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图2-7 测量抽水下降漏斗影响半径的方法 s1水平面(地面);s2-垂直面;R-影响半径;1-抽水前自 然电位曲线;2-抽水过程自然电位曲线;3-自然电位“8”字形 异常图;4-区域地下水流向;5-抽水下降漏斗
2.1.3.3确定漏水地点、水力联系 及地下水活动情况
图2-8 地下水补给地表水
图2-9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 一、过滤电场 • 地下水在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 流动或渗透时,由于岩石颗粒 表面对地下水中的正负离子具 有选择性吸附作用,且大多数 具有吸附负离子的特性。因此, 在地下水的上游方向集中了较 多的负离子,形成低电位。而 在下游方向集中了较多的正离 子,形成高电位,由此形成的 电场称为过滤电场。山地电场 是过滤电场的一种表现形式。 • 过滤电场的场强与渗透压力 的大小以及岩石、溶液的性质 有关。利用下式可对过滤电场 电位差作出近似估算: • ΔU=0.77·ρ水·ΔP
• •
图2-1 氧化还原电场
• 2.1.1.2过滤电场 • 地下水在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流动或渗透时,由于岩石 颗粒表面对地下水中的正负离子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且 大多数具有吸附负离子的特性。因此,在地下水的上游方 向集中了较多的负离子,形成低电位。而在下游方向集中 了较多的正离子,形成高电位,由此形成的电场称为过滤 电场。山地电场是过滤电场的一种表现形式。 • 利用下式可对过滤电场电位差作出近似估算: • ΔU=0.77·ρ水·ΔP
• 充电法图示
• 充电法的应用条件 是:
• (1)探测对象的电阻 率ρ1 应远小于围岩 的电阻率ρ2,围岩 的岩性要比较单一, 地表介质电性较均 匀、稳定,地形起 伏不大; • (2)埋于地下的充电 体必须有露头。
图2-15 理想导电球体充电场的电位、电位梯度平面剖面图 (a) 电位平面剖面图;(b)电位梯度平面剖面图
电法勘探—5_1

5 其它电法勘探方法充电法:充电法原理及应用条件,野外工作方法,充电体参数的确定,地下水流速、流向测定。
自然电场法:自然电场的成因及分布规律,野外工作方法,自然电场法的实际应用。
激发极化法: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效应及其成因,激发极化特性及测量参数,在找水中的应用。
§5.1 充电法充电法是在被勘探的矿体上或其它良导电性地质体的天然或人工露头接上供电电极(A)进行充电(用直流电源,也可用交流电源),另一供电电极(B)置于远离充电体的地方。
供电时充电体为一等位体或似等位体,电流由充电体流入围岩,形成稳定电流场,该电场的分布特征与充电体的形态、大小和产状等因素有关。
在地面、钻井或坑道中对其电场的空间分布进行观测和研究,以了解矿体或其它良导体的赋存情况,获得所需要的地质资料。
充电法最初主要用于良导金属矿的勘探,查明矿体的产状、分布及其与相邻矿体的连接情况等。
此后,充电法在水文、工程地质调查中被用来测定地下水流速、流向,追索岩溶发育区的地下暗河等。
自学要求:1、充电法的原理和工作条件。
2、充电法有几种野外观测方法,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3、导体的充电法异常有何特点?4、几种简单形状良导体的充电法定量解释(方法、公式)。
5、如何用充电法测定地下水的流向、流速?5.1.1 充电法的基本理论电阻率为零的导电体称为超导体(理想导体)。
当理想导体位于一般导电介质中时,向其上任意一点供电(或称“充”)后,电流便遍及整个理想导体,然后垂直于导体表面流向周围介质。
电流在理想导体内流过时,不产生电位降,导体内电位处处相等,故又称理想导体为等位体。
理想导体的充电电场与充电点的位置无关,只决定于充电电流大小、充电体的形状、产状、大小、位置及周围介质的电性分布情况。
许多金属矿体及某些高矿化度的地下,相对其围岩而言,电阻率较低,可近似地图1 充电法工作原理图看成是理想导体。
这样,当它们局部在地表出露或被某种勘探或开挖工程揭露时(图1),如果向这种天然或人露头充电,并观测其充电电场的分布,便可据此推断整个地下良导电地质体(矿体或高矿化度地下水)及其周围岩石的电性分布情况,解决某些特定的地质问题。
其他电法:充电法和自电法

属传导类、主动源直 流电法
2
一、充电法的基本原理
1. 理想导体:
所谓理想导体是指导
体本身的电阻率为零。其 特征该导体位于一般导电
介质中,向其导体上任何
一部位接通外加电源供电 时(充电),导体均为电
压等位体;电流遍及整个
导体,无电位降,而后垂 直表面流向周围介质之中。 充电导体附近电流线和等电位线的分布 (a)剖面图; (b)平面图; 1—电流线; 2—等电位线 如右图所示
,分别为电位测量法、追踪
等位线法和梯度测量方法。
(1)电位观测法:将测量电极N置于距导体足够远的 某一固定基点上接地,另一测量电极M沿测线驻点移 动,观测各测点相对于固定基点N的电位差值,这个 差值即作为该点电位值U。
(2)电位梯度观测法:如右图所示,将M、N置于同 一测线的两相邻测点上,保持其相对位置和间距不变, 沿测线逐点移动,观测相邻测点间的电位差△UMN, 则M、N中点处的电位梯度值为: △UMN/MN 为消除电流的影响,用△UMN/MN*I 作为观测结果。
(a)电流场表达式
设:坐标原点位于椭 球体的中心,x,y,z 坐标轴分别与3个半径 重合。 椭球体表面方程为:
充电椭球体 9
求解椭球坐标系的拉普拉斯方程,得出 球外任一点电位:
t0为M点的椭球坐标,若M的笛卡尔坐标(x,y,z), 则t0为方程 的最大实根。
10
(b)电流场分布规律
①平面分布规律
(3)充电体对称,充电位置对称于导体的几何形状
充电电流场呈对称分布,并与理想导体条件的电流场分布 相近,但其电场分布值和变化率与充电导体的电阻率有关。
强调:若地表不水平,充电体的围岩介质不均匀,会导致充电
场的分布复杂化。
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

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教案刘国兴2003.5总学时64,讲授54学时,实验10绪论:(1学时)绪论中讲5个方面的问题1.对电法勘探所属学科及具体定义。
2.电法勘探所利用的电学性质及参数。
3.电法勘探找矿的基本原理。
在此主要解释如何利用地球物理(电场)的变化,来表达找矿及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原理。
4.电法勘探的应用。
1)应用条件2)应用领域3)解决地质问题的特点4)电法勘探在勘探地球物理中所处的位置第一章电阻率法本章为电法勘探的常用成熟的方法,在地质勘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习电法勘探的重点之一。
本章计划用27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1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
§1.1 电阻率法基础本节计划用7学时,其中讲授5学时,实验2学时。
本节主要讲述如下五个问题一、矿石的导电性(1学时)讲以下3个问题:1)岩,矿石导电性参数电阻率的定义及特性。
2)天然岩,矿石的电阻率矿物的电阻率及变化范围,岩石电阻率的变化范围。
3)影响岩,矿石电阻率的因素。
I.与组成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有关。
II.与所含水分有关。
III.与温度有关。
二稳定电流场的基本性质。
主要回顾场论中有关稳定电流场的一些知识,给出稳定电流场的微分欧姆定律公式电流的连续性(克希霍夫定律);稳定电流场是势场三个基本性质。
三均匀介质中的点源电场及视电阻率的测定主要讲述三个内容:1)导出位场微分方程(拉氏方程)及的位函数的解析解法。
2)点电流源电场空间分布规律。
3)均匀大地电阻率的测定方法。
电法勘探中测量介质电阻率的方法由此问题引出,开始建立电法勘探中“装量”这一词的概念,本节重点:稳定电流场的求法及空间分布;均匀大地电阻率的公式的导出及测定方法。
以上内容两学时四非均匀介质中的电场及视电阻率(1学时)阐述4个问题1)什么是非均匀介质中的电场?特点,交代出低阻体吸引电流,高阻体排斥电流的概念2)非均匀电场的实质:积累电荷的过程。
3)什么是视电阻率?如何定义?4)视电阻率微分公式。
电法勘探部分习题答案

第一章电阻率法1、哪些因素对岩石电阻率有影响,其中哪些因素影响比较重要?⑴矿物成分、含量及结构金属矿物含量↑,电阻率↓结构:侵染状>细脉状⑵岩矿石的孔隙度、湿度孔隙度↑,含水量↑ ,电阻率↓风化带、破碎带,含水量↑,电阻率↓⑶水溶液矿化度矿化度↑ ,电阻率↓⑷温度温度T↑,溶解度↑,离子活性↑,电阻率↓结冰时,电阻率↑⑸压力压力↑ ,孔隙度↓ ,电阻率↑超过压力极限,岩石破碎,电阻率↓⑹构造层的问题这种层状构造岩石的电阻率,则具有非各向同性,即岩层理方向的电阻率小于垂直岩层理方向的电阻率主要影响因素为岩石的孔隙度,含水性及水的矿化度。
当岩石含金属矿物、碳质和粘土等良导性矿物时,矿物成分对电阻率的影响明显。
2、岩石结构和构造如何影响岩石的电阻率?岩、矿石中某种组成部分对整体岩、矿石电阻率影响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它们的连通情况:连通者起的作用大,孤立者起的作用小。
例如,浸染状金属矿石,胶结物多为彼此连通的造岩矿物,故整个矿石表现为高阻电性;又如含水砂岩,其胶结物为彼此相连、导电性好的孔隙水,故含水砂岩的电阻率通常低于一般岩石的电阻率。
3、岩石电阻率的分布规律?1、质地致密、孔隙度低的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中的灰岩、白云岩、砾岩电阻率最高,其变化范围大约在;大多数沉积岩因为具有中等孔隙度,因而也具有中等电阻率,大约在数百左右;孔隙度比较高、又富含粘土矿物的第四系粘土、页岩、泥岩的电阻率比较低,一般在;致密硫化矿体、海水、石墨的电阻率最低,仅有。
2、同类岩石的电阻率并不完全相同,而是有一两个数量级的相当大的变化范围。
3、不同类型岩石的电阻率变化范围往往相互重叠。
103~10510~10210-2~10、列举求解稳定电流场电位时的边界条件。
、何谓电阻率,何谓视电阻率,说明它们的异同。
当地表不水平或者地下电阻率分布不均匀时(存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介质),仍然采用均匀介质中的供10.根据地下电流场变化规律,定性分析三级装置B‐MN在过直立接触面时的视电阻率曲线。
爱课程电法课后习题

1、地球物理勘探?它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特点?1.当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进行勘探时,被勘探的目标体与其围岩间必须有物性差异;2.必须使用专门的仪器接收地球物理场的变化;3.它是个反演问题,所以存在着多解性。
3、电法勘探?电法勘探是以岩(矿)石之间的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种电性差异有关的电场或电磁场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或寻找矿产资源的一类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第一节绪言习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电法勘探?到目前为止,电法勘探利用了哪些物理性质?(10分)答:电法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种勘探方法,它以岩、矿石的导电性、电化学活动性(激发极化特性)、介电性和导磁性的差异为物质基础,使用专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地壳周围物理场的变化和分布规律,进而达到解决地质问题为目的的一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电法勘探利用的物理性质有:导电性、电化学活动性(激发极化特性)、介电性和导磁性2、简述电法勘探的特点答:简单说是三多一广,即利用的场源形式多、方法变种多、能解决的地质问题多,工作领域(地面、航空、海洋、地下)宽广。
3、简述影响岩、矿石导电性的因素答:(1)组成岩矿石的成分和结构,包括胶结物和颗粒的电阻率、形状及相对含量;(2)岩石的湿度和孔隙度;(3)温度;(4)压力。
4、什么是自然极化?答:是由不同地质体接触处的电荷自然产生的(表面极化)或由岩石的固相骨架与充满空隙空间的液相接触处的电荷自然产生的(两相介质的体极化)。
5、什么是面极化?什么是体极化?答:面极化是指激发极化发生在极化体与围岩溶液的界面上,如致密的金属矿或石墨矿属于此类。
体极化是指极化单元(指微小的金属矿物、石墨或岩石颗粒)呈体分布于整个极化体内,如浸染状金属矿石和矿化、石墨化岩石以及离子导电岩石均属这一类。
2自然电场法

所示的结构 在窄孔中形成正离子堆积,继而形成电 离子浓度梯度,反过来又阻碍离子运动,当断电后 浓度的扩散电位形成二次场,直到恢复原来状态。
我们观测的就是二次场△ V2 。
第三十九页,共69页。
图1-7.6 薄膜极化(jí huà)原理
?V
(0.45~1.1 秒)对放电曲线下部面积的积分与△ V的
比值。
衰減速度 D=△V2(t1)/ △V2(t2) 即不同时刻放电
第三十五页,共69页。
电位(diàn。wèi)比值
常用(chánɡ ty1ò=nɡ0).的25有秒
t2=2秒
t1 =1秒
t2=5秒
t1 =5秒
t2=20 秒
③衰减(sh(uāsi)j(常iǎ用n)半时衰时,即 50%的衰减时间 )
第三十四页,共69页。
水, 铁矿等都有高数字的极化(jí huà)率(与围岩比)。
量方法与对称(duìchèn)四极化相同,只是供电时间3一0 般为
秒(有的仪器(y1í0q秒ì))。
V
②时间特征参数
1.1
0 0.45
1.1 t
? 荷电率( M) M ? 0.45 ? V2 (t )dt 即在特定时间区域内
④布极方向问题 在探测地下水时,布极方向与测试参数的稳定性
有直接关系,一般顺岩层走向,沿地下水流向较为
合适,但有时地形条件不允许,这就给探测和资料
解释带来困难。
第四十六页,共69页。
⑤激电异常(yìcháng)与地下水的富水性关系问题
激电找水的目的是解决某一深度(shēndù)是否有水,富水
性大小,这一问题比较复杂,可以通过(tōngguò)参数异常值
电法勘探教程

<<电法勘探教程>> 程志平绪言1电阻率法1.1电阻率法基础1.1.1岩石的电阻率及其影响因素1.1.2稳定电流场的基本规律1.1.3均匀大地电阻率的测定及视电阻率的基本概念1.1.4常用电阻率法测量装置1.1.5电阻率法野外工作的几个问题1.2电阻率剖面法1.2.1概述1.2.2联合剖面法和对称四极剖面法1.2.3中间梯度法1.2.4电剖面法的地形影响和校正.1.3电阻率测深法1.3.1概述1.3.2电阻率测深法原理1.3.3水平层状大地对称四极电阻率测深曲线1.3.4水平层状大地对称四极电阻率测深曲线的解释1.3.5非水平层地电断面电阻率测深思考题2自然电场法.充电法2.1自然电场法2.1.1自然电场的成因2.1.2自然电场法的野外工作方法2.1.3自然电场法的应用2.2充电法2.2.1充电法的基本理论2.2.2充电法的野外工作方法2.2.3充电法的应用思考题3激发极化法3.1激发极化法基本理论3.1.1激发极化效应及其机理3.1.2激发极化场的正演计算方法3.1.3常用装置的激电异常3.2激发极化法的野外工作方法及其应用3.2.1激发极化法的野外工作方法3.2.2激发极化法的资料整理与解释3.2.3激发极化法的应用思考题4电磁法4.1电磁法理论基础4.1.1电磁场定解问题4.1.2岩土在交变电磁场中的电磁学性质4.1.3模拟准则,4.1.4均匀介质中平面电磁波的传播4.1.5交变电磁场中局部导体的异常场4.1.6两种常用场源的电磁场4.2地面电磁法4.2.1大地电磁测深法4.2.2频率测深法4.2.3瞬变电磁法4.2.4电磁偶极剖面法思考题附录附录1水平层状大地表面垂直磁偶极子的电磁场附录2水平层状大地表面水平谐变电偶极子的电磁场练习与思考电法勘探1.什么是电法勘探方法?电法勘探方法有哪些分类?2. 电法勘探方法与重力、磁法勘探方法有何异同点?3. 什么是岩矿石的电阻率?简述岩矿石电阻率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2.2.4 充电法追索地下暗河 Ⅰ—电位曲线;Ⅱ—电位梯度曲线;Ⅲ—地表; Ⅳ—潜水面;Ⅴ—暗河
钻孔,均发现了地下暗河,在推断为支流或充水裂隙带的 c 处也布设了钻孔,但只见到溶蚀 现象。
2.2
自然电场法
电法勘探除广泛利用各种人工电场外, 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利用由各种原因所产生的天然 电场。 我们能够观测和利用的天然电场有两类: 一类是在地球表面呈区域性分布的大地电流 场和大地电磁场, 这是一种低频电磁场, 其分布特征和较深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及基底起伏有 关。另一类是分布范围仅限于局部地区的自然电场,这是一种直流电场,它往往和地下水的 运动和岩、矿石的电化学活动性有关。通过观测和研究这种自然电场的分布,以进行地质填 图、找矿或解决水文、工程及环境地质问题的电法勘探方法,称为自然电场法。
也将随着溶质移动, 但不同离子的移动速度不同, 结果使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含有过量 的正离子或负离子,从而形成扩散电动势。电场的方向将视溶液中离子的符号而定,例如, 当两种岩层中含氧化钠的水溶液浓度相差较大时, 扩散电场的符号将取决于钠离子和氯离子 的迁移率, 由于氯离子的迁移率大于钠离子, 因而在浓度小的溶液一侧的含水岩层中便会获 得负电位,而浓度大的溶液一侧的含水岩层中则显示正电位,从而形成扩散电场。 扩散电场的数值一般比较小, 因为迁移率不同的离子之间总存在着一种吸引力, 这将使 它们的迁移速度减小。 仅管如此, 有时还是可以利用它圈定埋藏不深的矿化水分布区和进行 小范围的地质填图。 在自然条件下, 多孔岩石中的扩散电场常与过滤电场同时产生, 即在不同浓度溶液扩散 作用发生的同时,岩石颗粒对某些离子也会产生吸附作用,形成过滤电场。 2.2.2 自然电场法的应用 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中, 自然电场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物探方法之一。 由于它所 观测的是天然电场,不需要电源和供电电极,因此,仪器设备比较简单。自然电场法所用的 仪器与电阻率法相同,但测量电极不是铜棒,而是不极化电极,其目的是为了减小两电极间 的极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自然电场法的野外工作也需首先布设测线测网, 测网比例尺应视勘探对象的大小及研究 工作的详细程度而定,基线应平行地质对象的走向,测线应垂直地质对象的走向。野外观测 分电位法及电位梯度法两种:电位法是观测所有测点相对于总基点(即正常场、电位为相对 零值)的电位差值;而电位梯度法则测量测线上相邻两点间的电位差。观测结果可绘成剖面 平面图和等值线平面图。
自然 电场 法是电 中应用最早的一种方 它不需要人工施加电 在仪器、 设备及野外工 方面都较任何一种其 勘探方法简单。 2.2.1 成因 利用 自然 电场法 金属矿床时, 主要是基 子导体与围岩中离子 所产生的电化学电场 和研究。实践表明,与 有关的电化学电场通 地表引起几十至几百
图 2.2.5 某铁路工区用充电法探测地下暗河 1—电位梯度曲线;2—溶洞;3—推断地下暗河;4—铁管
图 2.2.1 充电法原理示意图
充 电 电场 。 则离导体 相似; 在距 于 球 形。 可 于导体的 位 置 无关 。 等位体) 的不同而 对象与围 差异必须 解决有关
图 2.2.2
充电椭球体上的电位及电位梯度曲线
下面,我们以三轴椭球状理想导体为例来分析一下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设椭球体 的三个半轴长度分别为 a 、 b 、 c ,显然,当 a b 和 c 时,可近似看成柱状体;当 a 和
图 2.2.3 充电法测定地下水的流速、流向
线中 心 大、 围 地下 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n ×103
Ω·m, 有利 的 的分 布 河的 应 用 实
例。进行充电法工作时,首先把充电点选在地下暗 河的出露处, 然后在垂直于地下暗河的可能走向方 向上布设测线, 并沿测线依次进行电位或电位梯度 测量。 图中给出了横穿某地下暗河剖面的电位及电 位梯度曲线。 将全部测量剖面上电位曲线的极大点 及电位梯度曲线的零值点连接起来, 这个异常轴就 是地下暗河在地表的投影。 图 2.2.5 为某铁路工区在进行工程地质调查时 利用充电法了解岩溶区地下暗河的分布的例子。 电 位梯度曲线异常在平面上呈规律分布, 零值点的连 线就是地下暗河在地表的投影。 根据上述推断成果, 在异常带 a 处布置两个验证
法勘探 法,由于 场,所以 作方法 它电法 因 电场的 来寻找 于对电 溶液间 的观测 金属矿 常能在 毫伏的
自然 电场 的成 1.电子导体自然
自然电位异常。 由于石墨也属于电子导体, 因此在石墨矿床或石墨化岩层上也会引起较强的 自然电位异常, 这对利用自然电场法来寻找金属矿床或解决某些水文、 工程地质问题是应该 特别注意的。 关于在电子导体与围岩中离子溶液间电化学电场的形成原因, 迄今仍然是一个需要探讨 的复杂问题, 它与矿体的成分以及围岩中离子溶液的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 从电化学理论可 知,在电子导体与围岩溶液的交界面上存在着双电层,双电层间的电位差称为电极电位。当 导体成分均匀,围岩中离子溶液性质也均匀时,整个界面便形成均匀、封闭的双电层,正、 负电荷相互平衡,系统处于中性状态,对外不形成电场。当导体成分或溶液性质不均匀时, 就在导体的不同部位形成了不同的电极电位, 整个系统便呈现出极化状态, 并在导体及离子 溶液中形成自然电场。 自然状态下的金属矿体,当其被潜水面切割时,由于潜水面以上的围岩孔隙富含氧气, 因此,这里的离子溶液具有氧化性质,所产生的电极电位使矿体带正电,围岩溶液带负电。 随着深度的增加,岩石孔隙中所含氧气逐渐减少,到潜水面以下时,已变成缺氧的还原环境。 因此,矿体下部与围岩中离子溶液的界面上所产生的电极电位使矿体带负电,溶液带正电。 矿体上、下部这种电极电位差异随着地表水溶液中氧的不断深入而得以长期存在,因此,自 然电场可看成是一种稳定电流场。其在矿体及围岩中的电场分布见图 2.2.6。 2.离子导体自然电场的成因 (1)过滤电场
v L / t 同时, 根据正常等位线中心与异常等位 的连线可确定地下水的流向。
当含水层埋深较小、 地下水流速较 岩均匀且电阻率较高时, 用该方法测定 的流速、流向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2.追索岩溶区的地下暗河 岩 溶 区 灰 岩 电 阻 率 高 达 Ω· m ,而溶洞水的电阻率只有 n ×10 二者电性差异明显。 在地形及地质条件 情况下, 利用充电法可以追踪地下暗河 及其延伸情况。 图 2.2.4 为应用充电法追索地下暗
当地下水溶液在一定的渗透压力作用下通过 多孔岩石的孔隙或裂隙时, 由于岩石颗粒表面对地 下水中的正、负离子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便出现 了正、负离子分布的不均衡,因而形成了离子导电 岩石的自然极化。一般情况下,含水岩层中的固体 颗粒大多数具有吸附负离子的作用, 这就使得运动 的地下水中集中了较多的正离子,于是,形成了在 水流方向为高电位、 背水流方向为低电位的过滤电 场(或渗透电场)。图 2.2.7 为常见的两种过滤电场 —裂隙渗漏电场和上升泉电场。
第二章
2.1 充电法
2.1.1 充电法的基本原理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当对具有天然或人工露头的良导地质体进行充电时, 实际上整个地质体就相当于一个大 电极,若良导地质体的电阻率远小于围岩电阻率,我们便可以近似地把它看成是理想导体。 理想导体充电后,在导体内部并不产生电压降,导体的表面实际上就是一个等位面,电流垂 直于导体表面流出后,便形成了围岩中的 显然,当不考虑地面对电场分布的影响时, 越近,等位面的形状与导体表面的形状越 导体较远的地方,等位面的形状便逐渐趋 见,理想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将主要取决 形状、大小、产状及埋深,而与充电点的 图 2.2.1 为充电法原理示意图。 当地质体不能被视为理想导体(即不 时,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将随充电点位置 有较大的变化。所以,充电法也是以地质 岩间导电性的差异为基础(并且要求这种 足够大) ,通过研究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来 地质问题的一类电法勘探方法。 为了观测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 充电法野外工作一般采用两种测量方法: 一种是电位法 ; 一种是电位梯度法。电位法是把一个测量电极( N )置于无穷远处,并把该点作为电位的 相对零点。另一个测量电极( M )沿测线逐点移动,观测各点相对于“无穷远”电极间的 电位差。为了消除供电电流的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一般将测量结果用供电(即充电)电 流进行归一,即把电位法的测量结果用 U / I 来表示。电位梯度法是使测量电极 MN 的大小 保持一定(通常为 1-2 个测点距) ,沿测线移动,逐点观测电极间的电位差 U MN ,同时记 录供电电流,其结果用 U MN /( MN I ) 来表示。电位梯度法的测量结果一般记录在 MN 的中 点,由于电位梯度值可正可负,故野外观测中必须注意 U MN 的符号变化。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充电法的野外观测还可以采用追索等位线的方法。以充电点在地 表的投影点为中心,布设夹角为 45的辐射状测线,然后距充电点由远至近,以一定的间隔 追索等电位线,根据等位线的形态和分布,便可了解充电体的产状特征。
图 2.2.8 山地电场 1—自然电位曲线;2—地下水流动方向;3—潜水面
常。 利用自然电场法找矿时, 过滤电场是一种干扰
因素。但在解决某些水文、工程地质问题,如研究裂隙带及岩溶地区岩溶水的渗漏,以及确 定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时,过滤电场便成了主要的观测和研究对象。 (2)扩散电场 当两种岩层中溶液的浓度不同时,其中的溶质便会由浓度大的溶液移向浓度小的溶液, 以期达到浓度的平衡,这便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扩散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溶质的正、负离子
图 2.2.6 电子导体周围的自然电场
图 2.2.7 裂隙渗漏电场及上升泉电场 (a)裂隙渗漏电场; (b)上升泉电场
在自然界中,山坡上的潜水受重力作用,从山坡 向下逐渐渗透到坡底, 因而在坡顶观测到负电位, 在坡 底则观测到正电位。 这种过滤电场也称为山地电场。图 2.2.8 为一种典型的山地电场,从图可见,在山顶出现 的自然电位负异常强度达-30mV。 过滤电场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下水 的埋藏深度以及水力坡度的大小。当地下水位较 浅,而水力坡度较大时,会出现明显的自然电位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