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阅读书目

合集下载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语言学电子版书目_中国出版集团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语言学电子版书目_中国出版集团公

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系列丛书~~第一系列:第二语言习得前沿书系书名: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学视角原书名: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作者:Susan M. Gass, Jacquelyn Schachter原: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书号:7-5062-8214-3定价:25.00简介:本书是一部从语言学角度阐述二语习得问题的经典文集,所选文章展示了不同的语言学理论,注重二语习得与语言学理论之间的潜在关系,是研习二语习得的必读书,适合二语习得以及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者阅读。

书名:探索第二语言心理词汇原书名:Exploring the Second Language Mental Lexicon作者:David Singleton原: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书号:978-7-5062-8212-3定价:30.00简介:本书是一本深入研究二语心理词汇的专著,研究主要集中于第一语言心理词汇和第二语言心理词汇的关系上。

本书容充实,文献综述与实证研究结合,引证前人观点与作者批判分析结合,适合语言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学者、教师以及其他对词汇习得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书名:第二语言阅读研究的交互模式原书名: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作者:Patricia L. Carroll et al.原: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书号:978-7-5062-8217-8定价:26.00简介:本文集所选文章都出自阅读研究领域中知名学者之手。

可使读者了解第二语言阅读模式的研究概貌和发展轨迹。

对从事阅读教学的外语教师以及从事外语阅读教学大纲设计和教材编写的专业人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名:第二语言习得论著选读原书名: Reading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作者:H. Douglas Brown, Susan T. Gonzo原:Pearson Education Inc.书号:7-5062-8245-3定价:49.00简介:本书为课堂语言教学提供了一批原始的、有代表性的论著,使读者能看到学术研究的原貌,并且为每一篇入选文章提供了研究和思考的指导意见,以提高读者理解和评价研究成果的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阅读书目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阅读书目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阅读书目(一)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类图书1、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3、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4、张和生:《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5、齐沪扬、陈昌来主编:《应用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7、(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8、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9、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10、崔永华主编:《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1、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2、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3、李如龙、苏新春:《词汇学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出版,2001年版(二)中华文化及文化教学类图书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4、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5、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6、周思源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7、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8、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9、陈序经:《文化学概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0、(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11、(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12、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版(三)西方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类图书1、王佐良:《欧洲文化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版2、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3、方汉文:《比较文化学》,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4、刘曙光:《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7、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增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9、陈锐:《中西文化的振荡与循环》,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0、(美)Hinkel :《第二语言教与学的文化因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四)教育学与心理学类图书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2、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崔丽娟:《心理学是什么——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王耀廷,王月瑞编著:《心理学史上的76个经典故事》,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版6、(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7、张新平:《教育管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8、(美)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9、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0、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五)综合素质类图书1、李亦园:《文化与修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薛涌:《谁的大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3、甘阳:《通三统》,三联书店,2007年版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美)艾伦·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6、(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7、桂敬一编:《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8、(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阅读书目 (1)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阅读书目 (1)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阅读书目(一)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类图书1、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3、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4、张和生:《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5、齐沪扬、陈昌来主编:《应用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7、(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8、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9、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10、崔永华主编:《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1、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2、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3、李如龙、苏新春:《词汇学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出版,2001年版(二)中华文化及文化教学类图书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4、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5、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6、周思源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7、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8、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9、陈序经:《文化学概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0、(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11、(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12、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版(三)西方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类图书1、王佐良:《欧洲文化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版2、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3、方汉文:《比较文化学》,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4、刘曙光:《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7、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增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9、陈锐:《中西文化的振荡与循环》,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0、(美)Hinkel :《第二语言教与学的文化因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四)教育学与心理学类图书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2、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崔丽娟:《心理学是什么——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王耀廷,王月瑞编著:《心理学史上的76个经典故事》,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版6、(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7、张新平:《教育管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8、(美)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9、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0、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五)综合素质类图书1、李亦园:《文化与修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薛涌:《谁的大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3、甘阳:《通三统》,三联书店,2007年版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美)艾伦·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6、(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7、桂敬一编:《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8、(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阅读书目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阅读书目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阅读书目1. 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Press,1994.2. 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Press,1985.3.Krashen.S. & T.Terrell., 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M],Oxford:Pergamon,1983.4.Krashe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New York: PPergamon Press[M],, 1982.5. 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entice Hall, Inc[M],1987.6.Cook. V.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M], 2000.rsen-Freeman,D.and M.Long.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esear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M], 2000.8.Littlewood.W.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M], 2000.9.O’Malley.J & Chamot. A. 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M], 1990.10.Ramirez.A. Creating Contexts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LongmanPublishers[M], 1995.11.Seliger.H. & Shohamy.E.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Press[M], 1989.12.12. Stern. 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Press[M], 1983.13.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M],1999。

二语习得书目

二语习得书目

适合于初学者阅读书目:1.《二语习得引论》作者: 穆里埃尔·萨维尔·特罗伊克出版社: 外语教研出版年: 2008-12特点:《二语习得引论》是针对二语习得初学者的实用型入门教材,它介绍了二语习得的一些基本概念,回答了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学习者习得什么,以及为什么有些学习者比其他学习者更为成功等问题,同时鼓励学习者从语言学、心理学及社会学角度思考二语习得。

每章都包含重要术语列表、小结及供自测和课堂讨论的练习题。

《二语习得引论》适用于语言学、心理学及教育学的初学者及外语教师。

2.《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作者:文秋芳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1-1特点:本书内容框架:第一章认知派与社会派论战20年第二章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第三章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第四章石化现象第五章语言迁移第六章自动性第七章年龄问题第八章社会文化理论本书针对二语习得领域中的要点、热点和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述。

全书共有八章,每章均以不同意见的争辩为组织内容的出发点,对相左的理论取向和不同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梳理和评述,最后介绍或者展望国内外的最新发展趋势。

本书以“rerdders-friendly”为撰写原则,语言简洁明快,阐述深入浅出,易读易懂。

既可作为二语习得课程的教材,又是很好的参考资料,有助于二语习得领域的初学者了解二语习得的关键概念和研究问题,及该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及时把握最新的学科动态,辨明理据,寻找焦点,确定选题。

适合研究型学者使用: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者: Rod Ellis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年: 1999-4-1特点:全书分7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背景介绍,主要讨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列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是对学习者语言的描述,主要从学习者的错误、语言习得的发展方式、学习者语言的可变性以及学习者语言的语用特征这四个方面对学习者语言的特点进行了描述,使读者了解习得第二语言的方式及过程。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是一本由语言学家撰写的重要教育理论著作,本书涵盖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践,对于如何有效地教授第二语言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下面我们将通过该书的主要内容来进行介绍。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1.1 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的区别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学习者往往已经掌握了一种语言,因此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有不同于母语习得的特点,这需要教师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2 第二语言习得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学习环境等,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环境来进行教学设计。

二、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2.1 语言习得的自然模式理论自然模式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学习者在真实语言环境中通过接触和模仿来习得语言。

2.2 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理论认知模式理论则强调学习者在语言习得中的认知过程,包括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运用等认知活动。

三、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方法3.1 交际法交际法注重学习者在真实语言环境中的交际能力,注重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3.2 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则注重语法规则的传授和学习者对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翻译能力。

四、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策略4.1 课堂教学设计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设计恰当的课堂教学活动,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4.2 课外练习指导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需要指导学习者进行课外练习,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教学理论基础、教学方法和实践策略进行系统概述,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对于语言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第二语言教学工作,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第二语言。

在《第二语言教学概论》中,作者还深入探讨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

除了上文提及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的区别和环境因素外,作者还强调了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

英语教学法原著选读48:克拉申二语习得五假说之二——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Order)

英语教学法原著选读48:克拉申二语习得五假说之二——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Order)

英语教学法原著选读48:克拉申⼆语习得五假说之⼆——⾃然顺序假说(NaturalOrder)导读:本篇是⼆语习得泰⽃Stephen D. Krashen的著作《⼆语习得原则与实践(Principles andPractic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章“第⼆语⾔习得理论”A节“有关第⼆语⾔习得的五个假说”中的第⼆个假说,探讨的是语⾔习得过程中各学习项⽬的⾃然顺序。

按照这⼀假说,不管教的⼀⽅多么努⼒,学的⼈总是按照⼀定顺序学会语⾔项⽬,从⽐较简单的ing逐步⾛向稍为复杂的s/es、's等。

本⽂⾸发于“武太⽩⾦星⼈”微信公众账号,点击本⽂标题下⽅蓝⾊字选择关注该公号并回复“Krashen”(⼤⼩写没关系,引号不要,请确保单词后没有多余空格)即可收到上⽂图书的英⽂原版全本PDF。

该书仅供个⼈学习研究使⽤,请勿⽤作商业⽤途,并请于下载24⼩时后⾃觉删除。

祝朋友们学习进步!------------------------原⽂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discoverie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the finding that the acquisition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s proceeds in a predictable order.Acquirers of a given language tend to acquire certain grammatical structures early, and otherslater. The agreement among individual acquirers is not always 100%, but there are clear,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imilarities.English is perhaps the most studied language as far as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isconcerned, and of all structures of English, morphology is the most studied. Brown (1973)reported that children acquiring English as a first language tended to acquire certaingrammatical morphemes, or functions words, earlier than others. For example, the progressivemarker ing (as in "He is playing baseball".) and the plural marker /s/ ("two dogs") were amongthe first morphemes acquired, while the third person singular marker /s/ (as in "He lives in NewYork") and the possessive /s/ ("John's hat") were typically acquired much later, cominganywhere from six months to one year later. de Villiers and de Villiers (1973) confirmedBrown's longitudinal results cross-sectionally, showing that items that Brown found to beacquired earliest in time were also the ones that children tended to get right more often. In otherwords, for those morphemes studied, the difficulty order was similar to the acquisition order.Shortly after Brown's results were published, Dulay and Burt (1974, 1975) reported thatchildren acquir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lso show a "natural order" for grammaticalmorphemes, regardless of their first language. The child second language order of acquisitionwas different from the first language order, but different group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rersshowed striking similarities. Dulay and Burt's results have been confirmed by a number ofinvestigators (Kessler and Idar, 1977; Fabris, 1978; Makino, 1980). Dulay and Burt used asubset of the 14 morphemes Brown originally investigated. Fathman (1975) confirmed thereality of the natural order in chil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ith her test of oral production,the SLOPE test, which probed 20 different structures.Following Dulay and Burt's work, Bailey, Madden, and Krashen (1974) reported a natural orderfor adult subjects, an order quite similar to that seen in chil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swe shall see later, this natural order appears only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or rather, itdisappears only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Some of the studies confirming the natural order inadults for grammatical morphemes include Andersen (1976), who used composition, Krashen,Houck, Giunchi, Bode, Birnbaum, and Strei (1977), using free speech, and Christison (1979),also using free speech. Adult research using the SLOPE test also confirms the natural orderand widens the data base. Krashen, Sferlazza, Feldman, and Fathman (1976) found an ordersimilar to Fathman's (1975) child second language order, and Kayfetz-Fuller (1978) alsoreported a natural order using the SLOPE test.As noted above, the order of acquisition for second language is not the same as the order ofacquisition for first language, but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Table 2.1, from Krashen (1977),presents an average order for second language, and shows how the first language orderdiffers. This average order is the result of a comparison of many empirical studies ofgrammatical morpheme acquisition.TABLE 2.1. "Average" order of acquisition of grammatical morphemes for EnglishWhile English is the best studied language, it is not the only one studied. Research in order of acquisition for other language is beginning to emerge. As yet unpublished papers by Bruce (1979), dealing with Russian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van Naerssen (1981), for Span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confirm the validity of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for other languages. We will deal with th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later, I should point out here, however, that the implication of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is not that our syllabi should be based on the order found in the studies discussed here, that is, I do not recommend teaching ing early and the third person singular /s/ late. We will, in fact, find reason to reject grammatical sequencing in all cases where our goal is language acquisition. We will deal with this later, however, after we have finished laying the theoretical groundwork.(a) Transitional formsStudies supporting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show only the order in which mature, or well-formed structures emerge. Other studies reveal the path acquirers take en route to mastery. (For a review, see Dulay, Burt, and Krashen, in press. Ravem, 1974; Milon, 1974; Gillis and Weber, 1976; Cancino, Rosansky, and Schumann, 1974; Wode, 1978 and Nelson, 1980 are some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in this area.) There is surprising uniformity here as well--acquirers make very similar errors, termed developmental errors, while they are acquiring. For example, in acquiring English negation, many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rers pass through a stage in which they place the negative marker outside the sentence, as in:No Mom sharpen it. (from Klima and Bellugi's (1966)study of child L1 acquisition)and Not like it now. (from Ravem's (1974) study of childL2 acquisition)A typical later stage is to place the negative marker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verb, as in:I no like this one. (Cancino et al. (1975) study of childL2 acquisition)and This no have calendar. (from Schumann's (1978a) study of adult L2 acquisition)before reaching the correct form.Predictable stag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wh-questions in English include an early stage in which the wh-word appears before the rest of the sentence, which is otherwise left in its normal uninverted form, as in:How he can be a doctor? (Klima and Bellugi, 1966, child L1acquisition)and What she is doing? (Ravem, 1974, child L2 acquisition)Only later do acquirers begin to invert the subject and verb of the sentence. (A detailed review can be found in Dulay et al., in press.)Transitional forms have been described for other languages and for other structures. The stages for a given target language appear to be strikingly similar despite the first language of the acquirer (although particular first languages may influence the duration of certain stages; see Schumann, 1979). This uniformity is thought to reflect the operation of the natural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that is part of all of us. (For a discussion of some of the current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concerning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see Krashen, 1981.)------------------------读后感教学者有⾃⼰的⽇程,学习者有⾃⼰的⾃然顺序,克拉申⼜说不⼀定要完全遵循这个⾃然顺序,问题来了:咱们到底该怎么办呢?这让我想起了《西⾏漫记》⾥埃德加·斯诺提到的⼀件趣事:红军招募新战⼠,⼊伍的往往都是中国西部、西北部农村⽬不识丁的青壮年乃⾄少年⼈。

对外汉语教学书目1-100

对外汉语教学书目1-100

对外汉语教学书目1.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语言科目考试指南作者: 吴勇毅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2.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初探(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丛书)作者刘珣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 对外汉语教学探索作者: 吴勇毅版社: 学林出版社4.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作者: 赵金铭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5.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作者: 刘珣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评语 : 权威人士权威教材6. 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书系·2作者: 赵金铭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7.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作者: 李晓琪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8.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作者: 李泉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9. 对外汉语教学与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10.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作者: 崔永华/杨寄洲出版社: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1. 对外汉语教学习得研究作者: 周小兵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12.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国家汉办基地项目作者: 彭增安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3.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作者: 朱永生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14.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作者: 张和生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15. 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作者: 张凯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16. HSK汉语水平考试词汇自测手册作者: 潘忆影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17. 桥:多功能汉语读本(修订版)作者: 厉振仪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18. 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技能篇作者: 赵金铭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19. 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作者: 张和生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20.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附附件)作者: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出版社: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1.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短期强化)作者: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2. 推动专业化的AP中文教学-大学二年级中文教学成功模式之探讨与应用(繁体)作者: 曾妙芬出版社: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3. 什么篇:语用与语法走廊(上)-简体-汉语教与学必备:教什么?怎么教?作者: 傅海燕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4. 怎么篇:组织教学(下)-简体-汉语教与学必备:教什么?怎么教?作者: 傅海燕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5. 怎么篇:组织教学(下)-繁体-汉语教与学必备:教什么?怎么教?作者: 傅海燕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6. 什么篇:语用与语法走廊(上)-繁体-汉语教与学必备:教什么?怎么教?作者: 傅海燕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7. 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视角(旧金山对外汉语教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作者: 潘文国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8. 对外汉语语感教学探索作者: 周健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29. 对美汉语教学论集作者: 程爱民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评语 : 了解对美汉语教学的真实情况30. 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6·第四辑)作者: 本社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1. 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作者: 胡文华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32.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作者: 孙德金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33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作者: 李晓琪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34. 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作者: 孙德金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35.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作者: 张和生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36.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作者: 王建勤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37.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作者: 王建勤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38.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作者: 王建勤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39. 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研究作者: 郑艳群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发行部40.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作者: 李泉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发行部41. 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作者: 赵金铭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42.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作者: 彭小川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43.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作者: 陆庆和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44.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作者: 刘询出版社: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45. 现代汉字特征分析与计算研究作者: 邢红兵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46. 汉语教学参考语法作者: 张宝林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47.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48. 计算机技术与世界汉语教学作者: 郑艳群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49. 汉语教学(海内外的互动与互补)作者: 崔希亮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50.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作者: 高燕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1. 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作者: 徐子亮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2. 对外汉语教学难点问题研究与对策作者: 朱芳华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53.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作者: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54. 跨文化的语言传通——汉语二语习得与教学作者: 彭增安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55. 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者: 吕必松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56. 国家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考试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汇编作者: 编委会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体育大学出版社57. 汉语作为外语的习得研究:理论基础与课堂实践作者: 温晓虹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58.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作者: 刘珣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59.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作者: 王建勤出版社: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60. 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作者: 俞理明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61. 对外汉语教学精品课程书系—汉语阅读教学理论与方法(含DVD光盘)作者: 周小兵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62. 50种教与学的总结技巧作者: (美)沃姆利(Wormeli,R.)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63. 海外汉语教学研究丛书—日本人汉语学习研究作者: 王顺洪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64. 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作者: 杨惠元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65. 华语教学讲习(吕必松文集)作者: 吕必松出版社: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66. 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丛书)作者: 吕必松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67.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丛书)作者: 崔永华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68.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丛书)作者: 陆俭明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69. 汉语与对外汉语研究文录(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丛书)作者: 赵金铭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70. 语言测试理论及汉语测试研究作者: 赵金铭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71.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参考用书: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案设计作者: 吴勇毅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72. 汉语科目考试指南作者: 张和生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73. 汉语报刊教学理论与方法作者: 张和生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74. 华文教学概论作者: 郭熙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75.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作者: 齐沪扬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76. 怎样教语法-语法教学理论与实践作者: 吴中伟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7. 国家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作者: 国家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审订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78. 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作者: 卢福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79. 外国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对策作者: 朱川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80. 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作者: 蒋可心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81. 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作者: 程棠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82.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第2辑)作者: 胡有清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83. 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探索作者: 江新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84.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作者: 吕文华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85.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作者: 任明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6. 现代汉语语法与对外汉语教学作者: 肖奚强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87.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作者: 徐子亮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88. 汉语词语与对外汉语研究作者: 杨晓黎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89. 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引论作者: 张灵芝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90. 对外汉语教学法作者: 陈枫出版社: 中华书局91. 现代汉语词汇讲义作者: 钱玉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92.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作者: 李泉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93. 对外汉语阅读研究作者: 周小兵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94. 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作者: 李晓琪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95. 汉语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论作者: 李开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6. 钟梫对外汉语教学初探作者: 钟梫出版社: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97. 汉语阅读课教学法作者: 彭志平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98. 汉语综合课教学法作者: 张辉出版社: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99. 汉语课堂教学技巧/汉语教师培训系列教材作者: 崔永华出版社: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00. 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作者: 钱玉莲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习得阅读书目
1、牛津应用语言学丛书19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重点阅读16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d Ellis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d Ellis
《应用语言学原理与实践》Principles &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G. Cook, et al. eds.
《英语教学史》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 P. R. Howatt
《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C. Kramsch
《第二语言研究方法》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 H. W. Seliger, et al.
《语言学习认知法》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P. Skehan
《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H. H. Stern
《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H. H. Stern 《语言教学面面观》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 H. G. Widdowson
《语言教学交际法》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H. G. Widdowson
2、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第三辑22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重点阅读:
《二语习得引论》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aville-Troike
《语言教学中的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J. C. Richards 《成人二语习得中的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Zhaohong Han
《语言教学的流派》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Second Edition), J. C.
Richards & T. S. Rodgers
3、《语言教学的技巧与原理》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D.
Larsen-Freeman, seco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4、《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ajor Issu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文秋芳,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商务印书馆。

王建勤
6 《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俞理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