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汉语者交际中的语码转换动机和功能研究
大学生口语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大学生口语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分析引言语码转换最早是由Fishman于1971年提出来的,界定为人们在一次对话或交谈中用了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变体即各种层次上的语言存现单位,一般指语言接触中的普遍的双语现象。
自此以后,就得到了广大语言学家的重视和研究,在社会语言学、结构语言学、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英汉语码转换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生交际过程中,这是在欧美文化的冲击下,随着大学生口语水平不断提高而出现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新现象。
本文拟从类型、特点和功能三个层面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口语中英汉语码转换的类型对于大学生口语中英汉语码转换,我们可以按照Scotton 和Poplack的理论,从场景、标记理论和结构层次角度来分析,也可以根据大学生实际表现的语言能力和语用水平来分析。
(一)根据场景类型,大学生口语中的语码转换一般发生在对等场景中。
Scotton 把语码转换的场景分为:对等场景,权势场景和事务场景。
对等场景要求交谈者至少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如职业或年龄。
大学生们身份、地位都相同,又处于同一个年龄段,这些共同特征决定了他们口语中的语码转换必定发生在对等场景中。
而且,他们关系平等,没有什么权势关系,构不成权势场景;又因为大学生在口语中进行语码转换,主要动机是学习英语、追求时尚等,因此也构不成事务场景。
(二)根据标记理论,Scotton把语码转换分为“有标记的”语码转换和“无标记的”语码转换。
无标记的语码转换指在规约化语境下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语言选择,有标记的语码转换与此相反。
选择有标记的语码指示言者意欲扩大或缩小与听者的社会距离,体现权势关系或事务关系。
正常情况下,大学生间的语码转换发生在对等场景中,转换语码反而能拉近双方的距离,体现双语学习者的身份。
此时,语码转换已经成为一个习惯,一种言语模式,属于无标记的语码转换。
(三)根据转换发生的语言结构层次,Poplack把语码转换分为句间转换,句内转换和附加型转换。
中英语码转换的语境化提示功能研究

中英语码转换的语境化提示功能研究在跨语言交际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有时又处于交际的目的,场合和交际双方交际角色的需要,交际双方经常使用语码转换。
这对于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发展既是挑战又是促进和更新。
本文拟用海姆斯(D.H. Hymes)分析言语行为的SPEAKING模式,来分析和探讨中英语码转换在言语交际中的语境化提示功能。
标签:语码转换;SPEAKING模式;功能。
1、引言语码(code)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
该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如汉语、英语等),也可以是一种方言(如汉语的地方性方言等)、语体(如汉语的文言文等)或语类(如文学语类等)。
总之,语码包括语言或语言的各种变体(包括地域变体、时代变体和社会变体)。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频繁,英语教育的普及以及海外留学人员的增多使得使用中英双语的人日益增加。
在跨语言交际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有时又处于交际的目的,场合和交际双方交际角色的需要,交际双方经常使用语码转换。
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策略,语码转换现象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从广义上讲,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指两种或多种语言或方言成分的并置(McCormick 2001:447)。
从跨语言交际的角度来说,语码转换是指双语者在同一或不同话轮中对两种语言进行交替使用的双语现象或双语语言行为(Auer 1998)。
对于使用双语的人来说,两种语码分别反映着他们所熟悉的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及其行为标准(Gumperz 1982)。
在使用语码转换的情况下,作为本民族语言的汉语与内部关系和交际联系在一起,体现的是一种非正式的、轻松的和亲近的内部关系,而作为其他民族语言的英语,则与比较正式的、拘束的、和疏远的外部关系和交际联系在一起。
不同的语码选择会影响到对交际内容的理解。
这就使这些使用中英双语的人意识到可以使用语码转换来作为一种交际策略,来传递语言蕴涵意义(implicature)。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及作用相关探究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及作用相关探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是指学生在接受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将外语的语言材料转换成自己的母语以便理解和掌握。
这个过程是从外语语言(英语)到母语语言(汉语)之间的一个转换。
一、语码转换的概念及作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
它可以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补充,通过语码转换,教师可以将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和疑惑变得更加清晰明了。
语码转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更好地理解。
通过语码转换,学生可以将英语语言转换成自己的母语语言,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
例如,在教授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语码转换将课文内容转换成学生熟悉的汉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激发学习兴趣。
语码转换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码转换将学习内容转换成有趣的故事或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和成就。
3.促进思维发展。
语码转换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语码转换,学生要将英语语言转换成汉语语言,这就要求学生在转换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增强交流能力。
语码转换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英语的交流能力。
通过语码转换,学生可以将英语语言转换成汉语语言,使学生更容易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当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通过语码转换把英语转换成汉语,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语码转换的方法和技巧1.关键词转换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将英语中的关键词转换成汉语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授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关键词转换成学生熟悉的汉语,然后再进行解释和讲解。
2.语句转换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将英语句子转换成汉语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句子的结构和意思。
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研究

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人们交际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本族语和外语之间的语码转换。
在语言接触过程中,“汉英语码转换”是常见而又相当普遍的语言现象,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对“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产生、语用功能特点做较系统的梳理。
通过实例分析考察该现象的影响因素,从而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动因和功能。
标签:语码汉英语码转换语用功能一、引言语码(code)是一种符号系统,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产生,它是指某种语言或者语言变体。
Wardhaugh认为,“语码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不存在任何感情色彩,没有或褒扬或贬低的含义,更不存在讥讽、抨击、反映社会问题的意图。
”①由此可见,单个语码只是一个语言符号,但是多个语码混合形成语码转换则存在着一些感情色彩。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语言交流现象,也是一种言语交际策略。
美国加州大学著名学者Myer-Scotton提出了“基础语框架模式”。
他认为:“凡含有语码转换的话语或者语篇,其中必有一种语码为基础语,另外一种为嵌入语。
”②由此可知,汉英语码转换则是以汉语为基础语,而英语则是嵌入语。
近30年来,有关语码转换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许多中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对语码转换提出了种种独到的见解。
本文旨在分析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二、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对于语码转换的功能及意义,国内学者持不同观点。
何安平认为,“语码转换给交谈创造一种积极的意义价值,不仅可以缓和谈话单调的气氛,而且能加快国人顺应时代潮流的步伐,更新与时代同行的思想。
同时,语码转换也是全球一体化的重要标志。
”③任付标则指出,“使用中英语码转换是毫无意义的,弊大于利,不利于本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滥用语码转换甚至会影响人们正常的交际。
”④可见,对于语码混合,不同的学者所见不同。
但不管怎样,这是现代语言社会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
汉英双语者交际中的语码转换动机和功能研究

( ) 社 会 因素 的 改 变和 身份 标 志 求 同 导致 汉英 一
语 码 转 换
、
语码 转 换 的定 义和 类 型
社 会语 言 学 家 认 为 在 双 语 或 多 语 会 话 情 景 中 ,会
话 者 对 语 言 的 选择 并 不 是 随意 的 ,而 是 受 到 诸 如 交 际 情 景 、交 谈 对 象 、会 话 主题 等 社 会 因素 的 影 响 。 也 就
W i im :Ho wa o r we k n la l w s y u e e d, Xio L ? a i Xio i 1 a L : we t o h cn ma i my o mma e。 n t t e i e w t h r o t
语法 体 系或 亚 体 系 的 言 语 片 段 。这 种 定 义 表 明 , 当说 话 者是 双语 者 或 多 语 者 的 时 候 ,他们 通 常会 在 会 话 中
tr snet 1 ; 当语 码 转 换 发 生 在 句 子 内 时 ,就 叫 做 e— e t i ) na
句 内转 换 ( t — etni );还 有一 种 语 码 转换 是 指 在 i r sn t 1 na e a 句 子 中插 入 另 一 种语 言 的 附 加成 分 ,这 就 是 附 加 式 语
47 文章 对 存在 于汉英 双语 交 际 中的语 码 转换 现 象行 了分 析 和研 究 , 旨在 探 讨 出汉英 双语 者运 用这 种
策 略 的 动 机 以 及 其 在 交 际 中所 起 到 的 功 效 。 【 键 词 】语 码 转 换 ;双 语 或 多 语 ; 语 言 交 流 关
近 半 个 世 纪 以来 ,语 码 转 换 现 象 深 得 语 言 学 、社
浅析英汉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以大学校园交际用语为例

度 , 用情景 型语码转换 , 应 隐喻 型语码 转换和标记 理论 分析 大学校 园语码转换现 象及原 因, 通过 实例进一 步说
明英 汉 语 码 转 换 的 社 会 语 用功 能 。
关 键 词 : 码 转 换 : 会语 用功 能 ; 记 理 论 ; 园 交 际 用语 语 社 标 校
中图 分 类 号 : 3 32 H 1 .
外 的功 能 和意 义 , 也 是 我 们关 注其 实 际 运用 价 这
收 稿 日期 : 1 2 0—1 2 0 0— 0 第一 作 者简 介 : 荔 ( 92一) 女 , 张 18 , 回族 , 疆 昌 吉人 , 新 昌吉 学 院 外语 系, 助教 , 林 大 学 在 读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吉 研 二语 习得 ,
进 行 的转换 。喻 意型语 码转 换打 破 了情景 与语 言
象将 进一 步深化 对语码 转换 的社会 语用 功能 的研
究。
二 、 论依据 理
选择之间的规约关系 , 因而交际对 象就需要付 出 更 多 的气 力来 对语码 转换 的用 意进 行 推理 。3 【 】
( ) 二 标记模 式理论
如 果做 出有标 记 的选 择 , 提 示说 话 人 有 意偏 离 则
对 话双 方现 有 的权利 或 义 务关 系 , 以期 达 到特 殊
目的 。
to hn都是 网络软 件 的术语 , 一般 都使 用 其 英 文 名 称, 在大学 校 园里人 人几乎 都拥 有 电脑 , 于大 多 对 数 的计算 机相关 词 汇在 1常 交 际中都 会转换 为英 3
口语交际中汉英语码转换的成因与功能_石志亮 (1)

2012年12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12第26卷第6期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6No.6●语言学研究口语交际中汉英语码转换的成因与功能石志亮(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7)摘要:语码转换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大中学生大量地使用鲜活的语码转换来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
文章将就汉英语码转换的类型、成因和功能进行分析。
关键词:汉英语码转换;类型;成因;功能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12)06-0108-02收稿日期:2012-09-12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南省社科联项目(SKL-2012-1351)作者简介:石志亮,男,河南兰考人,中原工学院讲师,硕士。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正成为双语者或多语者,结果使得语码转换在日常交际中以不同的形式、为不同的目的而频繁地发生。
下面主要以青年学生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为例,就语码转换的类型、成因和功能进行总结分析。
一、语码转换的类型(一)句际语码转换。
句际语码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者分句的交界处,并且每个句子或者分句分别属于不同的语言。
例如,S1:下午一块打篮球吧?S2:行啊,but I have to finish my homework first.S1:OK.我再约别人吧。
(二)句内语码转换。
句内语码转换是指发生在句子或分句内部的语码转换。
句内语码转换主要指的是语音插入式语码转换、缩略词插入式语码转换和词汇、短语插入式语码转换。
1.语音插入式语码转换。
是指把一个英语字母插入到汉语话语中。
S1:你们家上网还是用“E家亲”吗?S2:今年没用,我们家现在用的是社区宽带网“E家宽”。
2.缩略词插入式语码转换。
是指把英语中的一些缩略词插入到汉语的话语中,反之亦然。
S1:聊天我一般用QQ,几乎不用MSN.S2:我也一样。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及作用相关探究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及作用相关探究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及作用言语交流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生活方式,而语言的存在也为我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是指教师将语言文字输入教师机,然后通过声音、图像或手写,再将其转化为学生能接受、理解并掌握的知识形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及作用相关问题,以期对相关教学工作的推进和优化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语码转换的意义与作用1.促进思维转换语码转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所学知识,并能促进思维转换。
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增强吸引力语码转换除了能够促进思维转换,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习的吸引力,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通过图像、视频等方式呈现语言的意义,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语言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变化性,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热爱。
3.提高学习效率语码转换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传达大量的信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PPT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
二、语码转换的实现方式1.声音声音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语码转换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师需要通过语音识别系统、录音等设备,将语言转化为声音信号,再通过扬声器等设备将其传递到学生。
声音的使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单词、语法等语言元素,并能够通过模仿、朗读等方式加深学习。
2.手写手写作为一种更为直接的表达方式,也经常应用在语码转换中。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手写板或直接在黑板上书写文字、音标等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
通过手写的方式呈现语言元素,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3.图像图像作为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在语码转换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汉语者交际中的语码转换动机和功能研究[摘要]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接触现象,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双语或多语者的会话情境中的交际方式。
然而,这种语码的转换到底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会话者又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转换呢?文章对存在于汉英双语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探讨出汉英双语者运用这种策略的动机以及其在交际中所起到的功效。
[关键词]语码转换;双语或多语;语言交流近半个世纪以来,语码转换现象深得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人类学等众多研究领域的重视。
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视野出发,采用独特的研究方法,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详尽而科学地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学者们,从社会语言学所侧重的研究角度出发对语码转换现象所包含的社会动机进行了系列的探讨。
在他们看来,语码转换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此诸如种族、性别、年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等社会因素能对语码转换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对语码转换行为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语言和社会关系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解。
而心理语言学者们则试图通过对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来分析双语者或多语者在进行语码转换时候的心理认知和思维过程。
他们以心理学为视角来研究语码转换这一现象。
他们提出的大量关于语码转换的心理语言学理论,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双语者或多语者们的语言交际行为。
一、语码转换的定义和类型研究语码转换现象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不同的定义。
Gumperz把语码转换定义为:在一次语言交流中出现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法体系或亚体系的言语片段。
这种定义表明,当说话者是双语者或多语者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在会话中从使用一种语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
正是基于这种定义,Gumperz进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情景中的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和喻意中的语码转换(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等两种类型的转换。
正如Auer所指出的,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中,讲话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语言选择来适应情景因素的改变,从而最终维持讲话的合适性。
情景语码转换就是指由于情景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
而说话者在情景不变的情况下,有时会因为一定的交际意图而进行语码转换,这种转换就是所谓的喻意中的语码转换。
Poplack提出了以下三种形式的语码转换:如果语码转换在两个分句之间进行,就被称为句间转换( in-ter-sentential);当语码转换发生在句子内时,就叫做句内转换(intra - sentential);还有一种语码转换是指在句子中插入另一种语言的附加成分,这就是附加式语码转换(Tag-switching)。
语言研究者们对语码转换进行详尽而细致的分类,目的就是为了更加详细地揭示这种语言现象在交际中所起到的功效以及人们在运用这种语言现象的动机。
所以研究者们往往从各自的研究目的出发,将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更多类型的区分。
笔者在此着重区分上述类型的语码转换,也正是基于笔者所接触到的这种语言现象在汉英双语者们交际中大多以上述形式出现,从而探讨出交际者们运用这种交际策略的目的,分析这种现象是否能促进交际顺畅进行。
二、语码转换的动机和功能分析(一)社会因素的改变和身份标志求同导致汉英语码转换一社会语言学家认为在双语或多语会话情景中,会话者对语言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诸如交际情景、交谈对象、会话主题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也就是说,在会话境况或者交际对象发生改变时,会话者会进行语码的转换。
笔者发现在外资企业工作的中方员工在与外籍同事交流时,他们使用的语言是英语。
但是,当有中方员工加入他们的交谈,这两位中国同事会选择用中文交流。
比如下面这个对话:William: How was your weekend, Xiao Li?Xiao Li:1 went to the cinema with my roommate,Fang Yan. Ha, speak of the devil, here she comes!方燕,你要去哪里?Fany Yan:我正找你呢。
在上述例子里,正与William交谈的晓丽见到自己的室友,便用中文热情地打起招呼来。
正如Holmes指出,这种语码转换反映了一种社会境况的改变,对新来的交谈者持欢迎和重视的态度。
而身份标志求同所带来的语码的改变,通常发生在交谈双方中的一方为了表明与另一方有着相同的社会经历,或者身份标志的时候。
这种语码转换的目的是为了缩小交谈双方的社会距离,使之关系更密切,从而使交流更加顺畅。
(二)特定话题和直接引述引发语码转换正如Holmes所说的,双语者常常会在谈论一个特定的话题时出现语码的改变。
这样的转换表明一些特定话题,只有在某种语境下才能让交流双方更好地对该话题进行理解。
因此,这种转换在专业知识领域里比较常见。
例如几个正在读研究生课程的英语老师,在讨论他们从研究生课程中所获悉的英语语言学的理论术语时候,会使用英语。
因为,让他们接触和了解这些专业术语的语言载体是英语,所以在他们课后的讨论中,尽管主要语言是汉语,但是一旦谈到这些术语时,他们会自然地进行语码的转换。
有时会话者为了确保引述他人话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同时也是为了让交流语境更加生动、活泼,会话者会在引述第三方话语时进行语码转换。
Romaine指出,在对话中,当出现了对第三者话语的引述时,说话者会使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述。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有趣的例子:William来中国工作多年了,他会用汉语跟人交谈,特别是在市场买东西的时候,他会用中文与店主交流。
他讲述了一个跟服装店老板讨价还价的故事。
他用英语开始他的故事,但是,讲到跟那位老板讲价时候,特别是转述那位老板的话时,他使用的是汉语,而且他在尽量地模仿对方说话时的语音和语调。
通过William绘声绘色地描述,让听者仿佛身临其境,让双方的交谈也更加轻松和愉悦。
(三)会话者会话时的意图和心理动机带来语码转换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与世界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英语作为一块跨入高等学府门槛,找到高薪职位甚至留学深造的敲门砖,它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我国的英语学习课堂里,存在着一大批“痛并快乐着”的英语学习者们。
苦于没有一个纯正的英语语言环境,所以来华的外籍人士就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们练习口语的对象。
在这种动机的催促下,中国英语学习者们一旦有机会与外籍人士交流,他们肯定会操起正在学习中的英语来。
而一部分来华的外籍人士,也想多练习自己的汉语能力。
在这样的对话环境中,语码转换现象是非常常见的。
除此以外,一些年轻人受外界影响,特别是受港、台媒体、娱乐明星们的影响,喜欢在说话时插入一些英文。
有数据表明,全世界75%或以上的电视频道播放的是英语节目,也就是说,世界前沿的流行音乐、电子游戏都是以英语为载体来传播给人们。
年轻人正是在这种语言载体的影响下,对英语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也应验了Myers -Scotton所说的,人对语言的选择不完全是自主的,除了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心理内部因素的影响。
年轻人的这些语码转换行为也表明了他们的从众心理( conformity),他们把这种附加式的语码转换( tag - switching)当成是一种很时髦或者“酷”的行为。
事实上,导致双语者或多语者在交际中进行语码转换的原因有很多,如上文所论述的社会因素、文化背景、说话主题等。
而激发交际对象们进行语码转换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社会因素,同时也受到会话者们心理认知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无论是受到何种动机的催促,从某种程度上看来,语码转换现象已经成为双语或多语会话情景中一种正常而普遍的语言现象。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汉英语码转换给双语或者多语交际既带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影响。
交流中出现的一定量的语码转换,可以使语言更丰富,让交际更顺畅。
而上文中提到的另一个例子,双语者或多语者为了表达对新加入谈话的同胞的欢迎或重视所进行的语码转换,让原先正在交谈的另一方有被排除在交谈之外的感觉,特别是当这位交谈者听不懂他们使用的语言的时候,更有反对者们从语言本身出发,认为在汉语里参杂英语,会破坏汉语语言本身的纯洁性。
甚至有人担心,这样下去,汉语终被英语代替。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或者研究目的出发,对于进行语码转换的原因和动机,以及语码转换给语言交际和语言学习所带来的启示的研究,都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语言现象,从而更好地运用这种语言交际技巧。
参考文献:[1]Auer P. (ed) 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 Lan=guage, interaction and identity[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2]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3]Cumperz J.and Hernandez -Chavez“Bilingualism,bidialectalism, and classroom interaction" in C.Cazden, V.John and D.Hymes (eds) Functions of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72.[4] Holmes,J.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1992.[5]Myers-Scotton C.Social Motivation for codeswitching:evidence from Africa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6] Poplack S Sometimes I´U start a sentence in Spanish Y TERMINO EN ESPANOL: toward a typology of code switching.Linguistics, 1980.[7] Romaine S.Bilingualism[M].Oxford: Blackwell Pub-lisfung,1995.。