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完整版)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关于诗的“起、承、转、合”爱莲散人写在前面的话:为了方便网友学习近体诗,对诗的“起-承-转-合”有所了解,现参考诸家文献和云卷云舒收藏的资料,综合编纂了这份学习参考材料。

什么叫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承述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我们一般写作文,也应该做到这样的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

“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

”“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

如果我们在鉴赏古体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一、关于诗的“起”古人对于诗文的开头十分重视,有“凤头”之说。

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

今天主要介绍明起、暗起、陪起和反起四种。

1、明起。

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

2、暗起。

不从题之正面直说,而题意自见。

如:邵雍《清夜吟》中“月到中心处”。

3、陪起。

先借他物他事说起。

如:苏廷页《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诗词写作格律诗的写作章法精选全文

诗词写作格律诗的写作章法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诗词写作格律诗的写作章法格律诗的写作章法,概括起来是四个字: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我国最权威的工具书《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

”起承转合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

所谓“起”就是“起头”,也可称之为“开头”或“开端”。

“万事开头难”。

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起头,并且对起头有很多讲究,有所谓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等等等。

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所谓“承”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上下关联,前后呼应,或总接,或分承,或暗接,或明顺,或舒缓,或湍急,或如徐徐春风,拂面而来,或如开闸之水,咆哮而下;所谓“转”就是转折、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彼转到此,由此转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或乘势而上,有如奔腾咆哮之江河,遇千重高山之阻挡,曲曲折折向东奔流。

一首诗写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如果转得好,转得神,转得妙,转得出其不意,转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势若奔雷。

所以历代诗人无不在转上绞尽脑汁,以求收到“摄人魂魄”之功;所谓“合”就是结尾,结束全文。

结尾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结尾有两种结法,一是明结,一是暗结。

明结就是通过结尾直抒胸臆,阐明事理,抒发感慨和豪情;暗结则是以事说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给人以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结尾往往是诗歌的高潮,合得好,合得妙,就能使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意境深远,引人深思,言虽止而意无穷。

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中讲到,黛玉教香菱学作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谈谈格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谈谈格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谈谈格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展开全文谋篇布局,说的就是起承转合。

五律一般都是:首联上句起,首联下句承,颔联、颈联衬贴题目,尾联上句转,下句合。

下面详细分说一、首联起承之法1、叙写时间、地点、景色、人物而起,亦就“时、地、景、人”中任选一二承之。

如陈子昂《送别崔著作东征》:“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首联就时令(秋季)节气(白露)起,而承以人事(征战)。

并且偷偷用了对仗,起承间一气贯注,很有水准。

又如崔颢《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的首联:“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以人事起(征马指代骑马之人),而以时、地、景承之。

时:秋夜。

地:送别之城。

景:圆月朗照。

又如大家所熟知的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以海上生明月的景象起,而承以天涯共仰望这件人事,景象是亲眼所见,人事则心里想象,此处由实返虚,最是高明。

古人云,次句承接首句,须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若有意,若无意,如此最佳。

2、问答起承,或于首句引出次句之问。

问答的,如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的首联:“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首句引出次句之问的,如杜甫《天末怀李白》的首联:“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3、以转折起承。

如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的首联:“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谓我本已为君未能中第而怅惘,更何况春日送别更增愁绪。

柳谐音留。

更明显的转折是《送平澹然判官》:“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

”虽然不认识西域的路,却也如定远侯班超,万里从戎。

4、以对仗起承。

五律中,以对仗起承的极多。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陈子昂《度荆门望楚》:“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高手的作者,会用流水对等放在首联,在起承之间使人浑然不觉其为对仗。

如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绝句快速入门——浅说格律诗(绝句)的起承转合

绝句快速入门——浅说格律诗(绝句)的起承转合

绝句快速入门——浅说格律诗(绝句)的起承转合绝句快速入门——浅说格律诗(绝句)的起承转合绝句幅虽小,但要以小见大,以情感人,是许多诗词爱好者的首选。

写绝句是有章法的,不是能写出四句诗合律就算是绝句,绝句所用的章法是起承转合,本文参照有关资料,力图分析一下绝句的起承转合,希望能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要点是——: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有味。

下面我们通几首例诗来看一下绝句的章法。

例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细看这首诗的起承转合:起句:碧玉妆成一树高,非常自然;承句:万条垂下绿丝绦。

做进一步描写;转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用了一个问句;合句:二月春风似剪刀。

答的耳目一新。

再来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算是转得较暗,相当于:(但是)儿童相见不相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悲慨中不失爽朗之气,既写实,又浪漫;既伤感,又幽默,正是盛唐气象的最好写照。

通过一个“莫”字来转。

一个好的转结,能让全篇出彩。

关于起承转合,主要还是靠自己多读前人作品,细品而领悟。

这种章法的布局要求是:起要扣题,承要自然,转要新巧,合要点睛。

另外,像一些章法较好的作品对创作会有大的帮助。

王昌龄、王之涣的,都可以。

唐诗三百首中的七绝,大多是章法很好的作品,细品一下,必有收获。

一:起要平直。

“起”又叫起调、发端、起句、起手。

我们通常把绝句的第一句,称之为“起”。

“起”的首要任务是宣示主题,其次则是为全诗定调。

起句常用手法有:明起、暗起、景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

1、明起: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

如:王勃的【九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题为【九日】,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

又如:杜甫之【虢国夫人】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关于律诗的起承转合

关于律诗的起承转合

关于律诗的起承转合起承转合在律诗中的作用,基本写法和注意事项,下面再来复习一下:注意1:一般起句的景物写的不可太满,要留些余地给承句。

注意2:起句的前后分句可以是互补关系,可以是递进关系,可以是平行关系,可以是相连关系。

注意3:起句选取的景物要为转句的情服务,不要选取跟你表达的主题或感情无关的景物。

注意4:选取的景物一定要符合自然的逻辑。

注意5:如果是以景语开头,那么就要选用符合心情格调的景来写。

注意6:起句一定要扣题。

注意7:七律和记叙文有一个相同处,那就是时间、地点一般放在起句来交待2》承句注意事项:诗的承接之法,要点是紧接起联写景色,写情绪,都要不松不紧,若即若离。

与起句的气脉要连贯而不可断了。

接续起联,但不要和起联一样的平行描写,要有所递进,或者舒展。

承联适宜匀称舒缓一些,尽量不要用很突兀很激昂的情绪表达。

基本原则是跟着起句走,注意这个“跟”字,要跟的住。

说白了就是一个连贯性.承句不单要承接,还要扩展。

承接和扩展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3》转句的注意事项:诗的“转”非常重要。

转本身就是一个小的跳跃,从景到情的跳跃,从量到质的跳跃,从平铺直叙到诗意的高潮。

所谓的转,就是要有一个变化,要有一个提升。

转的概念好理解,转的处理却需谨慎。

转要转得使诗为一振,精神起来,又不能转的脱离了主题。

总之呢要注意一下几点:1. 转的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2. 不断裂。

3. . 形转而意不转。

这里的转,只是形上的转,并不是指意上的转,不是说从这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这里的转,只是形上的转,并不是指意上的转,不是说从这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

4》合句的注意事项:“合”就是诗之收尾了,也称为“结”。

要注意一下几点:1.前分句要稍微总结下前面六句。

2.前分句要在语气上,逻辑上,为后分句做准备,以利于前后分句的衔接。

3.最好使用比,一般用比的时候都是用景结。

当然,合句可以情结,可以景结。

使用比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字尽意不尽的效果。

律诗的起承转合

律诗的起承转合

律诗的起承转合千百年来,诗人们总结格律诗的章法,无非是“起、承、转、合”四个字。

说白了也就是说:如何开头,如何发展,如何变化,如何结尾。

我们先来看一首苏东坡的七绝:《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起)菊残犹有傲霜枝。

(承)一年好景君须记,(转)最是橙黄橘绿时。

(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此诗的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

刘平驻守宋、夏边境,力拒西夏,因孤军无援战死。

身后萧条,诸子早卒,只剩景文一人。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

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

那么大家看到,我已经在这首作品中标注了“起承转合”这个作品的骨架。

那怎么在绝句中运用呢?先来看起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起:引领的作用(引领,是引领主题。

)”是吧,那么我们来看,“荷尽”是什么意思,大家从字面上都可以看到,荷花开没了,都败了,“擎雨盖”是什么,那当然是大荷叶了,连荷叶都没了,那是什么季节,那当然是快冬季了,或者是秋意已经很浓度时候了。

这季节上我们不必细分,因地域不同吗。

总之,起句先交代了时间,季节。

而且是一幅衰败的景象。

怎么会这样呢?我们自己心中有个疑问。

第二句,也就是在承句中,我们知道,这个“承”是承上启下,起一个连接的一个过渡的作用,它是对起句的一个铺述、说明,或者是渲染起句所带给我们大家的那个景象的作用。

那么通过这一句,我们了解到,菊残-犹有-傲霜枝,什么呢?具体的我们就很清楚的知道了一个季节--冬天。

说清楚点,就是刚刚入冬的时候。

那我们来想像一下,菊都已经衰败了,而且已经有霜了,虽然有抱死枝头香来“傲”霜,但我知道,至少我们这里西北地区,如果是有霜了,那天气已经是很冷了。

这是一副什么画面?起句和承句中,诗人是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格律诗的起承转合一、起我们要写一首诗,想表达一种意境,一种情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好诗的“起句”呢?当然起句的写法很多,什么明起、暗起、陪起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抽象了一点。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两种简单的起的写法:一种是起句的“面式”写法;二是起句的“点式写法”。

下面我们先看第一种;“面式”:杨载的《诗法家数》云;“起句先须阔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来矣。

地步一狭,譬犹无根之潦,可立而竭也”。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首联,起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颌联,承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颈联,转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尾联,合句)我们看起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这起句都包含了什么信息给读者啊?玉露伤枫树,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枫树叶,那么说明是秋天,地点;巫山巫峡附近。

气萧森;气氛沉闷苍凉。

从起句这些信息里面,我们看出,起句需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还有笼罩全诗的氛围(气氛),既然起句气氛萧森了,后面就不能写开心快乐的事。

我们看后文就知道,“萧森”一直笼罩整首诗。

至于起句的气势是一般,不大,平直。

另外从范围来讲,“巫山巫峡气萧森”,也不是具体的景物,也不是某一个点的景物。

而是比较笼统的比较全面的景物,下面的承句的景物都在这起句的笼罩范围之内,这种写法就是“面式”的起句写法。

看承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联的江间,是具体的景点,塞上,也是具体的景点,都在起句“巫山巫峡”的笼罩之下,所以起句是笼统的,比较大面的去写,情感的氛围也是笼罩全篇。

我们再看一首诗例;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我们看首联(起句):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这起句都讲什么?村边的水,村里到处是悠闲自在的样子,这里的“幽”,不单是幽静,还有“悠闲”的意思,那么这起句也交代了时间——夏天,地点——江村,也是比较全面地介绍江村的情况。

律诗的起承转合

律诗的起承转合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 转句“棋罢不知人换世”从起句承句的梦境陡转, 写典故,转句的用意是人生如棋,棋局如梦,人 生如梦,是对起句承句的升华,更是为合句的 “无奈客思家”作了铺垫。主要情感是官场失意 的无奈和思乡怀人。主要手法是典故、情景交融、 诗中有画(一句一景)。 • 1.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 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 2.①比喻或象征手法或典故;②以景写情,情景 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试试高考题
• 梦中作① 欧阳修 •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 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 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 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 阑:酒尽。
律诗的起承转合
浙江李先慧
律诗的起承
• 律诗的起承转合与绝句在内容上要求完全 一致,只是将四句变成八句。一二句是起 联,是为首联;三四句是承联,是为次联 或颔联;五六句为转联,是为颈联或三联; 七八句为合联,是末联或尾联。 • 起的作用: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 调;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状 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因在绝句 中已经从“起”与题目的论关系角度论述 了“起”的明起和暗起,本课再从“起” 的作用角度,介绍起的类型。
起的类型
• 开门见山,直奔题旨。就是起联直接扣住 题目来写,同“明起” •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倒装而起。
• 倒装而起。运用倒装手法,将先后关系倒 着写 •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只要我们抓住古诗起承转合的章法特点,从诗句之间的联系上去理解诗意,关节处往往会迎刃而解,正所谓起承转合皆关“情”。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前人将诗词的章法归结为“起”、“承”、“转”、“合”,“起”即一首诗的起句,即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可引出下文。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转笔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

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

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直接揭示主旨。

它是诗的精华,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绝句的起承转合起、承、转、合在绝句中则一句承担一项功能,例如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起)名成八阵图。

(承)guo,tu,zhuan,wu江流石不转,(转)遗恨失吞吴。

(合)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起)夜泊秦淮近酒家。

(承)天,地,人,sha,jia,hen,hua 商女不知亡国恨,(转)隔江犹唱后庭花。

(合)以上的感觉是先远景(起),再近景(承),再是事情(转),合里再有一个动词(合,就是感情入物入景)。

有一点电影里拉镜头的感觉。

很合人的视觉感觉。

先整体,再细节,然后是人与事,交融。

动词很重要,一下就把静景变活了。

其他类型:(一)并列式:句句并列,内容不分高下。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tian,景,由近渐远。

二__二__一__二。

数对数,名对名,动对动。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chuan,景,近景。

一__一__二__二__一。

对联式。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xiang,景,由远至近。

二__二__一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yang,景,由近及远。

二__一__二遗爱寺白居易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xing,有人入景zuo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sheng yu一句一个画面。

这种写法一般见于整首绝句和五七律的局部。

(二)承接式: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连贯动作。

由景生出动作,先举后望。

shuang。

二__一__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xiang,二__一__二(句句顺承)竹枝词刘禹锡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由景生情,比拟呼应。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隔句承接:三承一,四承二)(三)转折式: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行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船速)对比(内容的转折)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欢愉)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粱州。

(惆怅)(情感的转折)(四)因果式: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因)春日凝妆上翠楼。

(果)人,事,景,情,顺叙忽见陌头杨柳色,(因)悔教夫婿觅封侯。

(果)(前因后果)登山李陟终日昏昏睡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人,事,情,顺叙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多重因果)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果)事,起因,倒叙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因)(前果后因)章法的划分是相对的。

有的作品,分析者站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归属,另外,有的作品并非单纯地运用某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从而表现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例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一句与第二句是并列关系;第三句和第四句则是因果关系了。

有的作品,总体看是按起承转合安排的,细类又杂以并列、因果、承接等,这里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总之,如何布局谋篇,要看如何更有利于题材的组织和主题的表达,变化之妙,存乎于心,分析人家的作品和自己创作,都切忌拘泥。

再附一例唐·李绅《悯农》(之一)春种一粒粟,(起)秋收万颗子。

(承)四海无闲田,(转)农夫犹饿死。

(合)第一句是起,起事--春天种上一粒种子,交代了时间(也暗含地点)、事件。

第二句是承,承续首句写出:(在春天辛勤播下少数的种子),到秋天能收获很多很多像种子一样的粮食。

一二两句的关系是顺承的,其顺序不能颠倒,其思想内容还是较为具体的话,那么,第三句就不再是一味地顺承下去,或具体实在地写来了。

第三句,作者的笔触开始转移,由眼前的一粒粟、万颗子,一垄田、一畦地的春耕秋收的“点”,联想到整个天下春耕秋收的“面”,使诗意由此及彼、推而广之,转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四海无闲田”是说:全天下的田地都耕种了,也都取得了种“一粒粟”得“万颗子”好收成。

第四句是合,就是把前三句的诗意合成、概括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感悟点上,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民以食为天。

”前三句诗,春种也好,秋收也好,不使有“闲田”也好,夜以继日、辛辛苦苦的耕作,全是为了“盘中餐”这个“吃”的问题。

然而,最终结果怎样呢?--“农夫犹饿死。

”作者卒章显其志,和盘托出了诗的“悯农”主题。

全诗共四句,起承转合,自然顺畅,清晰有序。

一首小诗,起承转合,不仅表现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更揭露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论诗,对香菱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是两副对子。

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

”起、承、转、合,即起始、承接、转折、收合。

这是律诗最常见的章法。

律诗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

我国古律诗常运用起、承转、合。

律诗“首联”也叫“起联”,“颔联”承笔衔接。

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联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起笔一联只概括大概,承笔应点明题意,以开启下文转笔一联。

我国元人杨戬《诗法家数》说:“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

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

杨戬《诗法家数》又说:“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

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

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

例如: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起,写环境)远景,cheng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承,写该环境出现的事件)当下,zheng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转,写情怀)情,qing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合,瞻前顾后)情入当前景,ming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起)地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承)近景,yin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转)事, xin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合)jin起、承、转、合在五律和七律中一般一联承担一项功能,但也有例外。

比如过杨村杨万里石桥两岸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起)远,全貌,chuan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承)近,细节,chuan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水际天。

(再承)近,细节,tian政尔清和还在道,(转)为谁辛苦不归田。

(合)tian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使环境更加丰满迷人,用以突出重点。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破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颔联写安史之乱后春城败象,颈联运用进一层转,实仍写安史之乱严重后果尾联结以衰老,通体呼应,和谐一致。

转笔推开一步,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胸襟开阔,遂成千古名句。

尾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

文气舒荡,活泼自然,转笔呼应,跌宕有致、珠联璧合。

反转是从反面着笔,前后对比,产生反差,造成奇趣。

如王安石的《示长字君》。

尾联即合,方法多样,不不一一列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