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第六章 类型学
自杀论

三、自杀现象的统计描述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
•
迪尔凯姆对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发现了如下事实:
• 1、各个国家的自杀率在不同的时期(这里涉及到时段划分的长短问题, 时段太短或者太长都得不到这个规律,迪尔凯姆是根据社会是否出现大的 变化来划定三个时期的:1841—1846、1849—1855、1855—1860。)均 出现上升的趋势,而总人口的死亡率在不同时期基本不变。 • 2、各个国家的自杀率在不同时期(与前面的时期划分相同)又具有稳定 的性质。各个国家按照自杀率的高低排序,在不同的时期这个顺序保持稳 定。
17:46
自杀现象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酗酒(法国为例,50—54页) • 还有些人认为,酗酒是导致自杀的另一个 不正常心理因素。迪尔凯姆用两个统计事 实批驳了这种说法。 • 首先,在法国国内,酒鬼最多的地区并不 是自杀倾向最严重的地区,反之亦反之; • 其次比较不同国家情况,一个国家人均酒 的消费量和这个国家自杀率之间也没有相 关关系。
• 心理论认为,自杀现象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理由是,在统计规律上,有 一些不正常的心理因素如精神错乱的年发生率与自杀现象一样,在某个社 会里相对地稳定,而在不同的民族中又有相当大的差别。而且,自杀和精 神错乱一样,城市比农村多。迪尔凯姆认为这种论调是站不住脚的,因为: • (1)所有的统计资料都证实,在精神病院里,住院病人中女性略多于男 性;如果说自杀率与神经衰弱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的话,那么妇女自杀率 的就必然高于男人的自杀率,至少应该一样高。但是,根据自杀的统计资 料来分析,在每个国家的中,男性的自杀率是女性的4倍左右; • (2)犹太教徒中的精神错乱病人要比其他教徒中多得多。如果说自杀率 与神经错乱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的话,那么犹太教徒的自杀率就必然高于 其他教徒的自杀率。然而,恰恰相反的是,犹太教徒中的自杀倾向却是很 微弱的。如果按照宗教分类,自杀现象在犹太教徒中最少发生; • (3)在所有的国家里,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从童年到老年),自杀的倾 向是逐步增强的。而在壮年时期更经常地突发精神错乱(引用他人的研 究)。如果自杀率与神经错乱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的话,这种统计结果同 样也是无法解释的; • (4)疯子最少的国家却是自杀最多的国家; • (5)下层社会中精神错乱很少,自杀却时有发生。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知识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知识是信息的表征。
按照所表征的信息类型与表征方式的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类。
陈述性知识: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事件、观念等,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能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知觉;表象是表征物体物理特征与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表征;陈述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图式或陈述性知识网络一一图式:是个体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的有组织和内在联系的陈述性知识的记忆结构;陈述性知识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组块被表征为相互联系的节点,从而形成由时间序列、表象及命题形成的网络;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所表征的技能有一个重要特点一一自动化。
条件部分储存了能够激发行为的环境条件和心理条件的相关信息;行动部分储存了指导心智和身体行动的信息;程序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产生式系统一一产生式系统包含一系列产生式,它们逐个被激活从而完成一个复杂的行为。
也就是说,产生式系统的激活会使一系列离散的行为形成一个连锁,并且以顺畅且相对自动化的方式运行,知道达到主要目标。
知识分类的教学含义?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非常重要,如物理中的一些概念和事实可以被学生表征为陈述性知识,而一些实验所需的技能则可被学生表征为程序性知识,教师需要理解两种知识的性质、表征方式及它们是如何被学习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教学。
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奥苏伯尔称之为“表征学习”。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概念同化:用定义的方式,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心理学书本浓缩版

第一编幼儿心理学的一般问题第一章:绪论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遗传与生理成熟。
环境与教育、幼儿的活动等,从而使们对幼儿的形成与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国,为树立正的儿童观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学习幼儿心理学业的意义,从而认识到了解幼儿心理特点与实际教育工作的相互关系。
同时也简要地对怎样提出了建议,具体内容如下: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动机,心理和个性三个方面。
心理过程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以及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的活动。
幼儿心理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抓住幼儿心理的学科体系和基本概念,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观察幼儿的活动,是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
婴儿心理的主要特征是:适应新的环境,身体的迅速成长,动作及活动能力的初步发展,早期心理的出现与发展。
幼儿前期的主要心理特征是,会走路,会说话,有了独立的意识,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
幼儿阶段是我们要重点了解的阶段,在3-4 岁,4-5 岁和5-6 岁三个不同年龄时期仍,有稳中有降自不同的展特点与表现。
生活范围的扩大,以模仿为主要买方式,活动具有明显的直观行动性和情绪左右他的行为等特点,都是三到四岁幼儿心理特征的主要表现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爱玩,会玩,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则是四到五岁幼儿的主要心理特征。
五到六岁幼儿的主要心理特征是,有很中的求知欲望,好学爱问,已开始能初步进行抽象有判断和推理,爱玩期类等智力活动游戏,爱玩结构复杂的游戏,并开始形成泊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编幼儿的认知和言语发展第三章:幼儿的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可使幼儿不断地从环境中接受信息,并使幼儿发觉环境的变化,调节自己的行为,保证幼儿活动的顺利进行。
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

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本文旨在探讨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介绍其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
纽马克是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类型学对于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确定文章主题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它把翻译分为不同的类型,旨在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本文将介绍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并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二、收集资料在撰写文章之前,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了解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资料,并认真研读相关文献。
三、整理思路在整理思路时,需要明确文章的结构,确定各部分内容的顺序和重点。
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1、引言:简要介绍纽马克及其翻译类型学的背景和意义。
2、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介绍:详细阐述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理论,包括翻译类型的划分原则和各种类型的翻译特点。
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说明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4、总结:对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指出其局限性。
四、编写大纲根据上述思路,可以编写以下大纲:I.引言 A.介绍纽马克及其翻译理论背景 B.阐述翻译类型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II.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介绍 A.翻译类型的划分原则1、字面翻译和解释性翻译2、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B.各种类型的翻译特点3、字面翻译的特点4、解释性翻译的特点5、语义翻译的特点6、交际翻译的特点 III.实例分析 A.字面翻译实例分析 B.解释性翻译实例分析 C.语义翻译实例分析 D.交际翻译实例分析 IV.总结 A.总结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的优点和局限性 B.对未来翻译研究的启示和建议五、撰写文章在撰写文章时,要注意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并且要注意逻辑严密和结构合理。
按照大纲的顺序展开,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的论述。
在每个部分中,可以通过引用相关文献、列举实例等方式来支持论述。
同时,要保持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和连贯性。
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别

课程名称: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别课程代码:04270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西方心理学史为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心理学入门课。
掌握西方心理学的各个派别及其代表的理论观点对扩大心理学的视野,提高心理学的理论水平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西方心理学史,要求熟悉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掌握主要心理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及其发展、变化,能正确评价、介绍心理学史上的主要人物,主要理论观点,提高自己的基本理论水平。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西方心理学史在心理学专业的学习中处于基础地位,它要求学生具备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基础,同时具有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
本课程是之后所有心理学的课程的准备课程。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什么是西方心理学,掌握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意义及心理学史研究的一般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西方心理学史的对象与体系,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意义(次重点)识记:1.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存在于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和加拿大与美国的国家中作为主流心理学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2.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心理学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官能心理学阶段和意识经验心理学阶段;理解:1.现代西方心理学包括的派别:意识心理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2.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意义。
(二)西方心理学史的编纂学原则(重点)识记:时代精神说和伟人说;内在说与外在说;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
理解:1.厚古说:主张“为过去而理解过去”,偏重过去而排斥现代;2.厚今说:强调心理学的短期历史,主张“为现在而理解过去”。
(三)西方心理学史的方法论原则(一般)识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坚持辩证分析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西方心理学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再到近代时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理解其中关键人物的理论观点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所起的作用。
最新第一节 类型学

教案(2学时)一、授课题目第三章平行研究第一节类型学二、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类型学的定义与特征;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能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并探讨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问题与前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类型学的定义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
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板书、学时分配等)(一)本节概述类型学是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
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
类型学(TYPOLOGY)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
类型学的研究方式表现出了充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整个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如何在寻觅总体文学发展通则和规律的同时,深入挖掘出各种相似文学现象的内在异质构成,这是在跨文明语境下比较文学发展新阶段的类型学研究所面临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重大课题。
(二)本节大纲1.类型学的定义与特征○1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
类型学(TYPOLOGY)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2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这种“类型”的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其间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
所以,比较文学学者一般将类型学划入平行研究范畴之内,类型学成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教案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教案第一章:田野考古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田野考古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对象。
3. 理解田野考古学在考古学体系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田野考古学的定义和起源2. 田野考古学的发展历程3. 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4. 田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5. 田野考古学在考古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田野考古学实例,引发学生对田野考古学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田野考古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对象。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田野考古学在考古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分享各自的观点。
第二章: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1. 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包括地层学、类型学、年代学等。
2. 了解各种方法在田野考古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3. 学会运用田野考古学方法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教学内容:1. 地层学:地层的划分、地层关系、地层学的应用2. 类型学:器物形态分析、类型学的应用3. 年代学:绝对年代学、相对年代学、年代学的应用4. 田野考古学方法的应用:考古调查、发掘、记录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地层学、类型学、年代学等田野考古学基本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应用。
2.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考古发掘,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地层划分、器物形态分析和年代判断。
3. 讨论:学生分享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讨论各种方法在田野考古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田野考古学的调查与发掘教学目标:1. 学会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基本技能。
2. 掌握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步骤和方法。
3. 了解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 田野考古调查:目的、方法、步骤2. 田野考古发掘:目的、方法、步骤3. 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中的注意事项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目的、方法、步骤。
2.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考古发掘,亲身体验调查和发掘的整个过程。
必修1 第6章全章课件

(生长点)
2、材料和用具
1)材料:洋葱根尖(或芽尖)分生组织 原因:细胞排列紧密呈正方形,有丝分裂旺盛。
2)用具:显微镜、水浴锅、剪刀、镊子、刀片、 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等。
3)试剂: 解离液:15%盐酸+95%酒精(1:1) 染色剂:龙胆紫染液
2N 4N 4N
染色单体数目 0 4N 4N
染色体行 为变化
中期
2N 4N 4N
后期
4N 4N 0
末期
2N 2N 0
讨论3: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
2n→4n→2n
4N
2N
0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讨论4:DNA数目的变化曲线
2n→4n→2n
4N
2N
0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讨论5: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曲线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一节 细胞的增殖
问题探讨:
大象与老鼠的个体相差十分悬殊。 1、生物体的为什么会长大?
细胞的生长——体积增大 细胞的增殖——细胞数量的增多 2、生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 细胞体积的增大? 主要靠细胞数量的增多
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 目的要求:通过探究细胞大小,即细胞的表面 积与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 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4)d以后表示 下一个细胞周期(或间) 期。
(5)从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有丝分裂的重要
特征是 亲、子代细胞核内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 。
(6)用虚线在坐标图中画出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变化的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二,恪守规范时代,属拘泥传统 型;
• 这个时代在欧洲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下半叶,在东 方则绵延到19世纪。这个时代一开始,文学已经 作为文化的特殊形态而独立出来,文学本身的自 我意识的出现导致文学理论的形成。但这时的文 学理论中占居统治地位的是“典律”——体现某 种文学理想的准则与规范,那种理想在某种程度 上被认为是现实的基础,被奉为万能妙丹。这时 的理论诗学在很大程度上消融于那种以演绎法来 制订标准与规则的学科——修辞学之中。风格与 体裁均作为限制着作者的个性意志的标准化的范 畴而在诗学中占居首位。
类型学(Typology)的定义
• 文学的类型学研究是平行研究的核心内容, 主要是对比研究不同国家或民族同一类别 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 手法和思潮流派之间异同的学问。
类型学(Typology)研究目的
• 突破时间、地域、语言、文化的界限; • 寻觅客观存在的各民族文学内存地共通的 诗心与文心; • 发现那些隐于针锋粟颗,放而成山河大地 的重要诗学通律。
类型学相似诸种形态
• “显性的相合” • “隐性的遥契” • 类型学的超越激情与历史主义
“显性的相合”
• 一些旗号相同、纲领相近、精神相通的文 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流派在诗学品格 上的显然相合。 • 如英德浪漫主义运动、 • 欧洲的象征主义运动等。
“隐性的遥契”
• 那些看上去并不相干、文化时空相去甚远 的作家之间、民族文学、文学时代之间, 在诗学品格上的遥相契合。 • 如中国魏晋时代文学、德国浪漫派与俄国 白银时代; • 如俄罗斯的安德列耶夫、瑞典的斯特林堡 和意大利的皮兰德娄。
历史类型学
• 日尔蒙斯基等倡导“无历史接触的类型学 研究”; • 强调只有把文学过程的统一性和规律性理 解为全部历史过程的组成部分,才有可能 建立揭示其独特规律性的总体文学。 • 他从类型学视界考察作为国际文学现象的 文学流派在演变序列上的类似,对世界文 学史进程中的这些文学流派进行了历史类 型学意义上的比较观照。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类型学研究史 及其基本理论
• 法国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1963)提出, 研究不同的文化中创造出来的与文学类型 相当的每一种形式的性质与结构;这与研 究文学类型的历史演进同样重要。
第一节 类型学研究史 及其基本理论
• 艾田伯论述18世纪的欧洲前浪漫主义诗歌 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3世纪这一历史跨度 很大的中国诗歌(即自屈原到宋诗)有着明显 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的基础是两者都产 生于政治大动荡的时代——有战争、阴谋 和重大政治事件。这种相似的特点就是两 者都大力从民间创作中汲取养料,忠于民 族统,感情炽烈。
日尔蒙斯基《文学的历史比较研究 问题》 (1960)
• “这种类似的特点,不管是普遍的或是特殊 的,在没有直接的相互影响和接触的情况 下,也可以称之谓历史类型学的相似或者 契合,它们在文学中出现的情形比一般想 象的还要多;而且它们还是在文学之间产生 相互影响的前提。”
日尔蒙斯基《作为国际现象的文学 流派》(1967)
日尔蒙斯基《作为比较文学研究对 象的中世纪》 (1970)
• “在中世纪文学中,既谈不上文学流派的更替, 也谈不上个人的影响,在这里类型的东西高出 于个别之上,文学流派的更替表现为文学体裁 的连续。……连续不断地相互更替的占主要地 位的体裁有:封建时代以前和早期封建时代的民 间英雄史诗;发达的封建社会的骑士小说和骑士 抒情诗;中世纪城市的描写风俗人情的小说。” 这些国际性的文学体裁的演变也呈现出序列上 的类似,每一种体裁乃是历史诗学意义上的一 个特殊类型,“各种体裁连续的规律性,在没 有直接的文学接触的情况下(西方和东方)清楚地 显现了出来”。
第二节 类型学研究方法论
• 类型学比较旨在发掘诸文学现象之间内在 的联系所由生成的相似与相合,即“类型 学相似”。 • 类型学相似必须以一定的诗学体系为依据, 必须承受一定历史文化的制约。
类型学相似的基本特征
• 指文学现象之间内在的、结构上相近相合。 主要指诸种文学文本之间所共有的诗学品 格。 • 它们与历史上形成的某一诗学在品质与特 征上的共同之处。 • 《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伊利昂 纪》、《奥德修纪》和日尔曼、中亚、蒙 古史诗,都有诗学特征上的共通处:共同 的环形方法和情节链、共同的结构模式、 叙事风格、人物类型。
第三节 类型学研究的前景
• • • • 具有价值和开放的前景: 对于“可比性”的关怀; 对于时空视域的开拓; 对“比较诗学”的建构。
课堂讨论
• 一、《伊利亚特》与《罗摩衍那》的类型 学研究。 • 二、郭沫若《沫若自传》《我的童年》, 郁达夫《沉沦》,卢梭《忏悔录》,岛崎 藤村《新生》,田山花袋《棉被》,上述 小说有何相似之处。 • 三、但丁与屈原的比较。 • 四、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比较。
帕· 格林采尔:“文学时代”的类型 学
• 俄国格林采尔在题为《比较文艺学与历史 诗学》(1990年)的专论中,针对那种传统的 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文学时代”的划分 (诸如文艺复兴、巴罗克、古典主义、启蒙 运动、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等等)运用到东方与西 方文学比较研究中甚不合适这一现状,提 出在“历史诗学”语境中以艺术意识类型 来切分“文学时代”。
其三,历史主义时代,是个性化创 作型。
• 这个时代在欧洲始自18世纪下半叶,在东方始自 19世纪。此时,风格与体裁这些诗学范畴让位于 历史主义与个性化的视界,文学运作之中心主人 公不是承受一定“典律”制约的作品,而是其创 作者。“作者”取代“风格”与“体裁”而成为 时代诗学中心范畴。在这个时代的艺术意识中起 首要作用的是文学方法,是将作家以相近的美学 理想与世界观而聚汇在一起的文学思潮,例如, 19世纪的主导思潮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日尔蒙斯基《文学的历史比较研究 问题》 (1960)
• 1960年,在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 究所举行的关于各民族文学相互联系和相 互影响的学术讨论会上,日尔蒙斯基作了 题为《文学的历史比较研究问题》的报告。 •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过程具有共同 性和规律性的思想,是对各民族文学进行 历史比较研究的基本前提,它也决定着作 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的文学或者艺术的 合乎规律的发展。”
帕· 格林采尔:“文学时代”的类型 学
• 格林采尔强调,“类型学”比较应以同一类型艺 术意识为标志的同一“文学时代”为前提,类型 学相似在原则上应当在同一文学时代中去寻觅才 可靠。只有比较服从一定的诗学体系,承受历史 文化的制约,才具有客观价值。
第一节 类型学研究史 及其基本理论
• 维· 普洛普的《童话形态学》(1928)《童 话的历史根基》(1929); •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和《弗 朗斯· 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的 民间文化》的诗学类型“怪话”、“狂 欢”、“笑”等; • 叶· 梅列津斯基《英雄史诗的诞生》、《童 话主人翁》、《神话诗学》、《故事体小 说诗学》等,都是运用了类型学方法。
第一节 类型学研究史 及其基本理论
• 然而,对“类型学”这一视界不仅拥有理论自觉, 而且在其实际运用中也是最有成就的,当推俄苏 比较文学界。 • 俄罗斯比较文艺学之父维谢洛夫斯基毕生致力于 构建总体文学史,认为在比较中找出相似点更加 重要; • 《历史诗学》从“类型学相似”的角度探讨诸民 族文学中诗体形式的演变,提出文学的历史进程 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 • 把文学史看成是处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不同艺 术形式的更替。
• 先古的民间文学与尚未完全与民间文学分 离开来的近东、中国、印度、前经典期的 希腊诸地区的古代文学。各地区的文学在 这一时代均依赖着共同的神话诗学观念而 在实践诗学品格上相近相合。这时还没有 什么理论诗学,没有作者这一概念,也没 有体裁与风格的范畴。词语就其本身而言 所具有的乃是记事、表意、交际功能,而 无论如何也没有审美功能,至少后者尚未 被意识到而消融在其它功能之中。
帕· 格林采尔:“文学时代”的类型 学
• 格林采尔把整个世界文学历史进程分为三 种大时代: • 其一,远古时代,艺术意识是神话类型; • 其二,恪守规范时代,属拘泥传统型; • 其三,历史主义时代,是个性化创作型。 • 认为类型学相似应在文学时代中去寻觅才 可靠。
其一,远古时代,艺术意识是神话 类型;
第一编 第六章
类型学(Typology)
第六章 类型学(Typology)
• 什么是类型: • 这里类型指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 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 • 在世界文学进程中,那些彼此之间并无直接接触、 或虽有接触而并未构成主要动因的不同民族、不 同国度、不同文化圈,于不同时代以不同语言从 事创作而产生的文学现象,由于艺术意识、艺术 思维、艺术品质上的相通而呈现出共通的诗学特 征。
第一节 类型学研究史 及其基本理论
• 俄国尼· 康拉德《现代比较文艺学诸课 题》:“比较类型学的研究的任务, 也可以是从事发现彼此独立地兴起的 各现象所具有的类型共同性。例如, 依我看来,就可以证明西欧文学中的 骑士小说和日本文学中的‘军事记’、 欧洲启蒙时代的讽刺小说和中国19世 纪的暴露小说之间的类型学的相似。”
日尔蒙斯基《文学的历史比较研究 问题》(1960)
• “正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类似状况所制 约的封建时代的社会政治关系,在欧洲最 西部(尽管它有某些地域性的区别)与在中亚 细亚(封建土地所有制、手工业作坊等方面 的发展),就显露出类型学的相似特征,同 样,在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其中包括 作为对现实的形象认识的文学,在不同民 族的社会发展同一阶段,会出现大量的类 似。”
第一节 类型学研究史 及其基本理论
• 俄国米· 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与文 学的发展》 • 文学的类型学要求揭示在语言和历史命运 方面相接近的一些民族的文学的共同的或 相似的发展倾向,同样也必须揭示并不具 有这些特点的一些民族的共同的或相似的 发展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