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概念及运算教案
对数的运算教案

对数的运算教案对数的运算教案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数的运算是一个关键的内容。
对数的运算涉及到对数的性质、对数的运算规则以及对数的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围绕这些内容展开讲解。
二、对数的定义和性质1. 对数的定义对数是指数运算的逆运算。
设a为正数且a≠1,b为正数,则称满足a^x=b的x为以a为底b的对数,记作x=loga(b)。
2. 对数的性质(1)对数的底数不变,对数的值也不变。
(2)对数的值与底数的大小关系有关,当底数大于1时,对数为正;当底数小于1时,对数为负。
(3)对数的值随着真数的增大而增大,但增长速度逐渐变慢。
三、对数的运算规则1. 对数的乘法规则对数的乘法规则是指loga(b) + loga(c) = loga(b * c)。
即,两个数相乘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数的对数相加。
2. 对数的除法规则对数的除法规则是指loga(b) - loga(c) = loga(b / c)。
即,两个数相除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数的对数相减。
3. 对数的幂运算规则对数的幂运算规则是指loga(b^c) = c * loga(b)。
即,一个数的指数的对数等于该数的对数乘以指数。
四、对数的应用1. 对数在科学计算中的应用对数在科学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大数据计算和复杂函数计算中。
对数的运算规则和性质能够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
2. 对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对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指数增长和指数衰减的模型中。
对数函数能够很好地描述经济增长或衰退的趋势,为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3. 对数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对数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生物学曲线的研究中。
生物学曲线通常呈现出指数增长或指数衰减的趋势,对数函数能够很好地描述这些趋势。
五、对数的综合应用实例以一个实际问题为例,展示对数的综合应用。
某城市的人口数量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
已知该城市在2010年的人口数量为100万人,问到2020年时,该城市的人口数量为多少?解:设2020年时的人口数量为x万人。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数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对数的换底公式。
3.能够运用对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对数的换底公式的掌握。
2.对数运算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难点1.对数的换底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对数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对数的概念,例如:什么是指数?怎样求指数运算的结果?对数与指数有何关系等。
2.知识讲解与演示(25分钟)(1)对数的概念与性质:先简要介绍对数的概念,即以一些数为底,使结果等于一些数的指数运算。
然后讲解对数的性质,包括对数的唯一性、对数的基本法则等。
3.练习与巩固(25分钟)(1)讲解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对数运算的练习,包括计算对数的值、利用对数解决方程等。
逐步提高题目的难度,以巩固学生的基本技能。
(2)拓展练习:根据实际问题设置应用题,引导学生运用对数解决实际问题,如物种数量的估算、露营地数量的计算等。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能力。
4.深化与延伸(20分钟)(1)对数运算的实际意义: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例子,讲解对数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音量的计算、地震强度的测量等。
让学生感受到对数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数的概念和性质,并做一些拓展性的练习,如求对数的近似值、应用对数解决复杂方程等。
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
五、课堂小结与展望(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所学的知识点和技能。
展望下节课的内容,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六、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练习题作业,巩固对数与对数运算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对数和对数运算有了初步的了解。
对数的换底公式的掌握是此节课的难点和重点,需要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巩固。
通过设置实际问题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对数运算教案

对数运算一、对数概念及常用对数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对于指数式N a b =,我们把“以a 为底N 的对数b ”记作N a log ,即=b )1,0(log ≠>a a N a 且.其中,数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读作“b 等于以a 为底N 的对数”.2.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为了简便,把N 10log 简记作N lg . 考点一:对对数式结构的考查典例1-1:在对数式)6(log 2a b a -=-中,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考点二:忽略对数式中对底数的限制条件致误典例1-2:若.0)137(log 22的值,求a a a a =+--二、对数)1,0(log ≠>a a N a 且的性质(1)0和负数没有对数,即0>N .(2)1的对数为0,即01log =a .(3)底的对数等于1,即1log =a a .(4)如果把,log N b N a a b 写成中的=则有N a N a =log (对数恒等式).(5),log .log b N N a b a a b b a =⇔==因为所以.log b a b a =考点三:对数式性质的考查典例2-1:对于,1,0≠>a a 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若;log log ,N M N M a a ==则 ②若;,log log N M N M a a ==则 ③若;,log log 22N M N M a a ==则 ④若.log log ,22N M N M a a ==则A.①③B.②④C.②D.①②③④ 变式2-1:给出下列结论:①();010lg lg =②若;10lg 10==N N ,则③;5,21log 25±==M M 则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A.0B.1C.2D.3三、对数式与指数式间的关系考点四: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典例3-1:将下列指数式改成对数式.(1);62554= (2);20921=⎪⎭⎫ ⎝⎛b(3).32125=-典例3-2:将下列对数式改成指数式.(1);38log 2= (2);29log 31-= (3).3log 3=x四、对数的运算法则(1)基本公式①)0,0,1,0(log log )(log >>≠>+=N M a a N M MN a a a ,即正数的积的对数,等于同一底数的各个因数的对数的和. ②)0,0,1,0(log log log >>≠>-=N M a a N M NM a a a ,即两个正数的商的对数,等于被除数的对数减去除数的对数.③),0,1,0(log log R n M a a M n M a n a ∈>≠>=,即正数的幂的对数等于幂的底数的对数乘以幂指数.知识点五:对数的运算考查典例4-1:若,,0,1,0+∈>>≠>N n y x a a 则下列各式:①;log )(log x n x a n a = ②;log )(log na n a x x = ③;1log log x x a a -= ④;log log log y x y x a a a = ⑤;log 1log x n x a n a = ⑥;log log n a a x nx = ⑦;log log n a a x x n = ⑧.log log y x yx y x y x a a -+-=+-其中成立的有 () A. 个3 B.个4 C.个5 D.个6 典例4-2:求下列各式的值:(1) ;5lg 2lg 5lg 223lg lg52⨯+++)( (2)lg25+23lg8+lg5lg20+(lg2)2;(3);3log 2log 45lg 85lg 21lg 49⨯-+- (4);58log 932log 2-2log 3log 3335-+五、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1.换底公式:)0;1,0;1,0(log log log >≠>≠>=N c c b b b NN cc a 且且请书写证明过程:2.三个常用公式:①;1log log =⋅a c c a②;1log log log =⋅⋅a c b c b a).,0;1,0;0(log log R m n b b N N n m N b m b n ∈≠≠>>=且3.自然对数 在科学技术中,常常适用以无理数Λ71828.2=e 为底的对数.以e 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N e log 通常记作N ln . 知识点六:换底公式的应用典例5-1:计算下列各式的值:();3lg 2lg 3log 3log .184+)( ;2log 5log 4log 3log .25432⋅⋅⋅)(()().8log 4log 2log 5log 25log 125log .3125255842++++)().5353log(4log 31log 9log 2log .437575--++⋅⋅)(。
对数公式公开课教案

对数公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理解对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掌握对数公式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能够灵活运用对数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内容1. 对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对数的概念和符号表示- 对数的性质和特点- 对数的运算法则2. 对数公式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对数公式的常见形式和变形- 对数公式在方程和不等式中的应用- 对数公式在指数运算和幂函数中的应用3. 实际问题的解决- 利用对数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思路- 实际问题中的对数模型建立和求解- 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释三、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通过清晰和简明的语言解释对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
- 课堂练:提供一定数量的基础练和应用题,帮助学生巩固对对数公式的运用。
- 问题讨论: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激发学生思考对数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意义。
四、教学评估- 课堂练:布置一定数量的练题,检测学生对对数公式的掌握情况。
-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和问题解决能力。
- 课后作业:布置一定难度的应用题,考察学生对对数公式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 教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章节或相关课件。
- 练册:提供练题和应用题,供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
- 实际问题案例:准备一些实际问题案例,用于讨论和问题解决。
六、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对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第二课时:对数公式的常见形式和变形- 第三课时:对数公式在方程和不等式中的应用- 第四课时:对数公式在指数运算和幂函数中的应用- 第五课时: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对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以及对数公式的应用方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掌握了对数的基本知识和运用技巧。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讲解语言的简明扼要和问题解决的引导思路,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多引入一些有趣的实例和实际问题,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对数及其运算教案

对数及其运算教案对数及其运算教案一、知识目标:1.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规则。
2.掌握对数的基本运算方法。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对数进行计算。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激发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规则。
2.对数的基本运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Step1:导入新知1.引入对数的概念:“小明放了一只青蛙在一个大桶里,每天早上青蛙都能跳一半的高度出来,晚上又会跳回去。
第一天,青蛙跳了10米的高度,第二天,青蛙跳了5米的高度。
如果我们用数字来表示每天的跳跃高度,第一天是10,第二天是5,第三天是2.5,第四天是1.25,以此类推。
如何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呢?”引导学生思考。
Step2:学习对数的概念1.通过上述引导,引出对数的概念:“对数就是指数的逆运算。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用10的对数来表示每天的跳跃高度。
”2.介绍对数的符号:log。
Step3:学习对数的运算规则1.讲解对数的运算规则:“log(a*b) = log(a) + log(b)。
”2.举例说明对数的运算规则,帮助学生理解。
Step4:练习对数的基本运算方法1.学生通过练习题进行对数的基本运算练习。
Step5:应用对数解决实际问题1.给出一个实际问题:“某地的森林发生了山火,燃烧的速度非常快,每天燃烧的面积是前一天的20倍。
如果第一天燃烧了1平方公里,第二天燃烧了20平方公里,请问第几天能够燃烧整个森林?”让学生利用对数的概念进行求解。
Step6:小结1.总结对数的概念、运算规则和基本运算方法。
2.提醒学生要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对数进行计算。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对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正确使用log符号表示对数。
2.学生能进行对数的基本运算,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对数进行计算。
对数及其对数运算教案

对数及其对数运算教案教案标题:对数及其对数运算教案目标:1. 理解对数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对数的运算法则。
3. 能够灵活运用对数进行计算和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1. 对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对数的运算法则。
3. 对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灵活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
2. 将对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黑板、白板笔、计算器等。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1. 引入对数的概念:通过举例子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对数的背景和应用场景。
2. 提出问题:如果一个数的对数是3,那么这个数是多少?Step 2:对数的定义和性质1. 讲解对数的定义:对数是指数运算的逆运算,即log_a(b) = c等价于a^c = b。
2. 引导学生理解对数的性质:对数的底数必须大于0且不等于1,对数的真数必须大于0。
Step 3:对数的运算法则1. 讲解对数的运算法则:对数的乘法法则、对数的除法法则、对数的幂法则和对数的换底法则。
2. 通过例题演示和练习巩固对数的运算法则。
Step 4:实际问题的应用1. 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对数运算应用:例如,解决指数增长问题、测量声音强度问题等。
2. 指导学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对数进行问题求解。
Step 5:课堂练习和总结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要点,强调对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2.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更多对数的应用场景,并进行探究和分享。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对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评估其对对数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含对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的讲解和例题演示。
掌握对数的基本运算法则——对数运算法则教案

掌握对数的基本运算法则——对数运算法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对数的定义,了解对数的意义和应用。
2.掌握对数的基本运算法则,包括对数相乘、对数相除、对数的乘方和除方等四大基本运算规则。
3.发现和理解对数运算规则与指数运算规则之间的联系,形成对数与指数相互转化的思维方式。
二、知识点分析1.对数的定义对数是一个数对另一个数的幂的指数。
它的本质是求幂的逆运算了。
比如,对于某个数b (b>0且不为1),x是另一个正数,那么用y表示x的对数和b是底数,就是:$$ y=log_bx $$读作“以b为底,x的对数是y”。
例如,2^3 = 8,那么以2为底,8的对数是几呢?$$ log_2 8 = 3 $$因此,8的对数是3,可以写作log2 8 = 3。
2.对数的意义及应用对数与指数的重要性源于它们是描述倍增或倍减量级的理想工具。
对数函数不仅在数学中用得广泛,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各种领域,例如:也被广泛地用于科学研究(光谱学、热力学、电子学、天文学)到统计分析(比如标准正态分布)等等。
3.对数的基本运算法则(1)对数相乘$$ log_{b}x + log_{b}y = log_{b}(x * y) $$(2)对数相除$$ log_{b}x - log_{b}y = log_{b}(x / y) $$(3)对数的乘方$$ log_{b}x^n = n*log_{b}x $$(4)对数的除方$$ log_{b}(x/y) = log_{b}x - log_{b}y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交互式教学法与游戏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互动游戏和练习测试等环节。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讲解,引发学生对于对数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交流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互动游戏环节中,采用数字海战游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对数的基本运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课堂互动和兴趣。
对数的概念教案最终版

对数的概念教案最终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对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对数的基本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数的定义与性质2. 对数的运算方法3. 对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对数的定义与性质2. 对数的运算方法3. 对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对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对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利用数形结合法,直观展示对数函数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指数函数,引出对数的概念。
2. 讲解对数的定义与性质:解释对数的定义,阐述对数的性质,如对数与指数的关系、对数的换底公式等。
3. 教授对数的运算方法:讲解对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举例说明运算方法。
4. 应用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对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复合利率、人口增长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6.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数与自然底数e:介绍自然底数e的概念,解释e的对数——自然对数,及其在数学和物理中的重要性。
2. 对数与对数函数:讲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分析对数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
3. 对数在科学计算中的应用:介绍对数在科学计算中的广泛应用,如测量、天文、生物等领域。
七、案例分析1. 利用对数计算复合利率:以存款利息为例,讲解如何利用对数计算复合利率。
2. 利用对数解决人口增长问题:以人口增长模型为例,讲解如何利用对数预测人口增长。
3. 利用对数分析信号传输:以电信行业为例,讲解如何利用对数分析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衰减。
八、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对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北师大版)
数学
必修一
§3.4.1对数及其运算
教案
江西省崇义中学钟隆敏
2011-10-10
一、教学任务分析
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节在学习指数与指数函数及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历史背景、实例等引入对数的概念,探讨对数的运算性质.本节学习的内容蕴含转化化归数学思想,类比与对比等基本数学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对数函数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指数运算,在上一节学习了指数的扩展与指数函数及性质,已掌握了指数的相关知识,对学习本节课已具备条件.
教学目标1.经历由指数得到对数的过程,理解对数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概括的合情推理能力.
2.能利用科学计算器进行数值分析,探讨出对数的运算性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3.熟练地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换,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重点对数的定义,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对数的概念.对数的运算性质证明.
教学方法自学、引导、探究、交流、展示、讲解、练习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教具尺规、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二、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1 引入(历史背景、实例)
活动2 对数的概念
活动3 例题及练习
活动4 对数的运算性质
活动5 例题及练习
活动6 课堂练习
活动7 课堂小结
活动8 课外作业
三、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引入1.对数产生的历史背景.
2.实例:2011年9月29号我国成功发射了天
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假设天宫一号内在太阳能
转化电能系统中某种物质每年总会耗损,每经
过一年就会耗损原来的1%,如果该物质变为原
来的30%时,将无法正常转化,则该系统大约
有多少年转化能力?
3.学生思考问题,并列出解析式,求解所遇
到的困惑?导出对数的概念.
1.教师讲解.
2.教师课件展示
提出问题.总结、
归纳.
3.学生阅读、思
考.
1.了解对数产生的历
史、对数的用途及影响,
导出数学问题.培养学
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让学生感受实际生活
中的对数问题,结合热
点问题,进行爱国教育.
对数的概念1.对数的概念(注意:条件、记法、读法).
2.两种特殊的对数:①常用对数②自然对数.
3.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互化b a N
=⇔log
a
N b
=
4.对数性质:log1
a
=,log
a
a=,
=
N
a
a log_,
1.教师讲解.
2.学生阅读、思
考、探究导学案探
究1-4.
3.教师课件展示,
点评,总结、归纳.
1.经历由指数得到对数
的学习过程,加深对数
概念的理解.
2.培养学生观察、对比、
分析、概括的合情推理
能力.
.
例题及练习例1下列指数式化为对数式,对数式化为指数
式.
(1)45625
=(2)3
1
3
27
-=;
(3)a e x
=;(4)243
3
log5
=(5)lg0.11
=-
例2求下列各式中的值:
(1)
5
log25;(2)
1
2
log32;
(3)3log10
3;(4)ln1;(5)
2.5
log 2.5
1.学生训练,
思考,得出结论.
2.教师课件展示,
点评.
1.巩固对数的概念,熟
练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
的互化.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
能力.
对数的运算性质1.完成导学案表格.
2.小结对数的运算性质.
3.运算性质的证明.
4.强调:
(1)运算性质中字母的范围
(2)运算性质的逆用
(3)运算性质不能记错
1.学生计算,观
察,猜想,归纳运
算性质,学生分组
讨论,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2.师生共同完成
证明.
3.教师小结(条
件、结构特点、证
明).
1.让学生探索、研究、
体会、感受对数的概念
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学生计算,观察,进
行猜想,得出规律,再
进行证明,体会化归的
思想.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
言表述问题的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
生敢于质疑,勇于开拓
的创新精神.
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例题和练习例3求下列各式中的值:
(1)25
3
log(93)
⨯;(2)
1
5
lg100;
(3)
33
log36log4
-;
例4用log
a
x, log
a
y, log
a
z表示下列各式:
(1)2
log()
a
x yz;(2)
3
log
a
x
yz
;
(3)
2
log
a
x
y z
;
1.学生训练,
思考,得出结论.
2.教师课件展示,
点评.
1.巩固对数的性质,熟
练进行对数式的简单
计算.
2.检验学生运用知识的
水平,了解教学效果.
课堂练习1.若
2
log3
x=,则x=()
A.4 B.6 C.8 D.9
2.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A.
222
log(35)log3log5
÷=-
B.2
22
log(10)2log(10)
-=-
C.
22
log(35)log3
+=·
2
log5
D.33
22
log(5)log5
-=-
3.若()
2lg2lg lg
y x x y
-=+,那么()
A y x
=B.2
y x
=
C.3
y x
=D.4
y x
=
1.学生思考,练
习,得出结论.
2.教师课件展示,
点评.
3.完成后,教师
给予积极的评价.
1.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熟练进行对数式的综
合计算.
2.培养学生解题的规范
性.
3.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
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
兴趣.
课堂小结1.对数的概念
2.对数与指数的互化
3.对数的运算性质
4.利用对数进行简单的化简、求值.
1.学生总结.
2.教师点评.
1.学生学会归纳,反思.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
能力.
课外作业课外作业:课本80面第2题(2)(3)第3题
(4)(8),83面第2题(4)(6).
课外思考:
1.已知
4
8
23,log,2
3
x y x y
==+,求2
x y
+值
2.已知lg2=0.3010,lg3=0.4771,求lg6、
lg12、lg3的值.
3.以下等式是否成立?
(1)lg()lg
MN M
=·lg N(2)
lg
lg
lg
M M
N N
=
(3)lg()lg
M N M
+=·lg N
(4)
lg
lg lg
lg
M
M N
N
-=
4.求2
(lg5)lg5
+·lg2lg2
+的值
5.计算:(1)
99
log3log27
+=;
(2)
21
2
1
log log2
2
+=.
1.布置作业.
2.发现问题,
反馈提高.
1.巩固所学知识,达到
高效.
2.检验学生运用知识水
平,了解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