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艺术本质的看法
关于艺术本质的正确说法

关于艺术本质的正确说法
艺术本质的正确说法因人而异,因为不同的人对于艺术的理解和看法不同。
然而,以下是一些可能普遍适用的观点:
1. 艺术是一种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美感和经验的方式。
艺术家通过各种形式的创作,如绘画、雕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等,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思想和美感经验。
2. 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家通过创造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来挑战和超越传统的审美标准,并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艺术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反映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状况和特征,同时也反映了艺术家和社会对于某些问题和议题的关注和思考。
4. 艺术是一种个人表达和自我实现的手段,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体验和价值观,同时也可以通过艺术来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和实现自我。
艺术的本质是一种复杂而多样化的现象,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创造力、情感表达、社会和文化意义、美学欣赏等等。
对于艺术本质的理解和解释,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探讨和理解。
论述艺术的本质

论述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广泛而深奥的问题,充满了无数的讨论和争论。
在探讨艺术的本质时,人们常常会涉及到艺术的定义、艺术的目的以及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等方面。
尽管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来思考和理解艺术的本质。
首先,艺术可以被视为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形式。
无论是绘画、音乐、戏剧还是文学,艺术家都通过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思想和体验来创造艺术作品。
通过艺术,人们可以以一种独特而美妙的方式表达自己,并与观众产生共鸣。
艺术家通过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形式,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转化为可视、可听或可感知的形式。
其次,艺术是一种探索和思考的过程。
艺术家常常通过创作作品来探索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人生的理解。
艺术能够启发人们思考和反思,挑战既有的观念和认知模式。
艺术作品可以激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并引发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从而构建起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同时,艺术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方式。
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唤起观众强烈的感情和情感共鸣。
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惊讶,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形式和内容传达出强烈的情感体验,让观众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和宣泄。
艺术作品也具有某种力量,能够温暖、鼓舞和激励观众,甚至改变他们的生活。
此外,艺术还可以被视为一种审美的体验。
艺术作品往往具有美的特征,通过形式、色彩、声音和结构等元素的组合,创造出具有美感的作品。
观赏艺术作品可以让人们获得愉悦和满足感,并开阔他们的审美视野。
艺术的美可以是多样化的,因为不同的人对于美的理解和偏好是不同的。
无论是古典主义、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最后,艺术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
艺术作品向我们展现了过去的风貌,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
同时,艺术也具有创新的力量,能够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艺术家在创作中,常常通过引入新的观念、形式和技术,开创出新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叔本华论艺术的内在本质读后感

叔本华论艺术的内在本质读后感篇一叔本华论艺术的内在本质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叔本华的《论艺术的内在本质》,这可真是让我脑洞大开啊!一开始,我觉得这书可能会特别高深莫测,读起来估计得头疼死。
但真读进去了,发现还挺有意思的。
叔本华说艺术能让人超越日常的痛苦和烦恼,这一点我觉得可能有点夸张了吧?难道看看画、听听音乐就能让我忘了没考好的烦恼?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他还提到艺术是对理念的直观呈现,这让我想到了那些特别有名的画作,比如梵高的《星空》。
看着那幅画的时候,我好像真的能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东西,也许那就是叔本华说的理念?但又一想,这会不会只是我自己的瞎想呢?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情也跟坐过山车似的。
一会儿觉得叔本华说得太对了,一会儿又怀疑他是不是在忽悠人。
比如说,他说艺术高于现实,那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瞬间难道就比不上艺术了?我觉得这可不一定!不过呢,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还是让我思考了很多。
艺术到底是个啥?是我们逃避现实的避风港,还是能让我们看清世界的镜子?我觉得可能两者都有吧。
你们觉得呢?反正我读完这本书,还是一脑袋问号,但也好像明白了点啥,这感觉,真怪!篇二叔本华论艺术的内在本质读后感哎呀妈呀,叔本华的《论艺术的内在本质》,可把我折腾得够呛!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就在犯嘀咕:这能看懂吗?结果还真别说,一开始是有点云里雾里的。
叔本华说艺术能让我们摆脱意志的束缚,我就在想,这咋可能呢?我每天被作业、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看个画、读首诗就能解脱啦?也许对于那些大艺术家来说是这样,可对于我这个小老百姓,我觉得没那么容易。
但是呢,当我仔细琢磨他说的那些关于艺术的见解时,又好像有点道理。
比如说,他说艺术是对永恒理念的表达,就像音乐能传达出一种超越语言的情感。
我有时候听一首好听的歌,确实会有一种被击中内心的感觉,难道这就是他说的那种理念?不过,我又有点怀疑,这是不是叔本华自己想象出来的一套理论呢?他是不是把艺术说得太玄乎了?毕竟现实生活中,艺术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和欣赏的。
对艺术本质的定义

对艺术本质的定义艺术啊,这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你说它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说艺术是那挂在墙上让人欣赏的画作,有人说艺术是舞台上那动人的舞姿,还有人说艺术是那余音绕梁的歌声。
嘿,那艺术到底是啥呢?咱就拿画画来说吧,那一笔一划勾勒出来的线条,那五彩斑斓的色彩搭配,不就是艺术家们内心情感的表达嘛!他们把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通过画笔呈现在那一张纸上。
这就好像咱平时说话一样,只不过他们用的不是嘴巴,而是画笔呀!你能说这不是艺术?再看看那些舞蹈家,他们在舞台上翩翩起舞,那优美的动作,那灵动的身姿,不也是在讲述着一个个故事吗?他们用身体语言来传达情感,让我们这些观众也能感同身受。
这不就跟咱平时用表情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差不多嘛!这难道不是艺术?还有那音乐家们,通过一个个音符,谱写出动人的乐章。
或欢快,或悲伤,或激昂,或舒缓,每一个音符都好像有了生命一样。
这多像咱平时说话的语气呀,高兴的时候语调高些,难过的时候语调低些。
这也是艺术呀!艺术可不单单只是这些高大上的东西哦,咱老百姓的生活中也处处有艺术呢!比如说奶奶纳的鞋底,那密密麻麻的针脚,那精致的图案,不也是一种艺术吗?还有爷爷编的竹筐,那巧妙的编织手法,不也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吗?你想想,生活中要是没有了艺术,那该多无趣呀!没有了好看的画,没有了优美的舞蹈,没有了动听的音乐,那这世界不就成了黑白的啦?那多可怕呀!艺术就像是生活中的调味剂,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艺术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呀,咱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呢!你喜欢拍照,把美好的瞬间记录下来,这就是你的艺术呀!你喜欢写日记,把自己的心情和想法写下来,这也是你的艺术呀!甚至你喜欢做饭,把一道道美味佳肴做出来,这同样也是艺术呀!所以说呀,艺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呀,艺术就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
它可以是高雅的,也可以是通俗的;可以是复杂的,也可以是简单的。
它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呀!你说是不是呢?。
如何理解艺术的本质

如何理解艺术的本质[摘要]艺术本质是精神与物质、认识与实践、再次与表现、理性与感性、抽形与形象的高度统一。
在当代的现实世界里,是中西方艺术本质论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艺术本质中西方艺术谈起艺术本质,我们有必要对中西方艺术本质论做个简单比较。
中西艺术本质论虽然各有各的特点,都各自有理论支撑,但其认识起点上是相同的或者是一致的,这一点上人们已经得到了共识。
在中国艺术词中的“艺”字,其本意有三个:技艺、技术、种植。
而在中国古代,对“艺”的解释即指种植之意,指农业生产技术,“术”其意是指技术,所以,中国古代“艺术”一词实指技术或技艺。
在西方,“艺术”一词,源于古拉丁语中的“Ais”,类似希腊话中的“技艺”,也都相当于技术或技艺之意。
这些得到的共识经验告诉我们,中西方艺术本质论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发生的物质前提,这就是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产生于人类对世界的生产劳动实践的掌握方式。
在原始时代,人类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掌握方式中,其根本是对生产劳动实践的掌握,并且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舞蹈就是人类原始社会对艺术掌握的一种活动,也是人类原始生产劳动的一种活动。
在这种物质前提下,即艺术是对社会生产活动实践的掌握,不管是中国的艺术本质论,还是西方艺术的本质论,艺术本质的体现被概括为物质实践的技术和技艺,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这种朴实的艺术本质论,是人类生产劳动活动的结果,是人们通过劳动实践而反映出来的,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艺术本质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活动.当中西方艺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历史的变迁,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的影响,作为共同起点认识的艺术本质实践论也发生了变化,中西艺术本质论也因诸多因素分道扬镳、,产生了各自的认识过程。
在西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把艺术本质看作人类摹仿自然的一种活动,在他的理论箸作《著作残篇》中曾对艺术这样分析到:“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鸣学会了唱歌”。
艺术概论论文 我对审美本质的认识

艺术审美本质浅谈L2 设计四班刘梦琪3150200204这是我第一次思考关于艺术审美本质的问题,既然要研究本质并得出某些结论,那就得有大量的论证材料与切身体会,只有论者先说服本人才有说服他人的可能性。
就我本人的阅历而言肯定较各成熟艺术理论研究者差之千里,若是想要卖弄学问从高大上的名家名作着手论证观点定也只是重复他人已有甚至谈烂的说道。
综上考虑,我还是从我的成长历程,那些接地气的事例谈谈我对艺术审美本质的认识吧。
艺术审美,或是说艺术欣赏是需要情感的。
“我记得,我读福楼拜的《朴素的心》,是在一个圣诞降临节。
傍晚,我爬到杂物间的屋顶上念这本书,因为要躲开那些热闹节日的人们。
我完全被这小说迷住了,简直变成了聋子、瞎子。
”这是高尔基谈到他幼时读一部小说时的心情,这像极了小学时的我,放学回家丢下书包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翻开夹着书签的《哈利·波特》,忘记作业、忘记零食、忘记和小伙伴游戏的约定,甚至是肚子咕咕叫时耳边传来妈妈“宝贝,吃饭啦!”的诱人唤声也无动于衷,沉浸于新鲜美妙的魔法世界。
“为什么能够使我兴奋到这个田地,我实在难以理会。
这里一定藏着不可思议的魔术,有好多次,我想在字里行间找出魔术的秘密,很机械地。
想野蛮人所做的一样——我并不是故意夸张——把书向太阳映照着望。
”高尔基幼时天真的做法可能在某些可怜的已丢失审美情感的成年人看来有些许可笑,但在有一定艺术素养的人看来定是感慨的,因为他们感受到了高尔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完全迷恋、兴奋、满足、陶醉。
这里“不可思议的魔术”,实际上就是美感或审美情感。
于我而言,美好记忆能十年来还保留地那么犹新,也印证了美感对人的影响是重大的。
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美感。
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在审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和地位。
那位以满腔的热诚和爱去画他母亲的画家丢勒,尽心描绘着一个操劳积虑的老人,那画幅可能使我们震惊,甚至厌恶,然而,只要我们同最初的厌恶感斗争,就会得到丰厚的报酬,认识与理解到画者对母亲真挚的爱,并获得美的享受。
对三种艺术本质理论的评价

对三种艺术本质理论的评价
艺术本质理论是对艺术本质的探讨和解释,主要包括表现主义、形式主义和内容主义三种理论。
以下是对这三种理论的评价:
1. 表现主义理论:表现主义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是表达作者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的产物。
这种理论强调艺术家的个体感受和表达,认为艺术作品需要表达情感、思想和对世界的看法。
表现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主观想法。
但是这种理论也存在缺陷,往往忽略了作品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过于侧重艺术家个人的主观情感,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注意平衡主观性和客观性。
2. 形式主义理论:形式主义认为艺术作品的重点在于形式和技巧,它们可以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和传达。
这种理论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和创新性,以及对艺术形式的追求。
形式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但是也常常被批评为过于艺术的内部追求,忽略了艺术作品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不能够充分反映现实生活。
3. 内容主义理论:内容主义认为艺术作品的重点在于它所传达的思想和内容,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是有意义和有目的的。
这种理论通常涉及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内容,认为艺术应该具有社会责任和价值。
内容主义的优点在于能够把艺术作品与现实联系起来,让其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但是也要注意不要过度陷入教育和道德指导的功利主义陷阱。
试述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试述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艺术史上对于艺术的几种看法第一种是“客观精神说”,第二种是“主观精神说”第三种是“模仿说”和“再现说”。
一、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史“观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也就是说只有理式世界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知识理式世界的摹本,那么艺术世界当然更不真实了,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柏拉图对艺术的认识依据于他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他力图从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找出深刻的普遍性来。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核心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把艺术的饿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又包含深刻的辨证法思想,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艺术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在艺术作品中人们总是可以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
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二、主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把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
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康德把自由看作艺术的精髓,他认为艺术与游戏是相通的,强调艺术创作。
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
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艺术本质的看法(艺术概论作业小论文)
(2007-07-04 23:58:45)
转载▼
何谓艺术?或曰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从古至今的各种形态的艺术中有没有共同的某些本质性特征,如果有的话,这些特征又是如何将艺术与非艺术加以区别?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亦像是什么是美的问题一样,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诱惑了不少哲学家、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来探讨、定义。
在《现代艺术学导论》一书中,强调了要找出一切门类的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的共同本质特点并用一个定义加以概括是一件难事。
而我认为,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有同样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有其表达性,即它能表达其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涵义。
当然,这个涵义是广义上的,我指的是所有的艺术品都能传达给其他人一个或一些涵义,不管这个涵义是隐晦的或是肤浅的、稀松平常的。
稍作思考,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还是希腊人的《巴台农神庙》、还是杜尚的《泉》、还是设计艺术中的服装设计、广告艺术都包含有其作者的意思。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例如,《维林多夫的维纳斯》,一件非常简单的原始人的雕塑作品,表达了原始人的生殖崇拜,这种生殖崇拜就是这件雕塑作品所要表达的涵义。
所以,我们说《维林多夫的维纳斯》是一件艺术品。
接下来的希腊古典时期的雕塑例如,《捞摺罚泶锪斯畔@叭硕越】档南M匀诵吞宓囊恢稚竺拦邸T偻螅蘼硎降慕ㄖ物以其稳重、敦实的形体表达、显示教会的权威。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的《大卫》表现了大卫的力量和气势以及他的那种雄浑壮阔的英雄气概。
17、18世纪的欧洲,迭戈·贝拉斯克斯的作品《英诺森十世》表现了英诺森十世的威严以及他善于权术的特点。
19世纪,文森特·凡·高的作品例如《星夜》、《向日葵》表达了他狂热的内心世界。
二战前西方现代主义开始兴起,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作品都开始逐渐体现出其作者的个性以及其内心世界。
如超现实主义的一位重要的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他的作品《记忆的持续性》,停滞的时间仿佛暗示了永恒。
而二战后西方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其要表达的意义则愈发隐晦,让人匪夷所思。
不过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些艺术家们想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给人们一个涵义。
限于我个人的理解能力与知识的缺乏以及篇幅问题,我无法就这些作品一一地做一些深入的研究了。
我想我还需要对我的“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有其表达性”这一句话补充一些说明和解释,因为它看起来似乎还不能解释一些艺术现象。
假设有一件古代原始人的工具,这件工具对原始人来说是用石头和木材组合而成并用来狩猎用的,并非要借此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
非常平常的一件东西,肯定说不上是艺术品。
当然,如果他们有“艺术”这个概念的话。
几千年以后,当这件工具出土后,人们把它放进博物馆珍藏,并当成一件艺术品。
这是为什么?仔细想想,将它从地底挖出来的是我们、把它放在博物馆的也是我们、去博物馆瞻仰它的也是我们,所以,其实是我们对其加工,将其变成一件艺术品的,它的创造者是——我们。
我们要表达的也许就是对古人类智慧的敬仰吧。
假设它没有被发现、被放进博物馆,那么,这件珍惜贵的艺术品将永远不会被创造。
另外,我必须要就“表达性”一词进行一些解释。
“表达性”所表达的不一定是人类的情感,或是深刻的内涵,还能包括思想信息等,甚至任何东西东西都能被表达,即使它实际上不存在。
其实,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说“实际上不存在”是相对的,举个例子来说明:有个聋哑人,天生的,从来没有听过声音,也从来没有人向他描述过声音,他周围的人也和他一样从来不说话只用文字来交流。
总之,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和其他人不一样,在他脑海里没有声音这个概念。
所以,声音对他来说“实际上不存在”。
同样的,在艺术家们甚至是每个人脑海里,也许都有一些对其他人来说“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然后艺术家们将它们表达了出来,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方式,只不过,任何类型的表达方式都有其缺陷,如语言文字有其没有图像的缺陷、绘画有其没有声音的缺陷,总之,“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无法被最真实地表达,这样的话,就出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我觉得这个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些艺术家在回答他为什么要创造某一个作品时吱吱捂捂或着刚刚还是很肯定但是马上有更改的原因,这不过是因为语言文字的缺陷性而以。
举个我个人的例子,我在“美国300年艺术作品展”上看到过一幅画,画面全部用黑色的油画颜料涂抹。
我无法理解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也许他要通过这幅画表达一个对我或者是你来说“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
但它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共鸣。
这种思考、共鸣据我的理解,就是《现代艺术学导论》一书中所讨论过的审美关系。
“我们认为,作为一件艺术品的东西,它和人发生了一种艺术的关系,为了避免说成是循环解释,我们说它和人发生了一种审美关系,或者是一种观赏关系。
”“但我们在这里说的‘审美关系’,不仅是指人和优美的作品发生的一种心旷神怡的愉快关系(虽然也包括这种关系),就像美学不仅研究优美,也研究丑、崇高、悲剧这些不是优美的东西一样,‘审美关系’是一种广义的、开放的关系,既包括狭义的优美关系,也包括人和作品的一种关照态度、情感态度。
”
“界定艺术的审美关系由艺术意图、艺术作品、艺术环境(艺术世界)结构而成,在这种结构中作为审美关系主体的人,即艺术品的创作者、欣赏者、经济人、展示者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现代艺术学导论》
《现代艺术学导论》给艺术的界定是:1艺术是以艺术经验为基础,发生在艺术世界中的审美关系的创造;2这种审美关系具有独创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其表现形式为再现关系、表现关系、形式关系、观念关系、文化关系和文物关系等。
我认为这是狭义艺术观的界定,就广义的艺术来看,这种解释未免有些片面性和世俗化。
主要问题在于审美关系的构成之一的艺术环境。
难道一件东西必须要得到广泛的承认,它才能被称之为一件艺术品吗?例如,文森特·凡·高的作品,在他出名前就不是艺术品了吗?或者说,假设现在有一个“不入流”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就不是艺术品了吗?艺术品一定是要摆在博物馆、展览馆里或是挂在富翁们家里的墙上的吗?它忽略了事物的发展性和概念的相对性。
我认为广义的艺术的审美关系的艺术环境的最小范围是一个人和一件与之发生审美关系的“艺术品”,或者说某件东西对于某个人来说是艺术品而对于另外一个人来说的时候就不是了。
总之,我认为艺术的概念是非常之广泛的。
另外“艺术是以艺术经验为基础,发生在艺术世界中的审美关系的创造”。
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好。
“艺术是审美关系的创造”,即审美关系创造了艺术。
说到这,我想到了艺术起源的问题,既然审美关系创造了艺术,那么审美关系就一定是先于艺术而出现的,但是,似乎审美关系仅仅只能在艺术面前才能被体现出来,这样的话就出现了一个悖论。
我认为要讨论艺术的起源,先要讨论审美关系的起源,即审美关系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的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样的以及审美关系是如何创造艺术的等问题。
要把这个问题讨论明白的话就要从很多方面来看待,如人类起源、美学、哲学等…
过于复杂的问题我不想多说。
回到我提出的“表达性”的概念,它也是具有相对性的,还是以那幅全部用黑色颜料涂抹的画为例,假设我没有对那幅画进行任何思考,我就认为它不过就是一块用黑色颜料涂满的布而已,这时,它就没有向我表达任何意思了,同时,我和那幅画之间就没有产生审美关系了,它对我来说也就不是一件艺术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