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关系-中国土地学会

合集下载

三农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5篇)

三农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5篇)

三农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三农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5篇)当想知道某一情况、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时,我们就需要好好地展开调查,并且最终的调查结果会写在调查报告中。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调查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农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农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三农问题自提出日起就是一个热的话题,它关系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我们国家进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小康社会。

在这一背景下,利用20xx年寒假放假,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回到了我们扶风县,进行“三农”政策的再宣传、有关“三农”的问卷调查。

通过宣传与调查,我了解了一些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

以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扶风县的具体情况,在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上,我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与措施。

希望能让我们的父老乡亲得到实惠,生活得到提高!一、扶风县概况(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部渭河流域。

西汉时此地为京官右扶风的封地,唐时借汉官名作县名沿用至今。

面积751平方千米。

辖1 5个乡镇,205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

人口44.8万。

扶风县辖城关镇、天度镇、午井镇、绛帐镇、段家镇、杏林镇、召公镇、法门镇、南阳镇、上宋乡、揉谷乡、太白乡、黄堆乡、建和乡、新店镇。

耕地4.92万公顷。

耕地4.92万公顷。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油菜、芝麻、花生、辣椒、烤烟次之。

是我省麦、棉主要产区之一。

扶风县是农业大县,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大县和陕西省粮食、油菜、生猪、苹果、辣椒、秦川牛等生产基地。

建成“吨粮田”1 0133公顷,水果总面积7333公顷,蔬菜面积1067公顷,辣椒2800公顷。

县北有天然林400余亩,以山杨、栎类为主。

经济林有苹果、柿子、杏、核桃、梨等。

种植药材主要有白术,生地、大黄,黄芪等,野生药材主要有防风、黄苓、苍术、柴胡、地榆、酸枣、山楂等。

大家畜有牛、马、骡、驴。

“秦川牛”、“关中驴”广泛分布于高原和平原乡镇。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变迁与创新实践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变迁与创新实践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变迁与创新实践作者:韩长赋来源:《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9年第01期土地是财富之母、农业之本、农民之根。

土地制度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生产关系安排,是一切制度中最为基础的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系统梳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历程,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论述,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

一、中国土地制度历史变迁与国际比较适应资源禀赋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古今中外世界各国形成了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土地制度。

站在全球的视角,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各种典型的土地制度安排,有助于科学、系统、全面地認识中国土地制度。

(一)中国土地制度演进中的典型形态从古到今,中国土地制度大致经历了共有制、井田制、私有制、均田制、公有制等多种典型形态。

可以说,一部土地制度的变迁史,就是一部朝代更替史,更是一部社会经济发展史。

一是共有制。

研究表明,中国有史料可以佐证的土地制度发端于商朝的村落共有制。

这一时期,人类由游牧转为农耕,定居于村落,农业生产主要是刀耕火种,生产力低下。

在这样的条件下,土地由组成村落的氏族合村共有,氏族成员共同耕种,作物收获后共同分享。

这种制度适应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氏族社会特点,有利于氏族成员共同生产生存。

二是井田制。

这种制度大致出现在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周王分封土地给贵族,贵族将土地分配给庶民使用。

庶民以共耕公田为前提条件而获得私田,且庶民要完成公田的耕作后才能耕作私田。

那时的耕地,总体十分规整,呈方块状,如同“井”字,故称井田制。

井田制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私有制。

这是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土地制度,始于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从战国末年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标签:农民;国家建设;资本贡献;劳动力贡献;土地贡献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为: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和降低成本、为非农产业提供充裕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

粗略估算,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仅通过这三种方式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至少17.3万亿元。

为回报农民,应进一步具体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于新中国的创立和建设,对于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农业自身的贡献外,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尤其表现为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本积累的贡献、为非农产业提供充裕而廉价劳动力的贡献,以及为城镇化所提供的土地贡献。

当然,和农业自身的贡献相比,这几项贡献都是在等价交换原则之外的,是“额外”贡献。

下面我们主要对这三方面进行估算。

一、农民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所作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在提供农产品方面为国家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1953—1986年,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暗税”方式为工业发展汲取了大量农业剩余。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对农业实行“轻税政策”,使得仅靠税收方式汲取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化建设的资本需求。

同时,广大农民刚刚从旧社会重税压迫下解放出来,要求“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意愿非常强烈。

为了稳定农民的情绪,同时也兼顾工业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方式汲取农业剩余就成了当时决策者的一个基本选择。

“剪刀差”概念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3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并针对中国的国情被发展和广义化。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剪刀差”是指在工农产品交换过程中,工业品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由这种不等价交换形成的剪刀状差距。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工业建设逐渐从依靠农业剩余转向依靠工业剩余,但是,工业化究竟从农民身上汲取了多少农业剩余呢?这个问题曾引起过两次“剪刀差”研究热潮,但官方自始至终没有给出正式的数据。

耕地减少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以浙江省为例

耕地减少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以浙江省为例

耕地减少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董国新;邹江【摘要】基于增长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理论构建分布滞后模型,实证分析了浙江耕地减少对经济增长和对提供非农劳动力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耕地被占用后第3-4年才对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作用,两者呈明显的倒"U"型关系,耕地减少对提供非农劳动力的作用是明显的.最后,建议对土地管理实施"过程管理"和"永续经营",对劳动力加快转移并提供"转业"培训.【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6(005)003【总页数】7页(P41-47)【关键词】耕地减少;经济增长;非农劳动力;分布滞后模型【作者】董国新;邹江【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9;广州市隧道开发公司,广东,广州,5101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4.6一、导言耕地作为一种日益稀缺的资源,其重要性已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关于耕地面积变化(耕地减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也是实施工业化和城市化扩展的载体,实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耕地的贡献。

耕地减少不仅意味着粮食供给可能会减少,而且意味着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要离开农业生产,从事非农生产,耕地减少对经济发展可能会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浙江省经济较为发达,2004年其国内生产总值达11 24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4万元,同时浙江省又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改革开放后耕地减少较多,目前其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浙江经济增长受土地制约越来越大,出现企业无地建厂的现象;浙江城市化也受土地的制约,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重对经济增长的约束。

因而很有必要对浙江省耕地减少情况、耕地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轨迹和贡献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找出其一般规律并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建议。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

第3卷㊀第1期2024年3月岳麓公共治理Yuelu Public Governance Vol.3,No.1Mar.2024DOI:10.20158/ki.ylggzl.2024.01.009公共治理视角下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张英男1㊀李文博2㊀杨园园3㊀郑瑜晗4㊀梁雅嘉5(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58;2.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169;3.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4.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湖南长沙410082;5.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2)主持人语:夯实耕地根基,保障粮食安全在自然资源治理中具有基础性㊁战略性意义㊂我国已经形成以 数量-质量-生态 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策略及粮食省长责任制为代表的相关举措㊂在公共治理视角下,需要采取差异化手段来协同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过程中的政府㊁市场及村民等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㊂耕地利用的多维效益及粮食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公共治理手段在解决该问题过程中的复杂性㊂首先,将行政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制与粮食安全保障结合,必然会引发以传统政绩观为导向的强制性行政干预与农户生计诉求的冲突,以及扭曲的横向竞争导致虚假的指标竞争等问题;其次,虽然耕地的数量管控在占补平衡等严格的保护制度作用下成效显著,但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实现多元共治与多主体协同仍是目前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问题;再者,耕地利用与管理具有系统性,在外部风险冲击下如何加强耕地系统韧性治理来加强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㊁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关键;最后,在新形势下,为有效回应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大食物观背景下的多元膳食需求,亟待完善耕地的管制策略㊁保护模式㊁治理政策㊁长效机制㊂因此,本圆桌论坛对粮食安全的属地化管理㊁深度城镇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治理转型㊁耕地利用系统韧性提升治理策略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耕地保护治理体系重构及大食物观下的耕地保护等关键议题作出探索与思考,以期为公共治理视角下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提供新思考㊁新见解㊂中图分类号:F301.21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7-2180(2024)01-0102-11一㊀张英男:粮食安全属地化管理的再思考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保障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1]㊂当前,全球经济衰∗收稿日期:2024-02-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乡村空间资源商品化的机制㊁效应与调控:以浙江省典型村域为例(42201204);京津冀地区乡村地域空间演化机理与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42071231);人地系统耦合下脱贫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互馈机制与模拟:以环京津贫困带为例(42371300);城乡空间融合过程与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湖南省为例(4230121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耕地利用 温室化 转型的驱动机制㊁综合效益及多情景模拟研究(LY24D010002);辽宁省科技厅联合计划项目:城郊耕地多功能供需错配识别及其适配调控研究(2023-MSBA -125);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劳动力流动视角下城乡融合发展区域模式与机制创新(2023JJ40137)㊂作者简介:张英男(1993-),男,博士,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乡村空间治理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李文博(1990-),男,博士,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管理㊁耕地利用与保护;杨园园(1988-),女,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城乡融合与乡村可持续发展㊁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配置等;郑瑜晗(1994-),女,博士,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㊁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㊁城乡空间治理;梁雅嘉(1998-),女,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㊂301张英男㊀李文博㊀杨园园㊀郑瑜晗㊀梁雅嘉:公共治理视角下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退,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民粹主义横行,外部格局深刻调整[2]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突发性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增加了我国农业防灾减灾㊁灾后恢复生产的难度和压力㊂同时,粮食价格持续下跌,种粮效益明显下降,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3],出现了耕地 非粮化 倾向[2]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中国居民膳食消费水平与结构正在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形式上表现为由 粮菜型 向 粮肉菜果 多元型转变,这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5]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敲响了全球粮食安全的警钟,受国际粮价影响,部分国家开始限制粮食出口,贸易链断链风险加大[2]㊂面对复杂的新形势,为切实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迫切需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3],立足国内实现粮食自主,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2]㊂(一)粮食安全属地化管理策略及治理手段粮食是具有一般商品属性和公共品属性的特殊商品,为充分调动地方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积极性,1994年国家开始实行 米袋子 省长负责制,规定各省(区㊁市)的行政首长负责本地区粮食的供需平衡和粮价的相对稳定㊂2014年中央政府建立了更系统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以及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更具体地规定了地方党政机构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事权[1]㊂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是规范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手段,不仅强调粮食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还强调粮食产业健康发展㊂具体而言,在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方面,要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离任审计制度;在加强粮食储备能力建设方面,要求严格按照储备规模和完成时限,抓紧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在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方面,要求建设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和 放心粮油 供应网络㊂总之,应当建立健全党政同责治理体系,促进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推动粮食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3]㊂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与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也有其特点及创新:首先,突出属地责任,明确各设区市党政机构为辖区内粮食安全的责任主体,细化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强化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部署,夯实粮食安全基础㊂其次,强调部门联动,设置了13个部委负责落实的分部门考核机制,体现了各部门各司其职㊁各负其责的特点㊂最后,结合区域优势,设计了差异化的考核细则,以应对粮食产区和非产区的区域差异[4]㊂(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积极影响与现存问题实践证明,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是落实地方承担保障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的重要手段,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安全政策的落实和粮食供给的稳定[1]㊂该制度推动了耕地保护制度的严格落实,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加强和秸秆还田工作的大力推进,耕地质量逐年提升㊂同时该政策也促进了粮食扶持政策的实施㊂省级和地方财政积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粮食企业发展,并加大了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促进了粮食产业发展并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5-6]㊂粮食生产㊁收储和管理能力也显著提升,各地粮食储备保障能力和综合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㊂此外,各设区市也通过推进粮库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粮库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1,7]㊂从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运行效果看,各地普遍加强了粮食生产领域的土地管理㊁耕地保护和农业投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迅速增长,对充实粮食供给㊁稳定粮食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㊂但其实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是中央与地方 委托-代理 关系的内生性矛盾㊂中央与地方在粮食流通环节存在事权不清㊁职责不明等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地方政府缺乏激励去动用地方粮食储备,倾向于将责任转嫁给中央政府㊂在开放的经济市场下,粮食流通安全超出了地方政府的调控范围,导致省级政府难以平衡粮食供求总量㊂虽然省际间粮食流通计划调拨已取消,但省内各县仍实行计划调拨,分省决策㊁各自为政,容易导致政策偏离初衷,在部分地区加重了市场封锁的情况[4]㊂二是地方政府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的难题㊂基于政绩考核的压力,地方政府往往会强制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在多元主体已经形成竞争市场的情形下,不恰当的行政干预可能导致市场调401岳麓公共治理2024年第1期节功能受阻,造成储备机制与市场脱节,无法按照市场需求灵活调整[4,7]㊂三是地方政府在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㊂在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农民收入降低,严重影响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㊂同时,与种植经济作物或发展工业㊁服务业相比,种植粮食的比较效益较低,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有限㊂有些地方政府还需对其提供资金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推动粮食安全工作的积极性[7]㊂(三)优化粮食安全属地化管理的思考粮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战略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其管理责任主体主要是党政机关㊂因此,要进一步完善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打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础㊂1.改进非粮食主产区考核指标,发挥考核结果的导向作用依据主销区㊁产销平衡区政府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中承担的主体责任,细化非粮食主产区考核标准,提升其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和精确性㊂同时将考核结果向地方政府通报并在网络上公开发布,以供社会监督,提高考核的透明度㊂此外,还应建立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对考核结果优秀的省份,中央给予财政支持,提高地方政府重粮抓粮工作的积极性㊂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省份进行通报批评,并实施限时整改,并对整改不到位省份的负责人进行约谈[2]㊂2.推进粮食产销区产业协作,统筹区域间资源优势中央政府作为粮食宏观调控主体,应强化组织协调,统筹资源配置,加大考核力度㊂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大耕地和水资源保护力度,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㊁集约化㊁标准化㊂支持粮食主销区与主产区合作,在主产区投资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共同参与粮食生产和粮食产品加工,提高种粮农户收入,缓解主产区的资金压力㊂通过加强区域间产销协作,发挥各区域优势,保障粮食安全[3]㊂3.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粮食供应能力根据粮食调出量和产销区农民收入差距确定补偿标准和金额,确保主产区具有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㊂中央财政应向主销区按耕地占用数量收取资源税或补偿金,通过转移支付对主产区进行补偿,创造粮食主产区休养㊁调整㊁升级条件,提高其耕地质量,增强生产能力㊂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建设,推动产销区长期稳定合作,充实薄弱地区粮食库存,从而提高粮食供应稳定性,保障在市场出现异常波动和救灾应急情况下粮食的正常供应,维护粮价基本稳定[3]㊂二㊀李文博:深度城镇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治理转型中国耕地保护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受到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我国耕地数量锐减,这虽然加剧了人多地少的根本矛盾,但也奠定了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㊂国内的耕地保护治理以数量平衡为核心,其形成了 指标+分区 模式的规划管制治理体系以及 开发+整理+复垦 模式的综合整治治理体系,为遏制快速城镇化阶段的耕地 非农化 问题提供了有效支撑㊂如今,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5%,发展增速逐渐放缓,已进入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深度城镇化阶段,对耕地功能的多元化需求持续增长,城镇化与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关系正经历深刻变化㊂因此,亟须因势利导调整战略方针,重构耕地保护治理体系,以适应深度城镇化背景,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㊂(一)从增量扩张到深度发展:耕地流失减缓㊁保护秩序改变改革开放初期,分级承包财政体制的实施赋予了中国地方政府更多财政支出自主权,引发了以兴建乡镇企业为主的工业化浪潮[8]㊂由于建设乱占耕地㊁滥用土地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建设思路,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央设立国家土地管理局,开始控制耕地的 非农化 ㊂随后,受分税制改革㊁开发区建设以及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取消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涌向城市并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加剧城乡结构失衡㊂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中城市建设用地年增长率接近4%,高于发达501张英男㊀李文博㊀杨园园㊀郑瑜晗㊀梁雅嘉:公共治理视角下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国家1.2%的平均水平[9],构成威胁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的重大因素㊂在地方政府 经营城市 的过程中,土地与财政㊁金融深度捆绑并形成吸纳资金和资源的循环机制,促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激增,远超出人口城镇化的实际需求㊂2004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每上升0.26%,耕地压力指数相应增加1%,保护形势愈发严峻[10]㊂这种超需增量扩张成为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主导发展模式,也是上一阶段耕地保护治理面临的核心难题㊂然而,部分城市的建设用地总规模早在2010年前后就已接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限,剩余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十分有限㊂随着人口城镇化增速放缓,土地城镇化也开始强调要盘活存量㊁控制边界,逐渐迈入存量更新与减量规划时代㊂因此,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深度城镇化转型期,耕地保护治理应再审视人地关系变革,重新厘定建设占用压力减轻后的耕地保护侧重点㊂此外,国内一般以重点城市周边地区为优先,遵循由大到小㊁由近及远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秩序㊂但自从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来,国家倡导以具备潜力的县城为载体推进新一轮就地城镇化,旨在加强 城尾村头 的中间力量,以解决城镇体系发展不均衡㊁不完善等问题,同时有效衔接乡村全面振兴㊂鉴于此,为确保耕地保护治理跟进发展侧重点,不仅要考虑城镇化的整体绝对量变化,也需注意个体相对量变化,及时调整空间战略部署以提升治理成效㊂(二)从数量管控到多元共治:秉持永续原则㊁保护范畴扩增199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首次提出耕地总量平衡概念,成为治理国内耕地 非农化 的主要思路㊂该项制度被纳入199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并于次年实施㊂这一制度要求按照 占多少,垦多少 的原则,由原占地单位负责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㊂理论上,占用耕地受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限制,而补充的开垦或复垦耕地需经过国务院土地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验收,由此组成 开源节流 的治理措施[10]㊂但在实践过程中, 未批先征 以租代征 等形式的违法占地现象在初期并未得到有效监管,而且新增耕地的地力和区位条件普遍较差,实则占多补少㊁占优补劣㊂在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后,相关政策着重强调要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并且提出按质量等级折算补充耕地数量和耕地提质改造等应对办法㊂与此同时,各地相继出台土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构建了 开发+整理+复垦 模式的综合整治治理体系㊂目前,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率尚存在一定差距[11],数量管控仍将是深度城镇化阶段的重要治理任务㊂但在规划管制方面,应重视除建设占用外的潜在耕地流失路径,避免过度生态退耕和不合理农业结构调整,以进出平衡完善占补平衡㊂在补充来源方面,全国限制条件较少的耕地后备资源已基本开垦殆尽,下一阶段需要优化要素配置㊁加强技术改造,向非传统耕地要食物㊂首先,立足于耕地数量管控,除约束补充耕地的质量标准外,应持续深化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等为主的质量建设治理,稳固核心产能;其次,注意耕地北移西扩后的水土错配和气候变化风险,通过保护性耕作㊁污染土壤改良和轮作休耕等生态修复治理支撑耕地永续利用;最后,认识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与系统韧性建设需求,开展供需结构治理,升级种植用途管制以明确耕地利用优先顺序㊂综上,步入深度城镇化阶段,需要搭建以数量管控为核心,向质量建设-生态修复-结构调控多元共治转型的耕地保护治理新格局㊂(三)从互为掣肘到合作共赢:多元主体协同㊁凝聚耕保合力在快速城镇化阶段,地方政府经营土地以获取高额财政收入,通过城投公司等途径引入市场金融资本,推动以地为本的城镇化进程㊂在这一进程中,地方政府和市场共享用途转换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虽然已采取综合整治措施补齐了耕地损失,但也引发新的耕地保护问题㊂例如,拆村并点后通过增加挂钩可以整理出一定数量的耕地,但农民上楼后耕作半径加大,倾向于将承包农地流转出去或是直接撂荒㊂考虑到资本的逐利性本质,企业在集中土地后更易经营高附加值农业,从而导致耕地 非粮化 问题[12]㊂并且由于新增耕地可以折抵建设用地指标,会激励资本参与到新一轮的整理项目中㊂而地方政府在治理 非粮化 时急于完成治理指标而忽视了经营主体的盈利诉求,并且粮食直补通常难以越过承包农户补贴到实际经营主体,极大地影响治理成效㊂601岳麓公共治理2024年第1期受限于主体利益冲突,耕地保护政策往往存在执行偏差,难以形成合力㊂数量管控㊁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和种粮效益提升是传统的治理痛点㊂在深度城镇化阶段,具备发展潜力的城镇和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后的增值收益分配,以及潜在的自然资源资产资本化发展可能产生威胁耕地数量的新矛盾㊂虽然国家已健全法律体系并制定了相关奖惩制度,但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和老龄化,引入多元经营主体后,挖掘种粮耕地的附加功能价值㊁提升社会化服务质量成为破解新阶段 有田无人耕 僵局的关键,落实监管到地㊁补贴到人㊂此外,开展耕地质量㊁生态㊁结构多元共治还涉及主体缺位和部门协调的问题,要确保多规合一后职能有效衔接,引导发展利益全覆盖㊁权责可制衡的合作共赢新业态㊂深度城镇化阶段的耕地保护治理转型要顺应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顺应客观的自然和经济规律㊂三㊀杨园园:面向耕地保护的韧性提升思考粮食安全是 国之大者 ㊂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保障稳定粮食供应㊁支撑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核心㊂尽管中国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然而极端气候变化㊁复杂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导致耕地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威胁和挑战㊂在此背景下,以应对风险扰动和提升适应性为重点的韧性理论为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㊁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新视角和理论基础㊂然而,目前中国耕地韧性研究尚未体系化,仍需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㊂(一)耕地韧性的内涵韧性 ,其意蕴主要体现为应对风险㊁抵御冲击㊁恢复更新的能力,是解析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重要工具之一[13]㊂耕地系统是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由以耕地资源为主的生态子系统和以人类活动为主的社会子系统共同构成㊂因此,耕地韧性可被定义为:耕地系统在受到干扰时能够抵抗扰动并重组,从而保持系统的结构㊁功能㊁特性以及对结构㊁功能的反馈在本质上不发生改变的能力㊂耕地韧性的发生是耕地系统不断抵抗扰动㊁提高适应能力的动态过程㊂耕地系统的 扰动源 由气候变化㊁自然灾害等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用地需求㊁利用方式等人类活动影响共同构成,它们对韧性产生负效应㊂当面对外界压力冲击时,相应的举措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㊁发展农业科技㊁资金投入和政策帮助等,能够维持系统原有的状态或转型为新的稳定状态㊂不同耕地系统受到的风险扰动㊁响应方式和适应能力不同,从而展现出有差异的韧性㊂根据韧性的发生过程,威胁和制约着我国粮食安全稳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耕地 非农化 非粮化 ㊁污损化等问题,实质上是风险扰动对耕地系统的影响超出韧性阈值而造成的系统变化[14-15]㊂韧性作为耕地系统的基本属性,是实现系统功能稳定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支撑,是有效实现耕地保护的重要途径㊂在日益复杂的不确定性环境中,亟须关注耕地的韧性治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助推耕地可持续发展㊂(二)耕地韧性提升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为实现耕地的韧性提升㊁推动耕地利用的可持续转型,亟须科学认知耕地保护,厘清耕地韧性提升面临的现实困难与挑战㊂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仍不容乐观,针对耕地韧性提升存在三方面的挑战㊂一是耕地系统面临扰动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导致耕地保护问题的多样性[16]㊂例如,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存在 变薄㊁变瘦㊁变硬 的问题;西北地区受地下水含盐量过高和灌溉方式不合理等多方面影响造成盐渍化问题严重;内蒙古地区长期干旱和风沙侵袭导致耕地沙化严重㊂二是 重事后干预,轻事前预警 ㊂针对耕地 非农化 ㊁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采取的耕地占补平衡㊁土地整治等策略属于事后干预,属于补救式措施[17]㊂同时,缺乏常态化动态监测导致难以及时应对强动态性的极端气候事件,例如特大暴雨等㊂三是在耕地保护行动中的协同治理未得到重视,仍需要进一步推进耕地保护合力的形成㊂目前各主体责任不明晰,各方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调动,仍存在政府治。

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原卷版)

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原卷版)

1.2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学习重难点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①区域认知: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区域的差异性,学会比较区域差异的方法。

②综合思维:举例说明区域的组成要素,理解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把握区域的环境特征,理解区域的整体性。

③地理实践力:结合自己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分析自己家乡的发展是否实现了因地制宜。

④人地协调观:结合区域要素的流动实例,掌握区域间的关联性及影响。

教学重点:区域的整体性表现、区域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教学难点:区域特征的分析和比较以及因地制宜。

请先预习通读课本03课前准备02知识网图01学习目标知识点01 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1)自然要素:包括、、、、、等。

(2)人文要素:包括、、等。

(3)表现:区域要素可通过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

2.区域整体性表现(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①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获取物质和,与自然界发生,如捕鱼、、。

②间接影响:区域的文化会通过、、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再间接影响。

(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知识点02 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普遍存在不同区域之间差异主要表现:①差异②差异③差异④文化习俗差异等2.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1)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的关系:是的基础(2)区域关联①形成: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发生关联。

②实现: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和的流动实现的。

(3)自然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如:河水从上游流向下游(水文),野生动物的(生物)。

(4)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如:、、、。

3.区域关联的影响: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

知识点03 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1.区域发展要求——(1)依据自身地理条件,合理安排。

2022年陕西省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

2022年陕西省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
7.下列两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国防力量的壮大B.教育事业的繁荣
C.社会生活的变迁D.民族关系的和睦
【答案】C
【解析】
【详解】前一组图片体现的是旧社会的交通,后一组图片体现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交通变化。前后对比说明社会生活变迁巨大,C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交通巨变,不是国防力量、教育事业以及民族关系等,排除A、B和D项。故选C项。
三、问答题(7分)(以下两道试题,请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按第16题计分)
16.概括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给北宋统治者的教训。宋太祖是如何控制军事权的?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案】教训: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过大),威胁中央;武将专权(武将跋扈)的积弊。
措施: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6.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是
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
③都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④都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两次会议都是从当时中国的国情出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故①正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②正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两次会议都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故③正确。中共八大作出的决定是正确的,但之后并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1958年进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到严重地挫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坚持下来了,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故④错误。①②③符合题意,排除BCD,A项正确。故选A项。

广州市近20_年耕地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广州市近20_年耕地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cultivated land with good quality was more and more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Guangzhou and dispersed in middle of
Zengcheng. The cultivated land with poor quality was more and more dispersed in the northeastꎬ while more and more con ̄
centrated in other small ̄scale distribution areas. The centroid of cultivated land in Guangzhou moved to the northeast as a
whole. The centroid of cultivated land in each district had different moving modesꎬ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urban spa ̄
ate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We also should adhere to the eco ̄
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of landꎬ optimiz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ultivated landꎬ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were discussed by using ARCGIS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n Guangzho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关系蔡玉梅*张晓玲**姚林君***王建峰****摘要:大陆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发展时期,探讨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关系对于科学预测未来耕地资源变化,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典型工业化国家英国、美国和日本,分析不同工业化模式下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与耕地数量变化的关系。

研究表明,不同工业化模式下的耕地变化规模有所不同。

未来大陆工业化占用耕地表现为一个从多到少的趋势。

关键词:经济发展耕地变化工业化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具有养育、生态以及社会保障等多种功能[1]。

有不可再生性。

无论是耕地资源富裕的美国还是匮乏的日本都十分重视耕地资源的保护。

而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占用耕地,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为耕地保护提供重要的支持。

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一直是和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

目前关于经济发展和耕地变化关系的研究多是从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为基础,以典型地区的定量研究为主[2];国家尺度的研究由于土地数据的缺失,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关系的寻找具有一定的困难[3];实际上,不同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耕地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以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模式分析为前提,可以提高经济发展条件下耕地变化趋势预测的科学性。

本文总结主要工业化国*蔡玉梅.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规划所研究员**张晓玲.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规划所所长、研究员***姚林君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系****王建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变化的规律,对于科学判断未来20年大陆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耕地资源需求,制定相应的耕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据和方法(一)国家的选择众所周知,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拉开了人类长达两百多年工业化道路的序幕,工业化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1820年,世界GDP 总量为6950亿美元(可比价格1990年盖凯美元,下同),20世纪末接近40万亿美元,增长了近50倍。

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以能源、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的大量快速的消耗。

以工业化为特点的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是各工业化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考虑到大陆目前所处的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选择主要的工业化国家。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年度统计资料,以各国2005年GDP总量数据为依据,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前六位的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中国(大陆)。

(二)数据来源1、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不同国家长时间序列经济发展的对比研究需要一个能够有效对比各个国家实际经济发展水平(GDP)的统一货币尺度。

考虑本币对美元的汇率由各国政府视国内外经济情况而定,并非实际价值的体现。

同时,根据各个国家自行确定的汇率计算GDP很难在全球尺度上客观的评估不同国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及水平的高低。

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通过国际对比项目研究建议提出的以可比价格折算的国际元(PPP)作为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对比的货币尺度,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5]。

本文采用国际元作为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对比的指标,并利用《世界经济千年史》(2003年)提供的以国际元表示的可比国家的GDP和人均GDP数据,作为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对比的基础。

2、耕地数据受资料来源和不同国家土地统计中的分类标准不同的影响,不同国家的统计口径稍有不同,但是不影响作为规律性的分析。

英国采用圈地的数据包括牧草地和耕地的混合。

美国的数据按美国土地分类采用的是农用地(farmland)的概念。

日本的数据采用可耕地面积(Arable & Permanent Crop)口径。

(三)方法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体上经历农业化、工业化和三产化的过程,其中的工业化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度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为此,选择工业化作为表征经济发展的指标。

工业化是一个社会经济全要素不断变化的相对漫长的过程,表现为随着人均增长而发生的需求、生产和要素(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市场、技术等)使用结构的全面变化。

工业化的标志一般理解为国民经济中制造业份额的上升、农业份额的下降以及相应从业人口的变化[5]。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世界贸易的发展,使得工业化的过程不断延伸,工业化标准随之复杂起来。

考虑到土地资源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主要与以技术革命为标志的工业化阶段有直接关系。

一般的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

从人均GDP水平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都相继进入了工业化发展后期阶段(表1)。

表1 典型工业化国家和中国(大陆)的人均GDP综合分析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的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表2)的特点,表明,英国的快速度工业化时间较早(1820-1870),而美国、德国和法国的快速工业化时期较晚(1870-1913),但比日本早,成为中期工业化国家,选择美国为代表。

所以,可将工业化分为三种模式:早期工业化——英国模式;中期工业化——美国模式;晚期快速工业化——日本模式。

寻找不同的工业化模式下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关系。

表2 典型工业化国家和中国(大陆)的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对比(%)二、早期工业化国家耕地变化的特点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782年的蒸汽机革命,经过19世纪50、60年代的高速工业化阶段,到70年代,基本完成国民经济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变,用了大约100年的时间。

其中1782年到1850年为工业化完成时期,1850年到1880年为快速工业化时期。

1839-1868年间英国工业增长率为36%,1869-1879年为33%,1905-1908年为10%。

英国工业革命是以轻纺工业机械化为开端,然后向重工业及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波及,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到使用机器生产机器的时候基本结束。

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和以圈地运动为标志的农业革命相伴而生的。

早期的圈地运动是把耕地变成牧羊场,后期伴随耕地的增加。

尤其是1793-1815年,由于对法战争,贸易中断,垦荒达到高峰。

到1830年,曾经称为荒地的土地在英国已基本不复存在。

三、中期工业化国家耕地变化的特点美国从始于1812~1814年英美战争的工业革命开始,到南北战争(1861-1865)前,已经初步建立了近代工业体系,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经济强国[4]。

伴随着战后重建、西部大开发,尤其是19世纪中后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电的发明[1]。

工业化高峰期的1870年到1920年的50年间,美国的GDP从984.18亿美元增加到5914.35亿美元,50年间增加了近5倍,远远超过了英国工业化高峰时期的增长速度。

与英国工业化相比,美国工业化从轻工业开始,以重工业为主;以同时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为特点,具有明显的加速特点。

南北美战争期间及以后,美国相继颁布了《宅地法》、《荒芜土地法》等法案,大批移民向西拓植,来自国外的和移民业增加。

从1862年到1926年,联邦政府共颁发了139万公顷土地所有状,面积大约2.3亿英亩。

美国农业耕地面积从1870年的4.07亿英亩增加到1914年的9.1亿英亩[1: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工业史]。

美国工业革命进程和英国同样,伴随耕地的开发和耕地面积的增加。

有英国有所不同,耕地生态环境保护受到日益的重视。

1877年颁布了《沙漠土地法》,鼓励灌溉农业的发展,1902年颁布《环境治理法》,确定用出售土地得到收入兴修水利灌溉工程的政策。

图1 美国农用地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四、晚期快速工业化国家耕地变化的特点日本的工业革命始于1868年。

1868年至1884年为准备阶段,1884-1950年为加速阶段,到二战后的50年代日本的工业革命开始起飞,增长显著。

1950-1980年为快速工业化发展时期。

1910-1940年,GDP从621.08亿美元增长到2017.66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2.3倍。

1953-1983年,GDP从2168.89亿美元增长到17063.8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7倍(图2)。

工业化的主要特点为:开始时间晚,加速度和赶超特征明显;主要发生于以原子能、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四次技术革命时期;以重工业发展为主,贸易和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组织作用明显加强。

以日本为代表的晚期工业化国家耕地变化表现为耕地减少数量不断增加而后平稳减少的特点。

日本在1960、1970和1980年的耕地减少数量分别为5000公顷、36000公顷、53000公顷,而在1980年以后每年的减少量为13000公顷左右,表明工业化的完成与建设占用耕地的减少具有一致性(图3)。

图2 1960年以来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和可耕地面积的变化图3 1960年以来日本耕地面积减少数量与日本耕地减少的特点与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均耕地资源少有关,主要是受工业化时期较晚的影响,走过了耕地开发的阶段,日本的耕地政策体现为保护和控制的特点。

1959年日本农林水产省颁布《日本农用地转用标准》,目的在于确保优良农地,维持农业生产力,适当限制农地转用。

五、结论和讨论(一)耕地的变化不仅与工业化的时间阶段有关,更与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使得各国的耕地变化特点和耕地保护目标、内容和政策有所不同。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投入数量和弹性系数趋于降低。

通过分析早、中、晚期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变化,我们可以发现:智力(技术、管理、信息等)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物质投入的量和弹性系数趋于降低,资本和劳动的作用力下降,经济社会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土地资源消费的这种趋势也十分明显。

2、不同工业化模式下的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变化的规律有所不同。

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相应的建设占用耕地也处于高峰时期?经济发展和耕地变化的高峰期?工业化的完成与建设用地的减少一致吗?3、耕地资源变化除与工业化模式有关外,国家的资源禀赋、政治经济体制、制度政策以及文化的偏好等要素也有重要作用。

比如美国1910-2000年的农用地(包括耕地和牧草地)规模一直保持在359百万英亩左右,耕地的变化是随世界粮食市场波动变化的。

美国的耕地保护政策也是以保护优质农用地为核心,保护生态功能为主。

另一方面,不同政治体制下,政府对土地控制的力度不同,对耕地资源保护程度也有所不同。

值得指出的是,本文从国家尺度上探讨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关系的分析,未考虑城市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相对于经济发展变化的滞后性、科学技术对土地用集约度的影响等诸多要素,需要进一步研究(二)大陆未来十五年的耕地减少不可避免晚期快速工业化模式的日本和大陆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大陆具有相似性,可以作为大陆耕地资源变化预测的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