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试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作业有答案人教新课标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和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和答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人教新课标)1.我是拼写小能手。

chǎorǎngxúnjǐngchéngchǔzūjiè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振()嚷()租()租()震()镶()阻()租()3.找对手。

繁华——()喧闹——()清晰——()干燥——()4.花落谁家。

只有……才能……因为……所以……不但……而且……(1)小红()外表美,()心灵也美。

(2)我们()刻苦努力,()取得好成绩。

5.句子加工厂。

(1)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2)我怎么会生气呢?(改为陈述句)(3)周恩来梁赔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缩句)(4)周恩来坐在那里。

(扩句)(5)写字非常认真。

(修改病句)6.我会给句子排排队。

()我穿过院子向北屋走去。

屋门敞开着,一眼就望到迎面墙上的字画。

()我想:这就是我要访问的那位退休老教师吧!()院子里静悄悄的,收拾得干干净净。

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槐树,枝叶长得十分茂盛。

()屋里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

课内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7.给多音字组词。

hè()xīng()hē()xìng()8.填空。

周恩来的理想是。

这说明少年周恩来有。

9.照样子,写句子。

例: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人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要想,就要。

课外阅读周恩来十二三岁的时候,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上课时,他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下课后,他特别注重课外阅读,以此弥补课堂上的不足。

有一天,学校的魏校长把学生召集在一起,问大家:“读书为什么?”很多同学回答:“为发财致富。

”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周恩来站起来,(响亮轻声)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年级上册语文试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作业(有答案)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试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作业(有答案) 人教新课标

课后作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看拼音,写词语。

xún jǐnɡ() chǎo rǎnɡ()chãnɡ fá()bó fù() zhân xīnɡ() chū zū()二、给加点字注音。

1.张师傅是制作模.()具的专家,今年又被评为省级模.()范。

2.在旧中国,老百姓处.()处受欺负,惩处.()洋人是想都不敢想的。

3.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三、查字典填空。

1.“嚷”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再查()画。

2.“崛”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再查音节()。

“崛”在本课中的解释为()。

四、补充下面的词语,并完成练习。

左()右()()()扬扬()红()绿耀()扬()铿锵()()()和()丽1.根据句子的意思选择词语。

(1)形容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2)形容天气晴朗暖和(多用于春天)。

()2.选择上面的词语填空。

(1)一只大螃蟹在沙滩上挥动着它一双大大的钳子,颇有一番()的样子。

(2)他()地展示着自己的成果。

五、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中国的土地。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

中国人要振兴中华。

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阅读。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课时同步练习-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附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课时同步练习-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附答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课时同步练习-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附答案课文在线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地。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借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 成语积累。

用一个词来形容洋人:;和它相对应的一个词写出了当时中国国民的现状。

2. 句子练习。

(1)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2)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用画线的词仿写一句话)3. 你能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吗?4. 发挥想象,此时的周恩来看到这一场面,心里会怎么想?5.那段屈辱的历史你了解多少,请简单举一个例子说一下。

课外提优只有一个中国记得那是12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

入学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

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总而言之你要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我上第一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

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吗?”班上当即冷场。

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作业及答案1.补充词语,再选词填空。

①()()忘怀②为之()()③若有()()“你亲切的来信使我的精神。

童年的美好回忆让我……”看着这封信,他神情沉静,,半天没有说话。

2.让生字走进语境。

老师yán sù()地xùn chì()了不写作业的同学,又chēng zàn()了表现好的同学,有yí huò()就问的同学,并鼓励我们,一定要xiōng huái()大志,发愤读书。

3.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①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②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③中国巡警没有惩处肇事的外国人,而是训斥她。

④中国巡警不但..训斥她。

..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1)我发现语气比较强烈的是第句和第句。

今后,如果我要表达强烈的情感,可以。

(2)用第④句中加点的关联词语造句。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写了三件事,请简单概括。

①第一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②第二件事讲十二岁的周恩来刚到东北,③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领的地方看到(2)这种把最后发生的事放在最前面的写作手法叫作()。

A.插叙B.倒叙(3)请把上面的三件事连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5.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1)关于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5课时_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5课时_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5课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卷一、填空题1. 拼准确,写规范。

zú jiè________chǎo rǎng________xún jǐng________chéng chǔ________。

2. 选词填空。

(1)在沈阳租界,周恩来看见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扬长而去。

中国的警官不但不敢扣留凶手,反而()(A.阻碍B.妨碍C.妨害)交通。

(2)受到群众()(A.责问B.质问C.询问)之后,警官说:“这是治外法权,有什么办法!”(3)这是多么()(A.宽广B.宽阔C.广阔)的心胸啊!3. 我会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那是外国租界地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周恩来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________(2)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________(3)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________。

4. 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中日巡警不惩处肇事的洋人。

中日巡警把这个妇女训斥了一通。

(把这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________(2)这是中国的土地。

(改为反问句)________(3)中国人不想受帝国主义欺凌。

要振兴中华。

(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________。

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各有志。

千百年来,对于为什么而读书有过多种不同的答案。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许多人为了个人的升官发财而读书,书不过是他们的敲门砖。

门敲开了,书就丢到一边去了,门敲不开,书对他们也不再有什么用处了。

渺小的目的,当然不可能产生持久而伟大的动力。

周恩来根本反对只是为个人找出路而读书。

1913年,他考上了天津南开学校。

有一次,大家讨论为什么上中学的问题。

有的同学说,南开很有名,在这里毕了业,就能有个好前途。

周恩来却说:我们生活在20世纪列强竞争的时代,国家贫弱不振,外国侵略者一天紧逼一天,眼看中国就要灭亡,青年人怎么能只想个人的前途呢?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能有前途。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基础训练一、看拼音,写汉字。

dìɡuó zhǔ yìbó fù zū jièzhèn xīnɡ chénɡ chǔ( ) ( ) ( ) ( )( ) fù nǚ mó fàn chuǎnɡ jìn xún jǐnɡ( )( )( )( )二、扩词。

租()闯()妇()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疑()不解灯()酒()左()右盼()武()威得意()()风()日()四、照样子,写词语。

得意扬扬(ABCC式)左顾右盼(含反义词)一条条(ABB式)五、用适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

1、中国人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中国人要振兴中华。

2、当时中华不振。

中国人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六、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这是中国的土地。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1、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样。

2、这部电影真叫人喜欢。

3、这儿的景色真美,使我流连忘返。

七、给句子加标点,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1、那是外国租界地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周恩来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2、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3、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八、讨论并选择。

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A、大伯告诉他的。

B、周恩来目睹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霸道行为,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C、周恩来从小有远大的抱负和广阔的胸怀,能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D、周恩来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故意说大话。

综合应用九、读完这篇课文,你觉得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十、课外阅读。

坐中国船1919年6月的一天,在重庆朝天门码头,一只木船先靠岸了。

准备去上海的陈毅和其他几个青年一起走出船舱,登上码头的最高处,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长江作业本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长江作业本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答案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 喝彩。(缩句) 话语博得了喝彩。 2.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样?(改为陈述 句) 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样。 3.妇女哭诉着。(将句子写具体) 租界里的妇女痛苦地哭诉着。 【读写新视点】 四、阅读课文中的语段,按要求做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hē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新词理解】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 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有力而有节奏。 诸生:这里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 【基础练习窗】 一、看拼音,写词语。 chéng chǔ guī fàn chǎo rǎng xún jǐng (惩处) (规范) (吵嚷) (巡警) zū jiè zhèn xīng bào fù mó fàn (租借) (振兴) (抱负) (模范)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疑)(惑)不解 (耀)武(扬)威 ( 铿)(锵)有力
课后拓展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再完成练习。
闻鸡起舞 西晋的时候,一个名叫祖逖(dì tì)的青年,与 好友刘琨住在一起。他们面对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 无限忧虑(lǜ nù)扣悲愤。 ……祖逖手执长剑,刘琨 手挥大刀,在皎洁的月光下,认真挥舞起来。从此以 后,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无论是凛(lǐng lǐn)冽的 寒风还是炎热的酷暑,一听到鸡叫,他俩就起身练武。 由于勤学苦练,他们的武艺都很高强。……勤奋好学, 获得了真本领。
1.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上画“√”。 2.用“ ”在文中画出具体描写祖逖和刘琨 勤学苦练的句子。
3.联系实际,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 发。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像闻鸡起舞的主 人公一样,要有志气,有毅力,积极努力,勤 奋吃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本事。

四年级上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教新课标

【精品】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上语文同步阅读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读书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在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chǔ chù)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书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左顾右盼:衣衫褴褛:惩处:撑腰:3.写近义词。

课外阅读周恩来读书人各有志。

千百年来,对于为什么而读书有过多种不同的答案。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许多人为了个人的升官发财而读书,书不过是他们的敲门砖。

门敲开了,书就丢到一边去了,门敲不开,书对他不振,外国侵略者一天紧逼一天,眼看中国就要灭亡,青年人怎么能只想个人的前途呢?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能有前途。

本文讲述了周恩来读书立志的故事,他读书的目的和别人不一样,不是为了有个好前途,而是为了国家的命运前途。

这个故事很好的说明了周恩来的志向远大,救国救民的思想是从小就有的。

1.为下面两个词分别找出它们的反义词。

①伟大——( ) ②富强——( )2.划横线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敲门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将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并说说原句与改过的句子哪句更好?为什么?4.“周恩来却说”这个词语后面用了冒号加以停顿,为什么“说”的内容不用引号呢?5.在讨论为什么上中学的问题上,为了突出少年周恩来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伟大目标而读书,文章采用什么方法给我们以鲜明、深刻的印象?6.你是怎样理解本文题目“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参考答案:课内阅读1.chǔ2.向左看看,向右望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作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看拼音,写词语。

xún jǐnɡ()chǎo rǎnɡ()chénɡ fá()b
ó fù()zhèn xīnɡ()chū zū()二、
给加点字注音。

1.张师傅是制作模()具的专家,今年又被评为省级模()范。

2.在旧中国,老百姓处()处受欺负,惩处()洋人是想都不敢
想的。

3.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三、查字典填空。

1.“嚷”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再查()画。

2.“崛”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再查音节()。

“崛” 在本课中的解释为()。

四、补充下面的词语,并完成练习。

左()右()()()扬扬
()红()绿耀()扬()
铿锵()()()和()丽1.
根据句子的意思选择词语。

(1)形容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
(2)形容天气晴朗暖和(多用于春天)。

()
2.选择上面的词语填空。

(1)一只大螃蟹在沙滩上挥动着它一双大大的钳子,颇有一番()的样子。

(2)他()地展示着自己的成果。

五、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中国的土地。

改成反问句:
2.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改成陈述句:
3.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缩句:
4.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

中国人要振兴中华。

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六、课外阅读。

徐悲鸿的故事
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画家。

他在欧洲留学期间,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在一起聚会。

一个满身散发着酒气的外国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他站起来,大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
有志者事竟成。

徐悲鸿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在几次竞赛和考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

1924 年,他的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

这时,那个在大家面前大骂中国人无能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散发(sàn sǎn)恶毒(ěè wù)
蠢材(cái chái)结业(jiéjiē)
2.“有志者事竟成”中的“志”在文中指什么?用“”画出来。

3.我们可以看出徐悲鸿是一位的画家,他不仅,而且。

4.“有志者事竟成”是一个多字成语,请写出三个这样的成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