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读后感,论劳动价值

读后感,论劳动价值

了解劳动价值论——《资本论》有感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后认识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劳动价值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的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消耗,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

在新产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然性。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代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历史条件主要如下: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分析,但对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也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赵培兴创新劳动价值论读后感

赵培兴创新劳动价值论读后感

赵培兴创新劳动价值论读后感篇一赵培兴创新劳动价值论读后感哎呀妈呀,读了赵培兴的创新劳动价值论,我这心里头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可能很多人一听“劳动价值论”这几个字,就觉得头大,觉得这是个超级高深莫测的东西。

但其实吧,仔细读进去,还真能咂摸出点不一样的滋味来。

我觉得吧,赵培兴的这个创新理论,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以前咱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可能就是简单地认为干得多就挣得多。

可他这一创新,让我开始思考,是不是还有很多我们没注意到的因素在影响着劳动的价值呢?比如说,创新的思维、独特的技能,也许这些东西比单纯的体力劳动更有价值呢?不过,我又在想,这理论虽然新颖,可在现实生活中真能行得通吗?毕竟现在的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大家都在拼命干活儿,能真正发挥出这种创新价值的又有多少呢?这让我很是纠结。

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吧,我有个叔叔,在工厂里干了一辈子,每天勤勤恳恳,可工资也就那么点儿。

按照赵培兴的理论,他是不是没把自己的劳动价值最大化呢?还是说环境限制了他?反正读了这玩意儿,我是一会儿觉得恍然大悟,一会儿又觉得云里雾里的。

你们说,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呢?篇二赵培兴创新劳动价值论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来跟你们聊聊我读赵培兴创新劳动价值论的感受。

一开始,我抱着好奇的心态翻开这本书,心想:“这能有啥新鲜的?”结果,看着看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赵培兴提出的观点,就像一颗炸弹在我脑子里炸开了花。

他说劳动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强度,还和创新、创造力这些东西紧密相连。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那我以前对劳动的看法岂不是太狭隘了?”我觉得吧,他的理论也许真能解释很多现实中的现象。

比如说,为啥那些搞科技创新的人能赚那么多钱?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运气好?现在想想,可能是他们的创新劳动创造了更高的价值。

但是,我又有点疑惑了。

如果创新劳动这么重要,那像清洁工、建筑工人这些传统的劳动者,他们的价值又该怎么衡量呢?难道他们就因为工作不够创新,所以价值就低了?这似乎不太公平吧!还有啊,我在想,要是大家都去追求创新劳动,那传统的行业会不会就没人干了?社会还能正常运转吗?我觉得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赵培兴创新劳动价值论读后感

赵培兴创新劳动价值论读后感

赵培兴创新劳动价值论读后感篇一赵培兴创新劳动价值论读后感哎呀,读了赵培兴的创新劳动价值论,我这脑袋瓜里真是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又像是被点燃了一把火!一开始,我觉得这东西可能就是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离我这个小老百姓远得很呢!可当我真正深入去读,我发现它好像就在我们身边,像个隐身的朋友,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也许有人会说,劳动价值论有啥新鲜的,不就是那些老掉牙的东西嘛。

但赵培兴的创新观点,就像是给这个老话题穿上了一件时尚的新衣,让人眼前一亮。

我觉得吧,他的观点可能在一些人看来是有点激进,有点突破常规。

比如说,他对传统劳动价值的重新定义,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一直以来的认知都错了呢?我在想,也许是我们以前太局限了,没有看到劳动价值的多面性。

比如说,现在的网络直播带货,这算不算是一种新形式的劳动呢?按照传统观念,可能不算。

但按照赵培兴的理论,这也许就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新型劳动。

不过呢,我又有点疑惑,这种创新理论真的能在现实中完全行得通吗?会不会只是理论上说得好听,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呢?总之,读了这篇东西,我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兴奋,觉得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会儿又担心,怕自己理解错了。

这感觉,真够复杂的!篇二赵培兴创新劳动价值论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聊聊我读赵培兴创新劳动价值论的感受,那可真是一场奇妙的思维之旅啊!当我翻开这本书,就像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充满了新奇和挑战。

一开始,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有啥特别的?” 可越读下去,越觉得自己像个无知的小孩,被各种新观点冲击得晕头转向。

赵培兴提出的那些创新点,简直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下了一颗颗重磅炸弹!比如说,他对非物质劳动价值的强调,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平时在网上分享的创意、知识,难道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我在想,也许以前我们太过于看重物质生产的劳动,而忽略了那些看似无形却又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劳动形式。

这是不是一种短视呢?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新理论真的能被广泛接受吗?我觉得可能会有很多人跳出来反对,毕竟改变固有的观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劳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3篇)

劳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3篇)

第1篇一、摘抄1. 《劳动的价值》摘抄:“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

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世界,创造了文明。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是人们实现自身价值、享受幸福生活的途径。

”感悟: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劳动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更是人类发展的动力。

通过劳动,我们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美好的生活。

2. 《劳动者的骄傲》摘抄:“劳动者是最美丽的,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世界。

劳动者是最伟大的,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浇灌了文明。

”感悟:这段话让我对劳动者充满了敬意。

劳动者们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创造了世界上的奇迹。

他们的付出值得我们尊敬和赞扬。

3. 《劳动与人生》摘抄:“劳动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追求。

人生的价值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感悟: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劳动与人生的关系。

劳动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追求。

只有通过劳动,我们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4. 《劳动与幸福》摘抄:“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只有通过劳动,我们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感悟:这句话让我认识到,幸福来源于劳动。

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我们才能获得幸福。

劳动是实现幸福的途径,也是幸福的保障。

二、感悟1.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

从古至今,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文明。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是人们实现自身价值、享受幸福生活的途径。

感悟: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深刻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发扬劳动精神,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劳动者的伟大劳动者是最美丽的,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世界。

劳动者是最伟大的,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浇灌了文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关注劳动者的付出,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赞扬他们的伟大。

感悟: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感谢劳动者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

赵培兴创新劳动价值论读后感

赵培兴创新劳动价值论读后感

赵培兴创新劳动价值论读后感篇一赵培兴创新劳动价值论读后感最近读了赵培兴的创新劳动价值论,哎呀,我这脑子,一开始真是被搅得有点晕乎!这书里讲的东西,可不简单呐!说真的,我一开始觉得这理论离我可远了,我就一普通学生,关心这个干啥?但读着读着,我觉得可能还真有点用。

你说这创新劳动,到底咋就有价值了?也许就像我们平时做作业,那些用新方法解题的同学,是不是就算创新劳动啦?他们的价值是不是就比那些死记硬背的同学高一些?不过我又想,这理论是不是有点太理想化了?在现实生活中,真能这么简单地衡量吗?可能没那么容易吧!就像那些搞科研的人,辛辛苦苦搞创新,可有时候成果出来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这不是让人有点心寒吗?那这创新劳动的价值又体现在哪儿呢?但反过来想想,要是没有这种对创新劳动价值的肯定和追求,社会还能进步吗?我觉得可能就难咯!读这本书的过程,我这心情就跟坐过山车似的,一会儿觉得好像懂了,一会儿又迷糊了。

哎呀,真是让人纠结!总之,这本书让我想了好多,虽然还有很多没搞明白的地方,但至少让我开始思考这些以前没想过的问题,也算是有收获吧!篇二赵培兴创新劳动价值论读后感读了赵培兴的创新劳动价值论,我这心里啊,真是五味杂陈!一开始,我觉得这书高深莫测,我能看懂吗?我心里直犯嘀咕。

可是当我真正读进去,我发现,哇塞,原来这里面有好多有意思的观点!比如说,创新劳动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不是明摆着的嘛!就像现在那些互联网大佬,他们搞出的新玩意儿,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价值可大了去了!但是呢,我又在想,这创新劳动的价值到底该咋衡量?是看赚了多少钱,还是看对社会的影响?这可不好说啊!也许两者都得考虑?再比如说,传统劳动和创新劳动,到底谁更重要?有人可能会说传统劳动是基础,没传统劳动哪来的创新?可我觉得创新劳动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不然我们不就一直原地踏步了?我读着读着,脑袋里就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这样,一个说那样,我都快被他们搞疯了!还有啊,这理论在现实中真能行得通吗?我觉得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

劳动作文之劳动价值论读书笔记

劳动作文之劳动价值论读书笔记

劳动价值论读书笔记【篇一: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研究》, 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 它系统地叙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 奠定了劳动价值论基础, 它是一部划时代巨著, 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十大名著之一, 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起源, 是研究西方经济学必读之书, 正因为此, 利用闲瑕时间, 我带着虔诚心态认真拜读了这篇历史巨著, 从而有了初浅认识和了解。

斯密生于1723年一个有秩序友好年代, 曾在格拉斯哥大学作过道德哲学教授, 以《道德情操论》扬名于她年代成为当初著名哲学家, 以后为了打发时间写了《国富论》成为经济学之父, 创建了以自由放任为基础古典经济学派。

《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中最关键著作, 是市场经济圣经。

它是一部经济学百科全书, 包含不仅是政治经济学, 还包含经济史, 经济学说和财政学。

在《国富论》里, 亚当? 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基础上, 说明了分工和贸易怎样增加国民财富, 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职责和收入起源。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个不一样侧面具体而严谨地论证了怎样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发展繁荣。

她采取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宏观分析方法, 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分析视角, 形成了一套完整经济学理论体系。

错过了《资本论》, 你可能不懂社会主义; 不读《国富论》, 你不会了解资本主义。

《国富论》是一部划时代著作, 它发表, 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贯穿于《国富论》三个重大原理是牛顿式宇宙运行良好机制, 天赋自由和政府不足以及依靠实际上观察。

《国富论》是斯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演绎法与归纳法一个混合。

斯密理性主义是她能够以少数多个最关键标准为基础构建一个伟大思想体系; 而贯穿于整个著作经验主义则使她思想非常现实, 正是这种解释现实思想使她著作极含有说服力, 抽象一点说正是她经验主义使她能够为每个通常化思想找到大量合适和有说服力例子。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1)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1)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1)马克思原计划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总标题,分六册写作:《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

(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7页。

)1859年6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后,他又决定改变他的写作计划,着手写作《资本论》三卷本。

1867年9月14日,由马克思撰写并亲自校订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遗稿进行了整理,先后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

恩格斯逝世后,有关剩余价值学说的其他遗稿,由考茨基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书名编辑出版,但他对马克思的手稿作了许多删改和变动。

1954—1961年,苏共中央编译局按马克思的手稿次序和内容重新编辑出版了《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注:恩格斯:《〈资本论〉英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页。

)《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注重对《资本论》的学习和研究。

2.建国至今,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大约有五次: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以孙冶方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地位、作用问题。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读后感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读后感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讲述三个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相信读了之后泥猴有所感想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希望你会喜欢。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篇一一、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以劳动产品的社会形式——商品作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一方面,商品按其自然形式是使用物,或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如果说使用价值使得物具有被交换的前提,那么价值就是物得以被交换的本质。

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剥离了商品的物理属性、使用价值,单单是各种商品中统一存在的一种质的衡量。

商品的这种价值隐含在商品中,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体现出来,交换价值只是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则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对商品两重性的论述用的是一种辨证统一的方法。

他指出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

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

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

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虽然是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

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

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紧接着,马克思提出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是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马克思原计划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总标题,分六册写作:《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

(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7页。

)1859年6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后,他又决定改变他的写作计划,着手写作《资本论》三卷本。

1867年9月14日,由马克思撰写并亲自校订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遗稿进行了整理,先后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

恩格斯逝世后,有关剩余价值学说的其他遗稿,由考茨基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书名编辑出版,但他对马克思的手稿作了许多删改和变动。

1954—1961年,苏共中央编译局按马克思的手稿次序和内容重新编辑出版了《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论证了
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注:恩格斯:《〈资本论〉英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页。

)《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注重对《资本论》的学习和研究。

2.建国至今,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大约有五次:
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以孙冶方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地位、作用问题。

从1958年开始,毛泽东同志和党内部分高级干部、理论家研读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明确提出“价值法则(即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注:毛泽东:《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1959年3、4月),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4—37页。

同时参阅《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清样本,上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编,1998年1月刊印。

)推动了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探讨。

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关于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

这场讨论涉及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等问题。

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生产劳动”的讨论。

在60年代初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讨论基础上,于光远又提出:只要是参与物质产品生产的,包括教育、科研、文艺、服务等行业的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

(注:参见于光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载《中国经济问题》1981年第1期。

)孙冶方不同意于的观点,指出: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只能是物质生产劳动。

(注:参见孙冶方:《生产劳动只能是物质生产劳动》,载《经济学动态》1981年第8期。

)由此引发了理论界的讨论和争鸣,并逐步形成了“宽派”、“中派”、“窄派”三种不同观点。

第四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价值创造源泉”
的讨论。

苏星针对南开大学谷书堂教授关于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的观点,(注:参见谷书堂主编:《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0—112页。

)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劳动价值一元论》,提出: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注:苏星:《劳动价值论一元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于是,由“谷、苏之争”,引发了“一元论与多元论”的讨论。

第五次是中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后,全国上下展开的新一轮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学习和讨论。

这次讨论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从深化对当代劳动的认识入手,探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新特点;二是结合新的实际,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形成的源泉问题,提出了多种不同观点和见解。

二、新时期我国经济理论的若干重大发展
3.社会主义的实践,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是正确的。

科学的理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
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