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白鲳鱼养殖技术

合集下载

淡水白鲳实用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技术介绍

淡水白鲳实用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技术介绍

淡水白鲳实用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技术介绍淡水白鲳,学名短盖巨脂鲤,原产南美亚马逊河,为热带和亚热带鱼类。

淡水白鲳(以下简称淡水鲳)具有食性杂、生长快、个体大、病害少、易捕捞、肉厚剌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在扩大池塘养殖对象,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方面是一种有价值的鱼类,幼鱼阶段还可作观赏鱼。

淡水鲳于1982年被引入中国台湾省,之后人工繁殖成功,开始在淡水鱼塘推广养殖。

1985年从台湾省经香港引入广东省试养,1987年获得人工繁殖成功,以后逐渐推广全国,成为年产量最高的名特品种之一。

体形有点像海水鲳鱼,侧扁成盘状,背较厚,口端位,无须。

头部小,头长与头高相当。

眼中等大,位于口角稍上方。

尾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

背部有脂鳍,背鳍起点与腹鳍略相对,体被小型圆鳞,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略呈锯状的腹棱鳞。

体色为银灰色,胸、腹、臀鳍呈红色,尾鳍边缘带黑色。

鱼种时体表有黑色星斑。

到了成鱼这种星斑消失,但成鱼的体色会受环境的影响而有些变化,饲养在室内水簇箱中缺乏阳光的碱性水体中的短盖巨脂鲤体色较深、呈深灰至黑色,而放养在池塘中则是白身、银鳞、黑尾、红鳍,四色相配,鱼种加上体表星斑,极为美观。

由于这种鱼的体型、体色特点,因此是很好的观赏鱼。

适应环境淡水鲳属于热带性鱼类,适温范围12~35℃,最适生长水温为24~32℃,如水温持续两天低于12℃时,就有冻死的危险。

该鱼对低氧耐受力较强,在溶氧为0.5毫克/升时仍能生存,适宜在较肥的鱼塘中养殖,还能在盐度10‰以内的咸淡水中养殖。

淡水鲳喜栖息于水体中下层,性情温驯,有成群活动的习性,容易捕捞,其鳞片细小致密,不易受伤,适宜于长途运输。

成鱼饲养技术淡水白鲳成鱼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主养、成鱼池混养、鱼种池套养和利用流水或网箱高密度集约式养殖。

1.主养:即以淡水白鲳为主要放养对象,搭配放养其他经济鱼类的饲养方式。

池塘面积以5~10667平方米,水深2~2.5m为好。

若放养越冬鱼种,规格以每尾50~80g为宜,每667平方米放养400~700尾;如放养当年鱼种,规格以每尾15~20g为宜,每667平方米放养600~800尾。

淡水白鲳养殖技术

淡水白鲳养殖技术

淡水白鲳养殖技术摘要淡水白鲳是广大渔民致富的优良养殖品种,从鱼下塘前的准备、鱼花放养、饲养管理、成鱼养殖和鱼病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淡水白鲳的养殖技术,以期为淡水白鲳推广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淡水白鲳;养殖技术;池塘中图分类号s965.19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2-0214-02淡水白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是热带和亚热带食用与观赏兼备的大型经济鱼类之一。

由于淡水白鲳具有肉质好、体型大、生长快、食性杂、病害少、耐低氧和易捕等特点,已成为广大渔民致富的优良养殖品种。

现将淡水白鲳的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鱼苗下塘前的准备1.1鱼苗池选择水质好、无污染、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池塘。

面积667~2 001m2,池形要规则,以长方形为好,池深1.5~1.8m,池底平坦而无砖瓦石砾,特别要求淤泥少,保留淤泥6~10cm。

因为淤泥过多,大量有机质分解,水质过肥易老化,容易致使潜伏在淤泥里的小瓜虫破囊而出寄生在鱼苗上,从而暴发小瓜虫病。

1.2清塘药物清塘应在晴天中午进行,以充分发挥药效和提高药物作用。

实际工作中常用以下2种药物清塘:①生石灰。

池塘留水10~15cm,用生石灰750~1 125kg/hm2化水后均匀泼洒,清塘后毒性7~10d消失。

因生石灰易吸潮失效,要现买现用。

②强氯精。

清塘时尽量把水抽干,用强氯精15~30kg/hm2化水后均匀泼洒。

清塘后毒性5~7d 消失。

1.3水质培育适时适量施肥培育水质,为鱼苗提供大量适口饵料。

由于施肥后4~6d才出现轮虫高峰期,因此应在鱼花下塘前4~6d施肥。

施肥以大草(菊科植物绿肥)为主,用量1 500~2 250kg/hm2。

施肥后以水色为绿豆色、池水透明度30~40cm为宜。

1.4试水鱼苗下塘前应试水,以观察清塘药物毒性是否消失。

操作方法是在鱼苗池中放20~30尾大规格的鲢鱼或鳙鱼(150g以上),若试水鱼在池中存活24h以上,说明池水毒性消失,将试水鱼捕出,即可投放鱼花。

浅水塘主养淡水白鲳技术

浅水塘主养淡水白鲳技术

经验总结与注意事项
投放密度
根据池塘条件和当地市场情况,合 理确定投放密度,一般每亩可投放 1000-3000尾。
饲料选择
选用高品质的淡水鱼配合饲料,根 据鱼的不同生长阶段合理配比蛋白 质、脂肪等营养成分。
水质管理
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的稳定和 适宜的pH值,可采取定期换水、使 用增氧机等措施。
疾病防治
VS
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淡水 白鲳的市场前景广阔。同时,由于其适应 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等特点,使其成为水 产养殖业中的优选品种。未来,随着技术 的进步和规模化养殖的推广,淡水白鲳的 产量将会不断增加,市场前景更加广阔。
06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成功案例分享
养殖户背景
张先生是一位有着丰富养殖经验的农民,近年来开始尝试 主养淡水白鲳。
池塘清理与消毒
池塘清理
清除池塘底部的淤泥和杂物,保持水体清洁。
消毒处理
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剂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杀死病原菌和敌害生物 。
02
苗种选择与放养
淡水白鲳苗种选择
优质品种
选择健康无病的优质淡水白鲳 苗种,如巴西淡水白鲳等。
规格整齐
苗种规格应整齐,体长、体重等 指标符合要求。
适应性强
水源充足
选择有充足、清洁水源的 地方,以保证鱼塘的水质 。
池塘水深适中
浅水塘的深度一般保持在 1-1.5米之间,过深会影 响鱼类生长。
池塘建设与准备
池塘形状
以圆形或椭圆形为宜,有 利于水体交换和鱼类生长 。
池塘护坡
采用水泥护坡或石块护坡 ,以防止水土流失和鱼类 逃逸。
进排水设施
安装完善的进排水设施, 方便水体交换和管理。

淡水白鲳的养殖技术

淡水白鲳的养殖技术

淡水白鲳的养殖技术淡水白鲳为食用及观赏鱼。

其肉质鲜美、食性杂、生长快、抗病力强、耐低氧、易捕捞,可单养也可混养。

一、生活习性淡水的鲳栖息在中、下水层,具集群性,能耐每升0.48毫克低氧;适宜pH值6.2~7.5。

生长温度为21℃~32℃,最适生长温度是28℃~30℃。

不耐低温,夏花鱼种饲养水温必须在17℃以上,杂食性。

二、人工繁殖长江流域一般10月中下旬进行亲鱼培育。

选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有余热水处建亲鱼培育池。

室外池1000~1500平方米为宜,水深1.5~2米,水温保持在20℃以上,放养量每1000平方米180~370公斤。

室内保温池面积50~200平方米,水深1~1.5米,水温保持在20℃~26℃。

静水池放养密度以每立方米2~3公斤为宜,有温流水条件可增加到5~7公斤。

池中放养水葫芦、绿萍等。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能低于25%,日投喂量为鱼体重1%~3%,饲料投喂在食台上。

淡水白鲳最适催产水温为25℃~28℃,长江流域一般5月份进行加温催产。

根据性腺发育情况,选择成熟亲鱼注射催产剂。

注射一般晚上进行。

注射催产剂后亲鱼体色由银白转为浅黑、雌雄鱼”咕、咕……”叫,互相追逐,此时可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

受精卵放于孵化桶内孵化,孵出鱼苗经约1个多月培育成夏花鱼种。

三、养殖技术商品鱼养殖一般采用池塘单养、池塘混养和在鱼种池中套养三种方式,其中单养管理方便、经济效益较显著。

一般5月底6月初室外水温达到要求时才能放养。

每1000平方米水面可同时配放占总载鱼重量1/5的鲢鳙鱼。

投喂量一般为鱼重的4%~6%。

水温下降要及时起捕上市。

江浙地区一般10月底后起捕或入温水保种。

越冬鱼种规格大、放养成活率高、生长快,但由于越冬保种成本高,保种数量也受条件限制。

成鱼塘中每100平方米可混养淡水白鲳150~300尾,在**家鱼产量的前提下,可生产出75~150公斤淡水白鲳商品鱼。

由于淡水白鲳对药物较为敏感,所以在投放淡水白鲳鱼种前约15天,用0.5×10-6~0.7×10-6浓度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防锚头鳋。

淡水白鲳的养殖方法

淡水白鲳的养殖方法

淡水白鲳的养殖方法淡水白鲳,学名短盖巨脂鲤,原产南美亚马逊河,为热带和亚热带鱼类,于1982年被引入中国台湾省,之后人工繁殖成功,开始在淡水鱼塘推广养殖。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淡水白鲳的养殖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淡水白鲳的生长习性淡水白鲳为杂食性鱼类,消化系统发达,具有肉食性鱼类所具备的膨大的胃和幽门囊,既摄食小鱼、虾和底栖动物等动物性饲料,又摄食水草、蔬菜、藻类等植物性饲料。

在特别饥饿和实物匮乏时可进化成食人鱼。

人工饲养条件下,可投喂花生麸、豆饼和配合饲料。

鱼苗阶段主要摄食硅藻、甲藻等单细胞藻以及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

据观察,刚孵出的仔鱼以卵黄为营养,4~5天后肠管形成。

长至5.6毫米,开始摄食浮游生物,主要是小型单孢藻和轮虫类。

在全长16毫米左右时,其消化道内的食物主要是水蚤;当全长长至4~5厘米,肠胃内食物主要有水蚤和枝角类;全长6厘米左右时,消化道中食物组成除各种浮游生物外还有植物碎屑和人工投喂的饲料。

当全长达7厘米以上,其食物组成主要是各种植物碎屑和投喂的饲料。

所以鱼苗阶段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

淡水白鲳的养殖方法1、池塘条件:淡水白鲳的池塘面积以5~10亩为宜,蓄水深度在1.5米以上,投放鱼种前15天用茶麸30~40千克/亩或生石灰60~75千克/亩全池泼洒清塘。

2、水温控制:淡水白鲳属暖水性鱼类,生长适温为15~30℃,当水温低于12℃或高于36℃时都会冻死或灼伤,因此一般在养殖的时候都会搭建防寒棚。

3、放养密度:淡水白鲳的放养密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通常亩放养3厘米左右的红鲳鱼夏花鱼种1500尾,搭配鲢、鳙、鲤、鲫等150尾左右。

4、饲料选择:淡水白鲳对饲料的要求不高,粗蛋白在25%以上即可,各地可根据情况选择花生饼、菜籽饼、糠饼、酒糟、麦麸,最好混合投喂,也可选用畜禽饲料粪便或全价配合饲料。

5、饲料投喂:淡水白鲳的饲料应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放,水温20℃以上时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5%,水温15~20℃每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2~3%,水温低于15℃不必投饲。

池塘养殖淡水白鲳的技术

池塘养殖淡水白鲳的技术

池塘养殖淡水白鲳的技术淡水白鲳为热带和亚热带食用与观赏兼备的大型经济鱼类,具有食性杂、生长快、个体大、病害少等优点。

池塘养殖一般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耐低氧能力较一般鱼类强,溶氧要求在3毫克/升以上。

食性偏动物性饲料,人工饲养可喂大豆、颗粒饲料、动物下脚料等。

最适生长温度为24~32℃。

主要养殖时间为5~9月份。

5月份放养50克的鱼种,生长3个月即可达500~700克的上市规格。

池塘条件1~10亩池塘均可养殖。

水深1.5米以上,池底淤泥厚10厘米左右,水质清新,水源充足、排灌方便。

每口池塘配备3千瓦增氧机1台。

鱼种放养前一周,用生石灰消毒池塘。

苗种选购养殖苗种5月上旬购进。

为早上市,苗种规格一般要求在50克左右。

放养密度主养淡水白鲳一般每亩放养700~800尾,套养大规格花白鲢50~100尾;套养每亩放养淡水白鲳300~400尾。

饲料投喂饲养期间可投喂硬颗粒商品饲料,粒径3~4毫米,粗蛋白质含量30%。

采用自动投饲机进行投喂,每天定时投喂2次,即上午9时和下午3时。

也可用大豆喂养,投喂前6~8小时加水浸泡,待大豆中间胀到饱满时即可。

还可用动物下脚料如鸡肠等来投喂。

日投喂量随水温、水质和鱼生长等状况的变化而调整,一般占在池鱼总体重的3%~10%。

每隔1~2天补充投喂一些富含维生素的瓜果皮、菜叶等青饲料。

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塘,检查鱼的吃食、活动、生长、水质变化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每隔5~7天注换水一次,保持水质清新;坚持做好“四定”投饲工作,杜绝投喂发霉变质、腐烂的饲料。

6~9月高温天气,每天中午开增氧机1小时,遇闷热等天气突变情况则提前采取措施,防止鱼浮头。

病害防治淡水白鲳抗病力较强,通常水温在25℃以上时很少生病,成活率一般在95%以上。

水温在20℃左右时,往往会被致病菌感染,或引发寄生虫病,如小瓜虫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等,特别是小瓜虫病,如治疗不及时,鱼会在短时间内大批死亡,因而要认真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

池塘主养淡水白鲳技术

池塘主养淡水白鲳技术

池塘主养淡水白鲳技术淡水白鲳属热带鱼类,能耐低氧,食性杂,可摄食有机碎屑、水草、浮游动植物、螺蛳等,也喜食配合饲料,产量高,生长速度快,当年鱼苗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养成商品鱼。

池塘准备池塘面积5~10亩,水深2~3米,PH值6~7,池底平坦,淤泥较少,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最好配备增氧机和水泵各1台。

清塘消毒冬季排干池水,曝晒池底。

苗种放养前10天每亩用生石灰125~150公斤清塘消毒。

待残毒消失后,进水1米深,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公斤培肥水质,水体透明度保持20~25厘米。

苗种投放水温20℃以上时才能放鱼种。

一般放苗时间为5月中旬,不得迟于5月底。

将淡水白鲳早繁夏花(体长3厘米左右)先暂养,进行强化培育鱼苗体长5厘米左右时投放到成鱼池养殖。

选择晴天中午放苗,每亩放800~1000尾,苗种进池前用3%~4%的食盐水消毒。

每亩搭配放尾重20~50克的鲢鱼苗200~300尾、尾重10~20克的鳙鱼苗100尾,还可放适量小规格鲤鱼、鲫鱼、团头鲂、异育银鲫、罗非鱼等。

饲料投喂池塘主养淡水白鲳以投喂精饲料为主,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0%左右,每天投喂3~4次。

在适温范围内,日投喂量为在池鱼体重的8%~10%,水温低时适当减少投喂量;淡水白鲳尾重0.5公斤以上时,日投喂量可减少到在池鱼体重的2%~3%。

每隔2~3天补充投喂一些含维生素丰富的青饲料和动物下脚料。

水质调节坚持早、中、晚巡塘,观察鱼摄食、括动和水质变化等情况。

池水不宜过肥,水体透明度低于30厘米时应换水,水温低于20℃时调节投喂量。

晴天中午开增氧机1~2小时,阴雨或闷热天气发现鱼浮头,要立即开增氧机或加注新水。

鱼病防治鱼病防治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

淡水白鲳对敌百虫非常敏感,当敌百虫浓度在0.2毫克/升时即会死亡,因此防治鱼病禁止使用敌百虫;淡水白鲳对硫酸铜、漂白粉等有较大的耐受能力,防治鱼病可以选用这些药物。

养殖淡水白鲳的日常管理经验

养殖淡水白鲳的日常管理经验

养殖淡水白鲳的日常管理经验
1、饵料品种
一种以东北黄豆直接投喂。

另一种以颗粒饲料投喂,颗粒饲料蛋白含量在32%以上,后期的饲料要增加脂肪含量。

2、投喂方法
黄豆的投喂方法为一天下池检查三次以上,吃完即添加,日投喂量以24小时吃完为原则。

颗粒饲料采用投饵机投喂,鱼种放养后要根据天气、水温等情况投喂充足的饵料,特别是6月份,水温升高,鱼体重增加,适时增加投饵量,投饵量的控制以鱼吃饱,没有鱼在投饵机前争饵为原则。

3.日常管理
鱼种放养后,注意水质变化,前期每半月加水一次,6月份鱼吃食量增加,排泄物增多,水质容易恶化,每星期加水一次,每次加水20公分,鱼池水色保持“肥、活、嫩、爽”。

适时开动增养机,后期池中载鱼量增大,遇到天气变化,要早开增氧机防止鱼浮头。

要勤巡塘,勤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掌握鱼的吃食情况。

4.鱼病防治
混养池塘4月25日,淡水白鲳放养前杀虫、消毒。

养殖过程中主要的病害就是肠炎,用氟笨尼铐浸泡黄豆或拌入颗粒饲料中投喂三天,即可见效。

5.收获
淡水白鲳易捕捞,用网拖第一网可以捕捞池中的90%,再捕两网池中基本可以捕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水白鲳鱼养殖技术
淡水白鲳具有肉质好,体形大,生长快,食性广,病害少,耐低氧,易捕捞等特点,是-种有价值的大型经济鱼类,它的引进和推广对提高效益,对改良养殖结构,丰富菜篮子具有积极作用。

-、淡水白鲳的生物学特征
1、形态特征
淡水白鲳鱼体似海水鲳鱼,呈卵园形,侧扁,头小,头长与头高相当,尾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背部有脂鳍,体被园鳞,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呈锯状腹棱鳞,体色为银灰色,胸鳍,腹鳍,臀鳍红色,尾鳍边缘带黑色。

淡水白鲳鱼的鱼种时体表有黑色斑,成鱼时消失,放养在池塘中的成鱼则是白身,银鳞,黑尾,红鳍四色相配,极为美观,故ㄡ是-种很好的观赏鱼。

据报道,在原产地此鱼最大个体可达20千克。

2、生活习性和食性
淡水白鲳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喜群聚群游,族群间不互相残杀。

淡水白鲳消化系统发达,为杂食性鱼类,既摄食小鱼、虾和底栖动物等饵料,ㄡ摄食小草、蔬菜、藻类等植物性饵料。

人エ饲养条件下,可投喂麸皮、米糠、豆饼和配合饵料。

3、生态习性
①适温范围:淡水白鲳的生长温度为21—32摄氏度,最适温度为28—30摄氏度,最低临界温度为10摄氏度。

正常吃食温度为16摄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