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河南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那些发生在河南大地上的成语故事

那些发生在河南大地上的成语故事

那些发生在河南大地上的成语故事一、张仪算狗肉元朝末年,河南一位贪官名叫张仪,他贪婪地征发课税,让当地人民血本无归,生活陷入了极大的困难之中。

有一天,张仪出差,在外深衔官员,让他变得越来越狂妄自大。

当天晚上,张仪给他带来三条狗,并要求他们烹制狗肉,但楼下只有一个小屋,烹调的肉只能给一条狗。

官员们都知道,一条狗肉一般要卖几个钱,而三条狗肉怎么算价?大家议论纷纷,无法解决,于是,他们请出了一位智者,让他帮助解决这个难题。

老智者想了很久,他告诉张仪,狗肉用一个普通话叫做“公社分宜”。

凭着“公社分宜”的重要性,每条狗肉可以煮入一个液状调味品,这样每条狗肉就可以算一样价格,也就是三份“公社分宜”,每份的价格等于一只狗的价格。

二、兰溪村的盗墓河南兰溪村的古老墓葬建于清朝,里面藏有千仞宝藏,一直很安静,没有人来破坏墓葬,古墓里的宝藏依然丢失。

有一晚,一名穷困的青年来到古墓前,准备盗墓。

他们把古墓破坏得一塌糊涂,打开了多次,盗取了金银财宝。

随后,青年们发现,盗取宝藏,特别是饰品和金银,价值极大。

于是,他们趁夜放声呐喊:“我们想买古墓里的宝藏!”第二天,附近村民纷纷听到早上来穷困青年发出的声音,于是上报给当地官府。

官府派出部队,挖掘古墓,抓获了穷困青年,将其归还给当地村民,古墓的宝藏也被当地官府获取,最后重新保存起来。

三、集邑府的悬空寺河南集邑府有一处悬空寺,它悬在一片雾气缭绕的山间,每天散发着芳香的香气,外围有重重阴霾,就像神秘的世外桃源。

一天,有一位来自外地的佛教徒前来游览,当到达悬空寺后,他被这里神秘的山水给深深吸引,决定停留片刻。

佛教徒特意坐在悬空寺外面,深思熟虑,手拿一本书,随意诵读,就这样沉浸其中。

他对神秘的悬空寺以及它周围的奇景令人惊叹不已,时不时忍不住叹息。

突然,远处传来一声低沉的钟声,他愣了一下,站起身来,好奇地揣摩着,来源何处,在悬空寺里,却未见有人。

这时,他忽然发现,悬空寺下方似乎有张钟桥,他眼前一亮,原来这声钟声,正是悬空寺里常年暗藏的永恒之钟,从此以后,不再忘记悬空寺里神秘的景象了。

中国民间成语故事

中国民间成语故事

中国民间成语故事成语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学习成语是小学生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成语、积累素材、了解历史、通达事理。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中国民间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中国民间成语故事篇一:半途而废的成语故事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慧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

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

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

这样会玷污品行。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

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

”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

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

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中国民间成语故事篇二:恶贯满盈的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激起老百姓极大的愤慨,就连诸侯们也看不过,认为他不像一个治国之君。

当时有一个诸侯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

后来他的儿子姬发即位,便联合诸侯起兵讨伐商纣,大军渡过黄河,向商都进发,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

由于姬发所率的是仁义之师,深得老百姓的欢迎,百姓因而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而老百姓对纣王的军队却是深恶痛绝的,结果纣王打了大败仗,最后自焚而死,商朝也灭亡了。

姬发领兵进攻纣王之前,曾对全军发表誓言,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行,说商纣所做的坏事已经到头了,他罪大恶极,应该受到惩罚。

2023年杞人忧天成语故事

2023年杞人忧天成语故事

2023年杞人忧天成语故事2023年杞人忧天成语故事1(471字)成语杞人忧天出处:这个故事,载于《列子·天瑞篇》。

大约三千年前,现在河南杞县地方,有个小国,叫做杞国。

杞国有一个人,老爱瞎操心,明明不用担忧的事情,他也总是不能放心。

最可笑的是:他长年害怕天会坍下来。

时时刻刻在嘀咕着:“天啊,你这么大,又这么高,一旦坍下来,可怎么办呢!咳,叫我躲到那里去才安全呢?……”因此,他日夜忧愁,寝食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有个好心的人,见他如此苦恼,便去劝慰他道:“天,不过是积聚起来的气体,哪里都有气,你整天在气里呼吸活动,等于是整天在天里生活着,为什么还要怕天会坍下来呢?”这人听了果然明白了一些,可是他还不敢放心,他说:“即使天不会坍下来,日月星辰难道不会掉下来吗?地难道也不会坏吗?地要是往下一陷落,可怎么办啊!……”“札人忧天”,常被用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但是从现代科学的观念看来,杞人之忧未必没有道理。

2023年杞人忧天成语故事2(573字)春秋时,杞国有个人一天到晚都在担心天会突然塌下来,地会突然陷下去,这样自己会无处安身。

为此,他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当人们告诉他天是由大气组成,不可能掉下来时,他又担心起太阳、月亮、星星是否会落下来,砸破自己的头。

直到有人告诉他这一切都不可能时,他才放下了长久紧提着的一颗心。

成语杞人忧天据此而来。

(又一则)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地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官渡之战的成语故事

官渡之战的成语故事

官渡之战的成语故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历史背景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

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

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张杨欲出军救援吕布时却为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徐州吕布的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张杨旧部眭固杀杨丑,欲北投袁绍,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刘表坐观成败,孙策保守江东。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5篇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5篇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5篇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经典成语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经典成语故事1杞人忧天发音qǐ rén yōu tiān释义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

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出处《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示例杞人忧天,伯虑愁眼。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七回)近义词庸人自扰杞人之忧反义词无忧无虑若无其事杞人忧天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有一个杞国人,总是担心有一天会突然天塌地陷,自己无处安身。

他为此事而愁得成天吃饭不香,睡觉不宁。

后来,他的一个朋友得知他的忧虑之后,担心这样下去会损害他的健康,于是特意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些积聚的气体而已。

而气体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你抬腿弯腰,说话呼吸,都是在天际间活动,为什么你还要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杞国人听了,仍然心有余悸地问:“如果天是一些积聚的气体,那么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不会掉下来呢?”开导他的朋友继续解释:“太阳、月亮、星星,也都只是一些会发光的气团,即使掉下来了,也不会伤人的。

”可是杞国人的忧虑还没有完,他接着问:“那要是地陷下去了呢?又该怎么办?”他的朋友又说:“地,不过是些堆积的石块而已,它填塞在东南西北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没有石块。

比如,你站着踩着,都是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要担心它会陷下去呢?”杞国人听了朋友的这一番开导之后,终于放下心来,十分高兴。

他的朋友也为他不再因无端的忧愁而伤身体,感到了欣慰。

其时,有位楚国的思想家名叫长卢子的,在听说了杞国人和朋友的对话之后,不以为然,他笑着评论道:“那些彩虹呀,云雾呀,风雨呀,一年四季的变化呀,所有这些积聚的气体共同构成了天;而那些山岳呀,河海呀,金木火石呀,所有这些堆积物共同构成了地。

渑池会面的成语故事

渑池会面的成语故事

渑池会面的成语故事
渑池,位于今河南省渑池县境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据说,在古代战国时期,有两位知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渑池相遇,他们分别是"秦孝公"和"晋文公"。

这次会面被后世称为"渑池会面",成为了一个有名的典故,也衍生出了一则成语故事。

渑池会面的成语故事发生在公元前384年左右,当时秦国被晋国侵略,秦孝公决定亲自前往渑池与晋文公会面,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

晋文公闻听秦孝公要前来,非常高兴,毕竟秦国在当时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能够与其友好相处对于晋国来说是一件好事。

秦孝公到达渑池后,他们两人坐在会面的地点,开始了长时间的谈话。

他们互相讨论了一些重要的议题,包括边界划分、国家安全等问题。

两位政治家在会面过程中,发现彼此的智慧和悟性都很高,非常欣赏对方的才华。

他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智慧,也学到了对方的一些经验和智慧。

渑池会面的成语故事中的成语就是"渑池之功"。

这个成语形容两位政治家在渑池会面中共同讨论问题,通过合作取得了一项共同的成就。

这也意味着通过相互合作,各方都可以从中受益,取得共同的成功。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合作与交流是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其他领域,通过渑池会面的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明白只有相互协作、互相学习,才能够实现共同的目标。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与匡衡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匡衡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匡衡有关的成语故事匡衡,字仲宣,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评论家。

他与曹操、曹丕等人交往甚密,曾为曹操的谋士。

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与他有关的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反映了他的为人处世,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成语故事一,匡衡进谏。

匡衡年轻时,曾经担任过官职,他有一次因为不满当时的政治腐败,便毅然进谏。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当时政府的弊端,这一举动引起了当时朝廷的不满,最终被贬官远离京城。

但是,这件事情却成了后人口中的“匡衡进谏”,用来形容直言敢谏,敢于指出领导的错误。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要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说出真相,不畏惧权势,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忠臣良将应有的品质。

成语故事二,匡衡献计。

曹操在一次出征中,遭遇了敌军的埋伏,情势十分危急。

这时,匡衡献计说,“敌军将士骄横,可以借助地形设伏,引诱其自乱阵脚。

”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大获全胜。

从此,人们便用“匡衡献计”来形容献计策,出谋划策,给予明智的建议。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卓越的智慧和见识,能够在关键时刻给出正确的建议,这对于领导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成语故事三,匡衡谏曹。

曹操在位时,有一次他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匡衡毫不犹豫地进行了直言相告。

他说,“臣闻圣王在位,听谏如流,今日之事,不若早改。

”曹操听后深表赞赏,立刻改正了错误,事后也对匡衡十分器重。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勇气直言,即使面对权势,也要坚持真理,这才是一个有担当的人应有的品质。

匡衡是一位忠臣良将,他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勇气直言,要有卓越的智慧和见识,要在关键时刻给出正确的建议。

这些品质和行为,不仅是匡衡的典范,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愿我们都能像匡衡一样,敢于直言,敢于献计,敢于谏言,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焚膏继晷的成语故事

焚膏继晷的成语故事

焚膏继晷的成语故事
一、成语典故
韩愈于公元768年出生在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祖居昌黎(今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3岁时父母双亡,依靠着哥哥和嫂嫂郑氏抚养。

他从小立志刻苦自学。

每天熟读几千字的书,还挤时间练习作文。

7岁就知道努力学问,能出口成章。

11岁时,哥哥因为受到牵连,贬官岭南。

他跟着哥哥嫂嫂迁徙到南方。

15岁时,哥哥去世,嫂嫂郑氏待他情若所生,辛勤提挈,韩愈跟着嫂嫂,带着哥哥的灵柩,万里奔波,归葬中原。

又值中原多事,兵荒马乱,全家又迁居到宣州(今安徽宣城)。

韩愈治学,以“勤”著称。

虽然他命途坎坷,历尽艰苦。

但是,凄凉孤苦的身世,颠沛流离的环境,不仅没有打垮他,反而更激发了他勤奋好学的勇气。

他在《进学解》一文中,借学生的口气说出他在治学方面所下的功夫。

嘴里不停覆诵六经之文,手里不住地翻阅诸子百家的书籍,记事的书一定得抓住纲要,言论的书则需探求深意。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是说他无满足地追求,而又力图有所收获,重大和细微的皆不放过,焚膏继晷,积年累月,坚持不懈。

到了壮年,韩愈已精通儒家经典;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也都很熟悉。

在写作上,他一扫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创出了一种风格朴实、语言流畅、气势雄健的散文新形式。

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二、成语寓意
韩愈的成就,不是凭空得来的,他的故事告诉人们,“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读书要夜以继日、长年不懈地坚持,以勤奋求得业务的精通,不要浪费时间、玩物丧志、因循自误。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自河南的成语故事导读:郑州:【决一雌雄】比高低定胜负的意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秦末农民起义最后剩下项羽、刘邦两股势力相斗,楚、汉两军在广武(今郑州荥阳)隔涧对持了几个月,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长久相持,胜败未决。

霸王项羽对汉王刘邦说:“天下纷纷扰扰几年,只是因为我们两个人,愿与汉王一对一当面决战(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不要再白白地熬苦天下百姓老小了。

”汉王刘邦却笑着谢绝道:“我宁可斗智,不愿斗力。

”洛阳:【洛阳纸贵】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

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

他父亲请人教他书法、弹琴,成绩都不太好。

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书、资料、堆满了屋子。

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

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甚至在厕所里,到处摆放了纸和笔,以便随时记下妙词妙句。

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经过了长达10年的辛勤努力。

《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作品一经问世,马上风行洛阳。

人们争相传抄,以至洛阳市场上的纸价因此昂贵起来。

看来,河洛大地的人民尊崇文化的热情由来已久,积淀深厚的河洛文化上正是通过他们才得以脉脉相传,至今仍影响着当代河洛的精神世界。

隋唐洛阳城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会生活等方面极其宝贵的资料,在中国古代都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南阳:【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在隐居于卧龙岗茅草房(南阳诸葛庐),自耕自食,但很有学问,因居处有一岗名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

徐庶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岗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开封:【杞人忧天】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平顶山:【叶公好龙】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

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多么吉祥啊!”于是当他家装修房子的时候,工匠们就帮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都雕刻上龙,家里就像龙宫一样。

就连叶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绣上了栩栩如生的龙。

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

”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

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

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叫一声逃走了。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安阳:【精忠报国】南宋的岳飞是一个很熟悉兵法的年轻人,他很希望能保卫国家。

后来,岳飞被招去前线打仗,他很开心,觉得终于可以保卫国家了。

在他离开的前夜,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4个大字。

母亲说:“孩子,你一定要用生命保卫好我们的国家。

”去前线后,岳飞打了很多胜仗,他带领的“岳家军”非常受欢迎。

连敌人的头头都说:“把山推开容易,把岳家军推开可是太难了!”可是,南宋的赵构和宰相秦桧却当了叛徒,投靠了敌人。

他们出卖了岳飞,把岳飞一家人都害死了。

岳飞虽然被害死了, 但他的爱国精神得到了人们的赞扬。

安阳市的汤阴县是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乡,当年岳飞曾躬耕于此。

鹤壁:【爱屋及乌】这个成语诞生在鹤壁淇县(三千年前的殷都朝歌),周武王打败殷商后,在此地与众臣商议前朝遗老遗少的处置问题,作为新王朝的丞相,姜太公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喜欢他就连带关心他屋上的乌鸦,憎恶他就连他的跟班也一起讨厌。

商朝末年,纣王穷奢极欲,残暴无道,西方诸侯国的首领姬昌决心推翻商朝统治,积极练兵备战,准备东进,可惜他没有实现愿望就逝世了。

姬昌死后,他儿子姬发继位称王,世称周武王。

周武王在军师姜尚(太公)及弟弟姬曰(周公)、姬奭(召公)的辅佐下,联合诸侯,出兵讨伐纣王。

双方在牧野交兵。

这时纣王已经失尽人心,军队纷纷倒戈,终于大败。

商朝都城朝歌很快被周军攻克。

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宁,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

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怎么处置呢?”“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墙壁篱笆。

这意思很明白:杀尽全部敌对分子,一个也不留下。

大王你看怎么样?”太公说。

武王认为不能这样。

这时召公上前说:“我听说过:有罪的,要杀;无罪的,让他们活。

应当把有罪的人都杀死,不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

大王你看怎么样?”武王认为也不行。

这时周公上前说道:“我看应当让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

君王不偏爱自己旧时朋友和亲属,用仁政来感化普天下的人。

”武王听了非常高兴,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从此安定了。

后来,武王就照周公说的办,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来,民心归附,西周也更强大了。

新乡:【毛遂自荐】战国时,秦国军队包围了赵都邯郸。

赵王派平原君去说服楚王与赵国结盟出兵,解救赵国。

平原君打算从手下三千多门客中挑选二十人做随从,但挑来挑去只有十九人符合要求,正在着急时,有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我推荐说:“让我去吧!”平原君笑笑:“有本事的人,随便到哪里,都好象锥子放在布袋中,一定会露出尖锋来。

可你来了三年,没人说起你的大名,可见没有什么才能啊。

”毛遂说:“我如果早被放在布袋里,早就会脱颖而出,何止露出一点尖锋呢!”平原君见他说的.有理,便带毛遂等二十人来到了楚国。

平原君请楚王结盟出兵,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

十九个门客十分着急,但却没了主意。

毛遂按剑上前说:“订盟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无非利害二字而已,这样明白为何现在还不决定!”楚王大怒,斥道:“我与你主人说话,你来干什么?还不与我退下!”哪知毛遂不但没有退下,反而又上前几步说:“现在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上,你的十万兵马都没有用了!”楚王自知理亏,又怕毛遂真的动武,一时无言对答。

毛遂继续进逼说:“其实,楚国有五千里辽阔的土地,几十万雄师,这么强大的国家,为什么要害怕秦国呢?大王不同意楚赵联盟,难道要等秦国逐个击破,坐以待毙吗?”楚王听了连连点头,答应与赵国订盟,出兵解赵国之围。

相传,毛遂在云梦山从师于鬼谷子,当地现在还有毛遂的逸闻流传。

在云梦山鬼谷祠旁有毛遂庙,为游客观光瞻拜胜地。

濮阳:【坐怀不乱】鲁国人展获食邑柳下(今濮阳县柳屯),后被封名号“惠”,故史称柳下惠。

其人行大义而不拘常理,一日架车出游,适逢雷雨,遇一青年女子搭车,车小无处躲避,随扶女子靠在自己怀内,一避惊雷,二遮风寒,自己一脸肃穆,垂手端坐,送女子回家。

后用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

出自《诗经·小雅·巷伯》。

许昌:【煮酒论英雄】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刘备兵败吕布后,到许昌投奔曹操。

一天,曹操看到梅子青青,又遇煮酒正熟,便邀请刘备饮酒赏梅。

曹操问刘备:“当今天下谁可称为英雄。

”刘备深怕曹操看出自己胸怀大志,更因与国舅董承等谋害曹操之事,心中戒备很深,常在后园种菜表示不关心国家大事。

曹操突然问起这个问题,刘备假装糊涂,言不由衷。

曹操一针见血的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刘备听了大吃一惊,手中的筷子不觉落在地上。

这时天下大雨,忽然一声响雷,刘备借机闻雷失箸。

后人常用“煮酒论英雄”比喻评论功绩。

漯河:【说文解字】中国最早的文字学著作。

东汉许慎撰。

书中保留大量古文字资料,对研究甲骨、金石等古文字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许慎(58年一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经学家、文字学家。

《说文解字》是许慎一生最经心之作,前后花费了他半生的心血。

由于许慎对文字学做出了不朽贡献,后人尊称他为“字圣”。

三门峡:【紫气东来】出自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传说老子西行将至函谷关(今三门峡灵宝),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

果然老子骑着青牛前来,便留请他写下了《道德经》。

周口:【东山再起】谢安是陈郡阳夏(今周口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

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

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

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

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商丘:【学富五车】形容学问渊博。

语本《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惠施,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济源:【愚公移山】《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

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现在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一带,有“愚公村”、“愚公洞”遗迹。

信阳:【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顷襄王)是一个昏庸的国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