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康德的不可知论
• 他一方面承认意识之外的客观 世界是独立存在的, 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即所谓 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并认为 自在 之物是一切感觉的源泉, 之物是一切感觉的源泉,这是 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 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 •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在之物 另一方面, 是不可认识的, 是不可认识的,是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或现象, 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或现象,但 这个感觉和现象却不是自在之 物的真实反映。 物的真实反映。
6.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 A.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B.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 .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识的事物。 识的事物。”这种观点属于 A.怀疑论 B.可知论 . . C.不可知论 D.唯心主义 . .
8.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一元论和二元论 9.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②思维能否产生理 论③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④思维能否正 确地反映存在 A①②③ B①②④ ①②③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①③④ ②③④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下列说法中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是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不怕做不到, 不怕做不到 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吾心便是宇宙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存在即被感知 存在即被感知
哲学的基本问题(小面整理)

你们家门前的牛粪怎么这么多呀 ?“ ——" 爹妈辛辛苦苦挣的 !" 客人生气地问 :“ 你怎么这样说 !” ——" 那当然 , 我们家世代如此 !"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世界到底 是什么?
小结:
含义
哲
学
基
内容
本
问
题
原因
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在梦中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东 西,证明我们的感觉是很不可靠的.
那么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及周围世界 也很可能是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
事物是不可认识的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怪洞之谜
一位牧羊人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山洞,当 他带着一条猎狗走进去的时候,走不多远, 狗就瘫痪在地,四肢抽搐,挣扎了几下就 死掉了,而他自己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出 后,人们蜂拥而至,经过多次试验,也发 生了同样的情况:猫、狗、老鼠等小动物 带进洞都会死亡,而牛、马等大动物以及 人进去却安然无恙。人们说,这个山洞一 定有“鬼”,这只鬼专吃小动物—“鬼洞” 越传越悬……。
形——物质存在的东西。 形神 天人之辩、名实之辩、有无之 神——意识思维的东西。 之辩 辩、理气之辩、心物之辩等。
形与神谁先谁后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 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存在就是被感知
有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散步, 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约翰生便问: “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 否存在?”
1.是什么问题?
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谁决定谁? 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存在决 定思维
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一、物质的本质哲学的根本任务是研究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及其联系的基本问题。
而实际上,主观世界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可以说哲学就是研究客观物质的根本问题的。
那么客观物质的本质是什么呢?有哲学家把哲学本体论定义为:“本体世界是人的思维对现象进行还原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是一种逻辑的构建物,不是客观存在,而且比现实世界更美好。
”实际上,这种定义是一种价值论,这种哲学价值论它反映人们对未来的憧憬,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论,这种哲学价值论不能作为哲学的本体论,哲学本体论的任务就应是明确客观物质的本质。
客观物质的本质是运动,物质的存在与发展都是运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形式;物质的运动相系联系、相互作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在用哲学研究物质的存在与发展时,就应使用运动的观点。
二、人为什么活着大多数人觉得“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说不清楚,说有人为了金钱,有人为了名利,有人为了物质享受的满足,各个人活着的目的都不一样。
那么能找到人为什么活着的共性吗?我们从人的本质来看,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意识,人没有健全的意识是不能成为完整的人的,一般法律规定未成年人没有选举权,被选举权。
精神病患者也会丧失一些权利,就是因为他们无法正常行使权利,没有独立健全的意识。
人的一切有目的的行动都受自己意识的支配,人活着的目的也受自己意识的支配,人也就是为了自己意识的满足而活着。
三、幸福幸福是意识的满足,而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意识的满足,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意识的满足,没有感到幸福呢?这说明意识是有预先目的的,而且意识是运动的。
人的行动不一定能完全达到意识的满足,这时,人就没有感到幸福,当一个意识的目的得到完成,意识得到了满足,人就感到幸福。
但一个意识目标完成,又会有新的意识的目的,这也就是成功之后的失落。
那人们是否能获得长久幸福呢?古人讲:知足常乐;有一首禅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哲学的基本问题

能
不能
可知论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 世界的可能性。
注意: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 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 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注意: 不可知论≠唯心主义
判断下列观点所属派别
1、奋斗者号深潜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对进一步探索海底生物,海底地
质构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可知论
整个世界是一部由因果链组成的大机器,世界里的 每个部分则是大机器中的小机器,人也是机器,只 不过它比其他自然物体精巧而已。
(英)霍布斯
机械性
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观察事物,把一切运动形式归结为受 力学规律支配的机械运动,否认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否认事 物的质变,甚至把人也作为机器。所以这一时期接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 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其背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贯 穿始终。 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 代哲学侧重点转向第二方面的内容。
二.为什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 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辨证关系
人们的思想如:理 论、理念、计划、 经验 、思想、 观 点、感觉、方针政 策、目标等主观性 的东西。
思维 主观 世界
意识
存在 客观 世界
物质
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 如:地球、生物、环 境、国情、磁场等可 见或不可见的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存在的事物。
注意:①“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②在现实生活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堂练习: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A.思维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D.意识和物质有无同 一性 2.以下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有 ( ) ①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谁是本 原的问题③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④思维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的问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 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③ “心外无物” 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⑥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④⑤⑥
简答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唯一标准。 (2)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 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同一性问题:世界是否可 知?)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 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 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 质具有同一性。)
为什么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1、首先是人们在生活与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 ①物质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 避的基本问题。 和精神现象)的最高概括。研究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乃是世 界观最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 对个人来说,我们在人类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两大 的活动中不断地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 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 ③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决定着解决其他哲学 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填空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填空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的内涵:(1)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的指导。
2.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和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具体分为两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据此划分出和。
②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据此划分出和。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各种哲学的基本和,决定着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包括三种基本形态,即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
(2)唯心主义:认为,包括和客观唯心主义。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________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____________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________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____________。
4.哲学意义上的物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________,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__。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第一性。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
2 人类社会的物质表现?答: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答:(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作为认识过程两个阶段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答: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是1、宇宙运动产生意识;2、意识运动产生思维;3、思维运动产生认识。
哲学是以思维及认识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是人如何正确认识和反应客观存在的方法物质运动形成的是客观存在思维运动形成的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意识对宇宙万象总体的抽象反应,是宇宙万象共同的存在方式认识是意识对宇宙万象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反应人们是一步一步地认识宇宙的,是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认识宇宙的自意识产生以来,由此,宇宙的运动方式就从单一的物质运动转变为物质运动与思维运动两种方式并存的运动方式存在是相对人而言的,是相对意识而言没有意识的作为相对物的存在等于不存在对于对于太阳而言,地球无所谓存在和不存在存在形式有两种,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客观存在加上主观存在=认识客观存在与主观存在一致就=正确认识客观存在加上主观存在=真实的存在,这个真实的存在是相对人而言的孤立的客观存在对人而言与不存在是没有区别的,因此,不存在任何孤立的存在孤立的主观存在就只能是猜想、假设,并不形成正确的认识,唯物哲学是物的哲学,不是人的哲学,哲学是研究人的思维活动规律的,是研究人是如何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的学问。
意识的起源是性生命科学研究范畴,人不可能在意识产生前就知道意识是物质运动产生的,人类也不能在没有意识的前提下感知物质的存在,人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体,人类也不能在没有意识的前提下感知物质的存在,意识之前的客观存在,是一种无名的存在。
无是一种无名的待认知的未知的存在状态,是认识之前的认识状态。
物质运动无始无终,意识运动自无开始,自无而终。
认识的不断深入发展,无不断生有,生万象,主观存在也不断发展增加,这就是认识的发展过程,主观存在的积累过程,宇宙之外是否还有宇宙,宇宙之中是否还有太阳等,对认识而言,这都是无,是未知,对主观存在而言都是不存在,虽然客观上它们可能都存在,因此,存在(主观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伟大的哲学思想,当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完全重合一致时,就是人们穷尽真理之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分成两个方面:首先是存在和思维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其次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可知论、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由于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随着科技进步,人认识工具、手段的提高,人的思维认识能力的提高,人是可以完全认识世界的。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与意识不具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现实生活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都有具体体现。
唯物论和唯心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唯物论的生动体现。
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尊重客观规律。
党和国家领导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模式上,认为没有固定模式,我们应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中,根据我国生产力的现状,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并坚持改革开放;在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从以上可以看出,我们的领导人确实做到了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发展实现了突飞猛进。
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若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也会获得满意的结果。
比如选课这件事,我校正逐步推进学分制,学生对上什么课,何时上课,上哪个老师的课有了很大的自主性。
这就要求我们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盲目选课。
首先,切忌随大流。
同一类课有很多种选法,比如专业选修课有多种。
我们最好选那些我们感兴趣的、实用的课。
其次,选课要安排好时间,尽量让每天的课时均匀。
常会看到某同学某日忙得焦头烂额,而某日却闲得无聊。
再次,根据自身能力与时间确定修读多少学分。
如果你又想做兼职,又想学第二学位,还想参加很多志愿实践活动,这时再选很多学分的课恐怕吃不消了。
相反,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则会带来损失。
北京的许多公路两旁都种植了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树根本不适合种在那里。
它树冠小且生长缓慢,不能给过往车辆遮荫。
它不耐高温,夏季柏油路在太阳炙烤下,温度可达50多度,使得不少银杏树树叶枯黄。
然而问其种植原因竟是“领导喜欢”。
这就是典型的从主观出发。
“宗教迷信”、“宿命论”、“唯意志论”、“邪教”都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它们直接阻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坚决反对。
各种媒体经常报道生病不求医,而相信神婆,道士,结果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我们也常听某人说类似的话,“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
”久之,人会有“再努力也没有用”的想法。
这种“宿命论”观点无情地打击个人奋斗的价值,让人消沉。
人类世代的实践都证明了唯心主义的荒谬,我们必须坚决取缔之。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诠释着可知论。
世界是可以逐步认识的,所以人在自然、社会面前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
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如果说世界不可知,人类还有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必要吗?我们如果坚持不可知论,那怎么会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牛顿的经典力学认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如果世界不可知,我们学习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坚持不可知论无疑会打消人认识世界的积极性。
但我同时也要说,我们坚持可知论,但不要妄自夸大人类的伟大。
要正确理解“人定胜
天”。
人的认知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现在还很低。
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继续一丝不苟地努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