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有救了!清代名医消渴方,治疗糖尿病有奇效!

合集下载

清代名医叶天士的玉泉散,专治2型糖尿病

清代名医叶天士的玉泉散,专治2型糖尿病

清代名医叶天士的玉泉散,专治2型糖尿病
叶天士手集秘方中得一方名玉泉散:白粉葛三钱,天花粉三钱,麦冬三钱,生地三钱,五味子一钱,甘草一钱,糯米三钱(分量是北中医大夫定的)。

服之,病若失。


中医治疗消渴病的良方有清代名医叶天士的玉泉散。

谢老查阅叶天士著作,发现玉泉散处方为葛根、天花粉、麦冬、生地黄、糯米各15克,五味子、甘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

他又查阅医药文献,发现葛根能生津止渴,是治疗消渴症及热病烦渴之良药;天花粉生津清热,能治疗热病津伤口渴及消渴症;麦冬能滋养胃阴而生津,可治疗胃阴耗伤之津少口渴;生地黄能养阴生津,治疗阴虚津亏;五味子能生津敛汗,治疗津少口渴;甘草调合诸药;糯米能补养脾胃,益气补肺。

这几种药物互相配合,能治糖尿病。

谢老照方服药百余剂,竟觉疗效如神。

于是,他写下了《喜渴病愈》之诗,并特意写了一条注释“我病消渴有年,喝水多,小便也多;夜间睡醒,口干欲裂。

有时肚子是饱的,但仍要吃,不吃就头昏眼花。

西医要我限制吃米麦,每顿只能二两左右,中医要我睡时含参片,可免口渴,但收效都不大。

偶于叶天士手集秘方中得一方名玉泉散:白粉葛三钱,天花粉三钱,麦冬三钱,生地三钱,五味子一钱,甘草一钱,糯米三钱(分量是北中医大夫定的)。

服之,病若失。

”。

中医分享清代医家叶天士消渴方,生津止渴、...

中医分享清代医家叶天士消渴方,生津止渴、...

中医分享清代医家叶天士消渴方,生津止渴、...
中医分享清代医家叶天士消渴方,生津止渴、养阴滋肾,临床疗效很显著
治疗糖尿病,古人有很多良方都是值得后辈医家所借鉴的,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消渴良方叫做玉泉散。

它来源于明清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所著的《种福堂公选良方》,由葛根、天花粉、麦门冬、生地黄、五味子、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生津止渴、清热除烦、养阴滋肾、益气和中的功效,主治消渴,热病后期肺胃肾亏损等症状。

在《谢觉哉同志诗选》中有这样的一诗“文园病渴几经年,久旱求泉竟及泉。

辟谷尝参都试过,一丸遇到不妨千”。

诗里面的文园指汉代的文学家司马相如,《汉书》中称“相如口吃而善著,常有消渴病”。

其实这个诗也是谢老的自述,谢老患有消渴多年,喝水多,小便也多,夜间口干甚重;平时多食多饥,不吃就会头晕眼花。

西医建议他辟谷,也就是少吃米麦,每天限吃100g左右;中医建议睡觉前含参片,可避免口渴,但是效果都不大。

于是在偶然间,谢老用了玉泉散,“服之,病若失”,也就是三多症状明显消失。

在《临症指南医案》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

所以治疗一般糖尿病,滋阴清热为主要治则。

方中的天花粉被称为“消渴要药”,配合葛根具有生津止渴之功;生地、麦冬滋阴增液;五味子固肾涩精缩尿,甘草补脾胃、泻心火;诸药合参,具有滋阴固肾、生津止渴标本兼顾。

现在临床上也有证实,玉泉散尤其适合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具有明显的降低血糖的作用。

注:病案出自:浙江中医杂志 1980。

治糖尿病良方——玉泉散

治糖尿病良方——玉泉散

治糖尿病良方——玉泉散
治糖尿病良方——玉泉散
本人有幸得到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糖尿病的秘方“玉泉散”,为了弘扬中医文化,特将该方奉献如下。

葛根、天花粉、麦门冬、生地黄、糯米各15克,五味子、甘草各5克。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4个月,血糖可恢复正常。

注意事项:制怒、不发愁;戒色、戒烟、限酒及酸辣之品,勿过多吃咸、甜食物,忌吃梨、柑桔、番茄;多吃苦瓜、黄瓜、洋葱、山药、芹菜、雍菜(空心菜)、葛苗、豆制品、鱼、黑木耳、荞麦。

资料来源:网站网络编辑制作:《长庚书库》
【清代秘方】
清代名医叶天士
治糖尿病良方《玉泉散》
本人有幸得到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糖尿病的秘方《玉泉散》,为了弘扬中医文化,特将该方奉献如下。

【配方】:葛根、天花粉、麦门冬、生地黄、糯米各15克,五味子、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4个月,血糖可恢复正常。

【禁忌】:制怒、不发愁; 戒色、戒烟、限酒及酸辣之品,勿过多吃咸、甜食物,忌吃梨、柑桔、番茄; 多吃苦瓜、黄瓜、洋葱、山药、芹菜、雍菜(空心菜)、葛苗、豆制品、鱼、黑木耳、荞麦。

【来源】:黎仲安! 517000 广东河源市石龙场2幢2号实习医生。

糖尿病名方消渴方—滋阴降火除消渴

糖尿病名方消渴方—滋阴降火除消渴

糖尿病名方消渴方—滋阴降火除消渴消渴方由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所创,因朱丹溪诞生于义乌县赤岸村,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在他死后,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

由于他医术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药就见效,人们又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

朱丹溪对中医学贡献卓著,因为他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被誉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朱丹溪1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

丹溪和两个弟弟都尚幼,全家靠母亲戚氏一人支撑。

朱丹溪的童年既经历了艰辛的磨难,又得到了母亲良好的教育与熏陶。

丹溪30岁时,母亲患病,而“众工束手”,他就此立志学医,刻苦钻研《黄帝内经·素问》等书,他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到东阳从师许谦,学习理学。

丹溪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

科举失败并没有使丹溪灰心,他认为:要使德泽远播于四方,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时,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日久,也鼓励丹溪学医。

于是,朱丹溪决意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写出了《丹溪心法》这样的传世经典,而其中就有这张名方—消渴方。

朱丹溪将疾病中所有的火热证分为实火、虚火与郁火,大胆提出虚火可补。

消渴这个疾病多属于火热证,易饥多食,口渴多饮,主要由于胃中有热造成的。

消渴方用黄连末、天花粉末,和入藕汁、生地黄汁、牛乳中熬成膏,再加生姜汁、白蜜,熬和均匀,服用时将膏放在舌上,含化后用少许白开水送下。

黄连能泻心火,天花粉、藕汁能清火生津液,生地黄滋益肾水,牛乳补血润燥,生姜汁和胃,白蜜益胃生津,所以有泻火生津、益血润燥的作用,能使消渴大为改善。

那么什么样的患者适合服用消渴方呢?我曾治疗过一位患者,男,45岁,农民。

患者能食善饥已有2年多,半个月来头晕乏力,嗜睡懒动,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发现尿糖(+++),空腹血糖10mmol/L,就诊时症见形体消瘦,能食善饥,每餐可进食稀饭10碗左右,口渴多饮,尿多,苔中根黄。

证属胃热炽盛,伤灼阴津,予患者消渴方加佩兰、石斛,将诸多味药熬成膏,每日1勺,用白开水送服,1周后口渴明显好转,也不再那么容易感到饥饿了。

糖尿病有救了!清代名医消渴方,治疗糖尿病有奇效!

糖尿病有救了!清代名医消渴方,治疗糖尿病有奇效!

糖尿病有救了!清代名医消渴方,治疗糖尿病有奇效!随着生活的不断提高,患上糖尿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治疗上西医往往重视“控制指标” ,发明了胰岛素、快速降糖的药品,可谓是“救命仙丹” ,更限制病患不准吃饭、不准吃糖,结果呢?糖尿病患者不为健康,只是为了达到检查的数据标准而过日子,把指标控制住了,真能使糖尿病患者延年益寿吗?案例家住朝阳农村的王从根(化名)两年前发现总是无缘由的浑身没劲,老觉得口渴,尿量大,吃得挺多却逐渐消瘦,到医院糖尿病中心一查,血糖高得吓人,比正常人的3 倍还高。

老王每天坚持服用降糖药,血糖控制的很好,可没多久眼睛已经开始模糊,到医院检查,发现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为什么指标控制好了,合并症还是很快早上门?西医看待糖尿病,主要是以血糖与胰岛素的含量作为医学指标。

而中医理论中,没有血糖和胰岛素的概念。

中医把糖尿病视为消渴症,中医又将消渴分为三消。

在治疗上也是消除症状为出发点。

医宗金鉴:消渴篇。

上消:属肺,饮水多而小便如常。

中消:属胃,饮水多而小便短赤,且多食。

下消:属肾,饮水多而小便浑浊,量多。

三消皆属燥,热病也,然观年老好饮茶者,夜必多溺,则非三消皆燥热也,亦有寒者矣!西医发现糖尿病的治病因素是胰腺除了问题,而中医没有胰腺的概念。

中医上所认为的胰,只是脾脏上的一块肉而已(《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也就是说,胰是脾的副脏,是脾脏的一部分)。

糖尿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脏不能运化体内的水谷精微,气血运行紊乱。

《灵枢》云:“脾脆则善病,消痺易伤。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消渴起于中焦”。

说的白话一些就是吃肚子里的营养,不能被脏腑吸收,只能留存在血液之中。

这些营养物质在血液中呆久了,反而变成了“热毒”侵蚀人体五脏六腑。

中西医在糖尿病上有个共同的认识:西医认为血液中的血糖和中医认为血液中的“热毒”,都是侵害脏腑根源物质。

不控制好,就会造成一系列并发症!那么为什么控制好血糖还是会有并发症的出现呢?其中中西医最大的分歧就在于:热毒不单单只是血糖中医能治疗糖尿病吗?医学界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分为三步走。

治疗糖尿病的千古名方——玉液汤

治疗糖尿病的千古名方——玉液汤

治疗糖尿病的千古名方——玉液汤玉液汤出自清末名医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主治消渴证。

方药组成:生山药一两(30克)、生黄芪五钱(15克)、知母六钱(18克)、生鸡内金二钱捣细(6克)、葛根一钱半(4.5克)、五味子三钱(9克)、天花粉三钱(9克)。

方中以山药、黄芪共为君药,补脾固肾,益气生津,二药相配,一则使脾气升,散精达肺,输布津夜以止渴,二则使肾气固,封藏精微以缩尿。

知母、天花粉滋阴清热,生津养液,润燥止渴为臣。

佐以葛根助黄芪升发脾胃清阳,输布津液止渴;鸡内金助脾健运,兼能缩尿;五味子固肾生津,不使津液下流。

全方益气生津,润燥止渴,固肾摄津。

消渴之证,多由于元气不升,此方乃升元气以止渴者也。

方中以黄芪为主,得葛根能升元气。

而又佐以山药、知母、花粉以大滋真阴。

使之阳升而阴应,自有云行雨施之妙也。

用鸡内金者,因此证尿中皆含有糖质,用之以助脾胃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

用五味者,取其酸收之性,大能封固肾关,不使水饮急于下趋也。

方书消证,分上消、中消、下消。

谓上消口干舌燥,饮水不能解渴,系心移热于肺,或肺金本体自热不能生水,当用人参白虎汤。

中消多食犹饥,系脾胃蕴有实热,当用调胃承气汤下之;下消谓饮一斗溲亦一斗,系相火虚衰,肾关不固,宜用八味肾气丸。

白虎加人参汤,乃《伤寒论》治外感之热,传入阳明胃腑,以致作渴之方。

方书谓上消者宜用之,此借用也。

愚曾试验多次,然必胃腑兼有实热者,用之方的。

中消用调胃承气汤,此须细为斟酌,若其右部之脉滑而且实,用之犹可;若其人饮食甚勤,一时不食,即心中怔忡,且脉象微弱者。

系胸中大气下陷,中气亦随之下陷,宜用升补气分之药,而佐以收涩之品与健补脾胃之品,拙拟升陷汤后有治验之案可参观。

若误用承气下之,则危不旋踵。

至下消用八味肾气丸,其方《金匮》治男子消渴,饮一斗溲亦一斗。

而愚尝试验其方,不惟治男子甚效,即治女子亦甚效。

曾治一室女得此证,用八味丸变作汤剂,按后世法,地黄用熟地、桂用肉桂,丸中用几两者改用几钱,惟茯苓、泽泻各用一钱,两剂而愈,后又治一少妇得此证。

中医医案——糖尿病(十六)

中医医案——糖尿病(十六)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养金水法治愈消渴病案:顾某,女,52岁。

初诊:1987年11月5日。

主诉:口渴多饮多尿数年。

患有糖尿病15年,常服西药降糖药无效。

口干目涩,舌燥,烦渴多饮,尿频量多,大便秘结,疲乏无力。

诊查:尿糖(++++),空腹血糖10.5mmol/L。

舌质偏红,苔薄糙,脉细。

辨证:阴虚燥热,肺肾俱亏。

治法:清养金水法。

处方:北沙参30g 肥知母15g 山萸肉10g 天花粉20g 泽泻10g 干地黄20g 葛根10g 天冬、麦冬各15g 淮山药30g 二诊:1987年11月18日。

药后口舌不燥,口渴亦较前减轻,尿量基本正常。

舌质红苔薄。

原方加太子参继进10剂。

三诊:1987年12月2日。

药后症状基本消失,体力渐增,舌质略偏红,苔薄白,脉细。

仍以清养金水法续治,以巩固疗效。

处方:北沙参30g 天冬、麦冬各15g 粉葛根10g 川石斛15g 泽泻10g 干地黄20g 山萸肉10g 太子参10g 10剂间日服11988年元旦随访,症状消失,精神健旺,复查空腹血糖为5.55mmol/L,尿糖阴性。

按语患者糖尿多年,阴津内耗,燥热偏盛,烦渴多饮,多尿。

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肺津为五脏灌溉之源,阴津一体、金水相生。

周老治用生地黄、山药、山萸肉滋肾养阴,沙参二冬润肺生津,知母花粉清燥止渴,葛根升津上奉,泽泻泄浊下行。

立方抓住肺肾二脏清纯不杂。

药后高原津充、至阴水足,则枯涸之田自然嘉禾重青。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235-236,周贤良医案。

周贤良,男,1918年出生,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县人。

南通市海门县中医院中医内科专家。

周老从医六十余年,曾于23岁跟随当地老中医学习,并在乡下行医。

解放后又到南通专区进修班学习中医。

继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

毕业后回南通市海门县中医院工作。

周老学宗经典,兼取众长,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内科疑难病证颇有研究,闻名于省内外。

消渴(糖尿病)名医秘验方

消渴(糖尿病)名医秘验方

消渴(糖尿病)名医秘验方消化散(主治食欲不振、小儿厌食症):①麦芽四两,鸡内金三钱,莱菔子五钱,酒粬五钱,共炒黄,研成细末,瓷瓶密封贮存。

一岁以下每服六分,一日三次;一岁以上,随年龄酌加。

②炒神曲10克,炒麦芽10克,焦山楂10克,炒莱菔子6克,炒鸡内金5克,共研细末,加淀粉1—3克,用白开水调成稠糊状,临睡前敷于患儿肚脐上,再用绷带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不愈者,间隔1周,再行第2疗程。

兼有乳食停滞加陈皮6克、酒大黄5克;兼有脾湿中困,加白扁豆10克、薏苡仁10克;兼有先天不足,加人参3克(或党参6克)、干姜5克、炙甘草6克;兼有脾胃虚弱者加党参10克、山药10克、白术6克;兼有恶心、呕吐,加半夏6克、藿香6 克、枳壳6克;兼有大便稀溏,加苍术10克、诃子6克。

③酸木瓜、小茴香、蔓荆子、甘草各等量,共为细末。

成人每日三次,每次1克,小儿酌减。

④山楂30克,苍术10克,木香5克,粳米或山药适量,前3药共为细末,每次6—10克,以粳米或山药煮汁送服,日3次。

功能消积化滞,健脾除湿,适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大便溏泻等症。

⑤生山楂270克,牵牛子15克,共研为末,过100目筛即可。

1—2岁每次1克,2—4岁2克,4岁以上每次3克,均日服3次,冲服或水煎服。

⑥张氏消化散(张学礼):炒鸡内金10克,焦三仙各10克,炒莱菔子10克,使君子10克,广陈皮10克,春砂仁10克,紫豆蔻10克,生大黄10克,共为细末,过100目筛,装瓶备用,温水冲服,每次1—3克,日三次。

增液逐瘀汤(段行武):大秦艽10克,炒桃仁10克,红花10克,鸡血藤15克,没药6克,五灵脂6克(包煎),地龙10克,生地黄20克,京元参15克,天门冬10克,麦门冬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功能养阴清热、活血止痛,主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疼痛发于头部加川芎10克,蜈蚣3条;发于躯干部加延胡索10克,炒香附15克;发于上肢者加片姜黄10克;发于下肢者加怀牛膝10克;胃脘部不适,大便溏泄可酌加砂仁6克,山药20 克以开胃健脾;大便干结可加酒大黄6克以通便泄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有救了!清代名医消渴方,治疗糖尿病有奇效!
随着生活的不断提高,患上糖尿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治疗上西医往往重视“控制指标”,发明了胰岛素、快速降糖的药品,可谓是“救命仙丹”,更限制病患不准吃饭、不准吃糖,结果呢?糖尿病患者不为健康,只是为了达到检查的数据标准而过日子,把指标控制住了,真能使糖尿病患者延年益寿吗?案例家住朝阳农村的王从根(化名)两年前发现总是无缘由的浑身没劲,老觉得口渴,尿量大,吃得挺多却逐渐消瘦,到医院糖尿病中心一查,血糖高得吓人,比正常人的3倍还高。

老王每天坚持服用降糖药,血糖控制的很好,可没多久眼睛已经开始模糊,到医院检查,发现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为什么指标控制好了,合并症还是很快早上门?西医看待糖尿病,主要是以血糖与胰岛素的含量作为医学指标。

而中医理论中,没有血糖和胰岛素的概念。

中医把糖尿病视为消渴症,中医又将消渴分为三消。

在治疗上也是消除症状为出发点。

医宗金鉴:消渴篇。

上消:属肺,饮水多而小便如常。

中消:属胃,饮水多而小便短赤,且多食。

下消:属肾,饮水多而小便浑浊,量多。

三消皆属燥,热病也,然观年老好饮茶者,夜必多溺,则非
三消皆燥热也,亦有寒者矣!西医发现糖尿病的治病因素是胰腺除了问题,而中医没有胰腺的概念。

中医上所认为的胰,只是脾脏上的一块肉而已(《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也就是说,胰是脾的副脏,是脾脏的一部分)。

糖尿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脏不能运化体内的水谷精微,气血运行紊乱。

《灵枢》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消渴起于中焦”。

说的白话一些就是吃肚子里的营养,不能被脏腑吸收,只能留存在血液之中。

这些营养物质在血液中呆久了,反而变成了“热毒”侵蚀人体五脏六腑。

中西医在糖尿病上有个共同的认识:西医认为血液中的血糖和中医认为血液中的“热毒”,都是侵害脏腑根源物质。

不控制好,就会造成一系列并发症!那么为什么控制好血糖还是会有并发症的出现呢?其中中西医最大的分歧就在于:热毒不单单只是血糖中医能治疗糖尿病吗?医学界给出的答
案是肯定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分为三步走。

一、补脾健脾治病根糖尿病的病根在于胰腺的糖代谢能力下降,而我们通过服用降糖药、注射胰岛素,帮助胰腺分解糖。

这就像一个懒汉,干活慢,我们不改变他本人,而是总派人帮他干活。

他看到有人替他干活,久而久之只会变得越来越懒。

中医在治疗糖尿病上,根本要义就是健脾。

上、中、下消只是消渴症表现的形式不同,治疗根本都是要加强脾脏运
化能力。

如果是在糖尿病发病初期,还没有注射过胰岛素,通过健脾还是能从根本治疗糖尿病的。

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有一治疗糖尿病的经典古奇方——三十六味消渴方,兼顾上中下三消的同时,重在健脾。

其中白术、苍术、薏苡仁、山药、白薇、蛤壳等健脾中药,就重在激活脾脏运化功能,刺激五脏六腑吸收血液中的营养,从根本上将血液中“热毒”断流。

如果已经注射胰岛素,对胰岛素产生依赖的糖尿病患者,虽然已经摆脱不了胰岛素的依赖,但健脾的意义依旧重要。

坚持健脾才能有效扼制病情进展,防止脾脏的进一步退化。

二、清除热毒治症状中医治疗糖尿病重在治症状,而重中之重就是清除体内的“热毒”。

这种“热毒”并不单单是血糖,中医在清热解毒上也没少下功夫,每一代中医都在不断探索。

内经:灵枢五变第四十六篇,黄帝问于少俞曰:善病消瘅(能吃能喝而瘦为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黄帝曰: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则多怒,柔者易伤也。

黄帝曰:何以候(诊断)柔弱之与刚强?少俞答曰:此人皮肤薄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臗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是为情志不调之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死于上,气为之留,皮肤肌肉为之充塞,而血脉不能通,所以蒸而为
热,热则消肌肤而消瘅之病成矣!
高士宗曰:按平脉篇云: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上入胸膈,盖精血少,则气逆往上奔,故曰柔弱者必有刚强,谓五脏之精质柔弱而气反刚强,是柔者愈弱,而刚者愈刚强,刚柔之不和也。

朱永年曰:有五脏之消瘅,有肌肉之消瘅。

五脏之消瘅,津液内消而消渴也。

肌肉之消瘅也,肌肉外消而消瘦也,盖因内者必及于外,因于外者必及于内也,形体为五脏外内之相合也。

消渴的原因在于燥、热之气,中国清朝之前治疗消渴都是以滋阴为主,虽然也兼顾补气,但补气的中药,不是偏于燥热就是药效不够。

直到17世纪西洋参传入中国,糖尿病的治疗上有了很大进步!
说起西洋参,不得不提起我们的大补神药“人参”,西洋参的成名之道和人参还有着很深的渊源。

西洋参,原产于加拿大和美国。

17世纪初,一位在中国的英国传教士对的人参特别感兴趣,带了一些人参回国,并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人参药用价值的论文。

加拿大魁北克的拉菲太神父看到了这篇文章,他雇用很多人在当地森林寻找人参类似的植物,在加拿大南部发现了这种植物,也就是西洋参。

后来,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加拿大东南部和美国东部发现了这种植物,而产于美国的被称为“花旗参”(美国旧称为花旗国)。

自此,西
洋参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7世纪90年代,康熙皇帝诏令禁止在长白山采伐森林,造成人参供应紧张,在此背景下,西洋参传入中国。

西洋参苦甘凉,味厚气薄,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

施今墨的三十六味消渴方中就重用西洋参!西洋参配伍石斛、麦冬、天冬、黄连、黄柏、夏枯草、地黄、熟地黄、青黛等,起到清热解毒、补气固元的功效。

然而旧病必伤肾,糖尿病晚期多为阴阳两虚,在滋阴的同时,施今墨又在方中配以制首乌、五味子、阿胶、狗脊等温阳扶正,强健筋骨。

36味大方,有泻有补、有凉有温,脾肺肾三脏同调,法度严谨,毫无繁琐冗赘之感,博得了“雍容华贵”的美誉。

在20年代就已闻名遐迩的北京四大名医,为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

这四位医家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对近百年来中医界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
影响。

施今墨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提倡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糖尿病上,也不主张中医故步自封!西医在降糖方面擅长,中医在清“热毒”方面见长。

许多人都知道糖尿病不可怕,糖尿病合并发症才可怕!而偏重于降低血糖,或偏重于清热解毒,都不能完全抵抗糖尿病合并症的出现。

治疗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是关键。

西药降糖(非胰岛素),中药清热解毒,才能更好的阻止糖尿病合并症的出现,而中药解毒的同时,
不仅清除血管中的“热毒”,还能清除长期服用西药的毒素。

三、忌口禁欲防复发控制血糖、清除“热毒”加补脾健脾,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佳途径。

但只重视治疗,不重视生活习惯也是不行。

在《千金方》的记载中:“消渴症所慎者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

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这段文字的记载,不仅体现了中医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更体现了中医深厚文化的博大精深。

糖尿病人除了吃必要的药物外,还需严格控制饮食,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降糖的效果!郑龙从事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35年临床经验,功底扎实,经验丰富。

对呼吸及肾内科病症、老年骨关节病尤为擅长。

本文摘选尚医健康APP
本文中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但由于时间原因,我们未联系到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