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画面与解说词
读不懂的解说词与画面的和谐美(一)

读不懂的解说词与画面的和谐美(一)电视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具有强大的兼容性,画面,解说词,同期声,音乐,特技相互配合,和谐完美,构成了很好的电视节目。
因而电视解说词本身就是电视节目众多元素其中之一,它的叙事描述都具有和画面的统一性,是非“独立性”的。
电视解说词的主要形式母体是文学,而文学有其自身的表达系统,可一旦作为一种手段或表现形式,成为电视节目的组成部分之一,文学就丧失了其独立的表达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自身形态的某种不完整性,即我们所说的“非独立性”。
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主要是指:电视解说不去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地塑造电视节目中的人物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记录,对人物形象的整体塑造。
在一般情况下,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单独存在,也不能独立成章。
电视解说词作为电视节目的构成因素,已经不再一味地追求其艺术性,而应该从整体出发,发挥电视解说词最大的功效,服务于整个电视节目。
当然,我们也承认文学这个母体在电视解说词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电视节目制作人不是文学家,电视节目也不同于文学作品,电视解说词是一种特殊文体,它视听同步,解说词与画面相辅相成,互为弥补。
因而就要求我们在电视解说词的创作上兴利除弊,找准自己的定位。
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大多数时候,它必须为“看”而写。
由于电视媒体最大的个性是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因此在解说词的创作的时候就要时时刻刻考虑到电视画面的形象,状态和特点以及节目要传达的信息,要表达的思想。
电视解说词本身往往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和一般的文章是有区别的。
一般的文章,其根本材料是语言文字,语言是唯一的表达手段。
而电视解说词则更多的借助于视觉形象画面,充分利用画面来表现内容,解说可以退出。
解说的出现要服从于画面内容的需要。
电视解说词的好坏,关键是要看它是否能巧妙的和画面配合,能否充分地表达画面所不能表达的意思。
电视画面和解说词的辩证关系

l
笔:.。可能他们已经早已忘记了自己 生身父母的面容.但他们从史改梅身 上,享受到了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 慈母深情。”这一句解说,稍加点拨, “嗄然而止”,给观众以无穷的回味。 表面上是控制感情,实质上是更深沉 地表达了感情。
2,画面是虚的,解说可以实写。 解说既不能无话找话废话连篇, 又不能面对画面无话可说。要根据整 体构思的需要,根据画面内容,寻求 再创作的最佳途径。 解说要完成对所报道事件基本事 实的陈述,对画面传达不全面、不充 分的信息,给予必要的补充、修饰和 说明,对画面无法传达的间接信息, 比如新闻事件的时效性、背景因素, 尤其是那些抽象的,难以通过画面直 接感知的问题,给予充分的说明,提 高信息传递的精确度和明晰性。 利用现有的空间环境,表现在同 一空间场景下曾经发生的事件。尽管 时间无法倒转,事件未能及时拍摄, 但通过这种解说的显影,可以补充画 面形象的不足,只要解说恰当,观众 还是乐意接受的。这种补充画面的方 法如同底片显影一样,似乎是一种无 中生有的办法,现有画面如同底片, 解说词如同显影剂,将画面形象呈现 得十分丰富。 比如,画面是山中的一条小路, 被杂草覆盖若隐若现地伸向远方。解 说这样说:“在这崇山峻岭中,一条荒 芜的小路出现在我们面前。……养路 工贾科风每天上下班就一直走这一条 路…” 3、画面是实的,解说则可以虚写。 解说要对画面进行整合,突出新 闻主要信息。 画面传达的形象信息,往往具有 一定的含糊性和多义性。解说词要对 处于无序状态的画面进行整合塑造, 能使观众自觉地将听觉信息与眼前的 视觉信息相联系,充分领略画面之间 的逻辑关系。同时,要创造适当的指 示关系,为具有多义性的画面创造一
(作者为健康报记者通联部主任)
和声音、画
面与解说结合得如此紧密,以至于彼 此间很难完全避开对方单独发挥作 用,眼见和耳闻,形象与声音几乎融 为一体,无法分割,只有通过画面与 声音结合造成的总体效果,才能使观 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与真实体 验。
厦门旅游宣传片解说词

【开场】
画面:清晨的厦门,海风轻轻吹过,阳光照亮了这座美丽的城市。
解说词:欢迎来到厦门,一个拥有无尽海洋风情的城市。
这里,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一座美丽的乐园。
【鼓浪屿篇】
画面:镜头穿过早晨的薄雾,展现出鼓浪屿的美丽全景。
解说词:让我们首先走进鼓浪屿,这个被誉为“音乐之岛”的小岛。
鼓浪屿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流淌着音符,每一扇门后面都藏着动人的故事。
这里的夕阳、海浪和琴声,都将成为你此生难忘的记忆。
【南普陀寺篇】
画面:镜头穿过林间小路,展现出南普陀寺的庄严和宁静。
解说词:然后,我们将前往南普陀寺。
作为厦门的佛教中心,这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南普陀寺的钟声悠扬,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一份宁静与和谐。
【环岛路篇】
画面:镜头沿着环岛路前行,展现出厦门的海岸线风光。
解说词:环岛路,这是一条连接厦门与大海的路。
骑行在这条路上,你可以尽享海边的风光,感受那无尽的海风和细腻的沙滩。
每一个转弯都充满了惊喜,每一处风景都足以让你留连忘返。
【结尾】
画面:夜幕下的厦门,星光点点,海风习习。
解说词:这就是厦门,一个融合了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城市。
我们邀请你来体验这个美丽的城市,感受它的魅力。
厦门,期待您的到来!
【片尾字幕】
字幕:“厦门,海的诗篇,人的乐园。
”。
解说词补充画面背景的例子

解说词补充画面背景的例子关于画面与解说词画面与解说词是分镜头剧本中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电视的特殊性,使得电视分镜头剧本中的画面与解说词有了新的内涵和要求,故写好画面与解说词显得十分重要。
8。
4、1写好画面8。
4、2写好解说(时间艺术)8。
4、3解说与画面的关系8。
4、1写好画面1、画面的形象本性(1)直观性画面是一种在空间中再现“让人看”的客观现实的造型艺术;视觉的直观性与科学知识(2)具体性,具体内容的特定特性影视艺术中的具体性即形象的、一目了然的、可感知到的实实在在的形象。
(3)揭示性和概括性画面的直观性和具体性是与它的揭示性和概括性辨证统一的;画面的美学价值不只是表现在视觉价值上,同时包含着它的灵魂。
如:画面是一台仪器,观众却联想到了它的性能功用;画面是一个人的表情,观众却感受到了该人物的内心世界。
画面能“让人看”就意味着它具有视觉上的直观性;画面能引起人们去思索,则是由于画面的揭示和概括作用。
(4)画面的内涵与外延通常的情况是:镜头具有不完整性。
信息的传递往往需要多个镜头组合后完成。
事实上,电视节目传达信息(一个动作、一个思想等)的方法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多个:如:一个镜头传达完整的信息;几个镜头组合传达完整的信息;几个片段连接完成完整的信息等等。
这涉及到画面的内涵与外延。
画面的内涵是指画面内容所具有的引伸意义和相关意义。
如:野草、小花都具有春天的气息;盖房的人、种田的人都是劳动者。
画面的外延则是指其中一内涵意义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物质。
如:小花、野草是春天的外延;裸露的根须、干朽的枝条、粗糙的树皮是老树的外延等等。
画面的内涵和外延是在编辑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内涵意义的画面组接在一起可创造出一个明确的意思,这就是创造了画面的外延。
专题片、教学片的“可看性”常常反映着导演对画面内涵与外延的把握度。
2、写好画面的注意点在分镜头剧本中,画面的描述必须形象具体,这里归纳几条写好画面的注意点,供参考:①画面的内容不能似是而非,是什么就写什么;②画面是影视片的形容词,要努力用文笔描绘画面事件;③当用文笔"描绘"人们不太熟悉或不同一般的事物时,应放上一件人们熟悉的物件加以比较,以给观众深刻印象;④要常常改变景别、机位、角度,给观众以多样化视点;⑤要充分运用蒙太奇技巧,使画面产生特殊效果;⑥构图要巧妙,要注意为观众设置观察故事的立足点,使观众置身于事件的特定地位之上等等。
圆明园画面与解说词关系的分析

《圆明园》解说词与画面关系的分析摘要:《圆明园》是一部中国纪录片的上乘之作,除华丽的画面,《圆明园》极为出彩的地方就是其解说词方面,纪录片的解说词和画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画面无法离开解说词,同样只有解说词而没有画面的纪录片不叫纪录片,该叫广播了。
所以说,好的纪录片是完美的解说词和画面的有机的统一。
本文就从解说词的语言特点等方面,分析了解说词的运用以及与画面的配合、思想情感内涵的体现。
关键词:《圆明园》;画面;解说词;画面关系的分析正文:一、《圆明园》《圆明园》是一部历史体裁的纪录片,但是我们并不感觉它像大多数纪录片似的枯燥无味,反而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并且题材丰富,引人入胜。
它是有生命的,而且它的是生命多感情的。
《圆明园》中的解说词有着很强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讲解说词单独欣赏,它可以作为一篇描述圆明园的华美篇章。
而它的电视画面中,多了一些想象的成分。
这些最终得意于其画面和解说词的和谐完美。
二、《圆明园》的画面整部纪录片的画面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恢弘壮观。
大量的使用了实景拍摄和电脑动画合成的镜头,讲述了圆明园近150年的历史,全景式地再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中国历史上最瑰丽辉煌的皇家园林的变迁。
画面把不同景别和不同角度的镜头连接在一起,分别表现不同的重点,并形成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准确的拍摄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情感。
整个纪录片以全景和远景居多,把圆明园的整体效果非常好的表达出来。
同时,画面的镜头以“移镜头”为主,更加展现了圆明园的宏大和宽广。
宏伟而又精致的画面镜头犹如一幅幅既漂亮又有意境的画,别有一番风韵。
画面所描绘的圆明园中的自然景观、生活场景与它所代表的观念意识、思想情感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整个画面就其形式来说,是统一的、整体的、协调的。
就其内容来说,是真实的、客观的。
三《圆明园》的解说词的运用及与画面的关系解说词是语言的一种,是一般文字说明的提炼和升华。
优秀影视片的解说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欣赏价值,解说词的表现力具有思考的深度;具有想象和联想的时空。
微电影解说词及画面说明

微电影解说词及画面说明(微电影名称)(电影开始,画面是蓝天白云,飞鸟或走兽的迁徙,伴随音乐《舌尖2》,随后画面切换,行人匆匆,来来往往的学生,背包的,没背包的,焦急的,平静的各态。
四位主演出境,镜头从脚往上移动,神态各异,依人而论。
)解说词:友情,是岁月与缘分的馈赠;生活,总在催促我们前进的脚步。
我们背好行囊,做好规划,步履匆匆,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四个人的群居是偶然亦是必然。
“人而能群”在哪里停留,哪里就有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缠绵交织、沉淀酝酿而成的绵绵醇酒,多少年后,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画面寝室外的环境,下雨时飞溅雨水,看书的人,睡觉的人。
背景音乐(山高水远))解说词:这里地处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四季轮转,又是一年4月,暖湿的季风带来了充足的雨水。
学霸和学渣借着雨势疯长,不过学霸们长的是知识,学渣们长的是体重。
(大门缓缓推开,一小段音乐《三项纪律,八大注意》响起,约5秒。
主角1起床穿戴洗漱,本色出演即可,要求真实不浮夸,表情自然。
随后画面切到主角2和主角3穿衣的画面,之后是主角4仍在大睡的画面,要求略显夸张,表情自然。
醒来的三人对视一眼,主角2和3自觉的堵住耳朵,主角1大唱“大山的子孙哟”,主角4被惊醒,表情神态均显夸张。
全程音乐《山高水远》)解说词:一大早吴迪就起了床,这是他大一长期做早操养成的好习惯,穿戴整齐轻手轻脚地洗漱完毕后,杜子腾和沈敬斌二人也相继起床,唯独胖哥朱投仍在吮着手指,做着美梦。
“大山的子孙哟”吴迪像往常一样用他那天籁般的歌喉成功叫醒了胖哥。
(两个人物特写,音乐《山高水远》)解说词:在这个寝室,无论是学霸中的战斗机吴迪,还是学渣中的学渣朱投无一不是传说中的上古饕鬄神兽——“吃货”。
(高楼大厦,田园乡间。
由暗转明,四人撕开袋装燕麦倒入杯中,用水重开,搅拌特写,四人干杯,一饮而尽。
食堂。
背景音乐《劳作的春夏秋》前50秒)解说词:食物是人类的挚友,“吃”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是无数先辈味蕾与思维碰撞的结晶。
人物专题片解说词与画面案例

人物专题片解说词与画面案例人物专题片解说词与画面案例一、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人物专题片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媒体形式,通过视频和文字的结合,展现出一个人物的生活、工作和成就。
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人物专题片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更具有情感色彩,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本文将从解说词和画面案例两个方面来探讨人物专题片的制作技巧,并且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二、解说词的重要性解说词是人物专题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引导观众对画面的理解,更可以帮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在制作人物专题片的过程中,解说词的选取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解说词需要简洁明了。
它们应该言简意赅,能够用最少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信息,避免过于冗长的描述,从而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这样的解说词可以有效地激发观众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故事情节。
解说词需要有情感渲染力。
通过情感化的解说词,观众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一段充满情感的解说词,可以使得观众与主人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观众的共鸣感。
解说词需要具备感染力。
人物专题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传递正能量,激励观众,因此解说词需要具有感染力,能够触动观众的心灵,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三、画面案例的选择和运用除了解说词,画面案例在人物专题片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画面案例在展现人物生活、工作和成就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画面案例需要具有代表性。
它们应该能够最大化地展现出主人公的一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从而能够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主人公的形象和内在品质。
画面案例需要有感染力。
与解说词一样,画面案例也需要具有感染力,能够触动观众的心灵,让他们产生共鸣。
通过展现主人公的成就和努力,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奋发向上。
画面案例需要具有视觉美感。
人物专题片是一种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画面案例的选择和运用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感,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得到信息,同时也能够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
艺术展览解说词

艺术展览解说词尊敬的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次精彩的艺术展览。
在这里,我将为大家详细解说每一件作品的艺术内涵,让我们一同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
1. 作品一:《自然的和谐》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大自然的美妙之处。
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的和谐与共生。
画面中的色彩明亮而鲜活,生动地展现了阳光和绿树的美丽景象,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自身带来的宁静与宜人。
2. 作品二:《心灵的旅程》这件作品是艺术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次探索。
通过抽象的绘画形式,艺术家描绘了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纷乱而繁复,展示了人类内心在情感上的波动与萌发,让观者思考自身心灵的旅程。
3. 作品三:《光影之舞》这件作品通过光影的运用,展现了光线与阴影之间的交织与融合。
画面中的光影变化丰富而有趣,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同时也带来了一种神秘与梦幻的感觉。
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光与影的无尽可能性,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在创造中的无限可能。
4. 作品四:《回忆的片段》这件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一个人的回忆碎片。
画面中的元素包括家庭照片、童年玩具以及个人记忆的片段,使人们回想起自己的过去。
作品中的色彩温暖而真实,带给观者一种亲切的感觉,让人们思考和珍惜自己的回忆和经历。
5. 作品五:《梦境之门》这幅作品以超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一个充满幻想的梦境世界。
画面中的元素包括奇幻的动物、梦幻般的植物以及虚幻的建筑,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幻想。
艺术家通过这幅作品唤起观者内心中的童真与幻想,并带领我们踏进梦境的大门。
通过这次艺术展览,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和对艺术的追求。
每个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展现了艺术在传递思想与情感上的力量。
希望这次展览能给您带来愉悦的体验和灵感,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以上是本次艺术展览的解说词,请大家尽情欣赏作品并融入其中,享受艺术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画面与解说词
画面与解说词是分镜头剧本中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电视的特殊性,使得电视分镜头剧本中的画面与解说词有了新的内涵和要求,故写好画面与解说词显得十分重要。
8.4.1 写好画面
8.4.2 写好解说(时间艺术)
8.4.3 解说与画面的关系
8.4.1 写好画面
1、画面的形象本性
(1) 直观性
画面是一种在空间中再现“让人看”的客观现实的造型艺术;视觉的直观性与科学知识
的纪实性、客观性、逼真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2) 具体性——具体内容的特定特性
影视艺术中的具体性即形象的、一目了然的、可感知到的实实在在的形象。
(3) 揭示性和概括性
画面的直观性和具体性是与它的揭示性和概括性辨证统一的;画面的美学价值不只是表现在
视觉价值上,同时包含着它的灵魂。
如:画面是一台仪器,观众却联想到了它的性能功用;画面是一个人的表情,观众却感受到了该人物的内心世界……
画面能“让人看”就意味着它具有视觉上的直观性;画面能引起人们去思索,则是由于
画面的揭示和概括作用。
(4) 画面的内涵与外延
通常的情况是:镜头具有不完整性。
信息的传递往往需要多个镜头组合后完成。
事实上,电视节目传达信息(一个动作、一个思想等)的方法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多个:如:一个镜头传达完整的信息;几个镜头组合传达完整的信息;几个片段连接完成完整的信息等等。
这涉及到画面的内涵与外延。
画面的内涵是指画面内容所具有的引伸意义和相关意义。
如:野草、小花都具有春天的气息;盖房的人、种田的人都是劳动者。
画面的外延则是指某一内涵意义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物质。
如:小花、野草是春天的外延;裸露的根须、干朽的枝条、粗糙的树皮是老树的外延等等。
画面的内涵和外延是在编辑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内涵意义的画面组接在一起可
创造出一个明确的意思,这就是创造了画面的外延。
专题片、教学片的“可看性”常常反映
着导演对画面内涵与外延的把握度。
2、写好画面的注意点
在分镜头剧本中,画面的描述必须形象具体,这里归纳几条写好画面的注意点,供参考:
①画面的内容不能似是而非,是什么就写什么;
②画面是影视片的形容词,要努力用文笔描绘画面事件;
③当用文笔" 描绘"人们不太熟悉或不同一般的事物时,应放上一件人们熟悉的物件加以比较,以给观众深刻印象;
④要常常改变景别、机位、角度,给观众以多样化视点;
⑤要充分运用蒙太奇技巧,使画面产生特殊效果;
⑥构图要巧妙,要注意为观众设置观察故事的立足点,使观众置身于事件的特定地位之上等等。
8.4.2 写好解说(时间艺术)
1、解说词的意义
解说词是语言的一种,是一般文字说明的提炼和升华。
优秀影视片的解说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欣赏价值,可以给解说词的意义作这样的概括:解说词具有思考的深度;具有想象和联想的时空;具有对画面背景提示的广度;具有审视画面的角度。
解说词并能给画面以清晰的定位—— 同一个画面,改变解说内容,意义就可以改变。
2、解说词的功能
(1) 帮助完善形象报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字,都是思想的直接反映;思维能触及现实社会各个方面,凡是思维办得到的语言都能办到。
例——李运林主编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p148:
画面:年轻的少妇默默地注视摇篮里甜睡的小宝宝,嘴角里露出一丝甜蜜的微笑。
解说词:孩子阿!你快长大吧!美好的明天在等着你!
(点评:该处解说词从母亲的举止、表情中,窥视到了母亲的心理活动,表达出了母亲心中的期盼。
)
(2) 补充画面无法回答的问题
解说词能补充故事的背景、政策、有关知识等。
例——李运林主编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p147:
画面:植保系研究室,有三、四个人在工作,研究员在离镜头不远的桌旁,桌上放着解剖镜。
研究员在看解剖镜,解剖镜下指型管内许多小蜂在活动。
解说词:1995年秋天,金小蜂被带到了农业科学研究所。
在这里,科学工作者首先观察了它的生活习性。
(点评:用解说词来补充说明这是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观察金小蜂的生活习
性,时间是在1953年秋天。
)
(3) 主导作用
解说词能引导思维、激发想象和联想、更深刻表达主题等(如政论片)。
例——李运林主编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p148:
画面:“一大”旧址外景,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
解说词: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点评:解说词的含义远远超出了画面的内容,延伸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和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美好前景。
)
(4)提升电视片的文学价值性
以解说词能提升电视片的文学价值的例子有很多,在“政论片”中其表尤为突出,例如《回首二战》、《警钟》、《走进新时代》等等。
在教育/教学专题节目中也同样有价值,如《夏天里的羡慕》、《鱼洗之迷》、《格林街118号的秘密》等。
例子
以《“走进新时代”大型理论文献电视片配图解说词》为例:
画面:人民大会堂《江山如此多娇》国画。
解说词:江山如此多娇。
当年,毛泽东浪漫地说:"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
如今,江泽民登高望远,欣然赋诗:“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 。
今天的华夏之邦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稳步进行,宛如一张秀美俊逸的画卷,越来越展现出东方大国的无穷魅力。
(点评:该处的解说词不仅升华了画面的主题,优美的解说词更为该片增加了文学价值性。
)(5)帮助转场过渡
“帮助转场过渡”是解说词的一大特点,一定要学会并应用好这个特点。
例——李运林主编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P190:
画面:稻田里(全景),一只黑线姬鼠,仓惶地向田埂窜去。
解说词:好吧!那就让我们跟着老鼠去看看它们洞里的情况吧!
(接着的)画面:田埂上,鼠洞的特写。
3、解说词的写法
以下是对解说词的基本写法归纳:
解说词的写作特点(要求):
①科学、准确
解说的概念、事实、数据等内容要科学准确。
电视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因此科学性和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
②简明、精练
解说词要少而精,简要而明确,切中要害。
解说词不是对画面的简单重复,更不能看图说话。
要以简练而明白为标准。
例——李运林主编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p154例:
画面:电视屏幕上映出“国际新闻”的片头,地球仪缓缓东旋,右半部被太阳所照亮。
解说词:当你坐在电视机前,看着“ 国际新闻” 的片头——地球仪在缓缓东旋的时候,你可注意到地球不停地绕地轴自转,阳光只照亮了它的一半。
(点评:这里的解说词,完全可以改为:“你注意过吗不是?当地球绕轴自转时,阳光只照亮了它的一半”。
这样修改之后,字数少了一半,重点也更加突出了。
)
③通俗、口语化
解说词要通俗、口语化,呆板、枯燥的语言,观众(学生)听不懂,也不愿听。
具体地可以注意一些选词,比如:要选用响亮的字眼(如“ 与” 改为“ 和”,“至”改为“到”是否好一些?),把书面语改为口头语(如“立即”改为“马上”,“宜于”改为“适合”,其效果是否会更好?),等等。
8.4.3 解说与画面的关系
在分镜头剧本中,解说与画面是两种不同质的信息。
但是,这两种信息各自独立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影视片的表达与陈述。
1、解说与画面在表现上的辩证关系
在影视片中,解说直接诉诸于观众的听觉,画面诉诸于观众的视觉,但它们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延续上展开造型的艺术。
画面是可见的,但它却缺乏抽象的概括能力。
解说是不可见的,它与人们的思维活动联系在一起,用以界定或说明多义的画面造型和难以表达的含义,在时空的延续变化中,起着组织、扩展和深化画面形象的作用。
无论是画面还是解说词,都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整体,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不足和局限。
电视散文——华东师范大学50周年校庆专题片片段欣赏
2、解说与画面在配合上的基本关系
在专题片中,解说词与画面的基本配合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1) 解说与画面同步
解说词与画面表现的是相同的内容,两者互相补充,共同推进情节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解说与画面呈具体对应关系,起着阐释、强调画面内容,渲染画面情绪的作用。
但这决不是对画面形象的简单复述。
(2) 解说与画面对位
根据整体构思,从特定的目的出发,让画面造型与解说作不同侧面的表现,分别按照各自的表达方式形成两者的对位关系,从而能达到丰富作品内容、深化作品主题思想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解说与画面既相对独立,又和谐统一。
如果解说脱离了画面的主题,进行空泛的议论、随意的描绘和修饰,就会与画面形象相互抵消,反而会分散或干扰观众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