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嫦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5
9、(2015· 福建文综· 15)元初,中书省“省规”: 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 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 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尚书省
(执行)
(相权一分为三)
工 部
评价: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 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14
3、北宋:皇权加强的措施
皇 帝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枢密使 三司使
(行政权) (军权) (财权) 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
(
(总揽大权)
(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相权一分为三)
重大变革, 省制开端。
11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武帝中外朝制
皇 帝 内朝 尚 侍 书 令 中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外朝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太 史 尉 大 夫 九 卿
12
汉承秦制 武帝变化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3
皇 帝
皇权独尊
中书省
(决策)
吏 部 户 部
门下省
(审议)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1)皇权与相权: 相权日益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2)中央与地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 断加强。
(3)选官制度: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 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总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
19
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课后在导学案27页填写)
比较点 盛行 时代 和中央 的关系 分封制 盛行于西周,是奴 隶社会的行政机构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 中央政府,权力地 位可以世袭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 一些积极作用,但 长期以来其分裂势 力不利于国家统一 和社会安定。 郡县制 行省制 几乎盛行于整个 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封建时代 郡县是地方行政 行省只是中书省的派出机 机构,郡守县令 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 由皇帝直接任免 书省负责 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 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 用愈益明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政治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经历了多个王朝的更迭,从汉朝开始到元朝的建立,政治制度逐渐变化,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在汉朝时期,中国实行的是封建制度。
汉朝建立之初,实行了分封制,设立诸侯王,以减少中央政权的压力,并通过分封,确保天子对全国的控制。
汉朝实行了三公九卿制度,定期选拔官员,强调以才德为主,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
此外,汉朝还设立了地方官员,以分工来达到更好的管理。
随着汉朝的衰落,政治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三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分立的政权,政治制度逐渐向着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逐渐强大起来,地方的分封制度被削弱,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增强。
到了唐朝,中国政治制度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强调以文化才能为主,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平,也增加了社会流动性。
同时,唐朝还设立了地方官员,以便更好地管理地方事务。
宋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宋朝仍然实行科举制度,但选拔官员的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中书省、礼部、兵部等中央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元朝实行了蒙古的政治制度,强调军事化管理。
元朝设立了行省、州、县等地方行政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元朝还设立了行省监察机构,对地方行政官员进行监督。
总的来说,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看出,中国政治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和变化,逐渐向着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
同时,官员选拔制度也逐渐改变,从分封制到科举制,强调以才德为主;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立也逐渐完善,以便更好地管理地方事务。
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在一定的时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会形成一定的法令和政治制度等规范,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强(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玄宗在边境置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后发展为割据势力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生叛乱,长达8年,唐朝由盛而衰。
3、北宋:进一步加强(1)措施:①军事(兵):收兵权,编禁军②行政(权):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钱):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2)评价: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完善并发展(1)措施:①建立行省制度②省下设路、府、州、县③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2)评价:①行省制度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承秦制,强化皇帝制度(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2)汉武帝:重用伺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伺中等,削弱相权。
2、隋唐: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1)部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沿革:“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3)职能:“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3)评价: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政治的统治力量。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矣。”……
——《国史大纲》引论
人们都常常说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津津乐道的事例极多,但有一项更伟大的文明,而且 已创造出,并行用了两千余年,却为人们所忽视,这 就是在中国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制度的创行和 存在、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 应当说,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谢 谢 指 正!
海南省国兴中学 米进忠
特点: 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
汉朝
中央集权 的发展
郡国并 行制→ 推恩令 →郡县 制
魏晋 南北 朝
君主专制 的演进
选官、用 官制度的 变化
汉武帝 逐步 重用亲 形成 信,削 三省 弱相权。 体制
察举制
九品 中正 制
唐 朝 宋朝
元朝
节度使→ 藩镇割据
三省六部 制
科举制 (隋朝开 始创立)
收兵权于中 央;文官管 理地方,通 判监督;限 制地方赋税 收入。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3、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军事:收主要将领兵权归中央;充实禁军 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财政:各路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
行省制度, 行省下设路 府州县,边 远地区设宣 慰司。
设参知政事、 中书省的长 枢密使、三 官行使宰相 司使分割宰 权 相权力
2014高考历史复习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诠释思维发散知识梳理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①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③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④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⑤宣慰司进行管理。
2.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⑥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3)唐朝:隋朝时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实行⑦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制约,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⑧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设⑨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⑩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科举制:A.形成:隋炀帝时。
B.完善:唐宋元时期。
C.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 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易错扫描】(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两对主要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推动了政治制度的不断变革。
(2)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要是通过改革地方官制,分割、削弱地方权力。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16年一轮复习导学稿)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3、(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4、(2015·福建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5、(2015·北京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6、(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模拟.巩固】7.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
【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1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相权)
▲宋初 :分割相权 1、措施: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铜钟书门下平章政事掌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2、作用:分割宰相军权、行变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相权)
28
元与北宋 疆域比较图
29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 响。 不同点: ①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 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 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 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 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③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 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 一和社会稳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 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 用愈益明显。
30
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
相同点: ① 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 中央政府的管辖下。 ② 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不同点:
①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 数名称已变化。 ②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 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 ③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行中书省)控制 地方局势,管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行政区划 更多体现的是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
原创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武 帝 刘 彻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 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4
2.唐中期节度史与藩镇割据
唐中期,节度史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安史 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10
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 (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 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 制的开端。
11
宣政院直辖地
河北、中书省 山东、直辖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秦 (三公九卿)
汉 (中、外朝制)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
19
3.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怎样演变发展? 有何影响? 原因: 隋朝统一后,由于世家大族没落,依靠门第选官
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演变: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20
影响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 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 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执行命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 2.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 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15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财政
行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表现 朝代
中央集权
秦朝 郡县制
西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推恩令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 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才匮,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 牛车,齐民无藏盖,……米至石 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唐朝
设节度使 后期藩镇割据
——《史记·平准书》
收精兵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表现 朝代
秦朝
西汉
中央集权
郡县制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推恩令
问题: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调 整是围绕什么进行的?基本特 点是什么?总体趋势?
唐朝
设节度使 后期藩镇割据
收精兵
北宋 派文官且设通判 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设转运使收财权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元朝 行省制度
探究: 元朝行省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发展有何影响?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 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 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图一 图三
图四
图二
首先按照 时序排列 四幅图片, 比较四幅 图片,提 取两项有 关中国古 代地方管 理制度变 迁的信息, 并结合所 学知识予 以说明。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与相权斗争)
朝代表现
君主专制
秦朝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
西汉 内外朝制度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唐朝 三省六部制
两府三司:参知政事
北宋
枢密使
三司使
度 盐 户 参中 枢
支
铁部
知书 政门
密
三司使 事 下 院
元朝“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互不统属。”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与相权斗争)
北宋
元朝
唐三省六部组织系统图
“汉代宰相是 首长制,唐代 宰相是委员 制”(钱穆)
三分相权 相互牵制 加强皇权
三省六部制特点:职责明确,分工合作, 加强皇权;
对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①三省六部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从而使中央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 了行政效率; ②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从而分割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共性何在?
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 方略影响何在?
宋太祖赵匡胤 与其“黄袍加 身”处-河南开
封陈桥驿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表现 朝代
君主专制
秦朝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
皇帝
西汉 内外朝制度 唐朝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两府三司:参知政事
北宋
枢密使
三司使
元朝
中书省;枢密院; 宣政院
吏户礼兵刑工
元朝时期的中枢决策机构
元朝政治制度:
中央
中书省
(直辖河北、山 西、山东)
枢密院
宣政院
地方 行中书省
路、府、州、县 宣慰司(边远民族地区)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与相权斗争)
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
北宋 派文官且设通判监督 考:汉初为什么要实行郡国
设转运使收财权
并行制?这一制度在当时有
元朝 行省制度
何积极作用?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表现 朝代
中央集权
秦朝 郡县制
西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推恩令
天唐朝下之设 后节期势度藩,使镇方割据病大 瘇,一收胫精兵之大几如 腰北宋,一派 设指转文运官之使且大收设通财几判权如监督 股元朝。 行—省制贾度谊
——《汉书·主父偃》
针对郡国并行制的消极影响,晁错和主父偃 的解决方案有何不同?
推恩令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表现 朝代
中央集权
秦朝 郡县制
西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推恩令
唐朝
设节度使 后期藩镇割据
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
边镇兵 49万
中央军 9万
北宋
安史之乱
元朝
(755-863)
五代建立者简历
据图 文, 说明 郡国 并行 制的 消极 影响?
材料一:(晁错)说上曰:“今削之亦反,不削之 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吴王濞列传》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 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佊人人喜得所 愿,以上德放,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元朝 行省制度
蒙古帝国图
元行省的划分:
◆犬牙交错 vs 山川形便
◆自古以来,地理划分都以天然的山脉,河流为界, 习惯成自然。
◆中国的政区划分中的重要界线: 黄河、长江、淮河 太行山、秦岭、五岭
◆元朝首次大规模突破这个传统,形成互相牵制的 效果,辅以「以北制南」原则,减少「山高皇帝远」的 问题。南方行省的省会均设于靠近北方的交通枢纽。
表现 朝代
中央集权
秦朝 郡县制
西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推恩令
唐朝 北宋
设节度使 后期藩镇割据
收精兵 派文官且设通判监督 设转运使收财权
元朝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表现 朝代
中央集权
秦朝 郡县制
西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推恩令
元朝的行省制度
唐朝 北宋
设节度使 后期藩镇割据
收精兵 派文官且设通判监督 设转运使收财权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与相权斗争)
表现 朝代
君主专制
秦朝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
西汉 内外朝制度
唐朝
北宋
元朝
西
皇帝
汉
君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主
专
尚侍常
丞御太
制
书Leabharlann 史示令中侍
相大尉
意
夫
图
有事上报
九卿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与相权斗争)
表现 朝代
君主专制
秦朝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
西汉 内外朝制度
唐朝 三省六部制
表现 朝代
君主专制
秦朝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
西汉 内外朝制度
问题:从汉至元,中央政 权机构的调整是围绕什么 进行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唐朝 三省六部制
两府三司:参知政事
北宋
枢密使
三司使
元朝 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围绕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基本特点:分散和削弱相 权,加强皇权。
材察料举一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从汉武帝元光元年起,郡 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察举的对象,多为…精通经学
皇帝 御
太 丞史 尉 相大
夫 郡守 县令
皇权至上 集 权
中央政府
集 权 地方政府
皇权VS相权
君
君主专制 主
专
制
中
中央集权
央 集
权
中央VS地方 制
君
主
中书省/宣政院
专 制
两府三司 元 三省六部 宋
内外朝 唐
皇帝制度
汉
三公九卿
秦郡 郡
县国 制并
行
推 恩 令
节 重收设 度 文精通 使 官兵判
行 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