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制
井田制

沿革
由于对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性质认识的不同,学术界对井田制所属性质的认识也不相同,有的认为是奴隶 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有的认为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有的认为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有的认为是 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但在承认井田组织内部具有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其存在是以土地一 定程度上的公有作为前提这一点在认识上基本一致。夏朝、商朝时期实行的八家为井、同养公田之制,公有成分 更多一些。周代以后出现的九夫为井之制个人私有的成分已增多,可以看作私田已被耕作者占有。西周中期,贵 族之间已有土地交易,土地的个人私有制至少贵族之间已经出现。由此,自上而下,进一步发展为实际耕作者的 土地个人私有制。
起源
井田制是中国春秋以前实现土地公有的有效途径。井田制乃中国西周时期较为普及的土地制度。字意为:因 土地划分为许多方块,且形似“井”字形,故曰井田制。实则是周天子京畿之土地制度,有公田私田之分。而周 礼中的井田,似乎是理想的土地制度,可行性不强,同时难以考证。“井田”一词,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 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分类
最早的土地制度--井田制西周的各级统治者把井田分为三类。他们各自把其中最好的部分(即位于河流附近、 背山向阳的平展土地)成千块、上万块地留给自己,叫“公田”。因为公田的面积很大,所以也叫“大田”,驱 使奴隶集体耕种。把距城市较近的郊区土地,以田为单位分给和统治者同族的普通劳动者耕种。这部分人因为住 在“国”(即城市)里,叫“国人”。国人不负担租税,只负担军赋和兵役。他们平时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小罐米 和一捆牧草,作为军费。战时当兵,自己准备武器、粮食和军需。国人有当兵和受教育的权利,所以也叫“武夫” 或“士”。他们受到的教育主要是军事训练和礼仪学习。这部分人是社会里的普通平民。他们表面上不受剥削, 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当时战争十分频繁,他们经常被征调去打仗,打了胜仗,掠夺来的土地和财富归统治 者所有,打了败仗,还有被俘沦为奴隶的危险,如此之下,土地荒废,破产者多也。因此,国人的地位是动荡的。
水墨风PPT井田制的兴起与衰落

PART 01
井田制概述
定义与特点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 ,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 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农民负担的加重
赋税繁重
封建王朝的赋税制度往往繁重,农民需要承担各 种赋税和徭役,生活负担沉重。
地租剥削
大地主阶级通过收取高额地租剥削农民,农民辛 勤劳作却难以维持生计。
社会动荡
农民负担的加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和 社会动荡不断发生。
自然灾害的影响
水旱灾害
01
古代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给农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念。
02
推动文学艺术的繁荣
在井田制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出现了许多
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03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井田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具
有重要的意义。
WENKU DESIGN
WENKU DESIGN
水利设施的完善
井田制下,农业生产依赖于水利 设施的完善,如灌溉渠道的修建 和水车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农田
的灌溉效率。
耕作技术的提高
在井田制繁荣时期,耕作技术得到 了显著提高,如代田法、区田法等 先进耕作方法的推广,增加了粮食 产量。
农具的改进
随着铁制农具的普及和改进,如铁 犁、铁锄等,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 提高。
WENKU DESIGN
WENKU DESIGN
古代土地制度

答案
2.命题点:汉代农业的生产方式 (2016·课标全国Ⅰ,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 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封建土地私有制
春秋时期的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的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特点:1、私有
2、可以买卖或转让 3、地主占大部分
限制土地兼并
1、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 2、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并制定鱼鳞图册 3、清朝时期的摊丁入亩
获取材料信息
耕地面积
明初
11亿亩
清前期
12亿亩
A.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B.摊丁入亩政府使百姓不再隐瞒人口
C.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2345
人口 6 600余万
4.1亿
解析 答案
要求:从材料中找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的变化。 材料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 上》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 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 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古代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 氏族公社所有
夏商西周: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 国家,是奴隶社会的 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的含义: 井田制的特点: 1、层层分封,时代享用
2、归国家所有,不能买卖和转让 3、向国王缴纳贡赋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ppt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12 社会经济活力受到 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 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 进步。
海禁与闭关政策
一、含义: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1.海禁政策:
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 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
中西方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
10
画面四: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 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 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 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重农抑商政策 1、来历:由战国时期商鞅首先倡导,并为此后的历代封
建王朝所继承
2、内容: 重视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3、(1)直接目的: 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 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4、原因 (1)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2)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5、历代执行“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
11
(1)沿袭“重本抑末”理财思想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历史 时期 春秋 时期
战国 时期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表现
井田制开始崩溃,私田开始出现。 “公田”被抛荒
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税制改革: 客观承认土地私有权 加速井田制瓦解
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 594BC
各国变法运动:
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 秦国商鞅变法等
有制给予全面肯定,最终确立起 2 “除井田,民得买卖”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2.闭关政策:
井田制

井田制
中国古代商周时期的田制。
基本特点是实际耕作者对土地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土地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定期平均分配。
当时上地为国家公有,周王把土地和农奴分封给诸侯,诸侯再把封区内的土地和农奴分赐给自己的卿大夫,以至于士。
男子成年受田,老、死还田,不准买卖。
井田的疆理,一般每一方块为100亩(约合今31亩多),作为一个耕作单位,称为一田。
纵横相连的9回合为二井,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
中间的一田为公田,驱使农奴无偿地助耕,全部收获均缴给统治者;其余8因为私田,分配给一家一户的农奴耕种,收获归农奴所有。
关于井田制的性质,学术界有不同意见;(二)村杜的土地制度;(2)保留原始村社的残迹,但居民已成为被奴役压榨的集体奴隶;(3)奴隶社会里上级奴隶主‘赏赐给下级奴隶主的计禄单位和奴隶主权取奴隶劳动的计算单位;(4)领主经济下的封建份地制度;(5)井田制在不同历史阶段反映不同的生产关系。
井田制的名词解释

井田制的名词解释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起源于秦朝,并在随后的汉朝得以广泛应用。
井田制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基本特征、实施方法以及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对井田制进行深入解释。
一、历史背景井田制的实施,可以追溯到秦朝统一天下后的农业改革。
在战国末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大规模的战争导致土地荒芜、人口减少。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秦朝采取了井田制作为一项重要改革措施。
二、基本特征井田制的基本特征是将一片土地划分为若干个井田,并将其分配给农民以进行耕种。
每个井田之间有固定的界限,每户农民拥有一定的井田数量。
在井田中,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土地,根据不同等级的土地进行耕作。
同时,还有规定的耕作方法和时间,以确保农田的高产和充分利用。
三、实施方法在井田制下,土地的分配和管理是由中央政府负责执行的。
政府通过地方官员将土地分给农民,并对农民的耕作和土地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
政府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了耕作的具体要求和税收政策。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之间的互助合作,确保农田的平均利用和高产。
四、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井田制对古代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井田制的实施增加了农田的利用率和农产品的产量,有效提升了中国的农业生产力。
其次,井田制限制了土地的私人所有权,实现了贫富之间的一定程度的平等,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此外,井田制还通过提高农民的土地贡献意识和农业技术的传承,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升。
然而,井田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井田制下的土地分配过于集中,导致土地的私有化程度不高,限制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此外,井田制下的税收政策也限制了农民的经济发展和个人财富积累。
总结起来,井田制作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中国农业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和农产品的产量,并促进了社会的平等与和谐。
井田制

井田制
含义:由于土地需要定期分配,因此土地在形状上都划定的比较整齐,连成片的土地看上去都成井字形,所以称作井田。
产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村社土地制度发展演化而来,早在夏·商时代就已产生,西周时期就是最完备的形态
井田制仍然保留了村社土地公有制的基本原则,土地被分成“公田“和”“私田“两部分{私田:村社成员分别占有并耕作村社成员个人家庭所有的土地,土地上的产出也归村社成员个人家庭所有(原则:定期分配土地;根据土地质量的好坏在数量上予以均平调整)} {公田:原始村社的公有土地,其产出归全体成员所共有,并用于公共事务的支出,西周时仍保持着集体耕作的方式,由平民负责耕种,但其产出已不再归全体族人所共有,而演变成归占有这一地区的贵族所有}
===定期分配的私田,属于耕种者占有,并不属于耕作者私人所有;公田的产出归各级贵族所有,但土西周实行的是一种地也不是贵族私有
————西周实行的是一种多层次的贵族土地占有制
{周王是西周王朝最高的土地占有者——各地诸侯及在朝任职的卿大夫等成为第二层次的土地占有者——诸侯在其封国内又分封的卿大夫成为第三层次的土地占有者——士是周代最末一级的土地占有者=====由于周代各级贵族所占有的土地,其基层实行的仍是古老的村社占有与耕作方式,土地的私有观念并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尽管西周晚期以后贵族之间出现了个别土地交换现象,但“田里不鬻”的原则在当时一直占据着主导位置}。
集体耕作之始——井田制

集体耕作之始——井田制
井田,就是像井字形的方块田,井田制是指我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原始社会晚期,这就需要把大面积的土地划成一个个的等分。
当时,大致一人能耕种100亩,就是一个方块,也叫做“一田”。
田与田之间开沟修路,既是水利,又便于行走,也是田界。
这些方块的界划,远远看去,取其中一部分,正像汉字的“井”字形状,所以就叫做“井田”。
后来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井田制开始消融,公元前4世纪中叶,商鞅变法,明令废除井田制,从此,井田和井田制就在中国历史上逐渐消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曰井田制。
“井田”一词,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 公田居一。”
二、内容
材料:方里而井,井
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 公田,公事毕,然后 敢治私事。 —《孟子•滕的土地私有制
夏朝、商朝时期实行的八家为井,同养公田之制, 公有成分更多一些; 周代以后出现的九夫为井之制个人私有的成分已增 多,可以看做私田已被耕作者占有; 西周中期,贵族之间已有土地交易,土地的个人私 有制至少贵族之间已经出现;
由此,自上而下,进一步发展为实际耕作者的土地 个人私有制。
四、瓦解
瓦解的表现:不事公田,私田私有
井田制
主讲人:51号贾红伟 制作人:52号陈富贵
一、起源
二、内容
三、性质 四、瓦解 五、评价
率溥 《土天 诗之之 经滨下 小,, 雅莫莫 非 非 北 王 王 山 土 臣 》
— • •
一、起源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
出现于商朝,到商周时确立。
字意为:因土地划分为许多方块,且形似“井”字形,
井田制瓦解,私有制确立过程: 春秋时,公田被抛荒,私田私有
春秋 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
•
初税亩 秦国商鞅变法
作用: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加速井田制的瓦解 战国 废井田,开阡陌
•
作用:法律废除井田制,私有制全面肯定 瓦解后果:土地私有制在法律上确立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根本原因: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 直接原因: 各国的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表面原因:
劳动力不断减少
五、评价
井田制度体现了中国夏、商、周三代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制 度。 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 产关系的主要部分。它与奴隶制社会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 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历史社会 的发展它的作用逐渐弱化了,从而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