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选址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流选址决策

小组作业

班级:10物流(1)班

成员:马龙高敏

一、物流区位选择的一般分析

在物流活动过程中,物流网络地域空间位置的选择直接会影响物流系统的运作方式、内容及相关成本,这些问题都会涉及物流网络区位、区位选择等基本范畴。(一)相关范畴的界定

区位(Location)是指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具体可表示为一定的空间坐标。区位因素可以被理解为区位的经济原因运作的力,具体是指经济活动发生在区位单元则是那些经济原则所作用的对象,是指布局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它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体。

区位决策也即决策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在一定的经济空间中,各区位所处的地位不同,其区位因素各异,从而其市场、成本、技术、资源约束不同。为住追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各决策主体将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佳的区位,这就是区位决策。

区位因素是指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成为区位因素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方面是影响货币成本与货币收益;另一方面是影响非货币成本与收益,如时间成本、不适应性以及中长期内妨碍创新能力等。其中,潜在的区位因素包括:

●可获得的投入要素,如土地、劳动、资本、自然资源、中间投入品、

知识和技术工艺等。

●可进入的产品市场(影响产出)。市场的区域差别对那些辐射范围

很小的产品而言尤其重要,如地区性的产品和服务。

●既影响投入也影响产出的因素。这方面的因素大部分是基础结构,

它作为公共产品大多数是由国家支配的(交通、通讯、教育、基础

设施等)。

(二)区位理论回顾

1. 成本学派

成本学派其核心思想是把决定企业生产成本最小化的区域确定为最优选择,较为成熟的成本学派理论有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提出的工业区位论。在此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工业区位论。

1909年.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论,指出一个区域对于工业的吸引力不仅受运费影响,还受到劳动力费用和集聚因素的影响。因此,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需要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和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

(1)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基本假设

①研究对象是一个均质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

②工业原料、燃料产地分布在特定地点,并假设该地点为已知;、

③工业产品的消费地点和范围为已知,且需求量不变;

④劳动力供给亦为已知,劳动力不能流动,且在工资率固定情况下,劳动力的

供给是充裕的;

⑤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

⑥仅讨论同一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2)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分析

韦伯认为,工厂企业应选择在原料和成品二者总运费最小的地方。因此,运费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运输距离和货物重量,即运费是运输物的重量和距离的函数,

亦即运费与运输吨公里成正比关系。韦伯还提出原料指数的概念,所谓的原料指数,是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制成品总重量之比,即:

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按此公式推算,可得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同种类原料的原料指数。一般使用遍布性原料的指数为0,纯原料的指数为1,失重性原料的指数大于1,限地性原料加用遍布性原料,其指数都可能大于1.当在原料指数不同的情况下,只有在原料、燃料与市场间找到最小运费点,才能找到工业的理想区位。

(3)劳工成本影响工业区位趋向的分析

所谓劳工成本,就是指每单位产品所包含的工人工资额,或称劳动力费用。

韦伯认为,当劳工成本在特定区位对工厂配置有利时,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而移向廉价劳动力的地区选址建厂。韦伯使用了单位原料或单位产品等运费点的连线即等费用线的方法加以分析。

所谓的劳动费用最低区位,如下图所示:

2.市场学派

韦伯以后的研究者发现,最小生产成本并不能最终确定企业的最优区位,成本最低也不意味着利润最大化,为此他们创立了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以市场为中心的区位理论即市场学派,例如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1)克氏理论的假设条件:

①研究的区域是一块均质的平原,其上人口均匀分布,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

方式完全一致;

②有一个统一的交通系统,对同一等级规模的城市的便捷性相同,交通费用和

距离成正比;

③厂商和消费者都是经济人;

④平原上货物可以完全自由地向各方向流动,不受任何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的限

(2)克氏六边形市场区

在一个均质平原上,让所有的人都由一个中心地提供商品和服务显然是不可能的。超额利润的存在,必然吸引其他中心地的厂商加入进来。由于新的中心地

厂商的不断自由进入,竞争结果使各厂商经营某类商品的最大销售范围逐渐缩小,直到能维持最低收入水平的门槛范围为止。这样,就是某类商品的供给在均质平原上最终达到饱和状态,而每个中心地的市场区都成为圆形,且彼此相切。但是,相切的圆形市场区,如果不重叠的话,圆与圆之间必然会出现空隙,使居住在这些空隙里的居民得不到服务。实际上在相互激烈竞争的情况下,这种现象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各中心地都试图把这片空白区吸引到自己的市场区内。竞争的结果,使它们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以致各中心的销售范围都有一部分相互重叠。这时,居住在重叠区内的居民就有两个可供选择的区位。按照消费者最近供应地购物的假设,重叠区就被平均分割给相邻的中心地。其中位于平分线上的居民到两个相邻的中心地的距离是相等的,故这条线被称为无差别线。由于重叠区被无差别线分割,圆形的市场区即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从而推导出正六边形市场区这一便于组织中心地与服务区相联系的最有效的全覆盖的理论图式。如下图所示:

(3)市场等级序列

由于中心地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门槛、利润和服务范围,是与中心地规模、人口分布密度、居民收入水平及商品与服务的种类密切相关的。它们在空间地域上的这些差异,经过互相作用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干扰,就将形成规律有序的中心地——市场等级体系。如下图所示:

就不同商业、服务行业而言,低级商品和服务,其售价低,顾客购买频率高,需求量大,需求门槛则低,销售距离则短或服务半径较小。而高级商品和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