒中。
抗血小板药物的风险
01
02
03
出血风险
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导致皮 肤、粘膜或消化道出血, 严重时可引起颅内出血。
抗血小板药物和消化 道出血的风险评估与 预防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引言 • 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与风险 • 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素 • 风险评估方法与工具 • 预防策略与措施 • 研究展望与未来方向
01
引言
背景介绍

抗凝药物消化道出血指南

抗凝药物消化道出血指南
指南1:消化道出血是抗血小板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应该基于出血风险合理选择,重视防范。

指南2:对于有消化道出血风险的抗栓治疗患者,推荐常规联用PPI和抗血小板药物。

指南3:不同PPI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存在差异,但尚无临床预后终点研究证据。

与氯吡格雷合并用药时,不推荐特定的PPI。

PPI对替格瑞洛抗血小板作用无影响。

指南4:新型DOACs胃肠道出血风险较华法林未见明显降低,长期用药患者应该重视防范消化道出血;如需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应更严格掌握适应证,并重视预防出血。

指南5:不建议对血小板计数正常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输注血小板。

指南6:消化道出血后输血应该采用限制性输血;对于血压下降的大量活动性出血患者,可能需要更个体化的输血策略。

探讨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泮托拉唑的预防作用

探讨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泮托拉唑的预防作用摘要】目的:分析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应用泮托拉唑预防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因心脑血管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依据患者治疗后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分为两组,即存在出血者90例为观察组,未存在出血者60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Hp感染、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发生情况;随后将观察组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A组予以泮托拉唑预防,B组不予以抑酸药物干预,比较两组再出血率。

结果:(1)两组Hp感染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与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正相关,通过泮托拉唑预防可降低上消化道再出血现象,预示本品确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抗血小板药物;上消化道出血;泮托拉唑【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5-0219-02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渐以上升的趋势发展。

由于当前抗血小板药物是对其控制治疗最常见的有效方式,因此患者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也相对占有较大的比例[1]。

但由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也会引起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中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副作用。

因此对于抗血小板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成为当前医院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抗血小板药物致使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应用泮托拉唑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因心脑血管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依据患者治疗后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分为两组,即存在出血者90例为观察组,未存在出血者60例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在4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9±6.1)岁;观察组男性41例,女性49例,年龄在39~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2±7.6)岁;两组患者皆符合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的诊断标准,排除非抗血小板药物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导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我院自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6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老年患者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

对照组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观察两组接受治疗后上消化道大出血时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原因及影响因素。

结果随访6个月,对照组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8例,占25.81%;观察组出现2例,占6.4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多出现胃溃疡及血红蛋白下降,胃黏膜萎缩等症状,且易感染幽门螺杆菌。

老年患者比中青年患者更易发生消化道出血,非甾体抗炎类药物用量过大是引发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影响因素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预防及治疗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ACS)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的应用更多,逐渐成为临床上用于抗血栓、栓塞治疗的基石[1-2]。

其中,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是主要的药物治疗,疗效要优于单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3]。

但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极易引发胃肠黏膜损伤,导致糜烂、溃疡甚至出血,并出现血红蛋白下降,胃黏膜萎缩等症状,且极易感染幽门螺杆菌。

而消化道出血则是作为预测ACS6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因素[4]。

回顾分析我院自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6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老年患者资料,观察其接受治疗后上消化道大出血情况并分析原因及影响因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以来共收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老年患者62例,其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7.38岁。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d,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质子泵抑制剂(PPI)。

治疗过程中密切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的发生,并分析原因及影响因素。

1.3 检测标准[5]
依据TIMI出血标准分为:主要出血:颅内出血或临床可见出血伴血红蛋白水平下降>50 g/L;小出血:临床可见出血伴血红蛋白水平下降30~50 g/L;轻微出血:临床可见出血伴血红蛋白水平下降<30 g/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随访6个月,对照组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8例,占25.81%,其中主要出血3例,小出血3例,轻微出血2例;观察组出现2例,占6.45%,其中主要出血1例,轻微出血1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其经过大量医学临床试验及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的具有极高的性价比的抗血小板药物[6]。

阿司匹林是环氧化酶的抑制剂,能不可逆抑制血小板内环氧化酶-1(COX-1),阻止形成血栓素A2(TXA2),以抑制由该途径引发的血小板聚集。

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临床试验证明,阿司匹林具有显著改善提高ACS患者预后。

其作为非甾体抗炎药,定会存在导致消化道出血的潜在危险,可通过阻止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使胃黏膜受到侵蚀而糜烂。

由于阿司匹林的用药人群基数较大,用药时间通常较长,且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情况前往往无任何明显症状预示,因此无法及时诊断与治疗。

氯吡格雷是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的一种,可通过抑制ADP诱发的血小板聚集进而起到抗血小板作用。

许多临床试验也显示,氯吡格雷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事件比较(CAPRIS)的研究中可发现,氯吡格雷(75 mg/d)可明显比阿司匹林(325 mg/d)进一步降低高危患者存在的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及血管性猝死的复合风险。

且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相比,其损伤消化道的机制不同,阿司匹林是直接损害消化道黏膜,而氯吡格雷则主要是延迟溃疡愈合。

某些使用阿司匹林导致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消化性溃疡愈合后换用氯吡格雷则可能不再出血;但若在溃疡未愈合前即换用氯吡格雷则可能导致溃疡的不愈。

有研究显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消化道出血风险并无显著性差异,而两者合用却能提高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增加胃肠道出血。

而抗血小板药物与PPI合用能降低ACS患者大出血的发生率,PPI能通过不可逆结合胃黏膜壁细胞表面活化的氢离子泵,阻断生成胃酸的通路而起到抑酸的作用。

消化道出血患者多出现胃溃疡及血红蛋白下降,胃黏膜萎缩等症状,且易感染幽门螺杆菌。

目前临床上一般认为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危险因素是阿司匹林的用量过大,但过往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及糖尿病史的患者极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是患有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更高。

老年患者较中青年患者更易发生消化道出血。

4 小结
老年人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时,应注意有效控制原发病(如心衰、糖尿病等)的发生。

同时使用ppl,胃黏膜保护剂等,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消化道出血。

参考文献
[1]王海斌,邹阳春,郭敏.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与治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0,8(1):72-75.
[2]陈章强,洪浪,王洪,等.雷尼替丁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所致消化道出血和血栓事件的影响.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3638,3639-3641.
[3]周桂坤, 郭敏, 邹阳春.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高危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用药.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0,8(2):154-156.
[4]陈石,陈玉成.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消化道出血.西部医学,2010,22(1):151-154.
[5]李彦华,孙俊芳,许强,等.老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10):34-36.
[6]陈飞,姜慧卿.抗血小板药物与上消化道出血.中国临床医生,2010,38(3):24-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