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方法导学案
国学经典之《文言文翻译》公开课导学案

(1)帝甚患之,遣使体验。仍督大臣访求治河方略,特命鲁行都水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以前二策进,丞相取其后策,与鲁定议,且以其事属鲁。
(五)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
译: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怪的蛇,(它)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它)接触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咬到人,没有能够抵抗得住的。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译: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到赵国。
3.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译: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译: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总结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后巩固
错题重做:请将下列句子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鹿邑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下期高一月考测试卷)(共10分)
(1)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岁计上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翻译导学案

文言文翻译专项复习导学案陈爱华【学习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总结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2.通过课堂练习,明确得分点,提高翻译题的答题能力。
【学习重难点】⒈总结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⒉把握关键词句、特殊句式等,洞悉得分点。
【考纲要求】“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其能力层级为B级。
【努力方向】⒈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⒉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学习过程】一、预习环节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一)翻译下列句子,或比较下列句子理解什么是信、达"雅”(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译文(2)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3)曹公,豺虎也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1)信(2)达(3)雅二翻译的程序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二)翻译下列句子理解什么是直译和意译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三、课堂探究,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词),总结翻译方法和技巧。
第一组:1.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文:2.得楚和氏璧...。
译文:第二组: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再拜献大将军足下昼夜勤作息。
文言文翻译方法导学案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技巧。
2、通过翻译训练,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小试牛刀1、君何以知燕王?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答案:三、翻译原则1、信:2、达:3、雅:小结: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四、翻译方法(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如: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意译:小结: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
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二)注意采分点1、注意通假现象2、注意一词多义3、注意词类活用4、注意古今异义5、注意特殊句式6、注意古代文化常识7、注意偏义同义复词现象五、翻译技巧1、加字法:文言文单音词多,翻译时应逐字对照。
在文言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表达准确、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复音节词或短语。
(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解释法:也叫“对译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
文言文翻译教案与学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与学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义。
2.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2. 文言文词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3. 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对译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识别与运用。
2. 难点:文言文翻译方法的运用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识别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文言文翻译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翻译方法。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翻译文言文,提高翻译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和方法。
2. 讲解:讲解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识别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文言文翻译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翻译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翻译文言文,教师点评指导。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对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六、教学案例案例一:判断句的翻译文言文: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现代汉语: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斤斤计较。
”案例二:被动句的翻译文言文: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现代汉语:韩信点兵,越多越好。
七、课后作业A.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B. 荀子曰:“不食人间烟火者,谓之仙人。
”A.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 司马迁《报任安书》:“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识别方法,分析了典型文言文翻译案例,让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但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翻译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九、拓展阅读1. 《世说新语》:东晋时期的一部文言文小说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
文言句子翻译技巧导学案

文言句子翻译技巧导学案教学目标:强化“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争取字字落实”的原则和“翻译六字诀”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内文言语句翻译的合作探究讨论,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温故知新: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3、是寡人之过也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导学达标:一、教师指导文言文丢分的原因:古代专有名词强行拆开翻译,古今异义词不分,漏译,误译,无实义的虚词该删的不删,该补出的内容没有补出,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或者增添的不恰当等等。
二、教师讲解:1、文言文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学生应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2、文言翻译应达到的标准:“信”、“达”、“雅”。
(1)信——要求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
(2)达——要求明白通畅,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3)雅——要求造句考究,文笔优美。
3、文言文翻译的“六字决”:①留:(保留法)——人名、地名、帝号、官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②删:(删减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③调:(调序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
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④换:(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文言文翻译导学案(学生版)

文言文翻译导学案班别:姓名:组别:学号:范文: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
天启壬戌进士,授工部主事。
御史黄尊素坐忤魏忠贤,下狱。
石麒为尽力,忠贤怒,诬以赃私,削其籍。
崇祯中,起官南京;历十二年,始入为通政司,升刑部侍郎、署部事。
时帝以刑威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①;石麒多所平反。
寻进尚书,论诛兵部尚书陈新甲。
后有熊、姜之狱,卒以执法去位。
江南立国,起右都御吏;未至,改吏部尚书。
再疏力辞,举郑三俊自代,不允。
乃入朝,即奏陈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废、明保举、交堂廉七事;皆褒纳之。
石麒方以进贤退奸为任,而马士英、阮大铖植党树私,货贿公行,权倾中外;石麒时以祖宗之法裁之。
士英欲得侯封,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请加恩定策,五等延世。
石麒奏曰:“世宗以外藩入继,将封辅臣伯爵,而杨廷和、蒋冕谦不受。
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士英恶之,凡所上考选,少所称可。
先是,御史刘宗周矢公甄别,拟庄元辰等十三人为科道;士英庇其私人,更易殆半。
御史黄耳鼎、陆朗有物议②,石麒以例出之;朗急贿阉人内侍留用。
石麒愤甚,因发朗内通之罪;朗恚诋石麒,石麒遂称焱乞休。
无何,耳鼎亦两疏劾石麒,士英助之。
石麒益愤,因力请罢斥,卒引疾去。
去后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
明年嘉都亡,石麒移居嘉兴城外,扁舟水宿。
及城守将破,至城下呼曰:“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
”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时闰六月二十七日也。
僧真实藏之柜中,逾二旬始殓,颜色如生。
仆祖敏、李升从死。
闽中唐王立,谥“忠襄”。
石麒立朝刚方清介,值权奸用事,郁郁不得志。
中贵田成辈纳赂请属,皆拒不应,且疏劾之。
其博闻强识,尤长于国家典制。
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
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
①深文:谓制定或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
②物议:众人的议论,多指非议。
一、翻译方法指引:1.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文言文翻译》导学案

《文言文翻译》导学案考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目标:通过文言文翻译五个步骤的训练,能准确的翻译常见的文言语段。
知识链接:(一)翻译的三原则——“信”、“达”、“雅”“信”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
“信”就是准确,不歪曲文意,不遗漏文字,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重要要求。
“达”就是通顺。
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没有语病。
“雅”是文言文翻译的较高要求。
“雅”即有文采,译文要能表现出文体的特征,作者的风格。
(二)两个标准:⒈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⒉意译为辅文从句顺: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三)方法点拨:⒈直译即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特点,力求表达方法一致。
⒉意译即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
(四)五个步骤:1.审:结合上下文通读,把握大意,揣摩出题者意图。
2.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
3.对译:留: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庙号、特殊称谓等删:无实在意义的虚词换:有些文言词语随着时代的演变,词义发生较大的变化,翻译时,这些词语必须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无论如何不能拿古义视为今义。
调:对于特殊句式,将语序重新调整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
4.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
5.抄:按照翻译的要求,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
重点研讨:第一步:审结合材料通读句子,把握大意,审文言现象。
例1:其李将军之谓也。
研讨一:分析这句话中的“其”,“之”,“也”的用法,并翻译句子。
练习1:翻译下列句子。
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齐桓晋文之事》)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第二步: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
例2: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
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

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学习目标】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3、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考点解析】《考试大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B级。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
【真题热身】翻译下列语段中划线句子。
一、2002全国卷1.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译:2.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译:二、2003全国卷3.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裴)矩进谏曰:“……”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译:4.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译:三、2004江苏卷5. (徐)勣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勣不少降节。
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勣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译:6. 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
”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勣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勣亦终不复用。
译:7. 以疾卒,年七十九。
勣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译:四、2005江苏卷8. 山东节度府闻(阳)城(阳城,人名)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技巧。
2、通过翻译训练,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小试牛刀1、君何以知燕王?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答案:三、翻译原则1、信:2、达:3、雅:小结: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四、翻译方法(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如: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意译:小结: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
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二)注意采分点1、注意通假现象2、注意一词多义3、注意词类活用4、注意古今异义5、注意特殊句式6、注意古代文化常识7、注意偏义同义复词现象五、翻译技巧1、加字法:文言文单音词多,翻译时应逐字对照。
在文言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表达准确、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复音节词或短语。
(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解释法:也叫“对译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3、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文言词语。
(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保留法: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帝号、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以照录保留,不必翻译。
如:(1)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2)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5、改写法:将文言文中的习用语改换为现代说法。
(1)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2)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3)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6、补充法:文言文中常出现借一定语境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的现象,为使译文准确、通顺,翻译时应将某些省略了的成分先补上,然后再翻译。
(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7、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
翻译时,删去不译。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8、调序法: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把倒装句译成非倒装句。
(1)豫州今欲何至?(2)甚矣汝之不惠!(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9、凝缩法: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笔。
(合并同类项)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可翻译为:课堂小结: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有几种?(学生总结)复习技巧一、在翻译上,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就是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与原文一致。
意译,即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表达。
如“下车”“视事”“山陵崩”“乞骸骨”等不好直译的表现古文化特征或特称的词语时,可按现在的说法用意译的办法解决。
二、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应对策略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增加了直接翻译题,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用选择的形式来判断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难度上升了。
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例如: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3.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例如: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促织》)“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人墓碑记》)“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6.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如: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
7.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如:(1)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2)张良曰:“谨诺。
”(《赤壁之战》)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
8.调序法。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
例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
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9.变通法。
主要用在直译后很别扭或根本就无法直译之处。
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读起来不顺,听起来别扭,如果变通一下,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己有”,意思就明白多了。
10.点义法。
古人在文中好用典故,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意即可。
例如:谭嗣同对梁启超说:“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等四个人,翻译时无法把他们的故事也放进去,但如果全部删去则又影响文意,这时翻译出该典故在这里的含意――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就可以了。
11.凝缩法。
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例如: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这是互文同义,可译为:“精通五经六艺。
”12.扩充浓缩法。
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简,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它。
例如: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翻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明豁,可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六、练习延伸:宋·苏洵《名二子说》(唐宋散文选读第8页)七、高考提速:韩愈《送董昭南序》(唐宋散文第45页)八、课堂总结:总之,古文今译,要遵照“信”、“达”、“雅”的原则。
即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至于畅达、优美,那是更高的要求。
要尽量口语化、规范化,在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和语音习惯的基础之上,正确理解文意,了解原文作者写作的主旨和感情的倾向。
九、课后练习:1.批龙鳞,逆圣听。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